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0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 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 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 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 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 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 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 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 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 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篇2

关键词: 环境污染事故 应急监测 现场组织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000-00

突发性和随机性是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特征,因此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普通的环境监测存在区别,它要求监测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现场组织能力。只有反应迅速和准确的现场组织才能确保应急监测可以及时有效的完成。

一、现场勘查

监测站应急监测指挥人员在的得知环境污染事故的第一时间内,应当首先了解清楚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种类、污染物和事故发生的具体地址,然后立刻采用应急监测方案,集合应急监测成员,准备好相关应急监测设备和装备奔赴事故发生地点。指挥人员应当选用可以迅速得出监测数据的监测仪器,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性。另一方面,指挥人员要确保监测站内至少安排一辆监测车等待其他的命令,这样可以确保现场有新的需求时,监测站能够提供迅速及时的增援。

应急监测队伍到达事故发生地点后,监测指挥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内与事故现场总指挥沟通,熟悉污染事故的整体情况,尽快明确监测对象和监测定位。对于空气污染事故,监测人员应当穿戴防毒装备并针对风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监测。在所有监测信息明确之后,监测指挥人员需要将监测人员合理分工,确保所有监测点位都有人员负责并要保证各个组别之间实现顺利通讯,保持信息畅通。

二、筛选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的筛选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量。

在已经知道突发性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污染物判断监测项目,同时监测人员还要对污染物是否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

如果突发性环境污染是由固定源产生的,监测人员则需要重点与导致事故的固定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个固定源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监测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该固定源的生产设备、原材料等问题,并对污染源进行样品采集和鉴定,从而判断出环境污染物和明确监测项目。

如果突发性环境污染是由于流动源导致的,则监测人员需要注重同流动源相关联人员进行重点沟通,诸如快递员、司机等。如果确定流动源属于危险物品,则需要鉴定是否有运输许可证等信息。

在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物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监测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事故现场的特点,例如气味、污染物的颜色、对周围实物的影响等对污染物和监测项目进行初步的判断。其次,监测人员再结合事故发生地点周边的潜在污染源进行排查,最终确定污染物和监测项目。如果事故发生地点出现人员或者动物中毒的现象,则监测人员可以根据中毒病症情况对污染物和监测项目进行初步判断。

监测人员需要做好污染源样品采集,通过化学实验和监测仪器等分析污染物,明确监测项目。

三、确定监测点位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现场组织要求监测定位必须合理和全面,这样才能确保样品采集能够体现事故环境的实际状态。监测点位一般集中在事故发生地点及其附近,同时,指挥者要尽量在能采集到充分数据信息的情况下减少对周遭人和事物的影响。

(一) 环境空气污染事故中确定监测点位

由于环境空气污染事故中,事故发生地点小范围区域的浓度达到最大值,因此应当就近进行样品采集。此外,空气污染的特殊性需要考虑风向的影响。在没有风向的情况下,则要以事故发生地为圆点,通过等距同心圆在周边确定监测点位,还要同时考量到不同污染物的特征确定定位高度。在有风向的情况下则需要同时考虑上风向和下风向区域确定监测点位。监测人员需要时刻关注风向,并根据风向进行监测点位的调整。

(二) 地表和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中确定监测点位

地表水环境污染确定监测点位需要同时考虑到水的流向、速度和水域的地理环境等。例如对于江、河污染,需要考虑在事故发生地点、其上游、下游位置设立采样点,此外对于饮用水源还需要实行重点监测。对于湖泊、水库环境污染的检测,则应集中在事故发生地点,依照扇形或者圆形的模式设立采样点。对于沿海和海水环境污染监测则需要综合考量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性质等确定监测定位,它需要综合多点的采样汇集成总样本。

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则需要使用网格法或者辐射法设立采样点,同时还需要重点监测提供饮水源的部分。

四、确定监测频率

为了达到及时了解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污染情况,监测现场需要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但是由于污染物浓度随着其扩散、分解或者发生其他反应而降低,因此在事故发生的各个时段监测的频率也有差异。在事故刚刚发生时,监测频率应当增加。而事故发生后随着污染物浓度的降低,监测频率可以适当的减少。

五、上报监测数据

监测人员需要及时将监测数据和结果上报给现场指挥部,这样才可以确保现场指挥能够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决策,确定是否需要增援、疏散人员群众等。这就要求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及时性都要高。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口头传递模式进行报告,在事故发生中期和后期,监测人员需要根据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定期的提供监测报告。在事故应急监测完成后,则应当提供汇总监测报告。

参考文献

[1]李春生.如何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J].北方环境;2011年06期

篇3

矿山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益,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它不仅产生大量三废,而且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历年来对全州区域内的矿山企业监测数据显示,目前甘孜藏族自治州主要存在的矿山环境问题主要有资源破坏、矿山灾害及环境污染三类。

(一)资源破坏矿山开采是以矿山地质条件为背景的,以矿产开发为诱发因素,受矿区构造特征及与之相关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控制。矿山开采由于采矿回采率低、贫化率高和选矿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白白流失无回收;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存在,破坏矿产资源的埋藏条件,使许多矿山的开采寿命急剧缩短等原因,矿产资源流失现象相当严重,使许多矿山迅速贫化枯竭,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的流失。同时,矿山资源开采导致土壤结构以及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并且其造成的土壤环境破坏几乎不可恢复。由此而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淤塞污染水体,增加扬尘,导致植被破坏、地质遗迹破坏、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影响破坏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资源。

(二)矿山灾害无论是地下采矿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剥离覆盖岩层,开掘大量的井巷,将会产出大量的废石、排土和尾砂(露天开采一吨矿石通常削离5-10吨覆盖的岩土),堆存它们将需占用大量的地表面积。因此,矿山的长时间开采,累计开采厚度的增大,废石和尾矿的堆存不当和矿山开采不当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尾矿库溃坝、矿井突水等灾害,更有可能因为堆存不善,治理措施不合理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危险。如地下开采常引发地表沉陷,其主要特征是地表下沉、产生附加坡度和裂缝等,导致地下水被疏干,地表水漏失;高潜水位矿区常常由于地表下沉引起土地盐渍化和沼泽化,导致土地丧失耕种能力。

(三)环境污染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三废”,会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尤其采矿的围岩废石和选矿的尾砂尾矿)由于经营管理以及生产地理位置的限制,废石的堆场和尾矿坝选址的不合理,会经过渗滤、扬尘等途径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粉尘、烟尘和SO2、CO、氮氧化物等废气,如不经过很好的处理以达标排放,会对矿区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采、选、冶生产过程产生含悬浮物、盐类或矿业废水中的COD、悬浮物、化学盐类油类物质、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不经处理,任意排放,会对矿区周边水、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矿区周边的农牧业生产。

