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体育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篇1

一、历史的回顾

建国后我国农村体育第一次繁荣期,当时开展农村体育的基本思路是:“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00多万人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约占当时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5%。我国农村体育的第二次繁荣期开始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农村体育更是取得了全面发展。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县级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占县总数的95%以上,许多乡镇也成立了领导或协调机构全国农民体协工作会议。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有所改善,“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减少了疾病,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体育对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四是体育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组织网络正在形成,“农村县城镇体育指导站增幅显著,由1995年的10292个增至99531个,增加了8.7倍”(《大力繁荣农村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张发强);五是农村体育竞争和激励机制更趋完善,为表彰和鼓励农村基层开展群体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从中央到基层运用竞争激励机制并逐步成为制度,形成一套表彰体系。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为21世纪农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现状的分析

唐山市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不够,51.8%的人回答"不了解",28.9%的回答"听说过"。究其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当地群众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关注不够。 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来看,散步、慢跑这种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深受大众喜爱。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原因,居民进行球类活动的比例偏小,如排球、足球需要到专门性的运动场地活动,而只有少数能提供针对性的大球场地,因此,进行球类运动项目活动的人群偏少;随着唐山市加强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体育设施逐渐丰富,小球类运动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对用于健身活动的经费支出,家庭拥有的健身器材、报刊图书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在健身方面都有所投入,但投入的平均水平普遍较低。支出水平在1%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63.2%。这与个人经济收入偏低,消费观念的陈旧,相关书刊和健身器材的价格、质量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三、未来的畅想

(1)加强乡村体育的科普宣传,提高居民的体育意识,促进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居民自觉、积极踊跃参加乡村体育活动的局面;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的居民进行指导,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适合不同层次乡村居民参加的体育知识、技能讲座;根据居民特点选择不同时间、不同运动项目的活动与比赛,吸引居民充分利用余暇时间进行乡村体育活动,培养居民终身体育的理念。

(2)加强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乡村的规模与建成年代进行乡村体育的健身设施规划,根据各乡村的不同特点进行配套的乡村体育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商业投资,建设乡村体育建设路径。同时,结合乡村内具有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为乡村体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3)加强乡村与学校体育的结合,发挥体育院校大学生在社区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培养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志愿者和组织者,完善乡村体育培训体系,引导乡村居民科学健身。

(4)建立完善的科学乡村体育管理体系,加大经费投入,进行专项的体育经费支出,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成本,培养专业性的体育管理人才。在政府资金扶持的同时,积极吸收商业化赞助,与商业相结合,鼓励各界人士积极资助体育以及商业性质的投资,开发适应居民需要的体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凯珍.社区体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3-74.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农村金融体系理论概述

农村金融体系应当是指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以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现同一为其形成标志,又以二者的相互渗透及向证券、信托、保险等新领域的不断延伸为其显著的发展特征;它的健康运行必须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正常金融需求,必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能够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转。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也有所发展,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组织形式共同组成。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其他金融形式机构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机构、民间金融形式等。

三、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

2.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

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

3.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

4.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目前对于农业风险进行保障的途径还是主要靠民政主管的财政救济,这不仅给政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在农村市场发展商业保险,农户参与保险和保险公司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受挫, 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另外,现有农业险种和费率设置不合理,与实际需要不配套。

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1.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

在农村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其弥补市场失灵。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加大政策性信贷支农力度,是有效扩大农村金融供给,深化农村金融的重要手段。

2.放宽市场准入制度

①合理引导商业性金融。要引导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各类商业银行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机会,使商业银行服务农业变被动为主动。②发挥邮储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优势,改进农村邮政储蓄资金的运行机制,改变邮政储蓄“只吸收不贷款”的运作模式。③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进行民营资本参与试点,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引导和鼓励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多种形式的农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3.深化农信社改革和专制

①要解决农信社的目标冲突问题,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大方向,立足于为本地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②要规范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把产权明晰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落实内部管理责任紧密结合起来。③要规范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强化约束机制,增加业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④是要规范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将政府扶持农业的意志落到实处。

4.发展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①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②实行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政府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畜禽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保险项目实行自愿保险。③建立健全涉农金融风险政策性补偿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投入予以补贴。④建立农业保险巨灾补偿机制、设立巨灾风险基金和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保障,以应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公司的赔付危机问题。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①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平台,降低银行诚信成本。②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建立完整的农户资信档案,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发放贷款,使农民能够从正当渠道得到足够的资金,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坚决打击恶意逃避金融债务行为,促进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和优化。③发展农村担保。对贷款的农户或企业提供担保,应当成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一项新业务。

五、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

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应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

2.实施土地金融制度。

针对土地金融制度的实施,建议在农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银行,专门经营土地抵押信贷业务;同时,建立土地使用权交易所,规范土地使用权的流通转让。

3.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4.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

发展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主体,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当地的私人、村民、城市富裕阶层、某些法人投资等等。因此,建立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利用这些人的闲置资金。

5.改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①要所有参与的市场金融主体都接受监管并且受到同等待遇,防止某些市场金融主体因为受到歧视而转入地下,维护农村金融的公平有效竞争②要正确处理存款人利益与被监管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被监管者的权利,促使其快速发展③农村金融努力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性与统一性,这既是对完善监管制度的要求,又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保证。

总结:“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李琨.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2010,(9).

