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缺乏宏观管理。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旅游业也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大部分部门、单位都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但是这类企业的人事权、产权分别属于不同的投资单位,可以说每一个旅行社都归属于不同的系统。这样一来,造成国内旅游系统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客源不足的季节和整体市场低迷期,各个旅游企业之间容易存在跌价竞争的现象,导致市场更加混乱,行业内部矛盾比较尖锐。对旅游管理机构来说,不具有建设审批权,无法使用宏观调控手段,从而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二)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对旅游管理体制来说,根据目前社会发展对旅游的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但是却很少涉及到政策法规层面,还是沿用过去的政策法规制度。根据现阶段旅游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说,一些不法商家和犯罪分子利用政策法规漏洞,在旅游行业中组织进行非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旅游市场秩序,同时还损害了旅客的实际利益。
(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旅游行业是特殊性行业,且和其他相关行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交通、餐饮以及住宿等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服务行业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多部门都和旅游业存在直接的经济联系。但是针对这些联系行业,并没有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一部分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采取恶劣的市场竞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游客的合法利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业产业结构失衡。
现阶段国内旅游商品开发还比较落后,而旅游商品属于旅游经济的关键来源,其特点是效益高、成本低,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助于推动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因为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管理不协调的问题,造成旅游商品一直以来都处在自发状态,加之旅游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在商品的包装和运输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真正发挥出旅游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交通业的发展不能跟上旅游行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二、对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
一方面,国家旅游局、旅游协会、工商局、交通运输局、文物管理局等应该共同携手建立一套全国性旅游管理体系,对全国旅游市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对旅游事业整体发展制定总方案,并拟定相关规章及政策;密切监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调节各个管理部门之间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制定并实施国内、国外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并加强宣传,增前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国内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推动旅游行业发展脚步。另一方面,是对地方性旅游管理机构进行全面完善。一些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应积极学习并借鉴省级、市级试点旅游管理经验,再与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结合,制定出适合本地旅游发展的管理方案。由省级旅游管理相关主任及负责人共同设立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该区域内旅游业最高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并且在其下设各职能处室,协调各市、各部门之间关系。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政府部门在旅游行业中所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职能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性,必然会成为未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的新环境之下,国家应当引导帮助旅游行业各部门按照自身发展情况设置旅游行业协会,逐渐将旅游行业和政府行政机关分离,依靠市场的调控作用确保旅游行业能够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内旅游行业协会的组织架构通常来说包括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项内容,而决策机构一般是旅游行业各个部门、各企业会员代表所构成的,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和决定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机构主要设置了理事会,由管理、经营以及服务三种机构构成,主要用于相关决策的落实;监督机构设置监事会,针对旅游行业内部和协会自身行使监督权。除开上述职能之外,各个地区旅游行业协会还必须要负起统领职责,第一时间向会员单位传达告知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出行业中介组织作用,结合行业具体需求组织进行各种旅游行业知识培训活动,强化与国内外同类组织的交流,推动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发展。
(三)积极发展旅游行业企业
和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注重企业的主导地位,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尽可能的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位置,不仅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把旅游企业推向市场,给旅游企业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对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作更多干涉,仅仅以监督者的角色出现,对旅游业进行监督指导;同时旅游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发展规律来经营管理,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旅游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才能够最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还可以选择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对自身企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跨区域的多种企业格局,比如说集团化的大型企业、专业化的中型企业以及网络化的小型企业,如此才能够增强国内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闲散资金,进而构建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机制。
(四)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在现代旅游管理活动中,公众占旅游管理的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成败,因此应当尽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对旅游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旅游管理部门在建立旅游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决策的过程中都必须事先给予公众知情权与提议权,从而保证公众主体地位的有效性。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应当确保公众能够充分发挥出监督权,对旅游管理活动实施监督。
2、要避免公众参与制度流于形式,不单单是公众对旅游管理意见的表达或者相关信息的了解,更关键的在于具体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质性的参与。
3、为公众创造多样化的参与途径,不仅要有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诉讼方式或者方式等,同时也应当提供非制度化的参与方式,例如说公众能够依靠传媒方式或者其他志愿活动来参与其中。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借助于咨询、调查或者评议活动来了解公众看法,进而对旅游管理制度实施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并及时调整。
