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挑战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挑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挑战

篇1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赫塔尔认为,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AEC)的计划正在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

亚太经社会指出,多年来东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仅对印尼、马来西亚等依赖原材料生产的国家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像柬埔寨这样依赖服装鞋帽出口的国家将中国经济放缓看成是对东盟及有关国家的打击。目前中国是新加坡、泰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是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中国经济放缓也使东盟诸多商品出口受到影响。

阿赫塔表示,东盟对中国的依赖加深原本是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降温,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受此影响,必须致力于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东盟地区收入分配不均恶化,就业疲弱,失业率偏高尤其令人担心。此外,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家庭和企业负债升高,是另一个大问题。例如,泰国债务支出占收入比率高达27%,穷人的比率更逼近50%。

东盟国家尽管去杠杆化正在进行,但除非债务问题得到解决,否则会妨碍内需提振。阿赫塔警告,东盟各国正借助税务优惠与减免措施争相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但过多的税务优惠未必能帮上忙,不一定就能与本国的相对优势相匹配,反而会造成不健全的竞争。

篇2

【关键词】中国经济;高房价;危害;解决办法

一、中国高房价的现状

全国平均房价水平近十年大约上涨了2.5倍,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上涨甚至达到8倍以上。房价快速上涨不是居民可支付能力上升及住房需求快速增长的结果而是政府信贷过度扩张的结果。1998年~2012年6月底达到35万亿元,年均增长7.78万亿元,后者是前者6倍。1998~2012房价走势如表1,图1所示。

二、高房价成因分析

(1)供求关系不断扩大。从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高房价本质上是由有效需求远远大于有效供给造成的。梁云芳、高铁梅发现,人均GDP和预期在短期内对房价影响较大。况伟大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数据,也发现居民的预期和投机对中国城市房价的波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邹至庄、牛霖琳通过利用1978~2006年的城镇化数据发现住房价格可以由人均收入和建筑成本的变化来解释。(2)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随着城市人口不断扩大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地价上涨。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原材料的价格常年只涨不跌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增加,也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3)土地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依靠。地价不断上涨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为了能够随着地价和房价上涨获取巨额土地出让金,能够从房地产市场获取税收收入,地方政府往往控制土地的出让节奏,以保证地价不断上涨。由于自身利益的存在地方政府很难彻底地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

三、高房价危害

(1)抑制居民消费。房价和收入的高比值极大地降低了多数人的真实收入,是房地产商对普通居民和终端消费工业的剥夺。房价上涨使人们用于其他消费支出的比率开始下降,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挤占了已购商品房居民当前消费;挤占了预购买商品房居民当前消费;挤占了租房者当前消费。(2)加剧两极分化。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子,但高收入人群可以多买房,进行房地产投资或者投机,结果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长此以往,造成国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上的不平衡又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3)阻碍产业结构调整。房价持续上涨使房地产行业利润水平提高,资本不断进入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发展过快。由于房地产业是济的基础性和主导产业,通过其关联和扩散效应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前向和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引起相关产业过快发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多的资源配置给地产及相关产业必然导致其它行业发展减慢,中国产业结构更加失衡。

四、解决高房价的对策

(1)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基于房地产关乎民生以及高房价带来的严重影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房价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得到控制。2011年政府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随着1月份新“国八条”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日益凸显。2012年调控政策虽然有所松动,但控制房价的决心没有改变。具体政策包括:一是执行住房政限购政策;二是执行住房房贷政策;三是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四是征收房产税。(2)其它对策。解决房价过高问题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市场供应量,加大住房用土地供应,打击囤地而不建,囤房而不售,合理规划土地的使用;第二,加大二级城市建设,缓解大城市迁入人口压力,加大社会宣传,改变结婚买房的观念,同时在经济适用房的基础上增加个结婚适用房的概念,优先供应晚婚青年购房需求;第三,严控房产业利润,挤掉虚高房价,房地业应按照市场自身的规律发展。过快的房价增加显然是不合理的;第四,打击投机炒作,特别概念,优先供应晚婚青年购房需求;第五,严控房产业利润,挤掉虚高房价,房地业应按照市场自身的规律发展。过快的房价上涨显然是不合理的;第四,打击投机炒作,特别是外资炒作。

参 考 文 献

[1]梁云芳,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8)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学校职业教育;教育生态视角;挑战;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45—04