[2]朱新蓉:武汉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

篇3

关键词 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复兴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习、生活,而且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如何直接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研究现代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山西青少年儿童进行体质健康监测,并对其身体素质发展现状及规律进行研究,以便掌握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特点,促使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一定的政策、法规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

根据山西省的地域特点,选取了晋北(大同市)、晋中(太原市)、晋南(运城市)三地城市与乡村学校7~1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身体素质进行了监测。共选监测对象9600人,其中城市与乡村男女生各2400人,三个地区各选取3200人;不同年龄段各200人(城男50人,城女50人,乡男50人,乡女50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电子网络、CNKI资料文库以及体育学术期刊等途径,查阅有关国内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为本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测试法

从2010年5月开始,分别对山西省运城市、大同市和太原市三地城乡小学、中学的7~18岁学生9600人,根据国家体质健康监测要求进行统一体质健康检测。选择了50m、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小学男生)、引体向上(初中、高中男生)、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800m(初中、高中女生)、1000m(初中、高中男生)、50m×8折返跑(小学生)、坐位体前屈和握力等指标作为身体素质的测试内容。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与Spass3.0软件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处理以及关联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现状分析

表1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城乡差异性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省城市男女生的速度素质均优于乡村男女生;城乡男女生的下肢爆发力素质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腰腹肌力量优于乡村女生;城乡小学男生的速度耐力基本相同,城市小学女生的速度耐力不及乡村女生;城乡男生的耐力素质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耐力素质不及乡村女生;城乡小学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基本相同,城市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不及乡村男生;城乡男生的最大力量素质基本相同,城市女生的最大力量素质优于乡村女生;城市男生的柔韧素质不及乡村男生,城市女生的柔韧素质不及乡村女生。

2.山西省不同城市乡村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差异性比较

表2山西省不同城市乡村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差异性

比较(城男)

注:*表示呈显著性差异;**表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从表2中可以看出,除了握力太原、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7项均呈现差异性。50m:三个地区差异不太明显;立定跳远:大同与太原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斜身引体:大同与运城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0m×8折返跑: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000m:大同与太原、运城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太原与运城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太原、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运城与太原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3山西省不同城市乡村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差异性

比较(乡男)

注:*表示呈显著性差异;**表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握力上太原、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50m:太原地区与运城、大同均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其中大同与太原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斜身引体:大同与运城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引体向上:其中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0m×8折返跑:其中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000m:太原与运城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其中运城与太原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4山西省不同城市乡村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差异性

比较(城女)

注:*表示呈显著性差异;**表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一分钟仰卧起坐上太原、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50m: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0m×8折返跑: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800m: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握力:太原、大同与运城地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太原、大同与运城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5山西省不同城市乡村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差异性

比较(乡女)

注:*表示呈显著性差异;**表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一分钟仰卧起坐上,太原与运城、大同地区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大同与运城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50m: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太原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0m×8折返跑: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800m:太原、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太原与运城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握力:太原与运城地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坐位体前屈:运城与大同地区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山西省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男生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和提高,但是,其增长与提高的速度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女生由于性别的差异与男生有所不同。但是,在7-18岁的男女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就其增长速度来看,均出现了两个“高峰期”。这两个高峰期的出现均因年龄、性别和项目的不同而不同。青春发育期前,男女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7-9岁这个年龄段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年增长率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11岁之后出现了缓慢的增长趋势。男生与女生不仅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且身体素质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女生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年增长率的第二个高峰期,女生的一分钟仰卧起坐不论在哪个年龄段,均没有较大的差异;50m跑、立定跳远女生在13岁,男生在14岁,又出现了快速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1.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与其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身体素质都有其不同的快速增长期,即“敏感期”。而且男女生的快速增长期时间不同,男生为7-14岁,女生为7-13岁。老师应该在孩子的“敏感期”,促使身体素质快速发展。

2.13岁以后,由于女生增长速度明显减慢,甚至停滞或下降;男生还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男、女生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到达17岁之后这种差异趋于稳定。这是由于生长发育进入青春期后性腺活跃的结果,因而,应该特别关注青春期女生的体育锻炼,一定是适宜的负荷。

3.城市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学生耐力、柔韧与最大力量的练习;乡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学生速度、快速力量的练习。

――――――――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2004年监测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许良.我国青少年各个时期5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动态分析.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

[4] 周荣宝.宁波市青少年身体形态与运动素质发展趋势的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2).

[5] 刘新华,张建,蔡睿.对上海、东京两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

[6] 苟波,陈佩杰.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特征及运动对发育的影响.体育科研,2004(4).

[7] 李宜南,万平,赫忠慧.北京大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果分析报告.体育科学,2005,25(2).

