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

篇1

关键词:入学教育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 新生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2]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4期.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聋生;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56-001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20世纪初起源于欧美而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即将具有相同问题的人或相似经历的人组成小组,通过活动的形式给予辅导。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二、聋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透视

1.聋生的心理行为特点

由于生理缺陷,使聋生表现为认知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听力的丧失和交流方式的局限造成聋生适应行为低下。严重的听力损伤也影响了聋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懂人们的语言,聋生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出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自卑、焦虑、自制力差、攻击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猜疑、胆怯、退缩、自我封闭等倾向。

2.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以上心理特点,造成聋生很多的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表现在聋生身上的异常行为有自我习惯性动作。自私、易受暗示、粗心大意、偏食这四种异常行为是出现在聋生身上既严重又普遍的心理现象。聋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长期以来,团体心理辅导主要用于对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通过对其内容和方法的考察,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同样适用于对听力障碍儿童即聋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1.适合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1.1解决浅层次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聋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滞后,认知存在表面性,认知经验贫乏,认知方式僵化死板,情感发展存在偏差,固执、孤僻、冷漠,行为发展方面也有异常。而团体心理辅导在解决羞怯、感情与社交孤独、社交回避与苦恼等问题上都有明显效果,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对轻微的心理障碍也有治疗效果。如在“微笑握手”活动(参加者要和班里每一个同学握手,对每一个同学微笑表示友好) 后,和大家分享感受时,一位同学说:“握着一双双充满友爱的手,看着一张张面带微笑的脸,我感觉到一种温馨和力量,刚来时的孤独和无助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脸上挂着的灿烂笑容。”

1.2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反思,形成自信等品质。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在聋生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合于他们在团体中比较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中重建理性的认知。

1.3改善情感体验,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力差,不善表达情感等。团体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团体活动的特点和氛围使参加的学生容易找到共同性,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在团体活动中期阶段,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找到风雨同舟的感觉,使个体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互相帮助;团体对成员的支持,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很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加之被他人接受、关心,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2.聋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2.1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聋生入学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大多数聋生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心理互助活动用模拟的方式将每位聋生推到解决问题的第一线,为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契机。同学们之间的坦诚交流打破了许多人的自我封闭,入校时孤独无助的感觉在他人的热情相助中逐渐消解,能有效地缓解聋生的孤独无助感,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解决他们在社交中遇到的问题。

2.2开展团体心理咨询。聋生的不自信,大多是由于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等原因所致。团体心理咨询小组的良好氛围能使聋生产生一种安全、依赖、温暖、接纳的感觉。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也具有相同的心理困扰,他的问题并不独特时,就会改变对自己的评价,改变自己的已有观念。这种观念改变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有利于协助聋生实现各种发展性目标,如学会交往、建立自信、形成某种新行为,更有利于解决聋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和发展问题。

2.3情境体验法。即给聋生提供一种情境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聋生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他们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聋生到前面宣读。聋生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这一方法对改变聋生情感发展中存在的孤僻、自闭、退缩、冷漠等心理问题是有积极意义的。

篇3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为95后的新一代青年,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其特有的心理特点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要困难。但再难的工作也必须有效的开展,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以下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相关探讨。

一、浅谈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而又奔放的同时伴随着沉默寡言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热情奔放而又充满了活力,但当前高中生的热情而又奔放的特点仅局限于熟人面前,而在陌生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谨不慎微。例如很多高中生在学校的交流范围较少,往往让别人误以为其自恃清高,久而久之被别的学生所排斥,使其感受到被孤立和被排斥的尴尬境地,最终内心感到孤独而表现出孤僻的性格。

(二)严重的依赖性使得独立性的缺失

当前,很多95后高中生在家里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习惯了家长对其的呵护,很多事情都依赖父母,一旦进入高中之后由于独立性的缺失,很多时候往往由于自身不能完成而自暴自弃,而缺乏与人分享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摩擦,尤其是强烈依赖父母的同时也不把自身内心的矛盾告诉别人。

