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策略

一、概述

中学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前已经进行了很久的实验研究,力求在新课改推行中能把教学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相连,教学活动比较能体现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虽然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书已经不再是教教材,但是重用教材仍然是实现教与学并存、知识与能力共进的一个好措施。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跟随学科的新课改思路和新课程标准,力求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动求知的主人地位,教师多从辅助和帮助的角度进行教学引导。

二、从困境中做出突破

经过对当前中学教学组教师总结发出的各项研究论文的比对,笔者也对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调研、问答等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在新课改模式下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观念、课程结构等方面,教学改革的步伐还需坚定向前。

1.教与学行为不均衡

在传统经验教学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师的思想没有及时跟随新课改进行转变,仍然把“教”的地位看得非常重要,长期把教学当成课堂主要旋律,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能力的发展更是被忽略。整个教学中,老师死硬讲解灌输的模式普遍存在,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因为学生无法自学掌握知识就只从自己的角度教学,而不考虑从学生的角度想办法引导学生逐步主动分析问题,掌握语文知识和应用能力。

2.知识与能力发展不均衡

中学语文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设计了很多的探究活动,这些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等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部分教师认为课标上没有表明重要性就忽略而过,这样对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是不利的。

3.课堂补差严重缺失

新课改重点要求学习与能力同步发展,中学语文课堂因此变得比较开放,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弱,出现知识漏洞,造成严重的偏科现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却没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环节。学生的知识有漏洞,其兴趣就会越加低落,最终其能力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找准方向,运用多种新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可以使用多种符合教学、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法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奋勇前进,改革创新。

1.结合做中学的理论,统筹教和学

整个新课改要求中提出了很多当前教育界运用广泛的教学理论,其中“做中学”的理论多处体现了对教学的要求,教与学结合成为必然趋势。中学语文开学前的备课环节是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学案的前提,但这个过程只能对教师认为的重难点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缺少对学生的了解,也不能具体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课程活动和练习,掌握知识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在上课时,教师还要在学案的角度编排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练习题、活动题等。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民主的、学生主动参与“在做中学”的课堂,引导学生竞相发表自己对于探究问题或现象、规律的看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发展自己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

2.结合信息化手段提高各种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读书、教书的内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改变,教材上的很多语文知识内容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需要由教师在课前做好取舍,结合信息化手段补充符合时代气息的内容,把课外的内容引进课堂,把学生能自学的和需要教师重点引导的区分开,把优质的视频、有创新见解的材料等引进课堂,以此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打破原封不动的、按部就班执行的旧传统教学,灵活地进行变动,通过变革实现教学结构和课堂结构的创新。

3.注重探究性教学与日常教学结合

在语文探究教学前,教师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探究的阅读材料等。然后,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多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步骤,防止学生因为字、词等问题无从下手,或者出现贪图玩耍、偷懒现象。只有有目的地做好准备才能有目标、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发展语言应用、表达能力。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有了很多思想、结构等的变化,同时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在制约新课改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的推进,这需要教师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改进

策略。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9-01

1.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1.1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认字、背书,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与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对字词的拼写,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书面中的死知识,然后应付完考试即可,完全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限制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真正发展。

1.2传统的教学措施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

语文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应当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加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完全削弱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中的生活特性。由于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所以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升。

1.3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得当

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的,或者说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应当存在一种水平的沟通交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完全占据的是霸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极大地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途径,往往都是教师说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愿的途径,这极大地打压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精心设计,优化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写一份教案,而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教学形态,并据此设计出理想的、充满活力的教学预案,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详略得当”。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认真研究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设疑点,彰显亮点,进而做到详略得当,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其次,教学容量的设计要疏密相间,突出主旨,取舍得当,留给学生品味、咀嚼、消化的空间和时间。

再次,教学形态的设计要“动静结合”。所谓“动”,不是指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所谓“静”,不是指课堂鸦雀无声,而是指学生的深入思考。只有这样,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活”起来,课堂才能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2.2加强指导,抓好学生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然而,审视当今的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能做好预习,他们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的预习指导没有做到位,导致了学生不知如何预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第二,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做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第三,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做个记号等。这样,学生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能有重点地听讲,更好地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有重点地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3点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

(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2)搭桥铺路,由浅入深。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通过设置这样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2.4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不断寻觅,上下求索,就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碧海.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27-128.

