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菲菲生气了
学习内容:绘本《菲菲生气了》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绘本《菲菲生气了》,使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认识生气是可怕的。
2.学会控制管理好自己脾气,让学生懂得宽容和友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封面,引导学生读懂封面,认识菲菲、作者,
2.读懂课题: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生气
什么叫“非常非常生气”?(特别生气,十分生气,气极了,气得火冒三丈,气得吹胡子瞪眼,气得说不出话来……)
指导读好课题,表达出菲菲异常生气。
3.引导学生质疑:菲菲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她生气时干什么了?结果怎样?
二、指导读绘本
1.第一幅图:菲菲在干什么?她跟大猩猩都玩些什么游戏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菲菲与大猩猩的假想世界,体验玩耍时的快乐。
2.姐姐来了,发生什么事情?连续出示第2、3、4幅图,师读。
3.(出示第5幅图)“哼!这下菲菲可气极了!”菲菲气成什么样了?
鼓励学生仔细看图,描述生气的菲菲。
4.我们来看看,画面上用什么颜色来表示菲菲气极了?为什么要用红色呢?
师:看来画家真了解小朋友们的心,她用颜色来表示你们的心情,知道你们生气的时候,心里是火,眼睛里是火,鼻子里是火,嘴巴里是火,整个人就是一团红红的火。
5.菲菲气极了,(看图),学生描述,动作、影子颜色
看到生气的菲菲,你想到了哪些词?
书上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看看文字,谁来读一读?
引导读文,理解“咆哮”。
6.这样的菲菲真让人担心,她接下来会怎么做呢?鼓励学生猜测。
7.菲菲有没有那样做呢?
(苏菲感觉好难过,她耷拉着脑袋,瘦小的身躯走在长长的道路上,她感觉好委屈、好难受,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如果你是苏菲,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三、交流感悟
1.最后菲菲还生气吗?是一下子不生气的吗?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再一起去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引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大意。
重点:第13幅图。
(1)出示图:菲菲坐在高高的树上……
指导看图,展开想象:她看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海浪声、海鸥叫声、鸟叫)她甚至闻到了什么味道?
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理解“安慰”
小结:画家可真厉害,让我们不用看文字,也能从画面上感受到菲菲的愤怒、伤心与快乐!绘本阅读就是这么有趣,我们不光要读文字,更要读懂图画。
重点:第18幅图。
(1)终于到家了,菲菲推开门,高兴地大声地说:“我回来了!”啊,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看见菲菲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 这里的暖暖的,香香的,就是“温馨”的意思。(板书“温馨” )
猜猜看,哪个字表示暖暖的,哪个字表示香香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从哪儿看出家充满温馨?(引导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姐姐、小猫分别会干什么。)
你们还丢了一个人,谁?是啊,少了菲菲家还会温馨吗?
(3)出示第19幅图文:
只有一家人在一起,这个家才是温馨的家,才是暖暖的,香香的家。
好温馨的画面啊!整个画面全是暖暖的黄色。
课件出示:
家是妈妈温暖的怀抱,
家是爸爸关心的微笑,
家是姐姐真诚的道歉,
家是小猫轻轻的喵喵叫……
家永远是暖暖的,香香的。
3.出示第20幅图:引读“而且,菲菲也不再生气了。”
(1)聊天讨论:菲菲终于不生气了,看来生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生气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如果当时菲菲不跑出去,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想象说话)
小结:这样会伤害身边很多很多的人,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特别特别糟糕。所以希望小朋友们读完这本绘本之后,要尽量的少生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讨论:菲菲可不可以控制一下自己,不生气呢?
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友爱。
四、讨论思考,升华主题
1.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再生气呢?学生交流。
2.出示: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 跟好朋友聊聊天; * 到大自然中散散步;
* 听听音乐; * 做做运动,画一幅画,或者看看书……
五、作业
篇2
1 对象与方法
社区50岁以上老年人,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宣传,定期指导,定期普查血压等。
2 指导内容
2.1 合理膳食 建议每日食谱中包括:一袋(半斤)牛奶,半斤左右主食,适量高蛋白食品(如瘦肉三两,或鸡蛋3枚,或豆腐6两,或鱼虾6两),8两疏菜,2两以上水果。要粗细搭配,不甜不咸,食宜七八成饱,无论如何早饭不可不吃。推荐饮用红葡萄酒(50~100mml)和绿茶,食用黄色食品(如胡萝卜、红薯、玉米、西红柿等)黑木耳和燕麦片。
2.2 适量运动 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三”指每天步行3公里,时间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运动五次以上;“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
2.3 戒烟限酒 吸烟的危害不容置疑,应下决心戒掉。如尚不能彻底戒烟,建议你每日吸烟限制在5支以内。可适量饮酒,建议饮少量红葡萄酒或绍兴酒,啤酒不宜超过300ml,白酒不宜超过25ml,决不可酗酒。
2.4 心理平衡 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最为关健。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快乐的心境,几乎可以拮抗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另外尽量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凡是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至10厘米。这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觉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和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早晨空腹时,一定是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下夜班后,静躺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3 结果
近几年来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明显比以前少了。
篇3
《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二 年级生物教材(上册)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呼吸系统的基础上,使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开放,不需要学生太多的知识基础,更多的是凭借日常生活常识与经验,进行理解,整合,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源,以及相关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分析资料以及数据解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当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进而小组以自身生活常识与经验讨论出相关的治理措施,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整合,使学生了解治理空气污染的根本措施与有效措施,最后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状况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能力,并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进而增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知识整合与展现,使学生关注大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应当怎样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
教学重点难点: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源 ,有效措施为植树造林。
课前准备:资料,导学案,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先问同学几个问题:
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可以维持生命?几天不喝水可以维持生命?那几天不呼吸,还可以维持生命?
