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方向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学的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学的方向

篇1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资料与方法

仪器:Sysmex 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试剂为原厂配套试剂,抗凝管,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2011年3~10月收治患者343例,男189例,女154例,年龄2~12岁。儿童健康体检标本各2份,1份用EDTA-2K抗凝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2ml混匀;另1份用EDTA-2K干粉式“子弹头”抗凝管采集手指末梢血60μl,混匀静置10分钟,同1人标本静脉血、末梢血标本先后依此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

结果

静脉血、末梢血标本先后依此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P<0.05。

讨论

在排除仪器、试剂、抗凝剂、疾病、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末梢血标本PLT普遍比静脉血PLT偏高,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时,因末梢血采样量少,抗凝剂为固态干粉状,混匀时需要用较大力度进行,导致血细胞产生裂解破坏,形成白细胞碎片、红细胞碎片、脂类和蛋白的聚集体等和血小板相类似颗粒,血液分析仪计数PLT时将以上颗粒误计为PLT,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偏高[1]。其次,因儿童末梢循环相对较差,可能使采样不顺,采样时间延长和过力挤压,易发生血管内溶血,使红细胞破坏过多,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性增高。再者,由于“子弹头”抗凝管采样量少,易出现血样与抗凝剂比例不匹配,抗凝剂颗粒溶解不完全形成与PLT大小相似颗粒而被误计为PLT。同时,若上一例样品计数偏高,可能因冲洗不彻底而影响下例样品的PLT计数的准确性,造成PLT假性升高[2]。此外,仪器液路的定期维护清洗也至关重要,计数管路的不清洁会造成血小板数量明显的升高。

对这些因素了解后,在操作中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有问题的标本、有问题的结果,要认真进行分析,要使发出的检验报告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屈晨雪.3种流式细胞术计数血小板方法的比较研究.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12.

2肖景珠,赵慧斌,李峰,等.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检验杂志,1998,16(5):309.

表1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

样本PLT均值(×109/L)PLT最大值(×109/L)PLT最小值(×109/L)计数结果超参考范围例数计数结果超参考范围比例数343例静脉抗凝血196.5431912861.75%343例末梢抗凝血241.624761947521.87%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差异。的主要病因,而NGU发病率在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且临床盲目用药使其耐药率逐年增高。本组分析3年来解脲支原体的阳性率与文献报道的结果接近[3],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对支原体感染敏感抗生素的报道各不相同。有资料显示[4],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4%、512%和197%。而徐柏等[5]报道,对解脲支原体感染最敏感的是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而耐药率最高的是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分别为778%和80%。本组资料中,壮观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3年的耐药率极高;而司帕沙星、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率每年呈下降趋势,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的敏感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分别达932%、988%和80%,因此临床治疗解脲支原体应首选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

目前抗菌素的滥用现象很普遍,所以临床医生要尽量避免经验用药,应根据培养鉴定药敏结果用药,减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从而提高疗效和治愈率。近年来临床上出现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滥用,已使解脲支原体对其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其敏感率仅为24%和141%。因此临床上要尽量避免使用,以提高疗效。总之,做解脲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运德,楼永良.微生物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3.

2戴金华,叶玉琼,王邦勇.荧光定量PCR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道感染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89.

3任翊,刘朝晖,朱学骏.妇科门诊人群宫颈解脲支原体检出情况及分群分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3):155.

篇3

一、统计及其基本思想与方法

1 什么是统计学

问:一般认为,统计学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的国情学,原是国家管理人员感兴趣的事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统计学下的定义是:“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陈希孺院士认为:“统计学是有关收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误差的数据的科学和艺术。”

史宁中教授,作为统计学家,您是如何认识统计学的?

史教授:我们先来简单地回顾统计学的历史是有益处的。正如拉丁语所说,统计原本就是收集和分析国家管理中需要的各种数据,比如国民收入、各种税收。为了直观,人们才发明了各种报表、直方图、扇形图,等等。可以看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现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后来到了14世纪左右,随着航海业在欧洲兴起,航海保险业开始出现。为了合理地确定保险金与赔偿金,需要了解不同季节、不同路线航海出现事故的可能性大小,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这被称为近代统计学的发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把数学、特别是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引入到统计学,构建了统计学的基础。与古典统计学相比,虽然二者都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但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后者进行分析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随机”。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采用随机的方法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比如,对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动用大量的人力来收集数据,但是谁都知道这样的数据不可能是准确的,远不如我们依据某种原则规划分出地区和人群,然后抽样、加权求和准确。再比如,对于股票市场,一天交易之后,可以得到精确的交易总量,但是人们宁可用部分核心企业的股票交易量来反映股票的变化,这便是“恒生指数”“上证指数”,等等。特别是到了2l世纪,银行、保险、电信,以及材料科学、基因组学等新兴学科的实验中涉及大量数据,其分析更需要借助随机方法了。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原因,国家才决定在现在中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加入统计学的内容。

因此,你们谈到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统计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却是非常困难的。

问:那么,您认为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什么呢?

