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主要环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主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主要环境问题

篇1

[关键词] 教育;内部审计;审计环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12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024- 03

1 引 言

教育内部审计环境,是教育体系内部审计在一定时空状态下,面对所有主要客观因素的收集。它包括教育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影响教育炔可蠹频纳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与教育内部审计,相关各方内部审计的确认和承认相关的法律法规,各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设备,内部审计系统建设,审计资金,审计技术手段等因素。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在不断改进,有效保护内部审计,促进和保护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规范各级教育部门单位内部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体制内部审计环境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主要揭示了其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2 教育内部审计

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内部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主要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设计工作的内部财务审计,进行项目审计和运行审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目前,中国内部审计重视监管,忽视服务的现象,导致内部审计对内部服务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服务功能供不应求,不能满足业务战略和风险控制需要,另外,审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过时,导致审计功能的扩展难以真正实现。

3 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审计机构设立这个问题

现有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所有企业机构必须建立统一的内部审计机构,而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内部指导。从教育体制看,教育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招生数量连年的增长,教育投资的快速增长,教育支出非常大,各种学校以各种形式,吸纳了大量的教育基金。如何使用良好的教育基金,首先需要从教育系统的管理和决策入手。客观的内部审计如果到位,就可以了解教育资金的整体运作,提高学校的效率。同时,由于反复收取教育费,加强纪律检查和监督的强度也需要从旁协助,在一定程度上诞生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在具体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方面,目前全国教育系统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部门通常采取的做法是:①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教育部门初步统计不超过50%;②与办公室纪检监察部门办公室,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比例;③在纪委或财务部门设立审计员,审计监察部门的职能。从加强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的性质应该独立设立,但这种做法遭到抵制。原因是:①政府没有强制性规定,内部审计是可有可无的。②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想内部审计找自己麻烦;此外,人们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不到位。

3.2 人员配备问题

理论上,做内部审计,必须有独立的经济活动来监督人,但是内部同事,朋友的关系,友,所以内部审计不能这样做。审计师的专业结构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得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本质上没有监督条件。更重要的是,一些所谓的口头监督实际上不是审计监督,而是审计师非常热衷于参与,如招生。探讨根深蒂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审计署由一些单位作为安排剩余人员的地方,审计人员的质量差。另一方面,审计部门的主管是非专业来源的大多数,不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强有力的专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强。同时,审计员后续的教育培训体系也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

3.3 资金缺乏

现在公立学校教育基金投资的状况有着很强的制度特点,在教育审计体系中,金融部门在预算安排中,审计不可能增加很多钱,使审计部门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商业活动。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与社会审计部门相同,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计费制度,除财务支出外,审计部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3.4 内部审计软环境差

学校没有重点关注内部审计的现状,组织没有给予合理的审计职位,责任不清楚,权力不到位,审计工作独立的热情,信心,难以持久。

4 完善教育对策的内部审计环境

4.1 创造条件,改善内部审计系统的顶层设计

要适应形势发展,全面总结1985年开始的教育制度实施内部审计制度的实践,全面清理现行教育内部审计的有关政策制度,补充和内部审计工作相关的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工作职责,审计人员的条款和条件以及内部审计和其他目标的制定等,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予以确立。要在不同层次完善设计,加强内部审计系统设计顶层各级和单位的教育部门。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应根据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部门和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和任务,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业务规则,使之符合教育内部审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部门和单位的现实。

4.2 领导对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视

首先,按照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教育和单位的主要领导经济责任,促进“内需”。明确经济责任主要各部门领导干部和单位,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奖惩制度,特别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重大财政经济管理问题部门和单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纪律,追究主要领导层的全权责任,以促进部门和领导层的内部审计需求。

然后依法落实内部审计工作领导责任。“教育体系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五个责任,这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由于履行职责无效,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严重的财务和经济管理问题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

4.3 加强建设,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质量

定员定岗合理,工作职责明确。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相关政策法规设定内部审计职位,明确岗位职责,确定人员编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人员,没有全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人员有效解决内部审计人员缺勤或不到位,并使内部审计人员分工明确,明确责任。

要加强日常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任务,部门和单位开展内部审计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培训。如预试培训,特殊培训等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实际工作。

