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

篇1

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建构学习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更大优势。

一、信息技术手段带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是学生较为有兴趣的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内容整合时有针对性地选取那些有利于信息技术手段展现的内容,并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变成信息流在师生中传播。当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手段,使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学相互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业必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例如,在讲授“高职生学会在爱中成长”这一内容时,准备一段《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flas作为导入,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讨论主题,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从而更容易在课堂上打开学生的心门,取得比单独讲授更好的效果。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相关教学打开一扇新门。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优化必然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带来比传统的心理教学课堂更多的学习优势:除了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数字化,使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变成信息流在师生中传播,信息技术就这样成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先进手段。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料等,学习者可以获得较充分的自由和便利,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学,使得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发生了很大转变。这就要求从事教学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手段和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探索和改革。网络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获得、掌握和运用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体现了传统教学很少具有的平等性、协作性。以现代技术为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多媒体方式;二是师生互动式。

多媒体方式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心理学教育的专门网站、网页,供学生选择学习;以视频、画面等手段呈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案例、心理调节的方法与技巧,呈现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设计目标、内容和形式,并根据相关反馈信息,获得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利用网络、电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娱乐和休闲中得到教育,获得心理素质的提升。展示式是大面积、高效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解决学生心理共性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师生互动式即教师与学生以网络为中介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心理辅导、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的目的,其主要媒介为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和网络论坛等。对学生而言,这种信息化交流过程更方便、更安全。所以乐于选择这种方式获得帮助,将网络的特殊性运用于心理辅导,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优势在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中,改善了以往的师生关系。师生不必直接对话,减轻了学生压力。广泛意义上的网络学习,模糊了师生界限,学生可以利用QQ、BBS或是其他网络资源请教或是提问教师,同样,学生可以解答他人的问题。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学习或是讨论心理健康问题的共同体,网络为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搭建了便捷的解决途径,从而逐步摆脱依赖教师的心理和习惯,学会自我教育,终身受益。

三、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学环境的改善

传统的教学环境除了课堂就是图书馆,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系统、Internet共同构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同时感受到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而且,Internet也可以使教师快速、方便、高效地搜索到心理健康教育所需内容,并根据教学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和整理检索内容,利用熟悉的课件制作工具,制作出鲜活生动的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了心理健康中的赏识教育

自信心不仅关乎个人成败,更关系个体心理健康。真诚、适当的赏识和激励,能使学生树立自信。而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对学生的赞赏能减少主观偏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赏识激励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常见技术,它的成功运用能解决学生自卑、厌学、恐惧等不良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

现代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网络技术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如垃圾信息、黄色信息、伪科学信息等)。

这就要求一方面提高教师选择、使用媒介和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学生鉴别能力、分析能力和抗诱惑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与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2008(1).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阻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c)-138-02

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针对人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使人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1]。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疾病和衰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健康教育推进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护理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护理从医院走向社区,关注的是每个人和每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围绕健康的心理、生理、社会3个方面开展工作,并传授预防、治疗、护理的多种知识,满足人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如果医院内健康教育的阻力都无法克服,在向社区的推进中,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希望与护理同仁交流,使健康教育得到深化,使人类拥有健康。

1 健康教育的阻碍因素

1.1 护理教育模式的陈旧、落后

我国的护理教育基本上是功能制,只注意基础、临床护理,对预防、保健、康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没有注重毕业生将来为之服务的社区及作为健康教育者的需求。现在,虽然护士文凭不断提高,但本科、大专毕业的高护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值得深思。

1.2 医院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院追求经济效益,健康教育对医院来说是只有投入、无产出的赔本生意,医院不重视健康教育。重医轻护现象也时有存在,护士缺编。

1.3 患者因素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一些舆论的导向作用使患者对医院普遍存在戒备心理,患者参与性差,大多数患者对健康教育达到“知”,还达不到“信”和“行”[2]。此外,多数患者凡事相信医生,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远远高于护士,再加上患者的文化层次、年龄状况、职业、性格、病情上的差别限制了信息的输入,缺乏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患者对护士的健康信息不理解、不认同,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开展。