史教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统计学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理解与实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图形和数量的抽象,研究的问题是图形的变化和计算法则,研究的基础是定义和假设,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归纳、递归、类比和演绎推理。

统计学则不同。如我上面谈到的,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希望知道某公司员工的收入情况,可以用平均数也可以用中位数,很难说哪个方法错。事实上,如果收入比较均衡,用平均数要好一些;如果收入比较极端,用中位数要好一些。当然,最好的方法是对收入。情况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又有好坏之分。我们可以看到,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中小学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所关心的问题寻求最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必要的信息去解释实际背景。

2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问:我们对于统计学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您的谈话中我们感觉到,统计学似乎是包罗―万象的。那么,统计学到底是研究什么呢?

史教授:是这样的,统计学的应用面非常广,凡是涉及数据分析的都可以成为统计学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到了近代,人们希望更加精细地了解实际背景,更多地借助数据分析,甚至人文科学也是如此,并且逐渐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领域,比如计量经济学、计量社会学、计量教育学、计量心理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分析方法的基础大体是统计学。统计学并不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只是研究数据分析的方法,这包括创新的方法,也包括分析方法的好坏、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问:您能否结合中小学统计的内容谈得更具体一些?特别是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

史教授:可以在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好”的数据。所谓“好”的数据,是指那些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而要获取好的数据要依赖于“好”的方法。根据数据的不同,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二是通过实验制造数据-中小学统计教学中涉及的主要是前者,称为抽样调查(而后者通常被称为实验设计)_抽样调查又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已经存在的数据的收集,称之为抽样,比如市场的物价、学生的身高、企业的产值,等等;另一个是需要我们了解才能够获取的,称之为调查,比如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项目、中小学生喜欢的歌手,等等。

根据问题的不同,所要采用的方法也可能不同,但是要建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采用能够获取好的数据的方法。为了获取好的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比如,希望知道学生的身高,先验知识是“年龄之间差别很大”。因此,最好是根据年龄段学生数的多少按比例抽取样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分层抽样。可以看到,统计方法的直观想法是很明显的。如果对于实际背景一无所知,那么一定要抽取样本,这便是随机抽样。比如,希望知道学生喜欢的歌手,因为这些学生年龄之间差别可能不大,就可以采取随机抽样。当然也可以用分层抽样,但要麻烦得多。第二个基本原则是,采用简单的方法。能够基于上述两个原则的方法就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不要小看第二个原则,一个好的方法往往能够节省很多调查经费。这就是为什么咨询公司非常欢迎统计学家的原因。

问:刚才您提到了样本,许多教师对样本这个概念总是感到费解。

史教授:是的,这个概念很难把握。样本实质上就是数据,但是,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往往是随机性的。还是

回到“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上来。在抽样之前。我们可能并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大小,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是随机的。为了讨论出一个好的方法,我们假想能够得到这些数据,并且假想这些数据的出现是依据某种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数据出现的可能性在小,我们称之为概率。比如,高年级学生出现大数据(高个子)的可能性要大于低年级学生,就是说,出现大数据的概率要大。但是,只有当抽样之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才能进行实质的计算与分析。这样,我们所要研究的数据既具有随机性又具有真实性。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样的数据为样本。

问:根据您的阐述,统计学怎么有一些哲学式的思考呢?

史教授:你们理解到了根本。这是统计学与中小学传统数学的最大区别。传统数学可以根据假设和规定的原则进行计算或者推理,但是统计学往往要问你所采用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还有更为合理的方法。不过,传统数学是统计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问:是不是因为统计学需要计算呢?