防治对策

矿山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不但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诱发矿山企业与当地群众矛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矿区的安定团结和可持续发展。矿山环境的脆弱性和矿业活动的持续性决定了矿山环境问题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防治矿山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一)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建设要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矿山主管部门和本地区政府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制,绩效考核与问题责任追究制;健全矿山环境保护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许可证制度、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制度等,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以坚持从源头上防治破坏矿山环境和扭转矿山生态恶化的趋势。

(二)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合理有效的矿山环境监管机制是矿山环境恢复的基础和保证[4],通过对环境监管机制的探索与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矿山环境监管工作模式、职能分工,以确保矿山环境保护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在严格审查矿山开采方案的同时,注重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计划的审查,有效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因审批不当,造成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民事、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三)促进建立企业自身的环境保护机制,增强矿山企业的社会责任督促矿业开发公司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把对矿山环境管理的承诺落实到组织战略和日常规划的运作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在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目标评估程序和决策模式,鼓励企业发扬主人翁精神,对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治理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环境生态系统。大力提倡清洁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出,注重绿色科技在环保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5]。

篇4

关键词绿色企业绿色技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摆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物。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1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环经济是一种“三赢”经济增长模式。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大要求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Reducing)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Reusing)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循环(Recycling)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把终端物质运回到生产厂再带入新的产品之中。最理想的资源化方式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放弃的废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次级资源化也常见,即将废弃物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

2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在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时候,绿色成为人们的向往。于是人们更愿意将“绿色”同“环境保护”连在一起,如“绿色经济”、“绿色企业”、“绿色食品”、“绿色工业”等,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绿色浪潮。21世纪将是“绿色世纪”,21世纪的企业也将是绿色企业。

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是在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的每个方面的绿色行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它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它是指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建立绿色价格体系。企业在生产和营销方面的环保投入增加了产品的绿色成本。因此产品价格应适当上浮,这不能认为是产品涨价,而是合理的价格上浮。它反映了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保证了绿色生产的资金供给,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绿色价格的制定上,可采用心理定价法。因为人们对绿色价格有一种求新和求异的心理,认为绿色产品应具有更高的价值,他们对稍高的绿色价格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如,美国绿色食品的价格比一般的食品价格高出70%~200%,在日本绿色食品价格也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

(3)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选择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减少运输过程的浪费;选择有环保意识、有良好的用户形象的中间商进行合作,与之共同推出绿色产品。

(4)建立绿色促销。即采用绿色广告、绿色公关、绿色营销推广等手段进行促销。其中,绿色公关活动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内部公关,加强企业绿色文化的培育、宣传;二是外部公关,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的绿色成就,使企业的绿色形象得到人们认可;三是加强企业与社会的联系,企业必须随时了解社会对绿色的要求,社会也必须了解企业的绿色发展状况。

生态系统原理主要包括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等高效、和谐两个方面的优化原理。高效原理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内各种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工艺流程,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并在内部消化废料;和谐原理主要是指通过生态协调使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的关系和谐与融洽,使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机会最大而承担的各种风险最小。生态系统高效、和谐原理体现了自然界精巧的运营机制,为人类正确、合理地利用企业内外生态环境资源和组织企业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榜样。从理论上讲,应依据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经济活动生态化,以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

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可见,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绿色企业在经济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点,即其绿色原材料和半成品供应、绿色产品设计、资金来源、绿色技术创新、绿色设备和工艺流程改造、绿色产品销售等方面都要对外开放。但绿色企业在其生态运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内部封闭性,采取少废和无废料绿色技术,减少各个生产环节上物质和能量的跑、冒、滴、漏,使废物最小化并回收利用,尽可能实现闭路循环。

3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我国很多企业最初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到后来通过对一系列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使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从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即大量的绿色企业是在技术改造中建成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利用绿色技术加快改造我国绿色企业现有的工业技术系统,这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的重要途径。企业技术改造主要包括: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改造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性设备,降低废料产出率;改造整个生产流程的控制系统,使其实现微机控制而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采用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等使企业变成绿色企业。

(2)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建成绿色企业。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最终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对策、关键措施和核心问题。这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国家政策)和微观(企业机制)两个层次出发,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复合机制体系;针对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外部经济性、社会化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建立起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中介和服务中心,降低创新的学习成本,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绿色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加快推广节水、节能、无废、少废和“三废”综合治理等实用绿色技术。上述都是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当务之急。

篇5

(1)我国出口贸易给

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仍为出口的主要特征,出口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较大、污染较严重产品。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导致我国资源日渐贫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产出的固体废物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此外,加工贸易比例重大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1%。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绿色技术型产业十分落后,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

(2)进口"洋垃圾"严重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2007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曾报道过:在欧洲被称为欧洲垃圾集装箱的英国,每年都将大量的废物垃圾倒入我国,已经造成严重污染,并严重威胁我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大型出口洋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环境问题,还给英国相应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巨大利润。2012年12月,英国《每日日报》报道,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的生活垃圾被运送回英国。再如,西班牙出口到我国的果汁包装集装箱由于含有残留果汁,聚集了5.5万多只苍蝇;荷兰出口到我国的30个集装箱中,共发现近800吨的走私城市垃圾;另外日本大多企业也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处理废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费用成本,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等废物垃圾卖给我国企业来处理。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5亿吨之多,而其中70%以上都经各种途径运入我国。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问题并未得到遏制,频频发生在我国各地区。"洋垃圾"的跨国入境,不只是给我国垃圾处理增重负担,而且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3)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首先,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标准和环境法规比发达国家宽松且不完善,我国一些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盲目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只看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忽视了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问题。相反,目前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法规及环境意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在本国禁止使用、销售的工艺落后型、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过度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制造业,而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等的缺乏,造成我国制造业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例如,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FDI流入量得到迅速增长,珠三角生产规模随着不断扩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流入珠三角给珠三角经济带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珠三角许多地区"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大幅度的增加,珠三角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逐步完善环境政策

加大执行力度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含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仍然不够全面,不够完善,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并且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一些标准不明确,甚至于与国际惯例某些条款不统一等问题。面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状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及标准,制定与国际环境标准相一致的、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及其相应的执行标准、惩罚力度等。例如针对前面提到我国进口洋垃圾现状,我国可以严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进口相关法律法规,细分"洋垃圾"的分类标准;明确违法进口"洋垃圾"的企业的处罚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人员责任标准及相应的徇私惩罚。

(2)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紧密跟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并通过对先进科技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引入,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在日益呼吁倡导节能减排,我国也应该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损、资源高效循环再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我国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延伸,并加强环境的保护,引导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3)控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

篇6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 密度; 距离; 整合; 污染排放

中图分类号:F205;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89-04

The Explan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 fro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HUANG Zhiji1, 2, MA Yan1, HE Canfei1, 2

(1.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2.Peking UniversityLincoln Institute Center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3D “analysis frame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World Bank (2009)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ity, distance and division and urban industrial pollution emiss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nsity and the urban industrial pollution emissions contain an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but the increase of densit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the city. Influence of distance on pollution emissions and intensity differs.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to the metropolitan city and to the capital city is not conducive to pollution emissions control, but it can reduce the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city pollution control.