一、社会环境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生态观点

生态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布洛芬布伦纳认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四个层次的同心圆构成的系统,由内向外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其中微系统是指诸如家庭、学校、同伴和邻里这些与人最直接相关的环境;大系统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质量观等;而中系统和外系统是指介于两者之间的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组织。”布洛芬布伦纳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系统四层次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对于机构、组织或项目的发展的生态分析中。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总是处在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的压力下,而教育系统也习惯这种压力环境,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也是一个有机体,是在内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和相互调整中发展的。埃斯纳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一个以教学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体,学校教育活动系统周围是一个具有可渗透性的膜,将学校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区分开来,通过具有可渗透性的边界(膜),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校外界的环境因子之间发生各种类型的互动。”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师生教学互动等是职业学校的内系统。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则是职业学校运行的外系统。这个外系统可以通过信息、能量与职业学校内部系统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在所有社会环境外系统中,最根本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经济环境外系统,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很多研究者已经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整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任凯等人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玛雷等人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学校教学目标变化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的变化都要求教育系统承担起新时期的新角色,不断扩张的经济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对工业生产有用的公民,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合适的劳动者;而后工业化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这样的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归属感、学生对整个社会组织的价值感,同时学生还必须身心健康,工作能力卓著。皮特瑞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学校内部微系统的影响。他认为,知识管理可以影响教育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支持教学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为教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广泛的信息,知识管理本质上已经将教学组织从科层组织转变成教育的生态体,它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球信息驱动的互联网生态社会中存活下来。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学校收集到需要的信息,从而将数据转换成信息,帮助学校将信息转变成有意义的教学知识,从而将知识转变成对教育有用的教育活动。

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研究表明,作为生态体的教育系统,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使各种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互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依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体会受到哪些挑战?职业学校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明显,作为教育系统之子系统的学校职业教育系统,要义不容辞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要适应其转变。从教育生态学观点来看,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对制度因素敏感的生态体,社会经济环境总是不断向它施加压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都会提出要求,它们会给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挑战。

1 对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政策环境中的制度化程度对职业教育组织的发展和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时,经济对政治环境中的制度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支持它的发展。而新的政治制度必然会给职业教育组织设立新的合法性标准和区别于以前的发展条件。职业教育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重新适应新制度条件下所要求的标准,否则就会被新的环境所淘汰。如果职业教育组织能顺利地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的发展,那么,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会给予职业学校不同的社会性支持和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会调整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会影响到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方向必然发生变化,要求有新的专业,要求出现新的学生培养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职业学校主动进行专业调整,就能够得到更多新的支持;如果不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仍保持传统的思维去建设和发展专业,可获得的外部支持就会减少,甚至失去任何支持。

2 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受到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非常强调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学校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学校组织应该与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保持平衡,因此,学校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实际上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它又不能与社会组织完全一样,或只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在职业学校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尽管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的可塑性和弹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存在非常苛刻的选择。一旦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能量将无法流通。因此,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诸如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出现就证明了,环境的变化会带来职业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对现有的学校组织结构形成挑战。

3 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受到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受就业率和市场指挥。学生不是只为找到一个高薪职位而学习的眼高手低的工人。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在未来几十年都能够接受技术挑战的熟练工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意味着,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要培养其学习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注重短期利益、重复建设和硬性单一的评价指标,以及由此造成的职业教育对其基本目标的偏离、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办学毫无特色。“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对现存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4 对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挑战

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办学体制是职业学校运行方式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的管理体制会发生变化,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也会随之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政府进行自身调整,而市场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转变,则要求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作出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公立职业学校的经费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后,收入分配方式发生转变,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会减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需多样化。政府、企业、行业和家长通过市场作用于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必然会面临市场的挑战。

5 对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表明,技术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教育生态体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升级,与其对应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两方面:(1)技术的应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技术环境对职业教育生态体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由于职业教育生态体对技术变革并不非常敏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危险。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关注的是环境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条件,因此,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带来挑战。(2)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和管理工具。职业教育生态体内部的技术子系统,既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教育组织活动的技术,也包括教育管理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变化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沟通、决策渠道和结构,最终影响职业学校整个教育系统。

三、职业学校应对挑战的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学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与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大部分是间接的关系,因此,其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比较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作为一个生态体可能做不到剧烈变化,但变化是确定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学校必须在组织结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调整。

1 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组织的选择是基于组织的结构的。职业学校组织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的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化环境,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一定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保持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与制度同构,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职业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同构,并不要求职业学校组织结构完全等同于政府或者市场的组织结构,而是指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应该有专门的结构负责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敏感地关注社会和经济结构所作出的调整,从而能够合理地作出组织反应。例如,职业学校要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校企合作联络中心等,负责学校与政府、就业市场的联络。

