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协作执法;业态调整;备案年审;泔水油分离回收;油烟在线监控;联合执法

中图分类号:X323;文献标识码:A

Methods to study and solv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atering industry

Chen Tianan

(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Jiangsu Nanjing 210013)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comprehensively punishing the catering industry pollution, six points obtained .They are: cleaning up the regulatory corners projects, cleaning up the inappropriate siting projects, cleaning up the emission permit supervision fault projects, blockage of the swill oil management loopholes, and strengthen of the exhaust fumes superv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six points of difficulties, learning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domestic Guangzhou, Shanghai, and so on. The methods are: cooperative law enforcement, format adjustment, annual filing, sourcesprocessing, monitoring online.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for innovation city management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to joint law enforcement, and organizing the social resourcesfor scene forensics and supervision.

Keywords: Cooperative law enforcement; Format adjustment; Annual filing; Separation and recovery of swill oil; Fumes online monitoring; Joint law enforcement.

长期以来餐饮业的油烟、噪声、垃圾污染扰民一直是居民生活环境污染投诉的热点,也是居民生活环境污染控制的难点。其中,餐饮油烟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PM2.5的贡献率超过10%1。另外,地沟油与泔水油回流餐桌也与餐饮业环境污染管控密不可分。为此,国家继立法达标控制含油废水、餐饮油烟、设备噪声、废弃油脂污染之后,又发文明确要求对餐厨垃圾进行规范处理。至此,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势在必行。

本项研究从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及其成因分析入手,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管理和委托社会协助管理的角度,对餐饮行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

1 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1.1监管死角项目的清理

据调查,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之一是存在项目监管死角。事实上,餐饮污染扰民事件投诉最多的就是这些死角――没有取得工商执照和环境排污许可证的食品餐饮单位。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单位主要有三类:一是以个体小餐馆居多,二是那些无需工商注册管理的单位食堂,三是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作为工商注册前置条件之前成立的部分餐饮单位。这些项目的存在,大多数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很难清理。

1.2选址不当项目的清理

据调查,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之二是选址不符合规划。事实上,选址不当的这类餐饮点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数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例如鼓励下海经商、下岗自谋出路时代,将住宅楼底层破墙开店居多。这些餐饮点普遍都存在一个致命的硬伤,就是无法达到日益严格的餐饮店选址要求。并其中有很多餐饮点,即使严格按要求建设全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也无法做到不扰民。这些项目大多数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很难清理。

1.3排污许可监管断层项目的清理

据调查,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之三是排污许可监管存在断层。按照排污许可管理要求,很多靠近居民区的餐饮店无法满足要求。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断层,即:一些早期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取得环保经营许可的餐饮店,因场地条件限制而难以达标控制污染,也无法取得排污许可证。事实上,这类企业多数污染治理设施不规范;有的还不符合规划选址、一般也是委托街道管理的。这些项目有缺陷,但不违法,很难清理。

1.4泔水油管理漏洞的堵塞

据调查,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之四是泔水油管理存在漏洞。泔水油本质上也是废弃食用油脂,也应纳入环保部门的专项管理和严格控制。但是,大量的泔水油隐藏在泔水中,历来都是作为泔水资源利用,由市容环卫部门管理的。近年来,随着泔水油回流餐桌问题不断曝光,泔水及泔水油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浮出水面,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泔水油管理涉及面广,其漏洞堵塞也是困难重重。

1.5油烟废气监督的强化

据调查,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难点之五是油烟废气监督不利。油烟废气达标处理排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企业对油烟净化设备及时清洗保养和正常开机运行;二是环保部门及时抽查监督。事实上,油烟废气达标处理不稳定、甚至遭到投诉的企业,都是那些环保守法意识淡薄、缺少专业技能的餐饮店。他们往往受利益驱动,随意开停净化设备。而油烟废气扰民投诉居高不下,除了涉案企业的原因外,环保部门监督不利也是不睁的实事。其中原因之一,常规上门监测抽查,人力物力消耗大,监管成本高。油烟废气监督强化通常只能依赖于科技进步和降低成本,这也非易事。

2 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方法探讨

2.1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重点

根据广州市2012年7月提出的全面推进餐饮业环境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染综合整治的10点实施意见,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有六个兼具重点的亮点,分别是:实施排污许可审批、推进设施委托运营、强化部门联动协作与集中规范放置证照、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推行区域业态调整、逐步扩大监管范围。另外,实施意见对每一点工作目标和管理要求、甚至时间进度都做了具体安排,值得重点借鉴。

2.2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难点解决办法

2.2.1监管死角项目清理

对于项目监管死角项目(没有取得工商执照和环境经营许可证的餐饮企业)清理而言,按照常规这类企业的清理涉及到两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协调行动。最后的结局,只能与居民投诉挂钩,投诉一起、查处一起,清除一起。显然,这无法达到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要求。在这方面,广州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执法值得借鉴,即:各区、县级市应建立健全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城管等部门的餐饮业联合执法机制,每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的联合执法行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且不具备整改条件或拒不整改的,一律依法查处,依法吊销相关许可证照,直至关停取缔。但是,如此联合执法,按常规需要执法部门亲临现场拉网检查,动用的人力物力多、执法成本高,难以为继。从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可以考虑将同时到场联合执法,扩展为分段分批联合执法,即:首先,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专业执法部门编写各自执法手册,并据此合编为联合执法手册。然后,将联合执法手册交城管部门,依托其下属网格管理员到场结合其他管理工作,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式地持续拉网排查与取证,并上传至联合执法网上平台。接着,各个部门通过联合执法网上平台下载相关拉网排查与取证信息,对各疑点进行分析评估,提出联合执法意见。下面,交城管部门汇总,通过联合执法网上平台派发给原先经办的网格管理员,由他们下载打印成文上门送达处理意见,并请管理对象签收。最后,联合执法组成合议庭,接受管理对象的申诉与裁决,必要的话直接上现场联合办案。

2.2.2规划选址不当项目清理

对于选址不当项目清理而言,按照常规只有两条出路。要么,变更经营场所,要么改变经营内容。对于承租餐饮业经营者,这不难,到期走人。但是,对于那些既是餐饮业经营者,又是经营性房产的产权人的项目业主,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餐饮店可以更改地址,而他的经营性房产又该如何定位?在这方面,广州推行区域业态的调整做法值得借鉴,即:对于中心城区餐饮业集聚的街道,积极运用业态调整等市场化经济手段,强化污染综合防治。具体来说,可以是将传统油烟污染重的的中式大餐调整为油烟污染轻的各类简餐、茶饮、火锅、汤煲等,也可以是转向经营为其他特色商业一条街。一句话,对原先这些经营房产进行重新定位与转型开发。因此,对于这一类项目经营用房清理至关重要,有必要引入房产与规划部门重新定位与换证。其中,也少不了项目选址的环评。

2.2.3排污许可监管断层项目清理

对于排污许可监管断层项目清理而言,按照常规也只有两条出路。要么,整改到位,拿证排污,要么改变经营内容,降格管理。但后者只能是权宜之计。在这方面,广州实施排污许可审批的做法值得借鉴,即:对全市餐饮企业全面推行餐饮业排污许可证。其中,对工商注册登记、餐饮服务许可证、消防许可证齐全且环保手续齐全的餐饮业户,核发餐饮业排污许可证;对工商注册登记、餐饮服务许可证、消防许可证齐全但环保手续不齐全,且不位于环境敏感区、未引发污染投诉的,经签订《环境保护守法承诺书》,可视情核发餐饮业临时排污许可证,并责令限期补办环保手续。因此,对于这一类项目的清理涉及到工商、餐饮服务(食品药品监督)和消防部门,有必要实施多部门年审的并联备案机制,确保将这些餐饮单位纳入环保排污许可管理范围。