必须实施后续教育制度,实现知识更新。确保每个审核人员每两年完成80小时(其中每年不少于30小时)的后续教育和学习任务,并在时间和金钱上给予保证。主管部门应当安排内部审计员后续教育的课程和学习形式,以确保后续教育的质量。

必须完善审计团队的管理机制,提高审计团队的活力。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评估评估,其中工作人员的绩效应值得称赞和奖励,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职称评估和工作晋升之一的重要依据。同时,应该有计划安排内部审计员定期轮换,使每个审计员有机会在不同的审计职位工作,或者与内部审计师与组织内的部门和其他组织计划内部审计员沟通,使内部审计团队充满活力并保持活力。

4.4 深入宣传,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深入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作用。可以通过出版材料,会议讲道,网络沟通等促进内部审计,促进相关知识的内部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意识的水平;也可以由研讨会召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组织研讨会等形式,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案例,加深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功能的理解。

全面宣传教育制度的内部审计。首先推进“审计法”建立炔可蠹浦贫鹊姆律规定;其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制度教育制度”等内部审计工作规章制度建设;最终促进“中国内部审计标准”等审计业务规范,以加强对内部教育审计各个方面的了解。

教育制度内部审计的先进模式得到广泛宣传。推进先进单位内部审计,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建立基准,以此有实例,促进国民教育内部审计平衡发展,全面推进;通过推进内部审计高级人员,宣传审计师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无私奉献,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努力工作,努力为教育内部审计做出贡献。

4.5 加强检查和指导,促进教育内部审计的科学发展

有必要继续开展“教育制度内部审计工作”(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检查。从目前的情况看,“条款”的实施还有待加强,由于许多因素,很多地方和单位没有充分执行“条款”的要求,内部审计制度没有实施,没有机构,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工作计划现象仍然存在于几个部门和单位。因此,必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条款”,不断实施“条例”,督促所有教育部门和单位执行“条款”。

要推进年度内部审计工作的落实。应认真开展各部门,单位年度审计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及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工作偏差,及时引导正确,促进年度内部审计任务的完成和审计目标的实现;通过检查,完成年度审计工作和实际结果的评估,及时总结,以促进教育内部审计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发挥适当的“免疫系统”功能。

要加强实际工作研究和学术理论研究。 通过对内部审计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明确需求,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从教育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实际层面,长期工作计划, 解决发展措施的制约因素和完善内部审计理论教育体系,从理论层面解决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问题,提供系统的前瞻性指导,促进审计创新,关键是研究教育内部审计,为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文佳.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6).

[2]李娟.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通信,2014(6).

篇2

【关键词】 建设新农村;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新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因而处理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做出以下几点分析和探讨。

一、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很多农村的水体正遭受严重的污染,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农药和肥料的残留物渗入地下水,从而使其硝酸盐含量大大增加,进行污染水质,导致水质难以净化。二是碳铵和尿素的使用,导致水体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耕地退化,加上一些毒害性强的农药的使用导致植物与土壤的品质受到破坏;三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中的生活污染问题也正逐步凸显出来,例如生活垃圾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向农村蔓延,加上农村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上述三点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环境问题,也是最难治理的问题,要想彻底根治这些环境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就笔者经验来看,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应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广大农民朋友的环保意识较低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情况还较为普遍,亟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虽然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但很多地方还没有高效的运行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得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各种破坏环境而谋求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组织机构,在乡镇、村等基层,环境保护大都缺乏机构与人员,职能缺位、管理弱化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较为薄弱。国家对农村环保适应技术研究和推广较少,在畜禽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等非常严峻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实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

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应对环境问题的几点保护措施

(一)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

为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应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农村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有林业、农业和环保部门,这些部门都具有一定的审批与调配资源的权利,因而必须对这些部门科学的划定职责,实现权责利统一,并建立相应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协调机制,例如,可以由农村所在县市的环保部门带头拟定相关的农村环保规划,并对涉及农村环保相关的部门审批必须实行环保备案机制。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

为加快新农的建设,将各种环境问题尽快的解决,应在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职能的同时还应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例如可以在中心镇区建立农村环保站,若条件允许,也可以一镇一站,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聘请有经验的环保人士为环保协管员,与当地的社工团体联系,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相关环保知识讲座,将环保知识宣传进农村,以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三)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

