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1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蓝图,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当前,无锡经济已经站在万亿级的新平台上,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稳中有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存在差距,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补齐短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唯有高质量发展方能更好满足。追求高质量发展,是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开创新局的关键所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蓝图绘就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发展、抓发展的根本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领域,用高质量的发展实践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用高质量的发展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用高质量的发展实绩交出优异的新时展答卷。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产业结构加快调高调优。无锡作为经济大市,经济的“底盘”已经较大,推动无锡经济发展,既要进一步做大总量,更要加快做优结构、做强动力、做高效益。要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无锡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向现代经济强市跨越。要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大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结合,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推动无锡的实体经济形成更为明显的领先优势、比较优势、特色优势。要围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既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更多企业掌握技术“杀手锏”;又要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消除产学研各自为战现象,健全科技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十八湾”,真正形成产学研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要坚持以现代金融为保障,大力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功能多样的融资支持,努力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要以建设无锡人才新高地为目标,大力推动“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的实施,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改革开放不断拓深拓广。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无锡走过了持续发展进步的4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对无锡的改革开放再谋划、再部署,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正向激励,推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努力在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子、取得更大突破。深化改革关键要加快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重在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的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有效突破工业项目施工许可等难点环节,推动江阴县级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取得先行先试成效,努力以一流的制度供给创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行稳致远;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开放关键要拓展发展空间,重在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抢抓对外开放机遇,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引资引智引技,实现产业发展中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的突破;通过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同步提升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通过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加快发展,增强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更多更好分享全球化发展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让无锡的城乡区域趋于协调协同。无锡城乡、各区域发展虽然都处于较高水平,但还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区域之间发展不协同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要着力打破各种体制障碍,积极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城市农村共兴、一体两翼共进、各个板块共荣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要下好全域规划“一盘棋”,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打造“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和“一城两核三片六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特色发展。要畅通一体发展“主骨架”,以推进锡澄锡宜一体化为重点,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担共享机制,加强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各区域互联互通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承载规模、通达程度,形成覆盖全域的综合交通体系。要坚持城市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双驱动”,加大老城更新改造力度,完善太湖新城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的发展能级和建设品质;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引导更多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在乡村振兴中推动无锡农村走向富强美丽。

篇2

按照市委市政府“六增六强”决策部署,全区上下坚持把“项目增速强发展”摆在头版头条,扎实开展“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推进重大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灵魂和主旋律,高质量的项目投入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面对高质量发展竞争态势,在项目突破、奋勇争先上怎么办?那就需要各挂钩帮办单位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紧扣党工委、管委会部署要求,增强目标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坚决打好今年重大项目建设收官战,推动明年项目建设开好局。

一是围绕定位,实施精准招商。将以空前的力度,强力的措施,以服务设计、文化创意、生物科技、现代农业及生态旅游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基金+基地”招商模式优势,依托投资客商的资源优势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主动对接诺百克生物科技、悦妍生物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力争在引进投资超十亿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为洋河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是优化服务,加快项目建设。全面实行领导包挂、分类推进、领导现场会办等项目服务机制,加倍服务项目,深入开展专项行动,推动服务再提升,不断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营商环境氛围,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努力形成在项目谋划上见高低,在项目建设上分胜负,在项目服务上比优劣的良好态势,确保项目建设的速度和量质。

三是加强帮办,做好培育工作。对于竣工投产项目,深入实施“两访两帮”、领导挂钩帮办等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力推进“521”工程,建立投产企业项目库,实行档案管理,摸清问题和需求,制定“一企一策”。全力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全力为搭建企业用工平台,提供人力保障;全力为企业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篇3

近年来,我区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利好,进一步提升了x的发展定位、战略地位,为x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力支持。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这张任务书、路线图,我认为我们x区优势明显。

一是发展势头足,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x区作为x的经济强区,市委主要领导连续四年为x把脉络、指方向、教方法,从X年“突出理念引领,强化体系支撑,打造最创新发展之区”,X年“四个持续发力务求实效,推动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新成绩”,X年“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x浓墨重彩中作出更大贡献”,到X年“提升五个品质,打造高质量的首善之区”,经过X年多的淬炼提升,x已经成为x最为耀眼的高质量发展版块。

二是创新思维足,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x区除旧立新、改革破冰,党政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城管、环卫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基层减负成效明显,我区迎来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和试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三是担当意识足,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全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运行总体趋稳向好。x的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创新驱动取得新突破,城市形象展现新面貌,生态环境取得新好转。x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规范;做了许多解难题、破瓶颈的工作,在化解政府债务、解决非法集资、处置问题楼盘等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我有以下建议: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人工智能、X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单位、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优势,规划建设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小镇,集聚更多人才、技术优势、企业资源,建设创新发展新高地,实现由“跟跑”向“领跑”,由“争先”到“领先”。

