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篇1

【论文摘要】 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侵蚀了城郊农村农业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挖掘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壮大经济实力。广大城郊农村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开创一条既有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应又具有农村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使城郊型农村经济步入快速、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火如荼的都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从而有效拉动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特征的地域空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城郊型经济区域。

近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大的气候的影响下,城郊农村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打破传统、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以“城郊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致富农村”为发展目标,与都市经济遥相呼应,使城郊农村特别是较发达城市的城郊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城市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郊农村必然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使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为了实现城市与城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城郊农村必需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致富于农民”,积极地走好“农业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借助城市工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做强短小精悍工业。

3、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4、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各地农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特别是与都市毗邻的广大农村,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以“多心、多层、组团式”为空间格局,以“点、线、环、面”为网络格局, 以“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服务城市”为区域定位、形态定位和目标定位,使城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其成功做法为远离城市的农村起到了典范的带头作用。

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该乡是唯一的城郊乡,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于城市周边。以前,该乡以传统旱田作物为主,品种仅限于玉米、白菜、大葱等,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品种单一,虽然亩产量较好,但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即便早出晚归,仍然收入甚微。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本地的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利用沃土优势,大力开发种植业,从外地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和花卉品种,一年四季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和花卉需求;二是利用距离产粮区近的优势,大力开发养殖业,鸡、牛、羊等畜禽产品竞相出栏,充分发挥城市的后厨房作用;三是利用与城市零距离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四是根据耕地逐渐减少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这样,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城郊农村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广大城郊农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城郊农村和农业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3、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型特色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使城郊特色的农村成为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四、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共同发展

要想把城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联合,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工农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广大城郊农村达成的发展共识。

1、服务城市,立足特色。以服务城市为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种植业、鸡鸭牛羊养殖业、花卉栽培业,丰富城市居民的厨房,美化、绿化城市居民的客房。

2、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生产、禽畜肉制品等。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工业生产原材料,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工业化路线,改变城郊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所属大禾肉禽公司从一家养鸡场做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集鸡雏孵化、饲料加工、肉蛋鸡饲养、肉食鸡加工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扶持养鸡户30余户,为200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建设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拓展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为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提供融资平台,颇有筑巢引凤之效。

城郊型经济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典型的历史范例,但经过勤劳奋进的城郊农民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郊农村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城郊农民早日受益,奔赴小康。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视角出发,农业合作经济归属于前者的范畴,而劳动力则包含在后者之中,生产力的水平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起到了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农村经济的所获得的发展也会对生产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充分实现劳动力的价值和土地的效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1.现今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同土地流转的结合情况

近几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土地流转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合作推进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很大比例的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都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二,土地流转离不开专业的合作组织这一载体,只有借助专业合作经济才能使土地流转效应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然而着眼现实,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结合程度始终偏低,仅有少数地区具备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分析

2.1完善资本组合

作为土地流转的平台,农村合作经济对于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其能够有效地将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再次组织生产经营的目的,故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将农民手中零星的土地集中起来,重新进行优化配置,开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既能大幅度使农业生产的成本下降,又能使农民更好地掌握新型农具的应用方法,并加快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进而使土地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打破了传统的零星土地不利于整体规划的弊端,使更多的生产要素。例如,土地、资金、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从而使农业更快地实现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并为土地的利用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2.2提高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

参加土地流转农户的收益提升后,其参与热情也随之高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解除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农户经营模式可以解除很多的弊端,生产规模小、投资大、收割困难、收入低等问题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提高农民的参与热情,既做到将土地集中化,又能逐渐转变为集约化与规模化经营土地,加快农村土地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使土地的收益率、产出率提升。土地集约化生产将更具竞争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将有助于降低农民单一生产时的风险性与盲目性。

2.3加强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自主性

相对于一般的公司化和私人承包的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式的优点在于:农户加入至合作经济中,能依照相关原则体验民办、民享、民管及民收益,同时能以打工者的身份自主参加到被承包的土地项目中,使其获得更多收益。专门的经济合作组织应解决好生产与销售环节,从而提高农民热情。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农民,其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安全和经济最大化的基础上可将土地作为资本,同专业合作组织展开合作。

篇3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9930万人,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的55.9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加快了农村的经济建设,然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不够健全,农村养老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居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农村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不断流失,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功能逐渐减弱,因此我国农村居民面临的养老形势越来越严峻。十指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新农保在我国全面普及,新农保面向全国农村老年人口,只能保证农村居民的最低养老保障需求,无法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本质为商品的养老保险可以适当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在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商业保险的引入不足,商业养老保险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现状

