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 任 对策
小班幼儿因受到语言发展的限制,很多孩子对自己的任不能作出正确、清晰的原因阐述,需要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家长的沟通,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另外,在幼儿任的表现上,因其年龄限制,易造成幼儿的孤僻、自卑和交往障碍。所以任性心理的辅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个案
幼儿情况:昊昊,男,3岁半,独生子女。父亲是驾驶员,母亲为乡镇中学教师,家庭和睦,条件优越,与老人同住。
存在问题:每天早晨因为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不愿意进教室而哭闹。进了教室也会想办法逃跑。老师与其沟通,他没有任何肢体、言语上的应答。不参与集体活动,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观意志,严重影响日常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观察分析
(一)成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任性、乱发脾气,往往是父母的“好脾气”造成的。经多次的家访,与昊昊父母交流,在听取邻居、家人们的反馈,我了解到,昊昊爸爸工作十分繁忙,很少与孩子相处,昊昊妈妈在乡镇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在孩子表现出任时,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而是以欺骗、诱哄等方式解决问题,造成幼儿不相信家人的话,无视家人的教育。
(二)寻求关注的方式不对,渲泄压抑情绪。在家庭里,孩子是中心,是掌上明珠,有父母温暖的呵护,在幼儿园里,他只是几十名孩子中的普通一员,昊昊因其特殊的行为表现使他与同伴的关系非常糟糕,同伴们都排斥、远离他。两种环境的对比之下,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幼小的心灵中感受到了孤寂、冷漠。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于是,孩子就可能以任性、胡闹的方式表现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三)心理分析与评估。评估昊昊的个案,可以看到:任性心理、交往障碍、认知情感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有些孩子的无理取闹是因为情绪发育不健全造成的;也有的孩子突然的情绪改变、大哭大闹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焦虑引起的;还有的是因为生理上的某种变化造成的。
昊昊性格较内向,不能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在班级的行为表现就比较特殊,该现象应着重考虑家庭教育的原因。
三、心理辅导及效果
(一)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配合班级教师采取“独立行动研究模式”,对昊昊进行为期三周“入园环节哭闹、乱跑”的行为进行记录。
第一周:每天在入园观察记录上记录该幼儿在爸爸送(昊昊)和妈妈送(昊昊)时不同的表现行为,作为行动基线。
第二周:针对孩子哭闹、乱跑的行为,按照第一周的记录方法观察孩子的入园行为,观察教师参与处理对孩子行为是否有效。
当幼儿是爸爸来送时,如果教师不参与,孩子的行为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控制,而当教师参与时,幼儿的行为表现频率明显升高。当妈妈送孩子时,幼儿的入园情绪波动较明显,教师参与后,根本不能达到理想目标,甚至阻碍目标的达成。
第三周:教师采取冷处理方式,在家长将孩子送到班级后,孩子哭闹,再次自己跑到教室外面去时,(事先叮嘱保安把好大门关)教师不采取任何行动,在暗处观察孩子在行为。
第一天:哭着独自跑到教室外面,发现教师没有跟出来后,继续向大门处跑,看见保安,停下来哭着徘徊。
第二天:独自跑到教室外的操场上玩滑滑梯。
第三天:独自跑到教室外,在室外的操场停留。当老师说:“你想进教室吗?要是不想进来,我就关门了”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于是教师把门关上。幼儿依然在操场上徘徊。
第四天:同样出现前一天的情况,但当老师关门时,该幼儿表现出进教室的行为。
第五天:家长送进教室后,该幼儿没有再跑到教室外面去。
(二)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增强自律意识
第一天:2岁半昊昊在上小小班的时候,他的老师是黄老师,昊昊很喜欢她。进入小班以来,每天做律动的时候,昊昊总是一个人跑到其它地方独自玩耍。班级两位教师多次提醒但效果不明显。这次,黄老师看到昊昊的表现后,也很生气,和昊昊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昊昊哭了,伤心地走到了队伍中,尽管没有律动,但排列到队伍中,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律动结束后,我在班级中当着小朋友的面表扬他愿意排队了。
第二天:音乐响起来后,昊昊没有象小朋友那样很快的收拾好玩具,仍然在玩。但他的眼睛注视着老师。当他发现老师的眼睛在严肃地看着他时,立刻把玩具收好,站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没有跟着律动,东张西望的。回到教室后,我又表扬了他,夸他收拾玩具的速度快了,排队的速度快了,能跟着音乐拍手了。
第三天:音乐响起来后,仍然昊昊在玩,但在观察教师的态度,看到老师在注意他时,立刻跑到队伍中,跟着小朋友一起做起来。这次做了两节,很认真。回到教室。我又表扬了他,夸他排队的动作快,做律动有力,和老师一样,他很高兴。
第四天:音乐一响,昊昊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真的做完了律动。
第五天:音乐一响,昊昊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真的做操。
篇2
关键词 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学习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儿学习的特点
1.1 学习态度开始形成
很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也成为和学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学习态度的形成,实际上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所谓学习态度就是对“学习”本身的认知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儿期,儿童与学习之间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机制,那么学习态度就很难改变了。
1.2 学习能力以模仿为主
班杜拉的幼儿侵犯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幼儿的学习实际上是以“模仿成年人”为主的,这也是他们在各种思维能力还不发达,甚至不具备的时候仅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树立,使幼儿通过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学习行为以游戏为主
幼儿的活动是具有游戏性的,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接触新鲜事物,游戏总是围绕着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为模式,而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学习和幼儿发展产生有效的互相促进作用,就必须重视“游戏”的使用。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2.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态度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是由幼儿教师进行的,虽然有些幼儿园也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幼儿的问题通常都不“严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幼儿的态度、认知发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教育儿童为他人服务、带领学前儿童参与“城市清洁”的环保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知到“做了对的事情就获得好的评价,会快乐”,这种情感机制会被泛化到学习过程中,是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的基础。