篇3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职高的语文教学,仍然属于基础学科范畴,在整个职高教学过程中,它所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职高学生语文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因为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多丧失了对传统刻板教学模式的兴趣。如果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的改变,对于职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是极为有害的。

一、职高语文在教学时的普遍困境

职高语文教学疏离生活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虽然近些年来,很多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思考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可因为职高学生尚没有在普遍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兼之他们的基础一般很薄弱,目前的状态仍然堪忧。而另一部分教师悲观地以为学生本来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如果过多地将生活同课堂联系在一起,讲求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然会导致课堂混乱,因此不敢也不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只好无奈地重用旧法、统治包揽课堂,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学习能力更加得不到提升。

二、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讲解《内蒙访古》这篇游记文章时,笔者考虑到很多学生可能对游记类文章兴趣不大,因此先给同学们讲解了我国当前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情况,拉近历史、地域同现实的距离,以此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拿出与内蒙古有关的图片,根据图片讲解赵武灵王与昭君的故事。这种学习思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游记类文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与世界形势,显得氛围非常活跃。而对于小说与戏剧之类的文章体裁,则完全可以安排同学们形成自主学习小组,组内利用课外时间自由排练,然后在上课时将文章内容表演出来。学生想要演好每一个角色,都必须认真了解课文及相关的时代背景,仔细体会角色的人物性格与心中想法。这种生活气息很浓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是极有帮助的,另外也可以培养其表演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应用文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讲此类文章时教师如果不设置有效的情境教学方式,则几乎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生活情境法的应用必可不少。例如在讲解应聘信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自己预先搜集一些应聘稿与应聘录像,或者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将这些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模拟招聘的演练。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印象深刻地学会普通的应聘信写作。

三、课堂同生活相联系

语文来源于生活,很多职高语文课文所写的也都是生活常见现象,如果学生抓不到二者间的联系,而教师又不能加以合理引导,则毫无疑问会浪费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特质。教师有必要多多寻找生活里面的现实背景,从学生的视角形成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生活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好地感悟生活、理解语文。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其运用课文中提到的知识,模拟土特产品展销会现场,做荔枝的宣传推广演示活动。类似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理解文章,丰富文化内涵,加深其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再如,很多职高学生都对作文学习非常头疼,而应用文写作又是职高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我们应当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这上面来,让同学们多练习书信与条据写作的内容,学会用标准正确的格式进行应用文创作。这类文体中的基础知识能够给学生未来就业与工作提供极大帮助,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乐趣,就会更愿意主动去学习,由此开创出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四、生活也可以成为课堂

语文课堂里有生活,生活中也随处有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找到生活同语文的关联,使生活变成学习的重要素材。具体的实施方法是:第一,在家族生活里寻找语文,家族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课堂,家族成员是学习语文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应当设计巧妙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比如在进行写作课的时候,便可以将写作任务直接布置成对家族成员的描写,使之用更加生动化的语言形式表达家族成员的个性特点,因为同学们对家人是最了解的,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写作时不知道从哪里下笔的毛病。第二,语文同生活具有同样的概念外延,看报纸杂志,听电视广播,读古今名著,赏古迹名胜,无一不可以锻炼语文的各种能力。一些学生因为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便片面地以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而将语文同生活脱离开来,这是不足取的。教师需认真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生活,并把思考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生活同专业知识贴得更近。比如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模拟现场招聘会与专业演讲,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水平,综合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而在具体的文章内容讲解时,也可以且应当加入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生活背景、社交礼仪、处事方式等,以使学生更好地在将来融入社会,提前培养其生存能力。比如在讲到《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先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所产生的时代,再从文章的构思结构方面加以学习,最后使大家分别谈一下学习本文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冯谖的处理事情的机智,并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生存能力教育。

五、总结

职高语文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不管在文体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但是无论何种文体、哪个主体,只要将内容同生活相联系,就一定可以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水,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春洪.让生活语文走进课堂,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J].考试周刊,2010(12).

[2] 刘凤梅.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04).