1.4 护士因素

护士有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3]。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的认识,健康教育使护理工作变得繁琐,而且我国护士严重缺编,护理工作量大,压缩了健康教育的时间。另外,护士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护士工作没有热情,缺乏主动性。在现实的健康教育中,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护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严重挫伤了具有学士学位护士的积极性,高护生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1.5 检查者的因素

检查者的方法和手段很重要,要灵活,正确评价护士工作,不要一味地把患者会不会背作为衡量健康教育合格与否的标准。

2 对策

2.1 培训目标具体化

培训目标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打破旧模式,推进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为横线贯穿各个生命历程的整体护理[4],注重能力的培养。

2.2 医院转变观念

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需要领导的重视及大力支持,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2.3 因人而异进行健康教育

2.3.1 对于文化层次高、适应能力强的患者,护士应积极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作息时间、生活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及对患者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安排,使患者心中有数。对于文化层次低、适应能力差的老人、儿童及农村患者,护士应主动介绍自己的情况,如姓名、办公地点,使其有问题能及时解决,要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2.3.2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内容要简洁,主要是就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要多巡视,要有足够的耐心,多解释、多帮助、多引导,要注意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健康教育则偏重于预防和保健,形式多样,易于接受。

2.4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责,护士在工作中应想方设法地为患者解除病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认真解答,有能力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反映,护士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问题,患者也会将心里话、真实的感受主动告诉护士。健康教育是一个护患双方活动的过程,如果只有医护人员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患者的接受和配合,或者只有患者的“自动力”而得不到护理人员的指导和训练,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护理艺术,合理使用人才,调动自身积极性,带动健康教育稳步发展。

2.5 重视教育效果和监督评价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检查手段灵活,目的明确。

综上所述,经过多方努力,健康教育的阻碍因素均能得到改进,只有护士因素和患者因素直接也是主要因素,护士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业务理论、技术操作、人文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加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范围不断扩大,护士要走出医院,进入社区,走向社会,创造出“给患者以最大程度上的健康回报”的健康教育效果,让更多的人拥有健康。

[参考文献]

[1]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93.

[2]黄敬亭.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

[3]孙庆余.护理诊断学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183-203.

[4]浦建芬.皮肤科病房的健康教育特点及实施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00, 16(1):30.

[5]陈凤霞,王金红.细分理论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13.

[6]李晓燕,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8-19,68.

[7]尚守芝.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0,160.

篇3

一、 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合理组合各种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等众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合理组合教学诸因素,使之发挥最佳整体效应,并通过整合促进和发展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整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体育教学作为整合的主体和核心,涉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教学改革,衡量整合好坏的主要标准是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先进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使之贯穿于整合教学的始终,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精心研究,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然后运用系统原理合理组合上述诸因素,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整合的教学改革才能成功。

2、有利于拓宽体育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影响,迫于时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学虽进行了多年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是一种身体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模式。就是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转变过程中,给体育教学也留下了很多难以信服的理论问题,如“学生学习和练习运动技术的时间越来越少,课的运动负荷也越来越小,有些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学与认知内容和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必将拓宽体育教学设计思路,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3、 有利于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的共同追求,正确处理好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目标一致性、功能效应的互补性问题,是整合的主要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为主线,以运动技能、锻炼方法的学习为核心,建立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根本变革,使体育教学向健康教育化发展、健康教育向体育化发展,真正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尤其强调的是运动技能的特定内涵已不仅仅是指竞技运动中的特定技能,而是指健身技能、锻炼方法的掌握。技能学习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及一般性锻炼的关键的学科要素,是体育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新体育课程模式区别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整合的形式

在探索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探寻结合点,把人体健康及其知识体系较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体育知识结构的优化。综合起来,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整合形式。

1、健康教育内容渗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63-02

中国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后,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众多家庭不良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以及某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造成部分学生对许多社会问题或人生问题感到无助和不满,引发出许多的心理问题,加上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成效较差、指导实践不力等问题,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立足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特点,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就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促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生理条件和遗传特质,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相同,与同年龄阶段的公办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孤僻型

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

2.自卑敏感型

这类学生自信心差、存在自卑心理、自尊心较强、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

3.麻木型

这类学生受家庭和遗传的影响对事物漠不关心、懒散,不愿意学习和与人相处,对赌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等。

