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更加充分”是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这个压力主要集中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三个方面。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解决好就业问题,前提是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经济发展速度时,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的需要,使经济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就业弹性,使既定的经济增速更多地拉动就业。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制造业就业比重来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民营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在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增加就业规模。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实现企业发展与扩大就业共赢。二是鼓励创业的政策,通过税费减免为创业者减轻负担,对资金缺乏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同时鼓励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三是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对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四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财税、金融、社保、培训以及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等多项政策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

问:如何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答:“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党的十的明确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宏观层面看,更高质量的就业包括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对劳动者个人来说,意味着就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还能够通过就业获得自身发展,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推动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一是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结合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开发更多适合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二是必须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合理确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改善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每个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三是必须依法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是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及履行质量,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积极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覆盖面,推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劳动条件改善机制。要健全并落实劳动标准体系,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条件标准,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推进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要为劳动者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对广大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还要完善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融入城市。

问:如何实现更公平的

就业?

答:实现就业公平,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发展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增强全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公平,反对各种就业歧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作了专门规定,特别是《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一章,确立了公平就业的原则和制度。有关部门还出台了多项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的政策。现实中,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既损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也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公平就业,一要进一步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法规政策,逐项细化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政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二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以及欺诈等行为,及时纠正就业不公平现象。三要规范国有单位招聘行为。在公务员考录方面,坚持 “凡进必考”、公平竞争的制度。在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方面,完善和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规定,严厉惩处违规违纪行为。在国有企业招聘人员方面,全面推行分级分类的公开招聘。探索建立国有单位招聘信息统一公开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四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在政府加大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劳动者要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增强维权意识;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创造尊重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反对一切就业歧视的社会氛围。

问:如何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

答: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是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社会保障实现了制度安排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和发展,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到2012年底,医疗保险覆盖了城乡13亿人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7.88亿人。我国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的路。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有欠缺和遗漏。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一要尽快实现新农保、城居保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争取用3年时间再扩大覆盖1亿人左右。二要持续推进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扩面,重点是非公单位员工、劳务派遣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户。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尽可能引导参加城镇社保。同时,抓紧研究家政服务业、网络创业和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保的政策。三要研究把目前城乡居民的“自愿参保”政策,调整完善为更富有引导性的 “全民参保登记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基本社会保障覆盖全民、人人享有。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提高?

答:不断提高待遇水平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普遍期盼。十几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1998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基本养老金只有413元,2005年至2013年连续9年上调,2013年可达到1900多元。各级财政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不低于40元提高到2013年的280元;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的诊疗项目、用药范围、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都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保待遇水平的提高,要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一要建立社保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以工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物价变动等为重要参数,形成正常调整社保待遇的机制。二要完善社保待遇与缴费更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我国的社会保险,不是政府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待遇水平的提高不能全靠政府,个人和单位也有重要责任。特别是养老保险,要强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对选择高档缴费的提高政府补贴,对缴满15年后继续缴费的也要增加补贴或基础养老金,鼓励和引导群众持续参保长期缴费,以更好地保障老年生活。三要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险的发展。要发展补充性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实施更有力的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促进补充性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同时依法依规监管市场运行,使更多的群众从多层次保障体系中得到更好待遇。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答: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更加注重公平。随着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和待遇水平逐步提高,群众诉求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主要是有没有保障、能不能保证基本生活,现在越来越关注是不是公平。反映比较突出的有:制度公平问题,主要是养老制度的安排问题,反映比较突出的是企业部分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存在“待遇差”,也就是“双轨制”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主要是跨地区流动中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结算问题;城乡公平问题,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融合和待遇统筹问题。

要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一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国家在企业先行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险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上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由此造成待遇水平的差别。解决 “双轨制”问题要在不断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水平、努力缩小待遇差距的同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要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研究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二要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目前,我国劳动者和居民跨地区流动性很强,而现行的社保制度还存在地区分割,如果不解决参保人员社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难以实现制度公平,也会制约劳动者合理流动。从2010年开始,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实施了跨地区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现在正在制订新农保、城居保、职工养老保险相互衔接政策,为参保人员在不同制度间流动打开通道。针对异地就医报销不便问题,我们着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全面实现地市级统筹,解决同一城市范围内所辖县区的异地就医问题;推行省内联网结算,解决省内所辖不同城市异地就医费用结算问题;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搭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平台。同时,鼓励参保人员尽量利用基层和本地区医疗资源。三要推进社会保险城乡统筹。要整合新农保和城居保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按中央部署,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经办服务,实现与职工基本医保的统一管理。

问:如何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可靠运行,永续发展?

篇2

开创新形势下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新局面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繁杂而琐碎。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务一体化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目标,三者必须齐头并进,不能顾此失彼。政务弱,水平上不去,事务弱,效率上不去,服务弱,形象上不去。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办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贴县委中心,以“三办”、“三服务”为重点,狠抓机关规范化管理,参与政务当好“参谋长”,管理事务当好“总调度”,搞好服务当好“勤务员”,抓主抓重抓落实,推动了六项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确保了政令畅通和县委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

——抓督查,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确保了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的落实。我们发挥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能,把督查的精力和重点放在抓大事抓要事上,抓重点带一般,抓大事带全局,加强了对重要会议、重大调研、重大活动、重要接待的跟踪督查和协调服务。县委重大决策部署出台时,首先做到吃透上情,把握下情,认真研究县委的意图和领导的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总结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提出措施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在抓好县委领导批示件等日常督办的同时,主动协同有关方面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先后开展了畜牧业产业化、企业改革、矿山治理整顿、民族旅游业开发、城市精品工程建设、县乡奋进之笔三件事、群众生活等方面的专项督查和视察评议活动,促进了县委决策和各项重点任务的全面贯彻落实。

——抓调研,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为县委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实可信的依据。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开展了六项调研活动。围绕农牧村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全县农牧村经济发展现状、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及对策;围绕城市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企业改革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围绕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结构、发展环境、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围绕壮大石棉产业开展调研,重点针对矿山开采中存在的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排渣压矿等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展调研,重点针对我县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围绕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座谈会精神,就我县如何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版权所有

——抓“信息”,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信息服务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在强化基层信息员网络建设的同时,把信息报送工作列入各乡镇、各部门“双文明”考核内容,完善了信息任务分解、紧急信息迟报、漏报、瞒报通报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在办公室内部坚持全员办信息,纳入年度公务员考核中。同时,突出民族特色,编报了一些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信息,为领导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

篇3

关键词:杜甫草堂;园林;景观

坐落于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被流放成都时的居所,杜甫在这里一共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因此,成都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草堂多方面展现了“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时的生活点滴,体现了杜甫在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及其令人钦佩的崇高品格,燃起了后人对杜甫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1 杜甫草堂的景观特色

