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慕课;老年医学;教学;
作者简介:王丽梅,E-mail:limwang@hotmail.com;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其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更加适应信息时代,一经出现,就成为了国内外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慕课引发了一场学习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2013年,日本教育通信行业联手高等教育机构成立了“日本开放在线教育推进协议会”[1]。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包括美国、英国地、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等[2]。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已经把慕课应用于医学教育。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重要社会问题,老年疾病是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老年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教学素材资源丰富,面对慕课引领的教育革命浪潮,积极吸取和借鉴慕课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慕课的本质内涵
1.1慕课的发展现状慕课,是MOOC的谐音,原意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最早于2008年被正式提出,其后发展迅速。2012年,慕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美国形成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平台,在日本、澳大利亚也出现了类似平台。很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宣布与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因此2012年被称作慕课元年[3]。欧盟紧随其后,于2013年建立了线上学习“立方体学院”(AcademyCube),组建了欧洲地区慕课平盟。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推出的数百门课程中也包括健康/医学专题(Health&Medicine)[4]。
2013年5月,清华大学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慕课平台Coursera,标志着大陆慕课课程进入世界人们的视野[5]。随后不久,“中国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分别启动了“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两大MOOC平台,中国多所知名大学先后加入慕课平台,慕课像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6]。因此,2013年被视为中国慕课元年[7]。国内医学界也认识到了MOOC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MOOC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2014年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国内医学教育应用慕课教育开始起步[8]。
1.2慕课的基本特征一是开放性。课程面向大众,提供免费优质资源,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顶级在大学提供的优质课程中,只要有电脑能够联入互联网即可以在线学习,打破了大学的“围墙”。二是大规模。传统课程需要依托一个固定的场所,人数必然受到限制,最多也仅为几百人,但网络平台的慕课课程,可以实现上万甚至十万人以上的在线学习,达到更广泛的受众效应。三是课程要素完整。慕课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是完整的教学模式。
1.3慕课对教育模式的影响慕课平台创立的理念是希望通过慕课将学习者和卓越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使任何人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慕课属于现代远程教育的范畴。从教学方法来看,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9]。17世纪上半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取代了个别教学模式。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虽然尝试过各种变革,但始终没有撼动课堂教学的基础地位。慕课借助新技术的力量将全球最优秀的教师、课程和平台整合在一起,不断创造和释放着开放网络教育的新能量[10]。从教育发展史来看,慕课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
2慕课的主要优点
2.1教学理念超前一是课程资源开放。慕课资源完全开放,即使学习者在人种、地域、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愿望都有机会得到满足,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开放资源除了可以免费共享之外,还可以对资源重复利用、修改和传播。二是“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实质是学生学习力解放的一次革命,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对课堂的传统性理解。将课堂内与课堂外师生、教与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课堂外的时间学生从做作业“翻转”为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而课堂内的时间则由教师讲授知识“翻转”为学生与教师互动讨论,翻转了课堂的时空、师生关系,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三是高效快捷。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课程信息,数以千计的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在瞬间就可以完成。慕课本身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不仅在其本身的传播发展中离不开信息技术,在慕课制作、考核评价、师生交流等过程中也应用了多种信息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PPT、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板书时间,丰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感官渠道,提高了效率[11]。
2.2教学内容精制慕课教师多为知名大学教授或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代表了当前所在领域的主流思想,可以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简单录制,而是将课程知识分为若干单元,将单元细分为知识节点,录制成8~12min的生动讲解视频。教育资源生产方式由个人作坊式到团队分工合作式,不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不同角色的教师各有侧重又密切配合,甚至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的工作也是在学校范围、校际之间乃至学校之间的团队协作的结果[12]。每个节点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素材和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解读,视频制作精美。
