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管理的相关专业

篇1

关键词:实践化导向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 专业课程改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不断进行。而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能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综合性人才。近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更加关注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实践化趋势日益增强,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因此加强对改革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之初就是为了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而设置的,根据旅游产业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单位培养人才。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等几种类型。各个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对各个院校的资源比较优势和旅游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但总体趋势是减少了理论课程的数量,增加了实践课程的内容,呈现出实践化改革的趋势。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化中存在的问题

1. 实践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化导向的课程改革趋势不可逆转,各个院校分别开始借助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如果合理的设置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多院校在实践操作课程上要么设置的课程多,要么设置课程以后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这是目前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方面,部分院校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纯粹的实践课程,也有不少院校减少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选必修课程的课时,还有很多学校也存在一些院校要求每一门专业课程必须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训。这些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缺乏对课程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考虑,其设置的科学性值得思考。

2.课程内容实施不完整

旅游专业增加了实践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但学生到旅游企业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旅游资源,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实习,但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自主实习,而国际上主要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期间就会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是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的症结所在。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加速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扩招,但是相关教材的内容和实践内容难以满足课程实践的的要求,相关专业的教师也是十分紧缺。此外,高职院校整体课时安排在客观上也难以完全适应课程实训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院校要实施设置的课程实践内容存在很大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有课程无教材,有教材无教师的场景。

3.课程实践内容评估体系不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评估考核是一个相对松散的体系,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很多学校的内部存在评估标准制定不完善,教师实践技能不精湛等现象,对一般院校来说用于实践的空间比较少,学生实践实践也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学生在校外实际绩效评价中存在的评价主体不全面,评价方法不科学的现象,缺乏过程性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是很难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很多院校只重视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评,忽视了的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评价,专业的内涵性表现不突出。

三、基于实践化导向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对策

1.优化课程实践的内容

首先,明确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具体职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业务基本技能等要求;其次,合理的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等结构体系,包括每一项课程的数量、名称和课时的数量;再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的实践条件以及师资情况明确时间内容的课时数量和时间,并明确课程时间教学的方式。

2.夯实课程基础理论

首先,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能随意减少,并严格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其次,知识理论的选择和理论深度的讲解应该与相应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相对应,不断强化理论在旅游企业与旅游市场的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积极的鼓励学生主动的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不断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学生明白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

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该与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模拟练习,并在次基础上深入到旅行社、饭店和景区等单位去接触实际的业务,感知旅游企业的现状和真实的服务过程,通过在企业中实习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程度,不断培养学生适应谁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合作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训实习的固定场所,避免放任自流式的综合实习方式,教师、实习单位与实习学生共同评估学生的实习过程与实习结果,制定评估指标与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完善校外实训实习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许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以大学为例[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2] 于成国. 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原则与程序[J]. 统计与咨询. 2010(02)

[3] 岳冬菊,李海民,杨瑞. 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4] 谢莉.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篇2

一、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1、实习单位方面

1)酒店的排外现象。包括领导层对实习生漠不关心,老员工的欺生言行等,让实习生感觉没有归属感,导致应付工作、消极怠工等情况的发生。

2)换岗频率低。实习生实习时间多在半年到一年之间,酒店出于自身业务和经营的需要,一般会把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低的部门,而且各部门的换岗频率也低,使学生得到的是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而不是管理方面的锻炼机会。

2、学校方面

1)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学生实习之前一般都经过实践性教学的系统训练,但是到实习酒店之后,发现所学与酒店的现实有相当大的出入。这种反差往往折射出校内实践性教学中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的问题,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实习时间与求职时间脱节。学生实习之后还要返回学校继续一年或半年时间的学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因此很难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实习,有些学生则为了能够在实习单位找到工作,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滞留实习单位不归校、不参加考试,给教学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

3)实习基地选择问题。实习酒店难以落实、实习基地难以稳定或落实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理想,这与学校制定实习的初衷与目标完全相反,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实习效果。