1.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定位不清。我国保险业自上世纪80年代复业以来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姑社会保障体系中从未得到过一个准确的定位。尽管我国在2008年12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 126号,其中提出,要积极发展个人、团体养老等保险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计划,研究对养老保险投保人给予延迟纳税等税收优惠,并对加速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设和税收优惠的改革进行了强调。但是从未明确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也没有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进行统一的规划。这些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因此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我国保险公司并未真正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市场。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很低,经济发达地区参保比例不足10%,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参保比例更低。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居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农村居民还是倾向于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另一方面是因为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较高,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保险公司针对农村市场对保费做出进一步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打开农村市场,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到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中来。

3.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缺乏认知。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仅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且在上世纪50年代停办过一段时间。恢复后在1982到1986年间,政府干预力量较强,农村商业保险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代表政府垄断经营。后来虽有发展,国家也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依旧非常缓慢。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城镇居民较低,对保险的认识不足,保险意识薄弱,加上政府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大多数农村居民即便在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也没有足够认识到商业养老保险对自身养老保障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不足使得他们并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使得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不足。

三、我国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策

1.国家完善有关商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国家明确商业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统筹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的关系,令商业养老保险更好地补充社会养老保险,使二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发展,建立多层次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同时政府给予保险公司一定的帮助,农村居民大多有从众心理,村干部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就可能会带动很多村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因此,可以鼓励村干部和部分有条件的村民先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从而带动全村村民。政府还要将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地做到福惠农民。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满足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多层次需求,以提高农村居民老年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建设,进一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篇4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2.企业的支持

首先企业要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明确发展方向。企业要面向农村,重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开发,深入农村家电消费市场调研,在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款式以及包装上要符合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产品配套服务,形成品牌比较优势,争取在服务三农和本土化经营中实现双赢。企业进农村不仅能带动农村小城镇建设,激活乡镇经济,还能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自身素质,改善城乡居民的购物环境。如湖北省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几年来,在江汉平原的乡村刮起了“超市旋风”,到目前已经有160多家连锁店,其中79家设在乡镇甚至是村里。其设在乡镇和村级的超市经营状况良好,没有一家亏损,平均每1000平方米纯利润在10万元以上,效益好于中等城市和县城[4]。

其次企业要建立、健全农村各营业网点的维修服务网络。据调查得知,很多农民消费者提出农村家电维修网点太少,维修费用太高,维修技术人员水平太低,而且有的地方配件不足等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购买欲望。因此,维修服务网络的健全程度,决定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农村居民的支持

长久以来,农村的消费观念就是轻消费,重积累;再加上农村信息不灵,农村盲目消费、盲目攀比,婚丧嫁娶讲排场、铺张浪费、搞封建迷信等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地区农民即使有钱,也不能接受城市的现代消费方式,对名优商品的了解较少,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销售比较旺盛。因此,要激活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就要通过舆沦宣传工具,通过“电视村”、“电话村”等示范作用,通过补贴、赊销等手段,加以正确引导,引导农民购买名优商品,提高消费的质量,让农民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从而促进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制度支持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货币储蓄动机之一就是预防性动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农民预防性动机较强,导致农民宁愿手持货币,也不愿即期消费。因此,国家应积极、稳妥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放心消费。而针对农业生产的双重风险约束,政府还应该站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角度上,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适度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

2.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教育

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容侵犯,农村家电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这个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非常脆弱,将农村当成城市淘汰家电产品的收容站,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家电产业。

3.制定相关监督制度

2007年12月23日,财政部与商务部联合宣布,旨在扩大中国农村消费的“家电下乡”工作将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率先试点。三省农民将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家电产品,同时还可以从财政部门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如何确保该政策落实到农民身上,这就要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农民享受到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内容[EB/OL]./.

[2]尹世杰,王裕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中的消费经济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5-190.

[3]舒富民.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24.

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三农问题,贷款风险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联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各个省联社政企不分,产权与控制权之间存在矛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信社采取了省联社的方式,而省联社的法律地位也比较弱。第一,省联社是由不同区域范围的县农村信用社入股而来的,而且省联社的入股人员大部分都是县农村信用社。第二,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其也是一个独立的行政主体,如此一来省联社就有两种职权。然而,省联社与政府机关和金融企业不同,其具有多重性,所有权是自下而上的,县联社拥有所有权,一般是通过入股组建省联社的,管理自上而下,省联社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因此,控制权、所有权反向而行,县级联社的设立亦是如此,方向上不一致。

(二)偏离了“三农”政策的正确导向

农村信用社必须以农村为根基,需要以三农为根本,这取决于市场的优势与政策的导向、农村市场资金的安全等。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三农,当前,我国有诸多的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是比较低的,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性,开始参与到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品种比较繁杂、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这就已经偏离了政策的正确导向。

(三)潜在的风险比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缺乏合理性,资产很容易出现一定的质量问题,在制度发生转变的过程当中就会出现新的坏账,且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资产问题。另外,农村信用社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风险比较高、利润比较低,服务的对象比较分散,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存在的潜在风险比较大。

二、改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的对策建议

目前,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变化,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加深,农村信用社的现有部门需要与时俱进。