2 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要随之变化,而过去一劳永逸的教育不能适应这一调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贯彻“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教育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只重视好的工作和短期的绩效,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只有终生教育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一个民族在挑战中保有自身的竞争力。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独立性,同时也应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依赖性,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持他们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关注每一个人自身的成功和发展。

3 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政府和企业在责任和角色上转变。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也应该自我尝试,探讨适合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式。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创新上,一方面,要与政府保持紧密关系,能够得到政府所提供的合法性社会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从企业获取资源,关注市场的变化,从市场变化过程中得到资源。职业学校只有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改革。

4 职业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1)管理目标的设定要以人为本。教师要“以生为本”;管理者要“以师为本”,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发展为目标。在制订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当前产业结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2)管理过程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原则,要有民主意识,做到公平、透明。学校的管理应该采用以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参与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上的改进,有助于学校师生一方面关注国家宏观调整,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践应对可能的调整。

篇4

关键词:绿色经济;作用意义;机遇;挑战;策略

以无节制消耗自然能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已经被完全否决,因为这无异于是“杀鸡取卵”,不能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经济则是一种以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重视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以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工业经济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全球的经济水平,也促使了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由此大大提升。但其缺点更加的显著,那就是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能源被过度地消耗,这使得全球各个国家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生态与能源危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全球依然走工业化的发展路线,在不久之内全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能源就会接近枯竭,届时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筹码”,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困境。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要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更加长远的视角,更加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使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快速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绿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从机遇方面来讲,首先是我国的内国市场非常大,体系也相对完善,这是绿色经济在我国得以发展的良好基础,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占有率和主动权也越来越大,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对全球市场起到一种辐射影响作用,带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绿色经济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已经起步,整个社会的绿色环保意识大大提升,整个社会都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良好意识,尤其是国家政府非常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当前已经出台了不少的制度、政策来辅助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最后就是我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理念和技术都日益成熟,如太阳能、风电、核电等等,这能够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二)挑战

从挑战方面来讲,第一是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目前过于依赖外需,很多的新兴绿色产业非常依赖欧美等市场,如新能源产业。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组件产量非常之高,同时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方面也位列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新能源的组件、设备基本上都用于出口,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非常少。这样一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就受到了欧美市场的牵制,如果欧美市场发生变化,而国内市场又尚未打开,那么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打击。现实的案例就是金融危机过后,欧美政府减少了对新能源的财政补贴,因此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第二是资源与能源瓶颈,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体,但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目前我国可用的煤炭能源已经大大减少,但当前我们对煤炭的挖掘、开发、利用与出口强度依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且我国目前自身对煤炭的利用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不能全面有效的使用煤炭能源,也无法有效减少煤炭使用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第三是国际压力较大,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网站报道,2014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12%,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消耗占44%,水泥消耗占53%,巨大的资源消耗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助长了“中国环境”的升温。国际社会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环境履约、跨界环境纠纷等给中国发展不断施加压力。如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碳关税、碳足迹要求,控制碳金融等绿色产品金融市场,主导绿色产品技术标准和技术市场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主导全球绿色制度体系,增加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压力,减少其绿色经济话语权。

三、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国内市场

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首先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进步,才能有效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摆脱因技术水平落后而带来的“锁定效应”,虽然我国目前在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还不足以全面支撑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为此我们还必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对绿色经济的支撑。例如,一是可以加大政策扶持推动绿色经济科学技术创新,强化对绿色经济产业的财政补贴,对企业具有价值的科技研发给予物质和经济支持,研究成果显著且具有实用价值的另给奖励,并帮助其进行市场推广;二是协调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等具有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的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创新效率,并将成果快速的转换为成果。大学院校还应当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人才为基础快速推进我国的绿色经济学科技术研究与创新。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引导,完善我国国内的绿色经济市场,扩大绿色经济内需,不要过于的依赖于出口,更要发展起我们自身的绿色经济市场,这一是可以减少我国绿色经济产业所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帮助我国绿色经济产业获得更多的主动权,二是可以促进我国市场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减少国内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修复、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

(二)优化绿色产业与能源结构

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绿色经济发展是通过绿色产业来实现和构筑的。我国绿色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是快速发展中存在绿色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技术不足、国际认证水平低等问题。发展绿色产业,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既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又面临资源约束特别是能源约束问题。如前面所说,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12年,煤炭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高达68%,煤炭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而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煤炭属于高碳资源,加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使得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我国必须要加快优化绿色能源结构,从清洁、环保、经济、安全等角度出发,构建新的能源结构体系,通过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加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煤层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等举措,不断优化能源开局,加强能源输送管道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争取在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

(三)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

针对“绿色壁垒”问题,我们不能消极对待,而必须要调整发展措施积极应对,例如必须要加强与绿色经济发达国家、绿色科学技术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合作,针对国际环境及国际绿色标准,建立相应相符合的环保法规,不断提高环保投入力度,提高自身的环境自理能力,使经济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升级,增强绿色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绿色经济是全球市场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必须要客观认清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牢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平衡好市场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经济科学化、绿色化、生态化的增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能源消耗,保障市场经济与人类的生存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光天.节能减排与中国绿色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05:57-69.