篇4

[关键词] 国有经济 调整改组 控制力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高、更综合的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强化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所谓经济基质量控制力是指高质量的经济以其先进的企业素质和技术,极佳的经济效益、极强的竞争力、抗风险力和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渗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导其它经济发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横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力,纵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的先导力。

一、国有经济的本质是其控制力产生的根据

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之上,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是其产生经济控制力的客观根据。优越的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之所以产生,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第一,优越的国有经济制度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其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国有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国家运用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使投资风险巨大,其他经济无力也不敢承担的尖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支撑作用。在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只是占其中一个份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部分质变,最终将促进国民经济发生“国有量化”的整体质变。国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质量控制力。

二、“调整”、“改组”是发挥和增强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战略举措

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发挥的程度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目前满足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条件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控制力的发挥。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范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实施一系列举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组,以满足国有经济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调整”、“改组”的重点是:在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上,退单一的国家独资形式,进为国有经济控制多种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分布上,退国有经济在所在经济领域全面撒网、分布过宽,进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化分布及质量的提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退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扩张,忽视质量的提高,进为保持必要的数量,重视质量的提高;在国有经济的质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复建设,进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走规模经济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质量经济之路;在技术进步上,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发展乏力,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存在的质量问题,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改组”,要求在“进”、“退”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在“退”的领域应该有所不为。经过“调整”、“改组”,要使国有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产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经济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表现

“调整”、“改组”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国有经济产生经济质量控制力的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经济质量主要由企业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组成并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状态。高质量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业素质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导性。三是,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四是,优势的竞争性。五是,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现是:第一,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模范地遵纪守法经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国有经济质量提高,控制力增强的微观基础。第二,技术的先导性是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支撑和带动。由于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第三,国有经济的高效益是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经济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率和员工收入提高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调动了员工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有经济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效益使国有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力、渗透力、经济辐射力增强,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有了保证。第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先进素质、技术水平、优质的竞争力和经济高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抗风险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经济技术的先导性是抗风险能力产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实现的实力基础和坚强后盾,国有经济极强的竞争力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总之,只要国有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就能产生质量控制力,从而有效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素质、技术、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经济质量体系。其中,企业素质是基础,技术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竞争是表现,抗风险能力是关键,五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区别看,主要表现为:五者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领域和对象不同,特定的内涵不同;从联系看五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质量,共同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学习“决定”精神,从构成经济质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优化升级,促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以增强其经济质量。

篇5

目标任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5%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20家;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0%以上,工业技改投资12%左右。

1、抓好党建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导向。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传达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重要会议、重大部署、重要文件精神,着力营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良好氛围。落实班子成员带头上党课,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员干部能力素养,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定落实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清单,对年度重点工作廉政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经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做好维护社会稳定、计生、文明创建等常态化工作。

2、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汇聚整合集约资源,着力提升开发区集聚发展能力,力争在国家级开发区(培育期)考核中处于较好位次。依据制造强省等系列政策,制定我县推动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计划,大力发展生产业,支持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发展,着力传统产业“促转型”,引导企业建立智能车间、智慧工厂;进一步化解金融、人才等要素制约,切实推进企业“降成本”。实施“去产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补短板”,大力实施两化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大力培育集群产业,进一步强化环保安全监管督查力度,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狠抓工业项目建设。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调度管理机制,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制、按月调度制、定期通报制、领导联系制、部门包保制“五项机制”,保障落地项目顺利推进、按期投产、尽早达效。对已开工的工业项目进行梳理,符合纳入统计口径的,及时与统计局联系,准备好相关资料,及时纳入投资统计库。加大项目调度力度,深入各个建设项目现场,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力促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集中力量破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扎实开展四送一服。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继续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切实帮助困难企业渡难关。定期走访联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时对接,及时给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集中资源和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县级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给企业干货,助推工业发展优势新动能快速崛起。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本土“创二代”和企业接班人。

5、持续推进返乡创业。

篇6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新能源汽车 提质增效

自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各行业“照镜子、洗洗澡”的标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理解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在“十三五”规划当中,对我国汽车行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和“互联网+”计划,大大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内发展动力,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采用创新供给模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汽车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契机,改革的目的在于使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增长发展。

1.新能源汽车“产品+服务”供给模式

提高产品的质量,重视材料选用。在满足车身碰撞能力的情况下,进一步研发环保型、复合型、可回收型和低成本的车身材料。提高产品创新和供给质量,为市场提供高水平供给,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新需求,同时为企业拓开盈利及至生存空间,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性调整。构建新能源汽车相应配套服务设施,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选用发展较稳定、资金较富余的企业强强联手,在政府牵头下,统一规划并共同建设全国联网充电桩,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充电困难问题,增加城市充电站,提高电动车使用等便民服务。

