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传播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庭成员;乙肝病毒;传播;健康教育
乙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内科疾病,主要指的是由于感染乙肝病毒而导致的一种肝部病变,由于该病具有病程长、隐匿性等特点,患者发病后,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比如肝癌、肝硬化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乙肝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以及性传播等,由于乙肝患者长时间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1]。因此,本文对家庭成员乙肝病毒中传播的健康教育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97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27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42.5±10.8)岁,其中27例为三口之家,21例为两口之家,除患者外家庭成员总数为75人;观察组中26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为(42.6±10.9)岁,其中25例为三口之家,24例为两口之间,除患者外家庭成员总数为74人。两组的家庭成员数量、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主要接受简单的健康教育,为患者发放乙肝防治手册,告知患者乙肝的发病、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并解答患者提问。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1)疾病知识教育。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册以及播放视频等方式,给患者讲解乙肝的检验结果、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机制等,让患者对乙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告知患者关于乙肝传播的途径,比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皮肤粘膜传播以及性传播等,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传播情况和途径,比如牙刷、剃须刀等私人物品共用等。在家庭生活中,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阴道分泌物、以及唾液等体液进行传播,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高危人群的预防方法,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注射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2)生活知识教育。叮嘱乙肝患者要多注意休息,适当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尽量戒烟戒酒,并且定期对公共和私人物品进行消毒,对乙肝病毒进行抑制,降低感染传播率;(3)用药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给患者讲解药物名称、服药方法、剂量等,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切忌擅自更改服药剂量,不要轻信广告和传言。同时,还应该叮嘱乙肝患者调节好心理状态,保持愉悦的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4)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且帮助患者解答问题。同时,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措施,实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1.3观察指标
8个月后,观察两组的乙肝病毒家庭传播情况,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则判定为乙肝病毒感染。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7例家庭成员感染,家庭传播率为9.46%;而对照组30例家庭成员感染,家庭传播率为4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乙肝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病,患者发病后,由于担心自身健康,再加上怕传染给家人和朋友,往往容易产生抑郁、自卑心理,不仅对正常学习和工作造成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生活质量[2]。有报道显示,孕产妇在乙肝群体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逐渐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所以怎样改善其心理和生理健康已经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3]。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对乙肝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从用药、生活以及疾病知识等多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乙肝病毒的家庭传播风险[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家庭传播率为9.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由此可见,临床上给予乙肝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家庭传播率降低,从而更好地控制乙肝病毒传播。
【参考文献】
[1]汤艮桥 陈立林.社区健康教育对88例乙肝抗原携带患者相关知识与行为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2,12(4):150-151.
[2]李建星.应加强对乙肝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乙肝预防知识健康教育[J].心理医生杂志,2012,4(7):356.
篇2
【关键词】 艾滋病; 母婴传播;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3
目前,中国HIV的流行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虽然母婴传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由于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数目正在增加,因而婴儿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必然会快速增加。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给予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掌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知识,知晓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以达到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的目的[1]。在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中,随机选择1470例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知识讲座等,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所收治的孕妇1470例,患者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9岁。
1.2 干预方法 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包括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阻断信息、感染危害以及治疗信息等知识,通过多种方式使孕妇了解并熟悉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相关知识,普及该病的引起原因、预防措施等。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宣传画、设置宣传栏、提供录像及开设咨询服务等方式,对孕妇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孕妇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干预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调查的数据,以P
2 结果
所有孕妇经过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干预前,1470例孕妇干预前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321例(21.8%),干预后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1236例(84.1%),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加强艾滋病相关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向人们灌输健康意识,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的知识、技能和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调查中发现,孕妇对该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非常差,随着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使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得到有效提高,在艾滋病的预防中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由此可见,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应该给予重视,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2 推广干预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孕妇经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后对艾滋病的知晓率相对于干预前具有明显的提高,干预主要以孕妇为主体,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推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如何预防的信息传递给她们,提高她们的认识,帮助建立健康安全的行为,自觉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3.3 针对孕妇不同情况开展综合干预 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会受到本人教育程度以及民族差异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有不同的掌握,教育程度不等会影响到孕妇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2]。所以在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孕妇的文化程度、民族等方面的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群中危险行为,控制艾滋病病毒经性接触和经吸毒途径的传播”,“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实践证明,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大的预防措施,作为妇幼保健的策略,促进母婴健康、安全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并接受。应用健康教育手段,在妇幼保健的各个环节,对目标人群开展有效、可行、易接受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给予妇女、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对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已显示出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男性感染为主转向女性感染率不断增高的特点。近几年,我国艾滋病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妇女感染艾滋病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妇女感染比例和孕产妇感染比例的增高预示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低危人群扩散。尤其年轻妇女担负着生育后代的使命,使得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加扩大,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最初级的预防措施[1]。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提高孕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增加防护意识。综上所述,对孕妇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妇女以及儿童的影响,并且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时应该结合孕妇的相关因素制定最适合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艾滋病的传播。总之,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4.