篇4

【关键词】高尔夫俱乐部;SWOT;现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苏锡常地区7家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以下俱乐部:常州金沙湾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无锡太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无锡观蠡湖高尔夫俱乐部、苏州金鸡湖高尔夫俱乐部、苏州三阳高尔夫俱乐部、苏州太阳岛高尔夫俱乐部、苏州中兴高尔夫俱乐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论文的实际研究需要,通过充分利用高尔夫相关期刊以及大学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来了解和学习高尔夫俱乐部的现状与研究成果,同时整理了关于高尔夫休闲体育、管理学等方面的专著、论文等文献,并通过观看高尔夫相关体育赛事以及个人参与高尔夫俱乐部实习的经历来了解高尔夫俱乐部最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2.专家访谈法。为更详尽的了解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我们和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的管理人员,从事人员及高尔夫自身爱好者进行了访谈。3.问卷调查法。a)调查对象b)问卷制定c)发放问卷;4.信效度检验。a)信度检验b)内容效度检验。5.数理统计法6.SWOT理论分析法。

二、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的优势如下:1、苏锡常地区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2、苏锡常地区经济优势;3、苏锡常地区高尔夫场建设较为完善。同时再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根据专家对问卷中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角度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一)苏锡常地区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

高尔夫这项运动的本身决定了他的自然属性,高尔夫场所对周围的气候,土壤、阳光、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苏锡常地区本身属于亚热带气候,充足的水源、阳光,以平原为主基本,同时苏锡常城市和生活环境也都十分优越,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好的自然条件和融洽的人文环境为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苏锡常地区经济优势

众所周知,高尔夫俱乐部建设的消费是相当高的,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为基础,真好在我国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多是位列前几名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使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也为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苏锡常地区高尔夫场建设较为完善

苏锡常地区现有18洞及18洞以上高尔夫球俱乐部15家,对其中以研究对象的7家俱乐部进行了球场及配套设施的调查,在球场设计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绝大都数苏锡常地区的高尔大俱乐部场地都是有外籍大师设计的。

(二)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现状的劣势分析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处在的劣势有以下两个方面:1、苏锡常高尔夫消费昂贵;2.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专业人才匮乏。再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每个因素影响的平均数可以看出苏锡常地区高尔夫球俱乐部发展劣势的因素分别为苏锡常高尔夫消费昂贵、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专业人才匮乏。这些劣势因素对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苏锡常高尔夫消费昂贵。高尔夫运动的消费层次比较高,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贵族运动,导致了参与高尔夫运动的门槛相当高。目前高尔夫俱乐部都采取了会员制方式的消费,只有会员才允许带访客进入,然而一张会籍卡一般都在几十万以上,虽然经济不断增长,但是高尔夫消费还是相当的高,导致参与高尔夫的人数并不是很多。

2.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专业人才匮乏。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在中国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因此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一个严重而普遍的问题。由此可见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导致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教授研究表明,一个标准的18洞高尔夫球场一般是约需要300名相关工作人员以及400名球童。据统计2010年苏锡常地区拥有15家高尔夫俱乐部的,按正常的标准球场来计算的话,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需要4500名相关工作人员以及6000名球童,然而苏锡常地区有相关高尔夫学习的学校不超过4所,和高尔夫相关的毕业生不超过200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从事高尔夫的相关工作。这就造成了高尔夫俱乐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专业的高尔夫人才,成为苏锡常地区的高尔夫俱乐部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机遇分析

根据参考相关文献、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得出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处在的优势有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休闲意识的逐渐增强;2、青少年及女性消费者人数逐年增加。苏锡常地区高尔夫俱乐部发展的机遇因素,分别为人们休闲的意识逐渐增强和青少年及女性消费者的不断增加。这两个因素将对苏锡常高尔夫俱乐部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温江;乡村旅游;策略

一、温江区域概况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貌简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文地质、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育,是著名的农耕区。同时,温江区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成都市区县的前列,素有金温江的美誉。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26. 23亿元,增长幅度为11. 8%。

随着城乡统筹改革实践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不断推进,温江区主动承接主城区的产业转移,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兴三优二”将成为温江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温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广袤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大田林盘景观独特、花木种植产业发达,结合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温江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主体。

近年来,温江区依托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底、富饶的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田园观光、互动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形态的精品旅游项目。

三、温江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温江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花木产业基础和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是以花木资源为依托的观光型和体验型乡村旅游,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弱。总体上看,当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对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的梳理和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数量、开发潜力不相称,资源利用程度低,使得乡村旅游结构发展不平衡。

2.旅游产品影响力不足。在全国乃至四川省,温江区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仍然偏低。在旅游形象上,温江区虽然对自身旅游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策划,但由于形象设计变动比较频繁,且缺乏一个突出的口号和品牌,并没有树立一个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旅游形象。尤其与周边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和一些具有优质旅游品牌的地区相比,如成都市区、都江堰等地,温江乡村旅游对旅游者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城市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且乡村旅游在境内存在点分散、规模小、有点无网的特征,因此在前期工作不规范、规划不合理等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巨大,却难以获得良好效益的结果。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根据乡村旅游市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将古蜀鱼凫文化、川西田园风光、花木种植和水文自然条件等多种资源要素有机结合,积极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康体养生、体育运动、商务会展等新兴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具体而言,应主要发展以下几种乡村旅游产品形态:花木观光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体验游和川西林盘风光游。

