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停留在表面
虽然集体备课被广泛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但是其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校的备课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集体备课对自身发展以及教学效果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备课中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集体备课需在备课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备课活动一般由组长组织展开,教师轮流发言,共同探讨教学活动与教学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并不高,组长通常为核心发言人,其他教师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是被动地听从组长的意见,即使提出小组活动或备课任务,也仅由组长一人主动完成,其他教师态度消极,不能主动参与其中。长此以往,组长也会丧失集体备课的热情,当需要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他们往往随便整理一些材料上交,从整体上来看,集体备课的效果并不好。
同时,由于小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担任班主任一职,需要处理小学生的很多琐碎事务,导致小学语文教师难以抽出时间真正投入到集体备课这一教学活动当中,故导致小学语文的集体备课停留于表面。
(二)集体备课方式较为陈旧
淇畏绞匠戮梢彩切в镂募体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学方式不断创新,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为了适应教学的发展,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也应当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但是从目前实际的集体备课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方式仍然较为陈旧,具体来说,在备课中,教师要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与观看,然后听取彼此的意见,最后用笔进行记录。这个过程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兴趣与积极性,且备课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差距较大,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丰富与创新,因此备课研讨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相对单一
备课内容单一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具有多样性的,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才能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教师研究与讨论的内容固定单一,这使得备课过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准备的材料大多都是从网上下载或是从教案上抄录下来的,其内容相似,且较为死板,不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材料的依赖性较强,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来提出新的看法与见解,教师的思维得不到激发,这使得小学语文课堂也难以得到丰富与创新,未能达到小学语文集体备课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内容存在片面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教学流程作为备课的重点,却忽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时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以及学期目标的要求,未能做出有效分析,也没有将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内容纳入备课体系,致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出现目标不清晰,缺少实效性与创新性等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新课程理念的深入落实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积极推进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落实,这一要求不仅是针对小学生提出的,也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展开探究、合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在集体备课讨论中,教师之间可以展开必要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学习,了解彼此教学中的优缺点,然后结合实际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从而在课堂上对学生予以有效的教学与引导,使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基本素养能够得到提升与发展,使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落实。同时在集体讨论中,小学教师们还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更加深入与细致的探讨,从而加强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领悟,以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分析、感悟教材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高质量的集体备课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讨论,还需要对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素养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全面考虑在教学中小学各学段的学生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或提出怎样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如何帮助他们应对困难,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或尴尬的情况。集体备课可以集中老师的智慧,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创新,在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效设计课堂活动,把握好课堂节奏,保证备课的全面有效。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特殊情况,教师都可以及时做出应对,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有序进行。在集体智慧的影响下,语文课堂教学将变得丰富灵活、生动愉悦,继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呈现给小学学生一个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三)有利于丰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也在发生着转变,原有的课堂教学主要为文本教学,即让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而当前的语文教学逐渐向着体验教学转变,即让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当首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内涵,获得独特的阅读体会。然而教师个人的体会是单一的、有限的,且不同能力、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年龄的小学语文教师所获得的情感感受也是具有差异性的,而集体备课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展开的互动与交流,能够深化彼此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发散思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并引导小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高质量地展开情感体验教学。
三、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
(一)集体对教材进行研读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教师应当集体对教材进行研读,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为了深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教师对教材的印象,研读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第一是从整体上对小学教材进行研读与分析,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分年级研读教材内容,主要分析教材编排的顺序与体例,深入探究编写者安排课文内容与顺序的主要目的,了解每一章、每一单元、每篇课文之间的关系,然后思考如何利用这种关系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应当为教师留有充足的自主思考与分析的时间,然后再进行集体的讨论,让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第二是对各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化探究,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重点与难点,各备课组可以根据难点与重点知识的数量,再将备课组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针对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研讨,并设计初步的备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呈交自己的方案,并共同进行讨论。第三是落实备课方案,在对初步方案进行讨论后,备案组对方案进行完善与补充,并在假期内将全册教材的方案进行整合,统一打印,以供教师进行参考与学习。
