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教育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中国分类号:G455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不管在哪一个年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一直都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疾病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也在逐步上升。在之前出现过的非典、禽流感以及艾滋病等病例中,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也与日俱增。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大学生在是处在一个较为迷茫的阶段,很多知识面的了解比较贫乏,特别是关于健康方面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对于健康这个概念的认知都有些误差,觉得只要不生病,可以正常生活,身体素质就是健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不只是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态,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自如。
1、课余活动
人们在现代的物质生活里享受到经济所带来的福利的时候,也不免会受到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活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体育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有很紧密的联系,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在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学阶段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很多生活运动习惯就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对于人的一生都非常的重要。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并不是很重视,在课余时间都宁愿在宿舍或者网吧里娱乐,而没有利用好这个黄金时间来进行锻炼身体。
2、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在这种环境下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渐渐跟随者时代的步伐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理智,经历不同的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对社会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并且经历的比较少,生活阅历也有限,想法比较简单,考虑事情的时候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且承受能力也很小,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遇到一些他们认为不公平的事情的时候表现就比较极端,容易因为一些小细节来放大自己的功过,出现一些孤僻或者自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成长过程就会比较辛苦。
3、性健康教育
现代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多前卫的思想引入我国后在青少年的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就有些歪曲,大学生的性成熟年龄都提前了,以至于出现很多大学生发生的事件,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虽然公共卫生教育部门以及一些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一直都在致力于强调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并在找方法解决,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高校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都比较一致,并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仅是出于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对于社会风气的建设也很有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思想方面也比较成熟,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很敏感,接受能力比较强,很多时候并没有想到传统的思想教育,因此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现象比较多,同居的也不在少数。
二、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建议
1、 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将文化通过教授的方式传承下去,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育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过分重视,只是一味的看到了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是把学生当是社会建设工程上的一个环节,而没有重视学生个人的个性。在不断的实践当中,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教育的社会需求性渐渐不再减小,而就只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越来越重要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各个教育部门的核心责任就应该是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将教书和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尊重学生个性,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实施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坚持育人首位与尊重个性的原则,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确立在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在不背离法纪、道德和教学基本秩序的原则下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个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对处于成长过程的学生,思想相对幼稚,知识和能力相对缺乏是兼顾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第一,在教育上,要以一个正面向上的姿态接受自己。为了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们努力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满意自己的一部分,接受并学会接受自己。包括增强脑力开发创造潜能,创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的质量,职业生涯规划等。
第二,训练水平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有效地控制了自我。自我控制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点和大学生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的心理过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挫折承受力,情绪和情绪调节。在这个层面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的主题进行培训。
第三,健康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自我塑造,提高自己,超越自我的境界是大学的终极目标,提高自我意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健康的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消除愚昧认知扭曲和误解,解决消极的心理态度,行为技能,以摆脱困难,最终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包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寻求援助。在这个层面上,一些较为正常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
2、基于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
学院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应因人而异全民教育,以发展为主的教育。大学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的课外活动,组织网络,调整心态,心理和文化校园建设"方面结合起来,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教育。