[2]聂玉立,温湖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1:409-413.

[3]佟贺丰,杨阳,王静宜,封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展望——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情景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06:20-34.

篇5

摘 要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了中国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之后,具体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面对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能效 增加碳汇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6.5亿吨,比2006年增长7.8%。“十一五”头两年的能源消费增幅明显高于年均4%的增长目标。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5%。长期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将达到20.7%,超过美国(20.1%)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前景需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在当前的产业结构下提高能源效率难度较大

目前,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由于当前部分行业仍存在一些工艺和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的中小企业,加之受到地方利益的保护,这些企业难以及时关停并转,致使部分地区仍存在突出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

(二)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尽管我国相关的主管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及政策规定的不完善,一些鼓励政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能源消耗结构看,我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三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 亿千瓦,占我国电能的20%。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以较快地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三)产业结构方面,化压力为动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大高碳产业技术攻关的力度,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火电、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产业能耗高、污染重,被一些学者称为高碳产业。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

二是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角度来说,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要加快太阳能、风能、核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会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篇6

2.云计算成本较高。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企业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就具体实践的过程来讲,其高额的成本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其应用和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和制约。这一问题急需要得到解决,促使其逐渐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3.云计算对专业要求比较高。云计算是新时期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其对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比较高,这与现实情况是不相符合的。在实践中相关人员由于个人专业素质受限,对于其使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障碍,制约了云计算的应用和普及。

五、云计算环境下云会计发展的具体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在新时期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内容,在实践中很多人对其不是特别了解,甚至有的人对其存在抵触心理。因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大力的宣传,是相关人员可以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减少传统理念和方法对其阻碍作用,扫清思想障碍,为云计算的应用和推广扫清阻碍,提高其普及和推广的效率和质量。

2.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支持力度。云计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相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为其应用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扫清障碍,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进行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不断促使云计算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促进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3.建立相关制度,形成科学机制。新事物的应用和推广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在新时期云计算在应用的过程中同样如此,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说奖惩激励制度,充分利用激励制度促使相关人员端正态度,改正自身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再比如说监督制度,充分利用监督制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此外,要将制度行为一种有效的机制,为云计算的应用和发展保驾护航。

4.积极引进借鉴,鼓励科技创新。云计算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但是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些年头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国外优秀的经验进行借鉴,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同时要对国外的教训进行分析,引以为戒,防止我国出现类似错误。此外,要大力鼓励创新,利用科技创新引导云计算的发展,充分发挥会计从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得到全面的发展。

篇7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目前也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多依靠社会劳动力,并以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大程度损耗作为代价,而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过去的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时代。所以,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努力转型,以求建设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经济模式。

一、经济转型

(一)概念

经济转型主要是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将现有的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关键因素为: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以及转型重要条件。而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展的模式、发展的要素、发展的路径等等。纵观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新型工业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在经济转型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而我国在九五计划的时候也已经提出了经济转型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转型并不是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发生的情况,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都需要经济转型。即便是拥有完善的市场体制、经济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也并不是十分完美,仍然需要通过经济转型来让自己的经济制度趋于更合理、更完善的状态。

(二)内涵

经济转型需要依附于每个国家,这也意味着每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内涵就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在逐渐放缓,其目的在于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对我国经济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更能够保证优化的全面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得到充分的调整。同时,因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幅还不能够到达转型之前的经济增长幅度,所以还需要依据当前的经济机制以及发展状况来寻找一个新的增幅平衡点。

其次,我国所谓的步入新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还仅仅是一个表象,仍然有一些旧的经济发展机制以及发展状态需要彻底摒弃。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较为动荡的局面。不仅需要尽快找到合适的定位,还需要将经济转型的时限缩减。

二、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

首先,我国的商业经济曾在较长的时间段里以一种病态的方式运行。在计划经济中,我国希望通过政府补贴来扩大销售,但是这只能够实现空间上的购买转移,却没有从本质上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也表示,我国还没有真正的应用经济转型思维来面对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所以,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在进行创新发展时一定要拥有适合经济转型的指导思想和思维观念,商业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的商业制度安排也要符合市场的规律。