作为直接管辖农村环境的县市环保部门,应把农村环境执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执法力度,亦可与具有审批、执法、调配资金权利的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综合执法,加大对农村饮用水资源保护、畜牧水产养殖业、自然保护区、乡镇企业的环境执法力度,在确保农民环境权益的同时保证农村人畜的饮用水安全。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

环保部门应结合农村特点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宣传培训计划,加强农村环保知识义务教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工作方法,力求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真正让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让广大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积极配合乡镇各级政府的工作,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以不断加快新农村环境保护的步伐。

三、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问题的分析,不断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能,加快农村基层环保团队的建设,健全农村环境执法,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加大农村环保宣教力度,确保环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惠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J].应用能源技术,2011,(09)

[2]于一凡,李继军,岳宜宝.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与规划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8,(06)

篇3

关键词:环境检测;分析技术;进展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时,也不断的在改变着我们周围的环境,所以正因为这些改变使环境在某些方面受到了破坏,从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治理,改变当前环境现状,创造新的人与环境和谐的局面,是目前经济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环境检测不仅可以有效的环境保护,同时环境检测对社会发展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

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实现对环境保护的目标,所以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技术。其具体变现就是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种可能会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进行检测,其检测的数据和结果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当前的环境问题和其发展的变化趋势。环境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是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标准来进行执行的,其操作程序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环境检测分析技术的目的就是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为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提供数据,并很据其数据,分析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环境检测技术的作用就是能够反映出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信息,同时也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环境问题的评估及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也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1]。

三、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现状作出全面的反映

了解和掌握详细的环境状况,是对环境污染作出正确的反应和处理措施的关键,然而这些都是药依靠环境检测分析技术来实现。针对目前我国的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来看,并不能达到理想环境状况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待测污染对象的指标的检测不够完善和准确,同时也受到了物力、财力和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在环境检测过程中精确性不够,无法得到较为详细的环境状况,也无法测定出排污状况。同时我国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重点都在单个项目指标的检测,然而对全面的环境状况还有待提高[2]。

(二)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缺少应急措施

针对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先进,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过程中,对突发性的污染状况的处理措施还比较缺乏,在理论和制度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应急预案,这也是导致在环境检测和治理采样分析工作中,无法对现场做出准确的检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域状况,其地理位置跨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也给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环境检测分析技术与方法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在环境检测上的技术还不是很完善,比如在对不同污染物进行检测时需要不同的采样分析才能够完成,对整个环境检测系统缺乏系统性,一些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设备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对检测结果又很大的争议性。因此,目前完善环境检测和治理的设备是提高环境检测效果的有一大问题。

四、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发展对策

(一)实施科学的环境检测方法

科学的环境检测方法,就是对环境问题作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检测计划,采用科学的手段,是测量结果更多的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其主要办法就是:首先分析待测区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确定环境检测的重点。其次制定一个周期性、综合性。有效性的检测措施。再次,从人体危害方面入手,对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分析,确定该污染对人体会造成的危害,并对有毒物质进行重点检测。最后对各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二)明确环境检测技术与方法的标准化

对于目前我国复杂的环境问题,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检测的重要性。环境检测室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产生,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环保部门的管理,对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改进。完善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检测和治理领域上的差距,并强调标准作为技术参照的重要性。

(四)加强对突发性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

很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突发性环境问题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所以能够快速确定突发环境的动态变化和治理措施是明确突发性环境问题事故的检测和治理的重点,相关部门应该总结经验,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属于科学性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动环保进程的加快,同时也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检测服务于环境保护,其主要的任务及时对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进行检测,并以准确可信的数据反映出某地域的环境质量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那么环境检测分析技术和方法将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姚琳琳,浅谈我国环境检测分析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83~96

[2]李大伟,环境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14~142

篇4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社会学;学术定位;理论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56-02

我们的大自然,长期以来在我们心目中都是充满着神秘意味的,为人们的生存以及永无止境的欲望提供着无穷无尽的物质资源。在短短一两百万年间,就遍布了陆地的绝大部分,建立了对其他物种的绝对优势。为此,人类利用它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发展了农业和工业。随之而来的是森林的大量砍伐,各物种迅速灭绝,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逐渐进入到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工作。

