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小学就应该为语文教育打下基础。因为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要了解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针对这些特性来更好发展语文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针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探讨一下。

一、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对周遭的很多事物都存在着兴趣,也有着很强烈的一种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性,抓住使他们感兴趣的点,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在讲新课之前,用一些小故事或一些小图片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课程进行导入,这样会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生动活跃,提高学习乐趣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创造性强,他们需要一种较为轻松活跃的环境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及创新,这样他们才会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转变一些教学方式,利用情景教学。例如,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用生动的视频动画、鲜艳的色彩来进行课文的引入。或者也可以采用互动教学,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导,怎么学、如何学,都由学生来主导,而教师只是在一旁进行指导。采用这样一些教学方法教学可以使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积极地去学。

三、让学生更多地展现自己

小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非常活跃,甚至有些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别人分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量地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保持他们这种活跃的思维。例如,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上台来进行表演或者朗诵,让他们得以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高度参与也使得教学更加顺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学习的质量,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教育为学生的基础教育以及其他课程的学习都打下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为学生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建策.耕读文化,让童心在田园诗中栖居:永外实小“探寻楠溪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侧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个性培养;方法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并且因为其本身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性,对学生个性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育同个性培养的关系

个性是指一个人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共同影响。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小学生的个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先应该搞清楚小学语文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1.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主要为“填鸭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教育方法单一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识字和朗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3.语言文字应用不规范

随着网络的渗透和影响,一些网络不规范语言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

4.语文考试失范性

语文考试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正确应用的考查,对学生缺乏区分度,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

1.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个性的机会

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个性的欲望,而语文这门课程恰恰是一门充满想象力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由讨论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和机会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慢慢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找到自信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课堂中由于老师威严学生不敢讲话,或者讲空话、套话、假话的局面。通过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敢说敢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4.鼓励独到见解,启发求异思维

学生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提出异议和创新性思维;教师要允许不同答案的存在,不设标准答案,不抹杀学生个性。

5.寻求平衡,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两方面的责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规范的平衡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同基本素养的平衡。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不放松对学生纪律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培养。

6.开展良性竞争,发挥榜样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要通过良性竞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要教育学生将教材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和典型,培养学生的个性。

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既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又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主要源泉。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的、满足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推行更加强调了小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小学生语文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的劣势被不断的发现并修正,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并且小学语文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改善。小学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教育地位逐渐平等,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增强,但是在不断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还未解决,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首先,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理念还未转变。面对新的教材与教学方案,教师们纷纷制订了全新的教学计划,但在这些教学计划中依旧存在过去语文教学的影子。虽然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已经与其他学科增强了联系性,但这种关联性并未得到实际的应用。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丰富,但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未实际应用在课堂中。语文学习的魅力在于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其丰富性的体现,当代语文教育过于单一化,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准备很充分,但是在充分的准备下,也将语文学习的内容死板化,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科之间的交流。

其次,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语文课堂是一门开放的教学环境,只有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尽可能的减小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表现自我。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死板的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讲述。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重点科目,受到了家长与教师的重视,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家长与教师纷纷做出了努力。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全面的教育。小学生的人文能力主要来自于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根据本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进行简要的阐述。

小学生语文教育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对语文的学习保证了学生在生活中活动的顺利进行。语文素质是一种与人交往的必备素质,在这种素质的保障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才能变得和谐。语文教育的开展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文化,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素质修养。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集体主义精神。同时,小学语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文化的传承,面对社会的逐渐进步,人们的心理情感逐渐开拓,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丰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进而影响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要求,也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要求。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小学生的必备知识储备,也是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小学生语文素质教育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能力,只有在良好的小学语文教育环境中才能实现我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教育也在飞速前进,但在前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了实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提出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当代教师与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开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丰富化。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将美术与语文相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图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将美术与语文相结合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铺垫。语文的学习相对较为枯燥,将其他学科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其次,小学生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知识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要求教师进行讲述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较多的弊端,学生的情感难以融入课文,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语文教学要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文本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开始以小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内容上。课程内容与其他参考资料的整合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阅读兴趣,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人文教育。

最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应当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语文是一门使用最为广泛的学科,生活学习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出现在生活与校园的各个角落。局限于课堂的小学语文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只会在表面上接受语文教育带来的素质教育,在行动上依旧处于认识阶段而不会真的付诸于行动。只语文教育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开展。仅在课堂中开展的小学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形式,在小学校园中设立语文教学任务点是较为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古诗文是世界文化遗产,其语言优美,充满画意,且意味隽永,经常出现“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言近而旨远”的情形,是诗人反应当时社会政治动态、风俗习惯、自然现象、劳动生活以及个人感受的主要形式。本文主要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的篇目、题材、内容等方面,深刻阐述和分析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的特点和选编现状,提出了“以诗解诗”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苏教版教材;方法研究

古诗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记忆力以及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指出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国外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严重。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珍惜自己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强烈的爱国理念和荣誉感。

2.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家长、学生以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时,部分学校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把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

3.有助于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随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选编的古诗词暴露出的典范意义缺乏、脱离学生生活、缺乏必要的注释以及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所占比例小等突出问题,同时,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思想观念保守以及老师忽略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致使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低下,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二、研究角度及创新论点