2.2.4泔水油管理漏洞封堵

对于泔水油 (隐藏在泔水中) 漏洞封堵而言,关键是管控好泔水处理与泔水油的回收利用。为此,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加强了泔水的源头处理与泔水油的定向回收利用。其中,上海已经做到规范化和产业化,他们的做法最值得借鉴,即:将泔水及其泔水油回收利用管理改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明确要求所有大中型餐饮企业都要在店内设置泔水油分离回收设备,确保处理过的泔水含油量减少70%以上。同时,明令泔水油分离回收设备必须选用通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性能质量认证的定型产品,并委托有资质的泔水油回收单位到场负责泔水处理与泔水油的分离回收。

2.2.5油烟废气监督强化

对于油烟废气监督强化而言,关键是要准确、及时和控制成本。为此,国内已有部分城市加强了油烟废气的在线监控。监控方法,也从监控单纯的经典油烟净化器的正常运行,发展到直接监测油烟废气中的油烟浓度和排量。在这方面,广州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的做法值得借鉴,即:督促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大型餐饮业户先行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督促位于环境敏感区且引起油烟污染投诉的中型餐饮业户,逐步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鼓励安装油烟在线监测设施。其中,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在线监测设施均须与属地环保部门联网。而在线监控设施与在线监测设施,则鼓励委托第三方专业化运营。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

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重点有10个。分别是:实施排污许可审批、推进设施委托运营、强化部门联动协作、集中规范放置证照、全面安装治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控设施、防治噪声污染扰民、要求污水达标排放、推行区域业态调整、逐步扩大监管范围。

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难点有6个。分别是:监管死角项目的清理、选址不当项目的清理、排污许可监管断层项目的清理、泔水油管理漏洞的堵塞、油烟废气监督的强化。

2、餐饮业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难点的解决方法

1.监管死角项目的清理: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执法,由城管部门组织网格化现场管理。

2.选址不当项目的清理:推行区域业态调整法,对项目经营房产属性、用途重新规划定位,由房产业主办理规划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取得房产商业经营类型许可。

3.排污许可监管断层项目的清理:实施多部门年审的并联备案机制,建立备案体制。

4.泔水油管理漏洞的堵塞: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一监管,推行泔水油的源头强制分离回收与委托第三方专营。

5.油烟废气监督的强化:对环境敏感区的大型餐饮业户和扰民严重的中型餐饮业户,逐步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施,或者委托城管网格化巡查。

3.2建议

1、参照同一类案件并案处理原则,以及司法案件侦理、、裁决分段分权处理与管控模式,创新联合执法管理、合理配置政府资源(如各专业管理部门提出检查意见并上传给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城管部门接报合并同类项,即涉及统一管理对象的行政检查与处理意见,组织针对性现场检查处理,并将结果上传给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定期梳理老大难问题,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会审或通牒,最后对拒不执法的当事人提出司法意见,并交检察院作为重大案件进行、由法院最终判决与执行)。

2、参照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买服务的方式,创新社会监督管理、组织社会资源(如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工会、学生会等社会团体)参与现场调查取证与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篇2

本文所指环境污染纠纷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关于环境污染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而产生的纠纷。

(一)我国目前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方法

协商。这是由纠纷双方针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自行协商,通过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因为许多污染者不愿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实践中纠纷双方很难达成和解协议。

调解。根据调解人的不同,分为民间调解和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由环境行政机关主持,对环境污染纠纷双方进行调解,以促成纠纷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下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与之相对应,是民间调解。我国目前主要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民间调解人,也可由较权威的民间调解人居间调解,促成纠纷解决。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任何一方都可以请求环境行政部门处理,也可以向法院。

行政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是指环境行政机关对社会成员(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由于环境污染产生的纠纷进行处理的制度。“因环境污染引起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能以作出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因而,我国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性质上属于行政调解,其处理决定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仲裁。仲裁是指环境污染纠纷的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裁决,解决纠纷。我国现行环境立法,缺乏关于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的特别规定。实践中通过仲裁解决环境纠纷的情况较少。

民事诉讼。即环境污染受害者依法向司法机关,请求法院判令污染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实践中,环境污染纠纷的诉讼解决方法耗时长、取证难、费用高;由于现行法律对于环境污染纠纷的资格、因果关系的确定、污染损害赔偿等问题都欠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阻碍了污染受害者寻求司法诉讼的救济途径。

(二)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的优势

环境污染纠纷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损害性决定了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方法应当灵活、及时、专业。实践中环境污染受害者选择行政处理方式寻求救济,与其他解决方法相比,行政处理环境污染纠纷的优势在于:

专业性。环境污染纠纷涉及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对于污染损害的证明要求较强的专业性。环境污染事故一旦发生,环保部门负有监管和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而且环保部门设有环境监测机构,这有助于及时、准确地确定污染责任。

及时性。环境污染发生后,环保部门负有及时有效地调查处理污染事故的法定职责,这有利于纠纷双方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明确责任;同时,鉴于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享有监管的权力,因而,排污企业对于环保部门的处理意见愿意采纳并及时执行。这些因素都有助于环境污染纠纷的及时解决。

成本低。救济费用的高低直接决定当事人对于救济方式的选择。由环保行政部门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处理,是环保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责的过程所进行的。因而,相对于诉讼和仲裁,行政处理方法成本低廉,且效率较高。而国家也在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过程中实现了诉讼资源的节约。

完善西部环境保护行政处理制度的法律问题思考

作为一种权利救济制度,其内部的具体救济规范的安排应当统

一、协调,并且有相关的制度予以支持,才能实现对于缺损权利的有效救济,进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效率等价值。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至少应具有以下功能:及时、迅速地解决纠纷,救济缺损权利;损害赔偿制度的安排应当有利于提高污染削减的效果;能够促进和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即发挥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与环境行政管理的协同效应。

在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领域,日、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都较成熟,我国应当呼应当前社会实践对于行政处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完善环境污染纠纷行政处理的相关立法。

(一)行政处理机构的设置

独立且中立的环境污染纠纷处理机构是公正、有效地解决纠纷的前提。因而,首先应当设立在财政和人事上都能保持独立性的纠纷行政处理机构,以保证有效、及时地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具体到西部地区,立法中则应当关注到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机构的设置。

(二)完善行政处理程序

考察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各环境污染单行法,对于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仅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不仅起不到解决纷争的作用,而且会使环境行政部门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而产生权责不清、权力滥用、等违法行政行为,从而起不到程序法应有的法律作用。环境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制度应当对于行政处理程序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1.环境污染纠纷的投诉制度。日本《公害纠纷处理法》中最有成效、最受关注的制度就是公害纠纷的投诉制度。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及市区町村的公害课设置公害意见调解员。其职责,作为公害意见投诉和咨询的窗口,根据市民的意见,提供给当事人有关公害的知识和信息;调解员本人就公害的实情进行调查,给当事人和有关人员出主意,进行中介调解和指导等工作。同时,把有关公害意见的信息迅速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协调和促进问题的解决。