所以说空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吗?
(提示:我们平均每分钟呼吸十六次)
那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
这是什么概念呢(展示矿泉水瓶)
相当于19200瓶矿泉水瓶体积的空气被我们吸入体内,利用.现在问同学们个问题:这一万多升气体你希望它来自于树林,还是闹市区?说出你的理由。
由此可见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康的内容。(板书课题)
目的:通过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对空气质量与健康关系的的好奇,从而引出课题。
通过这个短片我们可以看出空气质量如果不好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看一个小视频)
进行提问:那同学们知道哪些空气污染源呢?
请同学阅读手中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屏幕中这六个问题解决,然后组内交流,看看你的意见是否能被大家接受
(指导学生先阅读自己相关的材料,然后阅读其它材料)(组织学生交流发言)
一、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排放的高度,主要在0.3米至2米之间,正好是人体的呼吸范围。
二、工业生产排放
酸雨的危害是什么呢?
播放短片
三、沙尘暴
展示北京沙尘暴图片与资料
四、秸秆焚烧
油料、棉花、甘蔗和其它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
为什么会被大量焚烧呢?
农民对秸秆焚烧还存在认识的误区,有些农民凭多年的经验认为,焚烧后的秸秆是富含钾肥的草木灰肥料,适合中性和酸性土壤,对来年种庄稼有好处。
五、家庭装修污染
吴女士应该怎么做呢?
六、烟草污染
展示图片:吸烟者的肺,怎样描述?
正常人的肺是什么样的呢?(展示图片)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三)
目前全球共有11亿吸烟者,烟草每年造成的死亡估计为1 000万人,平均算起来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香烟"危害.
展示二手烟台图片,同学们家里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二手烟和一手烟哪个对身体的损害更大 ?
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
世界卫生组织(WHO) 已经提醒各国“烟草已成为下个世纪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 为什么呢?许多国家未成年吸烟者增长率不断提高
所以为了咱们的健康,中学生守则,也明文规定: 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既是为了别人的健康,也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咱们自己不能吸烟,也要拒绝吸二手烟。
总结:这就是空气常见的污染源:尾气排放,沙尘 ,工业排放,秸秆焚烧,家庭装修,烟草
分类:前四种为室外大气污染,后两种为室内空气污染
现代人有80 %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现在更有宅男宅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出家门的,,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也是密切相关
同学们通过资料可以得出,这些空气污
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出行
1、工业生产排放:
严格执行废气排放标准
国家针对大气污染状况,制定并颁布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对各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有明确要求
同时又针对各个行业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如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炼焦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沙尘污染:植树造林
科学资料: 要刮走18厘米的表土,草地需要大约2000多年,耕地大约49年,裸地大约18年。
治理沙尘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具体为植树种草,固结泥沙。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的连结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以及在沙漠边缘植树种草等工程,对防治沙尘暴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4、秸秆焚烧:制造肥料,饲料,生产沼气等高效利用。
5、家庭装修:
最适合的通风时间是上午九点与十一点
展示治理小贴士,(总结植物作用)
6、烟雾污染:以宣传为主。
烟盒上提示:吸烟有害健康 ;
多用反面材料宣传,倡导拒绝被动吸烟
世界无烟日五月三十一日,以此告诫人们吸烟有害健康,呼吁世界烟民在该日停止吸烟或从此戒烟,并呼呼这一天所有商人不卖烟
总结一下咱们的答案,要防治空气污染,要从根本上做什么?措施之二 是什么?
植物的作用真的这样大吗?
你知道亚洲最理想的居住城市是哪里吗?