1 国内环境社会学的学术定位

环境社会学是涉及到社会学与环境科学的,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又是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就分支学科而言,它研究的是环境与社会之间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部分;就基础学科而言,它为环境科学提供研究环境问题的社会学原理。(何强,1994)

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求其中的规律性,寻求调控人类环境行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手段和途径”。(左玉辉,2003)

首先,有的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首先是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不是交叉学科。它的方法论基础在于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不是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而方法论并不是脱离本体论而独立存在的。其次,环境社会学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所揭示的只是这个关系的某些层面,而不是二者关系的全部,环境社会学恰恰是通过对这个关系特定层面的解释来理解社会、理解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环境问题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第三,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仅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还有生态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多范式的研究,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只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开展的一种研究范式而已,对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揭示需要多学科、多纬度的努力,环境社会学不能也无法独力承担这一任务”。(吕涛,2004)

笔者认为,环境社会学实际上是两门学科分别探讨的,即为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并不属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而是分属不同学科的研究。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是运用自然环境的研究方法和环境学的理论研究来进行探讨,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而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则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的更多的是与我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等原因和解决方案。

2 国内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现状

2.1 对环境问题的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于1991-1993年间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开展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变迁及人为因素的研究”。其中麻国庆(2001)研究了蒙古族生活方式中文化、宗教、伦理等社会变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性,他的研究显示了自然环境变量的社会化过程是交织在社会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之中的,此外通过对蒙古族的宗教、伦理等文化层面的价值观念中环境价值的分析,麻国庆还反映了环境变量社会化的结果不仅在经济层面上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以伦理价值等非物化的形式透过社会行动及社会方式表现出来。

陈阿江通过在太湖流域的东村进行的田野调查,探讨了乡村社区水污染的社会原因。利益主体力量的失衡、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化与村民自组织的消亡以及社区传统伦理规范的丧失是造成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该研究还强调,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建设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陈阿江,2000)。他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指出了“村落的社会规范及村民的道德意识有效地约束了村民的水污染行动”,又通过讨论水污染行动的社会原因而进一步探寻水污染的社会原因。

然而该研究的缺憾也是明显的。概念框架的模糊与分析框架工具的单薄使得其深度不足,研究结论似乎也过于简单。该研究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

其一,利益视角的分析。该研究所阐述的理性选择模式过于强调了经济利益的成本效益,而剔除了诸如规范、道德等非经济因素对个体行动者行动选择的影响。其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回避了这一问题,认为“在东村,国家与社会的力量处在失衡状态下”(陈阿江,2000)。而孙立平在对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研究中,分析了在乡村中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正式制度是有边界的,情、理、法在权力的运作中呈现出一种交织的制约性(孙立平,2000)。其三,社会失范的视角。陈阿江将这一视角与利益视角分割开来,似乎认为在个体行动的选择过程中对规范的考虑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是“天然”地独立进行的。

2.2 对理论方面的建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也有人开始关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但大都是介绍国外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少数研究者欲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研究,但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条件方面的限制,没有对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做出系统完整的描述,因此,目前中国环境社会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科学而独特的学科体系。

首先,环境社会学理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模式、角度多样性。环境社会学要解决现实问题不是仅仅运用自然科学或者环境科学相关的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困境,而是在解决的策略上更多的寻求社会的视角。其次,环境社会学理论从西方引进并逐渐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学者李友梅在其《环境社会学》中对日本的环境运动作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环保运动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虽然也有数量众多的环保运动,但由于他们缺少组织性和策略性,所起的作用不大。可见环境运动理论与知识性指导,以及提高居民的环境法制意识,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环境问题建构涉及到环境问题如何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的问题;西方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认为环境问题的建构是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前提。权威人士、自然科学家在环境问题的检测、认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新闻媒体等对环境问题的暴光与宣传唤醒了群众的环境意识。最后,环境社会学理论逐渐从边缘化走向正统的地位。国家不断重视这门学科的发展,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社会学理论方面的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的洪大用教授在综合已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采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社会转型范式”,主要是针对国外环境社会学关于环境问题的各种解释范式而作出的一种创新努力。2001年,洪大用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一书中,采用社会转型分析范式,密切关注特定社会结构与过程对于环境状况的影响,侧重探讨了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另外一面,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运行论的内涵。他以中国为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评述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并探讨了调整社会的发展目标,强调指出了优化社会结构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在理论层面上,洪大用回应了当代关于社会理论与环境的最新研究,他在社会运行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以社会转型的理论框架分析环境问题社会原因的可能(洪大用,1999、2000)。他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从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到大众传播媒介和民间环境运动,逐一阐明了它们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影响与建构。他还将已有的单项环境保护策略归入三类:技术环保论、制度环保论和文化环保论,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他们一一进行了评述。