三、结语
篇2
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是非常热门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旅游,通过旅游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放松心情。所以旅游业是一项朝阳产业。但是由于目前旅游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遇到了阻碍,所以不断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促进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
一、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现状分析
(一)对旅游产业缺乏宏观管理
旅游行业也属于服务业,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一些服务企业,例如旅行社、酒店及饭店等也需要不断发展,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都是属于不同部门的,这样就造成为旅游业服务的企业不集中,管理质量参差不齐,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宏观管理,导致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下降,不仅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形象,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另外,很多旅行社为了吸引游客,不惜采用恶劣的竞争手段,导致旅游市场混乱,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宏观调控。
(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尽管关于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健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漏洞。主要表现在,我国出台的很多关于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都是暂时性的,一旦这些法律法规失效后就使得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对于旅游市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还有我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对于酒店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对于酒店的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也是缺失的,所以对于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酒店管理是不足的。
(三)旅游产业结构失衡
就旅游行业的总体现状来看,我国旅游产业的结构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旅游业的商品开发不足,旅游业有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是来自于旅游商品,相比较普通商品,旅游商品的优势非常多,成本低,利润高,劳动密集,但是旅游业并没有良好的利用旅游商品这一优势,对于旅游商品的管理从生产到销售都是缺乏有效手段的。这样就导致旅游商品缺乏创新性,不能有效的吸引游客,另外还有一些旅游商品的包装不得当也影响了其优势的发挥。其次,旅游交通不便捷也是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一种表现,伴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作为支持,但是国内旅游受到交通因素的制约非常大,另外还有一些旅游交通口岸存在配置不科学等等问题。
二、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健全国内的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保障是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需要不断促进旅游管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提高旅游管理水平。依据目前的旅游业的发展形势,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首先需要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确保旅游行业利益的同时,也要促进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其次,还需要制定一些与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防止其他领域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的利益,对不法商家应该严厉打击,保障旅游行业秩序良好。
(二)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的旅游管理存在很多不足,由于现阶段的旅游管理方式比较陈旧,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了,因此需要结合现代管理模式的不足,针对一些细节问题展开创新管理,实现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做到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明确旅游管理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促进旅游行业的完善,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其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符合发展的、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各行业的相互协调,结合管理模式的现状,形成特色型,区域性的管理模式,进而促进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对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处理妥当
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行业,所以对于旅游行业的权利划分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其中重大的影响。只有妥善的处理集权和分权的问题,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科学有效的发展。特别是地方旅游局对旅游业的管理存在过分分权的现象,对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地方管理过分分权,就不利于国家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因此,只有以政府为主,各部门合理的进行分工和调控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改革的时候需要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促进集权和分权的合理分配,保障旅游行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四)制定科学的旅游计划
国家旅游总局是对全国旅游行业调控的最高机关,所以需要引导下属分局对于国内的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促进管理的有效性,国家旅游局需要对一些旅游项目进行宏观调控,重点对于一些非营利性的旅游项目进行建设。另外,根据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生态旅游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所以对生态旅游的建设政府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旅游管理 体制改革 探讨
一、我国旅游管理的理论分析
1、旅游管理的定义。旅游管理指的是旅游业的管理者为了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有质量的服务,运用管理的各种职能,对旅游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
2、旅游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旅游管理是是协调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国内旅游业与国外旅游机构和旅游市场的关系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同时,旅游业又是一项综合性的专业,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旅游管理是协调旅游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之间关系的需要。旅游业内部各部门、各企业是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是旅游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旅游业是综合行业,需要对旅游者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加以组合设计,制成整体的服务路线,向旅游者出售,并保证供应。再次,旅游管理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在我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更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它从一个侧面带动了交通、民航、饭店、餐饮、保险、娱乐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相当数量的劳动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先导、服务、桥梁的功能。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