3、学生方面

1)心态问题。由于是学生身份,所需经历的实习期短,酒店的经营效益与自身收益无关,使学生对饭店缺乏感情,对经营成果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目标的实现。

2)心理期望价值过高的问题。学生实习前通过各方面的经验会对酒店形成期望评价,而期望价值高于实际情况时,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容易形成消极怠工的情绪。

二、相关问题对策

1、要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酒店员工与实习生多交流、多沟通,避免人为地制造排外现象;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在感情上把实习生当做正式的员工,把他们当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力戒歧视的发生。

2、提高实习生待遇。酒店最好绕过中介公司,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节省管理费的支出,提高实习生的实习费标准。酒店可以给的利益尽可能多地传递到被雇佣者手上,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积极性。

3、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习酒店与院校领导层、实习带队教师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并创新实习生管理方式方法。

3.1 强化校企合作。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①积极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或开讲座,及时把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最新理念灌输给学生;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内容要积极参照酒店相关标准;③调整常规教学体制中不适合酒店实践教学的部分。

3.2合理安排毕业实习。①在实习之前所有具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全部开出;②实习内容全面体现专业要求;③在确定实习时间时既要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也要考虑学生的毕业时间。

3.3做好实习生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动员工作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使实习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强调实习对实习生的意义和目的,指导其调整好心态,尽快适应酒店工作。

3.4学校与酒店相应评估制度衔接。酒店一般都会有相应的实习生管理配当材料,实习结束后,实习酒店会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可以此为依据,结合实习生的在校表现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4、学生要摆正实习的心态。实习生加强主动调节,学会正确处理内外关系,找准自己的定位,尽快适应实习环境,融入实习酒店氛围中,树立对酒店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且要用心实习。实习中多观察,多总结,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习中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实习这节社会科目无论对实习生、学校还是对酒店企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三方加强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篇3

引言

如何有效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学习收获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前提是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影响到其对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和热情。系统探究影响旅游管理大学生学习收获的内在机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实证分析,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之间的影响关系,揭示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希望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研究假设

衡量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大学生的学习收获程度。学习收获指的是旅游管理大学生在经历旅游课程学习、完成培养计划之后,自身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收获。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收获主要包括专业应用技能和学生自我完善两个方面。应用技能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通过旅游课程的学习和旅游行业实习,掌握了旅游管理行业从业的基本素质,具备了从事旅游管理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条件。自我完善指的是经历过大学教育的训练和培养后,大学生对自身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了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已有研究发现,学校的设施和环境、学生自身的学习投入、学校资源利用程度、师生交往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

专业承诺的概念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领域关于职业承诺的研究。职业承诺指的是个人积极履行职业岗位义务,完成岗位职责,以及对所从事职业的高度认同感。职业承诺不仅是个体对职业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情感,同时也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方式,比如努力工作。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本职,对专业学习的认同反映了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喜爱和情感,这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良好的课堂学习、积极的课外实践等外在行为。大学生专业承诺包括经济、持续、规范和情感四个方面的承诺。经济承诺是出于对旅游管理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而表现出来的认同;规范承诺是出于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表现出来的承诺;持续承诺指的是因已经付出努力而继m从事本专业学习的意愿;情感承诺指的是因热爱旅游管理专业而表现出来的对专业的认同。

学习投入指的是大学生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大学生如果认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投入可以分为专注、奉献和活力三个方面。活力指的是大学生愿意在本专业学习上付出努力,展现出乐观活跃的学习状态以及面对困难时坚忍不拔的毅力。奉献指的是对本专业学习的一种强烈的涉入感。专注则是一种对学习的全身心的投入。作为大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评价标准,学习投入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旅游管理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积极影响学习投入。