第一,积极利用课余活动。人作为社会的人存在,一个人的生命是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的社会活动离不开总是在各种不同性质的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人际关系是人们适应生活和发展,缺乏人际交往,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社会和知识社会可以学习,交流思想,利益,通过人际课外活动感受对方,互相帮助,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因此,知识的增长,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不断适应变化的新环境。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每天在校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活动,大消费,如果不注意营养和食品卫生,就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它应该是食品卫生,教育,营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提高大学教育组织网络的心理健康。组织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有一定的社会实体边界的过程和活动和事件系统,有组织的,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系统,科学地展开。应该先建一个立体的,专兼结合,网络系统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具体来说,学生从学校领导到管理,教学管理部门,院系,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建立一个立体的,和部分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工作的组织,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的大学生的协作努力工作,以实现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优化的目的。
第三,是加强大学生对待性问题的健康知识,性教育的基础上为大学生。重视青少年性宣传,坚持性教育大学生的科学知识,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来没有过于敏感的话题,以敏感的话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讲授如何预防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数据要使用大量的图片来说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对人体无害,呈现生动的文字和照片。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大学生为行为主体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它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大学生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
第五,定期进行体检。现在教育都要求各学校每年对大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工作,建议体质监测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向上级领导提交测试数据上,而要充分利用体质测试这一手段,让广大学生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并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处方,提高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赵军,蒲波,房洪全. 研究生个性化教育扫描:问题、原因与对策--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视角[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14-18.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刚性教育;柔性教育;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6-0005-06
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关系到社会的活力、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第6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出现好转,耐力素质显现止跌、力量素质(握力)继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等问题[1]。上述调研结果有喜有忧,且没有涉及心理和行为指标,而这些是近年来青少年人群健康问题高发的领域。
从辩证观点看,学校教育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学校教育积极促进并有力保障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另一方面,不知不觉或事与愿违地损害了学生体质与健康,尤其是一些未经充分论证、反思就盲目推广的教育教学“革新”,常常打着“以学生为本”的旗号潜移默化地削弱学生的身心素质。另外,学校教育在应对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上的失当,特别是仓促做出的救治措施常常招致非预期的后果,比如,在规避运动损伤和“体罚”的压力之下,许多富有健身价值但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被迫从学校体育淡出,助长了身体练习的“轻快化”,从而间接导致了学生的体质问题。学校教育在各种功利化的诉求之中客观上可能站在了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不同面甚至是对立面,从而使自身异化为一种不利于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某些因素的生成机制。这一机制,笔者称为“教育柔性化”。
关于教育柔性化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负面效应,体育学界早有大胆的论述,例如,卢元镇[2]认为,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学校体育难辞其咎”,而学校体育上的问题还与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理论准备不足就仓促上马有关。他深入地分析了“健康第一与增强体质”、“迎合兴趣与培养兴趣”、“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教师主导论与学生主体论”、“观摩教学与理念备课”、“以人为本与国家意志”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批驳了那些打着“以学生为本”的旗号贻害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做法。董翠香等[3]对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中片面强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指出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途径,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但不应把重视情感体验当作体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舍弃了知识、技能的传授,把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很有锻炼价值的项目排除在课堂之外,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气氛很活跃,但教学内容贫乏,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遗憾。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和思路,本文在论述如何辩证看待“刚性教育”和“柔性教育”之下谈了“柔性教育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负面影响,以唤起学界的重视,深化在学生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改革等问题上的认识。
1 何谓教育柔性化
1.1 “刚-柔”是教育的基本维度
教育是一种通过创设特定的身心体验从而使人具备预期身心素质的过程。刚柔相济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是经世致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总纲。
柏拉图[4]在《理想国》提出护卫者在身体上要敏捷有力,在心理上要意气风发,而且“还应该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狠”,温和与刚烈两种特质缺一不可。除秉性刚烈之外,还需要有对智慧的爱好。培养具备这些品质的护卫者的最好途径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音乐与体育的并用是为了使心灵的“激情部分”和“爱智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柏拉图所阐发的这种教育模式是斯巴达的尚武教育与雅典的文化教育混合产物。
欧洲近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洛克[5]在《教育漫话》中开篇就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洛克反对违背儿童天性开展教育,“儿童应学的事情,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该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但是,洛克并不同意对儿童娇生惯养,在他看来,体罚等手段固然不值得提倡,而“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奖励儿童,去讨取儿童的欢心,也应该同样小心地避免。”一般人教养子女有个重大的错误,就是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没有使其习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洛克认为:“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心理健强的标准也是一样。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