4.易怒型

这些学生主要受父母的影响较多,使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一种仇视和敌对态度,不轻易相信人,有一点不满就容易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5.恐惧抑郁型

这类学生胆小、怕羞,做事怕风险,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少,不合群。

6.焦虑嫉妒型

这类学生性格急躁,心不在焉,爱嫉妒的学生,往往心胸狭窄,喜欢猜疑、贬低别人等。

长期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家长们强烈地渴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女)成龙(凤)的想法普遍存在,致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情绪。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二、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体育课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活动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

1.目标的一致性

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人才,使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2.教材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育教学中,各单项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拼搏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团体项目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而体育课的一些常规和游戏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等。

3.组织形式的多变性

同一教材内容不同的组织形式能培养学生养成多思考的习惯、面对挫折失败不轻易放弃、对学习产生兴趣等。

4.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使学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去,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任伙伴、养成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自信心等。

因此,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很好的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如果说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就是健康,是传统的健康观的话,那么,新的健康观则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心态,使身体与心理达到完美的统一。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结合学生心理及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那么,根据体育课的特点,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1.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纳入体育理论教学的体系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的新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并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体育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社会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体育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还要多关注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因为多次练习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兴趣,对此,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在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心理教育可以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进行专门的体育教学,如有针对性地在体育教学中讲解心理健康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合理运用资源,使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来调节情绪等;也可以在不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如: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避免营造过分激烈竞争或使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和失败的情景。

4.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结合

学生年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也不同。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还可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5.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精心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有些独立学院条件落后,设备不完善,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多种具体的教学情景,恰当的安排体育游戏,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有现代特色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等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以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具体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必定能吸引他们去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久而久之,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就会形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具有针对性。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篮球、排球、足球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

6.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加注意外,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手段。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多用鼓励的语言来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一方面允许学生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人为的设计一些困难和障碍,使他们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再达到目标,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四、小 结

第一,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体育教学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第二,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参与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决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身体健康教育,那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我们体育工作者应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

2 颜军.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神舟出版社,1993.6

3 何振强.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4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5 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

医疗卫生机构是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既承担着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也承担着医疗机构员工自身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力军[1]。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2]。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医院治疗的重要手段[3]。为了解甘肃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更有效的做好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课题组于2014年10—12月从全省37所三级医院[4]抽取20所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1945名护理人员。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甘肃省东、中、西、南4个区域(甘肃区域分布没有北部区域)的每个区域随机抽取5所三级医院,共抽取20所,占甘肃三级医院总数的54.05%(20/37)。

1.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经查阅文献、反复修改和预调查后形成,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选取的10个基本健康教育理论知识[5]的认知、医院健康教育态度和行为等。调查问卷中问题有1项及以上未做答的,视为无效卷。

1.2.3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利用Excel2003软件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45份,回收率为97.25%,所调查对象全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分布在18~55岁,其中年龄在43~55岁被调查者占4.65%,31~43岁占19.20%,18~30岁占76.15%;本科及以上占42.93%,大专及中专占57.07%;副高级职称及以上占4.62%,中级职称占20.72%,初级及以下职称占74.65%。

2.2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调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健康的定义的知晓率最高,为78.51%;对“从健康传播的效果层次看,您认为属于健康传播最终目标”的知晓率最低,为16.20%。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在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及以下职称护理人员中“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和“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的关系”“范围最广、危害最大的危险行为”“大众传播的特点”“(健康)传播效果的最高层次”“在人际传播技巧中的观察技巧”等问题,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学历在本科级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而就“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大专及以下学历护理人员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P<0.05)。3个年龄组仅有“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组增大,该问题的知晓率越高(χ2=35.82,P<0.05,表1)。

2.3对医院健康教育的态度

调查显示,90.33%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93.42%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94.81%认为医院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94.86%认为有必要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培训;89.25%认为医院有必要设立独立的健康咨询门诊;86.59%认为医院应该设立专门的科室负责全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表2)。被调查者认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活动分别为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册或折页(25.86%)、病房视频健康讲座节目(21.73%)、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21.12%)、健康讲座(17.19%)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4.09%)(P>0.05)。59.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随诊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时间应在5~10min。26.52%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技术和能力;25.08%的认为医护人员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而不是健康教育;24.51%的认为缺乏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或平台;19.10%的认为没有报酬。

