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篇1

[论文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模式”,其教学目的、内容、模式和方法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表现出陈旧、滞后的特征。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建设,因此,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特点与社会时展需求进行改革。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传统学科,它历经中国人民数千年的积累和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对这一学科教学进行改革,探讨其对现代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意义可谓重大。

一、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渐趋冷落:传统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古代文学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脱轨,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新闻、市场营销等课程实在,因为这些课程更能直接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他们认为,多学几首古典诗词不如多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择业机会,会诗词审美也不如擅长书画、音乐更能明显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优势。在上第一堂古代文学课之前,常常有学生问“:老师,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途?”这问话里包含了他们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的怀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中文系学生没有读过《周易》、《论语》、《庄子》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看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那么,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上述情况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古代文学教学本身存在问题。像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师知识老化、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古代文学课必须首先从教学本身进行改革。

(二)教学资料及现代化设备无法满足教学

需要图书资料的系统齐全,是文科教学科研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图书馆藏资料多是通俗选本,缺少大型系统的专业资料集成和相关专业课程的研究成果集成。另外,在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信息、辅助教师讲解与演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探索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经费有限,很难开展高校校际间沟通、交流与协作,教学基本处于封闭式自我发展。此外,由于专业课时的缩减,学生的专业特征受到影响,受市场经济中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厚今薄古等等,不利于学科的教学发展。

(三)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相对陈旧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受着文学史材体系的制约。文学史模式中过于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社会功用,形成了单一的政治批评、历史批评,使得人们过多关注文学作品题材内容的重大与否,广狭、深浅的区别,对于文学作为艺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被简化,许多文学史上曾做出过突出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被单一的批评模式所排斥,文学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难以得到体现。相应地,在教学上重师承、重积累,注重传授确定性知识,学生缺少自主性学习,忽视求异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建议

(一)重视教学观念的现代性

对于面临困境的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其它教学环节改革的原动力。作为精神层面的教学观念包括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认识,最终还应当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也应当努力适应以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变知识传授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改变大学专业教育过于专、精、细的倾向,努力打破学科及时空界限,积极做到以下两点结合。

1.文学与文化结合

古代文学既是古代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又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厚,如儒、释、道对古代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讲儒、释、道思想就不可能理解古代文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纯就文学而讲文学的习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学,从文学中看文化的发展。例如,从初唐儒学的衰微看古文运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等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作品与理论结合

古代文学史既包含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包含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要改变只重作品而轻理论的习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诗文中的意象论、意境论、文道关系论,小说中的创作论、评点论等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忽视的理论环节。

(二)强调学生的情趣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和情趣紧密相联。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趣的诱导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情趣被充分触发起来时,教师期待的目标和效果就容易达到。其二,情趣有感染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兴趣,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感染,形成共鸣。所以,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作品中的情趣都能对学生发生影响。其三,情趣具有印刻作用。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理趣会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长时间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正是情趣的这三个特性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唤起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文学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作用,从情感开始,然后归到情感。因此我们讲授、学习古代文学,决不能象一位无情的法官,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道德思想、人生观、时代背景等一一去审判古代文人,然后给他们贴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积极、消极、形式主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而应当把文学的本质还给文学,挖掘古人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他们沟通。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由于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加以特别关注,并产生出怀疑、困惑并力图去发现和探索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怀疑精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性和敏锐性,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去发现或探索更多的内涵,从而使认识更进一步。古代文学教师也要力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要时刻在头脑中刻着一个“?”号,遇到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引导他们跳出传统,求新求异,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老的问题,而不是只知接受。当他们得出了令自己都大吃一惊的答案时,相信学生已经从中领悟了什么叫创新,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此时,学生的所得不仅在于一个问题的求解,更在于求解过程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导演,对于学生头脑中的思考火花决不能放过。今日一个稚嫩的质疑,或许就是明天成功之花的蓓蕾。