污染纠纷行政处理制度应当设立一个促进公众与环境行政部门之间的信息窗口:污染纠纷投诉机构。同时,该机构人员的配备应当是具备相当完善的环境法和环境科学的知识,并且行政能力较强,以切实保障环境污染受害者投诉有效。

2.污染纠纷的处理办法。一个富有活力的救济制度应包含一种合理、节俭利用救济资源的机制,以保证所利用的救济方式与特定救济需要相符合;同时一个富有活力的救济制度中所包含的权利救济方式也必须能满足不同缺损权利的救济需要,并且相关主体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最“合算”的救济方式(即各类救济方式之间有替代性)。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环境行政部门的污染纠纷处理方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而且行政部门对于环境污染纠纷的处理实质上属于行政调解,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从而使救济结果处于不确定状态。在徽县血铅事件中,当受害者寻求行政部门的救济时,污染事件已呈严重化状态,对于此类严重的、影响恶劣的企业违规排污行为,作为执法部门应当依法主动、强制进行调解,以充分发挥纠纷的行政处理方法的优势。

据此,完善西部地区污染纠纷的行政处理办法,应当明确规定多种行政处理方法,以供不同的权利缺损者选择;比如,斡旋、调解、裁定等;应当赋予行政调解以法律强制力,使救济结果确定,给当事人提供一个合理的预期;应当规定行政处理部门对于特定情形(比如严重违法排污事件、社会影响广泛的污染事件等)的强制调解职能。

(三)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1.一种救济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其有效性是令人质疑的。权利人寻求救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缺损的权利获得补救。合理有效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应当至少对以下重要内容作出设计安排: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目前,各国的立法和理论界都确立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论环境污染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即无论是环境不当行为还是法律所不禁止的环境行为,只要其污染行为对他人客观上造成了财产损害或人身损害,就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受害人群的确定。对于受害人群众多的环境污染事件,比如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事件等,首先应当规定确定受害人群的方法,即确定谁有权获得损害赔偿。比如日本的公健制度中关于公害患者的认定,就规定了认定条件的三要素和认定有效期限(根据指定疾病的种类分为2年和3年)。

赔偿范围的确定。即确定赔偿金额。合理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有利于有效救济受害者,同时制裁排污企业,抑制排污行为。依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间接损失以及可能造成的受害人精神损害。

赔偿金额的来源。环境污染纠纷产生的巨额赔偿金是污染纠纷案执行困难的根本原因。实践中,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好,巨额的环境损害赔偿金令企业无力负担,严重者导致企业破产,社会失业人口增多,引起社会不稳定。

2.借鉴各发达国家在理论和立法上较成熟的经验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试点性实践,都可以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经验。

适用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即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应当由排污者承担。该原则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环境污染的外部费用(即环境污染损害及治理污染的费用)内部化,以实现污染削减。各国立法实践证明了该原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一般地,排污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污染赔偿责任;同时,突发的、严重的污染损害所产生的巨额赔偿金往往令排污企业难以维系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衰落、破产带来的众多失业人口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鉴于此,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即通过对污染企业征收有关税、费(如排污费/税、自然资源开发费/税、生态补偿费/税、石油税等),构成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我国可以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和环境条件,通过征收各种环境税/费来建立各地的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以分摊企业的部分污染损害赔偿金额。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的社会化。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制度,使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社会化,被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纳并成为其通过社会化途径解决环境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分为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和自愿环境责任保险。在保险责任的适用范围方面,承保的风险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我国已经进入环境风险的高发期,部分地区曾通过试点推进自愿性环境污染赔偿责任保险制度,但许多试点因无企业投保而处于停顿状态。鉴于我国一些企业经营效益不良以及其为利润所驱,不愿承担污染损害风险的现实情况,我国应当通过立法,结合自愿与强制保险的方式建立我国环境污染赔偿责任的保险制度。

篇3

1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难点

1.1勘察现场环境

勘察现场环境是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第一步骤,现场环境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排放污染物的生产企业,检查影响环境问题因素,检查污染环境的污染源,检查处理环境污染的相关设备等诸多方面。对现场进行勘察时,要根据不同污染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监测现场环境的保护情况。在进行勘察时,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的监测。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方面不够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且缺乏专职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这就大大降低了现场环境勘察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工作难度,无法实现勘察环境现场的重要目的。

1.2环境监测技术

对现场环境进行监测需要利用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对易受污染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检查现场环境管理工作方式。在对现场勘察后,根据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监测,由此来看,勘察现场环境与监测现场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法律法规时间较晚,环境监测技术还不够完善,专业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频繁出现问题,降低了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这也是环境保护验收监管工作的难点。

1.3制定监测方案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地区资料的完整性,所收集到的环境污染资料是否符合监测的要求,环境污染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在考虑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时,还应考虑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考虑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在制定环境保护监测方案时,没有详细分析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致使制定出的监测方案不够完善,在监测时容易出现漏洞,对环境的监测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

1.4编写监测报告

一般情况下,监测报告的内容包括对概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内容,总结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描述环境监测地区的基本情况,记录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总结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后,要根据环境监测地区的保护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意见。

2监测难点的解决方法

2.1现场勘查方面

在勘察现场时总会因各种因素限制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降低了环境监测部门的监管力度。为提升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工作效率,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条例,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扩大环保机构的运作规模,设置专职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机构,培养专业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人员。截至2015年8月,贵州省已组织完成32个环境监测站,根据级别设立在不同的区域,但为了实现全省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验收监测工作,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又了关于环境监测站的推进方案,预计在2015年完成42家环境监测机构,从而满足环境部门对贵州省的整体验收要求,加大全省范围内的监测力度。在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前,要详细了解勘察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及勘察地区的运作情况,要求委托方提供相关的资料。在进行现场勘察时,要认真、仔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查看,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2环境监测方面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将其与我国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现状相结合,创新出适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监测技术。在现场进行监测,要按照相应的工作方案进行监测。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实地监测时,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贵州省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在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到保障。在对现场进行环境监测时,要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开展全面的监测工作,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对现场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补救。

2.3监测文件的编制方面

在撰写监测方案时,要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进行编写,要符合环境评价报告的书写标准。撰写监测方案时,要根据环境质量的标准进行修稿或修订,要根据全新的标准来编制;根据不同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不同监测方案。在编制监测报告时,监测报告的内容要简明,条理要清晰,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反映出监测结果,保证报告的准确性。

3结语

篇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环境问题的特点,提出了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实施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关键词】

系统论;环境问题;协同发展



一、系统论简述

系统理论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科学理论,主张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去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分析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系统整体而言,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部分,并构成更大系统的特性。系统方法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对象,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地球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是由系统整体性决定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破坏都会引起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这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自然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容纳并净化废弃物;而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环境系统发展的产物,两个系统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系统也日益膨胀,而自然系统渐趋萎缩,自然环境系统被人类社会破坏,系统整体性作用消弱,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环境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就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具体的说是人类社会在技术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这种破坏和污染反过来又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态破坏问题。即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另一类是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

三、系统论视角下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

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作用并相互影响。环境压力引起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加剧环境压力。环境污染会在一定范围以及某种程度上造成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加速环境污染即环境的自净化力减弱。环境的各种单个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环境问题具有动态性