2.3教学设计合理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约15~20min,按照这个时间制作慕课视频课程,既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又符合心理认知规律,学习效率更高。慕课教师在编辑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方式对知识节点进行逻辑重组,可以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慕课课程设计有教学互动环节,连接问题和知识点,在观看视频时,伴有随堂测试题,如同游戏里的通关设置,答对后才能继续进行以后的学习,能够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慕课课程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移动终端上学习,实现了“时时处处皆可学”。
2.4教学评价灵活传统教学由任课教师完成课程的考核和评价。慕课教学模式下,考核可以通过电脑自动判分。慕课教学师生之间互动较多,老师可以适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慕课设有网络论坛等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3慕课对老年医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3.1转变教学理念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大学要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为产生知识的地方。师生充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从医学理论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查资料,找答案。这样的方法使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1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传统,采用上下线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节省课堂时间,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效[14]。三是充分应用慕课平台。老年医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素材和资源,充分利用慕课平台,善于学习其他同行的慕课课程,主动制作老年医学课程微课、慕课,促进同行交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3.2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紧跟学科前沿。新进展有很强的探索性,常常联系实际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务实和创新的理念。二是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实施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在老年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敬老、爱老的观念。三是结合病例。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不必完全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这些疾病本身也与学生的健康息息相关,能够学以致用。
3.3改进教学设计一是合理安排教师授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在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中作用重要,要重视绪论课的授课,可请科主任或资深教授讲授。各章节内容尽量安排专门的研究者进行讲述,让最专业的教师授课。二是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或微课等形式课下自学,对于难懂和复杂的知识点主要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三是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将课程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展示给学生,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整合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老年医学教学网站,集中课件、教案、习题、视频资料、科普知识、瘟疫流行史、诺贝尔生理学奖与老年医学相关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等方式相互交流。吸收PBL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等方法的优点,运用于教学实践。
篇2
1.1人口老龄化
据2010年我国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北京市在第6次人口普查中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人占12.5%;65岁及以上人口占8.7%。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1.2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老年医学是一门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学科,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学科。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的国家之一,到2020年,预计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7.17%,总数达到2.48亿[3]。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老年医学,培养更多、更好的老年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3教学实践
老年医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目前存在着需要探索与改进的地方[4、5]。人体各脏器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这常常是老年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6]。各种疾病交织在一起,既存在疾病管理的问题,又不单单是单一专科疾病的诊治,诊疗思维有所不同,这相应的要求在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与专科的教学实践有所区别,有所强调,有所转变。这是老年医学教学实践中需要更新与改进的地方。为了促进老龄社会健康稳步的发展,培养熟练全面掌握老年医学知识的人才,需要我们不断根据老年医学发展特点改进教学实践工作。
2老年共病管理理念与教学实践
2.1老年共病的特点
据统计,在65岁~69岁老年人群中有32%的人患有3种及3种以上的慢性病,在80岁~84岁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2%。这使老年人的医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死亡率、住院率升高,更易出现不合理用药,药物相互之间作用,不良反应等问题[7-9]。老年共病的患者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包括中药及西药,种类多,数量大,服药时间及服药剂量不易掌握,差错率高,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增多,容易出现肝肾代谢负担,药物蓄积等不良反应[8]。同时,有的老年患者共病中的每个疾病的治疗方案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互矛盾,如某位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冠心病和消化道出血,此时,抗凝与止血治疗需权衡利弊,以期降低医疗风险,取得对患者预后最佳的效果。