(二)集体对教案进行研讨
在研读教材并提出初步备课方案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对方案展开研讨,不断对方案进行补充与创新,使之能够符合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在开学后,应当在某一个班级内进行试讲,根据初步备课方案展开教学工作,一名教师负责教学试讲,其他教师则要进行听课,并做好相关记录。试讲结束后,试讲教师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分析初步备案中存在哪些不足,而其他教师也应当踊跃提出意见,说说自己的听课感受,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探讨。在交流后,教师需要明确方案中哪些内容需要调整,如教W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课件等,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完善,推动课堂语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展开《和时间赛跑》一课的试讲时,有些教师可能会发现,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对课堂内容的兴趣不大,此时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如,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对课本内容产生兴趣以及情感共鸣。
(三)深入展开二次复备
不同班级有不同的班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等各不相同,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语文班主任教师应当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展开二次复备,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要将集体研讨出的备课方案作为基础,然后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师要掌握四点复备原则:
第一,集体研讨的备课方案主要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展开,而二次复备则应当针对学生展开,使教学工作能够符合本班的实际情况;
第二,在复备中应当重视预设,教师要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疑惑进行思考,并准备好相应的答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学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解答;
第三,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深化,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文章与资料引入课堂,并让学生能够对其思想情感、主体内容等进行自主分析,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练习题与作业,保证设计具有层次性,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深化,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有所得。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课;教学;活化
小学教学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处于基础性位置,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学习的认识相对比较模糊,因此如何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是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写作课程进行活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保障小学语文写作课的授课质量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有关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写作课堂活化问题给予重视,积极的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推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迎合学生需要,进行兴趣培养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对比较好把握,一般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观察,并与小学生进行沟通,就可以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了解。又由于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写作课程缺乏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的对小学生进行观察,并与小学生展开良性的互动,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完善。例如,在开展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真诚授课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喜欢听故事的角度入手,向学生讲述几个与真诚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对真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故事讲完后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发生于身边的与真诚有关的故事讲写下来,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写作意向与素材,促使学生可以顺利地进行作文的写作。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写作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自觉主动的进行语文写作的学习。第二,则是要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找到自信,对语文写作充满希望。
二、重视观察生活,增加素材积累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所谓的文学创作,其实质是根植于实际的生活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意识到生活对学生写作活动的影响,积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实际的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其可以将语文写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语文写作的质量与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的积累。所谓素材的积累,就是将平时阅读的一些好词好句和一些日常生活中可以应用到语文写作中的、一些所闻所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归纳,让学生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素材引入其中,达到丰富作文内容、表达主旨的作用。一般来说,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活动,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展开,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形式展开。
三、培养即兴表达,锻炼思维能力
语文写作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即兴小作文是语文写作的一个方面。即兴小作文与一般的语文写作有所不同,其要求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语言的组织,并且可以围绕题目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相对较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鉴于即兴小作文有诸多的优点,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大对即兴小作文的重视,有侧重的培养学生即兴表达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作文临场发挥能力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可以针对题目进行思维的发散。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该单元的写作题目是“我的读书体会”。该题目写作的范围比较宽泛,小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写作角度,如何进行写作立意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就该题目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可以跟随小学语文教师的脚步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从活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式入手,针对学生的特性,制定出迎合小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产生兴趣,最终达到提升语文写作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1.单元教学的核心