2.进行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展。(1)温江应继续开拓特色餐饮产业,打造万春镇“卤香天下”美食街和重塑公平“美食名镇”等知名品牌。建设一批金盘级、银盘级特色餐饮名店,推出一批特色菜品,完善“食在温江”的内容与内涵,丰富温江的旅游产业要素。并强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水平。

(2)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立足于温江的文化底蕴与自然资源特色,在系统梳理温江已有的酥糖、滴窝油、蜂胶、有机食品等特色商品和潜在旅游商品的前提下,分析市场需求,凝练出 5~10种温江特色旅游商品,加大以“带走温江”为主题的系列旅游特色商品的开发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

3.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强化旅游交通建设。在温江现有交通体系基础上,建设发达的对外、对内交通交通体系,尤其是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内、外部交通方式与线路。

(2)加快旅游酒店的发展。吸引中外品牌酒店在温江投资,促进温江酒店市场的发展、增加客源市场规模,提升酒店经营管量水平,培育酒店市场经营主体,成为温江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3)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旅游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通过全区各部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撑环境,破除旅游信息孤岛,实现旅游系统与空间系统、产权系统、社会组织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全面整合。

(4)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推动景区及旅游交通干道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讯网、互联网全覆盖。

4.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渠道。(1)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营销。温江乡村旅游营销应树立大市场、大营销的意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整体营销。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创建各级各类旅游示范区(镇、村)以及 A级、星级品牌,从行政区域和企业规模上不断扩大温江旅游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推广联盟营销,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建立旅游联盟,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实现平台共享,渠道共用,客源互送,联动发展;三是积极参与承办体育赛事、博览会、交易会、各类旅游节事活动,积极参加区域旅游合作,着眼于旅游形象的整体宣传策划,形成景区与乡村结合的整体概念,深化“运动、健康、生态、休闲 ”的品牌形象内涵。

(2)大力开展网络营销。针对旅游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整合温江旅游系统资源,构建政务、商务整合的网络营销系统。将网络宣传进行有机整合,积极通过互联网加大温江旅游宣传力度,利用好温江区地理信息平台系统,全面建设旅游信息新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把温江旅游资源全面、详实的展现在互联网上,真正实现将温江旅游搬上互联网。

参考文献:

[1]丁艳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陕西省华阴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2(7):91-92,113.

[2]黄露.浅谈成都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探讨,2011(8):293.

[3]李琳,徐洁.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区域差异特征比较研究[J].求索,2013(4):259-261.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

篇6

【关键词】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1 山地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

1.1山地户外运动的概念。山地户外运动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国家。2005年4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并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中国登山协会申请“ 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 时,最早提交的名称为“ 户外运动”,但为了突出与登山运动的关联,适应我国体育运动管理体制以及避免字面上的理解歧义,该定义最终采用了“ 山地户外运动” 这个名称。山地户外运动主要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一组集体运动项目群,简称“ 户外运动”,目前这个概念也被广为引用[1]。

1.2 山地户外运动的目的和意义。随着山地户外运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户外的安全意识和一些常识、实用技术也成为大家学习的热点。那些看似简单的行前准备,整理背包,山地中的行走、露营、绳索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的应用都充满了知识和趣味。当发生雷电、迷失方向、虫叮蛇咬等紧急情况,我们做出迅速的处理,尽量减免危险及运动伤害。具备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我们将更好的体会户外运动的乐趣,享受风景,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2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现状

2.1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情况

2.1.1贵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次数。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已成功举办六届[5]、中国贵州遵义・娄山关龙囤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已成功举办五届[6]、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7]。赛事的规模和办赛的水平逐年提升,赛事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资源对赛事的关注和投入也有所提升[8]。

2.1.2贵州各地区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开展情况。贵州有9个地州88个县,峰林秀水,喀斯特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6%,拥有喀斯特所有的地面形态。其地貌特征就是,在很小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地貌落差,形成了像紫云格凸河和燕子洞等独特地貌,被国际权威人士认定是 “世界级” 的,适合开展攀岩等竞技运动和体验运动,为贵州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2.1.3 贵州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开展情况。山地户外运动的赛事的内容是由项目组成,项目种类是丰富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1997-2015年,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种类为18种,分别为:漂流、野外生存、山地运动会、攀岩、山地自行车、山地户外挑战赛、定向运动、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跳伞、山地竞速挑战赛、野战运动交流赛、徒步、全国山地穿越挑战赛、溯溪、生态体育公园系列活动、滑翔伞、户外运动节。极大的丰富了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需求。开展最多的运动项目为山地自行车,为10次,占20%,其次为野战运动交流赛,开展次数为9,占18%,再者为徒步和攀岩,开展次数为4,占8%,其他的开展只有1-3次。

2.1.4参与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运动员人数。运动员是组成体育项目的核心部分,没有运动员的参与,体育项目则无法开展。由图 4可知,每年在贵州参加山地户外运动参赛人员由少到多,并且逐年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仅2015年12月之前,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与国家体育政策的颁布有着的密切的关系。

2.2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人才培养。2010年6月24日全国第34期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贵阳举行,贵州续06年首次开办培训班后连续第四次举办这一活动。高誉松[10]在《贵州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共5所院校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说明贵州的高校也为户外运动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培养了一些户外运动专业的人才。以及2015年4月在贵州举办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班,2015年11月,中国登山协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全国高校教师户外课程师资培训班。