杜甫草堂巧妙地借自然存在的山势景物,浑然天成,古朴大方,形成了园林独具的天然之美,同时还融入了很多农家元素,不仅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而且引入了四川民居的形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乡土野趣的韵味,从而完美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体来说,现在的杜甫草堂完好地保存了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近20hm2的总面积,宏大的规模,典雅的意境,使其成为极其独特的古典园林。草堂格局独具特色,园内宁静幽深。回廊环绕着廨堂,别有一番情趣。草堂园林内,植物品种繁多,应有尽有。草堂的一景一物的布局、设计,紧紧围绕着纪念主题,不仅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手法,而且引入了四川民居的形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乡土野趣的韵味,从而完美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杜甫草堂的景观文化资源

杜甫草堂作为一代“诗圣”的故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草堂的发展需要很好地传承其优良的文化基因。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甫草堂作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当然有了更宽广的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就需要充分发掘草堂的文化内涵,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升草堂的文化品味,不断完善文化配套设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还要做好文化开发,不断探索弘扬文化的有效措施,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场所,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园林的影响力。另外,定期策划举办各种以“诗文”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园林文化内涵,塑造文化活动品牌,形成自身的影响力。

3 杜甫草堂的景观文化的传承

草堂旧址中处处可见杜甫的元素。杜甫塑像摆放在诗史堂正中间,杜甫的画像供奉在工部祠内,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作为杜甫曾经居住过的茅屋的象征建筑就在工部祠的东边。融合了当地民居特色的“茅屋景区”就在工部祠后面,1997年重建的这处景区还原了杜甫故居的景物;1999年还修建了“杜诗书法木刻廊”,这里集中展示了一百多件历代名人手书杜甫诗作的书法木刻作品。总之,杜甫草堂的建筑、题词、碑文,无一不体现着园林的纪念主题。纪念主题是杜甫草堂的灵魂,是最值得传承的。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更深化了草堂的纪念意义。

杜甫草堂这样一处景色优美,文化味道浓厚、特色独具的古典园林,在改造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3.1打好文化牌,充分发掘文化资源

杜甫草堂作为一代“诗圣”的故居,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草堂的发展需要很好地传承其优良的文化基因,充分发掘草堂的文化内涵,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升草堂的文化品味。首先,杜甫以其诗作而流芳百世,其诗文是需要深度挖掘的内容,通过创新园林景观的设计、布局,使其更生动、更丰富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既能体现园林的文化味道,也能深化其纪念主题。如,对于杜甫的诗文,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其诗文的意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示,不但可以加深游园的人们对其诗文的理解,还为人们奉上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增加了草堂的文化底蕴。其次,不断完善文化配套设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还要做好文化开发,不断探索弘扬文化的有效措施,不断推出更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场所,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园林的影响力。成都市将杜甫草堂与浣花溪公园等地联合起来,进行优势的资源整合,打造中国诗歌文化中心就是成功的尝试。最后,定期策划举办各种以“诗文”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园林文化内涵,塑造文化活动品牌,形成自身的影响力。

3.2打好生态牌,景物体现生态之美

生态之美作为杜甫草堂的重要特色,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园林也成为园林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杜甫草堂需要进一步突显其生态特色,结合草堂已有的景观,打破传统的园林布局方式,以创新的园林造景手法,将草堂的诗情画意和历史文化以生动新颖的方式展现给游客。比如,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设计既要丰富多样,又要和谐统一,错落有致,要能够根据人们的审美观点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充分实现景观的观赏功能,同时,还要根据植物不同种类的特征,考虑植物种类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遵循生态学上“互惠共生”的原理,做到既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资源,又可以打造优美的景观。除此之外,草堂的植物景观在设计时,还要注重体现草堂的诗文意境,可以通过植物景观的造型与设计,艺术地再现杜甫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或者通过植物的错落有致,还原杜甫的诗文,这些景观集生态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于一体,给人们带来的是从感观到精神的多方面的享受。

3.3打好旅游牌,强化寓教于景功能

篇4

关键词:经济效益 建筑标准 策略

Abstract: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 and is the core problem of all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building economic benefits as an important goal to catch. 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goods and use value, to promote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ndards,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s of building standard; strategy;

;

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化两者关系

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联系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促使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按照招标承包制度模式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商品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商品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其直接看成商品,必须要从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性质、建筑标准等出发,建立符合经济效益要求的发展机制,才能促使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经济效益研究过程中主要是要为社会提供高使用价值、低成本消耗的建筑物。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全过程中,不断的降低劳动消耗,同时要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全面体现出来。把质量通过一定数量表现出来,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别,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指标体现,建筑物质量指标也是衡量劳动消耗和使用功能的一个标准,如果建筑物在设计过程中没有质量指标,那就无法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劳动消耗进行衡量。从建筑师、工程师、经济师角度看,凭借他们所拥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评判。必须充分考虑在建筑工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建筑经济效益分析过程中离不开建筑规范、标准、定额、规程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形成建筑经济效益的标准性文件。

2建筑物商品性质和使用价值研究

建筑物是房屋构筑物的总称,其直接建造在允许使用的土地上,可以满足载物和住人的功能。其主要概括了市政工程、房屋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项目,建筑商品是建筑物形成的产品,建筑物作为商品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建筑物具有集体群的特点,建筑集体群主要由一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建筑群实现过程中需要从不同地点、不同工艺、不同专业等模式进行交叉性生产。建筑群还具有固定性、协作性、单件性、预约性、符合性特点。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都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并且建筑物是分散生产的,与一般性商品不一样,商品可以进行集中式生产,自由运输等。

一个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需要很多的工种进行协作配合,才能进行全面生产工作,如果是一般性商品只要一个工种就可以完成生产任务。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工厂预制和现场制作两种形式,因此具有复合性特点。建筑物与其他普通商品存在很大的区别,其他商品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但是建筑物只能根本现场情况进行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从建筑物商品的特点看,我们在组织和预约生产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建筑物商品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生产,最终才能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必须具备使用价值,这是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应该满足人们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对建筑物的需求,建筑物具有使用价值,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适用性是建筑物商品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满足相应的使用需求;可靠性是建筑物商品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任何建筑物必须具有坚实可靠的性质,使用过程中可以很坚实的承载相应的物和人的质量,同时还要能够经受风雪、自然灾害的侵蚀,我国以往存在很多建筑物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商品验收过程中没有抓住其基本属性,“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商品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可靠性特征,保证建筑物质量可靠,真正提升使用价值,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本不同的结构特征,制定具备的质量标准。耐久性是建筑物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限要求,必须做到防水、防火、防腐蚀。通过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必须把美观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体现美观性,必须制定建筑装饰、型体、园林绿化等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美观性。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必须要体现经济性,因为建筑物作为一种商品在满足经久耐用美观的同时,必须把建造价格设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把商品经济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只有保持经济效益处于最佳状态,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性,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物美价廉,才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只有定额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更好的控制造价,提高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