我们来看一个网友对新加坡的描写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现实要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5-0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初中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方法与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青春期发育问题,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源“,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与训练。那么,怎样让我们的教学设计合理有效,从而在短短的三年初中时光,为数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是我们一直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着手教学设计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作具体的设计:
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是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自我管理逐渐变难。面对这样的特点,在初一年级主要教学设计围绕新集体的适应、人生理想规划来设计。学生在适应了新集体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础上,开始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人生规划“长大了我要干什么?”让学生点燃理想,初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至少是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二这个年龄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高峰期,他们的心理特别敏感、容易冲动,“直面青春期”的教学设计,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比较顺利的面对青春期。对青春期逐渐了解适应后,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三,很多孩子是既期待又有恐惧的,设计“直面初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为即将来临的初三做好准备,有助于缓解焦虑,快速的进入并适应初三的紧张学习状态。
初三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讲,又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点,在这里学生面临人生中很重要的选择,所以,在“直面初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在比较清晰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规划,这个规划不同于初一时的规划,应该让学生通过量表测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确定了自己的中考目标后,学生自然会按着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完成初中学习的最后一段历程。学生的任务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了冲刺阶段,这时学生面临着一天天临近的中考,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此时,缓解考试焦虑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学生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带着轻松,走进中考考场。
二、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初中生的四大心理需求:合理的物质需求、朋友的交往需求、对异性关注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
比如青春期,他们的异性关注需求常常让他们很困惑,而且也因此会有一些事端出来,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异往的指导,这个指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能比较清晰的认识异性。
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我们容易忽视的需求---获得帮助的需求。有一些孩子在此时人际交往不成熟,尤其是发生冲突,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因为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困惑无处诉说,矛盾无法解决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设计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内容,让他们能够学会在遇到困惑时求助于可以求助的人,避免不必要的悲剧的发生。
三、立足学生的现实要求完善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健康成长 职高
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人生经验和运动体验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唤醒各自潜能、共创奇迹的过程。因此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除了以学习理论为基础、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外,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实践课,要以学生为设计出发点,指向职高学生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效率和兴趣,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从个体健康视角切入对职高体育教学研究,不失为打开职高体育教学的死角的一把金钥匙。”
一、作为健康成长的学习主体性分析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设计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的水平,更取决于学生学的状况,因此,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变过去的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自主、自觉的主体教育,是当前职高体育课改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课程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还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课程不只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还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要突出职高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将学生作为健康成长的主体。
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没计前要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结合学校现状,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快速跑中,学生经常会不满足自己的成绩或是其他同学为什么成绩就能好于自己即使自己速度比他们快。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教学,起跑的各种反应练习(口哨、口令、手势等),经过一节课的快速反应练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就能自己在考试或是比赛中判断口令的节奏并快速的做出反应,从而加快快速跑的整体速度。由此看出我们要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来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情境来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最终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效能,使学生的发展与需求相一致。
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将教师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索,在一节课的开始部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网鱼游戏中,共同探索、发现如何才能尽快的将河里的鱼一网打尽,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实现了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以探究式取代传授式教学方式等。这样就会将体育课堂转变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师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互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第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体育课堂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身体、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结合职高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利用语言法、直观法、比赛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职高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跨越式跳高的学习中,由于女生对横竿存在畏惧心理,因此以橡皮筋代替横竿而男生相对应喜欢挑战、竞争等,因此在教学中给男女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选择高度自行分组练习课堂的学习内容,体现职高生追求成功,尝试冒险、挑战,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自我的心理倾向。
二、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教学目标设计
在职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候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和上课时候学生的自主体验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如果我们忽视这种差异,教学的效果往社不尽如人意。我们应当适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体育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目标的三者平衡。
当前体育课程目标定为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职高教学目标的理解和传统目标教学的局限性,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个体价值,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尊重学生自主体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体育课堂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如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老师布置好的障碍物进行比赛,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原则,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
其次,贯穿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为了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科学、更有效,以及在不同教学阶段达到不同的目标,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若短暂目标暂定为一次课的教学目标,长期目标可定为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如高一的蹲踞式跳远单元计划:
课次 教学目标
1 1、了解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环节,学习单跳双落的跳远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用有力脚踏跳的技术动作。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
2 1、了解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跳远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助跑轻松,逐渐加快,踏跳有力的动作。
3、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的能力。
3 1、进一步了解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方法,初步体会腾空步技术方法。
2、使85%以上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使80%以上的学生掌握快速助跑情况下完成踏跳技术。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习惯,敢于尝试的精神。
4 1、了解发展跳跃能力的方法。
2、使80%以上的学生初步掌握提膝屈腿腾空步动作技术。
3、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5 1、明确蹲踞式跳远的完整动作方法和要领。
2、使85%以上的学生进一步巩固助跑步点准确、上板、起跳积极充分,空中身体姿势平衡。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品质。
6 1、使学生明白所学动作的要领和方法。
2、巩固蹲踞式跳远的动作技术,了解学生的技术掌握情况,检查学习效果,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和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积极认真的态度。
即一次练习课,成绩能提高多少或动作是否标准;一个单元结束后成绩又提高多少等。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学生就会怀疑自己;而目标设置过低,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适宜的教学目标才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另外教师通过这些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采取有效好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则要求每一阶段目标和每一单元,每一次课的目标是有联系的,每一次小的目标实现后正是大目标的开始,而且大的目标完成过程又能强化和发展小目标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有序性。而教学目标的有序性又决定着教学目标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目的的真正意义。