卢梭[6]认为教育要做的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状态,帮助人们实现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平衡。而“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我们绝不可能违反它的办法。”违背自然法则去教育儿童是“野蛮”而可悲的,提出“要爱护儿童,帮他们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但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顺欲”或“”的,也不能与“放任自流”或者“儿童中心论”划等号。卢梭说:“有些人是过分严格,有些人是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同样是要避免的。如果你放任孩子不管,就会使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遭到危险,使他们在眼前受到许多苦楚;但是,如果你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他们受,就会使他们在将来遭到更大的苦难,使他们长得十分娇嫩、多愁善感,从而使他们脱离成人的地位。”
通过以上对一些经典著作的引证与分析,旨在说明“刚-柔”是隐藏在各种经典教育理念背后的基本理论线索,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柔”不可缺“刚”,“刚”不可无“柔”,“刚柔相济”是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应有的特征,也是一种得到长期认可的教育主张。
1.2 “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
理想类型是一种纯粹化的概念工具,它虽然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忠实反映,却拥有很强的认识参照功能[7]。通过将客观实在与理想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是教育中的弊端如何引发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体质与健康包括了身体(体质)、心理和社会3大层面;教育的影响包括教育理念(主观)和教育手段(客观)两种途径。将体质与健康的3个层面和教育影响的两种途径进行交叉组合,再按照“刚-柔”的二元对立取向进行分类,会得到12种复合状态。
在身体层面:“刚性教育”主观上高度肯定身体健全的重要性,将身体是否强健视为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优势素质;在客观上以身体训练为抓手,组织大量系统而严格的身体练习,注重增强体质教育,具有浓厚的“尚武”风气。“柔性教育”主观上否认身体强健作为一种优势素质的必要性;在客观上以身体娱乐等为抓手,缺乏或者只进行少量松散的身体练习,注重养生娱乐教育,具有强烈的“重文”色彩。
在心理层面:“刚性教育”主观上对欲望持以高度的警惕、怀疑和否定态度,视其为罪恶的根源,主张和歌颂自制;在客观上以纪律规范为抓手,注重意志品质教育。具有鲜明的“制欲主义“色彩。“柔性教育”主观上肯定欲望的必然性、正当性和积极性,视其为人生发展、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主张顺应、解放欲望,反对压制欲望;在客观上以兴趣爱好为抓手,采取休闲、娱乐等手段,注重个性情感教育。具有明显的“顺欲主义”和一定的“享乐主义“色彩。
在社会层面:“刚性教育”主观上将、社会或者集体视为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神圣”力量,要求个体服从之,将为“神圣力量”服务、献身视为莫大光荣;在客观上以集体活动为抓手,采取精心组织的合作或竞争手段培养个体在集体生活的必备能力,注重道德伦理教育。具有强烈的“以社为本”的色彩。“柔性教育”主观上将个体的发展视为最高宗旨和评价一切价值的基本尺度,主张教育工作以此为中心展开;在客观上以社会参与为抓手,采取沟通交流和服务保障措施,注重安全防护教育。带有鲜明的“以人为本”色彩。
尽管“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以各不相同的“合理性”话语修饰粉刷,但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代表或者完全占据“合理性”,它们只有在彼此既矛盾斗争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中才有可能达至一种相对、有条件、动态的“合理性”。而且,“纯粹”意义上的“刚性教育”或“柔性教育”模式并不多见,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多是混合型的教育模式,只不过有的“偏刚”、有的“偏柔”。
1.3 教育柔性化的概念
“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必将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影响,但是二者并没有内在的优劣高下之分,它们的实际功效取决于与社会系统的耦合情况。教育子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方式可分成3种:一是教育引领社会、二是教育顺应社会、三是教育救治社会。这3种耦合方式都是教育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尤其是不同层次、类别的教育本身就各有侧重,如精英教育偏重于引领,而大众教育偏重于顺应;但是当教育无视多样化的策略而片面采取某种单一耦合方式——尤其是顺应这种缺乏引领、创新和批判、反思意识的方式时,各种问题特别是群体非理性的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当社会系统偏于“刚性”的时候,如果教育采取顺应的耦合方式也开展“刚性教育”,就可能导致对人的过度压抑,遏制心理和思想;反之,如果教育采取引领或者救治的耦合方式开展“柔性教育”,则可以开风气之先河,激发思想、文化上的活力。当社会系统偏于“柔性”的时候,如果教育采取顺应的耦合方式也开展“柔性教育”,就可能助长柔靡之风,削弱人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破坏自制等美德;反之亦然。
“现代教育似乎过于倚重柔性教育而摒弃刚性教育,以致于现代教育柔而不刚,少了血性,少了骨气”[8]。现代教育更多采取了以迎合、追随为主的应对方式,助长了青少年学生中的娇惯、柔弱之风,引发、恶化了各种体质与健康问题。
在本文的语境当中,教育柔性化包含3重含义:指社会文化普遍崇尚“顺欲主义”或“享乐主义”;其二是指“柔性教育”相对于“刚性教育”的片面扩张;其三是指教育子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耦合方式,或者说教育功能的展现途径,过多地采用了顺应或迎合的策略,而忽视了引领和救治的使命。所以教育柔性化并不单指从“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的倾斜,更强调教育在“柔性”文化主导的时代片面地采取“柔性教育”模式进行顺应和迎合(而不是采取“刚性教育”模式进行引领或救治)的过程。
2 教育柔性化的表现与危害
1)教育价值“消费化”。
当代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存在着一股日益向消费倾斜的逆流:教育的传统价值体系被颠覆,文化根脉被斩断,丧失了在文化知识上的垄断地位;教育在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的逼迫下,走出“象牙塔”、面向世俗生活争夺社会资源和话语权,对外在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成为一种服务行业;市场成为教育发展的支配性力量和基本面向;教育工作的质量标准在向企业看齐,“顾客就是上帝”在改头换面后被奉为教育的信条与格言;学校由育人的机构变成了消费场所;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向着“教育服务员”转型,师生关系蜕变成消费者与服务者的契约、合同式关系,学生作为学费缴纳者获得了“被取悦”的权利,教育有“逐渐丧失本性的危险”[9]。
在此背景下,“教育的公益性遭遇消解,个人的合作精神与公心日益弱化,竞争意识与私欲被过度的强化。对待人的欲望,消费主义采取了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策略:不仅要纵情任欲,而且要不断地制造人为的需求,有时消费甚至被提到了是否爱国的高度。消费主义导向的教育变革过于张扬人的私欲,因而难以重建即使是最小的社会和谐”[10]。对学生的欲望采取顺应、纵容、美化和激发的立场与态度获得“人本主义”、“人性化”等褒奖性评价,能否取悦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反之,管制学生常常会招致反感与不快,即意味着教育行业“顾客”满意度的下降,成为一种“不识时务”的举动。这种在教育价值层面对学生欲望的片面肯定成为助长学生各种不良的兴趣、习惯,直接或间接引发各种体质与健康问题的思想根源。
2)教育环境“温室化”。
如果将学生比作植物、将教育环境比作生态环境,则当教育环境呈现对学生的过度保护等倾向的时候,即发生了教育环境“温室化”。在“温室化”的教育环境里,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教育对象几乎“神圣不可侵犯”的舆论氛围。媒体和家长在任何涉及学生伤害的问题上都几乎不加反思地将指责学校和教师作为第一反应。这样的环境当然容不下任何对学生的侵犯、伤害或保护不周,尤其是当此类问题由教育者造成时,必将毫不留情地采取惩罚性措施。社会舆论对教育事件的审判式介入,使教育问题不分巨细都上升为公共问题,使教育者动辄被置身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而形成一种为了规避风险责任而对学生过度保护的反应策略。