1、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随着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蓬勃发展,许多部门和单位都创办了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服务等企业,这些企业产权和人事权分别归属不同的投资部门。除了国旅、中旅、青旅三大集团以外,其余几乎每一个旅行社就属于一个系统。以致旅游业系统林立,多头建设,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客源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跌价竞争,行业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而旅游管理部门既无建设项目审批权,几乎也无企业登记管理权,缺乏宏观调控的权力和手段。很难从宏观上协调、平衡和控制。
2、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旅游法律法规具有暂时性,缺乏后续法规。比如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管理暂行条例》等这些条例都具有暂时性,但是后续的法律没有及时跟上,这样就造成了旅游行业法律规范约束力的减小;其次,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比如说:在酒店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旅游管理的条文比较少,大部分还是侧重于酒店的治安管理;再次,在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中,涉及旅游者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条文比较少,对旅游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
3、旅游产业结构失衡。首先,旅游商品业开发滞后。旅游商品业是旅游创汇的大头,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劳动密集度大的优势,也可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销售的体制上,旅工贸不协调,使旅游商品长处于自发状态,产品品种老化、单调,创新不足,运输、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使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次,旅游交通问题。旅游交通受短线制约的紧张局面,原来主要集中在国内城市交通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客源形势较好,国际航班也出现了来华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另一方面是交通口岸配置和发展滞后。
三、完善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篇4
1 我国旅游管理體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旅游业中除了对景物的欣赏,人文的体会,还有对吃住条件的要求。吃的食物不好、住的条件不好会大大影响旅游人的心情,增加旅游的疲惫感。为了使游客的旅游更加舒适,吸引更多的游客,各大旅游景点渐渐将对景区的管理和建设的重点转移到饭店和一些娱乐设施上。但是,过犹不及,一些景区只顾着追求奢华的享受,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饭店的建设中,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交通设施建设,使产业结构失调。
第二,政策落实不到位。我国旅游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中有一项明确指出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低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涉及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就会有很多企业私自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将国家的规定置于一旁不去理会,更有甚者,钻旅游规则的空子来为企业谋取利益。所以,即使有中下级旅游局在监督旅游的服务质量,但是依然难以制止这些行为。
第三,不良竞争现象严重。一些旅游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价格降低,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此外,还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虚假广告,导致消费者白白遭受损失,在这些恶劣地影响之下,旅游管理无法正常发展。这些情况都是我国旅游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彻底造成的,既影响了同行业其他旅游产业的利益,影响自身的发展,还无法完成消费者旅游的初衷。
2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我们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不完整,地方旅游局权力较大,瓜分国家旅游局的权力,使得国家层面的旅游战略难以实现,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集权和分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适度,掌握好这个度,集权需要集中多少,分权要分到什么地步,这些才是难点。集权,国家应该将决策权集权到中央。例如对旅游策略、发展方向等宏观层面的决策,国家旅游局统一制定政策,并由国家旅游局决策。分权,国家应该将发展策略的权力下发给地方旅游局,因为地方旅游局对和管理部门处于旅游业的第一线,相比于中央,地方旅游局和管理部门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当地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也能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宏观上,中央负责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保证发展方向准确;微观上,地方负责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旅游业的正常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促进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上,无碍地发展[2]。
2.加强行政监督力度
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旅游局共同协作,一个负责制定旅游管理措施和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一个负责服务管理和行政监督,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旅游业繁荣昌盛的局面,促进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改善我国现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地方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督功能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管理策略,地方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定期对旅游行业进行整顿,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适当增加监督部门的权力,将监督的力度深入到游客中,监督基层的不良竞争现象。将每个游客和每个团队发展成为旅游管理中的监督者,从每个景点每条线路中进行监督,能更好的发现旅游业中的存在的不良现象,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改良乱象,从而收到成效。
3.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旅游的行政管理是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路线,依据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制定的管理制度,而旅游的企业管理制度则是企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旅游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营利为主。有时候,行政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会有相悖的现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管理政策,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旅游企业管理措施的制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行政规定,在满足这一点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企业管理负责管理旅游体制方面的细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效果。行政管理为企业管理指明方向,企业管理使行政管理更为贴近游客,对行政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革,补充了行政管理中不全的部分,更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的经济收益。
篇5
[关键词] 旅游行业;政府行为;发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0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07- 02