2.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体育学科的体育项目之一,也应将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积极开展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方针政策。

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贵州地理条件奇特危险与交通不利。山地户外运动最贴近原生态体育,体育也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和社会应用价值。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在某种程度上对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具有优越的地形优势。但是,贵州多数的地形奇特、高山较多,由此,山地与丘陵的奇特地形地貌也限制了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基地开发以及面对的交通不便因素。

3.2贵州山地户外运动人才培养数量缺少。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也不例外,山地户外运动需要专业的人才。高誉松[10]的研究得出结论:贵州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开设率偏低,课程设置无普及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3)师资配备不到位;(4)缺乏有力的宣传,学生了解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对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3.3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体育学科的体育项目之一,也应将理论研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积极开展与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与学术交流。由表1显示,贵州的山地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晚,开展的研讨会与学术交流会数量少,山地户外运动理论研究成畸形发展状态,研究的数量少,而且,仅局限于官方,未有社会企业参,这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的开发具有一定局限性。

4 加快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对策建议

4.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基地。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11]指出: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

4.2 充分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优势发展山地户外运动。贵州省是世界山岩溶地貌发展比较典型的地区,全省的总面积有五分之三都是比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峡谷、石林、峰林、湖泊、溶洞等遍布全省,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仅为徒步、登山、攀岩、山地车等提供了场所,而且宜人舒适的气候更有利于这项运动的开展[13]。从气候上来看,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9%,空气中负氧离子多,紫外线较弱,全年有300~330天可以进行户外运动[14],优越的自然条件极适合户外山地运动开展[14,15]。

4.3加快山地户外运动的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关键,贵州各地区高校的体育院系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联合社会资源,结合当地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展现状,制定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加大山地户外运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实施。

4.4 加强山地户外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项目发展的必经之路,政府与社会企业联合,政府与高校联合,高校与社会联合,形成“三联合”的模式,共同研究山地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利用各自资源,联合研究开发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局势。

4.5 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项目。贵州要结合本土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优势项目,同时,要支持鼓励潜在优势项目协同发展。由图2可知,贵州的山地户外运动在9个地州市的发展不平衡。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蔡国祥曾做了关于打造山地户外大省的专题发言中,针对贵州的资源优势,他指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清水江、都柳江纵横境内,他们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重点打造漂流、皮划艇激流回旋和龙舟为特色的水上全民健身运动,其施秉县杉木河漂流节和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赛事已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品牌项目。

4.6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发展和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服务。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而山地户外运动的开展主要是在郊外、乡村以及山区,这里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居住地。由此,贵州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本省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那么,现阶段,由于与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相关的娱乐业、服务业等发展还比较滞后,相应的配套服务,如餐饮、住宿等也比较落后[14]。46号文件[11]指出: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因此,贵州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要充分的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结合当地的居住条件,开发:“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节日、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住处、山地户外运动+少数民族地区餐饮”的模式,由此,丰富山地户外运动的内容,同时,完善赛事安全保障与服务措施。通过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具有 “贵州民族特色的” 可持续发展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

参考文献:

[1]马欣祥,田庄.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重新甄别与界定[J].中国体育科技.2015(01):140-145.

[2]张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3]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张油福,国伟,黄晓晓.贵州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66-70.

篇7

关键词 国家战略 体育产业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休闲体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处在首要地位。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范畴,所以对于当前我国的休闲体育产业来说,创新发展是最主要的战略方向。

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现状

休闲体育产业是指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以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为中介,以满足大众休闲需求为目的,与大众休闲行为直接相关的产品与服务的所有产业活动集合。本文中关于休闲体育产业的界定包括休闲体育服务产业和休闲体育用品产业,其中休闲体育服务产业又包括体育赛事产业、休闲健身业和体育旅游业。

(一)我国休闲健身业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开展的体育项目十分广泛,说明我国休闲健身业有能力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我国休闲健身产品的供给能力已逐步得到提高。在对部分省市体育服务业所做的调查中,休闲健身业的各项经济统计指标均占到体育服务业总指标的50%以上。但是,在对休闲健身业的市场调查中发现健身场所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健身者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

(二)我国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体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职业联赛为人们提供了高水平的竞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观赏高水平竞赛的需求。在简政放权之后,体育单项协会脱离体育总局,体育赛事的运营和管理更多的受到市场支配的背景下,体育赛事及周边产业的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我国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状况

休闲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东南沿海发展较快,但在我国其他地方才刚刚起步。但是休闲体育旅游和体育旅游的区分度并不大,很难界定休闲体育旅游的范畴。不过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能扩大了就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地方知名度等方面的认识比较深刻。总之,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仅仅是个开头,代表旅游市场中的一个发展潮流,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四)我国休闲体育用品业发展状况

休闲体育用品业是体育用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用品业起步较晚,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体育产业总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等优厚条件,历经了市场化、创新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短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休闲体育用品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基础支撑,在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并不十分发达的今天,调控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能,以达到产销平衡,防止商品过剩和制造更加符合休闲体育参与者需要的产品是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创新多元化发展战略