社会转型范式的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了当前中国所存在的环境问题,明确界定了当前的阶段性特点,探讨了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一转型在广泛概念上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义)的中国应该做的具体努力与策略。然而这一范式也有一些地方值得进一步商榷。该范式将环境社会学的真正主题定为“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社会影响”,显然是源于建构主义影响,建构主义观点与生态学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各执一端,互有偏颇。在此,笔者认为对待环境问题要有兼顾性,追寻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影响固然重要,但同样不能忽略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地位,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也是具有社会性的。另外,研究其原因及影响的终极目的仍是寻找合适的对策来解决环境问题,所以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双向性的。

另外,尽管洪大用的分析框架是明确的,但作为社会运行理论本身则倾向于功能论的范式,它更接近于整体论比较的方法,而比较的方法是对不同变量的同变差异进行比较,当差异显著时,我们可以认为不同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但我们无法确认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对国内环境社会学的期望

中国正在迅速地工业化和“城镇化”,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环境问题不断积压,呈现出“压缩性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同样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问题集中表现出来,是一种‘压缩式’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解振华,2004)。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国情又决定了我们无法一下子解决所有环境问题,而必须集中精力优先解决那些“突出环境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环境社会学发展情况,笔者认为环境社会学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来不断弥补上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发挥其独特的理论优势,才会在有用的基础上受到人们的关注,才能在理论的建构上走的更远。其次,要使全民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同时新闻媒体关注环境问题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通过信息让群众了解环境问题解决情况的最新动态。第三,要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挖掘与继承。中国有3000年的文化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刻。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到解放初期的思想,关于环境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如何继承传统理论,挖掘传统思想并继承,是当今环境社会学学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最后,要建立深入、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对于环境社会学理论来说,在引进西方环境社会学理论并本土化的过程中缺少深入性。

参考文献

[1]陈阿江.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东村个案研究[J].社会学,2000,(6).

[2]何强等编.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9(10).

[3]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洪大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环境社会学的一种视角[D].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1999.

[5]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环境问题: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J].社会学,2000,(12).

[6]吕涛.环境社会学研究综述――对环境社会学学科定位问题的讨论[J].社会学研究,2004,(4).

[7]麻国庆.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社会学[J].2001,(5).

[8]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C].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

篇5

>> 论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展及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煤炭市场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港口企业筹资的主要困境及对策思考 论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析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与检测行业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论目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刍议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旅游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姚伟,曲晓光,李洪兴,等.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 (1):10~12.

[4] 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 2009(7): 5~8.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 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 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B):31~33.

[10] 朱兰保,盛蒂,周开胜.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07(12):175~176.

篇6

人类社会自从进入 20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为此付出了生态危机的惨重代价。现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2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威胁,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二战以后,各国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发展观,这种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不顾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出现全球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既要满足本代人的公平,又要满足代际间的公平,公平的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离开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社会就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为日后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力。共同性原则是指生态环境危机是全球性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目标,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 当前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受自然力的操纵,很少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且人类对这种环境问题没有控制能力,主要有地震、滑坡、台风等。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引起的生态破坏,主要是因为社会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环境结构变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总之,当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表现有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威胁了后代人的生存。

4 可持续发展观下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4.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密切联系,不仅极具生态意义,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效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氛围。一般来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在全社会开展,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都应组织相应的宣传人员讲解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

4.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它具有持续性、协调性、系统性和低耗性的特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还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但又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突破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将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统一大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根据我国国情,把发展、资源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4.3 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污染防治、点源污染、两端控制,轻生态保护、区域治理和全过程控制。所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是重要任务,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篇7