1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政府行为
旅游行业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的不同部门制定一定的规则,保障旅游行业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各个国家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包含了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协会管理模式。
在我国旅游行业内,政府管理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旅游行业内部进行规划设计、规定旅游业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旅游项目的审批等等。为了规范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行业协会、旅游组织以及旅游企业的建设以及管理设置规范制度。
与其他国家的旅游行业发展相比较,我国的旅游行业管理表现出的优势有:首先,我国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非常大,监管非常严格,展现出的效果非常明显,使得旅游行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使得行业运转更加正常。其次,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管理不仅包含了制定行业规范制度,还为其规模效应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让旅游行业在建设的过程中有具体实物建设支持行业运转,让旅游行业拥有灵活的资金链。最后,旅游行业中的政府行为管理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更高,信息更加透明,使得政府主导资源让我国的旅游行业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也为我国的旅游管理进行协调和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2 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
2.1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缺少完整法律法规的支持
旅游行业的管理在很多层面上缺少完整法律制度的支持,在很多方面尚没有搭建法律法规框架,首先,我国的旅游行业基本法设置的条例众多,没有从实际问题的体系出发解决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旅游基本法虽然条例数量多,但是没有清晰的参照标准。其次,旅游管理中没有树立完整的法律条例切实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使得游客在旅行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让我国旅游管理的形象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有的旅游管理法律设置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根据时展的需求对法律内容进行补充,使得旅游法律的体系更新较慢,与时代脱轨的现象比较严重。
2.2 旅游管理部门职能重叠,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旅游管理设置的部门虽然很多,但是在功能以及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存在了很多的重叠,使得多数事务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旅游事务的管理可能要跨地区、跨国家,要与很多地区的林业部门、环保部门以及地质部门等打交道,工作事务的重叠导致旅游管理部门的压力较大,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的执行效率低下,存在的管理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旅游管理质量的下降。
2.3 我国的旅游管理在很多层面上受政府主导较多,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时有发生
在旅游业管理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对其投入的关注都不小,在不同的旅游管理层面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就旅游管理事务的实际执行效果分析,我国的旅游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很多管理决策受到政府主导的较多,一旦政府以及旅游企业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很容易阻碍行业发展以及进步。
3 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3.1 建设全国旅游管理机构贯彻政府管理行为
从国家层面建设旅游管理机构,让国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国家的旅游资源,建立最高的旅游决策机制以及综合协调机制,根据政府出台的旅游政策方针、政策法规重点解决旅游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供求矛盾,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关系,为旅游行业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目标,规划出一套完整的道路。
3.2 建立地方旅游管理C构统筹当地的资源整合
地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符合当地需求的管理办法,在大方向的指导下决定本省的资源战略管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决定审批项目是否可实施,并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让旅游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当地市场经济结构的需求,确保旅游业朝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其做好后方保障,使得地方旅游管理局与全国旅游管理局建立密切配合的关系,共同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推动旅游市场制度的建设以及实施。同时,地方的旅游管理局对于当地的旅游企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地方管理的角度切入更能够监督和引导旅游企业的行为,审批旅游企业的项目,解决其建设发展的需求,也督促旅游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改革,快速适应新市场环境带来的要求,促使旅游企业的管理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为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结 语
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对于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渐提升,旅游行业的管理致力于行业资源的整合以及管理,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旅游企业的行为,重点监督和解决旅游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政府行为在行业发展中的功能,使得政府行为在旅游行业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督促旅游行业完善制度的建设,推动行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切实推进旅游行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促进旅游行业的进步以及发展,不断推进旅游行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蒋莎.我国旅游产业市场化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06.
[2]张俐俐,袁国宏.论行业协会在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演进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家, 2002,17(6):30-34.
[3]郝索.外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及对我国旅游业改制的启示[J]. 人文杂志,2001(3):79-83.
篇6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高校学生的个人因素与其能力素质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为外向,这类个性的学生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但是这种性格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故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其课外活动大部分是外出的休闲类型。俗话说“行万里路,见万种人”,外出活动能增长阅历,培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大量的外出活动会占用学生很大比重上的时间,所以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或培养其他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同时,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上的偏差,过多的注重工作上的“发展”和“前途”,很多学生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晋升机会,而然要成为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必须需要从基层开始历练,一步步培养良好的管理思路,进而成为一位合格的高层管理人员。