2.2老年共病的管理
2012年,美国老年医学会首次提出了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并于同年编辑出版《老年共病管理策略》的指南[10]。该指南强调了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进而遵照患者意愿,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考虑预后,权衡利弊等因素,管理共病。该指南强调了个体化建议,并指出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患者实际情况,更加贴合实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老年共病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共病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主要包括疾病状态、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营养、心理等方面。其在疾病的诊治与教学实践中同样有重要的作用[11]。
2.3共病管理与教学实践
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即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也是一个老年科医师天天面临的医疗问题;是老年医学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是人文关怀与循证医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我们需要思索与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通过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可以提高老年医学教学实践效果,可以更加明确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需要全方位评估,多学科考虑疾病管理,通过强化老年共病管理理念,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可以使学生对老年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能进一步明确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老年医学整体治疗观念,为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实习学生毕业工作后,不从事老年科工作,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在各个不同专科工作的医师,都将面临着老年患者,这些老年患者中也将存在老年共病患者,这些患者是不同专科医师处理的难题。如果能够在教学实习阶段就有共病管理的思维及实践基础,则能更好的应对后期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预期的治疗效果。这将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此,有必要将共病的管理理念深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老年共病管理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提高教师对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认识
通过老年共病管理理念的宣传与学习,使广大老年科医务工作者乃至各专科医务工作者,熟知老年共病管理的概念与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塑造科学管理的氛围。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必备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氛围,必要的知识储备,明确教学观点,才能有的放矢的培养医学人才,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实践的效果。
3.2典型病例结合PBL的教学方法
篇3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篇4
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养老负担。那么,医院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请他来为大家谈一下医院在解决养老问题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不过,老年医学毕竟是新生学科,因此还是有很多医护人员习惯于传统那一套,肝病就看肝,心脏病就看心脏,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打破。你让他把老人的肺也看了,肝也看了,神经也看了,他们可能接受不了。”陈峥说,“全人、全队、全科、全程”是老年医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国际上,老年科医生的地位非常高。国外的老年科医生,是在传统的内科医生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再历经两到三年的培训。“虽然我们医院不太可能先走这一步,但我们一直在开展相关培训,让我们的医生与国外同行一起交流,学习知识。”
篇5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极强的问题意识,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和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种人才能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坚持不懈,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新人才包括三方面的涵义:创新意识:要有好奇心和对事物的敏感性,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批判,勇于揭开事物的“冰山现象”,这是创新的动力。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蕴含的人文精神基础之上,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应用实践新领域的能力,发明开创新世界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精神:创新的过程是曲折的,目标的完成需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能经受住任何失败的考验和多次重复的枯燥,具备创新的责任感,具有献身科学的意志。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是创新的保证。
2医学创新人才的特征
医学是建立在大量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它继承了人类几千年来对疾病、健康的认识,医学历史上某些时期的飞跃至今都能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完美地体现。医学又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它的探索手段不断加强,它的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它的应用实践不断完善。医学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
2•121世纪医学发展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自我反思的深入,21世纪的医学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2•1•1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医学的作用更加明显