其次,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朝着时尚、高质量、高服务的方向前进。而随着服务质量与商品品质的提高,消费质量也将进一步升级,我国的经济也就能够得到良好的转变。

三、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

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向首先就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商品的流通产业发展以及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具体来说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重视政府的职能以及市场的调节对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下面几部分的概括内容中来考虑如何科学处理政府调节职能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调整经济增长的速度能够保证商业经济的质量;通过提高建设诚信体系、优化商业环境、调整政府职能、提高商业经济法制等方面科学、规范协调政府职能同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在市场规划以及市场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合理的措施来改变流通经济,进而打破市场的分割状态,最终推动市场经济的统一发展;协调好新出现的电子商务同实体商业之间的发展关系;明确适应未来消费者需求的零售商业销售的模式。这些都是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发展我国的商业经济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

需要重视诚信体系的建立以及商业模式在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合理考虑:怎样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进而确保商业经济模式调整,并最终实现商业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怎样落实家与卖家之间的诚信体系的建立;怎样提高适应商业发展趋势的改革发展,进而保证市场处于成熟的状态;面对新型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应当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怎样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确保电子商业能够同实体商业相互平衡;怎样确保自营模式能够在经济转型的条件下本质不会改变;怎样优化当前商业经济环境;怎样改变思维模式,将“病态”模式转为常态。这些都是未来商业经济发展创新中需要考虑与面对的问题,而这也给未来经济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合理创新形成新的动里,保证未来的商业可以适应时代要求。而我国商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经济转型这一条件下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因此,中国只有勇敢的面对挑战并牢牢的把握住机遇,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明明.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交易机制与市场治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调查;

__市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始终把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民族乡村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根据20__年调查表明,__市共有5个民族乡,109个民族村。总户数42046户,其中农业户数37214户,总人口11.4万人,少数民族

人口4.25万人。共有耕地面积966.67hm2,人均占有耕地0.09hm。近年来全市民族乡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劳动所得显著提高。据统计20__年民族村经济总收入28.38

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人均劳动所得5535元,比上年增长9.69%。民族乡村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中,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得民族乡村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农民增收稳步增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整体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

础。现在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年人均劳动所得高于全市农村人均劳动所得的村有44个,占少数民族乡村总数的40.4%。近几年来,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确取得显著成绩,

并形成了逐年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根据__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从1998年起,每年都要从财政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5个民族乡及

低收入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使3个平原民族乡享受边远山区乡的有关优惠政策。

20__年6月至7月,笔者参加了由__市民委和__市人大民侨委组织的“__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调研”工作。结合都市型郊区经济的探索与发展,重点对__市5个民族乡

和32个民族村(年人均劳动所得在3500元以下)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情况进行调研(详见表1)。分别听取了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和对

有关项目的考察,并对经济发展中项目的选择、实施、存在的困难和发展前景作了论证。

1现状分析

1.1有5O%左右的村20__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为3200元(怀柔的小梁前村),最低的只有1500元(大兴的田营村):从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明显好于少数

民族村,尽管少数民族乡也有低收入的少数民族村,但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其他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虽然均为少数民族村,但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从表l中可以看出:对于少

数民族乡村的主导产业而言,仅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村,其收入远低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加之二三产业的村:因此,作为一个村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二三产业相结合,

并要因地制宜有主次之分。

1.2地处偏远,资源相对匮乏多数村地处自然

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或地处偏僻的边远平原地区,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更有一些村人畜饮水尚有困难

表120__年__市部分少数民族村人均年收入和其主导产业

1.3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由于集体经济薄弱,

甚至村干部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因此,更无力为农

民家庭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影响了农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村里的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状

态。

1.4各级政府支持和指导农民致富的政策和措施。

在这些村尚未显出成效比如水利富民政策、产业

结构调整、小额贷款政策、边远山区“存一贷十”

政策等,并未达到应有的成效。

1.5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调查

发现,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有的刚刚考

虑,有的刚刚起步,但苦于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

致使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可喜的是有的村,在各级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选准了致