环境问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是一个随时间、条件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因此,环境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它的环境系统在不断地变化,引起输入输出强度与性质的不断变化。一些环境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涨落参数很难控制在某一固定阀值内,当它超出时,便会形成涨落,产生一定量上的变化,但并不会停着,而是接着引发系列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引起环境问题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例如:在我们控制或解决一个或多个环境问题时,可能会引起另外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且同一环境问题也会由于时间、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特点,也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3、环境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后果的难以预测性。每个自然现象,都已不再是纯粹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都可以找出人类行为促成的痕迹。使得自然确定性发生改变,人们也已难以从过去确定不移的事件预测未来的自然事件。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后果,难于预测,甚至难于想象。

4、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

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必须以人类的长期实践来完成。从出现农业文明开始,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局部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由于人们不断的追求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具有缓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的防护和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基于系统论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1、加强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是末端治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做起节约资源,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环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以减污、降耗为目的,用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2、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种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掠夺,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和粗放型的,排放出的废弃物又是巨量的。仅仅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如今,绿色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才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与环境和谐统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进行,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对自然界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从仅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式,即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生态负荷超载愈重,这将致使环境越来越恶化。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尽量把生态问题发生控制在资源存量和环境状况的警戒线之内。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应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用系统论方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开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结构优美、高效、持续的生态区域与城市,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相对于以往的废弃型社会提出的。废弃型社会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治理费用。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循环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传统经济向新型工业的转变,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2] 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2004.12(23)226-230.

[3] 熊刚.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中国环保产业,2004(9)578-607.

篇5

耐材行业被称为巩义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然而,众多以直接燃煤为主的耐火材料倒焰窑企业,其生产工艺落后,消耗高、污染重,在制约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的要求,对耐火材料倒焰窑企业的烟尘进行限期治理,把原来的直接燃煤方式改为燃气公司供气和煤气发生炉。

巩义市中、小型企业较多,考虑到煤气发生炉的小型化、简单化、投资小、生产成本低和可按照窑炉的类型进行设计的特点,均采用煤气发生炉来治理烟尘,不仅解决了烟囱冒黑烟的问题,还节约了能源,方便了工人的操作,降低了生产成本;但是烟尘治理达标后又出现了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分析查找,采用两段式风冷型煤气发生炉可减小新的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并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帮助解决环境污染。

1.煤气发生炉使用中产生的新环境污染问题

刚点炉子时有黄烟冒出气味呛人,曾多次接到群众举报;发现煤气发生炉的循环水池中的水呈红黑色并带有异味,经监测含有大量的酚,它会危害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的安全。

2.分析产生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2.1煤气发生炉使用的煤质或炉型问题,影响了大气的环境质量。

煤气发生炉的燃料使用的不是优质煤,当刚点炉子时,煤不能充分燃烧,使煤中大量未洗选掉的物质挥发,从而产生大量气味呛人的黄烟;或者是使用的煤气发生炉回收焦油的工艺不完善,使之排放到大气中,影响了周围的环境。

2.2煤气发生炉的净化冷却工艺,致使产生含酚废水。

2.2.1煤气发生炉分为单段和两段式两种。由于单段煤气发生炉尺寸小,投资成本低,适合规模小,产量小的企业;可使用劣质煤气化,对煤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要求较低;操作简便,热效率高等特点,而被企业广泛使用。它的缺点是由于其设备特性和气化原理决定,煤气的降温、除尘、除焦油主要采用水洗涤加电捕焦的传统工艺,其煤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造成煤气热值低,同时煤气生产中伴生的焦油和酚水有很大部分混入洗涤水中,虽然洗涤用水采用闭路循环使用,但由于循环水池的渗漏和开放式的结构以及循环洗涤水的不正确运行方式,造成对地下水和大气的严重污染。据了解,山东一些集中使用煤气发生炉的地区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据了解,山东一些集中使用煤气发生炉的地区由于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影响了人民正常生活和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政府已出台严令禁止和取缔单段煤气发生炉生产冷净煤气的地方法规,并已实施。

2.2.2随着部分城市和地区环保要求的逐年提高,外加煤气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两段炉在气化煤炭上的优势被逐步认识。两段炉工艺特点:1.煤气热值高,煤炭经炉内彻底干馏,下段煤气不含焦油。2.机械化程度高,液压加煤、出渣,设备运行稳定。3.煤种适应性强,尤其适用于焦油含量高,产气量大的烟煤。4.占地面积小,煤气产量大,长期运行成本低。现阶段两段式煤气发生炉分为水冷型和风冷型。

(1)水冷型两段炉是最先被广泛使用的,在长期的使用后发现其净化冷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激冷器冷却水与煤气直接接触的冲洗水,含大量酚,该水集中收集,自然冷却,循环应用。但在循环池中自然冷却时,该水蒸发到空气中造成污染。而在雨季时冷却池容易积水,造成外排,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二是激冷器中冷却水在与高温煤气换热时,相当部分的水汽化为水蒸气被煤气带走,进入下一级净化冷却工艺,这部分水蒸气在间接冷却器中,随着煤气的深度冷却被冷凝出来,从而大大增加了含酚废水的产量。

(2)通过煤气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发现采用外界洁净的环境空气来代替直接冲洗水作为冷却介质的风冷型两段炉,它可以把煤气生产中伴生的焦油、含酚废水分离回收处理,把酚水二次回用,酚水产量大为减少,比水冷型两段炉大大减少了含酚废水的产量。其含酚废水的产量为30—40kg/km3煤气,而水冷型两段炉含酚废水的产量为70—100kg/km3煤气。

3.提出产生的新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

采用风冷型两段式煤气发生炉是回收焦油、减少含酚废水的产生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防止含酚废水危害周边生态环境和地下水的安全,对含酚废水进行回收并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可采用生化法、溶剂萃取法、吸附法、蒸汽法、氧化法、焚烧法、液膜法等方法。

4.制定监督管理措施,解决产生的新环境污染问题

4.1制定煤气发生炉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要上墙,挂在煤气发生炉附近,便于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及时学习和实践操作,保证煤气发生炉能够正常运转。

4.2严格察看和记录煤气发生炉的运行情况。操作工人在当班时,严格察看煤气炉各个部位是否严密、有无漏气现象,燃煤情况,用水、用电情况,产气的情况并做如实的运行记录;如果放假或维修,也要有记录。

篇6

关键词:水泥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方法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企业的特性使其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立足全局,要重视环境经营成本的管理。必须破除陈旧的管理理念,制订新的政策与方针,推动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1水泥企业的发展状况

与其他企业相比,水泥企业的污染要严重得多。降低水泥企业给社会环境带来的污染,是所有水泥企业的共识和前进的方向。综合目前发展的需要,水泥企业要想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绿色环保理念。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在环境经营成本上加强控制。

2水泥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中的不足

2.1管理理念陈旧。水泥企业没有完整的成本管理观念,管理的成本理念陈旧,只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财务成本上,忽略了环境成本。为了降低成本,甚至出现降低质量、加大环境污染的行为。2.2成本核算方法落后。有数据显示,我国大部分水泥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还用着老一套的核算方法,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引进现代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3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①有些企业根本没有重视环境成本的控制,生产技术落后,给企业的成本带来沉重的负担;②有些企业没有完整的环境责任政策,当企业因为环境问题进行赔偿时,导致赔偿金额远超实际应赔偿的金额,造成赔偿成本过高。在环境责任方面制度的不完善,极大的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环保理念也不能有效的落实;③外部审计不科学、不合理,审计业务没有深入到环境成本审计,原因在于缺乏健全的审计制度,无法准确地评估外部环境成本。