假设2:旅游管理大学生的专业承诺积极影响学习收获。

假设3:旅游管理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积极影响学习收获。

二、研究设计

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学习收获、学习投入和专业承诺的测量题目以及大学生的基本特征问题。学习收获、学习投入和专业承诺问卷来自于许长勇(2013)的相关研究,具体量表均为5点李克特量表。专业承诺量表包括经济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四个维度,共15个测项。学习投入包括专注、奉献和活力三个方面,共14个测项。学习收获包括自我完善和应用技能两个方面,共8个测项。大学生基本特征题项包括性别、年级和是否经历过实习三个问题。

本研究选择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19-22日,共回收有效问卷385份。其中男生占14.8%,女生占85.2%;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31.9%,23.4%,22.3%和22.3%。43.1%的学生经历过旅游专业实习。

三、研究结果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收获、学习投入和专业承诺之间的作用机制。根据计算,研究数据未发现遗漏值和异常值,并且符合正态分布。所以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

在进行结构关系分析之前,首先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数据是否适合概念模型。根据计算结果,所有维度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在0.795-0.864之间,高于0.6的最低统计标准,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观测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在0.798-0.869之间,平均方差抽取量在0.500-0.619之间,分别高于0.6和0.5的最低统计标准,表明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模型拟合度计算结果,发现x2/df=2.264,GFI=0.901,AGFI=0.904,RMSEA=0.057,RMR=0.051,CFI=0.901,IFI=0.902,拟合度指标符合统计要求,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对数据的拟合能力。

(二)测度模型

图1显示了专业承诺、学习投入影响学习收获的作用机制。根据计算结果可知,情感承诺是影响专业承诺的最重要因子。专业承诺显著的正向影响学习投入(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3,P

四、结论

1.情感承诺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的最重要因素。真正的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热爱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重要原因。只有当大学生真正热爱所学专业时,才会广泛的阅读相关专业的书籍,积极的与同学们讨论专业学习问题,认真的聆听专业课程和主动的参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活动。

2.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对学习投入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热爱会激发他们更加积极的进行专业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应当更多的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引导。特别是在大一期间,应当不定期举行专业兴趣引导讲座或者进行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引导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尽早的形成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同。

3.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对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旅游管理本科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在旅游行业的从业技能,同时可以完善自身品格。旅游管理本科生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认识、对当代大学生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均对学习收获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培养,而且要不断的通过专业实习和举办旅游业界人士讲座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旅游行业就业前景的了解。

篇4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篇5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低能”现象的症结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的定位有紧密的关系。就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来看,与能力导向下的培养目标对接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有偏差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陈旧。第二,人才培养过程的制约。人才培养过程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它们是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专业理论与旅游实践相脱节、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受限等。从根本上来说,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及对旅游产业职业特点的认识不清有着必然的联系。明确培养人的目标,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更为直观地让学生认清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这项工作一定要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入手,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采用职业引导,改变刚入学学生群体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导致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问题产生,把学生引入到旅游专业领域内的未来职业设计和预期工作中,从而建立良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最终成为能力型人才。

一、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引导模式的建立应该以课程设置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通过旅游市场对人才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也是直观对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引导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否正确的验证。能力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这一体系既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在此基础之上将知识的内涵进行更新,外延进行拓展,由此优化课程结构是必然趋势。具体做法是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对课程加以调整,这种调整是在“稳定”加“创新”的矛盾中进行的。“稳定”就是所设置的必修课程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保留下来,这是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以此成为后续发展的潜力“创新”是将实训课的课时和选修课比重加大,进行模块式教学,建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系列课程新体系。

当下国内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以模式化的基础教育方式为主,在具体实施中,仍然有很多的规定和要求,“导致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一方面要符合各自所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和原则;一方面基于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引导教学模式的思考是来自旅游专业自身的学分比例要求。这些条条框框是维护正常教学的必要保证,但同时也对专业的与时倶进、及时调整等方案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束缚和约束。再有就是来自学科创建时所保留的一些传统学科的痕迹,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初期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作用。随着旅游专业的发展,其学科性质要求知识体系在融入上述传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应用性,这是旅游业的职场所决定的。所以借助职业指导,不断对此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才能使旅游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在职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优化专业理论教学环节