篇3
目的了解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状况,探索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入校新生发放自制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匿名调查,实施半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其他设计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网络与广播,最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获取知识。结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使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高校应抓好每年入校新生关,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纳入教学计划中。
[关键词]
年轻人;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卫生教育;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这一特定人群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大学新生正处在这一高危年龄段。目前,在无治愈的药物和办法,也无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及早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干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成为控制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对此,我们对入校新生发放艾滋病知识问卷,并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2014级入校新生971名。其中男生755人,女生216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为(17.27±1.56)岁。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根据艾滋病综合知识内容设计调查表进行现场匿名调查。调查前向学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表方法等,内容包括艾滋病传播方式、判断哪些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与艾滋病有关的态度和信念以及获取艾滋病知识来源及教育需求等问题。
1.2.2资料收集方法
由校医院负责,学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将调查表当场收回,且及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共发放问卷1000份,现场收回合格问卷971份,有效回收率97%,根据调查情况,立即发放艾滋病宣传资料,并利用校园网与报栏有针对性的教育宣传,2周后做第2次相同的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5份。
1.3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0软件录入调查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52.9%和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体上大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目前无预防及治愈艾滋病的疫苗和药物、共用注射器吸毒传播艾滋病正确认知率较高,干预前后均在90%以上;但对性接触传播知识和部分非传播途径缺乏了解,干预前正答率较低,分别为37.9%和49.9%;而对艾滋病潜伏期、可疑人员如何就诊检查治疗、与艾滋病的距离是否遥远、我国是否实行免费检测治疗政策、何为艾滋病“窗口期”、对待艾滋病人态度等正答率更低,分别为35.5%、31.2%、26.3%、26.1%、24.6%、19.1%,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新生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来源及健康教育需求
调查发现,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尤其是如何预防性途径传播,90.6%的同学愿意参与艾滋病宣传活动。入校前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台、电视、书刊和报纸,均在70%以上;其次是学校教育为46.8%;来自同学、医生、家长的人数较少,低于20%。
3讨论
近年来的国内相关研究表明[1,2]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的上升与社会歧视和社会隔离等因素有关外,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态度、和高危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干预后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效果明显。大学生是社会和家庭的高文化阶层,健康教育易接受、易实施,尤其刚入校新生组织性强、依从性好、问卷回收率高,结合常规健康体检及时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认知的不足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等行为干预,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查结果发现,新生入校前对各类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多数问题回答不尽如人意,与国内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4]。究其原因,我国的中学校健康教育及医务室条件相对薄弱,中学生处在家长老师耳提面命的升学压力环境中,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与广播宣传,且大多是浅尝辄止式的浏览,加之媒体报道的知识不系统、不深入,教育效果收效甚微。本次调查有96.5%的同学希望通过学校课堂授课及或专题讲座系统学习艾滋病知识,干预后的结果也表明,一次性发放宣传资料式的短期健康教育干预是不够的,高校应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校抓起,通过大学选修课、专题讲座、报栏宣传、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反复强化,警钟长鸣。于此同时,学团和学校的医务工作者应经常性地联合艾防机构深入学校“面对面”咨询、参与式培训,减少无知造成的恐惧和歧视,营造一个理解、宽容、健康安全的学校教育环境。
作者:孙晓娟 张小凤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校医院
[参考文献]
[1]陈禨?,庄勋,侯晓燕,等.南通市大学生艾滋病认知及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5):779-780.
[2]陈青山,严文辉,梁文龙,等.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对某高校大学生知•信•行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37-338.
篇4
[关键词] 育龄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42-01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艾滋病的发生率与传播速度正快速增加,艾滋病渐渐成为对人类的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威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范围急剧扩大,已迅速从静脉注射吸毒、暗等危险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1]。女性艾滋病患者在艾滋病传播中影响严重,随着女性艾滋携带者的增加,母婴传播的几率加大。特别是对于育龄期的妇女,她们正处于生育高峰期,发生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更高,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将严重威胁下一代儿童的健康与成长,因此为减少艾滋病对妇女及其子女的影响,开展快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干预措施迫在眉睫。由于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健康教育成为公认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主要手段[2]。本研究通过对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918名育龄期妇女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健康教育干预,探寻适合育龄期妇女特点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以提高育龄妇女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做健康检查的育龄期妇女4918人作为进行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干预对象年龄在20-45岁,平均年龄34.6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设立:接受健康教育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关政策。问卷题目类型设为选择题形式,入院接受检查时及教育干预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干预对象均独立完成问卷,前后试卷内容保持一致。
1.2.2 健康教育干预方法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面对面由医师对其进行宣传教育;提供电话咨询服务,随时接受受干预者的咨询;举办宣传讲座,鼓励育龄期妇女参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学习。干预后,随即让受干预者填写调查问卷。
1.3 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χ2检验对比数据,P
2 结 果
2.1 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经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干预,育龄期妇女在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了解比干预前均有显著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在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教育前后对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此次接受教育干预的育龄期妇女涵盖了高中及以下到本科及以上各个教育程度的女性,教育干预后各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对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均有明显提高,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提高最为显著,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发的一种高危传染病。艾滋病与一般传染病不同,其社会复杂性远远超过普通传染病[3]。据相关文献报道,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育龄妇女约占一半比例,15岁以下儿童约占13.7%。HIV病毒感染并不会对女性的生育造成影响,而HIV可母婴传播,因此15岁以下儿童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在儿童HIV感染中所占比例达90%以上[4]。随着育龄妇女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的比例快速增加,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也将急剧增长,这对儿童的生存与成长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将造成严重影响[5]。目前,国内对于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评价研究,仅关注于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并未得到特别关注。因此,通过快速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降低育龄妇女艾滋病的感染率,预防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刻不容缓[6]。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经面对面宣传教育、宣传资料阅读及艾滋病安全教育讲座等多种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的干预,所有不同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在教育干预后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尤其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因其干预前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干预后提高程度最高,这表明,此类健康教育方式适合各种文化水平的育龄妇女,易于接受,可行性高,便于普及。
参考文献
[1] 徐媛媛,方利文,王临虹,王前,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6):518-520.