Key word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density; distance; division; pollution emission

一、引言

城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现有研究指出,经济地理格局演变对中国城市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影响。范俊韬等在分析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时,认为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具有空间相关性[1]。唐德才等发现产业地理集中度与环境污染有关,即随着地区产业集中度的上升,环境污染的密度在下降[2]。也有研究表明工业产业的空间转移会导致工业污染排放的空间转移[3]。然而,现有研究大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

新经济地理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Krugman)提出,认为规模报酬递增以集聚和不完全竞争为主要特征,解释了经济活动地区分布和城市的增长。基于该理论,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3D”分析框架[4],即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以及整合(Division),认为这三个要素从不同地理尺度刻画世界经济地理格局。“3D”分析框架是刻画区域经济地理格局的有效工具[5]。

本文引入世界银行提出的“3D”分析框架,系统探讨经济地理与城市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为认识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二、模型构建

模型总体设计如式(1):

Pit=α+β1DENSITYit+β2DISTANCEi+β3DIVISIONit+βxXit+ηi+γt+εit (1)

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Pit代表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总量或排放强度。DENSITYit、DISTANCEi和

DIVISIONit分别代表密度、距离和整合。Xit为一系列城市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由于数据缺失,未包含拉萨市和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5~2010年。变量设置如下:

(一)环境污染排放变量

本文选取工业SO2排放总量(TSO2)和工业SO2排放强度(RSO2)两个指标作为因变量,分别从总量和强度两个角度反映城市的污染排放。

(二)新经济地理变量

(1)密度。密度是衡量区域集聚外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地均GDP(DENSITY)衡量经济密度。密度和环境污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6]。随着经济密度的提升,企业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污染排放也将增加。当经济密度增长到一定水平以后,尽管污染企业仍然较多,但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可以缓解城市污染排放[7]。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控制污染排放[8]。因此,经济密度与环境污染排放可能呈现类似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倒U型关系。本文引入经济密度的平方项予以验证。

(2)距离。距离刻画一个城市与经济中心或高经济密度地区的距离。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考察距离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首先,到全国大城市的最近距离(DISTANCE_METRO)反映的是城市靠近国内市场中心的程度。根据数据可得性,以2000~2010年市辖区年末人口大于300万作为大城市的标准进行衡量,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等13个城市。本文在区域层面考虑了到省会城市的距离(DISTANCE_PROV),该距离反映了区域行政中心对其他省内城市的辐射作用。在测算过程中,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4个直辖市也作为省会城市纳入计算范畴中(图1)。

(3)整合。整合反映的是城市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现有研究提出“污染天堂假说”来解释自由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会随着贸易的增长而不断恶化,成为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的目的地[9]。也有研究认为,与世界经济的整合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缓解环境污染[10]。中国城市参与世界经济的方式主要有利用外资和国际贸易两种。本文分别使用外资企业产出比重(FOREIGN)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OPENNESS)两个指标来加以验证。

(三)城市控制变量

基于Lan J等的研究思路[11],本文采用“污染需求-供给”框架来探讨影响城市污染排放的其他因素。“污染需求-供给”框架将污染看成是对环境服务的使用。“污染需求”意味着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而环境服务可以看作是生产的附加投入;而“污染供给”意味着一个社区或区域所被允许排放的污染量。

(1)“污染需求”变量。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污染密集型企业主要以工业企业为主,因此,城市污染排放与城市产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意味着污染需求越强。本文引入第二产业比重(SECOND)加以控制。政府或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可以缓解污染排放,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强度越高,则污染需求越少。因此本文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强度(INVEST)加以衡量。

(2)“污染供给”变量。“污染供给”是由环境规制决定的。环境规制能确保使用更多的环境服务,需要付出的环境成本越高[11]。一类变量是提高“污染供给”,即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RSOE)。在中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企业往往既是污染排放的主要来源[6],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在与地方政府博弈时,往往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12]。另一类变量是降低“污染供给”,包含两方面,其一是环保机构内部,通过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从而实现对污染排放的有效管理,降低“污染供给”,使用每万人县级环保机构人员数量(RBUREAU)来衡量;其二是来自社会对污染的抵制。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污染排放的强烈抵制,也可以强化环境规制,从而降低“污染供给”。本文引入每万人封数(RLETTER)加以衡量。

综合以上分析,模型设计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式(2)。本文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对数转换,同时引入时间虚拟变量,控制时间效应,增强模型估计的稳健性。

LnPit=α+β1LnDENSITYit+β2(LnDENSITYit)2+β3LnDISTANCE_METROi+β4LnDISTANCE_PROVi+β5LnFOREIGNit+β6LnOPENNESSit+β7LnSEONDit+β8LnINVESTi,t-1+β9LnRSOEit+β10LnRBUREAUit+β11LnRLETTERi,t-1+ψTDummyt+ηi+εit(2)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维护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一是将历年GDP数据,工业总产值数据等经济数据通过年均历年CPI换算至1998年可比价;二是外资经济数据使用历年年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换算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研究结果

(一)中国城市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空间格局

我国工业SO2污染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污染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图2)。工业SO2污染排放总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东北部。我国北方分布着大量高能耗的重工业企业,其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相对较高。在工业化和全球化驱动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同时私营企业也发展迅速,使这些地区也集中了大量的工业SO2排放。工业SO2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游等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SO2污染排放强度较低,呈现出“东部低中西部高”的总体空间格局。

(二)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构建2006~201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世界银行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的“3D”分析框架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解释程度。鉴于距离不随时间发生改变,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并对异方差进行修正,以提高模型估计的稳健性(表1和表2)。总体上看,两项估计均通过Wald χ2检验,并且R2数据表明排放强度的模型拟合效果要优于排放总量。本文所关注的密度、距离和分割指标均存在显著性,而且城市控制变量也大多显著,这些对于增强模型的解释力非常重要。