富项目,克服各种困难,创出了新途径,前景广阔。

说明农村要变富关键在支部,根本在项目。

1.6几条值得借鉴的产业发展经验一是跳出山

区,发展山区,如怀柔区政府给其山区乡镇在区里

的工业开发区无偿提供土地发展工业小区,极大地

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人,通过“山外造血”,维持

山区正常的“体内循环”,还部分解决了山区农民

就业和转移性就业问题,并解决了山区无法发展工

业的问题,也更利于招商引资。二是用三产带动一

产,如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西府营等村的

旅游业,

带动了果树业、水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三是二产

和~产相结合,通过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增值。如怀柔长哨营满族乡的

御食园效果显著。四是近富抓畜牧,远富抓果树。

这~发展规划,近远结合,相得益彰。

2导致少数民族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2.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由于相当一部分村的农

业结构调整还尚未进行或刚刚起步,虽然有相应的

支持政策,但是仍举步维艰。受自然、地理等条件

制约,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又主

要以粮食收人为主,二、三产业匮乏,缺乏致富的

项目,农民增收困难。历史及现实的经验已经告诉

我们,靠天吃饭是摆脱不了贫困的。

2.2村干部和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商品意识薄弱有些村领导班子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生产、经营、

市场服务能力差,缺乏有魄力、有凝聚力的带头人。

发展思路不清,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主动寻求致

富项目,甚至如何靠、如何要的思路都没有。缺乏自

力更生精神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风险意识,更缺乏把

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进行经营的商品意识。科技

人员少,科学技术不普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2.3缺乏原始的启动资金由于集体和个人的经

济实力十分薄弱,加之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一

些农民害怕风险,只顾眼前,固步自封,即便有了

好的项目或发展思路以及像“存一贷十”这样的好

政策支持,仍然很难付之于行动。

2.4少数民族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尽完善

京郊蓬勃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极大地促

进了京郊农村经济的发展,它起到了以下作用:一

是解决了农户进入市场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

程度。二是节本增效,降低风险,促进了农民收入

的增加。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公司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之

路。四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改进和农业结构调整。

而少数民族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不多见。

2.5自然奈件差,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一些村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多数山高、路远、耕

地少、土壤贫瘠,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水、电、

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限制了资源开发,

加上狭小的规模(自然村多且分散),就使任何来

自村子内部和外部的人(力量)都显得无能为力,

不能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正所谓“英雄”无

用无之地。对于这种情况,要想致富看来只有进行

土地流转与搬迁了。

2.6对外宣传的意识差,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

源从宏观的角度讲,山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何

况有些资源是潜在的,需要人们去认识、去发现。

发现潜在资源了,还需要去包装、去宣传,让更多

的外边的人认识和发现,从而使潜在的自然资源变

成经济发展的优势。像怀柔的小梁前村、银河沟村

等还是具备这样条件的。

3几项建议性对策

根据__市政府20__~20__年边远山区绿色

生态富民工程(简称558工程)目标,到20__年所有

边远山区乡镇的359个村的人均年收入要达到5000

~8000元,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同样,少数民族低

收入村的尽快致富工作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

工程。今后工作重心应该要从输血型为主逐步转变

为以激活内部致富欲望为主;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

化为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且以经济手段为主:

3.1明确工作指导思想以“发展是硬道理”、

“三个代表”为重要理论基础;以“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边远山区经济不能拖__市的后腿”、“少

数民族乡村经济更不能拖边远山区经济后腿”、“保

护生态环境,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封山育林”等

为动力;以生产“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为目标。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核心是

项目)这个契机。

3.2积极实施科教兴村计划。激活农民的致富欲

望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识,调动集体和家庭两

个积极性,使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扶贫先

扶脑”,要帮助低收入村脱贫致富,必须要帮助村

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放意识,不能满足目前的

温饱状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大对科

技的投入。建立科技扶贫基金,用于少数民族乡村

的农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指导以及优良品种、先

进技术的引进。具体的办法:(1)发挥__市大专

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会同市有关部门实施

科教兴村计划,针对村里的发展项目请专家现场指

导和技术培训;(2)组织对少数民族村干部的培

训;(3)组织村干部或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开阔眼

界;(4)选择一些本市内外成功的典型,收集或制

作成影像资料,提供给农民观摩学习。

3.3建立完善鼓励少数民族村发展的配套政策

一是财政政策:政府的支农资金,应主要投放在造

血机能的培育上,比如帮助解放思想,增强致富欲

望,帮助对潜在资源的认识、开发、宣传,帮助筹

集原始的启动资金,帮助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优良

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帮助建立发展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等方面。二是信贷政策:比如目前的小额贷

款,周期都为一年,但养殖业的资金回笼一般在

2~3年,所以在贷款周期上,要体现对少数民族

乡村农民的照顾,相应延长至2~3年,包括“以

一贷十”的政策一起,其贷款风险可以由各级政府

利用支农资 金设立风险基金,给予承担少量抵押或

贴息。三是资源流动政策:除了法规允许以外,政

策还应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乡村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向其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要鼓励那些