理解单元目标目标在教学中起导向、激励和检测的作用,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单元教学的灵魂。它决定单元教学的总体方向,影响单元教学的设计、单元学法的确定及单元教学的实施。我们对单元目标的研究主要从“理解单元目标”和“分解单元目标”这两方面进行。单元目标的正确理解是实施单元目标的基础,单元目标的理解主要是针对单元学习提示而言,理解的内容有: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其含义、操作要求、学法和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等。为了使“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得更到位,我们还必须对单元目标进行分解。只有把目标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进行分解,才能做到目标实施分工明确,有的放矢,而不是囫囵一片。
2.单元教学的基础
分析单元教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教材在三个基本因素中发挥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凭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要阶梯,陶冶情操的重要园地。单元教材是进行单元教学,落实单元目标,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凭借,我们对单元教材进行分析,是实施单元教学的基础。只有对单元教材有足够的认识,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使单元目标落实到位。单元教材分析主要有小学阶段所有单元教材的分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分析两大类。纵观小学语文单元教材的编排,它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教材编排具有阶段性。如三年级主要安排的训练项目是读懂一段话,四年级侧重训练的是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的能力,五年级侧重的是篇章的训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单元教学的阶段性,使各个阶段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教材编排具有联系性。小学语文单元教材虽具有独立性,但各单元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独立体,而是相互联系的粘连体。“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分析”是单元教材分析的重点,由“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重点训练项目的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三部分组成,是单元教材分析的重点。它通过分析“重点训练项目的内容”,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该训练项目与另外一些训练项目的联系,使知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组块,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掌握单元训练重点的操作方法与步骤,认识教材安排此训练的目的,增强教师进行单元重点训练的目的性。通过分析“重点训练项目的体现”,不仅能使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在单元各课中的体现一目了然,而且通过前后文联系,还可挖掘出已学课文所包含的重点训练内容,使学生对单元重点训练内容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分析能使单元各课所承担的训练任务分工明确,使训练不盲从,不走过场。“单元内容分析”由“课文分析”、“习作分析”、“练习分析”三部分组成,通过这三个内容的分析,可使教师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习作任务和练习内容及意义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单元设计时能把单元内容统筹于胸,不会顾此失彼。
3.单元教学的关键
设计单元教学简案,简称单元简案,它主要是针对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在各课中怎样分层落实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主要解决单元中每篇课文落实的是什么层次的单元重点目标,实施这一层次的目标会出现哪些情况,这些情况怎样妥善处理这几个问题。单元简案由“单元学习提示的理解”(单元目标理解),“单元重点目标的分解”、“单元重点目标的实施”这三部分内容组成。在“单元学习提示理解”中要写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内容以及对该重点的理解情况。如理解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就应写清一般的段意概括有什么要求,“摘录法”概括是什么意思,这种概括法又分哪些情况,各是怎么样的,用这种方法概括段意的学法怎样操作等。只有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才能对单元学习重点有个全面细致准确的了解,为正确施教打下基础。“单元重点目标的分解”如前所述,这里不再例举。“单元重点目标的实施”主要解决单元重点目标在各课中的实施情况,写出每篇课文对落实单元重点目标的操作步骤。特别是要将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写出解决对策,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应付自如。设计单元学习方案,简称“单元学案”,是在单元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教学简案制订的。单元学案是学生进行单元学习的拐杖,是培养学生单元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单元学案以单元目标为导向,分课分块编排,注重单元学法的得出、巩固、运用,使单元学法清晰可见,便于学生对学法的操作和掌握。单元学案由“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单元学习过程”、“单元学习检测”四 本论文由部分组成,“单元学习过程”可逐课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这三个内容进行编排,也可分“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单元重点”这三方面把单元中的几篇课文组合在一起分块编排。
4.单元教学的保障
实施单元教学教师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方案之后,就可以实施单元教学了。单元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注意单课教学实施的原则和策略,还应特别注意单元目标的落实和单元学法的掌握。在首篇课文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目标和“初步学会”学法;在次篇课文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单元目标和“学会”学法;在末篇课文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单元目标和“运用”学法。刚开始,教师对单元学法的得出、操作要不厌其烦地使每一个学生明白,待学生形成习惯,掌握其要领之后,教师就可以从“繁”中解脱出来。教师变得“简之后,学生则由“简”到“繁”,在课上就可运用所学方法自能学习课文,真正实现主体地位。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主动意识;进取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69-02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通过反复琢磨,构想出一套对小学语文课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思路,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总结、修正、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的学期,笔者几乎每天都被一些东西打动着:下课铃声响了,学生恳求着:“老师,迟一点下课好吗?让我们再合作一次!”第四学习小组的学习心得上写到:“通过第四单元的自主学习,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二(1)班的郑××同学在心语里写到:“我太喜欢新的语文课了!每天都怀着急切的心情盼望着下一节语文课!”二(2)班张××同学在随笔里写到:“这就是语文课,她让我自信、洒脱、有个性、有进取精神,我每天都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快乐中。”……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笔者也沉浸在语文教学欢乐的海洋之中。确实,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努力研究、积极合作、认真参与,初步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根据课标制定三级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根本。
2.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寻求并掌握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注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使之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