能力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完成。专业理论教学是能力意识培养的过程,通过课程讲授所依据的教材编写、教学模式针对性的应用,促发学生能力意识的形成,有了能力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对下一步专业实习环节产生主动和积极的心态。专业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环节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职业引导教学模式要将理论教学作为重中之重,这是人才培养内在素质的关键,关系到人才走入社会的适应性和后续发展问题。

理论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定位为依据,学科定位对课程设置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门学科的课程应当由对于形成该学科之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来决定”]。旅游专业的学科定位从最早的经济类学科划分为管理类学科,始终没有自己的学科定位,导致国内各个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仅或多或少保留有这两个一级学科的痕迹,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其课程内容表现或侧重经济、或侧重管理、或侧重地理、或侧重餐饮、或侧重文化……在此基础上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比例分配就不好把握尺度。这种现象,是目前国内各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基础英语课时比重相对过大,偏向经济类、管理类与工具性、技术操作性的课程偏少,‘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偏少,使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缺乏‘文化’上的厚重感,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差,毕业后没有后劲,实际工作的潜力与后劲不足‘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产业是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综合体,其职业特点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经济与文化双重知识结构及其综合能力。这是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旅游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根本在于必须克服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所导致的过度在意人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人的其他品质培养的缺憾,即所培养出的旅游专业学生要对旅游的本质、内涵、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以及由此引申的对旅游价值、伦理、矛盾、本体等问题的深层次领悟和升华。这是能力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正确选择,是旅游业能力型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以能力操作为平台的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其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环节,是专业能力形成的主要阶段。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实验室运行‘搭建能力操作和形成的平台,完善实习效果考评这一检验能力强弱的标尺,解决以往实习过程与实习效果结合不紧密、实习考评标准不明晰的问题。

实习实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从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出发,就校企建立实习基地机制、构建实习评价体系、制定实习教学规范、建立实验室运行方案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提出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建立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制定针对性强的实习教学规范,对旅游专业实验室运行及绩效管理提出相应对策。

篇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为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自从2013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2014和2015年毕业生的数量还在增加,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是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从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学生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问题。在当前整个宏观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和完善的情况下,面对我国巨大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上,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难得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供求的错位与渠道不畅通,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往往达不到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旅游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和高校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供给,存在着供需不对等的矛盾。依照我国旅游及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和容量是巨大的。就目前我国欣欣向荣的旅游市场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本应成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力军,不应该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还是没能满足旅游行业的要求,还是没能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找到理想的工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而如何从原因入手,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训练的方式,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是一个实操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要求很高。高校也认识到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提升等问题,专家学者做了相关的研究,而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二是对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

第一,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如苗雅杰就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其指出在当前的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是相互影响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价值集中体现,实践教学是现代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时代需要。董志文和董效臣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重认知性内容,轻求知行内容;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及薄弱;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滞后;教学内容宽泛,没有细化的目标等问题。而张淑贤和刘海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开设实践类课程,同事注重学生专业实习和综合实习环节,认清旅游行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及模式的设计。

第二,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的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旅游市场存在旅游人才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旅游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是不均等的。杨卫武等指出我国旅游行业出现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办学定位不准确,学科建设滞后于市场,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水品及实践能力不足等。其次,从旅游教育的角度看,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难就业的原因是业界和学界对人才培养的观念存在分歧,导致毕业生在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不能满足旅游行业相关单位及企业的需求,造成供需双方的需求矛盾。吴国清和叶欣梁通过对旅游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高等学校对人才进行培养存在与旅游行业相脱离、缺乏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关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造成大学生毕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就业的主体大学生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究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对就业工资期望值过高、读书、动手实践能力差、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低的因素。郭倩倩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盲目考证,不了解行业对相关技能和证书的需求和认可,缺乏针对性,同时,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认同感,跳槽率和转行率高,在旅游人才市场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其研究中提出了解决的具体措施。

