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思想;贯彻执行

G633.3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不仅仅是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还要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教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与民族思想、爱国情怀息息相关,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有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充分,教学还是看重分数和成绩,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本文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理念加以分析,并深入挖掘语文的内在精神,贯彻和落实好素质教育新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它的教学在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坚持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传播,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学课程,对整个语言文化的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灵魂高度,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阅读和学习中体会中国文化,借助学习语文来探索世界,展望未来;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用“心”去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更好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准应当扮演的角色,健全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后,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提高国家荣誉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理想,并全面提高自我。

二、初中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效对策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的编写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多名专家集体研究和分析的结果,教材中蕴含着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对启迪学生的思想,做好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渗透文章中的文化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你在哪里》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表面含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对这个人物进行解读,讲述他的故事和事迹,并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素质教学理念。

(二)适当的加入思想教育

素质教育与思想教学相辅相成,初中语文讲解在教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传递正确的思想精神,健全学生的人格。如在讲解文章《捕蛇者说》的时候,就可以将道德修养内涵渗透给学生,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不要强加给学生各种想法,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然后在告诉学生新的思想内容,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

(三)思想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口头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倾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在生活中也同样强调语文的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语文教材中的深层次内涵,理解语文学习的真实情感。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一味的用理论灌输祖国的伟大和发展历史,就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发他们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就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并在讲述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并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只有坚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落在了实处。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的必修课,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要掌握语文的深层次意义,就必须转变原来单一教学的模式,做好教学创新,将素质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对此,初中语文教学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全面贯彻和落实素质教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学内容,加入思想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贯彻好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辉.浅谈思想素质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03:34.

[2]白亚亚.素质教育下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71-72.

篇2

一、情境教学法及其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个具体的情境,将学生引导浸入这一个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情境中人物的遭遇或是情感变化,从而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单纯依靠口头讲解很难让学生彻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而通过情境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对相关知识予以深层次的感悟领会。具体而言,情境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情境教学法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素材的引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与素材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会出现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作用显著。第三,情境教学法可以实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多角度呈现,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对知识呈现较为局限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设计适当的情境。要将这种方法切实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以便能够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情境展开教学。在设计情境时,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等,确保设计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起到实际的教学效果。第二,情境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合,即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点进行情境设计,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比如,针对“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当前对国家政策制度不了解的状况,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能够反映相关知识的情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际体验情境:在课前让学生彼此交换外套进行试穿,然后根据学生的试穿结果,向学生提出衣服与身体要相互适配的观点。然后由此引申到教学内容上,提出国家政策、制度要和国家实情相符合这样的理念。如此,凭借这个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知识要点,提高了教学效果。2.教学情境的运用。在设计好教学情境之后,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其进行巧妙的利用,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一般说来,情境导入可以在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进行。在课前,导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在课中,导入情境可以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化验证,加深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这样一个情境:一名菜贩在菜市场卖菜,不小心遭遇小偷,被偷走了几百元钱。菜贩到派出所报案,但是接待的工作人员爱搭不理的,使得菜贩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教师引导学生浸入情境中,假设自己是菜贩,应该怎么做。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所要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引导和规范。待相关知识讲解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在引入一个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对这一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处置。如此,就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教学效果,使教学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3.教学情境的优化。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使得这种方法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在优化教学情境时,重点在于根据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学生反馈教学情境的引入时机不好,教师就可以对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的引入时间进行优化。若是学生反馈在教学情境中的融入程度不深,那么教师则需要改变教学情境的内容设置,确保学生能够更深的融入。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这种教学方法的积极意义,从设计情境、运用情境和优化情境这些方面出发,切实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进步发展。

作者:谭建芳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加林.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153-154.

篇3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18-01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灵。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应提倡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应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培养学生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呢?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所谓“人文教育”既是教授学生“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的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一)顺应时展的潮流,体现人文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亮点作用

有学者指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受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情感和想象力方面的自由。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中国教育,更应当以凸显人文教育为改革的亮点,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人文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没有先进的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如何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达到了“人和”的境界因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于形成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支柱,而支柱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对人文主义的熏陶。如今的中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继承人,中学阶段又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于中学生加强人文教育尤其重要。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业务素质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知识要扎实,业务能力要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高。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与更替。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提高教师素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长期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2.开拓创新,勇于实践,教师具有渊博、浓厚的学科知识,这还不够,还需要勇于实践。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具有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电子网络、远程教育网络等引入课堂,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在课堂教学上,根据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枠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丰富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时进行精讲。可以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一节课的重难点要讲,小结部分要讲。学生[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互议时,阅读中,存在的疑点要讲。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偏,释疑。

(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认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而理论又要反过来指导生活实际。创新来源于实践,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事、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要素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而努力奉献。

[ 参 考 文 献 ]

[1]聂凌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篇4

一、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欠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和不合理的现象,还有的甚至缺少了操作意义,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例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内容时,有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让学生明确以后发家致富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好高骛远,忽视了初中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实际,也偏离了教学方向,因而影响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发挥。