3建筑标准在建筑经济效益提高中的作用研究

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符合可靠、适用、美观、耐久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经济性特点,必须制定各项最优的经济性特征标准才能符合建筑物经济效益提高的要求。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必须能够体现其使用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生活需要,“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物设计必须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才能更好的体现建筑经济效益。所以从总体策略看,制定建筑业的各种标准,对建筑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基础。建筑物各项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最终才能制定合理的指标,通过一系列鉴定可以看出,建筑标准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环境会有很大的区别,建筑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模式,因此我国当前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建筑的各种标准,才能实现建筑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的根本目的。建筑标准与建筑作用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工期、劳动材料定额、施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定,才能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顺利实现。

建筑企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主要是对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把握。建筑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各种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同时还要制定计划管理、物料管理、工序管理、劳动管理、机具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完美结合,可以对建筑经济效益进行全面控制。建筑标准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设计、勘察、施工企业等标准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执行。建筑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对建筑业的改革形势出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建筑经济效益实现策略。“十二五”阶段我国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的发展能力,各项事业才能确定全面的提升。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4建筑标准化是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

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实现经济效益制定一系类的规则,最终促使建筑业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按照一系列的规则推进工作,保证建筑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标准规则是人们进行建筑实践的重要依据。建筑物实施过程中可以看成是一个复合品,而不是单一化产品,具体建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筑装备和建筑配件都需要在现场组建完成,具体实施过程会涉及到几百个单位,因此建筑实施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因此建筑业为达到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按照定型化、模块化、体系化、综合化等方式推进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建筑标准化。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把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筑标准化工作对提高建筑经济效益起到关键性、纽带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必须充分重视其发展,重视在建筑经济中现的问题,及时探究解决方法,才能始终使建筑经济处于有利的发展态势,激发国民经济的活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使建筑经济的发展符合当下国民经济大趋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5

1 湖北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1.1 成矿地质条件

湖北省跨越秦岭褶皱带和扬子准地台两大构造区。以襄北深大断裂(即房县-襄樊-武穴-线)为界,以北为秦岭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发育一套晚古-中上元古代的中深-中浅变质岩系,并分布有变质-交代型及同熔型中酸性花岗岩体以及基性-超基入体。热液活动广泛,成矿条件有利,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磷、金、银、铁、金红石、重晶石、大理石、花岗岩等;以南为扬子准地台,发育一套稳定性地壳沉积物。鄂东南和鄂西地区为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沉积地层。而鄂中地区阻汉平原为一套覆盖在古生代褶皱之上的新生代红色砂页岩。鄂东南地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具有有利的热动力成矿条件,形成了铜、铁、金、铅、锌、硫铁矿等黑色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鄂西地区以磷、铁、金、银、钒、煤、硫铁矿、石墨为主。鄂中地区富含石油、天然气、岩盐、石膏、芒硝等矿藏。

1.2 矿产储量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能源资源较为短缺外,其他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矿种齐全,资源量大。其探明矿产种类和储量居全国第九位。已发现的137种矿产中,金属矿产49种,非金属矿产76种,能源矿产9种,水气矿产2种。主要优势矿产磷、铁、铜、岩盐、石膏、水泥、石灰岩等40多种已探明储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石榴子石和泥灰石等5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金、汞、锰、钒、镍、铊、钼、独居石、磷、水泥、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耐火粘土、蛇纹岩、碘等矿储量居全国前7位。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对集点。石膏、岩盐、钙芒硝、石油集中分布在鄂东和鄂西两地,尤其是鄂西、铁矿占全省总储量和的72%,磷矿占90%以上,硫铁矿占75%以上,锰、汞、石墨、银金矿、银钒矿等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鄂西。全省有57种矿产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十位,全省保有矿产储量潜在总值14728亿元,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2.48万元(覃家君,2006)。

1.3 矿石质量及结构

湖北省矿产中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品质优良,富矿多。如金属矿产中的铜矿(富矿占61%)、矽卡岩型铁矿;非金属矿产中的盐矿、石膏、花岗岩、大理岩、萤石、石墨、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等。而铅、锌、锰、镍、钒、铬等金属矿产和磷、硫、铌、钽、稀土等矿产则以贫矿为主。在矿床组分上,伴生矿产多,往往共生有多种矿产和伴生有用矿物和元素,若能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可以使一矿变多矿,大大提高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如鄂东南的铜铁矿床,伴生有锂、铷、硼、碘、溴等。

1.4 矿产分布及其组合

矿产分布不均匀。主要矿产储量分布相对集中,而且矿产配套较好,有利于形成规模开发。如铁、铜矿产主要分布于鄂东南地区,又有冶金辅助原料(熔剂石灰岩、白云岩、萤石及冶金用砂岩等)配套,从而形成武汉-黄石-鄂州冶金工业走廊。又如盐、石膏、芒硝、石油主要集中于江汉盆地,而磷矿、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产集中分布于鄂西南地区。因此在鄂中建成了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化学工业基地,在鄂西南形成了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及建材工业基地。鄂西北地区的银金矿、金红石矿、重晶石矿、磷矿等矿产资源分布使得本区有可能成为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矿产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大宗矿产多,高值矿产少;传统矿产多,急缺矿产少;难选冶贫矿多,易采选富矿少。(2)矿山规模偏小且分散,矿山对资源占有量大,开采量小,可供规划开发空间狭窄;(3)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经济社会效益欠佳;(4)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污染严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5)政策法律环境欠佳,矿产资源资产效益低下,资本扩张和引资能力较弱;(6)国有矿山企业比重偏大,乡镇集体、个体矿山管理水平偏低,过于关注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链短,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因子偏小。

2 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2.1 基本思路与设想

(1)以中部崛起和率先发展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湖北省“十二五”计划纲要,超前准备,加强勘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

(2)发展传统优势,增强资源储备,拓展新兴领域,加强国家急缺和市场急需矿种勘查与开发;

(3)扩大改革开放,加速引资勘查,立足“找大资源,办大矿”的原则,力求做到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 总体布署原则

新一轮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可表征为: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适合在省内进行适度深加工的矿产品,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大本省的GNP总量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湖北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支柱地位,是整个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石;(2)以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为矿业开发的增长极进行基地建设,是推进和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湖北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和经济结构现状表明,湖北的矿业发展只能沿几个重点资源富集区和交通干线展开,形成产业发展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3)产业协调发展应重点抓好的工作,一是全面资源开发与资源富集区的重点开发,二是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优势导向和市场优势导向,三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湖北矿业发展的资金积累除国家重点项目投资外,主要依靠省内矿业自身积累转换调节,因此,应以发展在矿业支持下的能源一重化工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协调其他产业发展,形成以矿业为先导的产业环链和产业集群。(4)实行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战略方针。针对生态基础脆弱,强度开发已造成资源环境不协调的现状,加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协调力度。

2.3 战略目标期望

根据湖北矿产资源特色及区域成矿条件,在充分考虑市场潜力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开发优势矿产为重点,加强新兴特色矿种勘查,增强资源储备。(1)建立两个具全国意义的国家级矿业开发基地:一是鄂东南铁、铜、贵金属产业基地;二是鄂西磷及磷化工产业基地。(2)建立一个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后备基地,即鄂西北地区稀土、贵金属(银、铂钯)为主的后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3 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战略的路径选择