(三)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经济发达和网络信息时代,对于新鲜的事物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活跃的思维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并能根据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然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发达,其具有的双面性,给尚未步入社会的高中生具有帮助也有负面影响,当前高中生的各种奇怪的心理和违法的想象均源于网络,而这些根源就在于高中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使得其在热爱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受着新鲜事物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严重偏离轨道。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不管处于任何年代和时代的青年,都具有相应的特点,但特点的形成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成的。因而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改为背景,以素质教育实施为载体,以促进当代95后高中生心理健康为目的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科学看待当代95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允许其个性特点的存在,对高中生的种种行为习惯和过的的性格特点,应采取教育为主、批评为辅的方式,以平常心态看待阩的个性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多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从而与学生在某些程度上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前提所在。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学生表现出的种种令人费解的行为习惯,往往是源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主体之一,在日常教学和学习生活中,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性格习惯,这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除采取常规的课堂讲座、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手册的基础上,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学生实际生活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学的行为习惯,早恋、逃学、打架等问题的出现,只教师应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某些行为习惯和特点的危害性,引导和教给学生掌握一些识别和防范心理危机的办法,为净化学生心灵、健全学生心理无疑是莫大的帮助和关怀。此外,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作为教师还应拓展沟通渠道,从传统的面对面访谈过渡到更多的交流方式中,如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设立微博账号、建立QQ群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心声的传达设立更多的畅通渠道。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学生分三个学段,即高一、高二、高三。而这三个学段的学生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高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由于刚入学,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所接受的学习任务和方式比初中时期更加深奥、更加多样化,需要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当代95后高中生来看,由于其个性化的性格特点,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麻烦,因而作为教师应对高一新生进校适应性的教育,例如对学习、生活的适应,人家关系的监理,课余时间的利用以及高中阶段学习的特点。而对于高二的学生,应通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可以增强高中生的体质、挑战极限、挖掘潜能,还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团队合作精神。而对于高三学生,由于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此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而应侧重升学辅导,帮助高中生更好的升学,并做好高中生升学的心理辅导。

三、结束语

总之,新课改被纪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和科学看待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成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英.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2]刘艳玲.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04)

篇5

高中阶段处于青少年的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来自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很容形成巨大心理落差,轻则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重则产生心理疾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家庭、人际关系到学业成绩等时刻影响到高中生的脆弱心理。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大朋友”,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有利于开发学生内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德育教育也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所以,高中班主任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高中升学压力很大,不仅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高中班主任也有升学压力,而且班主任不比学生的心理压力少。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监督和保护学生的日常生活,保证其人身健康。其次,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监护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既是青春期又是叛逆期,班主任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要在学生遇到困难和压力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再次,班主任还要保证学生的升学率,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发展空间;最后,离开学生,班主任还是个普通人,需要照顾家庭,要缓解生活上的压力。因此,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关注,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调试的心理,在健康的基础上做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引导、照顾和帮助学生。

(二)师生双方对在高中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现阶段,很多高中教师对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高中班主任关注学生的重点还是在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对实际操作心理健康教育不了解。而学生在这个阶段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会怀疑在自己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整体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但有教育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然后还要明确自身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学校要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进行监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2.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高中;心理;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我们应相信,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那些经常撒谎的高中生也有诚实的时候,那些好打骂同学的高中生也有热爱集体珍重友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浸蚀道德观念,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青年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青少年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青少年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做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主要是纳悦自己,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问题。学会自我设计等:高二年级侧重于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会自我赏识与自我暗示能力、应考心理辅导等;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的过程中的烦恼,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在心理疏导上,应充分利用教育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寓疏导于活动之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中之中;通过有意识的场景设置,来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活动之中,获得切实感受。为此,学校可以对课时结构进行了调整,开设一系列的活动课,如写作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小组等。学校还可以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如师生球类友谊赛、拔河比赛等等,从而为心理疏导创设情境,并可以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结:

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与塑造不仅是学生良好学习、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积极影响甚至可以受用一生。学生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学生本身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是非常有重要的,其意义不仅在于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更在于着眼未来,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随着不断贯彻素质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目标,然而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总的来说,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模块:

一、课前准备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课跟其他普通学科一样,课前准备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形式和结构的安排、课程活动的辅导。

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针对不同时期的高中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辅导。例如,针对刚入学的高中生,他们不仅需了解周围环境与集体,还需要设立新的学习任务及人生目标,因此教师可针对此种现象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进行辅导,来消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迷茫与无措。其次,在课程形式与结构上,老师应设置有趣的符合学生主体观念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情景剧等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发他们更为深刻的思考,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针对课堂所要开展的活动,在课前进行一定的辅导,使学生的活动更符合教育要求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活动情境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在冲突面前习惯性的认识和行为。其次,通过讨论与发言,教师一一进行分析,解决学生所遇到或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改变学生的某些观念和行为。