医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结合,使医学技术本身日趋精密和高效,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水平,医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1•2医学本身不断综合、分化
医学学科分化越来越细,新的分支学科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综合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发展分化了新的领域,这样的分化与综合,使医学科学知识量大大增加,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2•1•3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使医学面临新的挑战人
口的增加、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们在征服自然时,不得不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在越来越珍惜生命价值内涵时,又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而遭受各种肿瘤、慢性病、传染病的威胁;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卫生资源的不足和地区不平衡也再次拷问了医学的伦理观、道德观……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医学面临新的挑战。
2•221世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1世纪医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的医学人才必须创新地思维、创新地利用一切科学方法创新地解决各种问题,21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2•2•1具有医学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三维知识结构随着人们对健康、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社会行为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被人们所认识,建立在原有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且应包括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等任务。这要求医生整合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根据病人对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要求来提供适当的卫生服务,从伦理、费用、人性的角度考虑医疗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2•2•2具有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三种基本能力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要求医学人才要有积极学习、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及时捕捉医学领域各种信息,掌握新技术、手段、方法,勇于探索,敢于批判,循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3具有独特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三个品质特征纵观医学上的许多成就都是建立在对原有认识的否定基础上,医学的创新就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它表现为人才独特的个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的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信念作保证,要有健全的人格作支撑。
3医学教育模式的构建
医学的发展呼唤医学创新人才的出现,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重任,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关键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2]。这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医学发展的要求,构建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医学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而这种新模式的构建是在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模块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难以使学生对生命现象形成综合、整体的概念。课程门数繁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脱节,学生负担过重、知识陈旧。优化课程体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又可细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窗口课程(英语、计算机)模块,医学基础模块可细分为形态学、技能学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可细分为内科基础模块、外科基础模块。,充实了基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临床专业知识的三维知识结构的统一、协调,把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适应了社会2心理2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符合现代医学的重点从个体疾病的治疗向群体疾病防治、健康促进转移的特点,体现了医学的服务性、社会性。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加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灵感的激发。对每一模块中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重复,合理安排交叉内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如形态学课程中解剖与组胚的整合,机能学实验中生理、药理、病生的整合),及时补充学科发展中的最新动态,让学生能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
3.2开设大量选修课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重大都在80%以上。选修课作为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以自由成长的空间。结合医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设置了三大类选修课:第一类是早期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选修课,如文学艺术类、心理学类、法学类、经济管理类、数学类,这些课程可进一步整合三维知识结构;第二类是科研类选修课,主要包括:临床科研设计、实验动物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着重介绍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学习基本的科研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第三类是专业选修课,如老年医学、美容与整形、肿瘤治疗等,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深入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