正如气候环境“温室化”会引发生态灾难一样,教育环境的“温室化”也会造成一系列非预期后果,并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个体素质上:在身体上,会因为对优越物质条件的依赖而用进废退,体力、适应力下降;在心理上,会因为生长于恩宠、娇惯的氛围中,造成自我中心、娇惯放纵、追求享受、意志薄弱、责任感淡漠等弱点[11];在行为上,会因为充斥诱惑、缺乏节制而沾染沉迷各种不良习惯。“如此下去,终会有一天,他们掌握着极其先进的科技仪器,但其自身却脆弱到不堪一击”[12]。教育环境“温室化”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使学生获得的素质成为一种在过度保护环境下的、淡化责任意识的、缺乏欲望节制的、急功近利的“虚假良性状态”,无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也难以造福社会大众[13]。
3)教育手段“轻快化”。
(1)“伤害性”的教育被削减。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正常的”生理或心理负荷的教育安排,如大强度的身体练习、高超的运动技巧等,直到当代仍然在军队、警察、竞技体育等特殊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像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理论所揭示的那样,许多教育手段也是基于通过极限刺激来产生更高水平的适应性上,倘若因为拒斥“伤害性”而将这些元素全部消除,则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的追求将沦为一种彻头彻尾的空想。目前的学校教育所采取的主要是过激的“隔离式”应对策略,许多对增强青少年体质行之有效的跳跃、中长跑、投掷、跨栏等田径项目和单杠、双杠、跳马等体操项目,因为枯燥、有一定的危险性而被冷落[14]。由于害怕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生伤害事故等原因,而不能或不敢提出较高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要求,导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在承受运动负荷方面的随意性都较大,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远远达不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15]。
(2)“被减负”及其非预期效应。学生负担过重被认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弊病、破坏学校与教师形象的重要根由。2000年初教育部颁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随后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响应教育部的指示,减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强音。减负的初衷是好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预期效果,但是也伴发了一些始料未及的效应:它可以减少公开的学习负担,却无法消除学习压力的来源;升学应试的压力迫使有些学校一方面执行“减轻作业量”、“减少课时数”等减负“规定动作”,另一方面又“偷梁换柱”,减少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侵占音、体、美的课时,变相增加了对升学考试影响更大的学科科目的教学时间;而在学校“被减负”情况下,众多不愿意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又殷切地将他们送入各种社会教育辅导班。
(3)娱乐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①取悦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廉价的、不切实际的、赞赏式的教育语言)被广泛应用;②教育价值不高但趣味性强的游戏内容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增加;③“放羊式”教学在体育类课程中时有发生;④浅层次的课堂互动(如师生之间的言语呼应、课堂气氛的热烈程度等)成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⑤对学生不良兴趣习惯的漠然或纵容。娱乐之于教育,犹如调料之于饭菜,教育不可无娱乐,否则就会面目可憎、过程枯燥而令人心生厌离;但是教育不可依赖娱乐,否则就会流于肤浅、舍本逐末和丧失严肃性。然而,随着娱乐化社会的到来,娱乐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份量在不断加大,并彻底改变了教育的“巅峰体验”,消解其道德伦理色彩。当考虑到娱乐文化已经全面占领大众传媒,娱乐节目每天都在对青少年进行“狂轰滥炸”,娱乐新闻成为青少年群体中首屈一指的“谈资”,娱乐手段就象亲和力变成教师的优势素质那样被视为当代社会基本“生存技能”的时候,不免令人产生如下的担忧:在青少年的生活世界里,教育已经沦为娱乐的附庸,体质已经沦为娱乐的资本,健康已经沦为娱乐的玩偶;在没有娱乐“出场”的情况下,举国上下为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而付出的殷切善意和万般辛劳,都有可能被视为“多此一举”或“不得要领”。
4)教师职业“女性化”。
教师职业“女性化”的表现是女性教师数量和比例的增加,依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普通小学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5.73%,普通初中为47.50%,普通高中为45.15%[16];2008年,普通小学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6.36%;普通初中为48.17%;普通高中为46.08%[17]。2009年,普通小学女性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7.11%,普通初中为48.81%,普通高中为46.87%[18]。整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数量还处于旗鼓相当状态,但是女性专任教师比例呈现递增趋势。在教育较发达地区例如上海,女性教师比例偏高现象更为明显。《2006年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6年上海市小学男性教师的比重只有21.7%,比2005年下降0.3%,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态势。在上海的不少小学,男性教师的比例实际上只有10%左右。中学虽然情况稍好一点,但是男性教师的比例仍然连一半都没有[19]。不少学校除了体育课,在校园里和孩子朝夕相处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教师。男性教师即使进入学校,也往往选择跳槽。就是不跳槽,也可能心不在焉[20]。
教师队伍女性化既是教育柔性化的结果,又是教育柔性化的推进剂。其本身表明教育已经蜕变成一种越来越不适合男人从事的行业。在中小学校,由于女性教师非常集中,由此造成团体内部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产生很大内耗,极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导致相当一部分男性教师心理不适,而选择调离[21]。但是教师队伍女性化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男性教师,而是男性学生。女教师往往用女标准规范男学生的行为,因而对男学生的某些积极的行为特点如活泼好动、喜欢探究等加以否定,而对女学生的某些消极的行为特点如服从、听话等加以鼓励,并要求男学生也具备这些特点[22]。女教师比例过大,必然会使女性思维特点率先占领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一定的女式思维模式,并推动社会思维的女性化[23]。这种对于教育生态中“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担忧虽然在学界还不是主流,但是在教育工作中已经相当普遍。
“刚柔”是教育的基本维度,理想的教育模式应当是“刚柔并济”的。“刚性教育”是一种尚武的、制欲的、以社会为本的教育模式,而“柔性教育”是一种重文的、顺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被作为一对“理想类型”使用,实际的教育模式总是复合的。教育模式成效的好坏并不仅取决于“刚性教育”或“柔性教育”的自身特质,还要看教育子系统与社会大环境的耦合情况。教育柔性化并不单指从“刚性教育”向“柔性教育”的倾斜,更强调教育在“柔性”文化主导的时代采取“柔性教育”模式进行顺应和迎合(而不是采取“刚性教育”模式进行引领或救治)的过程。教育柔性化表现在教育价值“消费化”、教育环境“温室化”、教育手段“轻快化”和教师职业“女性化”等各个方面,这些变异都会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教育柔性化使取悦式的教育手段大行其道、过度保护与溺爱的教育氛围笼罩四方、“顾客即上帝式”的教育价值甚嚣尘上。在教育柔性化背景下,各种打着尊重学生身心感受旗号潜移默化削弱学生身心素质、未经充分论证就盲目推广的教育教学革新成为教育界的主流,并控制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等的发展方向,客观上使学校教育站在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立面,异化为一种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的结构性生成机制。从根源上来讲,消费主义是教育柔性化的根苗,它左右着教育的变革方向,以“为了学生”的名义诱惑和纵容学生置身于戕害体质与健康的“温柔陷阱”,使其在形形的消费体验之中沾染各种身体、心理、行为和道德的弊病却乐此不疲。此外,还要大力推行“刚性教育”,纠正“柔性教育”片面扩张的不合理局面;在文武兼修的前提下,鼓励尚武精神;重新肯定节制作为一种美德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警惕个体化的消极影响,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集体观念,培育公共道德。
教育柔性化的发生与教育话语上的失衡有着直接的关联,若要避免教育柔性化的消极后果,就必须首先恢复话语上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要鼓励反思性、批判性研究,打破某些打着“以学生为本”的旗号、带有强烈的情感价值色彩,但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教育理念在学术研究中的强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国家体育总局网站,,2011-09-02.