参考文献

[1]王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篇2

 

文章阐述了“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并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通过实际课例的剖析,探索了“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双主”教学模式初探

 

“双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综合,它介于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双主”教学模式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行者变身成为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二、“双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异同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及其在课堂中的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可以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科学、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主宰了整个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未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因而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且缺乏创新性的,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被有效地探索和挖掘,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形成知识链,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但由于只强调学生“学”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背离。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甚至在学习中迷失自我。

 

而在“双主”教学模式中,吸收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两者之优点,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此外,它还强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采用“阅读——讲解——背诵”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调动起来,部分学生不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参与课堂学习,即使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其中。由此,致使课堂氛围沉闷、死板,学生难有创新性思维,只能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问题。此外,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任务,一些学生因为基础较差,也难以有效完成,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大胆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板块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运用“合作探究”“自主创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尝试说明“双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 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阅读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带领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诗歌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教材中,该单元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笔者仅仅选取了两大板块中的现代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学生经过五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已经具备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环节,使综合性学习更显实效。

 

2. 教学过程

 

该单元的阅读内容较多,对此,笔者选取了4首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爸爸的鼾声》《致老鼠》)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同时围绕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

 

具体教学流程如下:①首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诗歌内容,播放诗歌范读音频,展示诗歌的节奏,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自主阅读诗歌或进行配乐诗朗诵,从而初步感受诗歌之美。

 

②相机学习任务——归纳现代诗歌的特点,并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太阳的话》《白桦》等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寻找现代诗的特点。此外,要求学生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制订探究方法,在任务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发掘现代诗的特点,感受现代诗的美,笔者则巡视指导、点拨。

 

③学生基本完成探究后,笔者再邀请学生总结诗歌特点,并板书归纳、总结,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④再次利用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展示儿童诗,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并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创作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续写或重写诗歌,进行小组评选,笔者则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点评。

 

⑤总结。由此,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创作时间,使教学得以延伸、拓展。

 

事实证明,依托电子白板等教学媒介,设计教学课件,呈现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进行有效引导,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双主”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创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使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创作出丰富多样的诗歌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燥,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努力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满堂灌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才真正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以基础的诗歌作为参考依据,并要符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老师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从而进行全面的诗歌选材。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首先,诗歌的选取主要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学习阶段的了解,而且也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挑选合适的诗歌进行学习。诗歌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文学底蕴的特点,而文学功底是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因此在合适的阶段选择正确的诗歌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具有一定作用。而老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学习。

1.老师要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识字情况,从基础开始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所学的字还是有限的,对于语文欣赏的功底也较弱,因此就需要选择较简单的诗歌,就像是《悯农》、乐府诗歌等等理解起来较简单的诗歌,当然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积累知识就像是建造房子一样,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建筑更好的房子。

2.小学教材的选用也需要老师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想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看学生的回答情况就可以大体知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学习质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因为在教学与学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既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诗歌,也需要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选用诗歌作为学习的教材。

3.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需要学校对每个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学校主要就是对学生的教材进行采购,对于老师积极创新教材的方法学校要给予一定鼓励,这样也可以促进老师对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二、诗歌选用对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诗歌主要会选用一些更好理解,情感更加明显的诗歌,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其语文基础能力,而选用教材的工作也不能只是和原来一样。我国现在教育制度不断变革,教学方式与教材内容也要随之进行改变,而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作为小学生学习的教材,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正确选用合适的诗歌教材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就会带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其次,就是老师正确选择教学教材对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肯定,老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肯定,就会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对于我国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老师也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教材的正确选用,尤其是教材中诗歌的正确选用,这也是考验老师教学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篇4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工作室里,我们学员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每个人富有个性的课堂让我获益颇多。虞好老师的清新,姜祖衍老师的大气,孟丹老师的活泼,叶淦林老师的风趣,孟丽老师的知性,董翱老师的深刻,施国强老师的简约,徐虹老师的缜密,安晓伟老师的沉稳,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同伴们的课,我反观自己教学中的得失,在感悟和体验中积累了很多。