2.4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行为

调查发现,45.83%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最多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9.25%)和开展健康讲座(19.41%)。53.27%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针对患者或患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为5~10min。25.06%的被调查者2014年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16.78%的接受过1次。57.53%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与病人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最受欢迎,其次是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家庭保健知识、自我体检护理;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60.99%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为就诊的患者。仅有1.34%的被调查者参加社区健康知识宣传活动;3.19%的被调查者参加公共场所的健康咨询活动。当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咨询烟草的危害时,49.18%的被调查者不能够科学的开展烟草危害的健康教育和戒烟方法。在日常工作中,20.12%的被调查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37.93%的需要硬挤出来,但会影响工作;41.84%的能合理安排必要的时间用于健康教育。

3讨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7]。《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要求在2020年创建1400个健康促进医院[8]。健康促进医院是现代医疗机构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社会化而提出的,并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民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的现代医疗服务模式[7],其中对医院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调查显示,医院护理人员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某些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知晓率在职称和学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90%的问题的知晓率差异与被调查者年龄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只有2个健康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知晓率超过50%,知晓率最高的问题为健康的概念,为78.51%。最低的仅为16.20%。说明医院缺乏对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也没有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得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对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很少。在护理人员对医院健康教育的认知方面,8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诊疗的各个环节,并成立专门的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说明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已经认识到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医院患者、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这与姜霞[9]的研究结果不同。接近60%的护理人员认为患者每次接收健康教育的时长应该在5~10min,超过60%的被调查者在日常工作者针对患者健康教育时长为5~10min。这提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医院健康教育规范中,应考虑针对个体健康教育时长应为5~10min。

对于医护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的阻力,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健康教育技能,部分被调查者认识不清,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的机构,不应该重视健康教育,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10]和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应得到医院广泛重视。综上所述,该研究认为,一是医疗机构要加强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咨询工作,帮助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了解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等知识,提高病人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水平。这些工作对于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健康恢复,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及医院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护理人员规范的健康教育制度,通过合理的途径、规范的方案开展医院健康教育;三是医院要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纳入周、月、季度和年度考核,通过监督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切实落实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真正把健康教育融入到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的全过程[6];四是医院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开展个体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把医院健康教育作为患者诊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齐玉梅,王生锋,王桂华.湖北省农村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现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30-31.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1-172.

[3]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南方护理杂志,1997,4(6):14-16.

[4]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甘肃省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4-09)[2014-12-01].

[5]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6]迟晓琳,纪军传.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青岛医药卫生,2004,36(5):374-375.

[7]潘岳松,郭秀花,田向阳,等.健康促进医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721-724.

[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4-15)[2014-12-01].

篇6

关键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体验

计划生育在我国实施以来,关于其有效性的研究变一直持续进行,而近年来通过实践得出的健康教育环节对于计划生育尤为重要的观点得到各界广泛认同,因此,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意义重大。

1开展健康教育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目的在于优化我国人口资源配置,而该政策自出台以来的发展时间并不短,但与国外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在计划生育工作落实方面的成效不如预期,原因在于我国民众的观念影响、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影响。

1.1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上,其教育内容包括与人体有关的绝大部分知识,如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国家相关政策等内容,同时,健康教育也向民众通过实践方式传达计划生育的政策具体内容及细节,强化民众对于计划生育的认知水平。

计划生育在国外的开展时间要早于我国,在实践手段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比如,其与计划生育有关的配套社区服务非常到位,令百姓可以方便获取计划生育的宣传教学内容。而针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开展现状看,其虽然实施时间并不晚,但由于国民意识及落实手段的影响,令其落实效果并不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比较迟缓。

1.2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性 对比国内外计划生意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国外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环节力度较强。针对健康教育对于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已有多方研究结论,在对众多研究观点进行整合后笔者发现,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①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而言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其教育内容涵盖面广、有助于计划生育政策被民众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咨询解答、消除民众误解的主要渠道。对于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计划将对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体系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民众自我保健与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合实际效果看,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于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自我保护知识储备的增加,这无形中降低了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据统计,对孕妇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使产妇增强妇科相关知识,缓解此前孕妇生理过程总会出现的恶露问题。