[2] 顾研.艾滋病社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2):88-93.
[3] 潘杨,邓韶英.珠海市育龄妇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4):318-320.
[4] 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R].北京,2006:1-6.
篇5
关键词:健康教育;蒙古族女大学生;生殖健康
近年来由于婚姻政策的更改以及性观念日益开放,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人工流产、妇科炎症、性传播疾病等发生率增加,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1,2]。目前,我国高校人数已达3000万人左右,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3]。不孕症原因调查显示输卵管不通和不同程度的输卵管炎症已成为主要病因,这与性传播疾病、不洁和反复的宫腔操作有关[4]。女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生殖健康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逐年上升的女性不孕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报道,女性大学生与有关的疾病如盆腔炎、阴道炎、泌尿系感染、早孕、宫颈糜烂其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增加[1,3]。故本实验针对蒙古族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展了生殖健康知识现状情况调查并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专业的生殖健康教育,观察其结果。
1对象
选取以不记名自愿填写问卷调查方式对2015年9月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自拟性传播疾病知识、妇科炎症、、人工流产情况调查问卷,并进行无记名调查,并当场收卷密封。调查数据全部录入系统,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参与的女大学生共298人,平均年龄在17-23岁之间。
2方法
对上述298人,定期开展生殖健康教育课程,每周一节课,一节课90分钟,内容以预防妇科疾病、性病、避孕措施、人工流产知识、自我保健等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由专业的妇科医生讲解,进行健康教育,长达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授课后的学生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方法同1。然后对比授课前和授课后的各种参数。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授课前与授课后比较,妇科炎症及早孕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前,有妇科炎症的比例和意外妊娠的比例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的发生的比例下降不明显。3.2授课前与授课后比较,对避孕措施和性传播疾病种类及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4讨论
近年来,大学生发生率不断的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婚前导致的意外妊娠、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等症状较严重[5],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大学校园内很少有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模式。仅仅依靠举办一两次的生殖健康教育讲座,作用是很有限的。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前、早孕率、人工流产率、妇科疾病发生率与多数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随着逐年提高的大学生的意外妊娠率以及,干预大一学生的生殖健康是必要的[6]。本实验通过6个月的时间,跨度为2个学期,专业的、系统的、生殖健康教育,有效的提高蒙古族女大学生性传播疾病、避孕措施、人工流产知识的知晓率,有助于发生意外妊娠时帮助大学生选择恰当的解决途径。我们的健康课堂没有能够明显的降低的发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干预时间还不够长,或许还有其他社会学因素存在。但是在减少早孕及妇科炎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或许是因为通过避孕知识普及和正确引导有妇科炎症时及时就诊而达到的效果。在这一方面健康课堂的设立还是值得推广的。当然也需要更大的数据支持我们的理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使大学生能够接受专业的、系统的生殖健康教育,拥有健康的性知识、性道德是必要的。随着年级升高而女大学生的妇科疾病发病率及发生率均有所增加,有必要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健康干预措施,让她们知道过早的、不洁的、无保护措施的的危害,懂得保护自己,减科炎症的发生,对于逐年增高的不孕症的发生也会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目前,公认的不孕不育的病因中,盆腔炎症是主要因素,其中输卵管不通和不同程度的输卵管炎症已占78%,然而炎症是引发上述疾病的重要因素[7]。大学生的婚前、未婚先孕、生殖感染、性传播疾病等问题日益显现,以及发生妇科炎症后及时就诊率并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生殖健康。而且女大学在性知识、避孕措施以及性传播疾病知晓率并不高[7]。这样的严重现状下,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工作。旨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模式、方法去改善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预防意外妊娠、堕胎流产或性病的发生,增进女大学生的生殖和性健康,促使民族健康繁衍。
参考文献
[1]高玉萍,邵玲.女大学生妇科疾病种类及疾病发生率追踪研究[J].中国妇女保健,2012,27(13):1939.