(二)就业环境因素
就业环境因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今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急需人才的行业状态,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行业环境状态确实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外联权下放之后旅游行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由于旅游行业的从业门槛太低和当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一大批非专业人员涌入旅游行业,这些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良莠不齐,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引进方面的缺失,在招聘人才时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和短期性,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人文素质优秀、专业能力突出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是偏向于熟于管理的人才或是熟于从业经验的“老手”。更有甚者,吝惜人才的培养成本和追求短期的企业利润,从而造成大量的旅游人才流失。这样的就业环境现状直接导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下降和未来从业打算的变更,长久下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兴趣逐渐遗失殆尽。
(三)学校环境因素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办旅游管理专业以满足众多旅游相关行业对旅游人才的急切需要,然而在笔者眼中旅游学并不是“可以随意打包购买的科学”,在众多人眼中常常认为“什么学”,只不过是一种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攻读某些著作理论从而记住其中的一些专有词汇就可以通晓的科学。但是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在旅游学上。它是科学,但其实践性与其他科学相比起来是极其突出的,如果缺少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经验,那么旅游学就很难成为旅游专业学习中的工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旅游学上的学习,因此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完全参照其他专业的设计方式,那么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给学生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社会环境因素
在高校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中,社会外界群体心理以及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内部来看,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很多学生更多的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活动。而很多高校毕业生也选择了考研、公务员考试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从外部来看,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期望值较高。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认为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公务员、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优等工作。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工作的前景、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分高估。在社会、家庭和自身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高校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任何管理者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才能培养出相应的管理经验,旅游行业更是如此。同时这也需要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督促他们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相应的素质能力。
二、对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对策
常言道“懂行者,行天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的构建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等途径,塑造高素质、高能力、适应行业需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一)社会的引导和支持
高校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社会阅历较少,因此,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在高校学生能力素质的构建上起着关键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一是家长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工作。父母的言论行为对高校学生有潜移默化和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高校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子女的学习能力水平,培养子女正确的择业观念。
二是政府要努力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待一些区位条件较差但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在工资待遇及生活条件上给予旅游管理毕业生一定的优待,鼓励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帮助旅游业开发。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就业市场,对于市场上一些阻碍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应当逐步取消。最后,政府要认真指导高校办学,在宏观方面控制和引导学校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等。
三是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肯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潜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从长远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二)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
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增强专业认同度是重中之重。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都十分良好,高校学生应该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它区别于其他行业,在笔者眼中用“开门见山”四个字形容并不为过,当今社会其他行业都经过一定的学习或者能力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如教师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法务人员则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就好比爬山一步步攀登在快到山顶之时才能跨入行业的门槛。而旅游业则不然,虽然作为导游人员需要通过导游证考试,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导游证就不能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由于跨入旅游业的门槛很低,所以大量的非专业从业人员能轻易的涌入旅游行业,但是旅游行业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行业。旅游销售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精湛的销售技巧来推销旅游产品;导游人员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优秀的带团技巧、多才多艺的文艺才能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计调需要犀利的眼光、统筹规划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预测能力。所以从事旅游行业很容易就能轻松的打开旅游业的大门,但是门里赫然屹立着一座雄伟且难以攀登的高山,这时非专业人员良莠不齐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对这座高山望而却步,极具功利性和短期性的从业心理导致他们思想不稳定、跳槽频繁、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这严重的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相关就业环境的风气。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者很大一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他们其中大部分人仅仅只有初中和中专的文化水平,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这样的管理水平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要。主席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和第三产业,对于中国旅游业将是一次新的洗牌,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应该抱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专业认同度,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