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实施湖北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战略,在产业导向和布局上,应充分发挥本省能源及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力度。

(1)强化地矿工作的基础地位,加强矿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软、硬环境,这是关系矿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加强地质勘查,尽快改变地质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不断寻找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矿产资源,为矿业开发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这是地质勘查与矿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

(2)湖北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再加上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开发未能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矿产开发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制约,成为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湖北矿业发展要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和方针,走“生态矿业,绿色矿业”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省情的资源导向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3)大力调整矿业结构。当前和近期内,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勘查与开发并举,以勘查促开发”的方针,加大矿产资源勘查的力度,尤其是重点矿种的重点资源富集区的矿产勘查力度,确保矿产开发有充足的资源基础;二是重点加强优势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三是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尽快改变以销售“原矿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与增值;四是优化矿业布局,提升矿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正确处理铁、铜、磷、盐、建材等传统优质资源与金、银、钒、稀土等新兴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五是既要抓紧矿产勘查工作的实物工作量投入,亦要重视地质科研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地学研究与矿业开发的产业科技水平;六是大力调整和优化矿业所有制结构,利用矿业权流转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培育矿产勘查与矿业开发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并以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导向,将本省的资源优势与省内外的资金、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促进矿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矿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要在矿产资源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实现大的突破与发展,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和实施人才工程,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实现湖北矿产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的对策

为加快湖北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转换为经济优势的进程,除用足、用好、用活中央给予中部地区和地质矿产勘查业的优惠政策外,还需中央和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及政策建议:

4.1 高度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已成为保障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要十分珍惜矿产资源,在已探明的优势矿产资源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第一,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建立企业集团。要以国家紧缺矿产资源为重点,以优势矿产资源转换为主体,走企业集团化道路。要量力而行,有重点地实施勘查与开发,千万不要因为资源丰富就全面放开、铺摊子;要有重点地改造、建设有特色的黑色、化工、有色产业基地;建立具有抗风险、科技进步程度较高的集团化采、选、冶、加工联合企业,努力构造产业链群,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重视形成规模效益。第二,以市场为导向,始终把握市场的有效需求。矿产资源属全球性范围配置的资源,铁、铜、磷等矿产从来就是全球性战略资源,在国际资源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正在实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构想。因此,湖北矿业开发与发展,要在国家开放市场中进行定位,要从更广阔的视野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决定地区矿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而不是地区的资源禀赋。矿业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行,以提高矿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求得效益最大化。第三,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矿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骨干企业的科技水平起点相对要高,技术改造和新建的矿山企业,应建立在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上,千万不要重复管理粗放、劳动密集的传统工业模式,努力探索新的办矿模式,切实推动和实现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特别重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活力;开发和引进先进的探、采、选、冶技术是湖北矿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的最有效路径。

(2)世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与我国资源的互补性很强,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保障湖北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和区域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如果一味强调资源自给,湖北将不得不开发成本高、稳定程度差的矿产资源,使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下滑,最终导致战略上的不安全。但完全依赖国际资源市场,也会导致一系列不确定风险。因此,立足“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湖北乃至国家资源安全的唯一选择。

(3)加强主要矿集区资源和优势矿产的勘查与开发,保持国内外两种资源及两个市场的合理比例,平衡国际资源贸易利益及国际资源风险;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矿产资源,减少资源消耗量。一是要加强主要矿集区矿产资源和超常矿产的勘查与开发。矿集区是大宗矿产资源的支柱,它占探明总储量的80%以上。应该完善矿产资源的资产价值科学体系,走科技型的资源勘查道路,开展和深部找矿,使老的矿集区资源基地可持续发展,新的矿集区成为新的资源基地,这是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关键。超常矿产(指新矿种、新类型、深部矿、极贫矿、难采矿、难选矿等)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现有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对于埋深千米以下的矿床,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重点开展研究。低品位贫矿床是本世纪的重要开采对象,为此,必须开展溶浸采矿与复杂共生难选矿的研究,为低品位贫矿床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二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目前湖北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在30%左右,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因此,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其核心思想是提高矿床开采的回收率,降低贫化率,综合回收资源,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同时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杜绝浪费的生活服务体系,以减少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降低资源的供给量。

(4)大力加强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重视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建立矿产资源供应的后备基地。近年来,矿产资源勘探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中部地区。目前,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的勘探投资不仅低于东部地区,而且亦低于西部地区。许多矿产资源地质工作程度低,虽然有良好地质成矿环境和找矿远景,但却资源远景不清,可供设计建设的资源基地明显不足。因此,重视和加强地质基础工作,把勘查作为本省矿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势在必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优势矿产资源,应加大地质勘探的投入力度,为矿业开发提供足够的矿产储量。在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的同时,要重视确立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管理,坚持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基本原则,严格实施矿产储量登记及规划分配制度。在中央、省统一进行矿产储量登记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方需求及矿产状况,统筹兼顾国家、地方利益,划定中央及地方对各类矿产的使用权。要确立矿业权登记管理,避免低水平重复及争、抢现象,依法建立有序的探矿、采矿秩序,杜绝乱采滥挖。

4.2 深化地质矿产勘查和矿业投资体制改革

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找矿、谁受益,谁开发、谁受益”的矿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吸引省内外资金进行风险地质勘查,鼓励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矿产勘查开发的融合型、规模型矿业经济。

(1)重点扶持发展有优势、有特色的矿业开发业。在现阶段,主要扶持以铁、铜矿为主发展黑色、有色金属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金矿为主发展黄金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磷、盐、重晶石矿为主发展化学工业的矿产开发业,以石灰岩、花岗岩为主发展建材工业的矿产开发业,积极探索和发展矿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2)制定具体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投资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享受湖北省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同等优惠政策,其中占用非农业耕地、非人工草地应免征使用费;占用耕地、草场、林木等也应按规定的最低标准收费。全省各地、各部门应本着“只求所在,不争所有”的开发原则,为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

(3)加大湖北省专项地质矿产勘查基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湖北的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和对重点区块和重点成矿区带的系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发现和提交可供国家规划和开发矿产储量,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同时大力扶持以湖北优势及特色矿产开发为主的矿业公司上市,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4.3 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湖北矿业投资环境