[3] 范开玲.浅谈职高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践[J].科学咨询,2010(09).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效率 提高

当前,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勤快、学生懒惰的现象。教师通常认为只要将文言文中的所有字词与句子翻译完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获得知识,同时还阻碍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如何提升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语文继续解决的一大教学课题。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弄明白每个字词的实际含义,以及每个句子的大意,从而应付必要的考试。但是,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大大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背离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的。

出现这种教学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忽略了语感的培养。文言文教学不具有计划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流程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学模式也不够丰富,这就导致学生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缺乏深入研究与探索,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中也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沉闷,即使文言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1.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文言文学习还处于初始学习的阶段,所以需要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初中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就不会显得过于生疏。其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主要是学生对语句停顿没有丰富经验,因此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可以采用诵读、吟诵与默诵等方式,也可以是全体阅读或个人阅读。要想进一步突出教师对文言文的规范化阅读,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朗读与默读。

2.教师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语文,特别注重字的读音。但是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正确的规范化朗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强调读音,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初中语文《童趣》一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现代汉语中句中“强”字读作“qiáng,但是在本文中却读作“jiāng”,由此可见很多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字在读音上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异音字。

在学生具有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引导,让学生自发性地阅读,真正读懂文言文,然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指明朗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熟读之后再进行整体阅读,保证阅读的质量。这种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给出合理化的评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身以及学生的整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的“授之以渔”,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改变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意境设计,让学生在既定氛围中进行文言文学习,加强学生的语感学习,实现译文与原文结合的教学模式,再通过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翻译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删减与保留、增加与替换,从而对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依照课文中的注释,结合参考工具、文章的背景环境,在掌握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文言文的语言。另外,出现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与引导,可以利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利用增加或补充的方式对文言文进行语句疏通。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语文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坚持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实现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继.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实效的措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2]刘桂清.文言文教学应在读“上”下功夫――评一节高效的识字课[J].陕西教育(教学).2010(11).

[3]方好平,余青云.新课标下的文言文课堂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1).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61-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才会主动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学习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愿听这个老师的课,那么,即使这个老师学问再高,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明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故教师应主动采取措施与学生搞好关系。最基本的是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平时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一味地批评他们,更不能“一见差生就来气”。如果那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情绪会直接导致他们对该老师所教课程的反感。因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爱护他们,对他们要格外耐心。即使他们有缺点,也不能对他们发脾气,应该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这样,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容易培养了。

二、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语导或悬案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因此老师应该多角度的转换教法,使他们更深刻的感悟生活,让他们自由的施展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下去,学习的驱动力自然会逐步增强。

三、使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评价发展语文学习兴趣,主要还是靠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过程性评价。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善于倾听,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进程的发展。如当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并写得比较漂亮时,老师肯定他的兴趣,表扬他写的字,这是对其习字兴趣及写字成绩的评价;当学生写得不好却很努力去练习时,老师褒扬他的勤奋,这是对其习字过程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发展。平时,课堂上老师“珍贵”的一句赞扬,一句引导,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好的评价,都是学生期待表扬和重视的评价。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应体现在努力创设和营造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内容,采用议、演、画、唱等形式,以活动为核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素养,进行交流与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方式,才能符合学生对事物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例如教《负荆请罪》一课时,引导学生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兴趣盎然,把韩勃、蔺相如和廉颇的样子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06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要求高中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点,而这对于原本学习任务重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所提高。那么,如何在这么重的教学压力下,提高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高中语文兴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不利于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更会影响学生对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了解。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错误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兴趣。

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目的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考取较高的分数,从而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这种只为了升学而学习的错误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习的压力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中瞬间变大,学生每天都在盲目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中,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他们究竟对语文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成为了做题的机器,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拼命完成教师给布置的作业,这样的语文教学,就谈不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

2.盲目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将自己本节课需要讲解给学生的内容完成就可以了,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却没有了解,长达45分钟的语文课堂,在语文老师的声音中开始,又在语文老师的声音中结束,这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不仅感觉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累,教师不能深刻地理解学生所需要的内容,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所以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不高。

3.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感觉语文越来越难学,对语文的兴趣也就降低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但实际上,这种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并不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是帮助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来提高其对语文的了解。但很多学校在看到语文课本的增多后,就认为高考的难度会比以前增加,这种错误的想法,也就直接刺激了教学的任务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而降低了。