3.3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验环节中我们首先进行重组,打破学科的界限,减少原有实验课程中大量重复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不同课程实现互通,开设了一些具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设计实验,并亲自动手验证结果,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整个实验环节分为五大模块:物理实验模块、化学实验模块(包括无机、有机、物理化学实验)、形态学实验模块(包括解剖、组胚、病理实验)、技能学实验模块(包括生理、病生、药理实验)、临床检验实验模块(包括生化、病原、实验诊断)。对实践性环节的改革重点放在实习的内容和实习的考核,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作为医生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修改实纲,在传统的内、外、妇、儿、传染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急诊和社区的实习。对实习的考核,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的临床技能各站考核和实习结束时临床技能综合考核相结合,考核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素质并重,强调与同事间的团结协作、与病人的有效沟通,加强对医生责任感的感悟。
3.4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机械性记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法常见的有:PBL(以问题为中心)法、案例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标准病人教学法等。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界限、基础和临床的界限,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形成科学概念,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医学的整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学会解决问题,完成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手段不仅仅停留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运用。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象、色彩、动画等能丰富教学形式,扩大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加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习兴趣,维持长久记忆。
3.5构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关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创新教育维持的动力,更是关系到为创新人才培养所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否成功、可行的关键。因此,首先,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和科学,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记忆理解的能力,更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充分利用书面考试、实验操作、临床技能考核等各种形式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侧面考察学生。同时,小论文、小综述、调研报告的形式可以反映学生是否能成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后,评价结果的反馈性,科学的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学生,纠正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6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这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融合、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而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同学还可实行本硕连读,这有利于统筹兼顾本科、硕士的教学计划,优化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4创新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一合理的医学教育模式,同时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观念是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前提。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必将被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思想所替代[3]。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理念也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所转移,我们的教育模式应是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中心。
4.2营造创新环境
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举办有关创新课程、创新教育的讲座,举行创新成果展览等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鼓励学生参与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对一些创新欲强、个性突出的学生,应主动帮助其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和创新研究开展间的关系,让其有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新成果的取得。
篇6
关键词:老人房;色彩;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72-2
一、老人房与色彩美学的概念
(一)老人房设计
不同的文化圈对于老年人有着不同的定义。由于生命的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认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进入了老年,有的人认为退休是进入老年的一个标志。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中国古代曾将50岁作为划分点。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代谢机能的降低会导致行动缓慢、身体各部位产生相对萎缩等问题。据老年医学研究人员认为:人在28~30岁身高最大,35~40岁以后逐渐出现衰减。一般老年人在70岁的身高会比年轻时降低2.5%~3%。虽然我国目前对老年居室的设计没有制定相关规范,但是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在对其居室进行设计时,考虑一些主要的细节设计要素:如选材自然化,用材健康化,家具要合理,电源插座:应根据老人的身体尺度和行为方式做适当安排。厨房机械设施要安全合理化,卫生间的设计要安装一些按铃和地砖要防滑。
老人房设计是针对老人后期发展结合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专业知识来进行合理布置设计,为他们制造一个简洁舒适、适于观察思考、随性游戏的童话性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安享晚年。
(二)色彩的基本概念
在词义上来解释,“色”即是颜色,“彩”即是多种颜色。“色”是单一的指向某一种具体的颜色,而“彩”则能给人以五彩斑斓的感觉,它也更能体现大家在视觉与心理的感受与体验。如何游刃有余的运用色彩并进行色彩设计是很重要的。