当然,感触最深的是走进导师的课堂,聆听导师指导,让我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记得2013年4月,我聆听了盛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盛老师的课从做批注开始展开教学,最后到达师生交流的和美境界。课让我了解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做批注”存在的问题,对“做批注”这一阅读方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我有感而发撰写的论文《别让“批注”成为装饰》也在《小学教学设计》杂志发表。

屐旅点点 课过留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以后,就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实践。幸运的是,工作室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次在不同层面进行课堂展示以后,我都会延伸向一种课型的探索。

2011年12月,我们来到了常州博爱小学,我代表工作室展示了三年级上册《开天地》的教学。我研究开发这篇神话故事的文本特色,将体验语言的夸张和想象作为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在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文本特色的同时,进行复述故事,并将文本语言和文言文进行了对比教学。在这次课堂展示之后,我又对同类文本的教学进行了探索,撰写了论文《让古老的神话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2012年12月,我在吴兴区第五届教科研节上展示了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的教学。我牢牢把握了诗歌这种体裁的特色,将课堂的落脚点放在发现诗歌的奥秘上。我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诗歌的押韵、表达上每一小节“一问一答”的特色。这节课受到了全国知名的小语专家周一贯老师的肯定,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在此基础上,我开发了二年级上册《假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两首儿童诗歌的教学。2012年12月还申报了课题《小学语文低段现代诗歌以练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在工作室这两年中,听得最多和实践得最多的就是“以练导学”。在2013年4月的工作室学员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画家和牧童》一课。课上,我抓住“一……就……”这个句式多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写句子练习。这节课得到了小学语文专家杨再隋教授的好评。课后,我结合自己其他的课例,撰写了《将学生领入写话殿堂的“一句话”》。此文也在《小学教学设计》发表。

回首往事,我心怀感激,因为每一堂课不仅凝聚了我自己的心血,还倾注了导师全心全意的指导和同伴们无私的帮助。两年来,我先后撰写的五篇论文分别在省、市、区级获奖,五篇论文在各类省级刊物发表。主持研究了五个课题,其中一个课题获得省级三等奖,两个分别获得区级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立项课题正在研究。在市、区级展示了六节公开课,两个案例在区级获奖。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诗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语文课堂的角度讲,徜徉于小学语文阅读情境中的师生双方更应当是诗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在浩瀚壮美的语文海洋中畅游,聆听摄人心魄的文字组成的音符,欣赏至美语境带来的画面,让学生在诗情诗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激情、美感以及诗意缺失,令人担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诗意的学科。在人们美好的童年里,接受美的、诗意的教育滋润与洗礼,能使人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和谐互促,共同发展。让儿童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诗意的情境,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魅力与价值。因此,要让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心灵鸡汤,就必须关注诗意化教学的回归。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褪色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营造的至美诗意和教材文本解读中的诗意情境已经被淡化。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更加关注的是考试的重点,忽视了对语文阅读的审美教学;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实质和内涵没有深刻、正确地理解,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流于形式,盲目地尝试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名目繁多的各种公开课,只求其表的所谓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使师生疲于应付,陷于迷失,无暇顾及语文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感悟。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挖掘

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将学生带入如沐春风的诗意课堂中去,作为教师,首先要熟稔教材,让自己首先能进入文本,有所感动,再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学生。

1.灵活导入,创造诗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好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成功带入文本情境,使师生与文本和谐共融。在诗意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灵活而富有审美意境的导入来创设诗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时,我利用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来导入课堂,学生们欣赏着祖国奔腾的激流、飞溅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如烟的云雾、奇异的住宅、五彩的服装……欣赏着一幅幅图画,感受着歌曲雄浑的情感、豪迈的激情、深情的赞颂,加上我的激情朗诵,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境界,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乐曲,孩子们面前呈现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绮丽的诗句,孩子们爱国之情高涨,对文本的认同感加深,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2.潜心咏读,体悟回味