2计划生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

结合我国健康教育的实践情况可以总结其中一些具有共性的特征。①我国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三类,首先是孕期夫妻为,他们关于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细节的了解欲望较强,其次是学校阶段的学生群体,帮助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再次是患病群体,其对健康及护理知识的了解需求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得以满足。②实践方式多数以社区咨询服务、免费检查为方式,亲近民生,好评度较高。我国对于健康教育实践的方法选择上,充分考虑了知识教育对象的心理及习惯因素,将活动地点深入社区、学校等直接接触宣传对象的区域,可以方便民众对于知识的获取。③实践原则以专家意见、培训活动、交流座谈等形式为主,以专家的权威言论缓解民众对于教育内容的疑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少民众对于计划生育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会受到传统保守观念的制约,这也成为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借助专家效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规中矩,可以做到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关注不同侧重点,因地制宜。换言之,我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教育活动具备一定灵活性,可以满足大部分民众对于宣传知识的或许诉求。

3计划生育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及效果讨论

3.1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过程及感想 笔者以社区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为实践对象,以亲身经历对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想做如下阐述:

笔者所参加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实践培训活动。此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群体少走弯路、顺利渡过青春期。在实践培训现场,授课教师根据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辅助,向学生传达必要的生理常识。从观众的反应看,学生们对于所播放内容的好奇心较高,对于老师的传授内容的集中度较强。可见,依托多元化手段的宣传活动的成效较好。此次健康教育实践培训的内容围绕青少年学生群体处于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性意识的觉醒的描述,重点强调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们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们关注的问题,针对问题,由专业教师传授给学生们科学、有效的开导方法。可见,此次健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教师对学生们的正确引导实现了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的效果反馈看,此次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获得了参与学生及学校教师的肯定与好评,民众对于活动所传达的专业、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表示十分满意,并且认为活动包含的内容通俗易懂,是青春期学生群体可以理解的。这样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恰恰填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空白,结合当前社会背景的影响,学生们及学校教师均希望此类培训实践活动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解决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3.2基于实践感想对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发展产生的若干思考 基于笔者所参加的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以及所了解的相关实证经验,针对我国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影响活动效果的若干原则分析如下:①计划生育的健康教育活动需要对健康教育相关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借助实践活动针对性的议题宣传的机会更多的向参与者传递更多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同时,整合资源也需要对于医疗资源结构进行合理搭配与调整,将现有人力物力进行优化配置,提升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在宣传方面的有效性。②需要结合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结果不断强化活动方法及措施。可以通过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储备量,避免健康教育活动工作流于形式。

可见,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选择的、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的,这一点也是消除民众质疑与误会的有力证据。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民众而言,具有针对新的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益处颇多,正因如此,民众对于这类健康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处于较高水平。这一优势也是需要在今后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中持续传承下去的。

4结论

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其以全民参为原则,带动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落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迎合民众持续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社区居民 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07-01

健康教育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六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普及医学科学知识、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其贯穿于居民生命保护的全过程,并针对社区居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实施行为综合干预[1],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健康促进是运用行政手段,动员和协调社会有关单位、个人履行各自对健康和环境的责任,培育促进健康的因素,消除不健康的因素,以促进人人健康[3]。社区居民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获得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一项减少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性策略。

我中心成立以来,以辖区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辖区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辖区社区居民一级、二级和三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规范管理体系,摸清了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 组织形式

中心设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社区健康教育专职负责人,制定了相关制度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教育计划,建立了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工作团队,并明确职责,严密组织,认真实施。

2 健康教育的开展

2.1 主要做法。

2.1.1 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网络。依靠全社区医师团队、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健康教育的队伍开展工作。

2.1.2 制定了总体工作目标,要求居民健康教育普及率≥95%,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90%,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健康基本技能掌握率≥85%。

2.1.3 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中心成立后即对辖区居民进行了健康基线调查和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摸清了影响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人户提供健康处方,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行为干预。把健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之中,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居民传播预防有关疾病的知识,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中心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2.1.4 加强对专兼职人员综合能力培训。①中心成立前,即有计划的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分别送上级医院及上级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进行业务培训如:社区全科医师、中医康复等。②有计划的进行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组织到各地参观学习考察等。③加强与居民沟通能力的培训。要求社区专兼职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社会学、心理学及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能与社区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④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使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能向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而且还可以大力开展多样化的健康促进活动等。