结果显示,密度对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均有显著影响。表1和表2均显示lnDENSITY二次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密度与工业S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具有显著的对数非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本文将工业SO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分别与密度进行曲线拟合,可以看出密度对工业S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具有不同的影响。随着密度的提升,工业SO2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但增长到一定水平后,随即出现下降的趋势。与之不同的是,工业SO2排放强度与密度虽也存在对数非线性关系,但在研究区间范围内(lndensity大于0),随着密度的提升,排放强度趋于下降。这一结论符合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的城市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缓解环境污染的理论假设[7]。

距离对工业S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影响不同。在工业SO2排放总量估计模型中,距离回归系数为负,表明缩短与经济中心和缩短与省会城市的距离,将增加城市污染排放总量;尤其是lnDISTANCE_METRO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越靠近区域经济中心,污染排放总量越大。工业SO2排放强度估计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恰好相反,距离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缩短距离有利于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下降。

整合对工业SO2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的影响也不相同。整合对工业SO2排放总量产生正向影响,对工业SO2排放强度产生负向影响,表明整合提高了城市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但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强度,这与Zeng和Eastin研究成果相似[13]。外资企业主要集聚在大城市,显著增加了污染排放总量,本文验证了这一推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污染天堂假说”。而进出口贸易显著降低了城市污染排放强度,也说明整合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污染效率。

将3个维度变量一并引入模型进行估计,可以看出经济密度变量仍然保持显著性,而距离和整合变量大多变得不再显著,相比之下表明,密度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更加稳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时间虚拟变量回归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回归系数总体趋于显著下降,说明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总体处于缓解状态。时间效应的控制,有利于增强模型估计的稳健性。

五、结论

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的“3D”分析框架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城市污染排放的空间格局,经济地理与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政策含义在于,首先,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增大污染排放总量,但总体来说有利于提升环境控制效率。其次,完善区域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缩短经济距离,从而提高环境控制效率。再次,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自由贸易有利于缓解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范俊韬,李俊生,罗建武等. 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09,22(6):742-746.

[2]唐德才. 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J]. 软科学,2009,23(10):6-11.

[3]刘星,聂春光.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变化[J]. 统计与决策,2007,2:65-67.

[4]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8.

[5]Hector V C, Gabriel D. Density, Distance and Divi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nalysis with a Unified Local-Level Economic Welfare Map[Z]. Preliminary Draft, 2009.9.

[6]Panayotou 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 Environment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 2: 465–484.

[7]Grossman G,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8]He CF Zhang T, Wang R. Air Quality in Urban China[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2,53(6):750-771.

[9]Dean J M, Lovely M E, Wang H. Are Foreign Investors Attracted to Weak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 90(1):1-13.

[10]Christmann P, Taylor G. Globaliz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of Firm Self-regul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1,32:439-458.

[11]Lan J, Kalinaka M, Huang X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J]. Environ Resource Rcon,2012,51:255- 275.

[12]Wang H, Jin Y.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Z].Washington DC: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2936.

[13]Zeng K, Eastin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ase of China[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07,51: 971-995.

收稿日期:2013-01-27

篇7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治理,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污染后治理几乎成为所有经济体发展的共有模式。农村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所显示的生态问题尤为严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效果是有限的,城镇的生态问题还是十分突出。

1、国家政策、立法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治理,城镇污染立法不足

在现行的环保法律法规中,有一大部分是针对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的,处于城镇化的新兴城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其中所存在的生态问题也是这几年才暴露出来,因而国家的立法并没有能及时的跟上城镇化推进的步伐。因此,在权责的承担,污染的治理等方面权限并不清晰。这也使得城镇的生态环境治理成为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2、当地政府单方面注重经济增长,忽视生态保护

当前城镇化推进的一个主要的环节便是引进企业,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各种乡镇企业的出现也确实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因此当地政府大力引进外来企业,扶持本地乡镇企业,以期尽快实现当地经济的腾飞。但是这其中凸显出来的生态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引进企业较为盲目,只要企业愿意过来投资就立刻签字同意,召集村民变卖土地,致使耕地流失的同时引进许多与当生态不相适应的企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是带动乡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当地政府在管理这些企业时政策会相对放松,这就给了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一个逃避惩罚的良机。

3、企业自身环保意识淡薄,给生态带来危机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于,很多去乡镇投资发展的企业都是被强制从城市迁出来的高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对生态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并且,由于城镇的污染治理基本设施简陋,相关环保政策又存在空白,致使很多企业排污放污的现象屡禁不止。

4、城镇居民自身引发的生态危机

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民变身为城镇居民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农村经济体中,对生态的破坏现象就已然存在: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过度开垦等问题就已经十分显著。当代很多城镇其实是城镇和农村的结合体,一方面,已经具有了城市的一般风貌,但另一方面,还保留着传统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模式。因此,生态问题是相应增加而非减少了,除了上述所说的传统农村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外,城镇化的居民还带来了新的生态问题:生活垃圾的堆放。

新兴城镇的基础设施是相对简陋的,并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厂,多数以填埋为主,这就给当地的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的策略

1、加强国家立法与执法

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是核心,只有制定了权责明确、治理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策略,才能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又需要坚定有效的执法来予以保障。因此,在立法方面,需要多制定城镇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需要相应地向新兴的城镇倾斜;在执法上,要坚决依据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对于破坏城镇生态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以及严厉的打击。立法与执法的有效结合,必定能使当代新兴城镇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治理。

2、当地政府加强监管,做好本职工作

当地政府是保护当地新兴城镇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在地方性政策的制定,环保监管以及实行生态治理措施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因此,当地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引进外来投资和扶持当地乡镇企业时,要注意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结合考虑,着力引进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避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对于环保型的企业大力扶持,对于高污染的企业加强监管与整治;第三,要加强治污排污基础设施的修建工作,帮助高污染企业做好整顿工作。

3、企业自身要加强自律,提高环保意识

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是要靠政府、环境、人民群众等多方面的支持的,否则是无法取得长足发展的。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第一,企业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加强自律,不随意排污放污污染环境,破坏自身发展和人民群众居住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环保工作,加强完善自身的净化体系、积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第三,在企业生产危害到城镇生态环境时,要及时勇于承担责任,接受相应处罚和整改措施,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4、城镇居民要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保护自己的家园环境

城镇居民是一个城镇最主要的组成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与其息息相关;同时,城镇居民的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也十分重大。由于城镇居民的人口基数大,且人口素质不高,传统农村生活模式的那种随用随丢的生活习惯并没有能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而有所改善,因此,几乎每个小区的附近都是一座小型垃圾场,城镇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染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总结: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乱丢乱扔对自己的家园具有破坏性的影响,从而使其在丢弃生活垃圾时注意集中堆放、分类堆放,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试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缺失及对策[EB/

OL]

[2]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J].世界

2008(1).环境,

[3]马戎,郭建如.中国居民在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方面的城乡

J].社会科学战线,2000(1).差异[

[4]苏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四条成因[N].经济参考报,2006

-01-18.