二、确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改变学生落后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观念和自主意识,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并高度评价其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就能在语文实践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2.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合作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合作、互动,并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3.探究学习。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并勤于钻研、思考、提问,并乐于同学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语文学习成长袋:语文学习原始资料表;入学前家长评价表;学生进步记录表;家长月反馈表;语文学习目标表;教师评价表、激励表;学生学习经验表。
(2)学生自主命题袋:面试命题卡、笔试命题卡(按单元出题)。学生分小组确定出题人、答题人、评价人,并评选出优秀命题者。
(3)学生合作探究小组:按课文、活动分组。(探究小组的类型:单元活动小组、四人小组、特色小组、男同学团队、女同学团队、兴趣小组……)
(4)课外名著学习沙龙:拓展性阅读、研讨。(名著推介;名著阅读札记;名著观感交流;名著名人谈;名人访谈录;吹毛求疵看名著……)
(5)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组:评委由学生自我推荐、竞选产生。(评价内容:课堂活动评价、课堂发言评价、课外学习效果评价、资料信息收集评价、随笔评价、学习成绩阶段性评价、作品发表评价、语文学习整体性评价……)
(6)语文大世界学习成果展示交流课:在教室的各个位置布置自己的成果展示,包括图片、资料、作品、多媒体成果等。
(7)语文学习问题抢答、辩论赛:分单元、课本、文体、问题类别(准备课文:《难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珍珠鸟》)
(8)课本剧演出:《黄河的主人》、《少年闰土》、《两小儿辩日》。
(9)中段考:面试题(学生自主组织试题、学生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0)期末考:面试题(学生自主选定试题,学生评委准备答案),笔试开卷。
(11)口头作文学生自评组:题目自主拟定、写作内容自定、口头表达成绩评价,人人参与。(每两周一次)
(12)配乐朗诵:评委组由学生自主产生,朗诵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朗诵课文:《难忘的一天》、《酸的和甜的》、《望庐山瀑布》、《古诗两首》、《桂林山水》、《珍珠鸟》。)
实验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相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定会为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茹成.以爱为媒,以情为介,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47―48.
[2]吴建策.耕读文化,让童心在田园诗中栖居――永外实小“探寻楠溪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侧记[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31―33.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40―41.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36-02
小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教育质量优劣历来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培养不仅仅关系到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知识能力的提高。因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以生为本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中的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老师仍然坚持旧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现详述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不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来讲,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讲授语文知识的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和理解,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语文老师教授的知识和概念,学生没有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这样的语文课堂学习使得学生们更加感到恐惧,老师也感觉到教学越来越吃力,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2.过度依赖信息技术,缺乏师生交流。和上述的情况相反,这种情况下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过度依赖和倾向于信息技术的缺点,比如,在一些可需要可不需要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地方,或者根本就能完全进行版面或者口头讲授语文知识的地方也过度地使用图像、动静态画面,使得学生们养成了对于图像的依赖心理,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损害了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老师们也难以和学生们进行课堂的交流,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和压抑,也使得了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减少了师生们的沟通和交流,不利于老师们传道授业,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锐减。
二、改善和普及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尤其是对很多学生来说,特别是很多男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且信息量极大、涉及面极广,而且,小学生们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以及感知发展水平均不够高,语文老师们不可能能够把全部知识一股脑儿全部呈现给学生。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把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元素有机整合起来,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落花生》这节课文的时候,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网络计算机设备收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并配以播音员朗诵课文的动人声音,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小学生知识范围有限,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对其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小学生好奇、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特点,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展开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计算机等新型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使其作为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式,可以让老师更加充分直接的展开其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四单元课程《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时,可以在学习这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图片,有的男学生喜欢武器,于是就特意收集了二战时的很多武器资料,下载了当时的许多坦克、飞机、大炮等资料;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了解军事知识,于是就收集了二战时期许多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还收集了二战中一些重要人物,如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人的资料;还有的学生下载了的真实照片,并做成了动态的电子图书卡赠送给同学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3.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必然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在当今世界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知道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因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这一课程时,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预先让学生们收集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在正式授课前,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课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适时播放自己备课时候准备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这一下子就让学生们阅读的文本语言活起来了,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老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英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8).