论文关键词 环境问题 民法应对 创新发展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成为当下的焦点和热衷问题。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既要考虑人为因素,也要考虑自然因素,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法律制度的影响,尤其是民法制度,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环境问题的民法应对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环境问题下民法应对现状

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民法的应对能力也在不断弱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主要就是指民事主体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此,在选择交易形式和交易对象时,民事主体可以根据自己意愿来进行,而且他人不可以干涉。所以,从现实意义上讲,在民法确立时,对于民事主体的确立,其起初就存在着问题,进行为环境侵害埋下了隐患。

其次,所有权绝对原则。在民法中,该原则的确立,主要是建立在支配权的基础之上的,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排除一切干涉,根本没有任何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传统制度的影响,民法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只是一味地扩张和追求财富,再加上,经济生活中,人们需求无限增长性,要想达到理性的经济观念,是存在很大难度的。进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和制度环境下,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命健康受到了损害。

再次,过错责任制。在民法中,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只针对自己由于过失或者是主观行为而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很显然这对环境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由于法律上的漏洞,一些企业可以轻松地逃过法律的惩处。为此,这就大大影响了民法的权威性。

二、环境问题民法应对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地产生,为此,针对现下的环境问题,民法应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秩序性原则

在民法中,秩序性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要自觉遵守法律,不可以做出违法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因为,在制定民法的过程中,立法不可能考虑到一切损害环境和公共秩序的行为,再加上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只能通过一般性的法律条款,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法律的妥当性,维护社会的基本稳定。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增强自觉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自觉遵守法律,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样,一方面,不仅可以增强法律的包容性,提高民法的灵洗性,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新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和处理;另一方面,还可以有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不治而为的效果,避免了各种利益的冲突,使得整个社会向维护正义的方向迈进。第三个方面,这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诚实信用原则

在现行的民法中,其诚实信用原则有着创新的理解。在现代民法中,该原则就是既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人们进行民事活动的行为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该原则维护了三方利益。在民事活动中,对于民事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双方利益上的有效平衡,与此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实现,这也是立法者的意志,既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持了社会稳定。二是在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以安全为导向和目标,创新立法方式,确立了合理的法律条款,增强了民法的灵活性,切实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有效的环境问题民法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民法已经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针对民法的根本问题,加强分析和探讨,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规范权利的应用

在民法立法中,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禁止权利的滥用行为,加强传统民法基本原则的改革。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权利的产生,必然也就带来了权利滥用的安全隐患。所以,应在现有民法的基础上,在赋予人们权利的同时,也要加强一定的约束,避免权利的滥用和权利的过度使用,监督民事主体合法正确地使用权利,如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一旦当事人过于使用权利,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为此,必须要通过一定制止行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限制权利滥用。

(二)完善契约自由

在传统的民法中,契约主要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契约自由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对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十分不利。为此,需要立法者要加强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使得契约自由更加完善,禀持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契约自由的进一步规范和限制,通常情况下,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切实保证消费者的权利,为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二是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针对各种破坏行业,能在第一时间制止,加强对环境的安全控制。

(三)规范所有权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要加强对所有权的限制,规范所有权的使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对所有权主体和客体的控制,完善所有权的目标和内容,增强所有权的规范使用。二是在民法立法过程中,要从社会的整体和全局出发,既要保护国家的利益,也要保证社会的利益,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进而也就会有效地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四、新形势下,民法的创新发展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社会结构和各项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就要促进民法的创新发展。

(一)建立环境权制度

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法作为一部权利法,其最为基本的职能就是确认并保护民事权利。所以,在民法体系中,权利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民法控制的基本逻辑点,要想加强对环境保护,就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民法体系,为此,就将环境权纳入民法中,建立相应的环境权制度,将环境法与民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首先,通过环境权,加强对各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突出法律体系的主体,为人们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另外,在新形势下,环境权实现了人们对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享有,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既方便于人们的生活,也方便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如自然权、景观权、宁静权以及日照权等等,这是传统民法中所不能体现的。再次,要改变传统的财产制度,改善人们的控制权和可支配权,尤其是对于水、空气以及野生动植物等,结合相关的道德准则,规定主体行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二)建立物权制度