第三,坚持差异性原则。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维能力的职高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又客观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可能完全按事先制定的教学方案去教学,而应根据实际及时地调整预先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得到发展与提高。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存在着种种差异性.面对相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应该有取舍、能包容。如在学习蹲踞式跳远中,我采用的是同圆心的同质分组,组内可以自行选择障碍物的高低、远近等体会双腿屈膝腾空动作,这样教师既可以兼顾到整体学生的练习,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的状况在一节课中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内容设计
理解职高体育课堂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体育教材化的改革与创新,即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需求,安排实用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首先,体现“目标引领内容”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体育技能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的,我们不能离开发展学生体能、技能这一体育教学特点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职高的每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要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规律加以把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才能够安排好体育教学内容。如在职高阶段,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篮球的单手肩上投篮、双手胸前传接球、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等。
第三,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就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阵地。兴趣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重视的问题,学生只有对所学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才会逐渐形成,从而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奠定终身体育意识基础。如枯燥、乏味的耐久跑,可以利用整个足球场进行“贪吃蛇”游戏的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四,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第五,重视健康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做到训练与理论并重,在加强技战术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篮球理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篮球规则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犯规、什么是违例、什么是合法的防守、怎样遵循规则去打篮球,使学生对规则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以指导和促进技战术的发挥。再如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运动损伤(1、外伤、内伤、肌肉痉挛的症状及其处理方法。2、骨折、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及方法。3、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时处理方法等)的基础知识,掌握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学生对运动中伤害事故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四、关注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设计
职高体育教学是复杂的,表现为教学目标具有多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具有差异性,教师环境和条件具有复杂性。因此,选用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应紧密围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主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体现在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首先,教学方法选择要加强教学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职高体育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行,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促进学生运动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职高阶段的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制力和理解力迅速增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在障碍跑的教学中,我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钻过跨栏架、滚过体操垫、跳过一定高度的绳子、绕过板凳。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手动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意针对性和启发性.如三级跳远就要采用分解教学法。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启发、情感启发、对比起发、悬念启发、设疑启发多种方法,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变奉送学生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创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避免单一。不管什么内容,都是先讲解、后示范、再练习,这样的方式学生看够了也厌烦了,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些内容,可以不示范或后示范(简单动作)如:口令的喊法,有的可以用1、2、3、4;有的可以用语言口令(加大摆臂、动作到位、再来一次、舒展大方等);还可以用音响节奏来控制教学进程。
五、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为主要目的,要善于通过课堂评价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总之,教学评价设计要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旨在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关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评价的设计。“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教、学、练、评价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体育意识、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过程及督促、结果评价的和谐统一。项目学习可以自主选择,你认为哪种方式适合你练,且能掌握,就考哪种,避免了个别同学由于身体条件而达不到满意的成绩,从而产生过度焦虑、紧张的状态。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努力和进步上,使教学设计有利于弥补学生的不足,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公平的待遇。
其次,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设计。根据“健康第一”的理念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重视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过程与方法”环节评价的关注,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在进行正面双手垫球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自垫每人20个,要求手臂夹紧、伸直。),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个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范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再次,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设计。以学生的情感行为确定一个终结性分数不是一个好办法,然而为了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诊断和安置,往住也需要评价学生的情感行为。如跑的速度、跳的高度、投掷的远度和利用身体活动完成各类技术动作等,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身体发展水平高、运动基础好,即使他学习不够认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但测试时,他可能照样获得较高的评分;而一些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也可能树立了良好的体育态度,逐步形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由于身体条件的局限总不能得到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师要从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转变为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评价,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总之,职高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以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旨来时刻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健.新课程理念下中国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M].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20卷第3期2003年7月.
篇6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着眼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强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被动地适应,而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在合作与和谐的氛围中,开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局面。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帮助高校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莉萍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教育心理研究.2012.04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2008.12
[3]郑孝莲.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理论前沿.2014.06
篇7
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社区的1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给予健康教育)和对照组90例(未实施健康教育),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的降压的总有效率、心脑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障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结论:高血压并发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开展健康教育得到控制。
关键词: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89-02
我国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症就是高血压,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高血压患者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也随之明显降低。现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的180例均为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男111例,女69例,年龄31~82岁,平均58.8±3.8岁。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给予健康教育)和对照组90例(未实施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的方法。
(1)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统计调查,以此为依据编写教育计划书,装订成册按期定时分发到患者手中。每月定期举行高血压知识宣讲会,为了让患者能够清楚的了解宣讲会的内容应适当的将其与网络多媒体或者是DVD联合使用。社区宣传栏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工具,应该及时将各种画册张贴上去,信息的传递也可经过图画、文字、言语等完成。
(2)心理辅导:在进行常规治疗的时候要注意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向他们宣传一些值得注意的健康知识,减轻患者在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根据患者的情绪适当的予以心理辅导,目的在于让患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接下来的一系列治疗。为缓解患者心理紧张,保证血压稳定可借助心理疏导、音乐调养等途径。
(3)指导用药:一般情况下患者药物的剂量要把握准确,为了加强药物的效果,药物应搭配使用。在最初阶段药物的剂量要小,但是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可适当的增加剂量。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眩晕、恶心、眼花、头晕等症状,马上调整姿势,保证身体平躺,这样患者的回心血量会马上增加,能够及时调整血液供应量[1]。定期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详细的将药物的功能、用法、剂量、名称介绍给患者。