4.错误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被迫放弃高中语文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完成自己计划的教学内容即可,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这种错误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到了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使学生错误的认识到自己只是教学中的附属品,听不听课只是自己的问题,从而降低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样,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也不会太高。

二、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确定学生作为语文课堂主体的地位,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语文教师,我们只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应该只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例如,在进行《陈情表》一课的学习时,我们就应该注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掌握的不仅仅是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相关字、词、句子的翻译,更应该掌握的是作者对于母亲的那份孝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这份感情,将学生融入到整篇文章的感情中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2.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增加语文素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门较为融合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更应对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广泛搜集有关的语文素材,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讲解,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还很重,在课堂上适当的讲些课外的知识点,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爱上语文,提高其语文水平。

3.在教学中注意评价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最渴望的就是得到教师的表扬,特别是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得到表扬,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表扬,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则会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例如,在一次讲课中,班上一名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经意间回答对了一道题目,这道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难,于是,笔者马上抓住这次机会,对这位同学进行表扬:“某某同学说得很好,看来某某同学在这方面存在天赋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方面的内容,以后要继续努力呀!”通过这次的表扬,这位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马上提高了,每次语文课上,他都认真听讲,并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其语文成绩也自然就提高了。

4.通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直接形成因素,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被教师的这种个人魅力所感染,从而爱上这位老师,进而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5.重视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创新;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呼唤,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主体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当我们走进现实的语文课堂,仍发现学生还在回答着自己不愿回答的问题,做着自己不愿做的习题。这些问题、练习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使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一、明标定向,乐学新知

教师要根据教材编排顺序,紧扣课文教学三维目标,从识字、习词、学句、赏段、析篇或听、说、读、写等方面,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字词、理解句段、把握内容、体会中心、感悟写法的导学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此步骤意在保证学生读有目的、学有顺序、练有重点。这是关乎此项实验成败的关键环节,学生练得是否扎实,学得是否厚实,取决于教师,决定于学案。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要瞄准三维目标,真正体现“导在重点上、引在关键处、辅在必要时”。二要优化学案结构,它应由“学习目标”和“辅导训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辅导训练”这一部分,可按“识字写字、学词积词、初读感知、细读品味、质疑解惑、交流心得、内化升华”7个方面进行设计,每一方面含“学法指导”和“达标训练”两个层次。

二、自读质疑,自悟自练

学生按照老师印发或在电教媒体上呈现的导学提纲,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完成训练。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体感知课文,初步认识文章结构,并自觉针对重点词句加以圈点批注,把握文章重点词句及相互联系,记录自学思考的初步结论。教师在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的同时,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培养,为好生提供一些加强的自学任务,为差生提供达标的辅助台阶。此步骤意在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能力,可让学生在课余自行预习,也可安排在课内完成。如果是安排在课内完成,教师要注意走近学困生,做好“扶弱济困”,为其指点迷津、纠误补漏。

三、细读研讨,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导学提纲的顺序,逐一交流自学所得,相互纠误补漏,共同探究重点难点问题。在自读后,引导学生表达在自读中明白了什么,特别还要讲是怎样弄懂的。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自觉运用学法熟读精思,主动研讨,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并主动积累语言。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往往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也可以是小组或同桌;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老师的设问,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教师应重视“集体开窍反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发言的联系,以读为本,精讲善问,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和激励,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读促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一过程,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作用,促进民主交流、扬长避短。教师要相信学生个体、群体的能力,且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学情,并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点拨。

四、自我回顾,讲评归结

老师将导学提纲分成若干板块,让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承担某一板块的首席发言人;每一板块按照“首席发言民主评议共同归结”的程序进行。包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也包括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语言文字的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启发学生主动整理学习新内容的规律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打好基础。这一过程,目的在于借助班级集体力量,通过民主交流,达到共同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升华的效果。在“归结”时,教师要在学生围绕“思想收获、写法感悟”充分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进行客观评价,并给予扼要归纳。

五、练习运用,开拓延伸

练习是指阅读课堂中的练习。这种练习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进行重点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和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以表扬为主及时评价。有资料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来自课外。可见,课外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推荐读物;引导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读书、读报、视听或参观、访问、调查、做实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教益。这一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积累语言,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给予时间,指导创新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与对策