[2]刘丽丽,王红静,谯华丽,等.1205名女大学生及妇科炎症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912.
[3]周志忠,官黄清,刘国辉,等.大学生未婚中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110-113.
[4]常春艳,朱翠萍.不孕症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251.
[5]于秋红,朱丹.各民族女大学生一级生殖道感染中药治疗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4(162):216-219.
[6]周远忠,张玫玫,尹平.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60(2):74.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产妇399例为观察组,年龄19~40岁,平均(25.0±5.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3例,中专或高中126例,初中及以下110例。选择2006年9~11月在本科室住院的孕产妇386例为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24.0±5.0)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60例,中专或高中123例,初中及以下103例。2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由本科室年资较高的护师担任。设组长1名,组员3~5名。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强的沟通及口头表达能力,熟悉本专业的健康教育知识及行为方法,并热爱本专业,富有爱心及耐心的护理人员;并要求组长定期组织成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培训学习。
1.2.2健康教育小组工作方法对照组的健康教育由责任护士全程负责。观察组在责任护士完成孕产妇的资料收集、评估、计划和实施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全科室孕产妇及陪伴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对病房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加以重点指导及帮助。健康教育小组成员每天上午利用8:00~10:00医生查房时间组织病房内所有家属陪护进行集中的讲座,特别对当日新住院、手术、分娩的孕产妇的家属,主要讲解查房陪伴制度的重要性,病房的空气消毒及安全管理,新生儿异常情况的识别,费用查询等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上午10:00医生查房后,小组成员到病房评价每位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剖宫产术后第1d,评价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新生儿护理的方法,评价其能否按需哺乳,是否掌握腹部伤口自护办法等,如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不全或不到位,孕产妇小组成员将结果反馈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给予个别指导;小组成员在完成每位孕产妇的健康教育评价后,填写健康教育反馈卡,并插入孕产妇床头卡上,使责任护士能随时了解此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下午小组成员针对孕产妇及家属所存在的不足或特别需求,进行集体讲座或组织孕产妇进行小范围沟通、示范、交流,如开展新生儿抚触的指导、新生儿游泳的好处及方法演示、新生儿换尿裤的技巧、产妇挤奶的方法、产后健身操等和进行产妇饮食制作方法的交流,或者组织孕产妇进行心得和经验交流等。
1.2.3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及孕产妇满意度调查表,调查2组孕产妇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的内容包括孕产妇对住院须知、产前产后相关护理知识、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产后恢复运动、避孕知识、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复诊知识和护理10项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每项分别为10分,根据总分得分情况,分好(>90分)、一般(>80分)、差(>60分)3个等级。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病房管理、沟通能力4项,每项分别为25分,根据总分得分情况,分满意(>95分)、基本满意(>85分)、不满意(<75分)3个等级。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12组孕产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2组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比较,Z=-8.3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2组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χ2=6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的必要性健康教育是一项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实行病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而病人家属教育尤显重要,且自我护理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以往产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是以责任护士为主的针对孕产妇实施的健康教育,由于产科病房住院天数短、周转快、陪伴家属多,且更换频繁,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易使计划落实不到位,家属和陪护不良的健康习惯极易影响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效果。只有建立整个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才能保证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行为。因此,仅靠责任护士个人的力量远远达不到这些要求,由于产妇住院天数较短,要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产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和不能保证效果,健康教育小组的成立为孕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创造了平台,在提高孕产妇自我护理能力,建立健康行为,尽快恢复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3.2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可促进护士间的协作精神传统的责任护士负责制是责任护士个人独立完成孕产妇的评估、计划、实施及评价,有时自我评价欠客观,使健康教育效果不能保证。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后,通过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使结果客观真实,从而促使责任护士不断改进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了护士间的交流和协作,提高护理团队精神。
3.3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本调查结果显示,成立健康教育小组后,观察组孕产妇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是因为,通过健康教育小组成员的参与,减轻了责任护士的工作量,有效地保证了护士与孕产妇的沟通和护理时间,同时可以通过家属的督促,保证孕产妇的遵医行为和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使孕产妇掌握知识更全面准确,保证了健康教育效果,从而提高了产科的护理质量[3]。#p#分页标题#e#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评价。方法 从社区、家庭及患者三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本组28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血糖水平(7.2±0.9)mmol/L,健康教育后血糖水平(5.5±0.7)mmol/L,前后对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患者群增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的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糖尿病是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并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第3位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糖尿病的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它强调医患合作、病友互助、患者及家属参与,可以弥补动态管理的不足,特别适合糖尿病的日常管理。将糖尿病从病因到治疗的全部知识向社区群众广泛宣传,使糖尿病的社区教育达到个体化、系统化、生活化、社会化、终生化,带动了社区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本文对2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12月间我社区门诊及入户调查的2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56.5岁。血糖≥6.1mmol/L。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的内容:糖尿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糖尿病与饮食、运动的关系,并发症及危害等。