教师应该是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引导者和守护者。在进行阅读教学诗意点的营造与挖掘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讲解代替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与诗意感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引导学生通过吟咏、朗读,展开思维想象,去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感受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深情和美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内在诗意境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启发志、激荡情。

例如,在课文《我爱你啊,中国》的教学中,我在对课文进行了泛读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律动来自行地朗读诗歌,然后又让学生默读,细细品味诗歌中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反复咀嚼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深情,最后让学生在乐曲伴奏中齐读,让学生共同抒发和表达他们热爱祖国的深情,与作者在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唱和,产生共鸣。利用这种策略来挖掘文本中的诗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国壮丽山河的骄傲与自豪中。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成了作者,随之想到更多令人陶醉的诗句。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还久久地停留在那激情、豪迈、真挚的爱国情感中。

3.多层引读,情感升华

任何文章,仅仅停留在字面的教学只能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净化心灵,感悟文本的主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浅显易懂,但是学生们能不能真懂?仅仅停留“谜底”那是很浅薄的,当学生们学到松树在风雪中屹立时,我适时设置情境:大雪纷飞,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那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松树上,“大雪压青松”。再看看松树——(学生读雪松弯曲、反弹的那段话)大雪仍旧纷纷扬扬地下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雪越积越厚……是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着漫天的大雪,看着这坚强的松树,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学生读,略)是呀,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路都是鲜花和掌声,还有更多的荆棘和坎坷,这时,我会暗暗地对自己说——(学生读,略);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萎靡不振,我会深情地对他说——(学生背,略)。不同层次的读,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诗一样的语境中感受诗一样的人生,岂不快哉?

4.以美怡情,诗意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美怡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讲授《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话,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条条大路通罗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挖掘之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将诗意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充满着期待与渴望的童心里,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在诗意的天空中,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大美。

参考文献:

[1]刘浩.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础教育,2004(12).

篇6

1.朗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朗读时,老师必须指导其对字词的规范化读音。遇到读错的字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读的通顺,掌握好断句,停顿的位置。因为在朗读中,增加了与生字接触的机会,熟能生巧地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强化了字词能力,又增加了语感。这些都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虽然语文考试中,没有直接考到朗读,但朗读却可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强化作用。同时语文课文的选材几乎都是美文佳作,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章的朗读,渐渐可以强化自己的写作能力,使其写作文时,不会出现词汇贫乏的现象。学生们的交流对象多为同龄的孩子,而小学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几乎用不到语言修辞和句式,无法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而对课文的朗读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帮助表达情感方式的有效渠道。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火烧云》一课,其中就引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孩子们通过对这节课的朗读,大大加深了对这些修辞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这些不但可以使语文成绩取得更高的分数,还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更完美地驾驭祖国语言文字。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描绘美丽事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大兴安岭》、《观潮》、《五彩池》等。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中国汉字音意情结合的画面感等特点,把一个个景物,通过文字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们便会被这些文字引人到文中的意境中,得到美的感悟。学生们再通过自身朗读,借助文字的力量再次感受到自然美的画面感,培养出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使其感受没得同时,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同时人教版教材中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现代诗歌等多种诗歌形式,每一首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学生们通过对诗词的朗读,进而增加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品味诗歌。从而从诗歌中陶冶情操,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文化积淀,并且被其文化内涵所感染,爱上朗读,爱上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民族自豪感并且增加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实施朗读训练的方法

如果学生自身却没有朗读的兴趣,朗读只是源于听从老师,那么学生的朗读,将只流于形式,不具有真情实感,没有进人学生的内心,自然也就没有任何效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朗读,这也是保证朗读训练实效性的首要前提。