(一)树立终身体育和参与体育的教育理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精髓,也是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懈奋斗的核心精神。当前国民的经济能力显著提升,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还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青少年肥胖上。所以我们要从树立国民的思想意识入手,尤其是在学校教育阶段,提早培养孩子的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更多的体育参与者。

(二)休闲体育产品的多样化引导体育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基础的需求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需求,更高一级的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需求。休闲体育产品更多的是满足体育参与者的社会需求。在满足体育参与者的过程中,要发现他们的外在需求,更要挖掘和引导他们的隐藏需求,发现需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需求、满足需求。

(三)创建品牌休闲城市和特色休闲乡村游

品牌的力量是无限的。在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符合市场的决策和计划。品牌休闲城市的建设,除了在广告宣传之外,休闲城市本身应该在基础设施和城市细节建设上,综合考虑自身状况,站在休闲参与者和城市居民的角度上,规划城市。对于特色乡村,更多的要给人一种返璞归真、远离喧嚣、安静祥和、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其中,对于民风民俗和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转化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四)互联网+新媒体引导国民参与休闲体育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家的网络建设使手机成了国民生活中主要的生活组成。互联网和休闲体育的融合是当前国家战略在体育产业的主要方向,其依靠的是网络平台APP的应用。在之前的课题研究结果中发现新媒体与体育的融合对于引导体育参与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APP的用户体验和信息安全方面要引起重视。

四、总结

国家战略期对体育产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型发展期,对于完善和规范体育产业具有深远影响。休闲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除了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工作外,还要建立体育产业的新课题和科研机构,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引导休闲体育产业的实践活动。政府和相关体育行政部门应强调建立并监督实施的体育产业政策,并积极借鉴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农村体育;创新模式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推广,广大的城镇居民受益较大,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处于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体育运动开展却是举步维艰,人数众多的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并未有显著提高,农村体育运动开展是“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的关键环节,需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配合才能够加以妥善推进,将大学体育文化引领农村体育运动开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理念的形成,建立我国体育教育融入农村体育的服务思想,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创新模式的形成。

一、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农村体育运动方式的形态,可以展现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需要追求,农民多数时间没有多余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更无法谈及运动知识与技术的习得,如在东北地区冬季会持续近6个月,更是无法进行户外运动,因此场地、经济原因严重制约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由于农村固有的传统观念认为从事体育运动者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思想,会给年轻有意愿从事锻炼的年轻人带来不小的阻力,这些固有的错误思想也是阻碍农村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体育需要融入大学体育教育新鲜的血液才会充满活力,与城镇相比,农村体育锻炼者会很难接触专业的体育教育知识,难以有机会与专业体育人才进行交流,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更需要大学体育教育人才的引进,配合当地学校体育境况进行教学才会使农村体育人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局面。(二)大学体育教育毕业的学生应首先立足于农村体育服务,我国对三农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对于体育教育毕业的学生,应把握好这一机遇与挑战,积极面对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片土壤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与才华,同时也为就业渠道增加更多选择性。(三)快速架构城镇与农村体育生活交流渠道,大学体育教育能够指导、组织农村体育人口在当地进行体育活动与比赛,减少了以往因体育交流产生的交通、地理环境而耽误的时间与人力成本,有利于合理化组织农村体育人口进行体育运动比赛,提高农村体育业余文化生活水平,改变农村人口体育活动的传统观念。

三、大学体育教育服务农村对策与展望

(一)大学体育教育要在现有培养目标基础上融入服务农村体育研究方向问题研究,抓紧时间根据农村体育特点进行设置体育本科生课程,甚至在学历提升考试中制定相应各类人次培养目标与计划,与体育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有机结合。在大学教学实习过程中,更多的院校会忽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因此需要重复利用这部分时间环节期间,使社会体育面向农村体育进行具有时效的实习,使更多学生在学校毕业前夕更多了解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强化学生励志服务农村体育的思想。(二)大学体育教育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做法,在大学周边的农村先行建立体育示范村,营造体育示范力量,辐射周边农村快速带动体育运动思想传播。在农村建立体育辅导站,由学校派固定人员定期进站对农村体育人口进行体育知识科普,讲授体育锻炼基本知识与基本运动规律介绍,进而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知,在体育活动的带领下使乡风更加淳朴。(三)农民体育人口可以进入大学校园接受体育教育,依靠大学设立的体育示范村庄,大学首先要树立大学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农村的服务意识,发达城市周边的农村受到城镇人口体育锻炼思想的耳读目染,对体育的认可程度较高,同时,农民经济条件较好有更多可用于体育锻炼的消费能力,可以将这部分农村体育人口引入城市高校,对他们进行大学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与照顾政策,为农村体育人口更加便利的进行体育活动提供场地的保证,大学丰富的体育资源可以在周末或在假期充分对农村体育人口进行资源配置,整合体育资源有效利用,一方面减少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对周边示范村庄农村体育人口开放,提高农村人口体育锻炼的热忱。(四)今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式见好,改变传统的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将多余可用的资金纳入体育用品的购买与消费,提高对体育消费品的购买力。以农村企业内运动人口作为突破口,引领这部分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方式先行,沟通城市体育用品企业与乡村企业进行大力合作,开展体育赛事赞助行为,一方面引导农村体育人口正确增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城市体育用品企业的产品推广也大有裨益。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沿海地区 体育旅游 生态化 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兴起,体育旅游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据初步统计,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旅游活动的人数在我国国内旅游者中约占73.53%,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许多省市纷纷将体育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然而,现实中出现了体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亦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找到一条符合环保要求的体育旅游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一、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