2.2 健康教育的形式:定期举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板报、口头宣传、书面材料、举办座谈会及定期家访等。
2.3 效果评价:测定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教育前后的血糖水平。
2.4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后,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防治方法、遵照医嘱用药、控制饮食、积极参与运动和监测等方面有显著提高。本组28例患者健康教育前血糖水平(7.2±0.9)mmol/L,健康教育后血糖水平(5.5±0.7)mmol/L,前后对P<0.01,有统计学意义。
4 护理体会
4.1 心理疏导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关系密切。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缺乏知识,所以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恐惧、悲观等情绪,医护人员态度要积极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正确看待糖尿病,不要过度紧张。对于长期住院的患者心理活动较大,特别有并发症的易产生悲观,因此护理时要耐心,经常在其床前用温和的语言交流,制订合适的饮食计划、运动处方,增强患者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饮食指导:它是糖尿病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如饮食控制不好,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制定均衡饮食计划,避免摄取过多的油腻、高热量食物及过多的食盐。合理控制摄入的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1]。让患者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纤维素、低糖、低脂饮食;少量多餐,把每日进食分为4~6餐,使每餐热量明显减少,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标准体重[(身长-100)×0.9]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主食摄入量为200~250g,占总热量的50%~60%。戒烟、限酒。
4.4 运动指导: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血糖,减轻胰岛负担。运动从小运动量、短时间开始,循序渐进,可安排在餐后1~1.5h运动,这是降低血糖的最佳时间,并有益于肥胖或者减轻体重。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以不疲劳为度,及时调整运动方式,运动量及运动时间、运动方式以规律运动效果为佳,提倡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掌、气功、打门球、跳健身操。此外,为保护足部,运动时有必要穿合适的鞋袜。
4.5 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口服降糖药是最基本的治疗,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降糖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可以减轻其不良反应,具体用量因人而异,根据血糖的情况适时调整用药。
4.6 定时监测:定时检测尿糖及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使其尽量接近正常,进而减少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前提就是良好的病情监测。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2]。
4.7 预防感染: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尤其要加强口腔、皮肤和的清洁,做到勤洗澡和勤换衣。平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和有关症状的出现,以便及早处理。酮症酸中毒常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因素诱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上述因素。
4.8 低血糖的预防和护理: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时,应告诉病人低血糖发生时的表现和预防处理方法。严格按医嘱用药,及时按血糖情况调整剂量,用药后按计划进食,适当控制活动量。低血糖一般发生在空腹或皮下注射胰岛素后3~4h,有时也可在注射15~30min出现。其症状为突发饥饿感、苍白、心慌、倦怠、软弱、多汗、头晕,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一旦发生立即平卧保持安静,轻者食糖水或点心,严重者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40ml。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嘱咐患者平时应准备面包等食品。病人清醒后应及时进食,防止再度昏迷。
5 小结
认真抓好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定期家访,对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每周定期进行随访,进行健康查体,了解患者病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或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
[2] 李明珠;郝秋华;徐秀萍.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归转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1):7~8.
作者单位:221200 江苏徐州市睢宁县高作中心卫生院
(上接第368页)
3 效果
通过健康教育活动,两县广泛深入地普及了RTI防治知识,辖区内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率明显提高。结果显示:目标人群通过多种渠道学习了健康教育材料,促进了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的提高,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4 讨论
4.1 形式多样的传播材料是普及RTI防治知识的必备工具 用多种健教材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过妇女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相互传播,使更多的妇女反复学习接受RTI的健康知识和行为。不仅可以选择喜欢的传播材料和急需的知识,增强学习的自动性和自觉性,还能有效地提高个人和社区防治RTI的能力,为社区健康传播工作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2 以人为本的传播材料是普及RTI防治知识的重要途径 以当地人为传播主体开发的传播材料,由于具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以急需的知识、防治的疾病相一致;同时又尊重了社区的人权和需求,关注了重点的弱势人群,采取了当地喜欢的形式和方法,所以有利于个人和社区学习健康知识,达到提高健康素质的目的。
4.3 丰富多彩的传播方式是普及RTI防治知识的有效措施 采用专项的知识读本、健教处方、挂图、电视录像等多种传播材料,通过讲座、咨询、面对面传播,同伴教育,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针对性较强的RTI防治健康促进活动,使传播质量不断提高,知、信、行转变得到加强。
4.4 针对性强的传播材料是提高健康素质的有利条件 利用针对性强的传播材料,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乡村之间、社区之间相互传播,使更多的妇女学习接受RTI的健康知识和行为。为使社区中的妇女和家庭成员积极学习健康知识和建立健康行为,提高自身的健康素质,积极自动地参与防治RTI感染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防治RTI的能力,还为降低社区RTI,提高妇女健康水平和社区健康传播工作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文燕,袁兆康,任金祥,等.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对干预对象“知、信、行”影响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14(4):209.
[2] 励晓红,吴擢春.社区健康促进项目评价的有关问题.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4,20(2):158-160.
[3] 张红杰,耿玉田,李凤良,等.北京市密云县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现状及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2,5(5):273-276.
[4] 陈锦辉.强化卫生科普精品知识.中国健康教育,2004,20(30):262.