作为对实践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在专业综合实习中得到锻炼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来提升自身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要高校、行业及学生三方的相互协作和努力,才能很好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就业技能的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业技能,包括就业技术和就业能力。随着国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对就业技能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果。就旅游行业而言,对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更多的是研究其就业能力。而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依据美国教育和就业委员会提出的概念,其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而美国培训和发展协会则提出了就业能力应包涵的16项技能,而这16项技能则被分为5个类别,分别为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而从帕特丽夏的《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可以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从员工的角度看,就业能力是是劳动者的一种素质和技能,而从企业的层面看,就业能力则是对员工各种能力进行评价的能力。为此,我们从就业能力的概念出发,依照旅游行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可以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概括为拥有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技能,具备良好的旅游服务岗位基本胜任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好的团队影响力的能力。

对行业对学生就业时所具备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缺乏系统性

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技能的重要性,也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课程实践、独立实践、专业实习及综合实习四个部分。课程实践,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将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验证,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独立实践,就是独立开设课程的实践课,对于独立实践,主要是专门性实践,这时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如客房服务实训、餐饮服务实训、前台前厅管理实训等。对于课程实践和独立实践,大多放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而对于专业见习和综合实习,则主要放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相比与校内比较封闭的环境,校外的实训基地更能给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工作环境。但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校外的实训基地如酒店、旅行社等,更多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综合性锻炼的效果更加的不理想。因此,从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来看,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践,对学生相关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比较零散的局面,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和实践,学生所掌握的相关技能也比较零散,也缺乏系统性,对学生毕业时能够充分的就业的作用不明显。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创业就业教育,鼓励新成立的本科院校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一级跳,缺乏相关的行业锻炼和职业历练,教师在理论教学和研究上,拥有着高能力,但是在理论知识丰富的情况下,教师缺乏旅游业界的实践锻炼,缺乏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对专业的具体操作技能掌握不全面和不熟练。缺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专业素质,对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认识不足,对行业的新发展、新态势也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或许还仅仅停留在自己所掌握的那一部分,而对行业发展的对新技能的要求,则没办法或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也不熟练和不全面。为此,教师的综合因素导致了教学的效果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较好的结合,这也成为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三)学生自身对实践教学中就业能力的提升认识不足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二是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可以说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也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由于大部分实践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开设的,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只是单纯地将实践教学当成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没能将相关的实践操作和技能和行业的需求联系起来,更加没有将其与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以此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而且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为进行实践而实践,实践的过程及效果没能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中,由于学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行定岗实习,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受到和正式员工有差别的待遇和制度的管理,是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从事与本专业、本行业有关的工作,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原因,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没能形成职业认同感,也可以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使其对实践的过程重视不够,有的学生还存在逃避、不愿意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学习的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在实践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就业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由于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这就要学生、高校及企业进行积极的配合,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创新的实践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项目化训练。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现实践环节的项目化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内实践、独立性实践、专业实习实践和综合实习实践四部分,每一部分的实践都是相对的独立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是零散的和缺乏系统性的。这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此,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新的设计,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项目化的实践环节可以集中在学期结束前的两周进行,一方面,学生集中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技能的反复熟练和掌握,另一方面。放在期末,学生可以有相关理论的指导。比如,在学生一年纪的时候,可以开设旅游行业认知项目,学生组队建成旅游行业的相关公司或部门,对旅游行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的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而模拟结束,学生可以知道旅游行业所需要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学生做好规划。除了旅游行业认知,对学生形体训练、酒店餐饮、客房技能等,都可以通过项目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师实践教学的项目化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从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情况来看,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不足是基本的事实。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利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校内老师承担实习实践基地的研究项目,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当中,从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学生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都可以跟随教师做项目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这是其一。另外,学生在参与教师和实践基地项目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法,这都会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可以说在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校外基地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三)注重实践教学平台,推行就业技能训练的项目化