2.1.5 把对社区健康教育列为工作职责,并理顺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

2.2 具体措施。

2.2.1 有针对性地编写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免费发放。

2.2.2 责任医师团队深入社区开展面对面和多媒体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公布健康教育主讲人、时间、地点,有计划的向社区居民传播预防相关疾病的识。

2.2.3 办卫生宣传栏、健康教育活动室等。中心在社区设有较大面积的固定的卫生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室可随时播放卫生知识录像带;候诊室设有健康教育材料取阅架,免费向社区群众发放等。

2.2.4 将健康教育融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中,形成了有社区健康诊断、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有实施效果评价的社区健康教育模式。

2.2.5 对重点目标人群开展普查普治。

2.2.6 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人户进行健康行为指导等。

3 问题与建议

3.1 社区医师团队、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虽然进行了在职培训、岗前培训、考察学习及进修学习,但由于培训和学习时间较短,对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传播技巧学习不够。医师团队工作人员,特别是兼职健康教育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专业知识面较窄,他们习惯于原来在医院看专科疾病、做专业护理的一套做法,尚不具备全科医生的素质,如进行社区健康诊断,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对社区人员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也是我们今后社区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工作中有许多医师团队人员及志愿者反映:他们很想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不知应该怎样去做会更好,目前虽然在按要求做,但从内容、形式、质量和覆盖范围等方面还不够深入,希望能有相关的专业书籍、规范和标准让他们学习提高。目前此项工作的开展只能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摸索适应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手段。

参考文献

[1] 魏荃,米光明.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2,5(8):589-591

篇8

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个性特征、文化差异、个人经历不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今年来学界已经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一项有四川农业大学生的学生组织的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令我们的课程更直观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学习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来,图文并茂,加深印象,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篇9

[关键词] 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控制;血糖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57-02

糖尿病是一种不能根治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据统计,我国糖尿患者超过4000万人,居世界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患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累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健康教育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本卫生服务中心所确诊的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自我控制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49~77岁,平均(59.3±7.2)岁。入选标准:(1)均符合1999年WHO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2)患者没有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没有累积主要脏器的重要损伤,生活自理,并均为自愿参与,且此前从未接受过规范系统糖尿病健康教育。

1.2 研究方法

1.2.1 健康教育干预的形式

采用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60例患者每月统一组织一次有关糖尿病的讲座。讲座涉及糖尿病的病因、危害、治疗及预后,其中治疗为主要的讲授重点。讲座的形式主要采用生动的现实案例,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使患者易于接受。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如发放糖尿病相关认识的手册、在社区周围组织糖尿病专家咨询义诊,鼓励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属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开展一些合适的活动节目,如对糖尿病知识的有奖竞答比赛等,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另外组织成立糖尿病患者交流小组,讨论分享经验、自我管理成果。

1.2.2 健康教育干预的内容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本医学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的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以及预后等),现代治疗的方法,以及对疗效影响的因素,自我基本病情活动以及严重度的评估,胰岛素的使用方法,血糖的监测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健康教育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情况(包括饮食控制情况、运动依从性、药物依从性以及血糖定期监测依从性的调查)及教育前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数据中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结果提示,经健康教育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用药、血糖检测的依从性)均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均低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2。

3 讨论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相关。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种代谢性紊乱的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的。长期以来,如何治疗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临床治疗的重点主要是控制血糖,预防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当代治疗糖尿病已经有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国际糖尿病联盟对糖尿病治疗提出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及降糖药物治疗5大要素的综合治疗模式[2]。既往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其中,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3]。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已经将健康教育定为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但是国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基层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普遍对糖尿病认识不够,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较差,这使得疗效不理想。开展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需求,从而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对治疗手段的依从性。同时,健康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它能使患者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制定的方案规范地治疗[4]。有研究证明,在同等治疗条件下,经过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还可以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无偿地提高患者健康为目的,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医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患者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本研究通过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糖尿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影响治疗的影响等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患者掌握对基本病情观察,对病情活动、严重度的判断,同时掌握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使患者提高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合理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规范的药物治疗、规范的血糖监测。既往有研究表明合理饮食是治疗各种类型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最基本措施[5]。但就本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正确的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的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健康教育有廉、便、效、益的优势特点,特别适合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开展。因此,在社区广泛开展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自我管理行为,控制血糖,可显著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的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教育前,且患者饮食控制情况、运动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血糖监测依从性、代谢控制亦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终身并且进展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而健康教育在治疗糖尿病患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社区的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可行、且效果显著的形式,故应该推广以社区为中心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自我行为的管理,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7-8]。