(一)逐步完善省联社的管理体制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如果农村信用社的整体发生了变化,就会对经济的波动造成负面的影响。随着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变化在日益加深,省联社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需要根据变革的不同进程来逐步取消各省的联社,最终完成股份制变革。

(二)把握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

农村信用社离不开农村这片土地,服务三农是其发展的根本,如果不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放弃“支农”的初衷,农村信用社就是去了根基。因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服务地域有限,其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与其他的银行金融机构有较大的区别,农信社一般是社员入股和参与民主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员服务。实际上,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违反了合作的原则,大量发放非农的贷款,进行房地产投资等。从全国来看,发放小额贷款,积极支持三农扶持政策的那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经营状况比较好,农村信用社在后续的发展进程当中,基础不是很稳固,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其日常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信用社当前的矛盾。

(三)合理规避潜在的风险

第一,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方法应与商业银行不同,需要依靠比较积极的政府政策,避免风险。免征并降低各种不同的税赋;合理管理存款金的数额和比例,从而大幅减少利率波动造成的损失;要适当地扩大经营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相关的副业,比如保险、代收业务等,为社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第二,选取适当规模的、拥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农村信用社,并积极鼓励其他的农村信用社参与合并,成立地方农村商业银行。

在我国,最近几年以来,比如广西的农村信用社加大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其中与农相关的贷款和给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到了50%,为广西的三农进程加快提供了便利、为小微企业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第一,农信社创新了特色农业的贷款,从而进一步帮助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桂林市的阳朔白沙镇蕉芭林村开启了致富的榜样,其带头人十几年来一直在广西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积极扶持下组织生产,从最初的1万元的贷款增加到了现在的50万元,目前的年收入数百万元,是阳朔金桔的种植大户,每年的收果均超50万公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到2015年末,阳朔全县的水果种植的面积达到了30.18万亩,年产量为39.28万吨,其产值总额为34.75亿元,金桔的种植面积、产量和效益位于全国第一的水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22万元,增长率为12%,其中有一部分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第二,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满足了农村资金的需求。玉林市区的联社开发出了新的贷款产品, 比如金地贷和农房贷等,这些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促进了当地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农户创收等各项活动的发展进程的加速,地的农户可以合理利用贷款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当中。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

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积极作用显著,农村信用社一直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社区型的农村信用社

一般来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信息的对称性是其具有的特殊优势。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存在为地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为农民创收,给农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熟悉对该区域内的发展情况、信用情况、农民的信贷需要以及还贷的能力等。农村地区人口的流动性比较小,诚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范围也是比较稳定的,这样建立信任的联系就十分容易,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产生的利润和商业银行相比较是很低的,因此,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对称的积极作用,最大化地降低了贷款的成本,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应朝着区域型的、小而精的社区型的金融机构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性

在我国,由于历史问题和实践方式的不同,很大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了非农化的问题,它们把大部分信贷资源投放在工商业企业当中。所以,在历史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成立了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一部分的农村信用社则成立合作制、股份制相结合的农村合作银行,而约一半以上的采取的是统一法人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从农信社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该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都开始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展开,甚至也会出现有一部分农村合作银行逐步朝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金融制度必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虽然我国目前有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仍有一部分没有改制的农信社。因此,未来农村信用社一定会向管理先进、风险控制良好的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的特色化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要方面的,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本质区别,因为我国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弊端,农业贷款的抵押物较难提供,尤其时间比较短更困难,其所需要的贷款的数额比较小、周期比较短、应急性比较强。为了应对此种贷款的需要,农村信用社会大力地发展农村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而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区域的集中度加深,农业生产当中的不同行业对贷款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理财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比较单一,以存贷为主的状况会极大地限制农村的理财市场发展,未来的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会成为其发展的首要任务。

总之,要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熟悉掌握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流程、经营方式,创新组织架构、修订业务流程、做好风险控制、积极鼓励员工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因此,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十分复杂,需要从系统上完善,需要不断地创新,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构建真正的合作金融:合作社信用合作模式与风险控制[J].农村经营管理,2014(05).

[2]蓝虹.中国农村信用社“去合作化”的成因探究及启示[J].南方金融,2016(04).

[3]李芒环.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M织的发展障碍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6(01).

[4]王璐,吴东立.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06).