4加强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方法

1)重视产品的生态设计,把制造的整个过程分为选择原材料、进行绿色生产和得到绿色产品这三个步骤。企业如果要制造出绿色产品,就一定要想各种办法,在制造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节能环保,企业还要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采用先进的绿色环保制造工艺,加强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将环保理念贯穿在整个过程当中,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严格控制企业的各种成本。2)在包装的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的包装。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并且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如果坚持绿色环保的包装方式,就可以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绿色环保不但可以回收再利用,有些还会自动降解,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企业的包装成本。

5要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

环境责任保险可以提高对环境风险抵抗的能力,还能使得企业在环境风险的管理上更有效,从而能够使企业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减少,减少企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赔偿的问题,降低了环境的经营成本,保障了被环境污染问题所影响的权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还为企业之间的纠纷提供了解决的途径。目前的法律要求企业对环境污染方面的赔偿的金额还太低,使受害者不能得到完整的赔偿,所以要尽快完善责任保险的制度及担保的制度,不但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还能够使赔偿主体的范围扩大,降低单个企业的赔偿成本和赔偿压力。

6重视环境成本审计

环境审计就是外部审计单位针对企业遵守环境政策的情况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和对环境控制政策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是企业环境审计中的重要的内容。环境成本审计就是跟企业没有关联的审计单位对企业一个时期的环境情况进行审核。环境审计机构评估企业的环境成本投入,然后给出相关意见,对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跟环境有关的地方进行评估,对环境成本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审核。有利于企业的环境行为变得更加合法及被大众所接受,改善企业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审计机构要加强对企业环境的成本认定进行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为对完整的程度进行审核和计算及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发生认定审计和计量分摊认定审计,且要展开关于环境成本披露的工作等。如果外部独立审计单位想要让审计事项和资金制订好的目标完全相符合,并且还要保证审结果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一定要重视审计的整个过程及制订好的审计的目标,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如对企业会计记录的数据信息和其他有关的支持性资料等,这些都可以当做审计证据。审计证据越充分,审计机构最终作出的审计结论也就越合理。充分程度是指证据数量充足,才能够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比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证据量规定的最小数值更大,跟样本的数量有直接性的关联。审计证据一定要适当,才能够用来衡量审计证据,更好地支撑审计结论。

7结语

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的生产和环境更加协调,让企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效益能够充分结合起来,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在企业产品的设计上要采用生态的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改善外包装,降低环境成本。还要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保险,让环境污染的赔偿越来越合理,降低单独的企业赔偿数额。并且重视环境成本审计,严格监督和审核企业的相关环境管理活动。

参考文献:

[1]阚燕飞.浅析水泥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J].管理观察,2015(30):155-157.

篇7

[关键词]外部性 交易成本 环境管制

管制是指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的行动,目的是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效益的私人决策。管制通常可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社会管制指的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雇工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而对环境、产品和服务及工作场所的质量进行管制,包括环境管制、工作安全和健康保护、汽车和道路的安全管制。环境管制作为社会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不经济性,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对厂商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航空、电信、铁路运输、能源等产业大规模放松经济管制的同时,却把加强环境管制作为一个主要的管制领域。史普博在分析取消管制与再管制同时并存现象时写到:“管制的历史是不断变换政府行为的重点和焦点的动态过程,随着政策目标的变化,管制制度及应受到管制的市场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某些特殊产业的放松管制并不能表明管制的终结。随着关注焦点的变化,新的管制会伴随着管制放松而出现。”

环境管制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在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由于大众关注推动政府将环境领域作为管制政策关注的焦点和重点,掀起新一轮管制浪潮。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有害、有毒物品对环境的危害了解越来越多,使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不断提高。其次,人们对待环境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随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们收入的提高,公众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包括环境在内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环境污染状况不满,要求政府干预以改变现状,因此各国政府采用各种环境管制政策工具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通常可以将环境管制政策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和控制政策(command-and-control CAC),管制者规定企业必须做的行为,包括规定排污最大量和必须采取的减排技术。另一类是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管制(market-based instrument),主要包括收取污染税(pollution taxes)、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这类管制工具鼓励通过市场信号来作为企业做出行为决策的依据,而不是通过指定明确的污染控制水平或方法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由于环境污染是最典型的外部性问题,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外部性理论应用最直接的例子,所以对外部性问题的认识与环境管制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外部性的含义与命令――控制的管制工具

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外部效应,蒂博尔.希托夫斯基(Tibar Stitovsky)在他的文章中写到:“外部经济的概念是经济学文献中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外部性通常可分为技术的外部性(Technology externalities)和货币的(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技术的外部性也称为真正的外部性,而货币的外部性被认为是假的外部性。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解释,(技术的)外部性称为某种消费活动或生产活动对消费者的消费集的间接影响。间接性是指其影响涉及的不是进行这一经济活动的厂商,而是别的厂商,其影响不通过价格系统起作用。更通俗的说法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或另一些行为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是对经济活动之外的主体产生的,并且这种影响是处于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之外的,故称为外部性。它反映的是经济效果传播到市场机制之外,并改变接受效果的厂商的产出和由其操纵的投入之间的技术关系,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

UA=UA(X1,X2,…Xn,Y1)

UA表示某一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它依赖一系列的活动(X1,X2,…Xn),这些活动是A自身控制范围内的,但是Y1是由另外一个人所控制的行为,而且该经济主体又没有向Y1提供报酬或索取补偿。

根据外部性定义,解决负外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法律或行政命令禁止或限制这种行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命令-控制工具在环境管制政策中占主导,它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具体方法,一种是控制(排放)绩效的标准(command-and-control performance standards)。由环境管制部门制定实施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排放的最高限度,也称排污标准(emission standards),要求污染企业符合规定的标准。原则上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所采用的污染控制技术,但由于实践中管制机构基本上按照某种(特定)污染控制技术计算上述标准,企业有很强的动机采用这种特定的污染控制技术来服从管制。此外,由于不同技术转换间的成本以及行政审批成本太高,实际上也控制了企业所可能采取的更高效率的技术。这种统一的缺乏灵活性的环境管制政策,尽管可能在控制污染水平上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却导致很高的执行成本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另一种可称为以实行控制污染技术为基础的管制(technology-based command-and-control regulation),政府通过要求企业必须使用的污染控制技术来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直接的控制。这种技术标准通常会导致低效率。首先它不鼓励技术创新。当管制机构制定了一个标准并作为最优技术加以采用这种技术就被锁定,因此满足技术标准本身被视为一个目标,而不被视为减少污染的一种手段,它不鼓励能够降低污染技术的创新。其次,技术标准政策要求管制者获得复杂的技术信息,因此标准出台慢成本高,而且监督复杂的控制污染设备的安装和维修也很困难,制定和执行管制的成本都将大大提高。