高校的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而基于旅游行业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包括基本胜任力(阅读、写作、计算)、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通过项目化的形式进行锻炼,具体所要进行的项目,如表一所示。

通过对学生能力提升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更加系统的掌握相关的技能,为实现充分就业做好相关的技能准备,能够及时的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相关技能的需求。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酒店与旅游管理;应用

随着我国酒店业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与旅游管理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受到教学思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观念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对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辅助完成项目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适应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点,对于解决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比较滞后

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以应用为主的专业,由于这个专业在职业院校当中设置的时间不是很长,因此在理论研究和教学中都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发展比较落后,甚至是脱离了酒店与旅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教育培养与需求之间脱节的现象。所培养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职业院校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当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无法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虽然一些职业院校为通过顶岗实习创造了实践的机会,但时间上无法保障,又没有专职教师跟随学生实习,导致实习的效果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

二.项目教学法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中作用及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先进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将其应用到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树立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想,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能够更得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解决思想与观念的滞后性。此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的应用能够丰富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变当前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成效性。可见,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于职业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教学法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建议

1. 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恰当的项目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必须以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恰当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为实施项目教学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所谓设计项目的指导,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融入到设计项目当中,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设计学习到这些基本的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这些知识点的内容。第二,项目的难易程度应该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也就是说项目的内容和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增强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第三,设计项目应该有完整的过程,从设计到实施应该有一个成品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设计成果,让学生能够体会参与项目设计的成就感,在项目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第四,项目的应该与酒店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内容,不能偏离专业的教学要求。

2.认真做好项目的准备工作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项目的准备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大封面,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1)教师的准备,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准备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实施项目教学之间,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地,了解大纲对教学的要求,同时查阅与项目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收集相关的知识及案例,使项目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及酒店与管理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给对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项目任务,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程序和保证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完成项目设计的兴趣,从而带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2)学生的准备,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法的效率,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要求阅读相应的文献资料,熟悉相关的学习知识,做好课程的预习工作,做好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前期工作。

3.分阶段做好项目实施教学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保证小组成员组成多元化额基础上,开展项目实施教学,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在合作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小组的成员应该适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来说6-8名即可,这也符合项目团队的一般数量,每一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小组制定本小组的酒店与旅游项目开发技术,负责划分小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配、监督实施、沟通协调等工作。

(2)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项目教学法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比如说可以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采用鼓励式教学语言,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的体验等等呢个,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性。

(3)要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完成项目,这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当然学生之间就项目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学习和提高,但是其基础就是独立思考。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每个项目模块完成以后,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试验项目的要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察。并针对这这一模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在项目后续部分开发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学生在阶段性的总结当中也应该找到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明确项目完成的最佳方法,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操作技巧,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任务。如在餐饮菜单设计教师讲解项目任务,包括找一家餐厅的菜单,拍成图片,然后对这家餐厅的菜单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先分工搜集资料,再讨论和协作,将小组讨论结果做成幻灯片,由一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小组的成果;每组组长进行抽签,抽取一种类型的餐厅,然后为这家餐厅设计合理的菜单,最后每小组提交菜单。

4. 项目成果的提交与评价

项目实施结束以后必须对项目本身及实施过程、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评价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如学生自评、自评和教师总评等等呢个,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湿湿的特点,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等,可以说只要与项目设计、实施有关的都可以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师在总评的过程中应该将项目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结合起来,对项目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项目任务完成较差的学生提出批评、指正和鼓励。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大纲的内容展开,严格遵守项目开发的基本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中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其他部委的相关文件中也一再强调学生以及职业人士的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而这些部分,也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涉及较少而需要加强的,与此同时,这些文件的精神也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教育模式的大胆创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使得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跳出单一知识层面,逐渐向综合性人才迈进。因此,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施应用型教育已经成为适应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感性认识,并且深度也还不够,仅仅是进行了一些初级的研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和长效机制。因此,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宗旨;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建“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采用“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无论是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宗旨来讲,还是从学校的专业人才方案及目标来讲,都是势在必行的。

