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

篇1

一、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十年课改过去了,原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哪些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是存在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被我们发现呢?

曾有语文教学专家撰文指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虽然较新课改之前有了积极的变化,但还不能说有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陈旧上。从事实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在课改潮流中的许多典型学校和推广做法,仍然是以升学率等应试因素来评价的,课堂改革还都是以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来评价的,这样的风潮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流行,淹没了课改之初提出的不少改革目标与措施。

因此,在新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觉得: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改变大的环境,但在自己的教学范围内,我们仍然可以有一番作为。

二、在教学实践中追求语文教学的本义

首先,关于“讲”的本义。在关于初中语文课堂要不要讲、讲什么、怎么讲等问题上,曾经出现过激烈的争论。有的严格限制了讲的时间,提倡少讲、精讲,有的认为讲是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不能丢。最后折衷的方案大抵是“讲所当讲”,这是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你不能说它错,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何为“讲所当讲”,因为“哪个内容当讲”从来都没有一个唯一标准的答案。

在笔者看来,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教者的实际。在暂且不谈“以生为本”的语境里,笔者以为,讲是一个语文老师必须的基本功,离开了讲,就离开了语文教学的正道。在结合语文教师教学实际的语境里,在教师具有了基本的讲功之后,我们提出,善讲的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讲功,将自己所储存的丰富知识,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向学生讲明。笔者愿意引用“百家讲坛”中像易中天等大家的例子,他们没有与观众进行互动,但无论是现场的,还是电视机前的,无不为大家的讲功和内容所折服,在他们解读的三国中有着独到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就足以吸引观众走进一种情境了。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有这样的境界,你能说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吗?

如果说这还是个案不足以有相当的说服力的话,我们再来回顾西南联大的课堂,有史料记载,当时的课堂也多是大师“讲”课,学生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大师于讲台之上长袖善舞,在黑板之上笔势纵横,绝少见我们今天对教师所提出的语言要求和书写要求,但他们的课堂是永恒的。因此,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讲功,讲又何妨?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就某个专题进行过资料的储备、讲授的准备。例如,笔者曾效网上一位浙江名师之风,专门读了鲁迅,然后在所教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系列讲授,时间持续了四节课。四节课全是讲,全是鲁迅,虽从同行角度来看,多有内容重复且拾人牙慧之嫌,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新鲜的,因此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反思这段教学历程,常有舒心之感,我觉得,这是讲的魅力。

其次,关于“诵读”的本义。经典诵读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因为大家“传唱”而热。但在这种热的情形当中,我们却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诵读的本义吗?或者就算不知道,那你思考过诵读的本义吗?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是否因为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而放弃了纯粹意义上的诵读?我们是否又因为追求所谓的经典诵读而忽略了诵读的本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句老话背后隐藏着什么朴素的道理?笔者以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诵读实践对疏通文义的重要性。笔者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决定就这种朴素的诵读进行一些基本尝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这篇文章,我放弃了曾经的华丽式的教学,开始了素读式的诵读教学。在简单的梳理之后,我范读,学生浅读,我再范读,学生精读。这两节课中,“读”是一个主旋律,效果良好。因为经典是需要品味的,而品味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而应该是多遍诵读中的多次咀嚼与回味。

将诵读放到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进行是诵读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当下的诵读要追求的不是摇头晃脑式的诵读外形,而是将作品与生活、与社会、与读者相结合的用心诵读,而用心是具体文本情境下的读者感受,非有什么规律能够描述,那种追求普遍意义下的诵读教学是没有意义的。

再次,关于“写”的本义。“写作使人精确”,这是培根说的,从学习心理角度思考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写作确有可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模糊的心理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写作本义的考虑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么写?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根本。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抓住初中语文教学中“写”的本义。

为什么要写?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一个内容,那为什么要写呢?很简单,因为“言为心声”,写是言的一种方式;还因为“文以载道”,不写则道难以传世。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实际,那些应用情境下所提出的各种写作需要则赋予“写”更多的实际意义。