篇6

关键词:名人故里 文化产业 创新 经营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资源禀赋方面,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资源,而且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其中名人故居的数量多、分布广,但发展层次较低,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在兴起,并且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有着重大影响。文化产品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研究价值等,更重要的是其经济价值。而名人故里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产品,也同样有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社会效用。中国现处于工商业立国时代,探寻一个创新的、符合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实现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的社会和文化效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其独特的资源,较低层次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收入水平,甚至有时还会导致更多的利润外流。名人故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人文价值。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由传统的自然观光转向文化旅游,历史名人故居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例如:山东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湖南韶山故里、浙江奉化故里等少数几处开发成功已经国际化。但源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大多数地区在利益化的导向下,实行重利轻保护的开发模式。例如,山西娄烦县的“孙大圣故里风景区”、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只靠空洞的传说噱头炒作,缺乏内容,终究失去了持续开发的动力。

国内学术界对名人文化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相关研究增多,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于名人与旅游的联系性、资源评价、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4个方面。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名人故里迅速发展的现实性相比来说,其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而且已有的理论基础缺乏对名人故里开发现实可行性的研究,对现实的指导能力欠缺,禁锢于传统开发模式中,缺乏创新性。

以文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务院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文化旅游业也已经被划入文化产业。在历史文化资源助推旅游经济发展的今天,名人故里的核心发展方向是旅游业。但由于名人故里大多坐落在“大省小城”里,当地工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备,周围缺乏集约化的景点,难以形成旅游环境。因此对名人故里开发模式的探讨要突破这些禁锢,秉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创出一条新的经营模式。下面以虞城县“花木兰”故里为例进行分析。

二、花木兰故里文化产业模式简析

花木兰故里以花木兰这一历史人物为依托。花木兰,姓魏,名木兰,故居在商丘市虞城县南魏庄。赫赫有名的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木兰景区的实地考察,以及对木兰故里当地政府,居民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木兰文化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受现实一些因素的影响仍未能真正发展起来。就其发展优势来说,木兰精神享誉国内外,不仅当地居民经常去祠内上香拜祭,更有许多省外甚至国外游客慕名而来。同时当地政府也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促进宣传、发展木兰文化。但是木兰故里所在地仍鲜为人知,木兰景区建设也迟迟不能取得重要突破,木兰文化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根据调查发现,木兰故里附近景区较少,不易产生景区集聚效应。政府已经为木兰景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好了相关用地,但附近环境条件仍需完善,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宣传力度不够等,都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综合调查结果可知,找寻一条独特的符合当地实际,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木兰故里大力发展木兰文化,在木兰祠的基础上打造旅游产业,最重要的是深挖木兰文化内涵,提高木兰祠品位。木兰祠核心内容是花木兰精神,即替父从军的孝义,驰骋沙场的忠勇,功成身退的哲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这种文化精髓与精神是必须要传承的。其次,木兰故里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是关键。花木兰故里以“花木兰文化多重区,构建21世纪穿越游”为经营理念,针对木兰故乡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木兰祠周围根据农业的时令性和原生态性发展农业创意旅游业,如“农家乐”游园,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农业服务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模式,建成的文化区。最终,把位居乡村的木兰文化内容与商丘市城市中的木兰文化载体相结合,改变目前木兰文化内容在乡下,而空洞的宣传载体在城市的低效率局面,走出一条“农村连接城市”的独特的文化经营模式,形成以点带面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的特色经营模式

众所周知,名人故里的本质是历史感和文化感。因此名人故里的开发要求把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放在第一位,这样才不至于舍本逐末,陷入庸俗化。通过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产生以小见大的效应。在中原地区以及中国,名人故里的数量不胜枚举,例如:梁祝故里、魏征墓等等,这些故里可以发展“梁祝故里多重区,构建21世纪穿越游”、“伊尹故里多重区、构建21世纪穿越游”等。

在多重文化区的建设方面,有一定共性。比如:第一重文化核心区内,重点体现“穿越”。大门的开放像古时那样有时间限定,进入“穿越游”大门之后,是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场景的还原,游人衣、食、住、行均为当年古时的摸样,他们可以在里边切身体会几千年前的生活。在第二重文化泛区内,首先保留的是不能划进核心区的文化符号或建筑等,可以满足通常的旅游观光需要。其次是进入“穿越游”所需的货币兑换点,即把现代纸币兑换成古代货币的站点、游人服饰兑换点、交通工具存放点等。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基本的旅游服务设施,如餐饮、住宿等设置在泛区或者的第三重文化区内。除此之外,根据名人故里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像木兰故里这些位居农村的名人故里,在第二重文化区可以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建设第三重文化区,例如在农村,那么周围的农户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创意旅游业,根据农业的时令性,运用较低的成本种植“桃花岛”、水果采摘林、植物小迷宫等,在游人观看历史名人、体会千年前生活后,可以在原生态的农舍进行纯自然的享受。这样,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业创意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辅助,二者形成良性的带动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的名人故里都存在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脱节的情况,很多名人祠、名人墓位居村庄,而当地政府把名人文化的载体建设在大城市里,例如“某某文化公园”、“某某大剧场”等,而名人故里建设却很欠缺,宣传载体规模宏大,但真实的文化内容却在农村破败不堪。因此,创建“农村连接城市”这条独特的经营模式,从文化内容保留的地方着手,逐渐由不起眼的农村故里发展到城市,使文化内容与文化载体相结合,使文化宣传载体有真实文化内容的支撑,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一个名字或称号。这样由名人故里这个文化点,延伸至城市文化宣传的整个区域。进而形成地区名人品牌,发展相关产业。