史教授:不仅仅如此,判断统计方法的好坏也是依赖传统数学的。

篇4

关键词:无响应问题;无响应误差;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08-02

一、引言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无响应(Nonresponse)问题是抽样调查中的重要问题。“无响应”也称为“无回答”。概括地说,无响应是指在抽样调查中无法从所有的样本单位及问卷中的所有项目获得有效数据。无响应可具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位无响应”,一种是“项目无响应”。单位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没有接受调查;而项目无响应是指被调查单位虽然接受了调查,但对调查中的某些项目没有给出有效的回答。在我国使用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包括引入的国外教材)中,基本上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个别讨论到的,也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无响应”在实际的抽样调查中是经常碰到的问题。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直接使用带有“无响应”问题的调查问卷,后果将很严重。笔者认为,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材中亟需增加无响应的后果及其处理方法方面的内容。

二、无响应的后果

1.无响应从两方面影响推断结果。在抽样调查中,无响应问题会从如下两个方面影响推断结果。一方面,由于部分调查单位或调查项目无响应,使得样本容量减少,从而使估计量的方差变大。这种后果相对来说是较容易处理的,比如,可以用补充样本、事先估计回答率并由此相应增加调查单位数量等方法来处理。另一方面,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与回答的样本单位如果在所调查的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则会使得依据回答样本单位的数据所作的统计推断存在偏差,即无响应偏差,这是一种系统偏差。这种后果的处理比第一种复杂得多,但由于它对调查结论的影响很大,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在实际调查中,在回答的样本单位与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尤其是拒绝回答的样本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在对私营企业的依法纳税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回答的样本单位比无回答的样本单位(如上所述,含有拒绝回答和提供不合乎要求的回答等单位)通常有较少的偷税漏税行为。

2.对无响应误差的分析。在分析无响应误差的影响问题时,不同统计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两种通常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无响应的“确定论”和“随机论”。如果记第i个总体单位的回答概率为pi,则“确定论”认为,总体所有单位有pi=0或pi=1,就是说,总体的N个单位含有两类单位,一类是如果被抽中则肯定回答的单位(N1个),另一类则是如果被抽到肯定不回答的单位(N0个,N=N1+N0)。而“随机论”则认为对所有的总体单位有0≤pi≤1,各pi可能取各种不同数值,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pi被视为条件概率,即它的大小取决于调查时的环境。无论是从哪种观点出发,我们都可看到,无响应偏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回答率;另一个是回答单位与无响应单位在Y变量值之间的差异(这里,Y变量是指对调查中具体分析的指标的测度)。而两种观点的差别则体现在对形成回答率的机制的不同看法。

3.关于可接受的回答率问题。如上所述,较低的回答率将会破坏样本的代表性,从而产生较大的无回答偏差。那么,什么样的回答率是可以接受的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公认的结论。科克伦和伯恩鲍姆(A.Birnbaum)等人认为对一般调查而言,回答率应在90%甚至95%以上。美国广告研究基金会则建议邮寄调查的回答率应80%以上。我国学者卢淑华也持这种看法。爱尔达斯(Erdos)则认为一个可靠的邮寄调查应有50%以上的回答率,或能用某种方法证实不回答者与回答者是相似的。莱斯勒(J.T.Lessler)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应是绝对的,而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她指出应结合如下因素来讨论:(1)调查前对回答率的期望值,它取决于调查的内容、总体与数据收集方式;(2)提高回答率的成本;(3)是否对无回答采用补救方法以及采用何种方法。(4)调查内容及其结论的重要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调查报告或研究结果中说明回答率是一项良好的调查研究应有的内容。

三、无响应问题的处理方法

为了尽量减少无响应误差的影响,统计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归纳成两类,一类是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的处理,即在调查阶段的处理,一类是在统计分析中进行的处理,即调查完成之后的处理。

1.分析前的处理。分析前的处理方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回答率。主要方法包括:(1)认真选聘、培训、督导调查员。(2)对被调查者进行适当激励。(3)由有名望的机构出面组织调查。(4)多次访问。(5)改进调查方法。如,科学地设计调查项目与问卷外观,以使被调查者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调查前先与被调查者联系;仔细分析不同受访者最可能在家的时间;等等。(6)在无响应的样本单位中再次抽样。(7)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如果引起无响应的主要原因是问卷或某些项目为敏感性问题(如隐性收入、偷税漏税、吸毒等),则可用使用随机化回答技术来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技术通过设置巧妙的“随机化装置”,使得被调查者可以说出实情而调查者并不会知道他的回答的真正含义。但调查者可以由整个样本的回答获得某类人数所占比重或某敏感性指标的均值等的估计值。