澳大利亚David weaver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及欣赏自然环境,或是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其中的一些元素。它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它选择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基础发展道路,并提高生态旅游经营机构的生存能力。

David weaver把体育旅游分解为探险旅游、3S(海洋、沙滩、阳光)旅游与健康旅游,认为“生态旅游与其他主要的自然旅游产品有重叠现象,这些自然旅游产品包括探险旅游和3S旅游”。由此认为,江苏沿海地区湿地、海滩、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了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人们在大自然环境中观察珍禽、鸟类、动植物,欣赏自然景观,离不开徒步、攀登及各种身体活动,使人体沐浴在优雅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强身健体、怡养身心,增添了旅游的健身价值。体育旅游与生态旅游交叉融合,开创了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体育旅游。

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优势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市。土地面积为3.04万平方公里,人口2041.71万人。它东出黄海,地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孕育了江苏省沿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旅游资源,有着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越条件。

1.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姿多彩。自然景观有风景秀丽的河口地段,绿树成荫的林带,珍禽栖息的滩涂,浩瀚无际的大海,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以及岸外沙洲、海上孤岛等;人文景观主要有历史名人遗迹,古代工程遗址,名人故里,民居街坊,渔乡风情等。江苏沿海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13处,其中,花果山景区、连岛度假区、孔望山景区、鱼湾风景区和狼山-濠河景区等为国家4A级景区;大丰麋鹿保护区、盐城珍禽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都为沿海地区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赋予沿海地区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 沿海地区特殊的政策,为外商投资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此外,沿海各城市对旅游业亦越来越重视,都将其确定为重点扶持产业来发展。

虽然江苏在全国旅游大省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向着旅游强省的目标迈进。可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正受到旅游空间容量小的限制,急需拓展新的生长空间。而沿海地区完好的海滨生态资源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江苏省政府“海上”战略的实施,和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都将对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社会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交通、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商业、服务业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据江苏统计局(jssb.省略)公布的资料统计,2005年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9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而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数,比上年分别增长了24.2%和15.8%。

三、体育旅游产品生态化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

体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前提,把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稳定在生态持续性的阈限内。江苏沿海地区为了实现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对海滨湿地、滩涂、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较脆弱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力求使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生态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点。

2.特色性原则

旅游产品的特色已成为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鲜明的产品特色往往能使旅游者产生很深的印象,因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体育旅游的资源状况是衡量当地是否可以开发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标准。江苏沿海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过程中,要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氛围融入到生态体育旅游产品中去,形成自己的特色。

3.参与性原则

体育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的参与性。现在旅游者已逐渐开始从享受“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到享受“三N”(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天堂Nirvana)[7],从追求感官的自然美到追求理解自然及生命价值基础上的生态美。人们的生态品位在生态体育旅游的“见”、“闻”、“识”、“感”、“悟”中得以升华,从而自发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越强,带来的体验就越生动。在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

4.市场导向原则

生态体育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旅游市场的检验。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只有拥有广阔的旅游市场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江苏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充分市场调查与分析后,制定出产品定位,形成产品的特色与差异性,开发如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文化、生态康复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适销对路的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 生态教育原则

21世纪,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生态体育旅游重在教育,要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体育旅游的过程中要倡导生态教育,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江苏沿海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设计构想

根据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和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沿海地区的体育旅游应从海水、湿地、山岳、森林、乡村、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设计和开发。

1.以海水为基础的海上休闲体育游

江苏近海海域有着丰富的海岛资源、海岸资源和海洋水产资源。沿海地区要围绕“海”字做文章,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连云港的天然海滨浴场是人们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这里山海相连,海岛错落,白浪黄沙,景色秀丽壮观,气候宜人,海湾中风平浪小,沙质细腻柔软,水下无礁石,具有鲜明的滨海特色,开发生态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适合开展游泳、划船、海上垂钓、帆船、潜水、滑水、冲浪等水上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2.以湿地为基础的体育生态游

当前湿地旅游已成为国际最为时尚的旅游之一。江苏沿海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资源。盐城的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色充满野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湿地资源,开发湿地生态观光、科考探险等旅游产品。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生态旅游品牌,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海滩踏青、观鸟鹿、生态探险,在悠闲自乐中寻找清雅、恬静、返璞归真的闲情。同时开发海涂船拾贝、泥浆浴、海涂拔河、海涂摔跤等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吸引游客。

3.以山岳为基础的体育休闲游

连云港云台山风景区大小山头就有136个,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闻名天下的花果山就坐落在其中。四周的锦屏山、渔湾、孔望山景区等,山高林密,峰连岭绵,使瀑布、溪涧、深潭遍布山岳,加之山体岩洞众多(如花果山水帘洞、七十二岩洞等),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可以利用花果山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山岳旅游资源开展山岳休闲体育旅游,如登山、攀岩、探险、山地自行车等项目。南通著名的狼山风景区,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也同样有着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