在传统的民法,对所要物的所有权人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物权规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其他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对于所有物的使用,没有任何的干涉,使得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为此,要加强对民法的改善,建立相应的物权制度,规范所有权人的行为,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针对以上问题,加强分析,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结合具体的情况,建立完善的环境物权制度,在制度实行过程中,采用综合分配的原则,将物权制度与环境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要将相关的环境义务纳入制度中,提升环境资源的地位,突出环境资源的重要性,用法律制度,加对物权使用的限制,加强以环境的保护,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物权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相邻权的建立和完善。简单来讲,环境保护相邻权的建立,就是在确保不动产相邻的基础上,同时,还要摆脱传统制度的束缚,促进环境目标的实现。

(三)人格权制度

在传统的社会形势下,其所拥有的人格理论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也更加不能满足保护环境的需求。为此,需要建立新形势下的人格权制度。首先,要以环境需求为标准,完善人格理论,制定相应的环境人格权,并且要将其纳入制度中,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的环境资源,有效地建立人格权制度。其次,要综合考虑环境要素,并以其作为媒介,充分认识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包括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切实保证民事主体的身心健康,如采光权、通风权等等,这些都是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最后,要充分保护人格权,重视其独立性,既要保护民事主体的私益,也要保护公共利益,进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保护的价值追求。

(四)构建自然资源权制度

在民法的前提下,自然资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民法的“绿化”。对于自然资源权制度而言,其与物权制度是有着一定的关联的,如物权的排他性和支配性,这些基本属性在自然资源制度中,其应用更加具有合理性,为此,需要从加强以下方面的努力:第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应用自然资源的特性,规范客体规则,并且结合物权的排他性和支配性,赋予自然资源制度特有的特性,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环境的特定要求。第二,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以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为导向,充分考虑资源的特点,如稀缺性、期限性等等,结合现代生活体制,接受挑战,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第三,要加强对物权客体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环境要素,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冲突,比如对于水权的确立,必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解决人类的用水问题。第四,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在当前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要素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未来的民法体系中,水资源和空气等等,这些资源作为人类的公共财产,可能也会产生相应的权属制度,为此,可以将自然环境因素作为一种权利,让人们在享有所有权的过程中,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可以说,这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值得我国借鉴。

篇8

为了高质量地迎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生态环境督察工作,郑家驿镇积极履责,迅速行动,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加强属地责任,现将近期来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前期所做的主要工作

1、高度重视。两次召开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郑家驿镇当前生态环境工作,梳理生态环境问题。成立环保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中央环保督察期间配合和统筹协调工作。

2、迅速行动。按照“外紧内松”的原则,通过镇生态环保工作群调度环保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开展了郑家驿镇生态环境整治“春雷行动”在全镇范围开展地毯式的生态环境整治行动。

3、密集巡查。从3月15日开始,由镇生态办、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党委书记胡强、镇长刘德红、分管副书记简浩的带领下,开展了密集巡查,对巡查发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现场进行了交办,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启动约谈问题企业负责人方式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4、及时上报。对于镇域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鑫农公司沅江段侵占岸线,未复绿问题;桃源县紫天建筑垃圾消纳有限公司原料堆场未覆盖和噪音污染问题等,及时取证,在多次交办整改后形成材料上报县生态环境分局,并通过保密邮箱请求县执法分局执法支持。

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近期生态环境工作情况,我镇存在问题主要是:

桃源县沅江流域云盘洲至石灰洲段综合治理项目尾堆清理产生的废弃物未按设计要求堆放到指定地点,尾堆清理的施工工具超过设计数量,在环保部门检查该工程项目时,发生未通过环保‘三同时’验收就开工”,未复绿等问题,相关牵头部门在督导整改,但新石村夏家溪堆场进度较慢。

篇9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新农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但快速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的,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为此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要求,来指导新农村建设走向正确方向,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诸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下文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的探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建设污染现状