1.利用好奇心,引出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引出话题,例如人教版课文《狐狸和乌鸦》之中,教师可以准备两个图片。第一个图片里乌鸦叼着肉,狐狸在树下流口水。第二个图片,狐狸开心地拿着肉,乌鸦却没了肉,看起来很伤心。与此同时就引出问题。“狐狸是怎么从乌鸦那里得到肉的呢?那么请哪位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话音刚落,学生们都会争抢着举手朗读这篇文章了。在准备进行《雪孩子》课文的朗读时,先对学生发问,雪孩子是什么,是雪的孩子吗?之后拿出图片给学生们展示,起火的时候,小兔子正在睡觉,那小兔子会不会安全渡过吗?如果小兔子没有事,那又是怎么安全渡过的?同学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势必会积极主动的抢先阅读。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这一天性,便可以顺利地进行朗读训练。

2.角色扮演

除了引出问题,还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训练。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可以把班级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不同的同学分别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和旁边的角色,并让其朗读的时候,带人角色的感情。如松鼠劝小马不要过河时要表现的很激动,说朋友昨天被淹死的时候,还要加人悲伤的语气。老牛说水浅的时候,要加人不屑的态度;老马要有语重心长的慈祥态度;朗读小马的部分时要带有天真浪漫的感情特点等等,同时还可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选举出哪个小组朗读的最好。这种如同表演节目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再加上小组评选,可以更激发学生们以更饱满的感情带人到阅读训练之中,从而更能体会出文章中蕴含的感情。

三、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思考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积淀,能够起到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确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要仔细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提升古诗词课堂效率。学习古诗词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一、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的意义

其一,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是意境美、韵律美以及哲理美的三种结合体,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其中的美。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辨析鉴赏能力,只能从事物的外观上辨认出丑或美,缺少体会其中内在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古诗词本身就具备的内在美条件,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阐释其中含蓄美以及古代文人骚客在诗中寄托的情感、壮志凌愁,使学生提升内在美的鉴赏能力。

其二,古诗词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若想提升小学生创造力,就要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想象空间。古诗词虽然篇幅较小,内容简练,但在这其中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凝练。由此可知,古诗词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及艺术创造力,小学生若想充分领会古诗词其中的涵义,就要深刻体会诗中的意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少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因此小学生可以借助古诗词尽情的发挥想象力,在主观头脑中形成诗的画面。大多数的古诗词意境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小学生可以凭借对古诗词的理解,形成主观印象,与此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帮助小学生丰富语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其写作能力。

其三,古诗词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古诗词中较好的体现我国古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以及生活的思想认识,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小学中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我国经典;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怀,提升道德品质。

二、在实际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比较容易忽略整体教学。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都先从古诗词读音校正出发,之后对句子逐句翻译。这种方式顾然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但其并没有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只强调对字词的解释,并没有了解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因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更应该强化古诗词其中意蕴。

在平常的古诗词考试题目中往往只注重对古诗词背诵情况,很少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由此可见,多数的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都是单板的,只通过背诵并且依靠主观形式去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少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语文教师若想提升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质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深入研究分析古诗词的合理教学方式以及其重要性,以此为根本立足点开展古诗词教学课堂。

三、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课堂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部分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情感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人所处的空间意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小学语文《绝句》中,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正式进行之前创设教学情景,带给学生春天来临的感觉,使学生在情景中展示阅读风采。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国古诗的创作多数都来源于田园山水、因此从诗中就能够透露出一幅完整唯美的山水画面。同时在山水画面的表现之外,还寄托着诗人的主观情感。由此可见,在小学生领会诗中意蕴之后,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带有情感的山水画。但需要注意到的是不同学生对这幅山水画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的测重点不同。

(三)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

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在创作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难以对古诗词其中的涵义以及文化背景理解与掌握,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材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下查阅相关的诗人背景、兴趣爱好等资料,帮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诗词内容,有效加深记忆与理解。例如:在《石灰吟》中,其作者是于谦,教师可以阐述其是明朝民族英雄等内容,由于其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可以将《墨梅》放在一起对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引导者,有必要承担起古诗词教学责任,并对古诗词教学课堂作出反思,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古诗词培养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做好我国古诗词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闻俊媛.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02).