经过研究可知,名人故里最终实现以文化产业为主导、旅游业为龙头,文化产业带动农业创意旅游业,农业辅助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助局面,进一步建立影视拍摄、艺术表演、特色工艺品加工等相关产业,使各项产业能够相互衔接,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健康的发展态势。

四、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价值及意义

经过分析可知,在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经营过程中,文化产品重要的是找寻有效的经营模式,在制造业为支柱的中国,名人故居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处于辅助角色,应逐步把目前名人故里简单的,分散的,低附加值的产业经营模式上升为完整的,系统的,高附加值的文化发展模式,促进各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寻适合名人故居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有着重要的价值。第一,具有显著的理论指导价值。以一个地方的名人故里为例,构建独特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而且也对其他名人故里产生示范效应。第二,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名人故里潜在着巨大的产业发展商机。近些年,国内外掀起文化产业研究的热潮,大力发展名人故里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大繁荣。第三,有着显著的社会价值。把名人故里文化与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相联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用。第四,根据名人故里的分布情况来看,针对农村地区的名人故里,采取这样一条独特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可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农业创意旅游业的结合,同时实现农村文化点与城市文化载体的结合。通过这些互助协调,为解决农村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综上所述,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最终落脚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心上。构建适应当今时代的独特的名人故里文化产业经营模式,不仅为农村名人故里的发展提供示范模式,促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推动新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而且也从文化软实力上提升中原及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存东 吴琼.《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01月。

[2]《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资料》商丘市旅游局,2009年9月。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冉东凡(1992-)女 汉 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 2010级 18739970663

篇7

长期以来,面对磷矿资源管理混乱、积重难返的实际情况,面临前省委书记俞正声提出的“宁可不采,不可滥采;宁可不挖,不可乱挖”的总要求,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迎难而上,科学谋划,准确把握,坚持把磷矿资源开发作为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大力成功加以整顿,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抢抓机遇,有效带动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的要求;在磷矿资源开采的同时,坚持以工扶农的思路,改善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矿区新农村建设,建立专项支农资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大力实施总量控制、全层开采、产销对接等综合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维护了良好的管理秩序,延长了磷矿资源开采寿命,实现磷矿资源的最优“消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益,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着力构建和谐矿区,妥善解决好地矿矛盾,同步开展矿区地质灾害治理,始终注重统筹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企业发展与群众受惠、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实践证明,磷矿资源最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因其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推动发展的一座“宝库”,对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显得更为突出,成功弥补了区位、技术、市场、交通等方面的劣势,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县域经济块头,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放大磷矿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带动效应,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个人认为,应坚持走科学开发利用磷矿资源的发展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措施,不久的将来,磷矿资源发开将一如既往地为子孙后代造福。

首先,坚持科学开发利用。今后一个时期,磷化工产业要按照“精细磷产品为主、优质磷复肥配套”的发展思路,坚持分类使用资源,在采用高品位矿发展深加工的同时,利用大量粉矿和中低品位矿建设大型磷复肥装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坚持无机磷向有机磷、工业级向食品级、医药级的发展方向,在积极扩大工业级产品的同时,下力气在食品级、医药级产品品种和规模开发上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开发下游产品,形成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发挥“资源聚集、企业扎堆”的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综合实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8

[关键词]农村家电;维修服务;第三方模式;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79-02

1 传统的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模式及特点分析

传统的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模式主要有三类:生产企业直营的品牌服务站;生产企业与经销商授权的特约维修点;私营维修代修点及“马路游击队”。其中,品牌服务站产品配件齐全,维修人员素质高,维修质量有保证,但由于企业能力和服务成本等问题,大多布局于三四线以上城市,很少设在乡镇,更不用说农村了,而且,该模式仅承担了约20%的维修服务量;特约维修点大多分布于三四线以下的城市和乡镇农村,维修较为方便,但规模小、实力差、配件不全,只能进行基础性维修,监管也较为困难;私营维修代修点及“马路游击队”在乡镇农村较为常见,特点是上门快、收费低,但由于维修工具差、缺乏原配件、人员素质低等原因,无法保证维修质量,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三类服务渠道各有利弊,共同支撑着农村家电维修服务市场。

2 传统的家电维修服务模式不适合现在的农村市场

2.1 农民比城市消费者更需要售后服务

主要原因有:①某些中标企业借财政补贴之机往农村倾销积压、过时、低端甚至劣质商品,导致下乡家电质量问题较多;②农村基础条件较差,如电压不稳,经常停电等,很多电器不能正常工作,损害也较大;③农民普遍缺乏使用、保养和维修的基础知识,在家电使用过程中容易误操作,人为损坏率较高;④因维修不便,小毛病不想修,电器带病工作更容易损坏。