利用少数民族乡村资源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到

少数民族乡村综合开发种养业。3.4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联合起来对少数旅游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当然,要真正使少数民族

民族村进行支持一是,几个方面的政府部门,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好,必须解决诸如启动资金、信

照政府的要求,同时对某一少数民族乡村进行支息、技术、优良品种引进、销路等问题。要协调有

持,使之能很快进入市场以产生效益;二是,扶贫关部门,完善对少数民族村的税收政策。如发展养

主要是以项目带动,各个部门围绕一个项目,尤其殖业、林果业可以不交税、少交税或税收返还。

是公益的、基础性的项目进行支持,帮助某一少数3.6进一步强化区(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

民族乡村改善生存、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三是,任意识尽快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民提高收入,市政

政府各个部门对一些有影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府有关部门有责任,但最直接或讲第一责任人,应

行培植,使之成为带动少数民族乡村农户发展养殖该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因此,要进一

业、种植业的龙头企业,将农民用经济纽带组织起步提高区(县)、乡(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认

来进入市场;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及制定的相应政识,将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民提高收入作为一项重要

策,应引导支持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对少数民族乡的工作内容,作为一项保证首都安定团结、让少数

村投入资金、技术、信息等,对少数民族乡村的资民族村农民与全市农民共同并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的

源进行全方位开发,令其承诺开发目标和农民增收政治任务来完成。

目标,即用经济手段扶贫。

3.5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查力度

少数民族村要充分认识自身资源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过于单一的农业结构.种植业应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以特色林果业、

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当然,要真正使少数民族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好,必须解决诸如启动资金、信息、技术、优良品种引进销路等问题。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对少

数民族村的税收政策。如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可以不交税、少交税或者税收返还。

3.5进一步强化区(县)乡(镇)两级政策的责任意识

尽快帮助少数民族村提高收入,市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但最直接或讲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区(县)乡(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认

识,将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村提高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一项保证首都安定团结,让少数民族村农民与全市农村共同并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2.2建立和完善耕地使用主体保护,提高耕地质

量保护的责任制及管理法规和政策保护耕地和提

高耕地质量,首先要完善目前的用地政策,制定相

应配套的条例和办法,如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农田

投入物的质量管理办法等,杜绝不符合国家有关标

准的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流人耕地。

其次,在区域治理上要重点突击、措施得力,围绕

区域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淮北地区在耕地整理上重点抓好砂姜黑土治

理;江淮丘岗区要重点治理黄泥土、澄白土;沿江

地区要以潜育化水稻土治理为重点;皖南山区要抓

好红黄土和山坞田的改造治理。第三,要将保护耕

地质量与耕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广

大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要鼓励农民向承包的耕

地内投入更多的有机肥料,制定有机肥积造的奖励

办法,加大秸杆还田力度,持续提高地力。因建设

需要调整地块,必须按规定给予地力补偿。

2.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农田环境、

基础设施、土壤肥力与利用方式进行监测和管理,

维护耕地功能完整性,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依靠

科技进步,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耕地保

护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计算机

辅助以及3S(GIS、GPS、RS)技术及其集成等技

术途径,解决区域耕地数量、质量、农田环境与利

用状况的实时调控和管理。安徽省应加快推进耕地

动态管理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步伐,加快对现有耕

地资源信息基础资料的完善和更新,尽快建立以耕

地资源、耕地保护、耕地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

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提高

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农牧渔业厅.安徽省农业统计资料.合肥:安

徽科技出版社,1949~20__

2林国庆,王玉时.浅析安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安徽农

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73(2):82~84

3吴义鸿。李文胜,许冬梅.安徽省耕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和保护

对策.安徽农学通报,1999,5(1):45~46

4孙红忠.安徽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预测及对策.安徽农业

科学,2OOO,28(5):643~644

篇9

>>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化与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浅谈城镇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关系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农村城镇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浅议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企业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新农保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学意义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绩效及对策 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4-28.

[3] 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J].半月谈,2005,(11).

[4] 刘琳,陈军.留守妈妈不堪生活压力携3名孩子服毒自杀[EB/OL].http:///xinwen/shehuixinwen/201203/t20120331_7025278.htm,2012-3-30.

[5] 潘璐,叶敬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7.

[6] 曾向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EB/OL]. http:///edu/2010-03/04/content_13092749.htm, 2010-3-4.

[7]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24-34.