2.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的学习能力主要以“模仿为主”,其他高级的学习能力也是从“模仿”发展而来的,这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健康心灵的榜样,并且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输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例如,教师在音乐课上假设一个“难题”,设计一个“向学生求助”的环节,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儿童的发散思维的形成,还能够使他们对“在学习中应不怕挫折,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产生深刻的印象,幼儿在感受到这些正能量之后,通过模仿建立健康的心灵成长之路,同时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2.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多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而幼儿的学习行为又具有游戏(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13页)性的特点,那么,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带入到课堂之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在活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发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内容是成对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课堂上设置“我不说谎”的游戏,请同学们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内容互相配对,不仅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合作”有所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学习到“事物的特征”,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配对”小游戏很快就在幼儿的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一种。
3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认真倾听幼儿关于学习的诉求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话多”,在不能兼顾全班小朋友和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往往对幼儿学习方面的诉求有所忽视,如孩子说“爸爸陪我玩积木”,或者“老师我想再唱一遍刚才学的歌”,被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以“等一会儿”、“我们已经下课了”搪塞过去,这不仅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阻碍他们学习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投入,专注的听,也不是幼儿有问题的时候才听,而是时时都要注意倾听。例如,当儿童向教师诉说他“认为活动课不够有趣”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与儿童面对面,认真的听儿童诉说,并不时进行“原来你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了解了”、“你觉得怎样才够有趣”这样的反馈,让儿童知道教师在专心听自己诉说,这样能够使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心理辅导的成功率提升。
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必须持续于整个交流过程,因为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当儿童能够根据教师的反应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时,辅导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3.2 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
心理辅导员和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站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幼儿学习意愿的表达表示尊重,例如,儿童不喜欢练习钢琴,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和教师应该对他们这种“反抗”行为予以理解,先想办法平复儿童情绪,再对他们进行开导,继续采用倾听的方式并使用客观解释等方法使幼儿对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的意义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表达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以真诚为基础,即要诱导幼儿在理智的角度上诉说自己的学习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对方,即要判定幼儿表达的学习意愿是不是基于对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实的;再次,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幼儿教师和辅导老师应该接纳儿童的表达意愿的行为,并理解他们的行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在这个标准上,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所使用的言语和肢体动作,符合与幼儿交往的特点,能够使幼儿接受教师并合理的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的意愿。
4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学习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进和规范幼儿学习发展的角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幼儿教师应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幼儿与学习有关的需要诉求、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和对学习行为的反馈,以此引导幼儿的学习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坤凤.浅析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启迪与智慧,2012(10):89-91.
[2] 蒋武英.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3):134-136.
[3] 孙莹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探讨[J].家教世界,2013(11):54-57.