(4)限酒戒烟:患者中有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喝酒,但是对于高血压疾病而言,应该严格的限制饮酒,若饮料过于刺激也是不允许食用的。倘若医务人员直接告诉患者限酒戒烟,他们可能很难接受,所以医生应该向患者介绍在治疗中吸烟饮酒会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样就会在日常中注意这些问题。
(5)饮食护理:患者的日常饮食要具有科学性,避免盐钠的过量摄入,据统计表明有超过70%的盐钠出于腌制食品和烹调用盐,所以应尽可能地控制食用盐的使用;减少脂肪的摄入,脂肪最佳的总热量应低于25%,尽量减少食用油炸食物、蛋黄、动物内脏,应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6)适当运动:恰当的运动可以避免患者的体重增加,能够有效地发挥胰岛素抵御功能。如此便可以增强心血管的调节适应能力,使得血压趋于正常。另外,运动项目的确定还要以患者的血压水平、心脏功能、生活习惯、年龄为依据。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至正常;或虽舒张压未达到正常,但其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结果
2.1两组降压情况对比。1年后随访,观察组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7.78%(79/90),对照组的为61.11%(55/90),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3讨论
引起高血压病症的因素不仅有可变的还有不可变的。其中可变因素包括心理、精神、体质、饮酒、膳食高盐、肥胖、超重等;不可变的包括遗传、性别、年龄等,所以,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加强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症的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了解到怎样避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同时,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应该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据统计表明[2],最近几年中由于社区健康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血压患者的病症得到很好地控制。本组资料显示,两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心脑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障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朱霓虹,王珍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3):172-173
篇8
一、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坚持“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体育教师要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共同成长,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会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在体育教学中本人经常以游戏进入所要教的新课。游戏课的导入既新奇又具有刺激性,能深深地潜入血色怀念感的头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中,本人以引导为主,充分让学生自己去玩,去想象,去创造。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全身心的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氛围。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改革
制定好教学计划,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健康三维观,体育自身特点及国际课程发展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教师不要把运动技能教学作为专门的运动技能的掌握,而结合实际重点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把一项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多元目标来完成,教师在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选择内容分别制定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看、听、试作感知并体验某个动作。教师还应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仿照图形或示范动作进行体育练习。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时排除,例如在体操跳跃中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着地姿势;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成动作等,以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
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学生只知道向前跳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跳得轻松、跳得远,我没有着急地教授,而是鼓励他们两人一组试一试跳,想一想哪一种跳法更合适,学生先茫然地望着我,不知怎样进行,这时我请了一位同学出来,和他一起组织小组示范,在我的带动下,学生纷纷起来,并积极开动脑筋,跳的动作越做越好,有些学生甚至还评说这个跳得好,那个动作不优美,课堂上,他们的眼里、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教学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搞好课堂教学评价,是坚持好课改的关键。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要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教师要随时对课堂教学当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引导纠正,对学生的活动要加以评价鼓励,对有关的知识要加以渗透,教师的评价是全方位的,不能局限于技能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把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个人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益。
三、农村体育课程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校本化体育课程。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城市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地方、民族和学校的特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没有考虑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的不发达地区在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农村体育课程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法上加以研究,以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因此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如果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很难完成课程目标,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并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与时俱进,能敢于否定自己传统的思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较快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篇9
[关键词]德育;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3-04
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现实教育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交织在一起。从心理结构层面上说,德育主要就是围绕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方面展开的,而这知、情、意、行又是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因素。然而,如何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适时协调、促进“两育”融合、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转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教育功效,需要它们在彼此的课程中进行适当的渗透。
(一)在教学目标上的设计
毋庸置疑,人类的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性活动,自然也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德育课程既要有总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每章、每节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就会促进最终总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德育”的教学目标和“心育”的教学目标有不少是相通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行四部分构成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道德知识的习得,又需要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意志的磨炼,还需要道德行为的改进。[1]
德育课程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另外,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2]德育课程各层级教学目标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课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相应的设计各层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做到具体化、明细化,以便落到实处。
(二)在学科内容上的设计
学科课程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载体。在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既离不开我们一线教师,也离不开与学生教育相关的各方。但不管怎样,要在德育学科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一定的附着载体,否则就没有着力点。在借助的载体中,学科课程内容是基础。为此,第一步要努力在德育课程内容上设计与德育相匹配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应该是人的各种心理素质。[3]在学生的各种心理素质方面,最重要的是学习、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几个方面。在德育课程设计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有梯度地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恰当地编排在德育课程中。智力因素方面,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将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调适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适应能力方面,重点编排一些内容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健康良好的习惯。对未成年学生来说,自我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根本目的,符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并呈现出一定的梯级性。这样才能逐渐让学生养成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不仅是以自然人存在的,更是以社会人而立世。社会交往是人生必修之课。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又相对缺乏。因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我们教育面临的课题。为此,在德育课程里要适当安排些人际关系互动的内容,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内容。教育学生在掌握人际交往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结构编排上的设计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无论是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还是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都需遵循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德育课程结构在编排上要科学合理。在德育课程的总体部属下,可以适时渗透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内容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德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既可在德育中渗透进行,也可在德育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心理层面的分析讨论,具体编排可视德育内容而定。德育中可借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考察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个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德育课程深入到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微观层面。另外,在编排上可适当地安排一些活动。活动既可以包括学生个人独立操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素材、孝老敬亲等,也可以包括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户外拓展训练、演讲辩论等,让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得到一定的情境体验,进入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总之,要使“德育”和“心育”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融于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教育整体。