总之,命令-控制方式作为环境管制的政策工具其目标只是保护环境,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而不是环境状况与经济效益总效应的改进。从实际效果来看,命令和控制方式在改进环境质量状况的同时可能导致大量的交易成本,并且造成大量的效率损失。首先,政府无论是制定和调整排污标准还是技术标准,都需要搜集大量信息,进行大量计划,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而监督和管理企业执行技术标准和排污标准也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其次,企业在执行和服从管制过程中也可能导致经济效益的损失和较高的服从成本。由于厂商间的污染控制成本千差万别,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完全划一的标准不可能在企业间有效率地分配污染排放量的减少,既限制了那些减少污染的边际成本最低的企业作最大的努力,又迫使有些厂商采取不适当的昂贵的污染控制措施,从而带来巨额的效率损失。这些成本可能会超过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效益的提高,从而导致社会总体效益的降低。

二、以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庇古税”理论与排污收费制度

自外部性概念出现以来,经济学家对有关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解决方法提出了众多理论,但最有影响的要数庇古的“庇古税”理论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在经济思想史上庇古首次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他通过分析边际社会纯产品与边际私人纯产品的差异来解释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外部效应是由于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的背离造成的。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的价格不能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即私人成本不能完全衡量经济效应,市场机制不能靠自身运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为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经济干预政策来消除这种背离,庇古建议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征税,税额大小等于这一差额。同理,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通过征税和补贴使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这种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被称为“庇古税”理论。

用“庇古税”解决外部性问题虽然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是非常困难。因为“庇古税”运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须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到它影响的有关边际私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等相关信息,但实际上政府不可能拥有这些足够完全的信息,所以实际的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相当大的偏差。

“庇古税”理论在涉及到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典型的是在环境管制政策中的排污收费制度。具体讲,由管制机构给所有产生污染的企业确定一个污染税税率,通过对每单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收费,理性的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自行选择决定将污染消减到边际控制成本等于污染税率这一水平,从而使社会控制污染的总成本最小化,此时污染排放量为最优的污染排放量。

与征收排污税具有基本相同效果的是补贴制度,指监管者给予生产者某种形式的财务支持,用来作为一种激励刺激生产者进行污染治理,或者通过给予生产者补偿来减少监管者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补贴通常采用的形式是拨款、贷款和税金减免。同排污税效果一样,补贴使生产者有激励去减少产量至社会最优水平。但从长远看,将生产者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考虑在内,补贴和税收是存在差异的。税收减少了社会总体的污染,而补贴则增加了社会总体的污染。

排污收费制度与命令――控制工具相比优点是明显的。第一,在排污税准确设定的前提下,通过将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成本计入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企业能够达到污染排放活动与产品产量最优化。第二,排污收费制度使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动力开发利用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及其它高效率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减少必须缴纳的费用。第三,管制机构的监管成本也可以大大降低。

但是排污收费制度也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排污收费制度能够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的一个最重要前提是合理的排污税率的确定,这要求管制机构了解污染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以及边际外部成本。而边际外部成本的确定是一个从污染的物理性损害转换到人们对这种损害的主观感受,并用货币价值来计量的过程。因此对这些边际损害进行一个合理估计和评价非常困难。而企业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涉及到企业本身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及污染治理的技术水平,企业自身没有动力向政府如实通报这些信息,政府也没有能力去了解成千上万企业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因此政府基本上不可能一次性地确定最优税率,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去寻找最优税率,这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在试错过程中还会对企业排污造成大量的效率损失,并且也不可能找到最优税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状态。

三、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外部性理论与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在批判庇古对外部性问题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外部性理论。

第一,外部性问题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向问题,而是具有相互性的,因为避免甲对乙的侵害将会使甲遭受侵害。因此,庇古将问题视为甲给乙造成损害而研究如何制止甲,从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必须决定的真正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而在做出这一决定时,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在于从总体和边际的角度来避免较严重的损害。

第二,如果市场交易是无成本的(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对损害应负责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如何,双方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或私下协商实现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第三,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交易成本不为零),则只有通过市场调整合法权利后的产值增长多于它所带来的成本时权利的调整才能进行,这种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现实条件下,解决外部性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社会安排来解决有害的效应。由于所有解决的办法都需要一定成本,因此要对政策问题得出正确观点,就得进行具体研究以确定市场、企业、政府是如何解决有害效应问题的。

第四,要对如何选择不同的社会安排解决外部性问题做出正确结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工具是有缺陷的。(1)庇古认为私人产品与社会产品差异导致外部性出现,并这种差异归结为制度存在缺陷,但忽略了制度变化也将产生更多的损害。因此,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社会安排间进行选择,应考虑这些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2)福利经济学是将现实状态与想象中的理想世界来比较。但由于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性质并不清楚,而且也不知道如何从所处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因此较现实的方法是将分析的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的情况下来审视政策变化的结果,以决定新情况是否比原来情况好或坏。(3)福利经济学对生产要素的错误概念也导致了对外部性问题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他们认为,生产要素是人们得到和使用的实物,而不是行使一定(实在)行为的权利,一旦将生产要素视为权利,则产生有害效果的事的权利也是生产要素,只有收益大于成本的行为才是人们所追求的。总之,在对各种社会政策制度进行选择时,必须认识到将导致某些决策的改善的现行制度的变化也会导致其他决策的恶化,必须考虑各种社会格局的运行成本,不论是市场机制还是管理机制,都应该考虑总的效果。

张五常继承了科斯分析外部性问题的交易费用视角,并从交易费用和合约结构的角度研究外部性问题。

第一,外部性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每一种经济行为都有其效应,把损失看成是外在于或内在于企业没有什么启发作用。所谓外部性问题没有什么特殊性,只是一种行为效应,但由于其行为权利没有清楚界定,因而并不在市场上交易。

第二,外部性这种行为效应的存在在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的缺乏专有权和合约安排,导致这种行为的收益和成本不会在市场上被权衡,就出现所谓的外部性问题。

第三,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调控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不存在一个想当然的答案。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从本质上讲是给定同一种行为效应,实际的市场合约或可实现的政府调控是否包含较低的交易成本,以产生较高的净收益或较低的净损失。市场权衡一种行为的收益和成本的效力是明显的,因为市场上的竞争会降低发现和执行最有价值的选择的成本,但是一旦交易成本非常高以致造成缺乏专有权和个人间的合约,从而一种行为的收益和成本不会在市场上被权衡,那么政府行为和调控实际上会更有效率吗?他认为问题很难回答。政府的存在会降低交易成本,但历史也反复证明,市场对经济状况变化的反映比法律快得多。供求条件的变化,技术创新以及组织方法的改进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20世纪60年代中期,约翰•戴尔斯(John Dales)在科斯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设计用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在厂商或个人间分配污染治理负担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其《污染、产权、价格》一书中,他提出了污染权这一概念,并提出用排污权交易理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路。他认为环境是一种商品,政府是这种商品的所有者,政府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把污染废物分割成一些标准单位,然后在市场上公开标价出售一定数量的“污染权”,每一份污染权允许其购买者排放一单位的废物。政府不仅应允许污染者购买这种权利,而且如果受害者或者其潜在受害者遭受了或预期将要遭受高于价格的损害的话,他们为了防止污染,政府也应允许其对污染权进行竞购,竞争中一些能用最少费用来处理自己污染问题的企业会愿意自行解决。从根本上说,排污权交易制度是通过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来进行污染排放的控制。