三、学习结果的反馈

对于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后都需进行学习结果的反馈,因它可以体现学生对于已获知识的引用和自我提高与教育的反馈。所以,学生要自省检查自己的认知是否发生转变,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以及适应性水平的关键,它拥有不同于其他普通学科,如课堂上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最终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心理课由于它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心理教师不仅仅要有宽容、理解的心,更应具有探索的欲望。

篇8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有三个方面组成,即社会、家庭和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也包括他们在一定情境中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的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对生活环境满意与适应的程度;还包括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周围成员所给予的信息方面的支持。

一、高中生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时期是充满危机和挑战的时期,一方面社会赋予高中生的责任更多;另一方面,高中生也面临自我认同的发展任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正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心理危机的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相对于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改善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相比,社会支持是在个体外部发生作用的,是个体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是构建在青少年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基础之上的外在帮助系统。一直以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提高学生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来进行,但由于每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我们在心理教育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并不明显。而社会支持为学生的认知和评价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发现、交流和发泄自己负情绪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而社会支持系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符合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在认知层面上给了他们一个比较和分析自身与他人发展状况的机会,为高中生通过外在的活动或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提供了条件。所以,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高中生的自我调节和社会支持结合起来,既培养青少年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也建立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就能从内外两个层面上解决我们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另一类则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感受到的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除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外,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还包括对支持的利用度。对高中生而言,客观支持为主观支持提供了条件,主观支持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发展。高中生只有在感受到周围的支持和帮助之后,归属感才会建立起来,也才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以积极的、正面的方式求助于社会支持,从而避免加深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他们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心理困境中摆脱出来。而良好主观支持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外部支持系统的运作,一个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社会支持系统会更加贴近他们生活和学习,使青少年们在孤独、焦虑、抑郁甚至是绝望的时候意识到有可以寻求并且能够帮助自己的组织或机构,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构建高中生校园社会支持系统

为高中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最为根本的是将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外部资源整合为一体,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对社会、家庭的干预我们能做的很少,而且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高中生校园社会支持系统。

1.改善社会支持结构

高中生在校社会支持通常是由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班集体、同学朋友和学生社团组织等组成。在这个支持网络中,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老师以及相关人员应该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实际上“青少年报告的来自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陪伴与亲密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都是最低的,与教师的冲突与惩罚显著高于初中生。”这表明在校园支持系统中,有着专业能力的辅导教师和有着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则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李士江认为: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机构或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心,依托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受助青少年的支持资源整合起来,并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自的资源优势给予受助青少年以有效帮助。由此可见,心理辅导老师在构建校园支持系统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具备专业的技能,给学生以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同时也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由于一个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人员有限,仅仅依靠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往往成效甚微,所以整合所有教育资源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形势下,学校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及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主要途径,为高中生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教师在心理教育中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技能,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这一客观支持来源的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社会支持系统主体中的作用

要发挥青少年在心理教育中主体作用,心理辅导机构要向广青少年开放,积极吸引青少年参与。

首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通过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其次,通过上述活动吸引青少年志愿者组成青少年心理教育互助协会或社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面向全校青少年的联系网络,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宣传和实践活动。

3.构建和完善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网络预警机制

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做好对他们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及早干预,但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仅仅依靠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深入到青少年中间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青少年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次,由于心理社团网络能够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之中,在班级中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学生也就能够被及早的发现,从而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及时干预提供了时间,尤其可以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4.认真做好青少年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为青少年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是青少年心理辅导机构,它在整个的支持网络中居于中间位置,将社会支持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并以自己的专业地位连接着网络的其他终端。做好对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与咨询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中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能力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处在个体发育的青年初期,也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发展时期呈现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都是针对高中生已存在或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的。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还是教育的对象和实施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和扩展,其实效性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高中阶段是一个“危险期”。因此,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课程。

一、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它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良好心理健康、良好心理治疗、良好心理学、良好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没有心理疾病不等于心理健康,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摆在了“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主张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良好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概括地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良好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良好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挫折

挫折是指人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它包含了三层含义: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当挫折情景、挫折认知、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人们便体验到了心理挫折。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面对现实社会,不断调整自己,不断战胜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人生价值感得到提升。

2.抗挫折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目前有“抗逆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忍受力”、“抗挫折能力”等不同说法,其基本含义都是指个体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冯边平把挫折承受力定义为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程度,也是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一种能力,并进一步分为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

3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在于采取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挫折是人生中必有的体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高中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的认知以抵御挫折,引导学生从挫折中成长,树立有效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教育方式与途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仅依靠学生本身,应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立体网络。教育过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双主体,发展性和预防性的教学内容为主。