2.2 传统的家电维修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要求

农村消费者需要咨询服务,要求上门服务,期待即时服务,希望增值服务,要求明码标价,要求服务标准化,这些在城市里很容易实现,但在农村就是奢求。问题主要有:①服务网络不完善,表现为维修网点少、小、乱、弱、远,大多数中标企业的网点只能设到市县一级,出现在乡镇农村的,主要是一些外包的经销商维修点、私人维修代修点和“马路游击队”;②维修质量不保证,表现为维修电话难打通、维修时间不保证、维修人员素质低、原厂配件不齐全、更换的配件来路不明、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小故障修成大故障、大故障要送县城修等;③维修费用不透明,变相收费现象严重,表现为巧立名目收取上门费,以“人为损坏”为由收取零件费,把小毛病说成大问题等;④监管体系不完善,表现为政府和企业宣传不到位,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过程不规范,服务行为缺乏约束机制,服务承诺没能力兑现,蓄意将包修混淆成保修,乱接修、乱修理、乱收费“三乱”现象严重,消费者投诉难且投诉效果不好等。

2.3 农村家电维修服务模式亟须改革创新

2011年8月,红红火火的“家电下乡”突现拐点,销售量和销售额环比双降,究其原因,虽可能是政策刺激效应减退造成的,但售后服务质量不能保证,无疑是其中的一大影响因素。为解决农村售后服务能力弱这一突出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家电下乡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并严格监督执行,但效果并不理想。我国现有41636个乡镇,68万个行政村,地域广阔,区划众多,要想在目标市场建立完善的、覆盖到村一级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就连第一下乡大户海尔也实现不了,何况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研发和生产上,如果每一个中标企业都设立一套自己的服务网络,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服务水平还很难保证。

随着部分企业的淘汰出局和家电下乡政策的陆续结束(时间为2011年11月30日―2013年1月31日),中标企业的服务承诺更难兑现。政策结束只表明不再发放13%的财政补贴,并不意味着家电下乡的终止,农村家电市场将持续扩大,售后服务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电产品的故障高发期,一般集中在正常使用的3年至4年后,而家电下乡政策覆盖全国的时间还不到3年,服务空心化带来的后遗症还不会很快显现,但随着时间推移,维修问题将集中爆发,传统的售后服务体系将无法承受。因此,改革创新维修服务模式,提前预防家电故障高发期,是提高农村家电维修服务质量、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的当务之急。

3 农村家电第三方连锁维修服务模式前景可观

3.1 发展前景分析

目前,正在探索和试点中的维修服务新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统一的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如湖北省正将维修网点纳入统一平台,并着手谋划区域性维修备件库,同时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实施家电维修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家电企业则借助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并定期结算服务费用,该模式能解燃眉之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构建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其有效性、持续性和发展前途有待验证;二是在政策鼓励和扶持下,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自发形成第三方售后维修服务企业,并进行连锁经营,如丹东的赛维、上海的百联、南京的博西华、汕头的华行等连锁服务商,第三方连锁经营企业具有专业化、规模化优势,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3.2 服务模式设想

(1)企业形成模式设想

企业形成模式有两种:一是以名牌生产或经销企业为核心,联合其他中标家电企业,整合现有服务资源,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类法人公司,该模式以现有服务体系为基础,发展难度较小,可行性较大,如青岛海尔售后服务中心、海信塞维、长虹快益点等,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加盟规模,向农村市场连锁化扩张,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完全的第三方模式,即遵守市场规则,自发形成第三方企业,该模式目前仅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发展时间短,产业升级缓慢,经营主体虽多,但规模少,效益小,没品牌,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难,但它无疑代表着未来家电维修业的发展方向。

(2)企业经营模式设想

理想的经营模式,是将市场机制与品牌建设相结合,借助现有的知名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服务企业品牌,整合、调配和统筹品牌服务站、特约维修点、私营维修代修点甚至“马路游击队”的服务资源,不断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加入,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方式、统一零部件配送、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维修费用、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质量监管的连锁经营服务模式,共享规模效益,争创服务名牌,为众多家电企业提供售后服务保证,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售后维修服务。

(3)监管措施设想

市场化运营必须在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下,在行业标准的严格规范下,在社会公众的严密监督下,在企业严格的自我控制下进行。到目前为止,政府和有关机构已陆续出台了《关于“三包”服务的标准》、《家电维修行业管理规范》、《家用电器维修服务部等级评定规范》、《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售后服务通用要求》、《家电下乡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今后还会有更多、更详细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出台。在平台建设上,要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以民间监督机构和中标企业为主力,联合第三方服务企业,建立完善的农村家电售后服务信息系统,并通过各种渠道、各类媒体进行有效宣传,提高农村消费者的质量监督意识和门路,使农民投诉有门、有用,满意度不断提高。