篇6
【关键词】深度挖掘;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一、适度讲解,引导学生初读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名言警句、谚语等内容,都属于经典诗文范畴,这些诗文大多具有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韵律整齐等特点,非常适合展开诵读训练。教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适度讲解,引导学生采用自主阅读、合作朗读、多元赏读等方式,对经典诗文展开学习感知。教师在对诗文展开解读时,不仅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设计,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学生诵读基础、诵读习惯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具体讲解时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需求设计有针对性指导方案。
在学习《古诗两首》时,教师对《江南春》诗句进行解读: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随处可见水村山郭,酒旗招展,好一幅春色图画。南朝统治者希望获得神灵的庇护,当年建造的四百八十座寺庙,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楼台之中呢?朗诵这首诗,要注意前面写景是铺陈,后面抒怀才是作者真正意图所在。学生开始朋读,教师矫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朗读古诗不可太急,要注意节奏变化,给人以寻味的余地。学生朗读渐渐找到感觉,朗读效果显示出来。
教师对古诗内容进行适度讲解,让学生明确古诗内涵,掌握朗读需要在哪些地方呈现起承转合。教师不断矫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适当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教师要从古诗内容方面展开教学突破,这对改变学生朗读习惯有重要帮助。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小学生诵读诗文时很容易陷入习惯认知之中。很多学生认为诵读就是大声朗读,要注意情感投入,甚至要“拿腔弄调”,这样会将诵读引入“死胡同”。为提升诵读引导效果,教师不妨多进行一些诵读示范,通过教师的亲自朗读展示,让学生产生更直观感知。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音频,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诵读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感染。经典诗文都属于名家名作,有很多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去诵读体验感知,引导学生从模仿开始,这也是诵读教学的重要选择。
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展开示范朗读,并给出具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中有三个人物,诸葛亮、刘备和张飞,他们性格特点鲜明,在朗读时要体现不同个性特征。学生展开朗读训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纠正。为提升朗读气氛,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朗读,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都给学生创设良好朗读情境,学生朗读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起来,朗读训练自然进入佳境之中。这篇文章虽然是用现代文手法写的,但内容设计古文名著,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时,需要运用不同的引导策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诵读认知。
三、拓展内涵,提升学生诵读品质
经典诗文诵读不仅要关注诵读技巧,还要注意拓展诗文内涵,探寻更多认知渠道,以提升学生诵读品质。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单元主题展开的,每一个单元都有比较统一的主题内涵,针对单元主题内涵拓展诵读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诗文内质核心。同一单元内容都有相似性,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都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组。教师从单元角度引导学生展开诵读,学生会感觉有章可循,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
如,教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小儿垂钓》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然后组织学生对配乐朗读进行评价讨论。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朗读节奏快慢掌握很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觉。也有的学生说:古诗朗读最讲究抑扬顿挫,朗读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完美,我们需要好好学习体会。教师给出观点:这首诗内容是写儿童的,朗读者读出了活泼、可爱、稚嫩的感觉。在学生展示朗读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有不同的进步表现。
教师组织学生对范读进行集体讨论,就是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找不足,学习人家朗读的长处,这对提升自身朗读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诵读是一门艺术,让学生从不同维度展开认知体验,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方略。
篇7
【摘 要】小学语文看似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但是关于人文性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树立广大青少年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摇篮,是让教育教学无限延伸的肥沃土地。本文结合了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当代青少年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德育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 青少年;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方法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于“德育”的探索。在21世纪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有计划的教学方案。不断加强广大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将这些祖国未来的“希望”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这不但关系到国家持续的蓬勃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堂语文课都掺杂着思想道德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优良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托注重德育的渗透,以个人修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不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因此,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教育未呈现出系统性,各个单元和上下篇之间也未表现出必然的联系,使得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散性。而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从全面考虑,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宏观把握各套教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应该从各个角度分别阐述每篇课文的思想主旨,发挥每篇课文的教育功能。
为了考察以现阶段语文教学方法为背景的小学生的德育现状,笔者深入到我校3-6年级进行了有关小学生德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广大青少年一系列思想上的冲击,随之而来的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以享乐为追求,意志力薄弱,责任感不强,心理素质差等。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与生俱来就这样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发掘作者思想的精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抒发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要让学生倾听到老师的心声,而且要感受到老师的深情,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好课文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在道德的海洋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外,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纸上谈兵。对于课堂上延伸的例子要做到真实可靠,不随意捏造。