(四)在教学评价上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效果需要由学生的成长情况来检验。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成长变化上。因此,在对德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多渠道、全方位,既要考查学生道德方面的成长情况,也要观察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情况;既要从授课教师和其他教师处了解情况,也要从学生及其家长处了解情况;既要征询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也要汲取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德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应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应是发展性的评价,不应是固守的评价模式。而且对德育课程以及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为在较长期的时间反馈下,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情况。唯有如此,教学评价才更具现实性。
二、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为此,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尤为重要,事关教育的成效。
(一)搭建情感平台,为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土壤
人是情感动物。师生之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才易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会更有利于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成效也会因此变得更好。正所谓,尊师,重其道;亲师,乐其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激励贯穿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德育教师都要心系学生的成长,既要做好学生的教育者,也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关爱学生,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力争让学生的“德育”和“心育”并进,以达到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保持良好教学情绪和人格魅力,给学生心理以积极正向的影响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育人是个大学问,不仅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还要以己育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良好教学情绪,以饱满的热情、阳光的心态投身其中。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即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将糟糕的情绪或不好的心情带到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活动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情绪,给学生以正向影响。学生在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下,自己的心理也容易积极、豁达和阳光。
除此之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有无数个例子证明,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果会更好,学生从心理较易接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还可能会以教师为榜样,向教师的言行看齐。为此,德育教师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保持健康心理,以良好的状态投身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德育活动生活化,让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得到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没有立足于青少年真实世界出发而设计的德育方式,没有基于心理教育平台基础的德育,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活所抵消)。[4]
在具体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适当将一些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如校园暴力案件、社会道德模范评选、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有兴致学、有参与热情的素材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进行理论教育会更有说服力,心理疏导也会更有针对性,效果自然更明显。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尽力挖掘学生生活素材,从问题入手,从现象入手,从现实入手,教育理论与生活实相联系,与学生一起讨论产生问题或出现现象的根源,分析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和认识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反思,让一切不适宜的思想观念根除,让一切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不良心理得以纠正。
另外,在德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利用模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或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社会调查、搜集现实社会素材、社会公益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独立、勇敢、坚毅、协作、竞争和抗挫折等心理品质。当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德育教学活动的梯级推进;而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德育”和“心育”的双重效果,不断成长成才。
(四)运用新媒体资源,为德育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更新快,传播速度快。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恰当运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适时辅导和疏通,为学生解决道德和心理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现代交流方式开展网上讨论和心灵的沟通。通常,对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或不良行为现象,学生会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只要我们德育教师引导得当。德育教师可以先从班级QQ群里抛出某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同时,为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保护学生一定的隐私权,学生可在QQ群里用自己的昵称来参与。言由心生,学生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表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其对问题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适时与其互动,给予引导、疏通和纠偏,教育便在这有形无形中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必要时可以就网上讨论的情况举行一次专题课,进一步梳理、分析,师生达成一致认识,或者就此话题讨论情况让学生写感想和心得作为作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道德进步和心灵成长。
三、德育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说主要由德育课程教师来具体实施,但离不开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工作人员)、学生和其他相关教育人员与环境。只有各方协调好,相互协助,密切协同,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将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两育”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常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这显然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有必要将“两育”教师协同起来。
首先,“两育”教师在学科教学备课中要相互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彼此教学实施情况,便于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两育”教师通过交流沟通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据此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这样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便有了针对性,教育教学效果便在自觉不自觉中呈现。
其次,德育学科教师应科学合理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说,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但如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采用传统德育教学方式,教育效果会很有限。“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育”重疏导和调适。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尽可能运用“活动”这个载体来实施,如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的小组讨论、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交流对话、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教师应根据自己掌握的和从他处了解到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疏导、谈心谈话、结对帮扶、角色扮演等,必要时还可采取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等辅助手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努力提升教育效果。
(二)在德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科目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唯有如此,才好保持“师道尊严”。德育教师若要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期望取得实效,自己不仅要拥有较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要有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如何才能做到这点?职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的学习课程中去,职后的培训和考评体系更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里,时刻让“心理健康教育”陪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这样教师在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到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
德育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成效离不开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说,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教育因素。
为让“德育”和“心育”成效得以巩固和深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公告栏、标语以及校园广播等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活动、比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作为育人机构,学校要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挖掘资源,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向他方取经,与学生家长沟通,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德育学科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关涉多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德育教师有必要适时地向他方取经,既可向同行包括本校和外校的教师取经,也可向相应的专家学者取经,还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德育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情况;与学生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掌握,及时解决,达到教育预期效果。
可以预见,在德育学科课程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其显现其效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教育各方共同努力,齐头并进,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得到顺利推进,而且会逐渐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针对德育学科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我们要坚持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合理性和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学科课程中得以较好地体现、渗透和融入,又使“两育”在学生成长进步提高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德育学科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不要孤立地进行,要将“两育”协调好,自然地将两者融合一起,在充分发挥“两育”各自功效的同时,整合力量,共同育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程伟,于冬冬.关于学科德育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3):100-102.