实践中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以可交易的许可证为其形式的。具体方式是政府机构评估出使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要求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污染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政府可以用不同方式分配这些许可证,可以销售、出租、拍卖或馈赠,并通过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进行合法有偿的交易,企业、政府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以污染许可证为形式的污染权。实践中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相继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我国也在部分省市进行了这项工作的试点。

可交易许可证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出多种形式,主要的有:

1.泡集。就是将几个污染源本身界定为一个泡集,把整个区域当作一个点污染源,一个泡集的排放源必须达到所有排污源加在一起可允许排放量的标准要求,以保证环境质量。然而单一一个排污源,当该泡集中另一个排污源排污较少时,就可以排放超过它的特定许可证允许排放的数量,即泡集区域内许可证可以交易。

2.替代。是一种内部交易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企业被允许更好地利用它的污染排放权,它允许企业通过消减工厂内其他污染源的排放量达到获准经营新污染源的要求,而不是必须去申请新的排污许可证。

3.补偿。针对的是未达标区域新的或更新的污染源。当空气中的污染物的含量超过了排放限制,未能满足有关环境排放的主要空气质量标准的时候,则新的污染源只有在如下条件才能得到经营许可。A.它所产生的污染要通过削减它所拥有的合法污染许可证的一个或更多个现有污染源的排放而得到补偿;B.旧污染源所削减的污染数量要大于新污染源产生的污染数量。

可交易许可证制度的优势在于:第一,通过赋予企业有数量限制的排污权,并建立污染权市场,使得企业将环境也作为一种有价格的生产要素和其它投入一样,进入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在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的情况下作出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生产量与排污量的决策。第二,具有较好的灵活性。通过控制总体排污量,而不是价格,当经济增长出现通胀或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时,可交易许可证的价格会按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到有效水平,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三,可以保证排污量减少的确定性,并使企业减少大量的调整成本。在可交易的许可证制度下,通过发放固定数量的许可证可以保证排污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同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又使得将污染减少到符合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的成本大大降低。

应该看到,实践中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现要求具备一些条件。(1)排污许可总量的准确确定。排污总量的确定要以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所以实现该制度受制于技术水平及交易成本。(2)完善的市场条件。排污许可证既然可以买卖,而且从长期看,其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为了避免有人通过垄断排污许可证市场而牟取暴利,完善的排污权市场是保证这项制度能够实行的必要条件。(3)对排污行为的有效监督和管理。政府必须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才能保证污染权交易市场的良性运行。

尽管存在一些条件的限制,但可交易许可证作为一种高效的环境管制政策工具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美国自从环境保护署在1972年通过《清洁空气法》以后,就建立了排污许可证市场,我国1987年在上海市的水源保护区、淮水源保护区试行了有限制的可交易许可证制度,目前已在上海、天津、山东、山西、江苏、河南等地开展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四、结论

对于外部性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方法,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外部性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产生的一种效应,而这种效应的成本和收益由于某种原因没能在市场上得到比较。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是特殊问题是因为传统经济学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一旦考虑到交易费用的存在,这种效应没有什么特殊性。外部性的存在只是因为消除这种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包括交易成本在内的总成本太高,所以外部性的存在并不一定像传统经济学认为那样意味着无效率,意味着市场失灵。可以认为保持这种(外部性)均衡状态是交易成本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第二,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还是成本(包含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府在试图通过制度安排解决外部性问题时不能将政策与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相比较,而应该将出发点定在实际存在情况下审视政策改变的结果,比较保持原有状态、市场机制解决、政策调控等效应的优劣。此外,现实政策情况比较时要考虑总效应和总效果,要考虑现行制度改变导致的其他决策的恶化,选择政策时还要考虑交易成本。

第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使这种行为具有专有权并且能够在市场上对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所谓的外部性问题就会减轻但不会完全消失。政府的政策会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但要考虑到随之产生的管理成本。另外,供求条件的变化、技术创新以及组织方法的改进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根据交易费用的外部性理论,环境污染作为负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在于界定环境产权并且通过市场机制执行这种产权的交易成本高于整体收益,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降低制定和执行环境产权的交易成本,使得总体成本能够小于总体收益,从而使环境产权具有排他性并且这种权利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得到执行。可交易许可证制度正是按照交易费用理论的思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有效率的环境管制政策工具。

首先,可交易排污许可证的颁发正是试着为环境这一稀缺资源进行有限的界定和分配。作为自然资源的环境其产权明确界定的成本非常高,因此为达到所有权的完整,政府一般被视为环境资源的拥有者。但是除非产权能够排他,否则市场就无法形成,外部性问题就无法解决。以排污许可证为形式的污染权的提出,通过将环境产权这种界定成本较高的权利分解出一部分进行界定,为通过市场机制执行这部分产权创造了条件,并也因此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其次,在界定污染权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建立各种范围的污染权交易市场,使得污染权能够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能够在市场中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这种所谓的外部性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交易费用理论,比较不同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关键要看政策所带来的总效应与总成本的比较,而这种比较要考虑到众多约束条件。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政策的选择要考虑包括污染源的特性,管制机构管理成本的差异,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等众多条件。只有全面地考虑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面临的约束条件,考虑到交易成本,考虑到总成本与总收益的比较,才能得出哪一种环境管制政策工具是效率最高的,这是交易成本理论对于制定和选择环境管制政策工具提供的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英]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

[3][美]吉帕.维斯库斯等.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程启智.国外社会性管制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2).

[5]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美]伯特尼等.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7][美]鲍莫尔等.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9][德]霍斯特•西伯特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排污企业;环境监测机构;必要性;技术要求;管理能力

当前排污企业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排污的种类之复杂,光靠政府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和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的力量来承担监测任务,已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急需建立排污企业自行监测、环保主管部门监督监测相结合的污染源监测制度[1]。

1 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的必要性

以浙江为例,自2014年实施“浙江省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平台”以来,从“浙江省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平台”中得知,2016年全省接入这一平台的企业共有2143家[2],大部分企业都有数据上传,但企业上传的数据多以自动监测数据为主,监测项目主要以国家减排考核的4项污染物,一些企业的特征污染物主要靠定期进行手工监测后上传。从表中可知,无论自动监测数据还是手工监测数据,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很少,几乎都是委托政府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来监测,分析原因主要是排污企业几乎没有自建的环境监测机构。2016年我省有822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而备案在册的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只有25家,排污企业与环境监测机构数量之悬殊,已远远不能满足排污监测的要求,排污企业自己组建的环境监测机构势在必行。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和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地区分布见表1。从表1所见,如果污染物监测仅仅依靠政府环境监测机构和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来完成,任务繁重可想而知。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不仅可以解决监测任务繁重的问题,而且企业可以了解污染物的实时排放情况。根据污染物排放源强,企业可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减少超标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避免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因此排污企业自建监测机构很有必要。

2 排污企业如何自建环境监测机构

2.1 自建环境监测机构必须遵循的技术要求

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要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执行,必要时可以申请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资质认定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能力认定,以确定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能力认定的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还须接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其监测数据才可以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排污企业自建监测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特别是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原始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必须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要求。

2.2 自建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

排污企业自建监测机构要求具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管理能力。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从质量控制活动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监测机构整体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质量控制又可分为内部的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最主要是内部质量控制,包括:(1)定期进行质量控样的准确度控制。(2)定期进行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率测定。(3)定期校核实验方法、实验试剂。(4)对有效期内的存留样品进行再测定。(5)一个样品不同特性测定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等。