如何改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质量差这个不容置疑的状况?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我们都知道,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打破这个坚冰呢?我们有该如何在新形势下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去改变这种状况呢?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又是怎样一种局面呢?以下是笔者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线所感受到的切身体验。

一、我们应该明确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其出现的原因

1.农村小学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农村学校地处远离城镇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的制约,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农村学生要帮助家长做些家务,所以不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面过窄。由于农村小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所阅读的仅限于课本,其阅读量很少,甚至严重不足, 造成学生阅读面过窄。即使有些农村小学有图书馆,学校藏书量也是少之又少、而且内容单一,学生根本无法找到自己适合读的书籍。更何况大多数农村小学还没有图书室。显然,这样的状况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求。

3.农村小学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辅导。目前,我国农村家长对教育的关心程度不够重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存的需要,农村地区出现的一大批留守孩就是典型的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重视。他们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护人对学生的阅读学习不支持,他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至多是形式上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 不饿着冻着, 就尽力了。至于学习教育, 那是学校老师的事,更不用说辅导孩子了,孩子到学校便似乎与他们无关了。而作为家长,主动到学校找老师交流或者打电话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也不多,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与辅导。在农村,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素养不高,爱好庸俗,不看书不读报,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是负面的,更不应说是对语文阅读的辅导。这一点与城市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和教育有天壤之别。

4.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简单,造成学生积极性低下。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管理的原因,对教师教育的管理仍然是以简单的考试来考核教育教学。受其影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陷入“高耗低效”的误区。一切围绕考试转,功利化的目标指向使得阅读教学支离破碎,繁琐冗长,毫无延续性、方向性和目标性,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原本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变得沉闷,学生的主体精神与创新思维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另外,课堂阅读教学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关系;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装书器”,用自己的思想去操纵、控制和灌输, 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不到肯定,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二、针对以上情况,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从教师自身做起,要提高自身素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刻苦钻研教材。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努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师生合作互动、课堂和谐氛围。教师要善于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利用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阅读时间上,教育学生善于挤时间读书, 持之以恒,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阅读材料上,倡导学生利用零花钱,自己买书读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借阅或者向亲戚朋友借阅。教师还应积极与家长联系,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建议家长做好表率,带头和孩子一起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便与子女交流。阅读方法上,做好课外阅读书刊的推荐指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指导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3.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促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尽可能创设和激发学习情境,多给他们汇报学习收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要知道,“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受益终身。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乐趣是教师的责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使他们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一旦在快乐中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阅读的效果就会明显得到提高。良好的习惯就是要学生学会有选择的阅读有关书籍,就是能利用语文工具书自我解决问题,就是要会做读书笔记,写读书体会,而且在时间安排上要善于挤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总的说来,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方法,丰富的阅读材料,再加上就是的正确指导,农村小学语文阅读的效果就会得到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摭谈[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2)

篇9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趣味教法

G633.3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然而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做法。它能刺激学生积极去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现代初中生,充满活力,涉猎面也广,思想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对母语的感觉各有不同。因此,对初中生语文兴趣的激发是一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母语激趣法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因为他们认为中学生已经属于“大孩子”了,不需要象教小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热爱母语的情感渗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为学生在默写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而头痛,而高考中的辨别错字题,往往是得分率很低的题。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字感悟能力的培养。每天我都会利用早读、午读或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字接龙的活动,或进行“咬文嚼字”的纠错能力大比拼,或进行成语故事赛讲,进行几分钟的“美丽演说”。这些活动每天并不会花多少时间,但是,由于坚持不懈,效果是特别显著的。首先,它让学生对令他们头痛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追根究底的激情,因此,最直接的效果便是错字率大幅度的降低,每次测验,我班级的学生在这种题目上总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他们所了解的字词中,他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祖先造字的伟大和神奇,对我国的汉字产生一种崇拜感,这也就间接地帮助了他们对文言的理解。再次,学生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标精神完全一致的。因此,利用母语激趣,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层次领悟祖国文字的精妙,从而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灿烂文化,并更有兴趣去学习和运用它。

2.魅力激趣法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视。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3.情景熏陶法教师挖掘教材丰富内涵,弄清课文包容的科技、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诸多材料,围绕教育教学目的的要求,加以梳理设计,使之与课文内容水融,给学生及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情景。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