对于留守儿童,语文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其性感上的教育,打开这部分儿童的心扉。不论学习好坏,都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付出时间和耐心。此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放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去,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争论问题,为师者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二、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性格鲜明的正面人物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正面人物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学生们在学习他们的同时自身修养无形的得到了提高。
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发育初期,情感十分细腻而经受不了任何的打击,因此语文教师在加强授课技巧性的同时还要进行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有深情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换来学生的共鸣,消除师生之间的抵触心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融洽。语文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长期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好每一堂课的教案,利用投影仪,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经过我们语文教研室所有老师的不断探索,加强了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三年级的留守儿童更加有礼貌了,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升了,打架骂人的现象消失了,学校领导对教改后所取得的成果都感到十分满意。
结语: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所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都编有练习题,课后练习与课文一样都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后的练习对学生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后练习来进行学习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练习的作用和学生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课后练习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其中,教材课文后练习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科书的联系十分紧密,所有的题目都在联系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结合课外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课外作业,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把课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中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后练习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范围的基础,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做教材后的练习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尽快地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语文教科书后的练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会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后的练习也是教师进行教材教学的途径之一。通过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和批改,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的缺陷,加以纠正,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对于一些比较难或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或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加深印象。但教师的提示和讲解应该是有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3.语文课后练习也可以用作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主线。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许多科目的教学不太一样,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教科书中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辩论能力,而刚入门的小学生更是需要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颇有价值的课后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与老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也要敢于辩论,从中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将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题材,整合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把握教材,发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二、学生做课文后练习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审题
审题可以说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学生看到一个题目,会先判断这个题目的类型,难易程度如何?与学习的课文有什么联系?该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同时也会让自己顺着题目去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这样才能透彻地了解题目的要求,为后面的正确解题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二)寻找解题途径
俗话说:“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方法”。由此可见,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一条路不通,还有很多条,但是往往问题解决的最快途径只有一个。学生在做课文后的练习时,要努力去寻找最佳的解题途径,这不仅能够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扩大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正确的解题
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学生一般已经寻得了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努力积累较多课内的和课外的知识,学生一旦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就能够更好地做到正确解题,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学生在进行解题时,要结合在课文中所学习的知识,联系题目要求,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了解题的正确率,避免自己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四)完成后注意检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看看是否题目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都做出来了,有没有漏解,一些题目没有明确指出的隐藏性问题有没有发现,自己解答的答案符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做错。学生学会在完成作业后检查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在考试中的临时检查能力也很有好处。
(五)主动拿给教师批改
学生在做完课后作业后,应该及时、主动的拿给教师检查和批改。因为即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了检查,但不能排除还会有错题存在。教师的检查和批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之前没有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加全面地对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总结,教师在批改后给予的建议也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学 经验 策略