(1)树立新的开放开发意识。从改善湖北矿业投资环境的角度考虑,应当树立三种意识,一是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的意识。必须抛弃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观念,站在更广的开放层面看发展,站在更高的开发层面看未来,实行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的意识深化地矿改革,以开放的意识构建矿业权市场。二是树立立足市场搞开发的意识。“立足资源搞开发”是曾经长期固守的传统发展思路,资源相对丰富,市场潜力较大,只能说明有基础条件,但资源再多需要转化,潜力再大也要变成现实优势。所以,必须改变过去“靠山吃山”、粗放经营的做法,树立市场观念,用市场眼光看资源,立足市场搞开发,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我能开发什么”,真正把矿产勘查开发活动置于广阔的大市场之中。三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湖北矿业大开发,并不等于“大开挖”。决不能以牺牲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再不能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制定区域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政策措施以及引进资金搞开发前,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考虑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以省委、省政府实施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为契机,不断提升湖北矿业投资的“硬环境”。过去,湖北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在于“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体制转变滞后、资金十分短缺等“硬环境”的劣势未能得到有效克服和好转。充分利用中部率先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不断提升矿业投资的“硬环境”,是推动湖北矿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3)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下工夫改善矿业投资的“软环境”。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当代经济三大国际性潮流,这三大潮流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省市区纷纷进行多方面战略性调整。而政府在这种调整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从培育和维护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在已有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而不是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实行宏观调控,政府应当基本退出对矿山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矿山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都应该由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原因和经济原则去考虑,政府则应当重点考虑建立和维护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矿业权市场秩序。”

任何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伴随区域性基础条件的改善和融入一种开放合作的大环境而来的。要实现湖北矿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思想的跨越为前提,以改善基础条件为起点,以矿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引进外资,加大区域开放开发为重点,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觉探索新的方法,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从而为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为实现湖北矿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4.4 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提高矿业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

(1)高质量矿床及其意义

高质量矿床是指那些规模大、品位高、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容易开采和加工的矿床。开发高质量矿床具有生产成本低、现代化技术程度高、矿山寿命长、经济效益好等特点。确定高质量矿床勘查战略是加速发展湖北矿业的重要举措;发现高质量矿床不仅将给地矿部门本身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将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近20年来,采矿技术发展较快,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发达国家,自动化采矿技术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例如,加拿大Inco公司在肖德贝里矿业井下各中段的采矿工作都可以通过卫星在大约400km以外的多伦多市区内的控制室进行遥控;露天开采都已借助于GPS定位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同时,采矿深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Kidd Creek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开采深度已达2000m;南非Anglo金矿公司正在着手准备开采垂深为3500~5000m的金矿储量。湖北大部分国有矿山已经实现机械化,正朝自动化方向迈进,现代采矿业已成为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领域。显然,推动采矿技术迅速发展的力量源于高质量矿床,只有高质量矿床才能使现代化采矿的技术经济效益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勘查高质量矿床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每一种矿产通常都有多种矿床类型,不同的矿床类型所赋存的地质环境和经济价值往往差异很大,因此,目标矿床直接影响到勘查战略和投资效果。勘查高质量矿床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在品位一吨位图上确定该矿种的高品位、大吨位的矿床类型,然后根据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勘查靶区、勘查技术、项目经费预算以及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勘查靶区的确定。目前,需要深入研究在湖北哪些地区具有寻找哪种类型的高质量矿床的潜力,并且确定出这些质量矿床类型的特征性勘查准则。

在技术手段方面,勘查高质量矿床面临的并不是缺乏某种技术,而是如何创造性地组织利用好现有的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最佳组合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施高质量矿床勘查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必须基于对各种技术手段所获得信息综合分析。GIS技术为勘查决策提供了一个省时、省钱而且高效的极为重要的工具。

4.5 构建区域矿产资源基础研究创新体系

篇6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期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主要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品价格,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降低开支,为企业员工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另外,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的需求,组织开展并调整企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考验,现代企业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不能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就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规范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通过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企业的运营方式,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1、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经济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于市场产品比较紧缺,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不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其特点是:①管理以内向式,封闭式为主,企业对重大问题没有决策权②管理的目标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国家在财政上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资金靠上级调拨,利润全部上缴,亏损由国家补贴,不重视经济效益③企业远离市场,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以产定销。计划指标以指令性为主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在企业管理发展的初期,现已无法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比,己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由生产型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经济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是一种重视外部环境、以经营为中心的决策性管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为:①企业管理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1②经营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③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经营思想,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规范化企业经济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目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在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1、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使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过于臃肿,就是过于简单,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现在大多数的现代企业对经济管理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也建立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为生搬硬套而来,并不完全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缺乏实用性,而且这些制度往往流于了形式,未落实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或者是在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模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负面影响,企业经济管理都较为粗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严重滞后,企业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有效跟踪产品质量及市场定位,对产品的宣传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大部分企业虽然重视经济管理,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又不想过多投人资金来培养人才,使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效的、完善激励机制,仅靠物质激励,难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企业的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大量流出,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处,要有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要有专人负责评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并要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

2、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奖励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懒的价值导向企业经济管理中还会不断的产生一些不良事件,对这些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良事件要冷静的分析和研判,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并要防止事件影响的继续蔓延,对一件的责任要坚奋予以处罚

3、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经济目标的

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通过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等活动确定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顺利实施。

4、科学的评定企业经济管理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评定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定内容包括:对于企业目标的评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评定以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定等,通过评定及时发现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5、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员,并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防止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篇7

关键词: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

1 概述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垃圾也逐渐增加。但是,大部分建筑垃圾没有经过任何物理或化学处理,直接被运送到郊外通过掩埋或露天堆放方式进行处理,不但占用了土地,使土壤的质量下降,而且污染环境,使水资源和空气受污染。另外,从工程建设所需砂石骨料的量来看,其需求量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由于天然骨料来源广,易获得,价格便宜,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天然原材料而未被重视,随意开采,甚至滥采滥用。结果造成山体滑坡、河床改道、资源枯竭,自然环境严重受到破坏。因此,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而且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情况

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再生骨料来制备再生砼是目前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建筑垃圾中的再生骨料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废弃砼骨料、碎砖骨料和其他轻质再生骨料。

因为再生骨料的性质会因粒度大小、组分差异而发生变化。所以应将再生粗集料、再生细集料和再生微细粉体进行分类使用,从而达到最大价值的利用。研究表明,建筑垃圾中的废弃砼、废弃砖石块占有量非常大,为80%以上。

再生砼是将再生集料首先经过破碎,然后将再生集料清洗,最后分级之后,按照一定质量比和级配混合,全部或一部分取代天然骨料,再将胶凝材料水泥和水等原料加入配制而成的新砼。

欧美和日本等国早在20世纪初就对再生砼性能相关研究。如美国密歇根州将再生砼用来铺筑公路,并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砼的干缩大于天然骨料砼。

美国CYCLEAN公司将回收的沥青砼运用微波技术重新用于铺筑路面,结果表明再生砼的质量达到新拌沥青砼路面料的标准,而成本却下降了1/3。此技术的应用不但使得建筑垃圾在清理、处理等方面节约费用,同时也减少环境污染。日本于1977年就制定了再生骨料的使用规范,并对再生砼的配合比、吸水性、强度、收缩等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荷兰和丹麦等国由于天然骨料紧缺,基本依赖进口,因此尤其重视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荷兰于1997年就禁止将建筑垃圾掩埋处理,并且规定将20%再生骨料代替天然骨料。丹麦在1989年对再生骨料的体积密度、轻骨料含量及杂质含量等物理性制定了技术标准。