1.心理学角度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

2.艺术角度分析

将美学理论与古典诗词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动画呈现等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前提下,通过诵读过程中发现美,全面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欣赏水平,让枯燥无味古典诗词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角度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务必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也是学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结晶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在苏教版小学古诗文研究中,对于教学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理念的研究比较零碎。从教材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古词、儿歌以及儿童诗。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中,古诗成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全部,在小学语文教材文体选择上,务必考虑到古诗文题材的复杂性,全面满足儿童的生长状态、情感萌动以及心灵世界。

“以诗解诗”是古诗文研究的趋势。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诗句更好地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深刻领会诗人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句灵性的美妙古诗意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小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得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以诗解诗”的教学形式,既能很好的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的实现,又能充分体现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诗句时,即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诗中的“孤帆”、“唯见”等词深刻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但对于缺乏情感经历的小学生在理解该句诗句时,且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如在《别董大》中,以物送别;在《赠汪伦》中,以歌送别;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送别,通过这样的“以诗解诗”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以景送别的写作手法,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不再仅仅是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以及两人友谊天长地久的祝愿。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小学古诗文教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值得一些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广大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缺乏系统理论研究的现状,既要从内容、朝代、体例等方面对目前古诗文选编进行改革,又要及时转变应试教育对古诗文考查的形式。总之,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兴趣的前提下,才能在感受古诗文美感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士宏,崔亚冲.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选编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尧新瑜,张红玉.还给儿童想象的翅膀—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61-02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和课改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为。

1.主动走进新课程

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其次,要改变对教材的认识。使用教材时,应该对教材作符合学生情况的再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组织教材,从而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较为完美地结合起来[1]。再次,要改变教学策略。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着重注意引领学生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语感培养、重情感培养、重探究、重课内外相结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改革阅读教学方式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具建构意义的功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那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首先,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和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和学生对话的底气。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2]。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再次,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3.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说、读、写历来是我国语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个重要环节,其中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想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应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3]。

4.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构建平等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社会开放,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5.突出阅读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对阅读的评价,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且要尊重、信任、爱护、宽容学生,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用激励性评价,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6.结论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楠.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中的探索;趋势;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7-01

1.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自主学习教育,培养自主学习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的偏差,首先,观念更新不够彻底。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自身培训不够。新课改对教师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陈旧的培训方式,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也不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学宗旨。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最后,外部条件不够。教学创新需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发展空间。但现实中不仅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而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班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

2.教学中的探索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所占课时最多,所用精力最大,被誉为"智慧之源"。简言之,每篇课文的教学程序各有不同,而积极建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必须提倡。

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必学习中获得发展,如,《猫》一课力现所蕴含人文精神,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点拔、深化、评价。

如此,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推陈出新,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小学语文教学自主习方式势在必行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时俱进、适时教育、适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思想与思维、时代个性、健全人格、优秀素养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其有益于学生学习 、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造就。

3.1 新课程的呼唤。《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重要地位是:"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条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保障。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让学生"知""能"并举,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时代的必然,新课程的呼唤。

3.2 语文教育的渴求。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特点有三: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文化、美学诸方面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应通过暗示和熏陶使学生感悟和体验;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构主义理论),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倡导自主探究学习。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母语有一定的基础,有语境,有资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条件、学习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3 时代的呼吁。现代学生观--学习的主体、各有个性的人、处在发展中的人,现代人才观--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终身学习,现代教师角色--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师生在目标一致的学习过程中和谐共振,共同发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则为现代性教育之需。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 蔡俊洁.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39-01

中国的古诗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意义深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若想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对学生的修养、素质进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过古诗词的阅读方面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魅力,达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这种做法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诗词教育的深远影响。

一、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长远意义

1、提升审美观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将真理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学生的审美观。小学生对于善恶美丑通常只是直观的去感受,不懂得应用审美进行内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对事物的内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诗词往往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及心境内涵,也表露出诗人的心志。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对美的理解加深,同时进行审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够正确的了解审美原则,老师就应该通过古诗词的讲解、审评、感受来开发学生的审美理念。

2、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

古诗词的授课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维精华同时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不仅体现出了古代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体现出了世代劳动者的智慧聪颖。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理诚信,懂得待人接物的准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珍爱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1、加强练笔训练

练笔的过程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首诗词的意思进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比如:在学生进行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以后,布置学生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以本诗的意境为题材;或者在学生学习了《卖炭翁》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卖炭翁的命运进行相应的描写。练笔的意义在于通过学生对古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以后,扩充写作的一种训练,达到提升学生想象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诗词的运用

我在给学生讲授《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讲到李白用桃花潭水来比拟他与汪伦友情的深厚程度,通过讲解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李白那时的心境。学生通过学习,将诗里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们跃跃欲试,将友情、亲情进行相应的描述。有一位学生学以致用的写到“李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送别声。”还有同学写到“高速公路千万里,不及李静送我情”,等等。在对《忆江南》这首诗的学习过后,学生更是乐于进行改编改写。有位同学写道:“故乡美,风景美如画。寒冬麦苗青悠悠,早起白雾轻飘飘。怎不忆故乡?”还有同学写道:“家乡好,蔬果旧如今。家乡苹果红似火,家乡牛肉美人间。岂不忆家乡?”,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诗词的创新创作进行自己思想的添加来熟练掌握诗词的含义而不是单纯的接收学习内容。