[2] 卢元镇. 当今学校体育中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6.
[3] 董翠香,张玉景. 学校体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解读与思考[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8-140.
[4] 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7-70.
[5] 洛克. 教育漫话[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6] 卢梭. 爱弥儿(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6.
[7] 马克斯·韦伯[德]. 社会科学方法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40.
[8] 纪大海. 也说“刚性教育”[J].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11(9):27.
[9] 陈新文. 试析我国教育中的消费主义倾向[J]. 教育科学,2002,18(5):15-17.
[10] 潘艺林. 消费主义对教育变革的影响[J]. 复旦教育论坛,2009,7(2):26-30.
[11] 王兴涛. 浅议青少年成长教育中的温室效应及对策[J]. 甘肃科技纵横,2009(1):139-140.
[12] 黄妍. 当代孩子急需挫折教育[J]. 少年儿童研究,1994(2):14.
[13] 黄聚云. 对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温室化现象的社会学忧思[C]. 第8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07.
[14] 张庆文. 影响上海市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缺失的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88-90.
[15] 蔡皓.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J]. 体育学刊,2009,15(2):73-76.
[16] 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09-08-30.
[17] 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10-30.
[18] 教育部. 各级各类学校女教师、女教职工数[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12-30.
[19] 姜澎. 上海中小学男教师比例持续多年下降,教师性别失衡影响学生成长[N]. 文汇报,2008-01-21(6).
[20] 金柯. 男青年不愿做教师——上海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值得关注[N]. 解放日报,2004-05-17.
[21] 贺义廉. 师范生群体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24-28.
篇3
心理绘画与心理日记相结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项值得尝试的内容。本文将结合上海浦东新区心理绘画日记大赛的实例,对这项工作的可行性、操作性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一个较全面的论述。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
绘画是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与此同时,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们的世界。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的自然方式。美国康奈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系布雷顿教授在长期儿童绘画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儿童如果内心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表达,那么,他会在作画时非常激动……作画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价值,正是这种绘画活动为紧张情绪的排解和大量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途径。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是成就的证据,绘画本身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新形式。”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同时,儿童天生喜欢绘画,因为绘画是儿童自身的一种心理需要。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行动,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二、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当前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心理活动课、广播、心理小报等形式开展。这些常用的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绘画作为孩子天然的认知世界、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
将心理绘画与心理日记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心理日记为小学生展露心声提供了文字上的发泄口,但小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相对欠缺,因此需要通过绘画中对色彩、线条等的挥洒运用帮助小学生将文字中不能表达全面的思想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第二,小学心理专职教师缺乏,大多数小学心理活动课课时很难保证,而心理绘画日记作为个体化的活动,具有易操作、易外化、易解读等优点,且能与语文教学、绘画教学等常规工作相结合,达到一举多得、省时省力等效果。
三、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示例
上海浦东新区每年5月份举办5·25心理活动月,在此推动下,全区中小学开展了相应的心理活动。今年心理活动月中,小学开展的是以“心理绘画,阳光生活”为主题的心理绘画比赛。此次比赛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事件为内容,以心理绘画加上心理日记的形式开展,注重绘画作品表现的心理事件及其心理内涵。孩子们在完成心理绘画与日记的过程中,努力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并寻找事件蕴含的积极心理意义,比赛的获奖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和艺术价值。
全区共评选出63幅获得一、二等奖的心理绘画与日记作品,涉及的主题包括:(1)关心自然环境;
(2)美好生活与幸福时刻;(3)因学习负担重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4)未来梦想;(5)感恩亲情、友情;(6)将学到的心理调适技巧运用于现实生活。应该说,这是一次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将绘画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很好范例。
以下就一等奖中的两幅作品作简要说明。
图1 解开手链
图1是三年级汪姓小朋友的心理绘画作品。画面用细腻的线条、饱满的人物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解开手链”的游戏过程。
画面中,有的小朋友满头大汗,有的小朋友疑惑不解,那是在努力解开手链时的曲折与探索;有的小朋友满面笑容,有的小朋友豁然开朗,那是解开了手链时的兴奋与欣喜。小作者用细腻的线条,向我们呈现了心理活动课的场景:孩子们在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手链”时,先是束手无策,接着在心理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将复杂的“结”一点点变简单,最后将“手链”奇迹般地变成了完整的圆。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合作力量大。只要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在微笑中被化解的。”小作者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心理小游戏给他的启示。游戏过程中经历的百转千回的心路历程,才是这个心理游戏真正的价值所在。用画笔记录下这个游戏时,小作者收获更加深刻、持久了。
图2是五年级陶姓小朋友的心理绘画作品。画面中夸张的表情、生动的场面和立体的氛围描述了妈妈生病后孩子的担心和关切。
“天色越来越黑,窗外不时响起呼呼的风声。我有点担心妈妈了,吃饭了没有?身体怎么样了?不知怎么回事,平时我总觉得妈妈唠叨、很烦,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她可以快点儿回来……想起平日我的顶撞和鲁莽让她一次次为劳和失望,悔恨就像一条虫子啃噬着我的心。”
孩子对妈妈本应有的爱,或许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孩子对妈妈本该表达的关切,或许掩盖在妈妈烦人的唠叨下。但是,妈妈生病的时候,小作者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对妈妈的爱。奔涌而出的两行眼泪是对平时顶撞和鲁莽的悔恨;不停挥动的双手是为妈妈身体病痛的担心和关切;而妈妈脸上的微笑,则是一个母亲在看到孩子懂事那一刹那最欣慰的表达。