2.分析中的处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未能采用上文所述的分析前的处理方法,或者虽已采用但仍未能达至足够高的回答率,我们就需要采取事后的补救措施。各国统计学家已为此而提出了许多方法。(1)波利兹-西蒙斯(Politz-Simmons)方法。这种方法是预先在调查时询问回答者在K个类似的期间里他有多少期间可以被找到,然后在分析时用他可被找到的期间数对其Y变量值(Y为所研究的指标的测度)作“倒数加权”。例如,对于在调查的前5天中在相同时间内呆在家里并可以接受调查的天数分别为0、1、2、3、4和5的回答者,分别用6/1、6/2、6/3、6/4、6/5、6/6作为其Y变量值的权数(分母是前5天可接受调查的天数加1,即加上调查的当天)。这种方法的隐含假设是在家天数越少者,其Y变量值越接近不在家者。(2)时间趋势法。这种方法通过考察连续各批回答者(如邮寄调查中按时间先后对回件分批)的答案,分析其中的趋势,然后将此趋势延伸,以此推测出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如果各批回答者的收入呈上升趋势,则推测无响应者的收入是最高的。(3)分组加权估计。这种方法要求按某些辅助信息将总体单位分成若干组,使组内各单位的Y变量值尽可能相近。在抽样调查之后,若出现无响应问题,则按各组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例进行加权调整。我们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设总体分成两组,第一、二组单位数分别占总体单位数的30%与70%。假设抽样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如果不作加权调整,则对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为:

(3230×300+2110×500)/800=2530

但考虑到第2组的不回答率远高于第一组,为减少无响应偏差,使用分组加权估计,则总体的Y变量均值的估计调整为:3230×30%+2110×70%=2446。(4)替代方法。概括地说,替代方法是用“精心选择”的回答单位的数据或者用按辅助信息推测的数据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数据的方式来处理无响应问题。而具体的替代方法则多种多样。

――均值替代法。指将总体分组,用组内回答单位的样本均值替代无响应单位的值。这种方式实质上与“分组加权估计”方法非常类似。

――完全匹配替代法。使用某些外部来源的记录来替代无响应单位或无响应项目的数据。如从工商、税务、海关等管理部门取得无响应的被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所得税、出口货物情况等来作替代值。

――最后回答者替代法。以最后一批回答者的答案替代无响应者的答案。比如,在邮寄调查中,以几次追踪后最后寄回问卷者来代表未回件者。

――演绎估计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一变量X存在已知的函数关系,即Y=F(X),且可了解到X的值,则可用此方法得出Y的缺失值。

――回归替代法。如果所研究的Y变量与另外一些变量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则可建立一个回归模型,并利用回答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然后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Y的缺失值。

――“热层”(Hot-deck)方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一般做法是对调查中的项目缺失值用同一调查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回答者的数值来替代。

――最近距离替代法。通常用于项目无响应。这种方法要选择一些辅助变量及一种距离测度。它按照辅助变量距离最近的原则选择替代者。有人认为“热层”方法采用的是非数值分类的方式,而最近距离替代法采用的是数值分类方式,因而后者是前者的修正。

几十年来,统计学家们针对无响应问题提出了许多的处理方法,本文难以一一介绍。统计学教材应按照所针对的学生层次、教学时间等来选择介绍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勇进.缺失数据的加权调整[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20(5):61-64.

[2][美]Judith T.Lessler & William D.Kalsbeek.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M].金勇进,主译.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篇5

[关键词] 小学儿童 孤独感 影响因素 干预和治疗方法

孤独感研究最近十年发展比较迅速,各年龄阶段都有涉及,现在的研究涉及了儿童所处环境,师生关系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儿童自身的特点、学业不良、同伴接纳、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等等。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情绪, 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虽然适当的孤独经验对人格的形成会有积极作用,但对于儿童而言孤独体验与抑郁和被遗弃感相联系,会使他们找不到归属感, 从而导致自尊下降。因此对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孤独感

1.1内涵及特征

不同的学者对于孤独感有不同的理解。Weiss(1973)把孤独感定义为个体的交往渴望与其实际交往情况不平衡时的一种心理体验;Perlman&Peplau(1981)认为孤独感是个体的社会关系在数量或质量下降时导致的不愉快的体验。本人认为,孤独感是个体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快乐的心理感受,可以看出孤独感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存在于人际关系中,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快乐的。

1.2分类

孤独感也有很多种分类。根据哪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可分为情绪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前者是依恋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后者是缺乏社会感而产生的。根据时间长短和社交情境的不同还可以把孤独感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

2.小学儿童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儿童希望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且会向他人寻求情感保护,而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孤独感便产生了。儿童孤独感的产生受认知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2.1个体自身的因素