[2] 方双虎.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7-9.
篇10
关键词:运动技能;教学设计;动作;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44-03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体育课程改革讨论的热点。人们分别从宏观到微观、目标到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这些探讨和实践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制订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时,如何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让老师产生了困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水平目标“身体活动、体育活动、组合动作和运动技术”四个关键词的理解上,以及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目标表述上无法判定它们的具体指向上。
身体练习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身体作为参与练习的主要媒介,以及肢体运动是练习的主要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身体练习是指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或动作组合。例如,课程标准对“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活动方法”在水平一达到该目标时的具体描述是“身体活动动作”和“基本动作”;在达成目标的举例中,“身体活动动作”分别举例为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基本动作”在体操、武术、游泳和民间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的举例为“站立、纵叉、横叉等”“抱拳、马步”“蛙泳的基本动作”“滚铁环、抽陀螺、跳绳等”。那么,如何区分“身体活动动作”和“基本动作”?“身体活动动作”和“基本动作”各自所列举的例子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替换呢?动作和运动在《课标(2011年版)》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概念之分析
肢体动作作为构成身体练习的基本元素,它既是体育相关学科研究的对象,又是构建体育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目标的主要对象。根据《课标(2011年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界定,中小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是中小学教育内容中具有一定要求的体育动作;体育动作一般以运动技术为基础,学生在从事运动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动技能。
1.动作之分析
(1)国内现状。
在体育教学大纲时期,“动作”一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的《国术教材大纲》和1950年“教材纲要”的“整队和步伐”与“技巧运动”的具体教材中,例如:学习“国术基本动作及简易国术”“基本动作”和“简单动作”。然后从1960年开始“动作”出现在教材的分类中,如:“队列和体操队形基本动作”和“一般发展动作”。1987年大纲在十大项基本教材中,“一般发展动作”被“基本动作”替换。其中,“基本动作”作为重点教材主要包括走与跑、跳、投、攀爬、平衡、悬垂、支撑等,其比重是全年教材的首位。到1988年作为基本教材的“基本动作”被“基本运动”替换,“基本动作”则出现在教学目的任务中。如“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使儿童初步地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活动能力”。这种表述一直延续到2001年《课标》的颁布。进入《课标》时期后,《课标(2011年版)》认为身体练习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体育动作和组合动作形成的。为了实现“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重点强调身体练习是本课程的主要手段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运动技能是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表1)。
在我国,单独围绕“动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基本上集中在对“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的相关研究上。只有许崇高在2001年依据学习元认知理论,提出了“元动作”的概念,并用元动作概念区分了动作的结构与层次。他认为“元动作”即“动作的动作”(meta-motor)。这一解释包含有两层含义:元动作是“动作的元件”或“动作的构件”;他从生物学的角度确定元动作就是“最初的动作”或“动作的原型”,如胎儿在母腹内的“活动”和初生儿的吸吮、抓握、探究动作。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在对“动作”的使用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动作指向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它是由不同的“元动作”构成,例如走与跑、跳、投等,这类动作统称为“身体活动动作”;第二,动作指向构成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元素,例如武术中的抱拳、马步等,这类动作统称为“基本动作”;第三,动作按照能体现教学内容性质的身体练习“形式”来理解。
(2)国外现状。
在国外,首先发表有关“动作”(Motor)研究的资料是Tiedemann对他儿子从出生到两岁半动作行为发展的描述,例如,他描述了孩子从“抓、握反射”到自主性“伸”“够”动作的转化过程。在随后形成的“动作行为”研究领域中,动作主要使用Motor和Action两个词来表述,如动作发展中关注“Motor”;动作控制和动作学习中关注“Action”。
Arthur E.Chapman认为“肌肉是身体运动的主要内在动力”。“Motor”的英文原意是“发动机”。用Motor表示动作,其含义是指向由原动肌收缩带动关节而引发的功能性肢体运动行为,意指相同肌肉不同力量、不同肌肉相同力量所形成的不同肢体表现。如不同年龄儿童在投掷沙包时,上肢动作会分别表现出“砍切”“撇”和“鞭打”等不同的动作(Motor)特征。这些动作特征的出现,说明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活动中参与动作的肌肉以及肌肉的力量是不同的。可见,国外在关注儿童基本动作发展研究时,主要是关注参与动作的原动肌,以及肌肉的力量,即由肌肉收缩带动关节而引发的最原始、最自然的肢体运动。
如果动作发展研究领域中Motor指向通过肌肉收缩带动关节而引发的肢体运动的话。那么,动作控制和动作学习两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动作“Action”,其含义就更引深了一步。Magill认为“动作学习是寻求理解人类怎样学习动作技能、有特定目的的动作以及如何促进动作学习”;Payne认为“动作控制研究的是影响人类动作的神经学因素”。“Action”的英文原意是“作用量”。Magill认为“Action”是指由身体、头和肢体活动构成的指向目标的运动。综合以上意思,本文认为当Action表示动作时,其表达的是由于个体神经对肌肉控制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动作行为,例如个体在投掷沙包时,上肢会表现出“抛”“投”“掷”和“撇”等动作特征,这些动作可能会出现在“原地正面投”“原地侧向投”和“移动中投”等现象中;同时,为了完成特点的目的,“抛”“投”“掷”和“撇”也是人体进行动作学习的对象。