篇8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境污染治理化学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然而,工业化在带来极大物质丰富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有很多工业生产的污染物排入自然环境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绿色化学技术是一项专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相比于其他很多技术的“滞后性”,该技术更强调从源头上防止生成污染物,即尽量做到预防污染。绿色化学重视研究与环境友好的化学反应与技术,更多层面上考虑到社会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指的是创新性改革傳统化学,是以促进生态环境稳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协调发展为目的一门技术。以绿色化学为主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技术包括如下几点内容。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细胞工程等,其主要特征就是可以对生物质资源充分利用,在节约生物能源基础上,实现清洁化生产。

(二)催化技术的应用

催化剂作为化学工艺的基础,是很多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应用的前提,当前我国各大领域中生产的化工产品都普遍使用了催化反应技术。如纳米催化以及酶催化技术。酶催化效率要比普通化学催化剂高出很多倍;酶反应容易控制,没有太大副反应,也不会给环境带来太大污染。因为纳米材料的性能特殊,所以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要比常规催化剂好很多。光催化氧化法容易控制操作条件、氧化能力高,也不会出现二次污染,有着较为可观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绿色化学技术应用领域

(一)在控制大气污染中应用绿色化学技术

大气中含有的SO2通常来源于煤中含硫物经燃烧出现的产物,当前煤炭脱硫包括3种方式,即:燃后烟气脱硫、燃前脱硫以及燃中固硫。从绿色化学层面上而言,燃前脱硫属于预防污染,燃中固硫和燃后烟气脱硫属于治理污染。绿色化的煤炭生物脱硫技术是我国将来脱硫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常使用的煤炭生物脱硫方法包括微生物絮凝法、生物浸出法以及处理表面浮选法。很多人提出结合非生物乳化技术以及煤炭生物技术,提出煤炭脱硫的生物非生物综合技术应用优势多,尤其是可以减少脱硫时间。在研究微生物菌种上,我国在运用驯化传统菌种的基础上,还对遗传学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改良了脱硫微生物。虽然当前煤炭生物脱硫技术还处于不完善时期,但它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煤炭燃前脱硫方法。

(二)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中应用绿色化学技术

(1)处理白色污染。所谓的“白色污染”指的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废弃物没有经过科学处理和收集而带给环境的污染,通常包括一次性餐具、农用地膜以及塑料包装袋。处理白色污染物有很多种方法,降解方法、熔融方法以及燃烧方法等都普遍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结合具体情况来讲,这些方法会不同程度的为环境带来污染,所以研究可生物降解塑料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

(2)处理城市垃圾。当前处理城市垃圾技术包括:①焚烧垃圾,这是很多西方国家曾经采用的垃圾处理技术,虽然可以实现部分资源化,但是需要巨大的投资,并且废气中大量的HCl,SO2.H2S会产生更多的污染物。②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尽管技术和操作上没有太大要求,但需要投入巨大财力,占用很多土地,只能实现一部分无害化,并且处理垃圾黑液已经是全球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与绿色化化学技术相符的技术包括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热分选煤气化技术,特别是在固体废弃物电离气化技术,这一技术的使用不但不会出现二次成本,而且运行费用较低,在短期内就能够收回投资。

(3)处理矿山废弃物。在开采矿物中,不可避免要出现很多废堆矿石以及尾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次资源,目前对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太多的研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情况过于严重。高效利用金属矿物资源,这是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来达到最高程度上高效利用矿物资源。在施工工艺上运用环境友好治理方法,主要研究包括非氰化法以及生物浸出提取技术来回收金属。生物浸出方法在研究和分析铜矿的生物浸出领域中经常使用。非氰化法是研究和应用硫代硫酸盐浸出以及硫浸出常常使用的方法,它们可以快速溶解银以及金,对环境污染力度小,与绿色化工需求相符。

(三)在控制水污染中应用化学技术

开发低能耗、高效、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水处理技术,尤其是光、无毒药剂氧化、电以及生物氧化等多种方式联用的新型绿色化技术将成为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

(1)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当前,我国水环境主要污染源就是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零排污水处理是一项以“绿色化学”为主的新型技术,从各个环节方避免产生污染,可以从根本上解水污染的一项新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应用初级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方面不完善,但是这项技术的问世,代表了新世纪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循环冷却水零排污技术,像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循环冷却水系统浓缩倍数通常都是5.5以上。美国研究的零排污废水技术可以在处理废水后,水质可以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我国的热水锅炉零排污技术也在深入研究中,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废水零排放,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2)处理化学实验废液。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占据着重要位置,当前我国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过于陈旧、内容过于传统,并且验证型以及基础型实验过多,实验方式以及实验手段依然采用传统形式,这些因素给学校附近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绿色化学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化学实验废液,但如何在处理化学实验废液中高效应用绿色化学技术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课题。

(3)处理农药污染。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多数都是高种,不但影响着农业的产量,而且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在“绿色食品”概念兴起后,人们开始对“绿色农药”有着新的要求。新型绿色农药通常有光活化农药、生物农药以及现代化农药等等,这些农药代替以前的化学农药必然会降低环境污染率,在保证粮食增产率的同时,也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化学尽管是近些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但其先进的理念以及应用的可行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肯定。在处理经济增长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上,绿色化学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相信在绿色化学技术的大力应用下,定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生态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丛丽娜.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34(6):41-43. 