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的范畴,应该体现出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语文性。《课标》中指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要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虽然综合性学习体现了开放性,体现了“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但它仍然是语文,是基于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现语文作为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重视合作,突出学习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强调“共同讨论”、“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许多学习任务都必须是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研究发现,同类型的智力启发最容易接受。所以教师要将整个综合性活动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和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五下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于是,我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文中的研究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活动主题.自己策划活动方案,自主搜集活动资料,整理出有价值的材料,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汇报、总结、展示。在这过程中,学生合作设计活动环境、布置黑板报、开展系列活动。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策划。教师在活动中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在评价中注重学习探究和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二、联系实际,体现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组织形式还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开化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融入语文学习。如:在四上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既可以从书籍、报刊等方面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又可以了解身边的人物,甚至自己的成长经过。这样不仅能拓展学习资源,而且能触及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深处。在活动中,学生的阅读面之广出乎我的意料,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可谓应有尽有。资源的开放使学生的阅读更具个性化.也必将带来更为开放的创造与活力。
三、强调过程,注重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搜集、综合、分析、运用信息,发现并解决问题,而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实践既是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如四上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综合展示活动,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等。在这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听、学学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无一不流动着思维的灵感,无一不体现着自我独特阅读的真情实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使他们的思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他们的思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碰撞与升华。
四、围绕语文,加强专题的探究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核心的一个学习过程,它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得出结论的解决问题能力。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逐步深化综合,并将其引向社会生活,把语文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小语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两个主题:“有趣的汉字”和“汉字,我爱你”。在活动时.我围绕“有趣的汉字”开展了解汉字历史、猜字谜、找谐音字、谐音笑话等一系列活动;围绕“汉字,我爱你”,开展了解汉字起源和历史、搜集错别字、欣赏书法艺术、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活动。活动围绕两个主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两个专题的探究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个性解读特色和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得到共同进步。在整个活动中,围绕语文目标,紧扣探究的主题作了重点的研究,突出了活动的专题性。
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激活学生既有的知识贮存,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引领学生逐步进入学习情境。比如:在开展“家乡民族知多少”综合课时,教师或利用形象生动的课件,或利用本班民族学生资源,让民族同学穿上民族服装,准备民族乐曲,跳跳民族舞蹈。诱人的饮食,鲜艳的民族服装,优美的歌舞自然就会激起学生想去了解更多的民族知识的学习动机。在体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以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在表达交流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及时引导学生评价,做到师生、生生互动。
总之,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观点值得探讨。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运用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教版 北师版 综合性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提出来,与传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特点、理论基础、价值意义等;另一类研究则重在探讨具体实施和操作,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施要点和评价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熊梅把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概括为: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形式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1]
刘云生在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的思考中有这样的阐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
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即是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形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的内总整合,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潜在课程,而不应作正式课程。[3]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综合性课程”,也不同于“研究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新的理念,是全新的课程概念。语文综合性学习区别传统语文课程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与整合性。
二 两版本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领域的共性分析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有许多版本,这些教材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又体现了自己的特色之处。下面就先谈下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编写所体现出的一些共同特性。
1.科学性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套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领域的编写既考虑了语文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按汉字、汉语本身的规律编写,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各个部分环节的安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例,在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时,即关注教科书的整体性,考虑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
2.整合性
综合性学习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整合性强,它要求活动情境中的学习个体能够整合多渠道的学习资源、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从而克服传统学习的相对单一片面的不足。人教版北师大版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围绕重点或专题组织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整合语文学习活动。
3.语文性