由于Motor指向原动肌自发收缩后引发的功能性肢体行为,而Action是指向个体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后所形成的有目的的肢体动作行为。所以,Motor是Action的基础(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Action是Motor的基本表现形式,即Motor指向功能性动作,Action指向基本动作。
综合国内外对动作的理解,本文认为大纲时期和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动作”是指向“Action”,也就是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当教师围绕运动学习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所分析动作是“Motor”。基于动作(Action)是基于功能基础上骨骼肌在神经系统协调作用下的结果,其具有习得性和目的性的身体行为(如不同的肢体动作和走、跑、跳、投、接、滚翻、支撑等)属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动作学习与动作控制是建立在了解个体动作发展特征基础上的行为现象。
2.运动之分析
“运动”这个具有体育课程特点的词语,在学校体育中无处不在。上文提到教学大纲1988年把作为基本教材的“基本动作”用“基本运动”替换,并且《课标(2011年版)》四个学习方面中设置了运动技能学习方面。也就是说我国体育理论对运动的理解,既有从教材角度进行的描述,例如田径、球类和体操等,也有从构建课程目标角度的描述。那么,如何理解“运动”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呢?
《课标(2011年版)》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其中小学阶段,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无论在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学习。”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运动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首先,作为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特征的运动技能,主要是体现“身体练习”作为体育健康课程主要手段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身体练习作为运动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体现了身体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所具有的“运行移动”“运转、转动”“肢体活动”和“物体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的属性”的普遍特征。其次,“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的“运动”则是指向体育课程中具体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以上分析结合对运动的基础分析基本涵盖了身体受到的各种外力和内力,以及“运动”主要描述的是个体行为的时间、空间和时空特征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课程标准中“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中提到的“运动”谈的是个体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各个肢体动作的具体问题。
所以,本文认为:运动是指个体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肢体在内力和外力作用下,由躯干、头部以及特定肢体或肢体联合参与的体育游戏、运动技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综合行为特征。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统称为运动。
三、动作与运动的关系
Arthur E.Chapman在分析运动的基础时说:“除非在肌肉收缩的某个阶段它是与外部环境有联系的,否则,运动绝对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那么,身体各个部分只能改变它们的定位,但是身体的总质心不会跑到新位置上去。”结合以上对动作和运动的分析,本文认为动作和运动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表2)。
四、分析动作和运动概念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形成整体的运动技能教学思想
首先,了解学生的动作(Motor)发展特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这种情况在小学低年龄阶段的教学分析中出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学习基础分析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将要学习的基本动作在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也就是形成该动作原动肌对关节和骨骼的控制形式,确定学生现有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其次,把动作理解为Action时,这里的动作是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内容。这个学习内容包括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和“基本动作”,前者是指体现各个关节功能的肢体动作行为,如上肢的抛、挥等,下肢的踢、摆等,后者是指体现人类基本运动能力和构成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动作,如走、跑、跳和篮球的拍球、足球的运球、体操的前滚翻等。这类学习内容的目标是动作的规范性,包括动作轨迹、动作力量、动作幅度、动作时间等七要素。再次,如果动作(Action)学习的目的是指向规范性的话,那么运动就是不同动作(Action)进行组合后形成的身体活动行为,其教学目标是围绕身体活动行为的空间、时间和时空特征进行设计的。
2.有助于教师依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对动作和运动的分析后得出:“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目标构成是以“动作”为基础,以“运动”为形式,形成了以“身体活动、体育活动、组合动作和运动技术”为核心的、递进的各水平阶段的学习目标体系。在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水平一的“基本身体活动方法”目标是指在身体结构基础上形成最基本的行为动作,所以,其教学内容为: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教师围绕这些基本动作进行教学时,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动作的特点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以体现出该基本动作的行为特征,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以体验为主。其次,水平二目标中的“体育活动”是指常见的球类游戏、体操、游泳、冰雪、武术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等,当这些体育活动出现在水平学习目标中时,其教学内容是指那些能体现不同体育活动特点的“基本动作”和“技术动作”,例如:篮球游戏的“拍球、抛接球和投篮”。再次,水平三“组合动作”是对两个以上带有目的性基本动作的组合学习,例如:山羊分腿跳跃中的“跑”和“跳”是两个基本动作的组合学习。最后,水平四“运动技术”是指为了提高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在身体练习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以生物力学原理为依据展开的教学。
- 上一篇:口腔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 下一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