3.3 可行性分析

政策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5月31日联合印发的《家电下乡售后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就没有硬性规定必须采用哪种服务模式,而是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并“不断探索售后维修服务新模式”,在农村维修服务网点建设上,还敦促各级政府和当地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政策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为第三方服务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符合市场规律:在产品经济时代,生产制造是企业的利润之源;在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利润将从生产转向服务,服务业的利润率将高于制造业,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明显,服务业的高利润将为服务商品牌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发展眼光看,遵循市场规律,由专业的第三方连锁维修服务企业承担维修责任,打造农村、国内以至国际服务品牌,是家电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农村家电维修难问题的首选之路。

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多年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下乡”等,每一项政策的推广,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农村售后维修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第三方企业能对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并形成品牌优势,则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和剩余劳动力加入,从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篇9

现状——符合潮流,急需推广

尽管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符合能源危机的环境趋势,而且近两年的产销量的增速也超过燃气和电热水器。但其普及和推广依旧步履迟缓。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销量不到热水器产销总额的8%。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以往制约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的几大难题都解决。首先,价格不是问题。目前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价格在1500—2500元左右,与使用燃气或电热水器相比,太阳能热水器在使用寿命期内所节省的燃料费或电费,足以再购置一台新的太阳能热水器。其次,技术也不是问题。我国已经掌握了世界最成熟的太阳能技术,正规厂家比如皇明等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基本上有保证。

制约——前景辉煌,困难重重

在灿烂的前景背后,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

首先,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复杂,难度大。由于太阳能热水器需要充分吸收阳光,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只能安装在顶楼,其他楼层的居民要安装则很不方便。而且太阳能热水器其管道要通过烟道或风道等进入居室,而现在很多市民都习惯装修后再安装热水器,房屋装修一新后还要打孔钻眼,顾客显然不乐意,因此想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顾客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良莠不齐。目前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厂商有专业生产厂商、综合家电生产厂商和众多小型生产企业三类。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太阳能生产厂家已经超过40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严重存在质量不过硬、以次充好等问题,这些都对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据《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消费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48.7%的用户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整体评价不高,其中有70.8%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到冬天就“冬眠”。

再次,太阳能热水器售后服务没有保障,一些杂牌太阳能热水器厂商销售的产品,虽然在购买时向顾客承诺终身保修,但往往言而无信,不是服务电话打不通,就是厂家倒闭了维修无门,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修了多次,还是无法使用,最后热水器成了一堆废铁。

……

以上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使用和推广。

瓶颈——行业混乱,服务堪忧

太阳能热水器这一朝阳产业,由于其健康、环保、节能、经济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在现阶段,行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产业健康高速发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是当务之急。

要解决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存在的问题,需要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联合起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困难主要是受自身产品特性的制约,可以试着改变策略,由以消费者个体为销售单位转向以消费群体为销售单位,例如与地产商合作进行小区整体安装。农村独门独户的房屋自建特点,使其安装热水器较为方便。因此可以说,热水器在农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商机。

对于目前热水器行业混乱现状,可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给予强制政策管制,驱逐杂牌厂商出局。有实力的企业建议联合起来立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建立行业协会等协调组织机构,防止类似彩电、空调等行业的互相残杀降价行为,共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业口碑及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对太阳能产品的进一步接受程度和信心。

造成太阳能热水器服务缺失、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目前企业鱼龙混杂,很多中小企业甚至采用的是手工作坊的生产形式,根本不把服务当回事。二是由于经销热水器的商家实力有限,有的甚至为了赚钱只管出货,不管服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上门,他们就跟消费者玩“捉迷藏”,或者跟制造商互相踢皮球,对消费者的服务要求置之不理。甚至有个别经销商借用次品零件搭配制造厂家的产品出售谋取暴利……

所有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顾客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积极性。

对以上种种现况,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督,行业迅速建立起有关协会机构,必要时甚至采取强制的相应惩罚手段措施,保证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维护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渠道——相对薄弱,需要重整

尽管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商加快了市场渠道扩张的步伐,开设专卖店、进卖场、寻连锁等,表面上看一片风风火火,但从整体上来说其渠道建设规划仍然是非常滞后的。由于太阳能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家电市场等渠道并不十分适合太阳能的销售,特别在日益细分的新型市场和不同渠道里,更需要营销渠道的科学规划和调整梳理。

从专卖店渠道来看,虽然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数目不少的太阳能专卖店,并演化为“太阳能一条街”。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专卖店的整体质量并不高。从规模实力、网络资源、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等已不太适应太阳能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在一、二级市场其弊端则更加明显。

不过,从目前来说专卖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主要市场销售渠道。这点在县镇和农村市场表现较为突出,。但要如何充分发挥专卖店的效用,厂家就要在其经营管理和市场思路上,必须狠下一番功夫了。

专业卖场和家电连锁尽管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太阳能热水器并未能借其东风形成气候和良性发展,甚至有些厂商在进店不久后就选择了退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营销成本上升。市场销售终端资源的日益稀缺和各种费用急剧上涨,再加上单个售点销售数量的限制,导致渠道销售边际成本迅速飙升,厂商进入的积极性自然也就受挫。