德国主要将再生砼用于公路路面,该砼路面的总厚度为26cm,其中,19cm的底层运用了再生砼,7cm面层运用了天然砂石配制的砼,并对再生骨料含量、密度、吸水率及矿物成分等物理性制定了技术标准。奥地利、法国等国对再生骨料砼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用50%的再生骨料配制的砼,不仅强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而且可以降低砼弹性模量;法国将碎砼和碎砖块等建筑废料回收利用,将其用于砖石砼砌块的生产,其性能符合相关标准。

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再生砼的研究较晚,国内再生集料的运用还多处于试验阶段,在应用基础方面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在技术方面缺少较完善的再生集料与再生砼技术规程与技术标准。近些年,国内专家在建筑垃圾的应用上研究了再生砼抗压强度、配合比、和易性、干缩性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再生砼在力学性能和流动性方面不及天然骨料砼,但只要在实际应用中添加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其性能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某些性能超出天然骨料砼。因此,建筑废料作为再生砼的集料,不仅使废弃资源得到再利用,而且保护了环境。我国关于再生砼研究也获得相应成果,如上海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于1990年将建筑废料用于“华亭”与“霍兰”工程的施工建设中。上海市于1997年利用废弃砼制作砼空心砌块,其产品性能完全符合《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工程及验收规程》的标准。为了能使再生集料在砼中有较好的作用,保证再生骨料砼发挥好的性能,推动再生集料在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我国制定了两部国家标准,分别为《混凝土用再生骨料》和《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另外制定了一部技术规程为《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

3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意义

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为用量最大的材料,而全世界每年拆除下来的混凝土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而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之中,骨料的用量最多。所以,将建筑垃圾应用于砼材料,不仅节约了天然砂石,而且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关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已进入实用化的阶段,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全面利用,不仅仅减少了建筑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减少天然骨料的消耗,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对再骨料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4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发展

再生集料砼在物理力学性能等指标不及普通砼,但由于其应用前景广阔。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的结构部位进行选择再生骨料取代量。如对于承重结构的砼,可以减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于一般工程的砼,可将再生骨料的取代量适当加大。再生砼的有效使用,保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统计数据结果可知,我国每年工程建设所需15~20亿立方米的砼,而砼中的砂石骨料占了70%以上,所以工程建设所需的砂石量巨大。如果仅通过开采天然骨料,势必会导致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危害河道、公路的安全。总而言之,再生砼技术不断应用和推广,不仅可以合理处理和利用建筑垃圾,而且建筑行业将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范.再生混凝土现状[J].混凝土,2009(10):116-119.

篇8

摘要:在经济社会不断的影响下,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企业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中不断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对中国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逐渐的由跨国公司引入到中国的各个企业当中。所以就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而言,起步比较晚,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整体分析,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系,各大企业国有化;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各个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局面。

一、目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目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例如许多的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仅仅是处于日常事务的处理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的发展演变,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雇佣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劳动人事管理阶段逐渐演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阶段。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是发挥企业创造力、实现价值的最宝贵的资源。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同时还应该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把人力资源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各类型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资金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势,但同时由于规模小、管理滞后的不足,也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之处

(1)人力资源管理总体规划缺失。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小、资金少、员工数量不多,使得人力资源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识同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的技术手段。

(2)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的资金水平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资金投入较少,在员工的工资福利和培训方面投入也相对较少,所以在市场上很难吸引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就直接的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3)人员流动频繁。目前人员的流动现象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很难给员工提供高薪水、高福利以及更高的培训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员工跳槽的事件时有发生。

2.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企业经营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地位开始得以提升,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阶层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根据现阶段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状况来分析,有的国有企业领导存在较为重要的官本位思想,对于市场竞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开发受到限制。而且,有的国有企业只注重人才招聘、如何实现经营目标等,在人力资源培训以及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为缺乏。

(2)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也能够引导员工尽可能实现和企业共同发展,从而保证个人目标能够和企业目标实现统一,挖掘他们存在的工作潜能。但是,根据现阶段企业发展状况来分析,很多国有企业没有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部分管理阶层也都认为员工只要在领取工资的基础之上尽力工作即可,这就会从根本上导致他们的工作效率受到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

(3)人才流失严重。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人浮于事的问题,这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制度存在直接的联系,和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也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员工缺乏积极的斗志,他们很难在国有企业奋斗过程中进行自我才华展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4)用人制度不够科学。当前很多国有企业选择的都是较为陈旧的用人制度,通过裙带关系来进行人才选拔,这就会导致较为优秀的人才难以进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命以及选拔也是通过上级领导指派来完成,没能够从根本上听取员工给出的意见,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相对集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无法获得持久性的发展。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民营企业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组织机构较为灵活、层次较少、对于市场反应相对灵敏,人力资源管理优势较为明显。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都是由个体经济和家族企业构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存在较多的缺陷。

(1)缺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企业管理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存在较为明显的任人唯亲现象,管理者比较重视短期效益与短期回报,没有设置较为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选择陈旧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依靠较为单独的惩罚和奖励手段,没有兼顾人才的培训以及开发等。

(2)没有科学规划人力资源战略。民营企业要想实现顺利发展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开始对人力资源规划加以制定,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大都是在发展过程中追求较为片面、短期的效益,对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小,没有做好员工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很多优秀的人才出现严重的流失现象。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投入成本增加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必须大大的增加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更好地开发潜在的人力资本。从社会角度分析,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从员工的角度分析,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

从当今社会发展来分析,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科技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状态,人们进入信息爆炸的一个时代,学习成为很多人提出的正常需求。从企业员工发展状况分析,当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工作成为他们能够继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为了能够提升自我价值而开始进行投资。员工除了重视工作质量之外,还看重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更多新技术、新知识,从而保证人资源能够实现增值发展。在长期的培训之后,企业因为员工技能的逐渐提升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员工则能够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收货更多。企业和员工分担了培训工作的成本,也能够更好地分享培训的收益,这就意味着员工和企业都有动力实现继续合作。而且,员工因为获得各种职业培训之后,而让其价值能够不断提升,他们必然会选择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制定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内业培训,从而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化现象

许多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核心的部分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来做。这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化既能够适应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的需要,又能获得专业的服务,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3.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更加突出

与其他的任何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的获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获得人力资源的进展。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发和谋划。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将人力资源与战略规划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流动速度加快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才的频繁流动已经是人力资源管理界司空见惯的事情。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人才的流动性也在不断的加快,员工也不再终身服务于一家企业。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和突破,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出较为完善、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强化员工参与培训的力度,从而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宽阔的发展平台,从根本上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成,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新路径[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15

[2]陈得宽,王昌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00-101

[3] 赵少平, 李.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J ] . 特区经济,2007(5):299-300

[4]张洁梅.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9(9):119-122

[5]刘永安,王芳.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企业经济,2005(12):142-144