色彩是通过光源光、透射光、反射光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看到的色彩是人在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瑞士画家伊顿说:“视觉元素包括形状、大小、肌理、色相、纯度、明度等,然而,当物体在眼前出现最先感知的应是色彩。”由此可知,色彩是和我们的感觉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认识色彩的时候不是在看物体本身的颜色,而是将物体反射的光以色彩的形式感知。
二、老人房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一)色彩对空间的调节作用
色彩不仅是居室空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空间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在色彩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物理特性在视觉上给人艺术上的享受。例如色彩本身的重量感、温差感、进深感等。
色相的不同可以改变我们在空间里的冷暖感觉,如黄色让人感觉温馨,蓝色则让人感觉冰冷。明度和纯度可以改变空间在视觉上的空间感。如浅色让空间明亮,通透,而明度较低的紫色会使得空间尺寸在视觉上变小。不同的色彩能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色彩的这些特性改变空间的固有框架,修补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让不同的家具和空间的大小在色彩的搭配下完美的协调起来。
(二)老人房设计中色彩搭配的原则
在色彩搭配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考虑色彩在老人房设计上的自立性、安全性、健康性、适用性原则。
1、大面积冷色调:在老人房的色彩运用中,大面积的冷色调使用是首先应该避免的。因为如青、蓝、绿等冷色系虽然可以让室内显得更加干净,但却会给老人一种冷清、孤单的感觉,长时间居住在冷色系的房间中无疑会对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2、艳丽的对比色:在老人房中使用艳丽的对比色来活跃居住气氛、达到较好的装饰效果也是一种需要尽量避免的做法。因为过于艳丽的的色彩会使老人心神不宁、大量的对比色应用会让老人感到眩晕甚至使视力快速下降。因此,即使老人偏爱艳丽的色彩,也要尽量减少大面积使用的情况。
3、灯光的色彩:在考虑老人房中的色彩应用时,不要忽略了灯光的因素。通常建议大家为老人房设置暖色的光源、尽量避免使用冷色光,这样可以较好地突出老人房中安详、温暖的感觉,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帮助。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为老人选购灯泡、灯管时,需要特别注意灯光的显色性是否良好,不要使用偏色严重的灯光才好。
4、陈设的色彩:老人大多喜欢安静整洁的家居气氛,因而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建议家有老人的居室内不妨多放一些绿色植物,来保持空气的清新、视觉上的放松。另外,家中养一些花草,对于老人来说,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对于保持精神上的轻松愉悦有着良好的作用。营建稳重氛围更适宜,贴近自然。老年人的居室窗帘可选用提花布、织锦布等,这种窗帘厚重、素雅的质地和图案,以及华丽的编织手法,展现出老人成熟、稳重的智者风范。此外,厚重的窗帘带来的稳定的睡眠环境对于老人的身体大有好处。此外,老人的窗帘最好设置为双层,分纱帘和织锦布帘,这样分层拉启可以调节室内亮度,同时使老人免受过烈的阳光刺激。
三、色彩在老人居住空间中的影响
(一)色彩对老人心理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有不同的影响作用。老年人的视觉系统对色彩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喜欢回忆往事是老年人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色彩的选择要适合老年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居室的色彩设计是“银色方案”最重要手法之一。居室的色彩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搭配上,不同的色彩组合,对欢喜、兴奋、烦躁、忧郁、沉闷等心情变化有直接的影响。每一种颜色都具有特殊的心理作用,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
首先,老年居室的色彩要避免单调,宜用比较温暖的色彩烘托出亲近祥和的意境。其次,老人视觉退化故整体颜色不宜太暗,室内明度应比其他年龄段的使用者高一些,但要避免使用大面积的深颜色以防止有闷重的感觉。再次,色彩设计应偏重采用古朴、平和、沉着的室内装饰色,可用米色、淡黄色等暖色来代替苍白无力、没有感情的白色。最后,对于心态童真、性格开朗的老人,设计时要脱凡而不俗,内容应相应丰富和多元化,尽量改变以往“五白一灰”的状况,可调用小面积的亮色搭配,力求淡雅、柔和而不失生气;而对于追求时尚、热爱生活的老人,在居室配饰上要重点精心设计,如墙壁粉刷柔和色的涂料后再贴上颜色鲜明的各种较为个性、张扬的壁纸、壁布、壁毡,地面铺上木地板或地毯。
(二)色彩对老人身体的影响。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老人机体功能的衰退会导致一些如白内障、心脑血管老化、视觉系统老化等老年疾病,这决定了老人喜爱宁静、整洁、安逸、柔和的居室环境,所以老年居室的色彩不宜使用过于鲜艳、刺激的颜色,以防在生理上对老年人的视觉系统造成负担,在心理上导致紧张情绪。设计时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用一些朴素而深沉,高雅而宁静的色彩,如米白、浅灰、浅蓝、浅棕、深褐等色来调节平衡,利于休息和睡眠,消除疲劳,平息调养。
四、老人房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发展趋势
色彩设计在现代设计中逐渐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色彩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提高了大家的文化品味;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老人房设计不仅要满足造型、布置、材料方面还要在色彩上更加专注、把握好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的协调对比是否和谐统一在整个空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合中国的国情,内外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整个老人房设计过程中,除了给老人一个温馨自然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老人的想法,让他参与进来,满足他对色彩的需求。色彩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是我们对老人房色彩设计的初衷,将安全和健康适用完美结合也是未来老人房色彩设计中的最高要求。
随着我国步入老年化社会的进程加快,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老人居所的设计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既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与健康的需要,又要给老人形成一个舒适、安逸、稳定的环境。老人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因而有一种追求稳定和凝重的性格特点,那么我们在进行老人房设计时,就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而量身定做。老年人进入暮年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喜欢怀念过去,那么在居室色彩的选择上,就要区别于其他人群。老年人的经验、阅历和年龄的关系,其性情一般很沉稳,喜欢安静、柔和、整洁的居室环境,那么在色彩的选择上,应偏重于古朴、沉着的室内装饰色。