篇8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教学;结果评价(卫生保 健);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G 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7-0594-02
Evaluation of HIV/AIDS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Among Educators in Gu izhou/HONG Feng, ZHANG Ai-hua, ZHANG Wan-zhu,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Guiyang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55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 de toward AIDS prevent ion among educators in Guizhou, and to promote feasible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HIV/AIDS preven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in Guizhou. Methods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 ng 320 educators in Guizhou. Results The correct cognition statistical significan 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P<0.05). The rate of right understand of H IV/AID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0.0 1). A fter the train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care attitude. Conclusion The educators' attitude and knowledge can be improved throug h the training.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Health educati on;Teaching;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党 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十分重视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1]。目前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1-6]。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学校校医、教师对于宣传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系 统的行政工作人员则对预防艾滋病起着统率的关键作用[1,7-9]。了解教育系统行 政人员、学校教师和校医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对HIV/AIDS的关爱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了解贵州省教育工作者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的效果,以便为加强艾滋病健康教 育提供可行性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贵州省9个市(州、地)教育局、39所高校以及5个项目县的教育 局、中小学校中,参加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医、健康教育教师 、一般教师、机关、学校后勤人员共359人进行培训前后问题调查,培训前收回有效问卷为3 20份,培训后为314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9.1%和87.5%。
1.2 方法 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根据贵州省具体情况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对艾滋病的总体态度。调查采用不记 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在培训前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自填,在培训后对调查对象再次进行调 查,考察培训效果。数据用SPSS 11.5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培训前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79.7%的对象 能正确了解,培训后有86.0%的对象能正确了解(P<0.05)。培训前关于艾滋病的基本知 识有91.8%的调查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增加到97.8%(P<0.01)。培训前在艾滋病的 传播途径上有85.6%的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增加到95.9%(P<0.01)。培训前在艾滋 病的预防与防治知识中有71.6%的对象能正确认识,培训后有87.3%的对象能正确认识(P <0.01)。见表1。
2.2 不同职位教育工作者培训效果比较 行政人员培训前后有12类题目知晓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前后有9类题目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值均<0.01),校医培训前后有5类题目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或<0.01),其他教师培训前后有9类题目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见表2。
2.3 对AIDS的态度 在预防艾滋病态度问题上,共设计了4个问题,分别是 (1)您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的年轻人是否有权利参加常规的学习和工作:A应该、B不应该、C 不知道;(2)您是否愿意同AIDS病人握手: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3)如果您的朋友当 中有人感染了HIV,您是否会与他一同进餐:A愿意、B不愿意、C不知道;(4)在生活中,您 会如何对待身患艾滋病的朋友:A鄙夷、B远离、C关怀。
培训前,第1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91.9%,5.6%和2.5%,培训后分别为94.9%,4.5% 和0.6%;第2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80.3%,13.8%和5.9%,培训后分别为95.9%,2.9 %和1.2%;第3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79.4%,9.4%和11.3%,培训后分别为90.8% ,3.8%和5.4%;第4个问题选A,B,C的比例分别为0.9%,9.7%和87.8%,培训后分别为1.0% ,3.2%和95.5%。
3 讨论与建议
从培训效果看,此次培训是成功的。在艾滋病知识方面,培训前调查对象知道预防艾滋病性 病知识的仅占40.3%,了解艾滋病潜伏期的只有54.7%,培训后,两者分别提高到80.9%和7 9.9%,在其他知识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教学职务上看,培训的主体人员均为直接 从事教学或健康教育活动的教学人员,他们的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在培训后得到较大提高, 这将非常有利于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关爱态度方面,有13.8%的调查对 象在培训前表示不愿意同艾滋病病人握手,培训后仅有2.9%表示不愿意,在其他态度方面也 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建议:(1)政府部门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多开展培训,只有教育者的知识提高,预防 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才有了基本的保障。(2)重视对领导层的开发,使学校预防艾滋病健 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对通过学校向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迅速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有着 重要的意义。(3)在培训期间增加学员和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时间,使他们加深对艾滋病患者 的了解,得以减少他们对艾滋病人的恐惧。
(致谢:本研究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体卫艺司、贵州省教育厅体卫艺处、 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阳医学院陆洪光教授及贵州省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 地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廖文科.我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面临的形势及其政策和任务.中国学校卫生,2 005,26(2):172-176.
[2] 徐哲懿.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8-539.
[3] 张涛.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 015-1 018.
[4] 冯琪,周庆芝,游丽琴.在校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医药论坛杂志 ,2006,27(1):34-36.
[5] 李勇,范珊荣.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及健康教育近期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2,1 8(4):267-268.
[6] 魏清敏,张志宝,吴谦.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报告.现代预防 医学,2005,32(2):161-163.
[7] 陈晶崎,赵德才.中学校医与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9):1 124-1 126.
[8] 张冰,季成叶,何忠虎,等.预防艾滋病关爱HIV感染者师资培训效果评价.中国艾滋 病性病,2005,4(11):103-105.