[6]李桂华.和谐管理: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98-103

篇9

在俄罗斯,依托自然地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政治精英和经济干才们的首选。得益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俄罗斯人正在享受自然地租红利———能源及原材料出口给每个国人带来的好处。从1999~2008年,经过1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幅接近7%,超过世界年均增长4•7%的水平,累计增长达到80%,这一数值超过世界累计平均增长47%的水平[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到2007年底,俄GDP按当前汇率计算达到了1•27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10位,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经超过了意大利、巴西和法国名列世界第7位[2]。10年间,俄联邦预算连年保持盈余,综合国力明显提升。截至2008年8月,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6000亿美元,同时还储备有约2000亿美元的稳定基金及福利基金,国库充盈。这些财富为俄应付内外危机建立了缓冲带。另外,2006~2007年度,俄提前偿还了巴黎俱乐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宗债务,一举改变了长期以来重债压身的窘境。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原料化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双重作用。然而,单一的依赖于出口初级产品而带动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导致了产业结构日趋失衡,畸高的外贸依存度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经济的安全性,当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光临欧亚大陆之时,注定其必然逃不掉“资源陷阱”的诅咒;同样,70年前的“荷兰病”又远隔重洋重新在俄罗斯经济中变异为同质的“俄罗斯病”似乎也是一种必然。创新经济代表的是二战之后世界主流经济发展趋势,是在传统以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又一次转型和升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都是由创新经济创造的,这些国家正在享受由创新经济创造的巨额财富给人们带来的福祉[3]。然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经济转轨国家还踯躅在资源经济的初始阶段,如何挣脱原料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创新经济是其不二选择。

1俄罗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一国经济质量的好坏与创新经济数量的多寡呈正相关。美国经济尽管存在周期性波动,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灾难之后,常为世界所诟病,使其在全球的榜样作用大打折扣。但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在世界一国独大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根据2008年世界各国GDP排名,美国仍然以14•33万亿美元雄踞世界首位,而俄罗斯以1•757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8。美国之后的2、3、4名分别为日本、中国和德国3国,其中,日本为4•844万亿美元,中国为4•222万亿美元,德国为3•818万亿美元,3国累计之和比美国还少1•4万多亿美元[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实力远远大于其他各国。回首历史,美国自1894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之后,在以后的110多年里始终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无人替代。有专家估计,凭借美国目前的实力,在未来几十年内其老大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美国经济合理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创新经济作为其经济增长的动力,始终能给不断运转的经济体注入新的活力,使其保持稳定增长。历史上发生的数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约一半发生在美国,但美国总能在危机之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灾难得以化解。美国之所以能顺利走出历次危机的泥沼,获得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和应用无疑是主要动力。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富有、最强大、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并且在强大成熟的创新体系框架下,其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与美国相比,俄罗斯虽然以其当前的经济总量已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但是,经历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明显看出前行乏力,后劲不足。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呈数量型外延式增长,未能形成创新型内生式增长模式的转变。在资源经济几近极致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由资源拉动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找到替代承接产业补充传统经济造成的缺憾,成为关键。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始建于1997年,由于时间太短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率的生态系统,旧有的计划经济时期观念和体制痕迹仍然制约着创新经济的开展。由于新的市场经济理念还没有形成,同时又缺少必备的硬件设施,因此使俄罗斯在发展创新经济过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在作者看来,制约其创新经济开展的内在因素如下:

1•1具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公司数量少

近年俄统计局对25000家国内小企业公司进行考核,其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只占10%[5]。而美国有40%的企业具有创新功能,尤其是小企业公司在创新能力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据SBA统计,美国有60%的创新成果来自小企业,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2倍。在世界创新产品中美国占有38%,而俄罗斯只占有0•3%~0•5%的份额[6]。由此可见,俄罗斯参与创新经济研究的企业与美国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

1•2知识产权保护形同虚设

尽管俄罗斯已经出台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在执行过程中效果差强人意。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列在117个国家的第105位[7]。而在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早在1789年就已经立法保护,在《宪法》第一章第八条第八款中明确规定,国会有权“保障著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时期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工艺进步。”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国人已经习惯于对法律的尊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有秩序的创新环境为创新经济开展总能提供新的动力。

1•3拨款机制偏重国家科研院所

在俄罗斯,科学院所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研发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拨款渠道单一,政府负担大。同时,这种拨款机制过于程式化,层层下拨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截留、分派不到位的现象。不能有效激励创新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了科研计划的实现。俄约90%的科研项目集中在各级科研所和科学院,而高校和企业作为科研的主体则处在边缘,所占份额仅占10%左右。目前俄这种拨款机制和科研项目的分派方式与美国相比存在很大差别。在美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引导性的,而支持创新经济发展的资金是多元化的。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企业是科研的主体而非政府组织。

1•4小企业数量少、发展慢

俄小企业数量1999年为86•8万家,2002年降到84•3万家。如果和美国做比较,则差距非常之大。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截至2005年,美国大约有2580万家小企业,雇佣了美国50%的劳动力(政府组织除外),支付的薪酬占美国劳动力总薪酬的45%,在过去10年内创造了60%~80%的新增就业岗位,如果按照美国有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11个人就拥有1个小企业[8]。比照美国的标准,俄应有300万家小企业,应该保证2200万人就业,小企业产值应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然而,2003年俄的小企业数量仅为88•2万家,这一领域的就业人数只有743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10•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7%[9]。按发达国家标准,俄小企业应该还有50%~70%的发展空间[10]。这里俄美之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把小企业公司看作是美国的经济命脉,振兴小企业就是振兴美国经济;而在俄罗斯,小企业公司在寡头公司的挤压之下始终被边缘化,是被忽略的一族。

1•5产品研发与市场脱节

由于国家资金支持的项目并不是需求导向型的,研究者大多强调学术研究,忽视商业价值,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属性。目前,俄罗斯尚未建立起相对有效的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密切结合的机制,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之间严重脱节。根据1992~2001年已经登记的发明和有价值的新型设计,能够进入商业交易的还不到6%,大量的科技成果被闲置。企业没有上升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工艺落后,质地粗糙,款式老旧,价格奇高,和国外同类商品相比缺乏竞力。用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第二次国情咨文中的话说:“俄商界至今仍然青睐于他国的制成品,而本国产品竞争力之低令人羞于启齿”[10]。有鉴于此,俄应改变科研与市场相脱离的现状,应把企业研发行为作为科研主体。从以上几个方面考察俄美之间创新经济的开展状况,不难看出俄罗斯在从资源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和美国相比存在很大差异。美国作为世界创新经济开展最好的国家,在上百年的修改完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多的成功的经验,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值得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轨国家研究和借鉴。