绘画展示的当天,一位来自荷兰的外籍老师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他说,这幅画非常棒,哗哗流出的眼泪是情绪的最好表达,而情绪的表达,是儿童绘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相信小作者在画这幅画时,一定从内心中体会到了对妈妈的爱,而今后,每每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能回忆起当时对生病妈妈的牵挂与关爱。
四、心理绘画日记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注意事项
心理绘画日记是一种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简单、易于操作的心理辅导方式,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
由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兼职教师开展、融入学校其他工作为主,因此开展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包括心理活动课、心理拓展课、心理小报、心理广播、心理社团活动等。如何将心理绘画日记与这些形式相结合,而不是另起炉灶、给学校造成过多的负担,是开展工作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将心理绘画日记在征得小作者的同意后集体展出在心理小报上,在心理广播中以专题形式进行广播,或者在心理活动课和心理社团活动中进行集体分享,是值得尝试的一些做法。
2.发挥绘画的积极心理学功能,做到与绘画治疗相区分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心理绘画日记,旨在引导小学生挖掘生活中健康向上的心理事件并寻找事件蕴含的积极心理意义,贯彻积极心理学的宗旨——研究小学生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小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他们逐渐走向幸福。
而以投射理论为基础的绘画心理治疗,其对象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主要针对情绪异常的儿童。绘画心理干预旨在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
可见,在小学生中尝试心理绘画日记,应与心理绘画治疗严格区分开来。首先,两者的取向不同:前者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后者主要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其次,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前者以全体小学生为主,后者主要针对情绪异常儿童;最后,两者的操作难度不同:心理绘画治疗需要专业的治疗手段与技术,一般心理教师无法开展,而学校心理绘画日记可由心理教师和绘画教师协同开展,若发现异常学生,则需通过转介开展进一步的治疗与干预。
3.尽量简化绘画的艺术要求,发挥绘画的心理疏导功效
篇4
前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临床疾病。当患者的血糖含量升高并超过一定标准后,便会导致相关组织受损,并使得机体组织的相关功能发生障碍。同时,在疾病晚期患者还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有研究显示,自我保健的能力与意识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均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及生存周期的长短[2]。因此,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本文选择86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了健康教育,以促进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现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将其分设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平均年龄为60.12±1.28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2例,平均年龄为60.45±1.0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运动指导、饮食搭配指导及降糖药物的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糖尿病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危害、治疗方法与过程及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等知识,并普及治疗该病的相关注意事项及定时定量服用治疗药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等。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普及降糖药物的作用功效,并讲解自我检测血糖的操作步骤、低血糖的紧急处理与预防措施等。
(2)心理教育:医护人员在日常治疗的过程中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对过度焦虑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维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主治医师的治疗;或可讲解一些较为成功的临床案例,促使患者提高治愈的信心,并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3)饮食教育:告知患者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控制的意义,并为患者讲解食物热量及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及食物的搭配原则等,同时告诫患者在日常的工作及生活中禁烟戒酒,避免加重病情。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疾病知晓率、血糖含量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所得的相关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的格式进行表示,并用t对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并用卡方值 进行检验,若检验后P值结果小于0.05,则说明有显著性差异存在。
2.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及疾病知晓率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及疾病知晓率均显著比对照组优,且P
2.2 比较两组的血糖含量
对照组空腹的血糖(6.84±0.76)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含量(8.35±0.98)均明显比观察组(6.28±0.82、(6.79±1.12)高,且P
2.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临床疾病。当患者的血糖含量升高并超过一定标准后,便会导致相关组织受损,并使得机体系统功能发生障碍[3]。糖尿病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医学上的难题。有研究显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直接对病情的控制效果造成影,因此,必须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以促进患者的康复[4]。虽然在临床中糖尿病尚无根治的方法,但可以通过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控制。其中,这些措施体现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促使患者由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接受治疗。同时,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是控制糖尿病血糖值的关键。因此,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还能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从而有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此外,通过健康教育不仅为患者讲解了糖尿病的病因、危害及相关症状等知识,还普及了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及按时服用治疗药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为97.67%,疾病知晓率为95.35%;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为72.09%,疾病知晓率为69.77%,两组进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
综上所述,实施给予糖尿病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促进血糖控制效果的提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海玲,陈小敏.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01):20-23.
[2]王永红.某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技能及性健康教育需求的调研[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04):376-379.
[3]冯新星.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01):87-89.