五、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与老人房设计的发展。要使现代老人房设计与色彩相互的结合点上打造出精品, 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以老年怀念过去和健康成长为目标,摆脱传统的空间模式,在老年人心理与色彩发展上明晰发展思路,打造真正符合现代中国老人居住的独立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珊.设计的新价值和新境界――谈现代设计中的人文色彩[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2]尹定邦.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3]丁琴.论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及其特点[J].黄山学院学报, 2006,(04).
[4]张绮曼.室内设计经典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篇7
【摘要】 目的研究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肺脏、脾脏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气虚发热对皮肤、肺脏、脾脏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随机分成2组,即正常组与气虚发热组,采用禁食不禁水和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气虚发热模型,取皮肤、脾脏、肺脏组织制备石蜡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与正常组相比,气虚发热组家兔肺脏局部有炎性细胞浸润,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皮肤表皮呈不规则皱缩,毛囊变短,毛孔头数明显减少。结论 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脾脏、肺脏与正常家兔比较存在组织形态学差异。
【关键词】 气虚发热;皮肤;肺脏;脾脏;形态学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ic changes in skin,lung and spleen of rabbits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on skin,lung and spleen. Methods Rabbi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normal group and group of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The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group was developed by administering LPS and fasting. Paraffin sections of skin,lung,and spleen were prepared after hematoxylin and eosin (HE) staining,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tissue sections from the control group,local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from lung tissue,infiltration of focal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and granulomatous lesion from spleen,and irregular wrinkling of epidermis,hair follicle shortening were observed in the groups of rabbits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with significant decreasing number of skin pore visible under light microscopy. Conclusion There wer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microscopic structures of skin,lung,and spleen between the healthy rabbits and those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Key words: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skin; lung; spleen; paraffin section
元·李东恒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劳倦七情,皆伤脾胃,损及元气之故。而脾胃虚弱日久,又常导致他脏不足而兼见多脏虚证。故气虚先导致脾虚,脾虚是气虚的本质[1]。气虚病机的形成是由肺脾功能不足、失调所致,导致气生无根,气化无源,气用不足,从而表现出气虚的各种病机状态[2]。气虚证除有脾胃气虚的一面,还有致热的因素,气虚发热乃是气虚、感邪二者综合的病理反映[3]。总的来说,气虚发热是脾脏、肺脏的病理结果,皮肤是气虚发热的外在表现。现代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胃肠道形态学、胃组织细胞内细胞器密度数量、细胞内能量代谢、胃肠道黏膜保护性屏障作用、消化系统功能、胃肠道激素水平、免疫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4]。从皮肤组织形态观察目前主要是观察表皮、 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5-7]。本实验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气虚发热对皮肤、肺脏、脾脏的影响,结果更直观,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新西兰兔4只,普通级,体质量1.8~2.2 kg,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20,购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试剂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 055∶B5,L2880,Sigma公司];无水乙醇(AR,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081108);95%(φ)乙醇 (A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80407);二甲苯(AR,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081106);甲醛溶液(天津市科盟化工工贸有限公司,批号:20080423);切片石蜡(中国上海标本模型厂,批号:20070912)。
1.3HE染色染色剂的制备[8]
1.3.1Mayer苏木精染液配制方法苏木素1 g,铝明矾1 g,柠檬酸1 g,水合氯醛50 g,碘酸钠200 mg,蒸馏水1 000 mL。先将苏木素加入煮沸的蒸馏水内搅拌充分溶解后再依次加入铝明矾和碘酸钠至铝明矾全部溶解,然后再加水合氯醛、柠檬酸加热煮沸5 min,冷却后过滤,隔日即可使用。
1.3.21%伊红的配置方法取1 g伊红,溶于99 mL蒸馏水中,即成1%(ρ)伊红水溶液。
1.4仪器
EG 1160石蜡包埋机、RM 2255石蜡切片机、TEC-2500石蜡切片漂烘仪(均为德国LEICA产品);LKB 2188型超薄切片机(NOVA);倒置光学显微镜 (日本Olympus)。
1.5方法
1.5.1家兔气虚发热证模型的制备筛选体温在38.5~39.5℃的正常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气虚发热组,每组各2只。气虚发热组家兔禁食1周,但不禁水,气虚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LPS 80 μg/kg建立家兔气虚发热模型(结果另文报道);正常组常规饲养。然后每隔0.5 h测1次体温,连续监测8 h。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家兔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