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青海互助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09′,东经101°46′~102°45′,北依达板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全县总面积3 424 km2,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85%,占青海省总面积的0.47%,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2008年底全县总人口38.12万人,人口密度为111人/km2。互助县作为海东地区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县份,是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独具民族特色。从地理位置来看,互助县毗邻省会城市西宁市,其基础设施条件在省内相对较好。从资源条件来看,互助县不仅是西宁市重要的水源基地和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农牧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已初步建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以农业加工和轻工业为主的工业门类体系。因此,互助县在未来整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融入西宁的经济圈,借助西宁市的发展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科学定位,趋利避害,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严谨的决策之路。

西北地区位处高原,风势强劲,气候干旱。青海省少雨地区年降雨量不足100 mm,而年蒸发量可达1 000~4 000 mm,因此十年九旱是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1]。由于蒸发量大,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水位下降,如青海湖水位每年下降10~13 cm。但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公共场所,由于一些人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可以看到用完水后不随手关掉水龙头的现象,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入下水道。如果人们仍然我行我素,任意浪费水资源,不采取任何保护行动,在不久的将来,青海湖将慢慢干枯。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能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还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地球上曾经有76亿hm2的森林,到21世纪时下降为55亿hm2,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2]。中国2009年近20个省会城市都曾受到过源起西北方的沙尘污染,大半个中国都处在沙尘暴的威胁之下。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急速上升,我国土地沙化的年均扩展速度为:50~60年代为1 560 km2;70~80年代为2 100 km2;90年代为2 460 km2,相当于每年损失1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沙尘暴成为新世纪中国环境最大的敌人,而其产生是由于人类过度滥垦乱伐、超载放牧、人为破坏造成的[3]。

就青海省互助县来说,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发展县域经济,政府想方设法进行招商引资建设,征用了大量的农田修建塘川工业园区。近几年,园区先后入驻十几家大型工业企业,如碳化硅厂、水泥厂、金属冶炼厂等,随着园区这些企业的不断生产、壮大,带动了整个互助县的经济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加之互助县县城冬季取暖多数居民仍为小火炉取暖,部分居民由单位锅炉房集中供暖,每到冬季采暖期,整个县城被笼罩在一片烟雾当中,当地及附近村庄的空气质量变得很差,工厂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大多未经处理就被直接排出,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流和耕地,给当地的居民健康带来很多隐患,作物也深受其害,造成叶面发黄、减产。塘川镇刘家庄附近的山中富含石膏矿,当地村民开发利用该资源,搞起了很多生产石膏板的家庭小作坊,但由于工艺落后,没有安装防尘设备,白色的石膏粉末遍布整个村庄、道路,许多人因吸入富含粉尘的空气得呼吸道及肺部疾病,成天咳嗽不断,有的甚至呼吸困难、胸部疼痛。

互助县县城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粉尘、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工业废气排放重点企业为特种水泥厂,生活废气主要为燃煤,采暖季尤为明显。县城大气质量目前基本维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Ⅰ~Ⅱ级标准水平,冬季较为严重。县城年污水排放总量约为580万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万t,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悬浮物等。工业废水排放重点企业为酒厂、造纸厂。监测中一般能达到Ⅲ级标准,穿城而过的砂塘川河污染较为严重。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和认识,加强环保意识;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用品;最后,要在清洁方面做改进[4]。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随着2009年天然气的引入,要把集中供热锅炉全部置换为燃气锅炉,为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供热系统效率便于管理,应在3年内全部置换完毕。

(2)为实现使城市热化率达到30%,气化率达到60%,汽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5%,经治理重点工业废气排放处理达标,保证大气质量不致恶化,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新建项目要坚持“三同时”。所有污染源要求必须达标排放,治理无效的要令其停产或搬迁。建设集中燃气供热项目,以替代大量小锅炉。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湟水河水质标准条列,确定砂塘川河在县城以上达到一类水体的二级标准,县城以下达到二类水体的三级标准县城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规定。因此,应对重点企业分别实施处理,增设污水处理设备,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如污水处理厂污水经处理后才可排入砂塘川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城区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范围扩大影响酒厂水源。

(4)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要爱护花草树木,并积极的参加绿化植树活动。

(5)外出吃饭时,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控制一次性餐具对木材的破坏。

(6)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多次循环利用。

(7)购物、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自备布袋子或竹篮子,减少白色污染。

(8)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环境污染。

(9)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将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10)外出、上班时,尽量多走路或搭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减少碳排量,过低碳生活。

参考文献

[1] 黄桂平,李素若.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作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6):690-692.

篇10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企业环境行为;环保规制;决策机制;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7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33-05

[基金项目] 武汉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约束下武汉市企业环境行为复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批准号:06086)

[作者简介] 张劲松,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理论、企业信息化。

(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言

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尤其是它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所导致的环境急剧恶化,使得环境问题从边缘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议程的中心话题。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逐步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制度,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是,以往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思考和实践,使得各类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增加了环境管理的成本,降低了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二、资源环境约束及其影响

1.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企业竞争力变迁。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当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当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时,工业发展便进入高级阶段。

耗费资源技术与节约资源技术的企业竞争力比较取决于两个方面:(1)技术本身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国家如何调节经济个体消费资源和影响环境的行为。企业竞争力变迁是指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使用节约资源技术比使用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实行的管制制度和政策的技术标准也不同。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也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耗费资源技术的竞争力必然显著下降。我国企业能否尽快实现竞争力来源的转移,即以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一项关系到工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任务。

2.资源环境约束下企业环保压力来源。资源约束环境下企业环境保护压力主要来自如下三个方面:

(1)环境法律法规压力。由于企业行为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自然资源正在快速枯竭,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强制性环境法规及国际规则对企业环境行为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遵守和适应环境行为规范,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2)国际竞争压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转向技术壁垒。作为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利用环境保护制度,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和措施。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国际竞争力。

(3)生产技术改进压力。我国不少企业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污染增加型的生产技术,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绿色壁垒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积极采取环保措施,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三、企业环境行为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内涵。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面对来自政府、公众、市场的环境压力而采取的宏观战略和制度变革、内部生产调整等措施和手段的总称。企业接受环境压力并将其转变为环境成本,作出相应的环境行为响应,使得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环境外部负效应逐步为企业所认知和承担。企业行为和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促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战略。企业环境行为主要是满足政府的要求,表现为企业遵从各种政府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干预和企业遵从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程度的调查来评价政府监察、各种处罚、环境管理政策的效果。随着公众、市场等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企业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环境压力。

2.企业环境行为驱动因素。企业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制驱动。企业之间在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着博弈关系,在没有政府规制的情况下,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表现为企业都不治理污染。强制性的政府规制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回归到最有效率的均衡之中,社会收益也因此会有所增加。因此,企业进行污染治理的初始驱动力便是政府的环保规制。其二是市场驱动。在满足政府规制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企业通常还会主动采取进一步的污染防治措施。这主要是受市场因素的驱动。当企业采取了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时,不仅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也可以显示其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常,良好的环境声誉也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企业环境行为动机分析。企业环境行为产生的动机表现在三个方面。(1)事业动机。指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视为最终目标,自觉地承担包括污染防治在内的各项社会职责。在事业动机的推动下,只要企业具有投资实力和适用技术,环境问题终会找到解决途径。(2)行政动机。企业以政府的法律、方针、政策为主要信号,以政府的偏好为其行为调整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的实施,微观上要求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并举,即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3)利润动机。企业出于市场机会的考虑,采取合理的环境管理行为降低原材料用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4.市场经济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起着激励多投入、高消耗来实现高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其环境行为也必然随之发生转变。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要求所制定的环境政策可分为适应型政策、防御型政策和主动型政策。适应型环境政策的特征是企业基本遵守环保法规,先发展后治理;防御型环境政策是企业不仅遵守现有环保法规,而且为满足可预见的环境管理要求制定积极对策,主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御活动;主动型环境政策是企业将环境保护、利润最大化、市场开拓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融为一体而采取的创新策略,优先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将污染消除在源头。