篇9
【关键词】手足口病;健康管理;预防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key points of applying health education in Hand-foot-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community children health mangement in order for an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 and for a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Key words】Hand-foot-mouth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R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10-02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CVA16)、肠道病毒71(EV71)等20多种人肠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全球性幼儿和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之一。临床症状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无菌性脑膜脑炎等预后较差的致命并发症[1]。2008年全国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位于发病数第二位 ,死亡数第一位。2009年3~12月全国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达1,149,045人,死亡人数352人。2009年全国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中,手足口病为发病数及死亡数第一位的病种,与2008年相比,手足口病发病率增加135.13%,死亡率增加180.00%。2010年1~8月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发病数达1,465,600人,死亡797人。从数字对比来看,2010年发病强度远远高于09年同期。
1 手足口病防控的难点
手足口病是属于可防可控的传染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应该可以大大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的。但是这两年流行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这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不仅发病和死亡率没有下降,还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甚至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该病的发病率也最高[2]。说明该病的防控存在一定难度。
1.1 传染源难控制: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比例很高,显性:隐性感染者>1:100,而现有的技术和措施很难及时发现并隔离隐性感染者;以轻型病例为主,农村偏远地区的患儿父母易忽视对该病的就诊治疗,亦不采取居家隔离等措施。该病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极强,而患儿一般在被经过自我诊疗后方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又无疫苗。手足口病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难以将控制传染源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导措施。处于传染期的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的流动易造成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1.2 传播途径难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及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因此采取单一的干预措施往往难以短时间内有效,而且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该病发病率越高。
1.3 普遍易感人群难保护:成人大都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低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而有时会存在间隔流行的特点,即在人群中,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生,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若此时暴发,短时间控制的难度也将很大。
由于上述的原因给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起重要责任,走进社区,广泛、持久、全面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自觉性,就能预防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3]。
2 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
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4]。这个结论适合任何经济水平的社区和任何疾病的防控,尤其是针对传染病的防控。当今流行严重的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不仅仅是微生物致病的结果,更多的是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社区医生走进社区,不只是去治病,更重要的是去开展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除了需要及时发现患儿、及时隔离和治疗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健康教育手段广泛传播预防知识[5]。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社区人群中开展。在当前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阻断疫情的蔓延与扩散[3]。可以考虑将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高低做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指标。
2.1 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健康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应尽义务。
2.2 针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健康教育。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会极大地调动社区人群的防病自觉性,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做好集体单位和个人的消毒和防护工作,尤其是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处理好水源.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针对手足口病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婴幼儿,由于他们身心未成熟、依赖性强、合作性差、好奇、好动、缺乏经验,所以,难以令他们自觉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但是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6],因此,手足口病易感者的健康教育对象不是患者,而是其家属或幼儿园老师,通过对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之掌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措施,不但能解除其对手足口病的恐慌,更能加强其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对孩子进行疾病防控。
2.4 针对流行方式的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抓住夏秋季的重点时期,抓住幼儿园、托儿所等重点单位,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预防暴发流行[4]。针对患者活动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应学会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患者活动情况绘制路线图,与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取得联系,对有接触的医务人员、病人家属及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进行健康教育和流行病学调查,从而加强监测。要利用社区的广播、宣传栏、宣传册等各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为避免交叉感染和耽误重症患者的病情,乡镇特别是村卫生服务机构都应派出有经验的医生在人群中巡诊,发现症状比较重的,立即安排送医院诊治。医院也要做好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3 社区开展手足口病健康管理的意义及优势
随着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在转变。据此医疗卫生领域范围扩大、进行全民健康管理等新观念脱颖而出并普及。这些新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疾病的预防和保健。预防和保健体系是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体系。
3.1 手足口病的防控重点是社区儿童。包括城市和农村社区。儿童占我国总人口的28.9%,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儿童保健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为儿童保健服务的问题,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和保健措施,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3.2 建立并充分利用健康档案是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儿童健康管理的实际意义就是社区医生在儿童生长的不同阶段对其健康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健康上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减少发生大病的几率。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它要求从孕产期即胎儿期、孩子出生,就建立健康档案,对健康档案实行系统的动态管理,随时记录、补充健康情况、病情治疗情况、治疗结果。健康档案还具有健康指导、健康体检、疾病预防、甚至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促成心理健康及智力、思维发育的作用。所以健康档案建立可以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儿童的抗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儿童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同时还包括预防某些成年期甚至老年期的易患疾病。总之社区医生是健康档案的科学管理者而不是健康档案的保管人。
3.3 社区医生与社区儿童的关系是长时间的、稳固的、友好的关系。不同于医院的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的短暂的医患关系,随着儿童病情的结束这种医患关系关系也即终止。社区儿童不是患者,而是健康管理的对象。持续性的友好关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并科学使用健康档案,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育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的基石。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社区医生熟悉辖区内每一个儿童的个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辅导[7]。对于儿童的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机构的工作是繁杂的、细致入微的,效果又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要求社区医生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健康需求者,而不像大医院,等着病号来找他们。在我国手足口病高发季节,社区医生可以对所辖街道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预防宣传与教育,进行疾病发生情况的监控,及时报告和采取措施。