1.5.2石蜡组织切片的制备根据立题切取相应的器官并进行组织切片、染色与观察。
取材与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展片、贴片和烤片脱蜡复水染色透明封片观察与拍照。
2结果
2.1动物状态
气虚发热组:在对气虚发热组家兔进行禁食不禁水饲养后,气虚发热组家兔出现懒动、蜷卧、喜挤堆取暖,体质量下降,爪甲色淡,毛发疏散,干枯无泽,腹部、头部毛发呈块状脱落,活泼性差,易抓回笼,排便偶出现稀便现象。用体温计测肛温正常。注射LPS后2 h开始发热,4 h后发热更明显,呼吸急促,眼结膜充血,耳廓潮红,耳根部灼热,食量减少;6 h后体温继续上升,出现气喘,鼻煽,不食,精神萎顿,大部分家兔出现稀便现象。正常组:家兔活动良好,排便正常,毛发有光泽,长短一致,爪甲红润;体质量稍增;用体温计测肛温正常。
2.2脏器检查
2.2.1肺脏正常组肺脏呈粉红色,肺胸膜平坦光滑有光泽,肺小叶间质分明,触摸柔软,有弹性,无颗粒感,切面既不干燥亦不明显湿润,用手挤压,有少量淋巴液、血液渗出。气虚发热组气管和各级支气管黏膜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均有不同程度损伤,支气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分泌物,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充血,个别肺实质内有灶状出血。
2.2.2脾脏正常组脾脏的切面、滤泡、小梁和红髓清晰可见,滤泡只在45 ℃的视线下才能见到极细的颗粒;小梁呈灰白色,细条状;红髓组织略柔软,用刀轻刮不脱落。气虚发热组脾脏质量平均之后较正常组轻,包膜肥厚皱缩,脾小梁纹理粗大而明显。
2.3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2.3.1脾脏
见图1,与正常组相比,气虚发热组家兔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
2.3.2肺脏
见图2,正常组家兔肺组织结构正常,各级支气管、 肺泡及肺间隔均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气虚发热组家兔肺局部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出现组织结构模糊。
2.3.3皮肤
见图3,与正常组相比,气虚发热组家兔皮肤表皮呈不规则皱缩,毛囊变短,毛孔头数明显减少。[PSa5971;S*2〗
图1家兔脾脏病理切片图(HE,200×)Figure 1Pathological section of spleen of the normal rabbitsand rabbits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HE,200×)[PSa5972;S*2〗图2家兔肺组织病理切片图(HE,200×)Figure 2Pathological section of lung of the normal rabbits and rabbits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HE,200×)[PSa5973〗图3家兔皮肤病理学切片图 (HE,200×)Figure 3Pathological section of skin of the normal rabbits and rabbits with syndrome of 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HE,200×)
3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传统中医学的“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概念,而且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网状内皮系统[9]。脾气虚与免疫低下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气虚发热组脾脏的质量平均值均比正常组轻,形态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说明气虚发热组的免疫能力较正常组低,与诸多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合。对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气虚发热组家兔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而正常组组织结构正常。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是肺最基本的生理功能[10]。李海荣等[11]总结对肺气虚证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中发现,肺气虚者,肺组织间隙多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支气管黏膜下、肺泡组织间均有显著的小静脉扩张,肺结构破坏。本实验结果发现气虚发热组肺局部组织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出现组织结构模糊,正常组各组织均无异常。
肺气宣发则津液得以输布,脏腑得以濡养而活,皮毛肌腠得润而泽,腠理固密,护卫御邪,司汗液排泄以维持体温恒定。肺脏发生病变,则易导致皮肤的相应表现。正如《灵枢·经脉篇》曰:“手太阴肺经,气绝则皮毛焦”。因此,肺气亏虚,宣发失常,则水谷精微无法外达,表现为皮肤干燥,肤冷畏寒,毛发干枯不荣。肺与皮毛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上是密不可分的[12]。实验发现,气虚发热组爪甲色淡,毛发疏散,干枯无泽,腹部、头部毛发呈块状脱落,与“肺主皮毛”理论吻合。对皮肤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正常组组织结构均正常,而气虚发热组表皮呈不规则皱缩,毛囊变短,毛孔头数明显减少。
脾气虚常导致其他脏器的气虚。肺主气,故脾气虚容易先导致肺气虚。肺外合皮毛,通过观察皮毛可以推测肺脏的病变。本实验从组织形态学的角度对气虚发热的皮肤、脾脏、肺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虚发热证家兔的皮肤、脾脏、肺脏与正常家兔比较存在组织形态学差异,其研究结果直观明确,对临床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赫,孙力. 气虚证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22(5):48-52.
[2] 孙贤专. 甘温除热法临床应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1(18):1646-1649.
[3] 陶汉华. 中医病因病机学 [M].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出版社,2002:367-670.
[4] 顾恒,鞠梅. 皮肤老化与光老化[J].实用老年医学,2004,18(6):286-288.
[5] 衣蕾,聂丹丽. 脾虚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 5(3):59-61.
[6] BHATTACHARYYA T K,THOMAS J R. Histomorpho-logic changes in aging skin:observations in the CBA mouse model[J].Arch Facial Plast Surg,2004,6(1):21-25.
[7] KALOGIROU D,ARONI K,KALOGIROU O,et al.His tological changes induced by tibolone and es trogen/glucocorticoid on aging skin[J].Int J Fertil Womens Med,2000,45(4):273-278.
[8] 李洪丽,鄢风昌. 迈耶(Mayer)氏苏木素染液在常规HE染色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3,4 (19):36.
[9] 罗婷,郭勇. 脾虚证免疫学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05,11(28):502-504.
[10] 彭波,李泽庚. 肺气虚证与呼吸功能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2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