儿童孤独感受很多自身因素影响。首先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会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外部问题行为较多的儿童常因不被同伴喜欢而感到孤独,而内部问题行为较多的儿童则是主动自我封闭,感到更高的孤独感。第二,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孤独感联系密切,在同伴中不受欢迎并将社会责难做内归因的儿童有较高孤独感。第三,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其孤独感影响很大。社交自我知觉越消极,体验到的孤独感越强烈;社交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孤独感较低。

2.2环境因素

儿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属于直接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往系统的重要微观系统。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理解, 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温暖, 会使其产生孤独、被遗弃感;父母的过分拒绝和否定,会使其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信心;父母的过分保护, 会阻碍其个体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我国离婚率逐年升高,离异家庭的孩子会容易感到孤独,如果在离异初期,监护家长比以往更关心孩子的学习、娱乐, 非监护家长多抽些时间来探望孩子, 就能降低离异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孤独感。学习好,经常受老师表扬,被同伴喜欢,就会心情愉快,也喜欢与教师亲近;反之,则会产生孤独等消极情绪。社会大环境也会影响儿童的孤独感,由于农村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娱乐设施和场所很少, 儿童的课余生活单调,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市儿童更内向,孤独感更高。

3.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

从有关文献看,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目前尚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时间模式,由于一些原因,孤独感的咨询与治疗一直被心理学家和临床治疗者所忽视。Young(1979)曾以Beck的认知行为法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较早提出了一套针对长期孤独者进行个别治疗的模式。Perlman&Peplau(1982)从孤独的认知观出发,也探讨了孤独的应付与干预策略。近些年来,有关孤独的团体咨询迅速发展,如Murphy,Kupshik(1992)曾用社交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帮助孤独者提高交往水平,改善人际关系,也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关尝试。现在国内外的干预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对象年龄阶段不平衡,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社交孤立者如孤寡老人、丧偶或离异者的孤独问题,面向青少年的孤独感研究偏少;孤独的干预治疗不仅未能引起重视,已有的干预也缺乏特有的模式等。

对于小学儿童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除了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外,还应采用团体干预结合班级干预的干预模式。原有研究表明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班级进行干预,增强班集体的接纳性,优化班集体的气氛。团体干预促使儿童的行为、观念发生变化,班级干预促使班级同学的观念、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增强班级的关爱、支持、接纳水平,成为孤独感儿童改变的动力与强化力。这种团体干预结合班级干预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孤独感的干预,也适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其他涉及到同伴接纳的内容,比如儿童攻击性、退缩行为的矫治等。因为团体干预结合班级干预的方法具有时间经济性、可操作性、可控性、时效性等特点,所以这种干预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被广泛推广使用。

篇6

关键词:数学实验;概率统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54-02

一、数学实验

大家都知道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那么什么是“数学实验”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题目。这样,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没有能够真正开展起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没有真正被调动出来。

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仅是停留在记公式、做计算题和证明题上。这与当前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中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数学实验作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产物在国内高等院校诞生,它以与传统数学教学不同的方式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引起广泛的兴趣。

所谓数学实验(Mathematical experiment),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借助数学软件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以及数学的应用问题的实践过程[1]。

在提到数学实验时,不能不提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以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次。二十多年来,竞赛的参赛学校、参赛人数不断增加。竞赛虽然发展得如此迅速,但是参加者毕竟还是很少一部分学生,要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与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育改革相结合。二十多年来,在竞赛的推动下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数学实验课程。另外,怎样在大学的主干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实验的思想,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关于把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思想方法融入大学数学[2-4]。

21世纪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带专业背景的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对当代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显著。数学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支柱,其方法及计算已经与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成为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把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概率统计》教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也简称为《概率统计》)课程是高等学校理科类、工科类、经管类等各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率统计》问题中涉及到烦琐的计算和画图,我们可以借助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来实现。以下通过几个例子,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把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概率统计》教学”。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初步地领略了“把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概率统计》教学”。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这套教材体现了“把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大学的主干数学课程中去”。关于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概率统计》教学的其他内容[1,5,6]。

参考文献:

[1]韩明,王家宝,李林.数学实验(MATLAB)[M].第3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刘琼荪,钟波.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概率统计”教学中[J].大学数学,2006,22(2):152-154.

[3]张小红.将数学实验的思想融入数学类课程[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4-256.

[4]韩明.将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11,27(4):137-141.