2.智能汽车“互联网+技术”供给模式

目前,智能汽车发展非常快,而智能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研发当中最热门的领域。无人驾驶、智能互联系统、智能科技配置等新颖技术争奇斗艳。从跨国集团到中国的自主企业,引领的智能网络概念,产出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创新产品,也是将来汽车发展的新领域和主流技术方向。

我国汽车企业应当借助供给侧改革机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供应商企业密切联系,构建众创、众筹、互助等平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建新的合作体系模式。

3.采用“融资租赁+分时租赁”商业供给模式

融资租赁供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次性付大额资金的压力。例如:出租公司选用纯电动汽车E6作为出租车,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合同方式,由金融机构出资购车,出租公司租赁使用,大大降低出租公司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压力。根据企业或个人用车需求,可采用分时租赁供给模式,按小时、天数或月份来给消费者进行租赁并收取租金,既能解决客户用车需求,降低用车成本,也能对供给侧改革当中“去库存”有一定帮助。

二、借助众力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

1.借助网络交易平台,促销售量

目前,互联网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平台,用户流量大、传播信息快,流通环节成本低。再加上近几年网购模式备受消费者青睐,更多商家选择建立电商促进交易。例如: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不断开拓电商平台销售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该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时起到较好宣传效果。借助网络平台发力宣传推广产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有较大的帮助。

2.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走进国际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道路是中国国企成为世界级汽车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的影响力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借助全球化发展平台,打造我国自主品牌,向跨国公司进军,提升我国品牌的影响力。

三、去短板,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定发展

第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主要是依靠消费补贴政策培育。如果长期依赖这样政策,企业会松懈,行业会出现低水平盲目扩张,造成产量过剩。因此,应当建立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质量。对此短板问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曾提出:一是提高技术门槛;二是落实好补贴政策退坡,倒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三是健全监督监管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堵住骗补的漏洞。所以,补贴减少,准入门槛提高是新能源汽车将来发展趋势,激励企业快速生长,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二,原始创新技术和核心技术匮乏。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缺乏大而强的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配套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技术研究投入较少,管理效率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应重视人才引进与团队,建立具体创新精神、较高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方面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将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等作为绩效考核目标当中,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开拓创新、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研制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

四、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工匠精神

去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摒弃浮躁,精致专一对产品进行精心打造和制作。我国汽车行业当前缺乏工匠精神。我国产品品种很多,但从质量、工艺来看,还有很多地方不如德国、日本。由于在追求利益的同时,缺乏对产品研发周期长的坚持、追求和积累,往往忽略产品的核心灵魂――质量,造成我国自主品牌成长之路坎坷,创新艰难。工匠精神是对我国制造的期望,是对汽车行业创造产品的指引,也是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要锻造出具有中国品牌特色的专注、执著的工匠精神,才能使我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走得更远、更高。

“淘尽黄沙始到金”,供给侧结构改革道路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及时去产能、补短板,才能满足客户的新需求,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迎来新能源汽车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李丹敏,宋结.供给侧改革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24).

[2]筱梅.高强钢运用效益显现―“提质增效、车辆产品供给侧改革”研讨会成功召开[J].专用汽车,2016(7).

[3]于永初.“供给侧”改革将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J].汽车工艺师,2016(10).

[4]徐和谊.探寻汽车强国梦,创新是核心[J].时代汽车,2016(6).

[5]彭斐.新能源汽车“野蛮生长”之后的新格局[J].汽车与配件,2016(37).

[6]李子渝.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引领专用汽车市场需求[J].专用汽车,2016(1).

篇7

今天的中国,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二对外投资大国。同时,伴随经济腾飞的步伐,中国已成为品牌大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中国品牌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占据31席,居全球第五,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从贴牌到创牌,从跟跑到领跑,竞相涌现的中国品牌,犹如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叫响国际市场,也为世界产业版图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都在发生嬗变,我们要更加注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此过程中,坚持实施品牌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发挥比较优势,筑造创新高地,就要勇于参与品牌经济的角逐,以品牌建设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顺应全球发展大势,增强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品牌加快向中高端迈进。世界经济正处于曲折复苏期,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加速洗牌,欧、美、日纷纷启动新一轮制造业升级。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名牌,即使经济陷入低迷,那些一流大品牌依然坚挺。中国品牌只有直面科技和产业革命新挑战,努力冲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站在时代风口,抓住更多机遇。