2俄罗斯地租经济能否及如何植入美国创新经济元素

俄罗斯地租经济已经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创造出的新的承接替代产业加以完善和补充,注定了下一次危机到来之时,还将是俄的遭灾之日。自2000年以来,资源性产业在俄工业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1/3是由出口完成的,其中大部分以能源为主。如2004年为59•9%,2005年为61%,2006年为68•5%,2007年是67•7%[11]。2006年,包括能源在内的原材料出口占到了俄出口总额的85%以上。在增长最快的2007年,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占到了出口商品总额的90•2%,其中油气两项占到出口总额的64•2%。而在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额虽然都大幅下降,但仅石油出口一项仍然占到出口总额的66%[12]。从1999~2009年的10年里,平均外贸出口增长为9•1%,超过同期GDP增速的2•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增长幅度远远高于GDP增长幅度。而非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的经济增长幅度则远远落后于前者,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相反呈愈加严重之势。俄罗斯转轨至今已有20年,在发展创新经济方面无论是制度环境还是人们的理念都十分欠缺。以现有的条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其创新产业状况有明显改善。但是,俄罗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和相对健全的工业体系以及丰裕的资源禀赋完全支持其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在实践中能够借鉴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植入美国的一些创新经济元素,俄创新发展就会少走弯路,就会节省时间,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在美国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值得借鉴的是:

2•1美国创新体系的高效性

当前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经过2个世纪不断完善逐渐演化而成的。是集大学、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套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体制能积极有效地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活力,使不同社会主体间既竞争又合作从而创造出高效的创新成果,这是美国创新体系中最大的优势。在这种机制下,科学家、企业家、政府、高校及各相关机构都能有机结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创新体系边际效用最大化。另外,美国是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在招贤纳士、吸引人才方面,一直采取非常宽松的政策,使全球高级人才聚拢到这里,从而为大量新知识的产生和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高密度的小企业集群效应

美国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命脉,唯有振兴小企业才能振兴美国经济。美国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可以从几个数据反映其不可或缺性:美国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7%,雇佣了美国50%的劳动力(政府组织除外),支付薪酬占美国劳动力总薪酬的45%,在过去10年内创造了60%~80%的新增就业机会,人均发明专利数13~14倍于大企业,并且这些专利应用率2倍于大企业,占据出口企业总数的97%。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每个小企业都是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这些小企业和那些万人以上的大企业相比显露出高效率,数十人或十几人的小企业,每投入1美元所获得创新成果要超出16倍以上。美国的开发费用仅占4%左右,而经受住市场考验的创新产品占到40%以上[13]。

2•3科学领域学科间的紧密结合

美国创新体系中最大的功能是把各个相关学科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技术体。在这方面,美国的“硅谷”是最典型的范例。目前,这一高技术园区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发展模式,被称作“硅谷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可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这种学科间紧密结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把个人学术研究、集体科学研究、国家组织的大规模研究项目通过一个平台使其有机融为一体,从而发挥其最大功效。

2•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包括美国在内所有国家的难题。对此,美国的成功经验是,政府建立一个以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该体系是由美国财政负担并独立于联邦政府之外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少量的政策性贷款、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环境、引导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投资等。在该系统的支持下,很多中小企业获得成长壮大,如微软、戴尔、英特尔等当年都是小企业,如今都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企业。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投资决策;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st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need to each phase of the reasonable control target management as the base, realize the organic connection of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target system, and the cost of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powerful basis.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vestment decision; control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个项目从施工前到最后竣工整个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费用总和。从我国现行工程费用组成的具体内容来看,包括了建筑工程费、安装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及其他费用等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领域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更好地提高造价控制与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需多方面加大力度,在保障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所谓的工程造价控制,从内容上来看,具体包括了目标的确定、过程的检查及偏差的纠正。因此,一是,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需要以各阶段合理的控制目标管理为基础,实现有机联系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系统,为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依据。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既不可以过高也不可过低,否则难以激励和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造价控制流于形式的结果。二是,在综合收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根据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将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并根据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施工前、施工中及竣工后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另外,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与控制中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尤其要重点关注事前及事中的造价控制,避免本末倒置情况的出现。

2将工程造价控制理念贯穿于项目全过程

整体上来讲,建筑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及竣工阶段都会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实现将工程造价控制的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和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提高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水平及大大降低整个工程成本,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2.1项目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不难看出,当前对于工程造价仍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从而导致过多地把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集中于具体的施工阶段。其实不然,据相关数据表明,在项目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对项目造价的影响可能性达到50%以上。我们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不能仅单纯地局限于事后控制,更应立足于事前控制,加强在决策阶段与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工程造价控制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项目决策的正确性。只有保证建设投资项目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才有意义。一旦发生项目决策失误等情况,将直接导致企业人力、物力及财力等的浪费,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也毫无作用。因此,要认真搜集各类资料积极做好项目决策前的准备性工作。同时,加大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分析及投资预算的编制工作。其次,决策阶段投资方案的投资估算是方案选择的关键参考性因素之一,在决策的最终阶段,即可行性研究方面,应利用相关的数据资料和数学模型,确保投资估算的精确度,并形成前者控制后者的造价制约体系,为其他阶段的造价控制提供标准。

(2)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

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作全面的规划,包括对建筑物的结构、外观、平面布置等给予确定。不难看出,设计阶段作为处理技术与经济两者间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影响项目投资额的主要阶段。因此,在设计阶段需改变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首先,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设计方案招投标制度,一定规模的工程都需采取设计招标的方式。坚持经济合理、功能适宜、技术先进的原则,利用价值工程原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比较,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实现经济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合理性,为工程造价的控制打好基础。

其次,项目负责人需加强与设计单位及人员的主动沟通和交流,使其对项目的要求有深入的认识,增强设计单位的责任心和经济意识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同时,建立健全限额设计管理办法,对于设计方案提出相应的限额设计要求,要求设计单位对于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设计内容都需给予明确的数据说明,改变功能决定造价的习惯作法。

第三,创新设计计费办法,鼓励设计单位及人员进行创新,对于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有效降低工程投资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激发设计人员降低工程造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图纸的会审工作,采取专业审核和综合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图纸技术上的合理性科学性、施工上的可行性及造价上的经济性等进行综合评定,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会审,以保障设计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变更的可能性或因设计考虑不全所引发的错、漏、缺现象给施工带来的不良影响。

2.2施工阶段

在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尊重科学与规律,克服乱指挥和低水平管理所造成的无形浪费。

(1)施工单位的选择

采取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严格审核施工单位的资质,综合考虑施工单位的过往业绩、资信情况、信誉、技术实力等,慎重选择施工单位,防止资金不足、信誉不良的施工队伍取得项目建设资格,影响工程的进展。二是,严格把握工程的招标条件,保障工程标底的科学性及标书的严谨性、准确性及全面性,协同相关部门做好评标定标工作。三是,以中标价为基础,通过谈判和洽商工作签订合同,同时保障合同条款的严谨细致,明确各方责任防止发生相互扯皮、责任不清的现象。特别对于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相关条款,如材料市场价格的取定方法、特殊贵重材料设备的购置需求等都需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2)严格设计变更程序

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的相关规定,强化对设计变更的审查力度。如必要的设计变更必须作好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后,经相关部门审查签章并出具相应的变更设计图纸及说明后才能变更原先设计,特别是施工单位及监督方都无权擅自更改设计图。同时采用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有效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