4.设疑刺激法即对课文内部“资源”进行挖掘整理,采用技术加工,以“新、巧、奇”的形式来刺激兴趣。如在教范仲淹,《岳阳楼记》时,可设计谜面为“丘”,猜课文一句(调头格,谜底:山岳潜形)在讲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可设置谜面:“蜜蜂”,打曲中句子(亥豕格,谜底:峰峦如聚)。这样使学生豁然开朗,妙趣横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刺激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5.双关类比法对课文的外部有关“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巧妙地引导学生联想或合理推理,创造性的开掘学生思维的空间,产生神韵无穷的兴趣,运用得好就会产生神奇的教学艺术张力,使课堂教学增强辐射力,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孔乙己》时,教师用沉痛悲凉声情并茂的声调说:“孔乙己这个封建科举造就的畸形人,不仅灵魂受到了摧残,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身体,他是用自己的手走出了咸亨酒店,离开了社会舞台。”一边轻缓地檫去醒目的题目:孔乙己。这样不仅创造性地构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空白”效应,而且重要的是艺术的启发学生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联想和补白。

6.角色意境法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创设意境,模拟情景,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可分角色对白,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从中感染学生,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采用演唱的手段,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职校学生 心理健康

近几年,各种媒体上经常披露一些关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事件。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十多年的语文教师,所任教的学生中类似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乱讲话,做小动作,甚至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等。我们不难看出,此类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个现实:当代中学生,特别是中职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中职生多数是学习和素质相对较差的群体,自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出现上述现象,甚至更严重的社会危害就不可避免。

笔者作为一名老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而语文教师似乎有着一种特殊优势。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与同仁探讨。

一、结合事例,课堂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广泛性、情感性,使其更易进入学生内心世界,能触动其心灵。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其内容充满人文精神,许多作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随着教材的几次改编,所选篇目更贴近生活现实。比如《项链》—课,其主题是批判女主人公的虚荣心,但同时又赞赏其勇于面对现实、不惧挫折和诚实守信的人格。虚荣、追求时尚是许多中职生身上普遍存在的缺点,而不怕困难、诚实守信的优点又往往缺失。面对物欲横流、追求享乐的花花世界,青少年最易产生攀比享乐的心理。一些所谓时尚、前卫的消费费用惊人,但他们又没有这种经济能力,所以只有千方百计地向家庭、向父母伸手,但他们的父母大多能力有限,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家庭,更是无力满足这些学生的消费需求。在讲授该课时,结合学生身上的这些现象,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有些学生为了上网吧向老师撒谎是不讲诚信。有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批评,或因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或情感上的一些打击而萎靡不振,与女主人公勇于面对困难、不惧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对学生的触动很大,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心理问题,写作指导

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言为心声”,在写作训练中学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诸笔端。特别是周记、日记最能了解学生的情感、心理,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日记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写,老师则以人格担保为其保守秘密,保护其隐私。这样的结果就可以在作文中看到学生的喜悦、苦闷、困惑,甚而青春期那种对异性的好奇与萌动。而老师的批阅则是打开其心锁的一把钥匙。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冷静、理智地处理。当然,批阅的原则是建议指导,指明方向,提出方法,而不是越俎代庖。语言要委婉,让其容易接受。

三、心灵港湾,个别辅导

针对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我在教学之余结合政教处及班主任,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设立了“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信箱,和文科教研组几位同仁一道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辅导解决。我们在每个班级设一个小木箱,配上锁,钥匙由所在班级的语文任课老师专用。同学们有什么心理问题都可以写在小纸条上署名后投进木箱,语文老师利用晚自习打开木箱,为学生解答心理疑难。在实践操作中,我们遵循了以下几条原则:

1.保密性原则。学生心理问题往往是隐私问题,不宜公之于众,所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单独解答,严格保密,不可让其他同学知道,老师之间探讨时也要注意隐瞒学生的真实身份。方法一般是文字对文字,以书信方式解答问题后折叠好和原来的纸条由教师亲自交到学生手中,需要面谈的则另外谈话。女生要尽量安排女教师进行指导,也可让学生在信中专门指点某某老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