写什么?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这样的写法可以锻炼学生写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写作素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写作兴趣与能力,因为这样的写缺乏一种内驱力,因此,笔者更倾向于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所想写”应是写作的本义之一。

怎么写?除去常见的写作技巧指导之外,笔者重点想说的是远离浮华的真心表白。目前我们写作的一个较大的误区是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词藻,过于追求一种时髦的思想,而这些词藻是堆砌的,思想是移植的,学生没有写出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写不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笔者认为在暂且放下应试需要的时候,以笔写内心是一种境界,这种情境下的笔尖磨炼会让学生真正领悟写作的智慧,而非一些奇技巧。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策略

初中语文这门学科是基础性的,它一方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工具与媒介。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语文,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好语文。由于语文能力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具备的,教师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一、素质教育的概述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学科的落实密切相关。纵观初中的所有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作为基础,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从更加深刻的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紧密相关的。这是由于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掌握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大搞“题海”战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也不可以仅仅为了培养一部分优等生而使大多数的学生变成陪读者,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所有的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实施“设疑激趣法”,由于设置疑问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2)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果,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实时地调整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对教学效果信息的收集上,可以实施单元测试、作业批改、课堂提问,以及个别谈话的策略。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促中间、顾两头”,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显著的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都有所提高。

(3)指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合理规划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重层次性,要跟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实施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指的是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处理好个人和家庭、他人、社会、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确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是人文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师有义务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其中,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人文教育的素材,比如,通过《论语》,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哲理。语文教师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以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3.实施德育

在素质教育当中,德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做人的根本。因此,教师不可以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育,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对学生实施德育的素材,比如,《岳阳楼记》描绘了岳阳楼美丽迷人的景色,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倡忧患意识,否定了贪图享受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这就使得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黎安华.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2]王敬华.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2).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由于现如今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间接的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加快探析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问题,对全面提高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能力包含的内容

(一)语文学习的总结概括能力

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总结概括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总结概括能力具体指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方法,将学习中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和概括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归纳概括使得这些知识点形成一个框架体系,便于以后对于知识的熟练运用。

(二)语文学习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综合分析能力具体指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能够有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这种综合分析的过程,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的游刃有余,这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文学习的想象思维扩展能力

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扩展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的想象思维扩张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对于课程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的扩展能力,这个能力的具备对于学生学习好语文,综合提高思维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未受到其应有的重视,这个局限性一直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制约与影响造成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对于大部分的知识点就需要死记硬背下来即可。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忽视了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提高的要求。其实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古诗词的学习都需要运用发散的思维能力进行学习,而这些都是强大的学习思维能力进行支撑的。

(二)培养方法有待提高

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初中语文教师也开始渐渐意识到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了,并也逐渐开始尝试着进行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这个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师所采用的培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执行性。或者有的教师只是将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视为一个形式主义,在具体教的开展中,流于形式,使得本来初衷很好的思维培养方法变得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和意义,进而使得学生对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过程变得没有兴趣,失去了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在现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这个过程的起步点。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学生的思维培养的过程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的教学计划,因为只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确定之后,才能结合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好的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工作很好的开展下去。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朱自清《背影》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小点滴,剖析文中父子情深的深厚感受。进而在这个过程后,可以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自己新的思维。

(二)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现如今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因为一个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首先,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平等的关爱下进行学习,因为只有每位学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后才能使得教学的课堂变得和谐轻松。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于学习的内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与思考。因为课堂上本就是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和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一个平等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与疑惑,积极鼓励学生深度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与监督者,充分给予学生维护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平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与综合能力。