3 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可能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及预防措施

3.1 可能面临的问题

(1)理念的缺乏:《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排污企业高层领导缺乏自建监测机构的理念;(2)人才的缺乏:排污企业往往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人才十分重视,缺乏对环境监测领域方面的人才储备;(3)硬件的缺乏:排污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排污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有考虑监测大楼的规划等,缺乏自建监测机构的硬件基础;(4)资金的缺乏:近几年实体经济下滑,企业利润微薄,甚至负利润;(5)诚信的缺乏:监测人员由于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人为改变监测数据,更有甚者谎报数据。

3.2 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对症下药。(1)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领导有关自建环境监测机构的理念;(2)重视人才储备: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不仅要储备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人才,而且要加强环境监测领域方面的人才储备;同时要遵循环境监测技术的规范性和传承性,企业要保证监测人员招得进、留得住,还要定期安排监测人员培训取证,保证持证上岗。(3)加强硬件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缺乏监测规划的企业,如果遇到整体搬迁,必须要考虑自建监测机构的硬件设施;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建形式完成监测建设,充分考虑实验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4)加强财政支持:《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只要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都应该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5)加强诚信建设:环保行业可以建立从业人员的信用登记平台,随时可查阅监测人员信用痕迹,提高人为影响环境检测结果和质量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最大程度避免人为改变监测数据、谎报数据的情况。

3.3 预防措施

(1)重自律: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要有自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规范、标准;(2)重诚信:对失信从业人员,记入信用登记平台,情节严重的列入“黑名单”,严罚弄虚作假者。(3)重监管:监督部门要加强排污企业自建监测机构事中和事后监管,要不定期对监测数据质量本身进行抽查。(4)实现退出制,如果排污企业自建的监测机构,有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必须按照环保的法律法规处理。

4 结束语

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从而按国家规定的要求开展自我监测,符合《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是《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进一步实施的体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排污企业自建环境监测机构为主体、社会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为补充、环保部门的各级监测机构,为鉴定中心的环境监测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军霞,唐桂刚,景立新,等.水污染源五级监测管理体制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1):162-164.

[2]浙江省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平台[EB/OL].http://:8091/zxjc.

篇9

关键词:乡村;水污染;治理

1前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缺水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而在工业分布地区表现为水质型缺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质型缺水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普遍,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质型缺水的主要原因。因而,在我国进行水污染治理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图从乡村水污染治理层面研究治理方法。

2乡村水污染产生原因

2.1生活源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是构成广大农村地区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加,主要是洗涤用水和厨房污水。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相应的污水处理配套措施尚不完善,这些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地下或附近河流中。大量生活污水的累积,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及地下水,村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影响,同时其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2.2农业源污染

农业用水污染主要由牲畜粪便、农药化肥引起的。对于牲畜粪便的污染,因水体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水体造成的污染程度较低。但对于农药化肥等引起的水污染,水体自身的自净能力跟不上水体被污染的速度,使得残留物在水体中无法得到治理,长此以往,整个河湖的水体污染现象将越来越严重,治理难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2.3工业源污染

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集体或个人、外来投资者创办的各类工业企业越来越靠近广大乡村地区。这些工业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广大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尤其是在水污染方面。工业废水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经处理的废水被直接排放到江、河、 湖泊中,而其中含有大量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

3乡村水污染治理目标

3.1水质目标

乡村水污染的治理目标是通过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治理,期望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饮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达到国家指定目标,地表水、地下水在被开发时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环境目标

目前我国乡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为农药使用、乡镇企业排放污水、以及可见的塑料制品,这不仅导致水质受污染,同时也使水面环境受污染,通过治理,以期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3.3经济目标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较为落后,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因而在治理乡村水污染问题时,不仅要达到水质目标和环境目标,同时也要考虑措施的可行性和乡村地区所能承受的经济负担,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4水污染治理方法

总结国内外水污染的处理方法,主要可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三种方法可综合使用。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一些低成本的治理方法,如生物转盘、综合热能装置、高效固液分离器、高效清漏筛过滤、厌氧污泥床等方法,选用这些方法既可以达到治理被污染水体的目标,也可以节约成本,减轻农村居民的经济负担。

5对策

5.1加强宣传力度,保护乡村水资源

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水污染治理,其多年的水污染治理实践,尤其在宣传力度上,为中国水污染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此,中国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人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意识,使其认识到节水、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让公众成为防治水污染的主角。并通过国家在制度、资金、技术、平台、管理队伍等方面给农村以支持,农村内部通过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共享规范等措施形成自主治理。

5.2加强立法,设立防治制度

农村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农村水资源,导致农村居民没有保护水体的意识、一些乡村工矿企业严重污染污染水资源不受约束。因而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具体措施迫在眉睫。在环境保护法中应增补关于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设立农村生产污染防治制度、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制度等,对农村水污染防治做出全面系统规定,从多个方面防治农村水污染。

5.3加强科技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农村自治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措施,都是从防范角度而言减轻农村地区水污染状况,对于已经被污染的水体,则必须依靠具体有效的方法来治理。科技的进步,使得水污染治理的效率有所提高。因此,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引进高科技设备,合理有效治理被污染水源,做到防和治相结合,保护农村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孟雪靖.农村水污染经济问题研究[J].2007.4

[2]伍伟星,张可.广西农村水环境污染模式及其治理对策[J].水利经济.2015(33):37-42.

[3] 高炎.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探析[J].资源与环境.2014(36):124.

[4] 侯保疆.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知网.371-382.

[5]魏文秋.乡村水污染治理技术及评价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农村水利与小水电).1998(3),37-40.

[6] 东敏.水污染的治理-西方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D].2003年.

篇10

由于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了解工作,所以在课堂上讨论时就能畅所欲言,列举出我们周围的许多污染源。通过亲自调查,他们更清楚了当前环境的不尽如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针对他们了解的情况,他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当前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保护环境的措施,更加意识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紧迫性,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知不觉中就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了起来。

1、本节课所涉及的问题实际上是英语课与生物课中“环保”章节的有机结合。我让学生通过调查列举生活中的污染源,每组学生都讲出了很多的污染源―汽车尾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等。这实际上让学生复习了生物课中的“大气与健康”、“水与健康”等知识。不知不觉将英语课与生物课整合起来。

2、我让学生针对污染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巧妙地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参政议政意识。同学们纷纷以主人翁的身份,针对污染问题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他们先用劝说的办法,当此法不通时,再借助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的力量,最后,再以书信的形式告知政府;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他们号召人们骑自行车车或步行上班,也可每周少开一天车。当有的小组提醒他们,若家离工作单位很远,不能骑车上班时,该怎么办?他们马上想到了公交车。他们要求政府增加公交车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他们号召人们自带购物袋,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禁止使用方便袋,并且小组同学达成协议,周末到公共场所做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接着,我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是否做过有损于环保的事情?”这其实把问题提高到了政治的高度,又是英语课与政治课的有机整合。通过上一环节对污染问题的讨论,同学们热情更加高涨,更加意识到环保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进而影响身边的人。在和谐、民主、激烈的气氛中,同学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自己以前的不文明表现。这个说以前乱扔废旧电池,那个说以前乱丢塑料袋等等。我又问:“你们以后还会做有损环保的事情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No。”自然恰当的德育渗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使教学活动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