篇3
关键词:健康 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 心理辅导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47年医学专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中是这样定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位。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1]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一组数据:
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4.2%和2.9%;高中生分别是14.8%和2.5%。考虑到我国中小学生巨大基数,这一心理异常比例是触目惊心的。
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市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过去10年间,小学生中的行为问题从8.34%增加到10.9%,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有明显增加趋势。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也表明,1997年至2000年,由于心理畸变引起的“激情犯罪”显著增多。[2]
当前对郑州92中学2730名学生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41.5%,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1%,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5%,有自责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25%,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2.81%,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8.75%,有恐怖倾向者占1.25%,有冲动倾向者占10.25%。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警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更不容忽视。孩子长期的心理缺陷,必将导致心理的扭曲,最终妨碍健康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的潜伏是一种真正的隐患。从根本上说,这些数据和悲剧,是传统的教育过于重视智力开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疏导所致;这些数据和悲剧,如一声声警钟敲响在我们心中,它呼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要漠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幼儿园的重要位置。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应为幼儿构建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更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人们常说,用真心去换取幼儿的信任。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站在幼儿的角度,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氛围,尊重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的主动行为,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自身能力。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创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群体生活,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教师应为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游戏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可以给孩子快乐、经验、知识、常识、思想和健康。”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游戏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的最好机会,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合群的愉悦、合群的力量。在游戏中,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满足幼儿的需要,使幼儿感到自我价值的鼓励性语言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等肢体语言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意进行引导,促进幼儿交往,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使幼儿这一个体得到充分展现,认真观察,带动不善于表达、不愿交往的幼儿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表现,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与他人交往,在儿童世界里,学会处理和解决一些问题,客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会自主、谦让和协作。[3]
三、教师应重视做好个别幼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赏识教育家周弘老师说过:“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对任何一种表征的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应根据每位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促进每位幼儿健康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幼儿,更要进行跟踪研究,制定出针对性的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方法,进行矫正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个性倾向,恢复其健康的心理。
最后,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构建心理教育课程。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和长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过程,教师在自觉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和水平的同时,应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开展专门性的心理教育培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如开展大班心育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付出爱,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和付出爱的快乐,让幼儿从“感知父母的爱――为父母的爱而感动――学会付出爱而快乐”中体会到收获爱和付出爱同样快乐。
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对其心理能力的培养,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排除艰难险阻,化解心头疑虑,从而让孩子阴暗的心理充满阳光,潮湿的心灵不再发霉,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去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宏,《赏识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篇4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目标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础,在家庭、社会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幼儿有时表现出抑郁、烦燥、恐惧、自私等不良心态。针对幼儿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我园开展了心理健康课题《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试验。
一、研究背景
3―6岁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将与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发展、社会适应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就目前社会现状看,现在的儿童普遍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霸道、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及合作交流意识和自控能力等问题,不少儿童存在着种种心理偏差。如:攻击、胆怯、多动、孤僻、吮手指等,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过程、方法、基本内容和形式
()制定目标。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及行为分析,对幼儿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是3-4岁;自我体验是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是4-5岁。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分别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
(二)基本研究方法。
1.多种方法兼而有之,主要以行为研究为主线,综合运用实证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中用整分合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在目标活动内容、方法等方面设计既有整体有机结合的思考,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恃点。
(三)研究形式。
1.开设较为系统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充分挖掘各学科教育内涵,使幼儿在各学科教学和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均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通过个案记录和个案研究,加强个别幼儿的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搞好活动区、活动角,为幼儿创设自由发展和交往的空间,引导幼儿在交往中认识自我,了解别人。
5.开发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6.开设“心灵小屋”,把心中的小秘密讲给老师。
三、 研究内容
立足“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的态度、行为的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观念、自尊心、自信心、自卑感、自制力、独立性等。
四、 具体措施
()建立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实验研究工作,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各班班主任,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心理特点,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一系列的有关制度,使之常规化、制度化、序列化。
(二)狠抓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心理教育和自