[2]薛俊林.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的相关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12).

篇8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三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三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一讲“臆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可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一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三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诂”,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靠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一种“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可以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可以结合闻一多绘画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画美,也可以讲讲色彩的主观性。而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把一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一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和直抒胸臆的情感剖白为主,表达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弃绝,以及对理想生活执著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幸福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皈依,诗人的一切向往和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的、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情的是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是无法相合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和祝福留给尘世,而诗人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全诗有几组隐含的对比关系:人物关系是“你”(“我”之外的尘世中人)与“我”的对比,“从明天起”暗含的是时间关系上“明天”与“今天”的对比,在精神追求中,“尘世”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世俗世界”暗含的是与“理想世界”的对比,对比关系使海子的诗歌意蕴显示出一种悖逆色彩与双重意蕴,在诗中交织成一种理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单纯与悲伤、宁静与绝望,祝福与弃世交织的情感张力,这正是这首诗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在。

第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一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不同的,可以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可以与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可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可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一些同主题诗歌,或者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仍以“乡愁诗”为例,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加上他的《乡愁四韵》、《民歌》作为扩展性阅读,这两首诗无论在形式、结构、音韵,还是在诗歌技巧、修辞手法上都与《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给学生介绍、阅读其他诗人的一些乡愁诗名作,如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与郑愁予的《乡音》,朦胧诗人舒婷的《还乡》和现代诗人卞之琳的《乡愁》等。在把“乡愁诗”主题的诗歌归类之后,再对其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形式、修辞手法等进行异同的比较分析。

诗歌大致分为写实的诗与象征的诗,相对而言,写实的诗歌较好理解,讲解起来也较容易,而象征的诗歌则因为暗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多具隐喻性,不易理解,这时候也可以运用比较手法讲解。比如都是写普通人和底层民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韩东的《山民》就有所不同,前者更倾向于写实,后者更倾向于象征。艾青诗中的保姆“大堰河”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且与诗人有着密切的情感纽带,所以此诗写得充满真情,对读者主要是“以情动人”;而韩东诗中向往“海”的“山民”已经不再仅仅是现实中某一具体的“山民”,而是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山民”,与诗人也没有直接的情感关联,而只是诗人借以表达一种思想的“客观对象”,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情感的撞击,而是一种关乎人生的思考。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比较,韩东诗中关于“山”与“海”,关于祖父、父亲、儿子等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诗句似乎使人想起“愚公移山”的执著,但“愚公”的关注点是面前的“山”――现实的山,而“山民”的关注点却不是“山”,而是山那边的“海”――理想的海,可见,二者也是不同的。

篇9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从试点到现在己经整三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阐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规划和建议,把语文课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例如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纟纲>)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界来讲,堪称震撼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构想并对之下了很大的功力。于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也成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选修教材也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当下的语文选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点、选修教材怎样编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语文选修教材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试就目前通过审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1,选修教材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己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的尤为明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教材,对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二)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11。根据这五个系列,己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i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0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对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三)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増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在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第一,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即在古代小说中再细分出某一文学体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单列一两个朝代,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谱>)。

第二,有统编,有专编。“统编”用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各种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的范围,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针对某一两本名著编有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等。

第三,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时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恒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点。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诗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面。这种编排方式兼顾时代与主题。

(四)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一阅读鲁迅一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和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五)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指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秉持“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14。语文出版社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说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都有专题色彩,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第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篇目,只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的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i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

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有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一)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己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实验,其余的37种也己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秀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制上有些差别,但内容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未给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二)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在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是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当然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己经过重的高中生了。