四、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

企业的决策环境和决策问题是复杂的。企业环境行为决策面临的是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而这其中又由于决策偏好和认知偏误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环境行为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

1.企业环境行为类型及其变迁。企业环境行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环境行为,即环境保护投入行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及企业污染行为。不同的企业对环境管理采取了不同的行为策略,总体来看可分成政策应对型、风险规避型、机会追求型、持续发展型等四种类型。其中,政策应对型的环境行为若非强制性要求,不会主动考虑环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会主动采取行动治理环境;风险规避型的环境行为是为了防止由于污染而引发事故,给企业经营造成风险,或者是保证对竞争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作出及时反应,以防止竞争对手施用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带来的尴尬;机会追求型的环境行为中,市场驱动因素成为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发展型的企业环境行为将环境与经营目标进行最佳融合,企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已经将环境视为目标因素。

对于具体的企业而言,其环境管理行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企业自身条件及政府规制与市场状况等外界条件的变化,环境行为也会发生转变,可能自下向上,也可能自上向下。企业环境行为的变迁原因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环保规制的严格程度。当政府提高环保规制标准或加强环保规制的实施时,企业违反环保规制将面临严厉惩罚,这会促使企业认真考虑与制定本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而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应对环保规制。

(2)市场的需求约束。即消费者对产品与生产过程环境性能的认可情况。这种市场需求的激励会促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环境治理,使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态度从消极走向积极。

(3)企业规模变化。当企业规模逐渐壮大时,规制者对其排污行为的监管相对容易,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公众形象与声誉。企业如果违反环保规制,所导致的机会成本会更高。企业规模的变化,使企业环境行为从消极走向积极。

(4)环境管理改进所获收益的可占有性。企业是否会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依赖于企业能否占有改进产品或生产过程环境性能所产生的收益。企业能够占有环境性能改进的收益时,才会有动力采取积极的环境管理措施。

2.企业环境行为决策函数。企业环境行为主要受内外两类因素的制约。内部因素为组织方式、体制、自身素质、目标、领导体制等;外部因素为自然、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决策情境,而企业在不同的决策情境中会选择不同的环境行为。在外部情境和内部条件均较好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积极的环境行为;在企业实力弱且外部环境较差的时候,企业倾向于选择消极的环境行为。企业的环境管理决策可用如下环境反应函数形式来描述:

环境行为=f(外部因素,内部因素)

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环保规制、市场环境、社会因素以及竞争企业的行为;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技术状况、企业战略定位等等。对某些企业,环保规制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来自于竞争者的压力、上下游企业的环境管理情况及公众的环保压力则是影响企业环境管理决策的主要因素。

3.企业环境行为决策的经济学分析。企业环境行为只有在其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利益,并且这种利益至少要大于企业为之付出的全部成本时,这种行为才会发生。以企业环境污染行为为例。所谓收益,包括因忽视环境治理给企业节省的成本W和节省的环境治理行为管理成本C;污染行为实施成本包括被查处的惩罚为Q、查处后社会压力给企业经营者带来的成本为L,假定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P,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收益不等式如下:

(W+C)×(1-P)≥(Q+L)×P

上式可视为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揭示了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根源和本质原因。若环境污染的经济处罚力度不够,即Q值较小,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经济措施力度不大。以收费制度为例。收费标准一般偏低,大大低于超标排污的收益,也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因此,使得收费手段难以奏效,对企业本身的刺激力度不够。环境管理是通过多级委托实现的,当各级人具有虚报信息和隐藏信息的动机时,环境污染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低,即P值较小,上级部门很难切实掌握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管理的具体情况,难以对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查处或控制。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其环境污染行为说到底是理性决策的行为。环境污染行为成本收益不等式告诉我们,要达到控制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目的,一方面,要加大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另一方面,要降低污染行为的预期收益,使得污染行为的实施成本大于乃至远远大于预期收益。

五、基于环保规制的企业环境管理

环境问题涉及到技术、管理与制度三个主要层面,制度层面上的问题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在缺乏有效的环保规制约束下,微观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在其决策中占据优势。设计有效的环保规制制度,建立宏观环境保护目标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决策行为之间的传导机制,应成为环保管理者的关注重点。

1.环保规制的类型和手段。环保规制按照其对经济主体排污行为的不同约束方式主要分为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和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命令控制型规制是旨在直接影响排污者的环境绩效的制度措施,其具体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实施法律或行政命令来规定企业必须遵守的排污目标、标准和技术。这种规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污染者几乎没有选择权,主要是机械地遵守规制制度,否则将面临通过法律或行政渠道所施行的处罚。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性环保规制也被称为环保规制的经济工具,在制度设计时紧密利用市场机制,借助市场信号来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具体方式包括实施产品税:以影响污染物品的相对价格;通过缴纳排污费等方式,实现资金转移。以市场为基础的规制的主要特征在于为经济主体提供了选择和采取行动的自由,可以使排污者通过选择对其自身来说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

除上述两种正式的环保规制模式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的环保规制,其主要方法包括环境管理认证与审计、生态标签、环境协议等。与正式的环保规制类型不同,非正式环保规制一般不具有强制约束力,是建立在企业自愿参与实施的基础之上的。

2.环保规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种利润导向决定了企业会不断地自觉地寻求可获利的创新机会。环保规制对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相对于宽松的规制而言,严格的环保规制可以实际引发更大的创新。这是因为宽松的规制可以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应对,并采取末端治理方式;但更为严格的规制可以使企业的注意力不再更多的关注于末端治理,而是采取更为基本的解决办法,如重新设定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尽管遵循的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严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创新补偿的潜力可能会增加更快一些。因此,遵守规制的净成本可能会随着规制的严厉程度的增加而下降,甚至会形成净收益。