[8][9] 叶小文.城镇化是天大的问题[J].当代贵州,2011,(16):56.

[10] 叶剑平.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城镇化困境的直接原因[EB/OL].http:///ts/zxyd/byydtd/201003/t20100323_24958.htm,2010-3-23.

[11] 翟虎渠.尽快开展农业土壤污染等级划分研究[EB/OL]. http:///counter.asp?id=1512&IClass=0801,2006-7-19.

[12] 张维宸.城镇化,莫触耕地“红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04-15.

[13] 武志.七条对策化解城镇化中的土地矛盾[N].上海证券报,2010-06-28.

[14] 杨 英,潘晓华.江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J].江西林业科技,(4):48-50.

[15] 钱玉英.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中国的问题与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2009,(5):1-4.

[16] 陈潭.评论:后动员时代的计划生育关键词[EB/OL].http://.cn/o/2007-03-13/180011403840s.shtml,2007-3-13.

[17] 刘士林.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术界,2013,(3):5-13.

篇10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图书馆提供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市场经济对于信息的要求,无疑大大刺激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图书馆积累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图书馆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笔者认为,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首先要搞清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不足是严重制约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图书馆的经费是吸引优秀管理人才、改善馆舍设施、增加书刊馆藏、开拓信息服务等的经济基础。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都很支持,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各地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充足的经费,图书馆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图书馆普遍存在编制不足和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问题。由于图书馆人事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图书馆的人事机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图书馆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未必就能进来。目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构成主要有图书馆学专门人才、体弱年老的专业教师和行政干部,其他部门淘汰的多余人员。

3、图书馆的发展和规模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得知,美国每1.6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人均有书1.75册;日本每1.6万人拥有一个图书馆,人均有书0.6册。根据有关资料,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09家(大量常年闭门不开或已另做它途的区县级图书馆都被包括在内),藏书4亿册,人均0.3册,人均拥有数字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两册的标准。我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角钱,这与每1.5公里半径内设置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2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国际标准相比,相去甚远。很多县级图书馆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据文化部统计,2003年全国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占当年县级馆总数的23.8%;2004年扩大到720个,占32.5%。从区域看,无购书费的县级馆80%在西部;从省区看,有4个省区超过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有7个省区40%~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我国图书馆的这种状况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和有效开发利用。

4、图书馆发展的结构不合理。从宏观上来讲,缺少一个跨系统的统筹全国图书馆事业的领导机构集中管理全国的图书馆事业,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基础,按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多头领导。即使在同一地区,系统内的分工、协调、合作与管理,也只停留在口头和书面,文献信息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处于僵滞的状态,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和文献信息资源的浪费。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分散的方式来搞现代化;二是用封闭的方式来搞开放化;三是用传统的方式来搞自动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1、应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开发式信息环境,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影响。图书馆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笔者认为,图书馆的发展首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观念与意识,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等观念同样适合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建设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开拓创新,建成开放、高效、统一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信息中心。图书馆工作要由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型;由单一的借阅服务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文献的加工整理转变为信息开发;馆藏的重点与特色也要加大声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的比例,并深入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寻求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各级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2、开展有特色与创新的服务。搞好特色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特色”,一般指特定时空、特定范围和事物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信息中心,对本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特色服务首先要搞好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色资源不仅指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还包括馆藏的数字化和特色数据库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图书馆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特色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对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向不同用户提供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图书馆的特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在工作人员的配备方面也要求相对较高,最好配备特定的人才,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要对特色馆藏所涉及的专业熟悉乃至精通。特色服务呼唤特色人才。所以,图书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机制。从馆员整体需要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设计,并为馆员个人发展计划的实现提供信息、咨询、轮岗、培训、弹性的时间和工作方式。使图书馆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动态合理配置,持久地调动馆员的积极性,提高馆员的工作生活质量,更快更好地实现馆员的人生目标。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人才队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学正规教育一直都是培养专职人才的一条最重要途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更为实际有效的途径;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让其通过短训班、各种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等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以组织工作人员到先进的图书馆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也使工作人员自己认识到在未来事业发展中素质的重要性,真正使自己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一员。创新服务,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图书馆需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切实了解本地读者、居民需求,创造出各种新颖、有效的服务手段,成效将会自然地逐渐显现出来,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时代已经赋予图书馆新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员必须摒弃陈旧的“坐堂服务”模式,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先进服务意识,把满足社会发展和读者的需要作为图书馆变革服务的唯一标尺。“没有满足不了的服务”,它同样适合于图书馆服务的变革思考。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颖.数据库法律保护研究综述.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