(三)教材使用过程中,“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就己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又从那里来谈满足学生愿望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生本”己经让位于“教本”了。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自己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个指挥棒,那学校也就有了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己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剥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于是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的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和《〈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定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歌,在高考中课时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iS?的某些篇章的学习也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此外,当下的选修教材在如何处理和必修教材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多多少少还存在着“泛人文化”的倾向;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们也知道,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无论是对于广大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正确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会在使用中逐步走向完善的。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意义与现状

初中语文在小学语文字词句教学和文学启蒙的基础上,在各方面加强了教学深度,如现代诗歌、古代寓言和散文、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文体本身具有的特点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突出,同时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爱、哲理、语言之美等深层次内容,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初中语文在对文学形式和技巧进行探究的同时,更是注重对“人”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文学即人学。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说到底都是对人的研究,研究人的思维、哲理、情感、人生观念、道德要求等,因此作为高一层的语文教育,初中教学更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的思想情感的关注,这些都需要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来实现。

一、鉴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情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使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同时内心的情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需要教育的引导。文学作品可以引导他们情感的产生和成熟,因为正确的情感总是对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各个学科都要求加强对学生本身的关注,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语文教育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优势,因为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强烈,但是缺少理性的制约,缺少思维的引导,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运用鉴赏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对他们的情感进行培养,也是对他们的情感加入理性和思维的教育,引导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理性

理性的提出在西方不在中国,但是中国文化有很多方面体现着理性之光,如先秦及汉代以后的哲理散文和小品。在学习这些课文时,理解字面意思、读懂课文内容是必要的,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理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认识古人的思考、学习他们通过人生实践得出的感悟。这些哲理与感悟透着理性的光芒。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性思想,这对于学生青春期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情感是情感,感情是感情,缺少理性的情感不能称之为情感,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所以理性是必不可少的。

(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语言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文学价值的高低。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对课文本身的解读,而对课文所独有的语言之美却甚少关心。语文课本里面的课文都是得到许多人认可的、有很高的语言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不能只关注课文本身,而应该看到作品独特的地方。就像人一样,人在构造上是相同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气质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文学作品也是一样,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多的体味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优美的原因,在学习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僵化

初中语文教学在模式上依然以讲解为主,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压抑,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基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大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是讲解知识的地方,应该是教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端坐在下面认真听讲,所以教学又被称为“讲学”。其实,这种思想是对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方法的一种阻碍。教师讲课是对的,但是学生认真听讲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是否认真听讲不能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有些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但是教师认为自己讲得很用心很出色,原因就在于模式的僵化。

(二)知识重于思想

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但是在教学任务和升学考试等因素的影响之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重知识讲解、轻思想感知。鉴赏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在理解课文的文本知识,清除鉴赏的障碍之后,对课文的语言特点、思想感悟进行鉴赏。因此,语文教学的现状难以满足鉴赏教学的要求。其实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知识只是辅的、工具性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中知识重于思想的现象,体现了现在教育的体制问题,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误区依然存在,只有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地将重心转移到思想的层面。

(三)人的价值缺失

语文教育鉴赏教学的现状,还体现在缺少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文当中提到过,“文学即人学”,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是表达人的情感、思想、观念的学问,因此文章仅是载体,再优美的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也没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关注,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缺失,无法满足鉴赏教学的要求。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与上述两点相同,另外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教学任务过多、课程过于紧凑、应试压力影响等等。针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国家提出要求进行“新课程改革”,但是由于教育制度等因素制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心思想的教学要求还没有真正的实现。也许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改变,但是处于改革阵痛期的语文教育,需要语文教师真正的切身思考,负起责任,让语文这一更加接近学生内心的学科成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初中语文教育影响着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和理性思维,同时会教导他们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这些方面集中体现在语文课文中。实现上述的教学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鉴赏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人性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语言之美,所以鉴赏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但是鉴赏教学的现状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还需要更多地思考和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