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我们首先把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指导我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购买了大量心理健康书籍和教学软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将每月第四周定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周,为教师创设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氛围,每月一次心理健康信息征文活动和观摩活动,达到资源共享。
(三)与各学科有机结合,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要求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幼儿充分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培养幼儿“关心他人”这一主题中,通过让幼儿演唱,表演《小娃娃跌倒了》,让幼儿既有机会展现自我,又通过表演获得关心帮助和被帮助的愉悦心情。在教与学中充分体现尊重、理解、信任。
(四)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精神氛围。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手段和技能,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并逐渐学会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技能。教师深入幼儿家庭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定期召开家长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调查,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每个班开设“家长信箱”,利用“心连心卡”的形式,每周与家长至少交流一次,把幼儿的点滴进步、好的表现及对幼儿的希望用激励性语言写在心连心卡上,缩短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增强自信,唤起自尊。
五、研究的结果
()教师的变化。
1.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观念从理性转到具体行为上,起到了质的变化。针对幼儿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心理辅导内容安排,还编了各类心理健康游戏等,丰富了教育内容。
2.指导幼儿能力提高了,心理健康是多种行为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整体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等结合,才能获得主效益。因此教师在制定各类目标时,能将教学活动中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篇6
幼儿在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偏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因此,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他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因此及早帮助他们矫治不良行为,则他们一些行为上的偏异会得到矫正,或者完全消失,或者即使终生保留也不会引起其他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2)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包括自主坚强的人格、对他人关爱的品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快乐向群的情绪情感。
(三)各年龄阶段目标
小班: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出乐于探索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大班:遇事多动脑,思考问题懂得求异,参加竞赛活动懂得重在参与。
小班:学会独立穿衣、吃饭等,乐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
大班:喜欢指认、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标记,懂得一些粗浅的自我保健常识。
小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不纠缠成人,离开父母不哭,遇到不高兴的事不生气,不哭闹,愿意与小朋友一起玩。
大班:受了委屈、挨了批评不迁怒于人,遇事与小朋友一起商量。
小班:敢在人多时或陌生人面前讲话,能在大人的提醒下与客人打招呼。
大班: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失败了不灰心不气馁,总结经验重新再来。
小班:知道事情没有做好不哭,能耐心听大人分析,重新再来。
大班:学会做事一心一意,为达到目的而坚持到底,勇于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启示
在幼儿园中,在引导幼儿行为上,教师对幼儿的过失性行为往往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很少作具体细致的分析,常把它一概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极少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研究,矫正技术、技能也十分贫乏,往往采用否定性词语来矫正幼儿的言行,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幼儿,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较多,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够。
幼儿的情感,尤其是幼儿初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情感早期发展的特点,容易转移、容易冲动、容易外显和容易受感染等。情绪的过分抑制除了对理性思维产生影响之外,它也明显地妨碍技能活动的效能。因此,教会孩子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需要考虑一些技术问题(如奖赏或惩罚技巧),同时,还需要体验他们,真正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去。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是取得同感的最好方法。
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相仿,对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活动通常必须考虑让家庭成员参与到其中。大部分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习惯以及情绪表达方式直接相关。让家庭介入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帮助家庭成员统一思想,做到积极配合;第二,让父母始终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辅导过程。第三,在帮助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与父母讨论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家庭辅导或夫妻治疗。第四,必要时还要考虑让家庭以外的社区介入其中(譬如,对于某些具有暴力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家庭)。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不管是幼儿园教育工作实践还是理论方面的研究,都没有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给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同时也没有科学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说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幼儿常见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心理诊疗,而对于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不是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是非常规范,首先是职前培养幼儿教育中,并未设置专门的幼儿心理辅导课程,造成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深入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对分散,并未专门结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展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
二、科学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利用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活动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因素。实践活动正式进行时必须科学组织引导,让所有幼儿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避免幼儿之间存在拉帮结派、孤立某一名孩子的现象,给所有幼儿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对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应当更加多元化,如进行娱乐表演、诗歌朗诵、DIY作品展示等,让幼儿可以在小伙伴和教师、家长面前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培幼儿的应变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利用DIY作品展示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是借助于活动的方式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实现心灵共鸣,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在日常教育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大多数幼儿园都实施托管制,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内,因此教师不单单要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幼儿的课余时间如吃饭、休息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定期组织进行集体活动,让幼儿能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小伙伴们合作交流,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当幼儿在家中时,要求幼儿家长也应当给他们做好榜样,着重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和情绪变化。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幼儿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往往都会给幼儿报非常多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害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比别人差,但这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家长的行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这样长期下去容易造成孩子自信心的缺乏,做事没有主见,因此必须要尽快纠正[2]。
(三)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建设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实施者即是幼儿教师,所以我们必须要强化针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社会中聘任专业人士对幼儿教师展开系统化的培训,确保每一名幼儿教师都能够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良好心态、正确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着手,结合幼儿的身心发育实际,借助于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来引导幼儿,让其能够具备良好的性格与意志力,另外还应当确保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让教师之间能够定期交流教育心得,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