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中国品牌加快向中高端迈进。高质量的发展呼唤高价值的品牌,高价值的品牌也会促进高质量的发展。从消费需求看,人们对于品牌商品的关注度明显上升,购买愿望有增无减;从市场竞争看,正逐步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转向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环节更少、效率更高的品牌打造路径。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仅要做多做大中国品牌,更要借力而进,乘势而上,做优做强中国品牌,以品牌升撬动产业升级,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紧握创新这把钥匙。在今年G20工商峰会上强调:“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作为核心要义排在首位。创新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家企业、一个品牌能走多远。强品牌,必须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支点,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基因融入品牌建设,坚持研发攻克新技术,打造开发新产品,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开拓新模式,加速转化新成果,同时,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创新、鼓励创新、持续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中国品牌迈向中高端,要把好品质这道关口。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榜首,但不少产品的品质还难言一流。目前,中国已迎来品质消费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更在乎“贵不贵”转为更追求“好不好”,去年中国公民有1.2亿人次出境旅游购物,境外人均消费排名全球第一,这也印证了国内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国货品牌必须精益求精,以提升品质为根本,下大力气做出真正的好产品,由产品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的增长空间。

篇8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试点学院 软件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15-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要求,就是不仅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而且是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内涵式发展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1]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供需双方存在的“两难”现象。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15%,2011年我国高校的入学率约为26.9%,今后这一数字还会提高。随着入学率的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现在社会岗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各个行业当中都广泛存在“两难”现象,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人难,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

第二,“高质”与“高量”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高等院校普遍关注于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即仅仅实现了“高量”,而没有足够的重视“高质”,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也不能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有部分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实现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进一步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首先就是要“坚持内涵式发展”。[2]二、以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以育人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协同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教育资源、挖掘可利用的教育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3]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信息产业的世界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也必须顺应改革的要求,加快“两个转变”,即从原来的主要以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长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效率为主要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提升内部软实力的隐性增长转变,在加快转变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发展。哈尔滨理工大学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成立了校教学督导办公室,独立于教务处,由校长办公室直接领导,监管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状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同时各个教学单位又外聘有自己的教学督导,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督导和专项检查;我校近期又出台了“教学事故、教学差错认定办法”,对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教学次序、考风考纪等都做了的明确处理规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完善规章制度,引入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完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机制,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基于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才能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提升。[4]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软件企业普遍采用的CMM思想,对教学过程实施过程管理,建立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机制,对本科教学实施定量管理和定量评价,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完善教师考评制度,采用督导考评、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的“三位一体”评价制度;对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实行教学一票否决制;为增强教学的效果,以制度规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倡学生实行“面向工作的学习”;定期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交流会以及学习沙龙、兴趣小组等形式,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这些措施都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制定下来,有效地保障教学次序,保证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工程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全面推行CDIO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的现代工程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复杂的工程产品、过程及系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做中学”等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实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内涵式发展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一)完善就业政策,把实现高质量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各级政府机构和高校管理部门,要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各种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营造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者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在推进就业工作中实现“高质”和“高量”,实现“量”“质”协调发展。在就业工作中以贯彻促进毕业生就业为主,自主创业为辅的就业政策,根据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落实政策保证就业,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实习见习、就业援助的“三支一扶”工作,对于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实现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利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全程提供学生就业的质量保证,让大学成为学生学习深造的场所。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软件学院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建立长期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学院和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有关事宜。学院设置了“实训中心”,在模拟企业环境下,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蓝本进行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工程化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企业文化认知、软件开发规范等各方面得到系统的锻炼,以期达到缩短学生毕业后的实际上岗培训时间的目的,从而迅速适应未来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改变就业观念、合理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高质量就业是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就业、稳定的就业、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劳动关系相对和谐,基本能够满足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最终体现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满意度上。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方式。在国家层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高校层面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实现多渠道就业。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规划,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一些基本的“智力测试”“个性测试”“兴趣测试”“心理测试”等,引导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一入校就明白毕业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能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样更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三)面向企业、联合培养,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让毕业生尽快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融入企业、投入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校形成面向企业的“定制式”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式。积极进行校企协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将校企合作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工程能力;建立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业化素质。通过“定制式”和“两段式”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专业建设、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三赢局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黑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我校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荣誉称号就是对我校就业工作的肯定。但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后继的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会坚持内涵式发展,寻找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突破口。

[ 注 释 ]

[1]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2] 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1):133-134.

篇9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篇10

就做好我市教育工作我提出三点要求。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学习领会全国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从我市实际出发,认清形势,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教育强市建设

到2020年我市要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提前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各级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注重育人为本,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教育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着力提高各类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要注重改革创新,要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办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更加符合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要注重教育公平,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