(三)结合课堂知识,授予学生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仅仅应该将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定格在课堂教学上。而是应该通过方方面面的机会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思维方法的教学立足于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现如今,语文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思维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有两种,一种为观察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观察的习惯才能使得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另外一种思维方法为联想观察法,只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方法,才能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学会的东西进行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总结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老舍《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种对比能够使得学生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联想思维的过程,快速的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注重课堂反思和总结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注重教学课堂中的反思与总结工作。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初中语文教师不太重视语文教学的课堂反思和总结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喜欢采取的教学方式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只是强调教师对于知识的一味的灌输,不理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这种方式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因此,现如今需要初中语文教师不断的对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课堂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都极其的活跃,因此这就需要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只有这种引导具有有效性才能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这就间接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不断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力度。(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头沟镇咏曼中学)

参考文献:

[1]胡玮玮.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问题;改革;兴趣;创新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过于落后,在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教学的思路出现错误。教师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主体,将自身的思想过多地融入到教学体系当中,认为自己的思路能够代表学生的思想,只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就算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事实上,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不相符合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断点,而教师又不加以变换思路,还是以自己为教学中心,使得学生盲目跟从,学习索然无趣,学习效果便十分不理想。第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单一,只是单纯地讲授传播,缺少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使得学生面对语文的教学内容难以全面理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样也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思想进行大胆的取舍,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思维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究和创新;其次要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喜好和接受能力进行充分的研究,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自学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树立应用型教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更好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索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源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真正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产生依赖,自觉主动地将注意力放到语文学习中,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里爱上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转变原来高高在上的观念,放低身段,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学习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初中生感性较强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渲染课堂氛围,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教学环境下感受语文教学的乐趣,将学生带到语文的课文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金色花》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清楚《金色花》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根据一个孩子的假想写起,以儿童与母亲嬉戏的画面表现出家庭的温暖。有些学生对于散文诗的学习很难入境,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一下什么是金色花,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同时再对作者泰戈尔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创作的作品非常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也对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思路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赛读的形式,对整篇文章进行朗读,这种方法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对散文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体会,达到对文章内涵的有效解读。

(二)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探索教学的设计,精心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教案,培养学生语文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有目的地引导、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改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其次,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展开对课文的有效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没有重点的教授和分析,留出时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独立式有重点、有层次的探究性学习;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让学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以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对其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相信学生,善于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铭金.《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手段》.《教学世界・上》.2009年8期.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措施

课改的浪潮席卷了现今的中小学课堂,语文课堂也不例外。有效教学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大家所追求的实在目标。

一、农村学生情况

班级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剩下来的时间无所事事,课堂时间显得反而多余。五分之三学生能够跟上节拍,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五分之一的学生一无所得,跟着凑热闹,完全是在浪费时间。这样一来,一节45分钟的课堂感觉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从初一的语文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我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优生少,差生多,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尚有少数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目,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教育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二、学生思想方面

该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仍然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尚能顺利过关。本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1/3左右比较自觉学习,他们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能主动自学其他有关的东西;由于孩子年少的天性,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不太自觉,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完成,以保存自己的自尊心不被同学取笑,但有时不能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很难自我协调好各科目之间的关系,导致在语文方面拖拖拉拉,上课时也比较爱讲笑和开其他小差,在家追看电视,完成作业的质量较差,有的还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只要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教学措施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层次性。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的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教师要有多方的考虑,才能设计出一定的科学性的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除了要考虑上述原因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层次性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让目标呈现层次性。让优生能够吃好,中等生吃饱,后进生吃得进。

(二)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任何模式的使用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否则一切的教学都没有效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如从去年开始江苏省连云港市实行的“三案六模块”教学模式,我觉得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三)强化教师备课,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教师的备课分为三级备课,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既有个人智慧,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个性,让每个教师拥有经过两次修改的个人教案,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是高效的备课。光教师备课显然是不行的,同样学生也要充分“备课”,学生的“备课”就是课前充分预习。

(四)讲练结合,积累运用。语文并不回避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训练项目,如读书训练,仿句训练,修改病句训练,作文开头训练,思考训练,将每一种训练自然地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见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解题方法等,要学会及时总结,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培优辅差计划指导思想

篇6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只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入境——情境交融

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三、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奎《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郑振铎在《猫》中对猫(活泼的猫、顽皮的猫、忧郁的猫)的自省,其实是表达一种待人接物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