(三)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
学校环境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的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如“杂家”一般的知识结构和多样的才能以及一定的业务素质。在这种要求下,高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
高校应该着力展开课程教研,匹配好公共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设一些实训式课程以及专业性课程,如:自然、地理、文史、礼仪等等,同时增设实践技能和场景模拟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课程全部书本化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尽可能的安排他们去一些场景模拟课堂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书本内容,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等等。
同时在实训式学习方面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利用该段时间组织学生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出面联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以见习或者实习等身份进行实践工作。或是安排一些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定期给学生开展讲座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行业形势以及从业方向。
在专业性学习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当提倡多种语言教学,不单单仅设置英语课,在二外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预留充分的课时,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来华进行旅游活动,而如今能够接待他们的外语导游人员大多数是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通过多种语言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有的放矢。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对学生的力量知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操作技能。一般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会送学生到酒店实施顶岗实习。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学习价值,在酒店接受实习工作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能够满足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而酒店为了降低资源管理投资,尽快培养现代新型的人才,通常都会接受学生实习的要求。从最近几年的实习情况看,实习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常会导致酒店、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针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酒店方面
1.重视不足。很多酒店仅仅把学生当成酒店“免费工人”,对学生的日常工作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酒店内部人员对学生常具有排斥感,主要表现在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职员对学生的欺骗行为等,这些都会造成实习生工作效率低下。
2.待遇较低。影响实习生工作积极性的最大因素还是由于薪酬问题。酒店雇用实习生基本上是从旅游院校安排介绍,这种方式获得的实习机会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平台。然而,这些问题也常常造成实习生工作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参与酒店工作的积极性。
3.技术不高。就目前的酒店实习工作看,学生基本上都是从事站岗、收银、接待等方面的工作,这种工作形式不具备太多的技术含量,造成学生缺少挑战性心理。而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阻碍了学生接受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二)学校方面
1.制度问题。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安排都是指定带队教师,不指定实习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主要是为了协调好酒店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安排,处理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则难以给学生准确的专业指导。
2.教师问题。学生实习前期都要通过学校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在实习酒店工作时才知道学校所学到的知识难以派上用场。从这一问题则能看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3.时间问题。学生在酒店实习一段时间后又要回学校学习或制作毕业论文,与用人单位之间很难达成就业协议,时间上的矛盾冲突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学生为能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以各种方式请假离校,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4.基地问题。学校与外界企业没有太多的联系合作,导致学生能够实习的地方较少。而把学生安排在低层次的实习环境下,对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显然不利,难以达到现代化人教育实习的要求。
(三) 学生方面
1.心态不正。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认识到就业压力之大,对于实习工作每天保持端正的心态。学生常认为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因而在实习期间没有全心投入工作,这直接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期望过高。一方面,工资待遇过高,对于实习期间的待遇很不满意;另一方面,职位要求过高,很多学生梦想着以工作就能当领导、拿高薪,这与实际情况反差较。
(四)提高实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开发人力资源
1.个性管理。酒店领导应深刻认识到实习学习的内在价值,充分挖掘学生资源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应倡导酒店职员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让学生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重视。
2.增加待遇。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资需适当提高,酒店最好直接与学校的联系,定期提升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一旦工资待遇提高后,学生们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不断提升。
3.人才计划。根据酒店学生的实习情况,为学生制定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到酒店日常工作中。不仅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还能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4.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检查指导,让学生能及时接受正确的引导,不断提高自己的实习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体制
1.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方法:①邀请酒店领导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相关知识,将一些先进的职场理念介绍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安排。
2.计划调整。①学生实习之前教师则要安排好实习计划;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安排学习计划时要做好市场调查,掌握人才需求最多的时间,以指导学生就业。