篇7

【关键词】 桡动脉;血气分析;检测结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93-02

患者桡动脉穿刺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基本操作,须动态观察其数值变化,也是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难点之一。因此,常需反复多次穿刺,他们的血气分析才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紧张恐惧,而这极有引起血中PaO2、PaCO2的变化[1]的可能,影响检测结果。为了能快速准确采集血气标本,为治疗提供依据,减少并发症,依照基础护理操作原理[2],联系临床实际,我科对两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12年1-7月收治的需要采集桡动脉血气分析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男56例,女4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8.43±1.35)岁。其中冠心病20例,心律失常21例,高血压22例,先天性心脏病21例,心力衰竭11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试验组男53例,女48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65.43±1.27)岁。其中心律失常23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17例,心力衰竭23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3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桡动脉穿刺方法,采血时,记录其所用时间、穿刺成功数、患者的疼痛反应等。采血量均为1ml。采血均由6名护龄在4-7年的护师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两组患者均停氧并卧床休息15-30min,急诊及抢救除外,做好解释,取得配合。两种方法均需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定好穿刺部位后不能再变动。两种方法均需将患者平卧,掌面朝上,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将小棉垫放置在患者手腕处,手臂伸直,略向外展,手指掌面向下压,使手掌背曲呈反弓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1.2.1.1 对照组 用5ml注射器经桡动脉斜刺进针穿刺采血法。即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手腕部的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处,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左手食指触压判断动脉的深浅度和走向,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6cm,右手持注射器30°-50°迅速刺入血管,穿刺方向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与前臂内侧中线平行。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按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3]。

1.2.1.2 实验组 采用垂直旋转进针法采血。患者穿刺侧掌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软枕,使腕关节背伸,触摸腕关节上约两横指处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以穿刺点皮肤为中心环形常规消毒5cm。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及中指,穿刺者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利用食指触压感觉动脉的深度及走向,右手持采血针(5.5号头皮针连接5mL一次性注射器,内加肝素),与皮肤呈90°垂直旋转刺入血管,见回血停止进针,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头,在动脉压力下,血液自动流入注射器1ml后拔针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5min-10min,并迅速排尽注射器内空气,拔出针头后,将针尖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然后将注射器平置于两掌之间,轻轻地转动数次,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15min内送检。

1.2.2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软件采用SPSS17.0。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 见表1。

3 讨 论

垂直旋转成功率明显高于斜刺进针,可能的原因是,对照组在针头刺入皮下接触血管壁且未穿透血管壁时,进针时局部损伤大,穿刺成功率较低,患者疼痛明显,患者易动,易使血管滑动,导致穿刺失败,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影响了穿刺时间[4],而垂直进针法使针头直接穿透皮肤刺入血管壁,减少针头在皮下停留的时间,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及疼痛,易穿刺成功。要减轻穿刺的疼痛,就要缩短刺激时间和降低刺激强度。采用垂直旋转法采血时,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小,组织损伤小,受损组织释放的某些致痛物质较少,使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的痛觉减少,所以疼痛较轻。此外,垂直进针法直接进入皮下及血管,减少了进针路程,缩短了刺激时间,从而减少了对皮下纤维的伤害,也减轻了患者的疼痛[5],提高了血气分析准确率。进针时针斜面向上,回血快,见回血后针头斜面向左转向操作者,与血流方向一致,可减少针眼处渗血及血肿的发生能有效避免血肿形成,而且避免暴露,重复性好。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经股动脉采血易混入气泡,又大大减少了误采静脉血的几率。综上所述,实验组采血定位准确,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局部损伤小,疼痛程度低,省时省力,易掌握,其明显优于对照组,是值得广泛应用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窦静.血气分析动脉穿刺采血的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9.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9.

[3] 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法的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47.

篇8

关键词:脂肪酸;饮食;胰岛抵抗;静脉糖耐量试验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18-03

在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中,脂代谢异常受到特别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体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升高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FAs血症是联系肥胖与糖尿病的纽带,是预测糖耐量低减是否发展为Ⅱ型糖尿病的指标[1]。FFAs水平增高导致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发生胰岛素抵抗,还可导致β细胞凋亡和胰岛素释放异常。不同类别的FFAs对糖代谢产生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对这一问题已经展开了不少研究,但完全阐明其具体作用方式、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拟通过给予大鼠长时间相同脂肪含量、不同脂肪类型的饮食,观察各种不同高脂饮食中,以高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饮食结构对大鼠血糖、胰岛素分泌、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及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