学习语文,是一个不断积淀知识的过程,没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阅读和书面表达就寸步难行。但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语文却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比如,在一定的语境里,我们通过倾听、模仿、实践,学会了正确、明白地说话,而不是事先学习语法知识然后根据规则遣词造句。学生通过大量、自主地综合性学习,接触到许多材料,发现语文规律,进而学生语文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两套教科书都有计划地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每学期安排两次左右,低年级要求比较低,尝试着做一做。到了高年级,用活动来贯穿始终,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一种参考。一方面,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重习得,重发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语感的形成。另一方面重视个人独特的学习体验,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掌握语文规律。
4.生活性
综合性学习,要求回归儿童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把学生拉出枯燥抽象的文字符号泥潭,越过文字符号的屏障,寻求与生活经验和文化环境丰富而深刻的内在关联,在多样化的相互作用中引发学生的心灵碰撞和个性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调查生活用字情况,这些话题,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使学生感觉到语文也是生活的需要。北师大版综合性学习如五年级下册的以“读书”、“劳动”等为主题的活动,也都是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
5.主体性
综合性学习借助活动的亲历与体验,让学生互助合作并感悟意义,引起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自主组织并合作探参与活动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渐增强。
如人教版过多种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注重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除了在练习、复习、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认”、“我会画”等标题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还通过活动中在学生的充分参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自信心,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体现了我要学,我会学”的自主精神。
6.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克服单纯选文教学的弊端,克服以往“语文实践活动”的给出活动目标、程序与方法的刚性设计特征,把以前作为教科书内容之外的课外活动内容搬进教科书,在合理安排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余地,尤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两套教科书中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实现学生个性的灵活、生动发展。
三、两版本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领域的个性分析
要对两套教科书进行比较,必须要明晰它们各自是基于什么思想编制?由哪些内容构成?这些内容怎样来组织?如何有效呈现这些内容?这四个问题也就是教科书编写理念、编排体例、选题内容、呈现方式,任何教科书编制都必须回答,也是必须倾力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5]因此,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套教科书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领域的进行比较,分析其个性特色,。
(一) 编写理念的比较
1.人教版: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领域的编写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完成各阶段目标的前提下,力求抓住重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倡导简约。系统的综合性学习共有15次,主要安排在中年级之后,且不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留下充足的开发和选择空间。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2.北师大版:北师大版的教材强调每个单元的整体与综合。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搜集查阅资料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结果。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形成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
(二) 编排体例的比较
1.人教版:这版教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编排体系上体现了由隐到显,“大”“小”结合的方式。如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小”的综合性学习,出现在“我爱阅读”专题中,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诸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之类的活动,并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另一次则是“大”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完全改变以往教科书的编排方法,突破了以往课文单元主体的结构,采用了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活动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活动板块,按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
2.北师大版:北师大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观念。从第九册开始,有三个单元把语文天地改为综合学习,这与前面语文天地的综合学习相比,其综合性更加深入,尤其在十二册中,把语文天地都改为综合学习。因此说,北师大的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品、以及兴趣特点为基础,并结合每册每单元的思想主题,兼顾识字、阅读、习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选题内容的比较
1.人教版:人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领域的选题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注重给予学生系统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基础上,关注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的人文精神,选材主题面向自我、自然、社会,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熏陶。
2.北师大版:由于这版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结合到单元中,因此在内容选侧上是与单元主题学习相配套的。总体来说,这套教科书坚持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和现代化,注重让孩子通过对文学精品的品味与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学会学习的理念。
(四)呈现方式的比较
1.人教版:灵活多样,层次分明。[5]低年级不开展专题的综合性活动,而是结合单元学习每册安排1一3次主题活动。中年级阶段的综合性学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两个特点:一是主题不“特立”,不“独行”,不“另起炉灶”,而是与单元专题保持一致;二是提示与要求不是整体呈现,而是弥散在整组单元中。以“保护自然”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它散布于第5课、第7课课文之后以及“语文学习园地”之中。高年级阶段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
2.北师大版:充满童趣,操作性强。北师大在综合性学习领域创新了呈现方式,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科书通过多种鲜明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和图标提示,引导各种语文学习任务、活动,适时给学生以情感支持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如安排两个小朋友丁丁冬冬的提示语,引导学生们学习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时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带来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的合理评价将影响到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 “综合性学习”在设计思路和编写形式上做了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毕竟是一个“新大陆”,还需要课程理论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综合性学习在语文课程中的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挖掘综合性学习的功能与作用,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奇葩”在语文课堂的土壤上越长越茁壮。
参考文献
[1]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云生.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定位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4).
[3]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