篇5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184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临床现象, 容易导致机体心、脑、肾等脏器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和伤害, 严重者可直接导致死亡[1]。急诊高血压患者通常是因为机体短时间(数小时或者数天)内血压明显升高, 并间歇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相关研究显示, 多数急诊高血压患者是由出院后血压控制不当引起, 所以如何控制患者的血压高低, 降低患者的再次就诊率, 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延续护理是指从医院移至家庭的护理照顾, 或者是护理人员及时协调帮助急诊患者安全过渡到亚急性期的过程。本次实验主要研究个性化延续护理在急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对象均选自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急诊高血压患者, 共17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8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神志清楚, 且无严重的脑卒中、心肌梗死或肾功能不全,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于两组急诊高血压患者, 医护人员给予的常规护理项目包括:降压治疗, 为患者妥善办理离室登记及做好护理记录, 指导患者饮食、运动和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 安排患者定期来院复诊, 依据患者病情稳定状况安排出院事宜等。个性化延续护理比常规护理更加细致和人性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措施:①对每位即将出院的患者给予常规性指导, 给每位患者发放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2], 方便患者随时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②出院3 d后, 患者将血压监测仪归还给医院,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血压的起伏变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疗程, 以方便患者在家进行治疗, 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叮嘱, 在家一旦发生异常现象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以免错过抢救最佳时期;③医护人员在每位患者出院5 d后, 还应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患者操作心得, 有任何疑问都应为患者详细解惑;④患者出院10 d后, 医院制定专门人员对患者进行家访, 进一步确定了解患者的血压状况, 并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适当疏导。统一观察所有患者1个月和3个月内再次就诊的情况。
1. 3 观察指标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密切关注所有患者的血压指标变化, 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并将护理后的指标与护理前进行对比;实验结束以匿名调查方式, 采集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其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情况;留意观察患者出院1个月和3个月内再次就诊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观察指标, 所有数据结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患者的血压指标,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情况接近;护理后,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132.1±3.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2.3±2.6)mm Hg均低于对照组(144.9±5.2)mm Hg和(89.5±3.4)mm Hg,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6
21世纪既是知识的世纪,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纪,健康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健康促进”运动,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学校是人类一生中,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习度过,这就使得学校的健康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健康教育该开展哪些内容、如何开展,其模式的选择将会对健康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有学者提出了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研究表明:“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能有效的改进、改善人类的健康行为和水平,并且在现代的临床医疗护理中被广泛应用。以酗酒有害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酗酒有害健康、酗酒引发的疾病以及与酗酒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酗酒的健康行为模式。
“知信行”模式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行为主义论综合而成。这种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步骤为:首先,充分学生或患者对他们自己当的行为方式感到恐惧和担心(知觉到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其次,让学生或患者相信一旦自己不良行为得到改变,会产生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好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操作,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显而易见,在大学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中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该理论简单、成熟、易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大学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该模式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了解和分析教学对象。
教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诉求是是什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2 选择教育材料。
若想要课堂活跃,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充实、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从学生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入手,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危害性,引发学生反思,继而使他们产生改变的动力。
3 制定教学计划。
任何事情顺利的完成的,都离不开有效的计划。一个好的教育计划,等于健康教育顺利完成了一半。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根据知信行模式理论,要掌握好安排好各个阶段进入的时机,需要指出的是“知信行”是一个循环往返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直线过程。
4 实施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教学计划,有步骤完成各项工作,并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必须动员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其中,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
5 评价教育效果。
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在整个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诊断性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也要有形成性评价;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改进了,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更要有最后的形成性评价,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进而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钱华美 复旦大学 2010
篇7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儿童青少年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1990年6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中第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是国家首次将健康教育以法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健康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进入人们生活的,要增强学生健康意识、身体素质就必须系统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从小抓起。怎样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积累,作如下探讨:
1 健康教育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学习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政府有责任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这个目标可通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实现,能把所有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进行有机地组织和联系。
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约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儿童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生命准备时期,做好儿童青少年这一代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乃至成人病,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影响终身健康。青少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形成各种行为模式的时期。这种行为模式一经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进行健康教育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学校的健康教育又是全民健康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可增进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领导重视此项工作,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健康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自觉地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学工作日程,指派专职健康教育授课教师,如安排课时,培养师资,准备教材和教具等。学校要按要求和标准把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同时,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做好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在科学课中渗透环境卫生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使学生能够接受全方位的健康教育。要通过健康教师的培训、对开设健康教育课的情况进行总结交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发挥体育教师和校医室人员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和校医室人员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除承担健康教育宣传外,还应将健康教育任务与医疗保健工作结合起来,如对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监测,进行卫生宣传等。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教育课
针对小学1、2、3年级开发课本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心理生理特点来选编教材。有关生理卫生、青春期教育、体育锻炼卫生的内容可纳入健康教育课之中,教学内容要做到四个结合: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结合季节性特点,结合常见病和多发病原因。
(4)做好课外健康教育工作
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尚有较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策略地开展健康教育,做到板报每月一期、宣传栏每个季度更换一期,同时采用健康教育画廊、主题队会、学生手抄报、知识竞赛、小广播、心理咨询、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卫生宣传日、纪念日等开展特色专题活动。采用“讲、看、问、演、联、听、编”七字教学法,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讲:使用准确、规范、明确、有逻辑性的语言讲课,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看:观看实物、挂图、电影、录像和健康教育展览。
问: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演:把所学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快板、诗歌等,以黑板报或演唱的形式进行宣传。
联:联系学生实际或不良行为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听:通过网络、广播可使全校师生都能受到教育,广播可采用多种形式:讲话、对话、广播剧等。
编:把卫生知识编成内容明确、精悍、针对性强的标语、小册子、报刊、黑板报等。
(5)多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行为习惯,对家庭健康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学生在参加戒毒、戒烟、戒赌、开展社会卫生监督等活动中能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相互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使一些有碍健康的习惯和行为得到纠正和消除。第三方面,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影响有增无减,学校应重视与社会各组织(如居委会、社区、派出所等)的配合,运用社会各组织的力量,来巩固健康教育的成效。
(6)做好体检工作,健全学生健康档案
做好一年1次的体检工作。建立学生个人健康档案,它是全面、系统、连续、准确了解学生体质状况、体质变化的一条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
(7)以自我保健、人人健康为宗旨。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和形成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民族的健康行为,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蚀,达到自我保健的能力。
(8)健全制度,促进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使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如:环境卫生制度、教室、寝室管理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就餐管理制度等,每月评选卫生、体育、纪律等流动红旗先进班级,它不但促使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而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学生体质逐年增强,达到了减少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