50只200~250g Wistar大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学部),随机分5组。动物自由进食进水,各组动物饲以不同饲料。空白组(B组)饲以SPF大鼠饲料(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脂肪

1.2 静脉糖耐量试验

动物隔夜禁食12h后以0.6%的戊巴比妥钠,6mL/kg腹腔麻醉。于一侧股静脉置静脉留置针,麻醉以后1h取空腹血2次,每次1mL。于别一侧股静脉快速输入20%葡萄糖液(2.5mL/kg)。于输注葡萄后2,4,6,8,10,12,14,16,19,22,25,30,40,60,90,120min分别从静脉留置针抽血0.3mL。

1.3 测定

以日立7 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测定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以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O)。胰岛素测定用大鼠专用放免试剂盒(RI-13K试剂盒,美国Linco公司,批号:RIR-1744),以SN-695B型智能放免r测量仪(上海应用物理所日环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计数。

1.4 胰岛素抵抗评价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Si)、葡萄糖耐量(Sg)以Bergman微小模型法计算。程序由广州市红字会医院内分泌科提供。其它指标:急性胰岛素反应(acute insulin response,AIR):2,4,6min胰岛素浓度的平均值减去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AUCins)、血糖(AUCg)曲线下面积的计算根据梯形计算法。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静脉糖耐量血糖,胰岛曲线分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1)动物进食量及其体重变化。动物初始体重,试验结束时体重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各组动物空腹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各高脂饮食组TG,TC,LDL-CHO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3)静脉糖耐量试验各组空腹胰岛素、血糖、以及Si,Sg,AUCg,AUCins等组间比较 见表2。各组动物静脉糖耐量实验血糖曲线见表1,静脉糖耐量试验胰岛素曲线见表2。空腹血糖各高脂组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以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

以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LICHTENSTEIN等[2]在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指出在人体,高脂肪饮食导致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导致人体出现葡萄糖代谢的紊乱,这一现象与饮食脂肪酸结构无关。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动物试验发现不仅改变饮食脂肪总量,而且改变饮食脂肪的类型能调节胰岛素效应。饱和脂肪酸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较小[3]。日本的一项研究[4]则显示,在对健康人进行以下不同饮食干预3个月后,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相对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有改善健康人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但当饮食脂肪供能超过总能量37%时,这种有益作用消失。本试验拟进一步分析饮食脂肪总量以及结构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

本试验采取了插管后1h左右进行取血及静脉糖耐量试验是由于根据文献[5],以戊巴比妥麻醉的动物进行手术,其急性应激反应可在约1h左右消散,动物的胰岛素敏感性与慢性置管的清醒动物无明显差异。本方法操作简单,但试验条件要求更严格。

本研究中低脂饮食及各种脂肪酸构成比的不同高脂饮食对大鼠体重增长的影响不大但各组间日均进食量不同,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似[6]。这可能是试验大鼠受圈养或多食少动的生活模式的影响,即使给予低脂饮食,这种生活模式都可导致大鼠肥胖。

试验发现高脂饮食明显升高TG,TC以及LDL-CHO,但对HDL-CHO,VLDL-CHO无显著影响,高脂饮食组动物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曲线下面积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高TG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高TG血症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机制:①TG水平升高导致葡萄糖的氧化及利用发生障碍,导致胰岛素抵抗。②干扰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与受体结合,使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③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活性相对下降。此外TG长期持续的升高还导致细胞内TG堆积,这是引起β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7],是“脂毒性”的关键所在。细胞内TG堆积的长期作用还可能通过细胞凋亡途径影响β细胞功能。我们的研究还表明TG浓度与总脂肪摄入量有关,故降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将对降低血TG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β细胞功能功能有重要意义。

各种不同高脂饮食对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程度不一,这可能与食物中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脂肪酸对胰岛素敏感性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可能是对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一种代偿。研究发现不同脂肪酸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具体机制是不同的。如通过对肌细胞内长链酰基CoA浓度的产生不同影响,继而影响肌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磷酸化过程[8]。此外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断基础及胰岛素刺激的糖原合成,而饱和脂肪酸只对后者起作用[9]。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大鼠,不同脂肪酸热能比例达到40%的高脂食物,均会导致机体胰岛素抵抗,其中饱和脂肪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造成更严重的胰岛素低抗。

本研究仅观察了不同脂肪酸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血脂代谢的影响,以及之间的联系。具体脂肪酸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仍需深入研究。目前各种脂肪酸长期升高影响葡萄代谢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继续深入探讨和理解各种脂肪酸的作用,将会有利于我们合理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RLES M A,ESCHWEGE E,THIBULT N,et al.The role of non-estenified fatty acids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glucose tolerance in Cau-casian subjects: results of the Paris Prospective Study[J].Diabetlol-gia,1997,40(9):1101~1106.