4.以海滨森林为基础的体育养生游

江苏沿海拥有万亩人造森林和防护林带,连云港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经济林、云台山森林公园、连云港锦屏山森林公园、盐城华都森林公园以及沿海的墟沟、滨海、射阳、黄沙港、大丰、东台等六大林场,构成了开发海滨森林旅游产品的基础。这里除了森林观光等大众旅游项目外,可以开发森林浴、森林养生、森林野营、森林狩猎、野外生存训练等生态体育旅游产品。

5.以海滨乡村为基础的体育乡村游

连云港、盐城、南通都有着良好的农业、盐业、渔业、养殖业基础,围绕着海滨种植业和海水养殖业等,可进一步开发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体育生态游产品。如渔村观光游、渔村劳作游、乡村民俗游、集市商贸游等,还可通过海上垂钓、观鱼、考察海珍品养殖厂,以及踩文蛤、品海鲜等参与性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近来兴起的“海上迪斯科”是很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其主要是利用南通地区沿海潮间带这一丰富滩涂资源,以采蛤为主,辅以观海潮、观渔场、放风筝、参观渔家、品尝海鲜等风情民俗活动,让游客尽情地体验当地淳朴的民风民情。

6.以海洋历史文化为基础的体育观光游

江苏沿海旅游集江海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于一体,历史文物、文化古迹遍布。尤以国内惟一反映原始农业部落生活的“将军崖”岩画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最具代表性。加之《西游记》、“大禹治水”、“徐福东渡”等神话和民间传说,更是平添了几分神韵。另外,江苏沿海盐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开始“煮海为盐”,盐场旧址别具特色。沿海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必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五、结束语

体育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是以海滨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海滨生态系统为依托,在传统海滨旅游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具有强烈海滨生态保护意识,并促进海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江苏沿海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对于丰富江苏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亲近自然”的旅游新理念和发展进程,提升江苏旅游市场份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涛姜付高: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20~23

[2]DAVIDWEAVER杨桂华译: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2

[3]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01

[4]江苏省人民政府办.江苏年鉴[Z].南京:江苏省年鉴杂志社,2003,231~260

[5]李小峰: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2):113

[6]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2.

[7]Chris Cooper, Stephen Wan hill. Touris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and Community Issuers[J]. John Wiley Sons, 1997

[8]彭青:生态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在我国的开发[J].广州大学学报,2000,14(1):46~50

篇10

关键词:夏季旅游产品;开发;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67-01

一、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综合性资源优势

首先,夏日凉爽、舒适的气候使得哈尔滨发展夏季避暑旅游有了先天性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舒适型气候已经变成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种特殊战略性稀缺资源。其次,自然资源条件优越的哈尔滨,拥有多类山地、草原、森林、水体、湿地等避暑消夏旅游资源,松花江在城市内曲折蜿蜒,水网密集,森林覆盖率超过44.6%,空气状况良好占总天数的95%以上;自然资源禀赋独特,水文和都市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人善水和”的生态旅游背景下,水与城、自然和人文异彩纷呈,是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和特色之处,为哈尔滨在夏季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极大的优势。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风貌独特,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旅游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中高端消费相对集中,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二、哈尔滨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2008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共同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实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双轮驱动、两季繁荣”的发展战略。“夏都”哈尔滨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直接带动旅游业的整体提升与发展,使得哈尔滨的夏季避暑旅游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12年,哈尔滨市联合旅游产业相关各点,通过整合旅游、文化、经贸、体育和消夏等节庆类活动,首创“迷人哈夏”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包括湿地节、啤酒节、哈洽会、五花山赏秋节、哈夏音乐会等百余项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娱乐游览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的夏季旅游产品种类。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连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松江湿地避暑旅游资源独特性缺乏深入认识和挖掘,利用程度还比较浅显,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哈尔滨市夏季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1.夏季的松花江本身就是避暑疗养天堂,哈尔滨段更是拥有众多滩涂、千岛湖等湿地,为避暑消夏的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空间。应推进夏季避暑旅游与湿地水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出多样化、突出特色的湿地避暑旅游产品。

2.哈尔滨森林资源优势明显,森林避暑旅游产品的开发必不可少。如在暑期开发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森林科普旅游,包括科学考察、探险猎奇、专业实习和夏令营等产品形式。

3.哈尔滨周边有独特的乡村景观和浓郁的东北风土人情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区,可以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到一起来组合旅游产品,推进一批特色少数民族风情乡村游、农家乐等。

4.依托江河、湖泊、水库等湿地,开发一批亲水旅游产品。松花江两岸景致秀美与雅致并存,可充分利用水陆便利的交通条件,通过自驾、游船、骑行等多种游览方式感受哈尔滨夏季的独特魅力。

5.充分利用周边山水组合资源,重点建设少数几个避暑山庄,另辟蹊径,打造山地高端避暑制高点,并开发相关旅游产品。

6.依托特色城区街道,建设若干都市避暑文化区,推进哈尔滨市文化风情与夏季避暑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产品的宽度与深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