3、合理强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诗人所写诗词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景及内在含义,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联想。由此看来,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从审美的角度开始,结合应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对诗词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如果没用适当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诗词的美就很难被挖掘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诗词的构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间的。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诗人通过对柳树的观察想象到碧玉,对柳树条的观察想象到丝绦,对无形的春风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力,所以学生在对诗词进行理解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可见一斑。

4、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总而言之,让小学的古诗词教学具有吸引力及发展前途,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并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喜欢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应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及古诗词所表达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晓芬,傅德岷.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方法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30

小学语文是教育课程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想要逐渐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培养平台。语文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使命,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教师要通过思和分析考,创设新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的首要位置。

1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创造思维开发的原动力,也是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源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本身就要具有创新意识,教学课堂就是教学创新的一种方式。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实施创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提到创新教学手段,一般想到的都是各种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小型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借助问题,自主想象自主发问,脱离原有理论的束缚,便是创新的体现。其实,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是创新的表现。除了教师创新,学生也可以创新,而且必须创新。

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将具有时代特征的趣味性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理论、新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地学习方法,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性思维能力。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2.1 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大部分决定于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能力相当于创造的翅膀,学会正确地联想和想象能够丰富自身知识内涵、举一反三,唤醒自身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突破现实空间的局限、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联想,如何由现实问题和事物产生相关联想,再通过联想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语文课文课堂抽象化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在课堂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中的实际事例来创造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创新能力。总之,正确地想象和联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2.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有疑虑才会思考,思考就是学习的过程。创新意识起源于积极活跃的思考能力,思考的前提是要有问题被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反过来,由学生自发提问并解决问题,或者由教师故意提出有“问题”的问题,鼓励学生反问质疑。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和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其内容设置疑问,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设置疑问。把问题的探索作为发散思维的训练点,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文章,可以使学生带着探究和解惑心理主动性学习,积极在文章中划出关键词汇和语句,在巩固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之后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会显著提升。

2.3 注重课堂实践合作,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将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改为师生间实践合作模式。课堂活动开展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大胆展示个人风采,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现出来,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可进行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总之奉行畅所欲言的准则,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特点,参考和学习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互帮互助、彼此欣赏、取长补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自新课改后很多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被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占霞.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3).

[2]吕会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J].大观周刊,2012,(36).

[3]谢亭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金色年华(下),2013,(7).

篇9

关键词:自身素质;繁琐分析;主体地位;信息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11-01

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都在做积极的思考和探寻。但小学语文所要教授的内容过多,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一些教师付出了努力,却没有收获到成果,甚或,学生还处于教师的创新倒退中。创新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思路和科学教学观念,一味的只求创新,毫无实际的创新,只会适得其反。

一、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得教学观念得到更新

当前教育事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在知识方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要想让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实现预期目标,就应有一些基本条件来作为保障。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完善教学理念。怎样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避免出现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的模式

繁琐的分析会将充满情趣、生动感人的课文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语文原本的情趣、情感和魅力,这样既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也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己进行仔细阅读和思考,然后发现其中的疑难问题,并予以记录,及时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培养其自信心,以便更好地提高语文成绩。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来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是一种生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为主人,从而使得自己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自行组织和设计,尤其是注重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所谓探究式的学习,是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发现、探索和体验,从而使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进自身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因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主要强调记忆性,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对学生进行分析性、探究性的引导。这种轻理解重记忆,轻思维重灌输,被动接受、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乏味、枯燥,并且负担比较重。长此以往,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课内外的沟通也是在新课程进行中着重提出的,所以教师要让教材切实进入学生的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对各门课程进行学习,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为了能够使学生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我们不能够仅仅局限在书本和课堂中,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接触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对各种学习和实践机会加以重视,从而进行一定的综合性学习。在综合学习的最初阶段,应对课外活动进行组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学习机会,以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以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课外内容的阅读方面,应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家名篇的阅读。此外还应明确课外的学习不仅限于课本的阅读,还应通过感官来对大量信息加以获取,以取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使得学生在作文、读书方面的热情和兴趣得到提高。

五、在课堂上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简单处理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1、在识字的教学中,应使用计算机中的识字教学功能,学生能够通过对汉字笔画、部首、笔顺、正确读音、间架结构等的观察,特别是通过一定的打字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笔顺、读音、词组、部首。

2、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阅读以及检索方式已经出现。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网上阅读能力加以培养,并实现其与语文课程的结合。

3、文字处理软件的发明和不断完善,不但使得人们写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也对写作方式和内容加以丰富,在小学语文的写作过程中,不管是打草稿、语法检查,还是修改,文字处理软件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便。

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加学习的动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旧的教学模式向新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探索语文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既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借鉴一些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旧的教学模式向新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探索语文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既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借鉴一些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