三、总结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其基础积极心理学仍处在发展阶段,而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教育中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在各种问题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高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合作下才能更好进行的一项工作。随着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的运用。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可以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抗挫折练习,从活动中培养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75-03

高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当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及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敏感,使得我们要探索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式已被引入我国高校,但鲜有服务于中学的,笔者自2008年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进行了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缺乏心理专业咨询师,一场非专业心理辅导运动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很多学者尝试探索对学校内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1]。随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高校和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目标、要求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与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亲近性

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在熟人或朋友之间进行,很少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专业心理辅导则要求避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2]。

(二)无偿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双方自愿的,并且不存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向受助者索要物质报酬的问题,这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

(三)相互性

传统的观念是高中生对心理辅导比较敏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学生在传统心理咨询中的被动角色,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可能会在辅导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便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和受助者往往共同生活,交往密切,彼此较为熟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安慰、鼓励、倾诉、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干预,为解决心理问题赢得了时间[3]。

(五)有效性

高中生在年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朋辈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建议比较容易接纳,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4]。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中生在高考的教育形式下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目前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短缺且素质不高,有些是非专业心理学毕业。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中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5]。例如,张家港的九所普通高中,每所高中仅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这一名心理老师要服务全校近2000名师生,即使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都开放,但一个中午最多只能接待两名来访者,很难满足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如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如何高效率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多方讨论研究,认为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来缓解专业心理力量的不足,可以让更多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加强基层心理援助力量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还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目前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工作难点体现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6]。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这无疑增加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我校自2008年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以来,80%的学生危机案例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发现并协助处理的。朋辈辅导员和受助者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能及时了解对方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报告心理老师或者转介专业心理咨询。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中坚力量。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给身边同学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和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一身份可以促使自己积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汲取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一)依托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学生心理社团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成员是热爱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把他们发展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即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层力量。从2008年至今,我校“心灵茶室”学生社团曾有15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如在每年11月份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社团成员协助心理老师布置心理健康知识展板,组织心理健康黑板报评比活动,开展心理电影赏评活动,编制心理小报《心海拾贝》,编制校本教材《心海》,研发心理网页,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心灵之声”专栏活动等等。在这些常规性活动中向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培训心理委员,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力量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委员就是在班级中设立负责维护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班干部。我校的心理委员一般通过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老师选拔等几个步骤产生,每班两人,男女各一人,全校有百余人,他们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力。这些朋辈心理辅导员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倾听。每逢周三中午心理老师都会将这些心理委员集中到校报告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培训,经过一年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基本能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三)排练校园心理剧,凸显朋辈心理辅导的互动效果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将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对解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效果较为明显。我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尝试始于2010年张家港市普通高中心理剧大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爱中成长》获得张家港市第一名。本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收到男生的求爱信后展开恋情,导致成绩后退,面对老师的责问和家长的反对,女主人公内心经历了迷茫和痛苦,最后在老师和妈妈爱的帮助下走出了早恋的阴影,重新追求理想,收获了心灵上的成长。剧中的演员通过“自己演,演自己”,把如何面对早恋问题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此时每一个演员都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本学期,我校又开展了“青想,阳光心灵”心理剧大赛,学生们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增进了互动和交流,加深了感情和友谊,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班级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认识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朋辈辅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从撰写剧本、排练剧本、汇报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阶段,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

(四)塑造榜样形象,树立心理与行为的朋辈典范

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每一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抓住一切平台广泛利用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长、成才的经验,弘扬学先进、赶先进、团结互助、爱国进步的校园文化风尚,营造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于冒险、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风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争三好积极分子评选活动,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和行为示范榜样。此外,我校每年还举行“学习之星”、“艺术之星”、“竞赛之星”、“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和“全能之星”等评比宣传活动,为同学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朋辈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导向力量不仅对同学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学习方法产生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起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作用,效果良好。

我校经过连续五年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班风、学校校风都有了积极变化——学生开朗活泼、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宽容理解;班级学校常规井然有序,学生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互助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于受助者来说朋辈心理辅导员真诚的爱和关心让人感觉很温暖,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不悦到亲子之间的矛盾都愿意讲给朋辈辅导员听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其次,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想法,容易引起共鸣,汲取相关建议。再次,在朋辈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受助者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然学习的榜样就在身边,这种正能量有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朋辈心理辅导会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4.

[2]郭念锋,虞永积等.心理咨询师(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5.

[3]甘诺,严红燕.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4]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