3.实习动员。参与实习之前,学校要对学生的工作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敢于面对新的社会生活。首先,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讲解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做好各方面准备以尽快适应企业生活。
4.专业指导。学校应为参与实习的学生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后可以咨询他人。对实习单位及安排实习岗位恰当地分配,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1.端正心态。实习应深刻认识到参与实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上积极提高实习理念,让自己尽快适应到企业生活中。对于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应该做好内部处理方案,让自己能尽快适应实习境地,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用心实习。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任务需尽快适应,做好多方面的实习工作,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篇8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篇9
关键词: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管理平台;构建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在旅游管理、景区消费、服务等方面不断的完善,并且效果显著;现阶段,电商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旅游管理中。但一些产业在我国旅游发展中存在一定问题,国外风险投资通过资金、技术等优势,进入我国旅游产业,使得我国传统旅游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种形式下,我国旅游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建立
“智慧地球”理念的提出,主要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政府、个人和企业的沟通,进而提升效率、质量、反应等。智慧方案具有透明性、感知性、互通性特点,更为智能化。
“智慧旅游”的提出建立在“智慧地球”的基础上,通过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以及旅游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等推动智慧旅游走向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而更好的对分散旅游资源做出正确的抉择;以旅游为主,继而推动吃穿住行等行业快速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在旅游资源中融入传感技术,进而感知资源状态、属性、ID等,建立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边缘化产业;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其与网络融入,进而实现信息的传输,构建智慧旅游的感知体系传输;与GIS、信息资源、商业智能技术等进行融合,感知不同的数据信息,对其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等,这也是智慧旅游感知体系的核心。
智慧旅游感知体系是一种多样化的服务形式。例如:休闲娱乐、电子门票、咨询推送等,进而实现多样化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对旅游企业进行流量监控、汽车调度、智能收费等多样化的管理服务体系;以及为旅游管理进行交通、环境、资源等多样化的管理服务模式。
二、感知体系构建目标和发展趋势
(一)实现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包含:第一,多媒体景区体验技术。通过3D、视频、图像等技术对景区的标志建筑、娱乐场所等进行全面展示,为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体验;第二,多媒体体验分享。客户在网络媒体中将自己的旅游心得体会发表在媒体平台中,例如:微博、微信,分享景区游玩攻略。第三,智慧旅游规划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根据服务资源,按照游客的要求提供旅游路线,将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生成订单,然后推送到企业中;第四,旅游资源预定技术。客户能够提前订购景区门票,该项技术主要通过网络、物联网等技术,RFID、二维码扫描等进行网络支付订购,使之更加方便快捷。
(二)智慧导游
智慧导游包含:第一,数字地图。客户能够在移动终端上浏览景区,数字化网络地图,地图中包含:交通出行、查找等信息,同时包含多种接口;第二,信息监控系统。实行全过程信息监控,例如:气候、车量、人流量、餐厅等信息监控;第三,旅游信息包含众多景区、地点等信息。
(三)智慧购物
第一,商业旅游商品宣传系统。按照用户的个人意向进行研究分析,对用户群体进行划分,进而选择适合的商品推送;通过信息、PUSH网络等方法发送给客户,该系统主要根据具体数据信息进行营销管理;第二,旅游服务感知推送技术。该项技术主要通过网络系统将休闲、世帧⑿菹⒌确⑺椭劣没В在用户感知范围内进行信息推送。
三、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构建
实现目标的首要前提是:构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在管理平台中接入应用终端、传感节点,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技术,同时提供智慧营销、导游、结算等多种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有关旅游企业提供开放式服务。管理平台包含:感知层、云平台构建、应用服务,在旅游景区中安装不同的传感技术,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并且与其网络融合,进而为旅游景区提供多样化应用服务。
感知体系通过不同的传感技术,根据不同旅游景区应用服务,铺设不同传感器,进而实现多方位的感知体系。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通过Zigbee、RFID、蓝牙等技术达到多样化感知。
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基础支持,即:云平台模型,底端接入传感信息,上端支持不同应用服务,进行网络访问。云平台模式分为:物理资源、虚拟化资源、应用服务。物理层由服务器、储存器、网络设备、数据信息等组成,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服务。虚化资源主要将同等类型的资源构成。资源的虚拟化能够将物理资源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方便;而应用服务主要是通过增值应用、基础应用、开放应用等构成。
四、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正在向着精细化、制度模式发展,与国际旅游产业相融合,进而扩大发展,走向更高的领域。笔者分别从: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建立、感知体系构建目标和发展趋势、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构建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智慧旅游感知体系与管理平台构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焱.基于“智慧旅游”的重庆旅游目的地信息感知体系构建障碍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
篇10
工作描述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代管景泰县供电公司、靖远县供电公司、会宁县供电公司、皋兰县供电公司、白银市平川区供电公司等5个县供电公司,其组织架构、岗位管理和人员配置标准没有进行统一和规范。为了加快构建“三集五大”体系框架下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实现各层级职能部门和支撑机构的规范统一,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以坚持“三化”(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以提升“两效”(效率、效益)为原则,以“三定”(定编、定员、定岗)为抓手,以“六统一”为主线,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县公司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方案》和《甘肃省电力公司上划县供电企业并轨管理指导意见》,按照精简高效、从严从紧的原则,对5个代管县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统一和规范。
主要做法
由于多年来代管县供电公司组织架构没有从根本上进行统一和规范,导致职能管理部门不统一,职责横向衔接不严谨,缺乏无缝对接;实施机构不规范,纵向管理存在漏洞和盲点;人员结构和用工类别复杂,配置不合理。为保证代管县供电公司机构改革务期必成,公司成立了代管县供电公司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办公室,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关键环节,加强沟通协调,特别是在涉及机构变革、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上,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先谋后动。