二、研究目标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在培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综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的现实情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增强从业竞争力。通过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育,探索并解决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教学的途径以及方式方法,通过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如何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推广核心能力理念,增强核心能力意识,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时所必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建立核心能力培养特有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如何改革学科性教学惯用的注入式、启发式等方法,将行动导向法应用到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中,创新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

三、研究意义

(一)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处在第三产业生产链基础环节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新的标准要求,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复合型和实务型,既要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理论,又要具有服务、管理、营销、策划、沟通、合作、应变等的实务技能。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有利于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育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近些年来,有些学校探索着进行了MES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尝试,但三段式课程模式整体框架仍未能被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因此,要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按照培养岗位能力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侧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之路,培养真正适用于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有利于更好的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及价值取向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也必将成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其中基础核心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立足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态势过渡到大众教育态势,而在大众化教育态势下,出现了就业难的严峻就业形势,不利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与升格,许多专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则在完成“专升本”目标后,纷纷朝着学术研究型的方向发展,其发展重点自然就放到了硕士点,甚至是博士点的建设上。然而,根据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分析,社会对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有一定比例的,大致是1:4,也就是说,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比学术型人才多得多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如果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都只顾朝“高层次”发展,不注重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准确定位,必然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脱节。本科教育除了继承了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少数精英的职能之外,还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够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在于要求培养对象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能力。通过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对象能够提高不断适应新的岗位而应对高就业压力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职业人士就业的软能力,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核心理念,有利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即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面对当前的高就业压力,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其本科层次教育的职业导向是指以追求实用性,并以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体现特征。其最核心的问题是能够根据各旅游企业对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模式教学,对人才进行创新培养,就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是一种创新。我们有必要以职业导向的眼光对“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重新认识,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模式借鉴。

(五)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教学计划,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基地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创新,让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去实习实践并且顺利就业,营造就业环境体验就业岗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发展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睛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养、培训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适合企事业用人要求和高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正确之路。培育职业核心能力,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学生通过现场情景模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接受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培育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模式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体系,对于构建复合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总结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经济特点、教学资源各不相同,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及人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解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支持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核心能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地方性应用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健.本科旅游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01).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与必然趋势[OL].http://.cn.

[3]杜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调整与课程体系的变革[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1-114.

[4]张培茵,孙琦,石长波.旅游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S1):61-64.

篇9

结构问题目前,我国旅游人才资源结构存在有不合理的现象。普通管理人才较多,信息、旅游、法律、外语、复合型旅游人才短缺,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更是凤毛麟角。

观念问题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在观念上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一些误区。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思想上不重视、措施上不落实、使用上不得当,提拔使用旅游干部较少,致使一些地方旅游人才匮乏的现象有之。

管理问题一是缺乏旅游人才调节机制,旅游人才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缺少分类管理。二是在旅游系统,没有真正建立起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影响调动人才开发自我潜能的积极性。

培养问题人才培养开发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旅游人才开发在体制上缺少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旅游人才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工作上的绩效优势。

急需的四类旅游业人才

伴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兴旺,旅游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人才“兵”少“将”乏。

一是旅游业高层管理者,如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娱乐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的职业经理人;包括政府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各县(市区)旅游局局长及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他们对于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二是紧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较强、复合型、协作型、应用型服务人才,包括高级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市场人才、会展旅游人才、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度假和商务旅游开发人才等。

三是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旅游人才培养开发的质量。

四是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才,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有一大批精通市场经济规则、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精兵强将。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发展不快,集团化发展缓慢,与缺少能够熟练运作大企业的旅游经理人才有很大关系。

篇10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wWw.lw881.com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