3 小结
篇8
一、切实上好健康教育课。
1、学校教导处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表、有考核,确保开课率达到100%,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2、认真进行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要在各学科中有意识渗透健康教育知识,确保100%的学生健康教育。
3、按照《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评价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力争各项指标达标。
4、积极组织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制定好教学计划,进行教研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1、学校大队部是健康教育宣传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讲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利用红领巾板报办好健康教育专栏。
2、利用校园宣传栏开展专题卫生教育,宣传卫生和健康知识。
3、进行健康知识竞赛和健康实际操作能力竞赛。
4、利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习惯教育。
三、加强对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
1、教导处要加强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备课、教研活动、考核等方面的检查,并计入量化考核和奖惩。
2、总务处督导、检查教工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3、大队部要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搞好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预防常识教育,确保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不低于80%。
四、做好学生的身体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工作。
1、本学期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
2、按照“六病”防治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学生近视眼、龋齿、寄生虫、营养不良、贫血、脊椎弯曲等常见疾病和麻疹、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
3、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对学生严密关注,认真执行信息报告制度。
篇9
>> 浅谈中职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对中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会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议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浅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谈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中职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尝试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浅析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冬梅")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相较于同龄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学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帮助其培养兴趣、端正态度,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此外,社会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切实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51-02
现代健康理论强调,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共同构成了人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能够最有效地发挥人体潜能,科学合理地解决人与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来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无重大心理疾病两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健康的首要和基本条件就是无心理疾病,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舒缓压力、调整心态,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使心理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
一 端正思想认识,搭建合理机构,贯彻落实教育责任
1.端正态度,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和闪光点
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待学生要平等、尊重,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着手,努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约束和完善自我;要深入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挖掘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压抑、焦虑的情绪;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为学生提供耐心的引导,不能单纯地予以批评或者指责,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为了将学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定期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亲临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举办学术论坛,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不定期的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制定出卓有成效的教育举措。
2.制定长远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制度
除了要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以外,还要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校长负责管理,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学生组织和管理部门,由各科室分别承担责任,各部门要具体协调和沟通,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抓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育
1.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对于纯理论性的学习缺乏兴趣,更青睐于有挑战性、易操作且前卫的技能和知识。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开设实践性强且特色鲜明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发掘自身价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开设专业实践类课程,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大胆专研,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妥善解决实际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面对现实,有效克服焦虑和自卑情绪,切实树立竞争意识;要尽可能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新课程,实时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要保证文化课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就是消除学生的抵触和畏惧心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学生行动导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适当增设调查课、实践课、活动课以及讨论课等。例如在语文课中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成语沙龙等形式,数学课适当引用生活数学以及趣味数学等,英语课则增添游戏和对话环节,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感受文化课的魅力,从而主动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角色扮演、演讲答辩以及课堂讨论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乐趣,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会自我剖析和解读,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推动自身的全面综合发展。最后,要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引入实践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企业实际锻炼的过程中增加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程作用。
三 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形成自信心理
当前,中职学生对社会、对职业普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前途也抱着迷茫的状态。学校要针对入学新生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专业教育,邀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或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认清职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运用适合的方法学习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专业,从而明确今后的择业方向和奋斗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人的能力主要分为两类,包括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相较于普通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对学习缺乏热情,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优于普通高中学生。由此,学校可以以此为着眼点,在教学中渗透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学校要坚持专业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协调发展,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不定期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训练,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并选拔优秀学生,将其推送至更高级别的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四 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正处于叛逆期,对人生有着诸多的纠结和困惑;有着较强的个人主义,不愿对外表露心迹,沟通能力欠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构建微博、QQ聊天群、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咨询电话、悄悄话信箱以及好朋友聊天室等沟通渠道,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困惑和感受。为团体或学生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释放心情。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研究和分析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入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鼓励学生正视自身缺陷和不足,并积极进行调节,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塑造健康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五 构建心理教育网络
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学校、家庭、班团、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10
回顾一学年来的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重中之重。对于学校的健康教学,我们表现在长抓不懈,领导重视,教师认真贯彻等几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领导重视
我们学校在抓健康教育时,建立了健全的领导班子,定期召开有关工作会议。每学期开学初,专门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校中层领导会议,研究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分工并实行定期检查,保证计划任务的落实,为搞好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保证。
二、认真落实好学科教育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的必修课之一,教导处在学期初切实安排好体育与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落实好课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常规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备好课,上好课,做到有作业,有考核。教导处还与其它课程一个样,业务检查时对健康教育课的备课、进行检查,并记入教师个人档案。
三、关心学生健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卫生设施,与学生的健康专有密切的关联。学校的设备一切为学生着想,从坐的桌凳到照明设施,从环境到饮食卫生,都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评比,各种设施,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及时维修,保证课桌凳、日光灯、黑板等常年完好。
四、加强常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健康卫生意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丰富学生的健康卫生知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学期我们除开设好健康课之外,还充分利用校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对学生做好宣传教育,并要求学生对照实行。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和有线广播进行不定期的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学校、班级利用黑板报定期开辟专栏,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使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健康意识。
五、绿化美化校园,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近年来对学校的绿化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学校环境创造了基本条件。
六、食堂管理常抓不懈。
-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 下一篇:海绵城市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