(四)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幼儿教师应当组织幼儿开展一些生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孩子们所参与的教育活动仅仅占据其部分时间,要确保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协同配合。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家长也应当充分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科学分配教育资源,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共同为幼儿创设出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更加健康的人格。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给幼儿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幼儿教师与孩子家长都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强调幼儿身体发育的同时也应当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从幼儿心理发展实际出发,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影响因素;人际障碍;心理健康
一、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健康调查及结果
二、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调查表明,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而班级人数太多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生理症状
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幼儿园教师产生一些生理上的疾患,常见的有厌食、失眠、头痛、恶心、心律失常等。
3.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她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年龄小,加之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有很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幼儿教师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一些幼儿园园长,不仅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不良情绪
幼儿园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主要有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恐怖等。
5.工作倦怠
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太多,节奏紧张。76.6%的教师认为,尽管很努力工作,却没有成就感;部分教师认为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均衡,幼儿园的奖励制度不太合理和公正等等。
6.家庭矛盾升级、个人问题受挫,使教师身心受到伤害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家庭问题突出,主要有丈夫下岗失业;子女教育问题;夫妻矛盾大,时有吵闹;年轻教师个人问题得不到解决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状况,诱发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都是很多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改进和建议
改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过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入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导,变压力为动力
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在注重业务提高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专业性的职业,从而使其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
2.把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位置
心理疏导以平等对话、理解为先,尊重隐私,重在心灵启迪,通过热情的关怀、宽慰、理解和开导,帮助情绪受困扰的教师树立信心和勇气,引导他们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3.开展对教师的心理辅导
在教师中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对教师进行心理保健的训练,可以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还可以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人员有义务与教师沟通,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使其得到矫治,并进行保密。
4.完善幼儿园管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
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是很有必要的。要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教师的成就感,尽可能地关心每个教师。要建立宽松的幼儿园心理气氛,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教师;心理教育;作用
幼儿正处于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幼儿的心理教育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的心理状态,影响幼儿的心理成长
幼儿年龄小,心理还很不成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但幼儿却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外界事物尤其是受幼儿尊敬的人极易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教师作为幼儿知识的传授者,思想的引路人,最容易成为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人格魅力,以健康积极的心态给幼儿以正面的引导。
幼儿教师每天工作繁重而琐碎,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焦躁、忧虑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幼儿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幼儿的心理教育十分重要,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下一代成长、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其次,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品质。要做好幼儿心理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去。因为教师的心理会影响到幼儿心理的成长。如果教师心情愉快,耐心细致地教育孩子,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用爱来教育幼儿,势必会把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促使形成健康的人格
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幼儿教师总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在幼儿面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随便,举止不雅。也许教师的无意之举可能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的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时,态度粗暴,表现得极不耐烦,总认为孩子之间的摩擦太小,有点小题大做,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当然,原因还在于教师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教师面对着幼儿―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从内心里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要尊重他们,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粗暴的打骂来影响孩童
三、教师要积极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要等到幼儿心理出现了问题,再去纠正,就有点晚了。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教师要让幼儿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关怀、照顾,并不是理所应当的,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父母或者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
2.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虽然单纯,但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伴。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别人的友情和关爱,心情愉悦。而且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逐渐有了自我观念,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这些都为他们今后适应更复杂的群体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师要把幼儿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总之,在遵循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另外,幼儿园还要设置专门的幼儿心理辅导中心。目前,教育界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其实,幼儿正处于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受到重视。所以幼儿也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幼儿年龄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生活都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幼儿的心理教育除过课堂之外,日常生活活动更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舞台,教师要紧紧抓住,从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
总之,幼儿的心理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要从自身做起,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用自己的心态、人格来影响幼儿。教师要把幼儿的心理教育当成影响祖国未来的大事来看,从工作态度、日常教学中积极认真地教育幼儿,以促其健康成长,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红.浅析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J].教育科学.2012
篇10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