[2] LICHTENSTEIN A H,SCHWAB U S.Relationship of dietary fat to glucose metabolism[J].Athetosclerosis.2000,150(2):227~243.

[3] RIVELLESE A A,DE NATALE C,LILLI S.Type of dietary fat and insulin resistance[J].Ann N Y Acad Sci,2002,967:329~335.

[4] VESSBY B,UNSITUPA M,Hermansen K,etal.Substituting dietary saturated for minounsaturated fat impair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The KANWU Study[J].Diabetologia,2001.44(3):312~319.

[5] NATALUCCI S,RUGGERI P,COGO C E,etal.Insulin sensitivity and glucose effectiveness estimated by the minimal model techinqu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and normal rats[J].Exp Physiol,2000,85(6):775~781.

[6] 李连涛,林丽香,陈刚.链脲佐菌素和高脂肪饲料诱导的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J].福建医药,2003,25(2):115~117.

[7] MAN Z W,HIRASHIMA T,MORI S,etal.Decrease in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 in tissues by restricted diet and improvement of diabetes in 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 rats,a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odel[J].Metabolism,2000,49(1):108~114.

篇9

关键词:工程实际;交通运输;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45-02

近年来一些先进国家逐渐认识到工程教育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实践的观点,呼吁加强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程教育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脱节,进行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加强本科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的需要。

一、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让科研走进课堂,改善专业课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第三,探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方法管理与改革的具体任务及措施,为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最后,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交通运输专业课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知识面宽、体系繁杂零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掌握。为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要结合工程课程教学实际,探索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三个部分。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程特点,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实践教学环节最能体现交通运输的专业特性,是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可通过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拟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分析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任务及具体措施,提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毕业设计是一个设计思想、设计方案实施的过程,设计者的重要设计思想和控制技术都要从设计方案中体现出来,毕业设计不但要教授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设计课题要充分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工程实际,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毕业设计之中,真题真做,深入工程实际,抓住设计指导重点,教授工程设计方法,确保设计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使毕业设计水平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4.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保障机制研究。为了保障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最主要的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符合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应该努力保障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打下很好的基础。②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挖掘,如何使其发挥最佳效能,应认真研究与探讨。③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对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有效实施进行直接或间接引导以及予以协调。

5.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研究。在进行“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一定阶段之后,需要全面了解其运作情况,评估这个体系是否能适应未来发展,如何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施效果事关重要。随着改革和创新的逐步深入,通过征求和综合各方意见,结合学校发展前景规划分析评估结果。评价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指导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及时地进行相关修正。因此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效果评估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三、前景和展望

通过研究适应不同教学阶段特点的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模式,探讨保障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可以构建合理的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并系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找出当前面向工程实际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所在,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9-13.

[2]李宏伟,张志远,李伟,etal.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003):149-150.

[3]常治斌,桂定一.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002):61-63.

[4]胡大伟,魏朗,王生昌.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J].交通高教研究,2000,(1).

[5]骆勇.交通运输专业实习模式及探讨[J].经济师,2008,(10):148-149.

[6]马永财,毛欣,万霖.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86-87.

[7]罗春雷.全程结合工程实际的工科专业教改实践与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002):15-17.

[8]谢飞鸿,关惠平.工科毕业设计应突出个性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5,(2):115-119.

[9]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001):92-96.

篇10

但随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比例,教师除了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已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学生“解惑”方面力不从心。如何利用BLOG,BBS,QQ群等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借助网络互动载体来弥补这一缺憾,将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跨越。

2.情理相融的交往互动。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物质需求的实现依赖于社会交往,而且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也需要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通过互动达到价值的认同,形成思想共识的过程。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积极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精神成长的教育,情感是师生之间交往的基础,深厚的师生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不仅要以理服人,也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互动。只有情理相融,教育活动的双方才能在交往中体验到真情,品格才能得到感化和提升,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交往互动是加深彼此了解、达成思想共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交往中,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要体现对人的思维、人的生命等的尊重和爱护。在交往过程中要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看成是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对社会规范的理解、生成与共享。在互动中,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心理特点、道德状况和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要按照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实施适当的道德教育,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施以合理的平等交往教育,他们就能发展成为健全而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