作为对环保规制的反应,企业环境行为创新补偿可以采取两种广义的形式。一是当企业面临着由于规制而导致的高污染行为的更高成本时,他们被迫要考虑可能会减少企业遵循成本的新技术与生产方法。这种类型的创新尽管会减少污染控制的遵循成本,但多采用末端处理方式。创新的第二种形式是企业可能会从环保规制引致的环境管理发现全新的生产方法,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同时改进了受影响的产品本身或相关的生产过程。

3.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生产成本、收益或其获利性的重要影响,体现为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环保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直接关系着环保规制的环境效果。切实有效的环保规制应是充分考虑了企业竞争力约束的环境制度设计。环保规制是一把双刃剑,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环保规制必然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在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环保规制的实施必然会减少企业的赢利空间,进而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有效的环保规制在提高企业成本的同时,可通过创新补偿与先动优势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弥补企业遵循环保规制的成本,甚至会给企业带来净收益,即环保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赢。

4.产业生态与环保规制。产业生态是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产业生态和环保规制的出发点都是保护环境,但存在较大差别。环保规制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产业生态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过程中环保规制具有强制约束力,而产业生态不具有;环保规制由政府的强制力推动,而产业生态的激励机制是市场推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产生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环保规制,但企业的产业生态行为又超越了环保规制。企业自愿进行的产业生态实践,建立在现有的环保规制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基础上。产业生态的系统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仅仅考虑环保规制对于本地区的影响,更要关注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产业生态思想要求环保规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当作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而着重考虑如何发挥企业在减轻环境污染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即在规制的制定中,优先考虑如何激励企业基于合理的经济动机而最广泛地参与产业生态实践。

六、改善企业环境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环保制度建设。无论从手段类型、数量还是区域、领域覆盖面来看,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型环保规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以市场为基础的环保规制或自愿性环境管理则处于从属地位。与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工业污染防治状况相比,命令控制型规制所拥有的环境管理手段比较单一,而且缺乏创新。因此,我国在环保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待改进之处。

(1)加强环保制度创断,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环保规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规制手段的多元化。在制度制定与实施的严格程度上,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规制基本保持一致,既不过于落后,也不过度超前。过于落后会使本国的出口企业更易于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过度超前会使本国企业的遵循成本过度提高,同样会削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完善环境税费政策。目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经济激励作用,而且排污费收费标准大大低于治理所需费用。由于缴纳排污费比企业自己采取污染治理措施要便宜,所以不能激发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积极性。为了激励我国企业实践产业生态,需要对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我国应适时开征环境税,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提高企业排污行为的成本。

(3)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建立健全市场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对污染物排放和管理的经济手段,对企业采用产业生态实践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方面,应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费用,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的市场交易体系,为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和培育环境资源市场,为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奠定基础,通过引进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健全、高效的价格机制,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性。

(4)建立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告制度。公开企业环境信息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清楚的认识,改变投资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更加理性。这一制度有利于增加企业进行产业生态实践的动力,也有利于企业自愿环境协议的形成。为了弥补环境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建立环境信息公告制度、环境听证会制度,及时向公众提供各种环境信息,让公众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监督企业排污情况。

(5)对环境资源实施许可证制度,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在实行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目前,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行许可证制度,它包括开采或使用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对于前者,必须根据环境资源的是否可再生性,确定其开采或使用的最高限额和利用方式。这些限额必须是可以转让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后者,环境监测部门制定总排污量的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许可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改造传统产权制度。一方面,要明确产权主体并使其利益得到实现;另一方面,按照权利和责任义务对等原则来构造产权主体。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真正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承担环境损失费用。

2.改善企业环境管理的建议。目前的企业环境行为状况表明,经济刺激型政策的不足,在我国排污收费领域体现为排污费标准太低而不会促使企业主动治污,同时协议收费现象的存在便是对命令控制手段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违反,在协议收费存在下无法保证企业环境行为有效。因此,必须改善企业环境管理方法和手段。

(1)严格环境政策,强化环境管理。环境政策不够严格,导致环境政策在实际操作上低效率。例如,我国企业污水费和超标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远远起不到作为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所特有的经济激励作用。同时,环境管理还存在执法不严现象,环保部门内部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建立宏观层次上的严格的环境政策,强化微观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标准进而增加制度的约束力,是必要和迫切的。

(2)改进现有环境政策手段,施以行为激励型政策手段。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是行为激励政策的典型表现形式,其思想最初来源于ISO14000。通过公开企业环境信息,能有效改变企业和公众对企业环境信息的信息不对称格局,提高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有效性,从而促使企业为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而主动改善其环境行为。

(3)建立企业环保投资援助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企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进行环境投资不能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对于特殊行业或企业,政府需建立环境政策和企业环境投资援助体制,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介入和引导,应该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规定,制定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执行的法律条款,用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政府也可以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公司自愿地承担社会责任。

(4)通过培训和环境教育,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并非无力承担环保投资,而是在逃避环保投资,认识不到从长远来看环保投资有助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领导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能引导企业打消对环保投资的顾虑,提高其环境意识,从而提高改善其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到其发展战略中,就能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企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制度规范来强化,企业制度和规章的建立要体现企业的责任理念,明确划分事情的责权关系。

(5)社会要形成完善的企业责任监督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除了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之外,还要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中,开始起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作为社会一般成员的消费者、投资者和大众媒体。有组织的消费者运动、劳工运动、投资者运动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相应的立法,从而使得企业充分而全面地重视社会责任。由此可见,社会团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社会责任监督体系的形成也可以充分利用团体的力量,从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6)建立企业实质性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加强行业协会的环境管理职能。政府在环境管理中一般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排污主体的企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动遵守既定制度。行业协会在进行行业管理,包括行业的环境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本行业的排污状况、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较为了解,可以有效调动行业内的资源进行污染的防治。行业协会层次上的环境管理有助于减少政府环境管理中的交易成本,政府可以针对行业协会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同时再由行业协会组织协会内的企业实施,行业协会也可以有效地组织行业内的企业采取符合共同利益的环境保护措施。

七、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政治体制转型期,企业的环境行为受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政策制定和环境行为调控的难度。政府、公众和市场压力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更多的公众和企业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来自市场及社会的压力逐渐成为企业环境行为的主导驱动力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环境问题突出,必须积极开展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境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找到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行为的最优方式,为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在企业环境行为决策机理、环保规制政策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从政府环境保护相关制度建设与改善企业环境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任保平.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新型工业化及其制度供给[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5).

[2]关劲峤,黄贤金,刘晓磊,等.太湖流域印染业企业环境行为分析[J].湖泊科学,2005,(4).

[3]徐雪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J].上海环境科学, 1997,(8).

[4]张.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间的关联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4).

[5]周群艳,周德群.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0,(1).

[6]张炳,毕军,袁增伟,等.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