1.1农业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随着城镇范围大肆向农村延伸,原先属于农村的耕地、林地、水体被大量不合理占用,除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等状况外,农村的土地和水体有的被闲置,有的更是被随意放置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其他污染物。1.2生活垃圾堆积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包含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废旧电池、玻璃瓶等垃圾,垃圾种类繁多,更夹杂牲畜粪便等。我国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缺失,加上农村环保宣传不足,使大量垃圾被直接堆放在农村周边空地,不仅挤占了土地资源,影响村容村貌,更造成环境问题。1.3农业种植污染不容忽视种植业以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为主要污染源,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对土壤酸度有较大影响而且化学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甚至造成污染地下水的综合污染。就延吉市为例,2015年种植业总氮流失量为41.6950t,总磷流失量为5.5630t,氨氮流失量为6.037t。流失的氮、磷通过不同途径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1.4畜禽养殖污染影响农村水环境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农村河床及河沟污染水体现象日趋严重。畜禽粪便和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等污染物,排入水体后,使水生生物过度繁殖、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发生富营养化。1.5城郊结合部乡镇企业工业污染部分乡镇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建厂时不经论证考察,健在交通道路两侧,或健在村落之内;生产时环保设施不齐全,没有执行“三同时”环保验收制度,“三废”超标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近年来延吉市城郊结合部工业废水污染导致菜地减产事件屡有发生,一些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小企业把厂子建设在城郊结合部,给农村环境提出了挑战。虽然加大了巡查力度,但是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1.6农民不良习惯影响环境保护部分农村冬季取暖仍用木柴,砍伐木材不仅破坏了林地,而且燃烧产生的烟雾更污染了农村空气和生活环境;有些村庄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有些农村村民习惯于河边、溪边浣洗衣物,使用的洗衣粉都是较为廉价的含鳞洗衣服,而洗衣污水都直接排入河道之中,污染水源;农村利用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经营农家园,餐饮废水直接排入河水污染水体;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但是农村还是采用焚烧秸秆,污染空气。

2当前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2.1农民环保意识不足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同时过于关注当前利益,深受“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思想的影响,错误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再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无长远考虑。为了追求农作物大小、重量、外形等,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正是因为农民环保观念不足的一些错误的行为才导致新农村建设出现环境问题。这样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是导致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产生并严重化的问题之一。2.2农村基础环保设施不足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和缺乏,农村环保问题不是单单两三个方面引起了的,而是由农业、林业、水体、养殖等各个环节引起的,而这些环节对应的监管部门和环保基础措施也都不健全。例如,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大量堆放,正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制和基础措施不完善而无法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产生的。因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部分村庄和边疆村、屯出现“空巢化”,无法建设基础设施,也无法集中处置居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2.3农村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在污染治理上,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区、工业园区及重点污染源治理上,而忽视了对乡镇企业和乡镇第三产业的管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了一手硬一手软,导致乡镇企业“三废”无组织排放;在环境综合整治上,注重城市的市容市貌改变,而忽视了对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2.4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总体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存在各行其是,难以在统一监督管理上形成协调一致的局面。

3改善农村建设环保问题的一些建议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应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树立法制意识,从根本上规范农民环保意识,让农民充分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养成健康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摒弃不良习惯;其次,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合理使用、减少使用化肥,推广采用作物病虫害防治,通过科技来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创富丰收,增加收入;再次,让农民自发保护自己家园,限制高污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推行无污染,绿色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农业。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农民使用清洁能源,自制有机肥;其次,增加建设生活垃圾集中中转站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有秩序,合理堆放和处理,增加铲车等设备,收集生活垃圾运至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再次,完善好农村自来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建设3.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国家下发的“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农村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上也应给与资金的支持,重源头上解决农村环保问题。其次,应每个村庄设立专门的环境监管部门,下拨资金,设置职能。3.4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强化执法手段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审批关,进一步价钱对乡镇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大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的监督检查,防止落后设备及工艺转移至农村。3.5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农业面源污染要科学推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农业结构。种植业要植技术,大力推广农家肥和有机肥。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畜禽粪污制作有机肥、生产沼气等技术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让畜禽粪便“变废为宝”,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关乎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两个目标。新农村建设顺应城市化潮流,对提升城市化率和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却因为诸多原因而出现困难,其中环境保护问题就是其中最为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之。然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纯由一个原因蔓延产生,我国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缺失,专业人才不足,资金预算不到位,农村人口环保观念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而反观我们现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更需要周全的考虑,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理清问题产生原因,才能对农村建设环保问题做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治理,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欧阳文杰.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探析[J].才智,2013(22).

[2]王玲兰.对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2]叶沈良.环境教育的教学原则、重点及内容[J].环境教育,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