二、渠道商不满意。由于太阳能体积庞大,设立太阳能专柜所需的空间比其他产品大很多,影响了整体店面空间的利用率、整体店堂的美观度。

三,消费者难认可。由于太阳能热水器在很大程度上出售的只是半成品,安装设计、使用维护和产品服务同样重要,但目前很多厂家的售后服务网络并不完善,这就使消费者在购买时存在较大顾虑。再经过卖场各种费用的分摊,其在价格上也没有了优势。

出路——城市农村,齐头并进

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要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需要整个行业的各个厂商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对市场和销售渠道重新规划设计梳理。市场和销售渠道的规划设计梳理需要站在市场角度全面把握,不同的细分市场和消费需求需要不同的销售渠道方式来服务支撑。从目前的市场实际状况来看,太阳能市场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两块。这两块市场的特点,决定了未来太阳能热水器的销售主要有两个渠道----工程销售渠道和新型专卖经销渠道。

一、城市市场

在专卖店发展不利、家电卖场和专业连锁难以形成气候的情况下,伴随着城市居民小区统一安装和集中工程的需求逐步增加,太阳能热水器销售的另一种新型渠道----工程销售渐露端倪,这必须引起广大厂商的高度重视;可以成立专门的工程营销项目部门。据相关报道显示,在上海、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太阳能供应商已经开始联合起来,营造太阳能住宅新模式。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的营销方式转变,由单独购买安装转向小区统一安装及集中工程安装。

在集中采购安装的营销模式下,现在的家电卖场和专业连锁选择对太阳能显然没有很大意义。首先整体采购安装增大了单次交易额度,降低市场渠道费用,采购商会掌握更大的谈判主动权。其次由于需要与建筑进行匹配,这就给供货厂家在技术支持、量身订制以及后续保障服务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反而使那些规模小、实力差的厂家及专卖店没有能力同采购商形成对等协同关系,导致其市场销售空间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厂家直接成立的专业对接营销服务项目部门,或是厂家和经销商共同组建的区域机构,形成太阳能建筑产业体系。

可以预见,未来城市太阳能的营销渠道不太需要专业卖场与家电连锁,专卖店只能是拾遗补缺,最终必然是以“集权”的市场营销服务工程部门渠道。

二、农村市场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太阳能市场基本是从零开始,目前存在90%以上的市场空白,空间巨大。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75-03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由美国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教育总署长詹姆斯·艾伦在1970年提出后,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了美国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解决教育与现实生活、工作劳动相脱节的问题,使每个人得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有利于社会发展。

200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这为我国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极其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并出台各项措施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普通高中不断扩招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要使基础薄弱、自信心欠佳的中职学生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迫切需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反映出职业教育应强调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及职业变化的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除了掌握一技之长外,更需要具有职业能力,既能在不同的职业岗位间进行顺利转换,又具有合作能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仍以学科为中心,重视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而忽视知识的整体化和适应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应用;教学内容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教育缺乏专业人员针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进行的全面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缺少前瞻性,导致中职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较差。表面上中职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很高,可达90%以上,但实际上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意志薄弱、频频“跳槽”的问题,使许多企业对中职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产生质疑。

(二)课程教学要求与师资水平之间的矛盾

中职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该课程强调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并注重引导学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客观的就业环境,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在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的同时增强职业竞争力,该目标的实现需要中职学校在师资及课时上提供保证。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职业生涯教育在课程性质上是属于德育,一般划归思想政治科,学校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几乎没有,而由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由于缺乏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的系统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和指导经验,教学中通常是泛泛而谈,比较零散,既不全面也不系统,无法对中职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教育和指导,更谈不上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

(三)学生专业选择盲目性与职业理想之间的矛盾

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所选择专业的具体情况(如将开设的课程、就业形势、竞争状况等)并没有较清晰深刻的认识,了解专业的渠道主要是学校招生简章、教师或亲朋的介绍,而来自学校的招生简章往往强调专业优势,来自他人的信息也并不能很好地符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得到的专业信息片面,难以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客观评价,更不会考虑自己专业学习的兴趣、基础和能力。

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中职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只注重职业的社会声誉和经济价值,而忽视职业的理想价值,所选专业往往“看上去很美”,但对市场需要情况、是否契合自身性格和能力等问题,均未做过认真思考。

(四)家庭教育缺失与职业生涯教育终身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职业生涯教育是终身教育,虽然在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不同,但在个人生活中是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职学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超过一半,父母的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60%以上,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制约,缺乏对职业、职业前景、职业能力、职业规划等问题的认识,往往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职前培训。出身于农村家庭或贫困的城镇家庭的中职学生,除了对教师、农民、医生等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外,对城市其他职业的分工完全缺乏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