组织机构改革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确保改革成果能惠及广大员工,让员工能参与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公司领导多次带领专业部室负责人到代管县供电公司,面对面与员工交流沟通,向员工解疑释惑,传达机构改革期间“三个不受影响”(员工整体利益不受影响、员工发展空间不受影响、后勤服务保障不受影响)的工作思路。宣传、解释工作的到位和超前,打消了员工们对变革的顾虑,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为此后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县公司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方案》和《甘肃省电力公司上划县供电企业并轨管理指导意见》,白银供电公司编制《县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方案》,对县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和规范。变革后的县供电公司设置职能部门5个,分别是:办公室、发展建设部、财务资产部、党群工作部和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业务支撑实施机构设置4个,分别是:安全运维部(检修(建设)工区)、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检修(建设)工区与安全运维部合署,客户服务中心与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合署,具有职能管理和实施主体双重职责。安全运维部(检修(建设)工区)下设变电运维班;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下设大客户服务班、营业及电费班、计量班和若干供电所。由于代管县供电公司的乡镇供电所均分布在乡镇,距县城较远,因此乡镇供电所在机构设置方面,全部按照营配合一的管理模式进行设置,内设配电班、营业班和综合班。
根据《甘肃省电力公司关于规范代管县供电企业名称的通知》(甘电司人资〔2013〕710号),督促和协调5个县公司通过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和协调,在取得政府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完成了营业执照变更工作。规范后的5个县公司的企业名称、企业性质均符合省公司的要求。特别是景泰县供电公司此前一直为事业单位性质,通过此次规范企业名称和企业性质变更工作,完成了景泰县供电公司由事业单位性质变更为国有企业性质,为农电企业上划奠定了基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标准岗位名录》和《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典型岗位名录》,编制了《白银供电公司代管县供电企业岗位设置表》,对5个县供电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岗位和业务支撑实施机构设置的岗位进行了统一和规范。特别是在职能部门岗位设置中,坚持管理模式更集约、组织机构更扁平、业务流程更优化、用工管理更高效的要求,坚持因事设岗、人岗相宜、精干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设置管理岗位和人员职数。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县公司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方案》,严格执行机构设置原则,即内设职能部门负责人职数配置标准是:定员4人的,负责人职数1人;5-10人的,负责人职数2人,11人及以上的,负责人职数3人。内设机构负责人副职应兼任专业岗位工作。管理定员4人及以下不单独设置职能部门,业务定员7人及以下不单独设置班组,14人以下不单独设置业务实施机构。
按照因事设岗、科学配置的原则,印发了《白银供电公司代管县供电公司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的通知》,对一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能人员配置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在人员配置中,公司坚持“人、事、岗”三者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组织调配、成建制划转、岗位竞聘等方式,优化岗位人员配置,加强管理幅度控制,特别是在变电检修、变电运行等专业岗位配置方面,统筹考虑实际工作需要。如在检修公司变电运维工区变电运维班和检修试验工区变电检修班、电气试验班、二次检修班8人以上班组设置了技术员岗位,15人及以上班组设置了副班长岗位,工作负责人的岗位设置按照本班组人员的25%配置。
岗位的存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任务和目标服务的,岗位的增加、调整和合并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为衡量标准。为了充分体现岗位管理分工协作、责权利相对应的管理原则,加强岗位常规、动态和日常管理,公司完善和制定了《白银供电公司重要岗位人员交流轮岗规定》《白银供电公司班组长选拔规定》《白银供电公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实施细则》等多项管理细则,支撑和规范公司岗位管理,实现公司岗位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特色亮点
优化机构,提升效能
公司本着“创新管理模式、变革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的管理思路,对代管县供电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为代管县供电公司全面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理顺了代管县供电公司职能管理部门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的顺畅对接。组织架构的优化和完善,压缩了管理层级和管理链条,减少了跨部门的横向协调,突出了纵向管理,改变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现象,为实现集约化管理、扁平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科学配置,有效利用
组织架构的优化和变革,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破除了“小而全”的弊端,实现了代管县供电公司由分散粗放管理向集中精益管理的全新转变,减少了冗员。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大幅度整合,对人员按照专业分工进行有效配置,解决了输电、变电、配电人员相对紧张的问题。
具体案例
国网白银供电公司代管的各县供电公司原均下设6个职能部室、3种二级单位。6个职能部室分别是办公室、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含调度室)、营销部(含计量室)、安全监察部、思想政治工作部。3种二级单位分别是变电工区、供电所、客户服务中心。
以皋兰县供电公司为例,其下设6个职能部室、9个二级单位、36个班组。6个职能部室是:办公室、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含调度室)、营销部(含计量室)、安全监察部、思想政治工作部。9个二级单位分别为:忠和供电所、水阜供电所、西岔供电所、黑石供电所、什川供电所、石洞供电所、变电工区、物业公司、送变电安装队。36个班组为调度室、计量室、车辆班、15个变电站(四墩变电站、张家墩变电站、黑石变电站、郭家坪变电站、和平变电站、文山变电站、岘子变电站、水阜变电站、火烧崖变电站、六合变电站、崖川变电站、一泵变电站、大二泵变电站、大横变电站、河口变电站)、各供电所内设的18个班组。
根据《白银供电公司县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方案》,对县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进行变革和规范。变革后的皋兰县供电公司设置5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办公室、发展建设部、财务资产部、党群工作部和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业务支撑实施机构设置4个,分别是:安全运维部(检修(建设)工区)、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物资供应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安全运维部(检修(建设)工区)下设变电运维班;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下设大客户服务班、西岔供电所、黑石供电所、石洞供电所、什川供电所、水阜供电所、忠和供电所7个班组。
实践效果
一是组织机构规范,职能划分清晰。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县公司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方案》《甘肃省电力公司上划县供电企业并轨管理指导意见》和《国网白银供电公司县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方案》,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县供电供电公司机构编制和岗位管理进行评估。机构编制符合设置要求,将输配电工区和变电工区重组为安全运维部(检修(建设)工区),将原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及电费班、计量中心和若干供电所重组为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组织架构的优化和完善,压缩了管理层级和管理链条,减少了跨部门的横向协调,突出了纵向管理,为实现集约化管理、扁平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是岗位设置有效、岗位分类统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和《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岗位名录》,对县供电公司“三集五大”覆盖的所有岗位,按照岗位管理性质划分为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五大类,按照岗位管理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常规、一般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