[参考文献]

[1] Ranz MJ,Bantle JP,Beebe CA,et al. Evidence based nutrition principles and recommendation s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es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J]. Diabetes Care,2002,25:148-198.

[2]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9.

[3] 胡明,孙振球. 生活质量测评在糖尿病患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9(1):99-100.

[4] 贾芸,傅东波,杨霞,等.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时糖尿病控制的近期效果[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9):999-1001.

[5] 严冬梅,谭杏珍. 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5):53-54.

[6] 袁茂华. 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健康教育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375.

[7] 杨伟庆,宋晓华,张雁南,等. 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的方法与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2000,3(4):306-307.

篇10

【关键词】健康教育   模式与方法     体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而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要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做好全身心的护理。我病区病房收住的病人教育背景、文化水平、年龄差距较大。收住的老年患者的动作缓慢,听力视力下降,记忆力差,但他们大多数人比较认真仔细,对护理工作服务质量要求高,对自己生命健康倍加重视。这些因素给病房健康教育增加了很大难度。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疾病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人们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随着人们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医院服务功能的扩大,临床护理工作正转化为集治疗、预防、康复和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为一体的多元化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实践。健康教育不可避免的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目前尚未发现一种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可借鉴,现对于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下:

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

         1、程序化健康教育即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

         包括了以下5个基本步骤:评估:寻找病人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诊断:对病人和家属所需知识和帮助的判断。计划:对健康教育活动做出安排。实施:将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评价:对教育效果做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将健康教育体系从一般知识的灌输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理念

         2、健康教育路径法  我院于去年开始借鉴美国整体护理路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即评估后以病人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活动、饮食、护理等11项为纵轴依据标准护理计划制订健康教育路径表并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由护理专家审订路径表,各班次护士按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避免部分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造成的低效性宣教。据调查,实施此方法后病人对护士服务的满意率、健康教育达标率、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都大大提高。此外,此方法还有助于医院——家庭互助治疗模式的开展。

         3、语言教育法  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它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讲解及宣传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加受教育者对健康知识的理性认识。如个别谈话、咨询、讲座、讨论、座谈会等。其特点是以语言为工具,直接交流,简便易行,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经济有效。语言交流对健康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掌握人际交流的技巧,要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语言。

        4、图文宣传法  它是通过一定的文字传播媒介和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来达到护理健康教育目标。如采用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传单、科普读物、报纸等,将教育内容教给病人自己阅读。其特点是教育内容较系统全面,教育范围广,方便实用而经济,材料可反复使用。但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而且护士尚需给予必要的解释,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教育的内容。

         5、形象化教育法 通过实物、标本、图画、模型、照片等传递健康信息。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如与健康教育文字材料配合使用,可增强理解和加深印象。

         6、电化教育法  运用现代化的声、光设备,向受教育者传送教育信息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发挥了视听并存的优势,形式新颖,形象逼真,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7、实践教育  通过指导受教育者的操作,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技能,并用于自我或家庭护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综合性教育  综合使用上述诸多手段的一种健康教育方法。

         护理健康教育使用方法中可重点推出的一类建议辅助方法

         1、激发病人及家属对于健康教育知识了解的兴趣    兴趣是能让人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有了求知的欲望,病人及其家属才会对护理人员所授的健康教育知识很好地接受和吸收从而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将很大地影响健康教育地质量。

         3、护理健康教育应坚持科学性、实效性、整体性、程序性、保护性的基本原则。

         讨论

         1、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健康教育将成为一些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2、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取消偏见,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3、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强化护理人员责任心,提高法律意识,避免护患纠纷,做到自强、自尊、自护、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