篇7

现在,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普通课堂,它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加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并借助形、色、声、情的神奇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同样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教育的发展鲜明地证明了这一点,从教学方式或手段来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视听结合,增强感知效果

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由于强化了对实物实景的视听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深刻得多。如讲白居易《琵琶行》这首诗时,可以在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带上配上一曲哀婉动人、如泣如诉的琵琶曲,让切题的音乐带着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进入诗的意境,这样一定会收到传统教学方法之下不可企及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调动主体投入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实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时主体投入的激情。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播放配有画面和朗读的录像,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变为具体可见的、形象逼真的视觉画面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改变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教学方法,避免因教师讲述过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利于扩大知识视野。如讲的《雷雨》,可以放映有关片断,让学生听其言、观其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学生就能很快把握周朴园自私虚伪、冷酷专横的个性特征,了解周朴园统治的家庭和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体会戏剧时空集中、矛盾集中的特点。

三、烘托气氛,突出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播五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任务,新教材中古典文学分量加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汉语、文学有所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它们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这一点恰恰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忽视和难以传播的。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四、多管齐下,提高记忆效率

古文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喜欢古文,但只要一提起背诵就大呼小叫。其实古文的背诵除理解背诵外,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多个官能并用,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是提高记忆效率的重要方法,其实还可以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或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对多媒体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篇8

一、趣味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实施趣味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我、爸爸、妈妈、魏芳等人物,并在朗读过程中配以适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增加阅读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另外,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趣味无限的语言魅力;也可以运用激将法,比如:教师可以故意说:“这样的问题连小学生都能解决,难道你们解决不了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好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起于思”,问题是探索的起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意识,教师要注意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师生良性互动的前提是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它能够帮助学生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要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来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能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

三、重视课外实践,拓展学习视野

课堂授课是初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开展课外实践课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要在教学中把课外实践跟课堂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课堂所感受不到的乐趣。可以在课外实践中进行各种听说读写训练以便配合课堂授课。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外采访,制作手抄报纸,编写新闻稿件,进行资料整编等。教师要从思想上把课外实践当做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对待,努力发挥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

篇9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教师不再单单的只教简单的基础知识,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与创新等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贵生课堂就能够很好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设置好课程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来引导有效的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1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1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

语文属于文字和记忆性科目,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初中生天生爱玩,不喜欢学习,再加上,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袋子,学生一直被逼着学,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不能很好的学习语文。

1.2语文成绩不能提高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得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仍然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成绩一直不能得到提高。

1.3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缺乏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教师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味地布置大量作业,认为做的题多了,学生掌握的方法就多了,考试时就更容易脱颖而出,没有考虑到题型的千变万化根本不是靠做题而能掌握规律的,致使学生遇到新题型,分析不出来要考的知识点,从而在考试中失利。并且,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

2贵生课堂

2.1贵生课堂教学模式

贵生课堂教学模式,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都能够在快乐的情景下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讲内容之前,可以先设置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增强课堂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都喜欢上课堂学习。

2.2贵生课堂教学理念

贵生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很好的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学习。贵生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思想变化,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棒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2.3贵生课堂教学意义

贵生课堂能够实现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棒的教学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贵生课堂能够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贵生课堂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

3把贵生课堂引入初中语文教学

3.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慢慢地,就会让学生对课堂提升兴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引导他们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感,从而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在解决一些探究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按照学生性格与能力,把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有效地增进了学生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3.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从而更好的去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认真的分析与评价,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自己的建议和方法,并且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的学习方法,适时地鼓励学生,真正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3.3学校大力支持贵生课堂

学校要大力支持贵生课堂,多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阅读交流会、书籍展览会、诗歌朗读会等活动,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学校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从而更好的投入其中,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从而产生一种推动力,让学生自觉去学习。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1 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1 改变思考的角度

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1.2 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1.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2 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2.1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1.1 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转222.1.2 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2.2 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3.1 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

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3.2 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