总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健康管理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将对手足口等急性传染病的防控有着重要作用。防重于治,转变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明确任务、宣传到位、有序管理,改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成熟、取得群众信任,对促进全面健康,全民健康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信振江,赵建忠,白俊梅,等.北京市丰台区手足口病疫情与健康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10):772~776
[2] 赵成松,赵顺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和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6):419~421
[3] 祝太平,汪群,王卫强,曾凡荣,徐卫民.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控中的作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8):570~572
[4] 上海科技大学主编.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5
[5] 谢萍,张桂香.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行为方式的影响[J].护理杂志. 2002,19(2):84~85
[6]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结核;健康教育;知识;行为;处方,非药物;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695-02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Prescription in Prevention and Cure Tuberculosis of College Students/YANG Yue-hua. Hospital of Xi'an Petroleum University, Xi'an(71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understanding status of college freshmen about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of tuberculosis, and to explor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for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Methods Each freshman was given a health education prescription of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and cure knowledge after enrollment,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after half a month self-study. Results The knowing rate of tuberculosis knowledge rised from 48.5% to 83.9% after health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uberculosis;Health education;Knowledge;Behavior;Prescriptions,non-drug;Students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不但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患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2]。中国政府印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把健康教育作为控制结核病的措施之一,并明确提出2010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目标[3]。卫生部、教育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87号),要求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4]。目前,在对结核病预防没有有效疫苗的情况下,在大学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对控制结核病的传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5]。为此,笔者于2007年10月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在大学新生中的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西安石油大学新生中,整群抽取经济管理学院10个班、石油工程学院5个班、人文学院5个班、电子工程学院6个班、化学学院7个班,共1 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基线调查 根据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内容,自行设计结核病知识问卷,由培训经过培训的辅导员担任调查员,现场发卷,填写后收回。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2份。
1.2.2 健康教育干预 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每人1份,由学生自学,为期15 d。
1.2.3 干预后调查 15 d后再次对调查对象进行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方法与干预前相同。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1份。
1.2.4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结核病防治知识来源渠道 干预前大学生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干预后主要渠道是学校组织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教育处方及宣传资料。见表1。
2.2 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干预前后分别为48.5%和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干预前大学生对结核病是否有传染性和主要传播途径的正答率较高,达到97%以上;对肺结核病人有哪些主要症状和患结核病能否治愈的正答率在60%以上;但咳嗽咳痰多长时间应该考虑患结核病、日常接触(握手、一起吃饭、喝水)是否可以感染结核病、治愈结核病的关键措施及我国是否实行免费检查治疗政策等知识的正答率较低,干预后正答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与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 健康教育处方发放前,多数大学生对结核病有恐惧心理,歧视患者,与结核病相关行为正确率较低;干预后,对结核病的认识和相关行为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干预前后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效果明显。干预后总知晓率达83.9%,高于成都市高校大学生(60.4%)[6],基本上达到了201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目标。由于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通过发放“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处方”让学生自学,能提高对结核病的认识,掌握大部分内容。因此,在大学生中用发放“处方”开展肺结核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口密集,相互接触较为密切,而且学习压力大,处于结核病好发年龄,加之生活环境空气流通较差,如果不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不能及时发现并隔离肺结核病人,容易引起结核病暴发流行[7]。有文献显示,结核菌的传播多在夜间,与排菌患者同居一室的青少年最容易感染[8]。经济困难是出现肺结核病人早期症状而未就诊的重要原因之一[9]。因此,提高大学生对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主要症状的知晓率是今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同时,应大力宣传国家防治结核病的免费政策,对促进在高校结核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传染源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
有报道显示,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学生向全社会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具有较好的效果[10]。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各类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不平衡。结核病知识来源主要是媒体(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等),来源于学校教育(健康教育讲座、大学选修课)的比例不高。学校相关的健康教育目前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而媒体报道的知识是不系统的。因此,在大学新生入校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或宣传资料,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是一项基本措施。
建议在以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学校应将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采取发放“处方”方式的同时,开展专题讲座,报栏宣传、咨询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传播科学信息,影响周围人群的观念和行为,可以通过校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将国家免费政策和结核病防治知识向社会辐射,提高全国人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因此,在高校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结核病,而且能对全国的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参考文献
[1] WHO.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Geneva:WHO,2006.
[2] WHO.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 Surveillance, planning, financing.Geneva:WHO,2007.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2:65-66.
[4] 曹宏.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6.
[5] 杜丽群.结核病健康教育现状.医学文选,2006,25(2):358.
[6] 付莉,田明,潘蓉,等.成都市高校学生结核病防治知信行调查分析.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8,6(4):185-188.
[7] 王健,赵锦,钟涛,等.2002-2005年深圳市南山区肺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6,22(8):635-636.
[8] 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540.
[9] 成诗明,杜昕,徐敏.肺结核病人健康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0):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