2.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化的特点,整个教学课堂安全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学,就算偶尔有学生与教师的答问互动,课堂氛围也没有得到活跃起来,没有将全体学生带入互动环节中来,因而课堂教学效果也很难提高。

3.教学内容缺乏联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相互联系的,然而很多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社会动态结合起来,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这不仅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更多政治知识的接回,也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的知识内容学习最终变得兴趣大减。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将很多精力放在了教学内容的生动化丰富化上面,但是也存在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导致学生很难理清知识,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评价比较片面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有一些教师还停留在过分注重学生成绩的思想观念上,将成绩看作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直接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教师忽视对学生的过程评价的评价方法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1.建立三维教学目标体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三维教学目标体系纳入其中,为每一堂课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方向,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了解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看社会、辩是非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制定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树立和强化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并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研究、探索与总结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多媒体展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课堂操作实践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消费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来了解社会中存在的消费知识,并在课堂中各抒己见,发现生活中的消费趣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增强。

3.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避免教学内容的单调性和散乱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精心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能够为教学目标实现服务的教学内容。此外,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以突显其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学生因为经受不了诱惑上当受骗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是亲身经历等等,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例子,学生会明白危险就在身边,进而树立不贪图小利的健康思想。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分化

新课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些年中,学生的个性表达有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代替了单一价值观、审美观。学生对社会、人生和身边的事物有了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态度,这都是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的体现。但是,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个体的影响有弱化的倾向,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力显得越来越单薄与无力,更不容易变为学生规范的自觉行为。我们对青少年教育的力度在不断加强,为什么收效却反而低了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现象和困难归结于社会大环境,更不能等待社会环境的自然改变,许多新问题并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教育和影响所能解决的,更不是强制的规范要求所能改变的,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从更深层去寻找求解之路。

2.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忽视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普遍存在重应试、轻教育的做法。思想品德课很大程度上成了中考拿分的学科,应试功能被强化了,而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塑造、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却弱化了。应当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最根本的目标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而是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素质。我们不能将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割裂开来,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学科课程的实施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淡化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我们将大量时间用在思考知识点如何达标上,却很少思考人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存在怎样的制约。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我们甚至很少看到一个以此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中的人文忽视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要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与应试要求的契合点。

3.初中学生人文缺失的突出表现

第一,是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不论什么场合心目中都没有规则的意识,随意破坏规则、影响他人的情况在许多学生中间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学校、家庭、课堂多方面的教育引导都没能改变这种不守规则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交往和人生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第二,是学生对待优秀文化的态度。学生中间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可度低的现象。初中各学科都有很多介绍中外优秀文化的内容,但是难以扎根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更难以对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相反学生对一些时尚的流行文化却十分容易接纳,将许多肤浅的时尚当作自己的审美标准,例如对音乐、服饰、发型、图书、娱乐、消费方式等,学生的审美和鉴别水平都在很低的水平上,优秀的文化和文明成果难以影响他们,更难以对他们的人生成长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学生对待精神与物质的态度。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学生对物质生活的依赖和追求已经对他们的人生观带来了影响。有不少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知到学校学习的目的,每天只在意和追求物质的享受,难以树立起劳动换来收获的观念,他们生活的态度是不停地索取,并不知道这些获取是要付出的,更不知道现在的付出是为了将来的收获。

第四,对生命的价值和态度。学生在对生命的态度上表现出许多矛盾的地方,在爱心捐款或其他爱心活动中,他们会表现出热情和无私,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却表现出相反的一面,例如学生可以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用在爱心捐款、帮助他人上,但是课堂上却随意影响他人,损害别人利益,破坏公共秩序。这些矛盾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爱心的真实意义是珍视生命、帮助他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上述的这些现象表面上看都是一些习惯层面的东西,其实暴露的是人内心深处人文精神和素质缺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只是反复说教、从要求上去从严规范,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即使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答会考,也不一定就真正具有了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人文启迪和人文教育。

二、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是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就是通过知识和文化的传授,通过各种体验与经历,形成人所具有的人文素养、丰富的情感,形成观念和态度的过程。《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3年版)》在课程特点第二条中明确指出了新课程的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可见,新课程在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初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课程标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要求:①对生命的珍爱,感悟生命的宝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人性之善。②对优秀文化的态度,高度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培养正确的审美观。③注重人的精神生活,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④真诚、诚实、守信,倡导求真的规则意识。⑤人格教育,对一种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⑥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从社会中的获取与为社会的付出统一起来。

我们强调人文启迪,就是要在内心中真正唤起一个人对这些精神的认可和追求。一个文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只有真正在人的内心深处扎根,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近些年对学生进思想品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实际上就是学生内心中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土壤,让我们教育一次次失效、播种一次次落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中由于弱化人文素养的培养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折扣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从一个人发展的根基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和强化人文启迪。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人文启迪的探索

笔者在近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1.树立新理念,重视人文启迪

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当前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困境的新思维。我们在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同时,要想到:“形成学生最基本价值观和世界观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基本的价值体系生长的土壤是什么?”我们不能离开土壤去讲求培育技巧,重要的是让土壤具备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只有本着这样的理念,才会真正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才会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去开发它。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初中生受各种流行潮流的影响,将自己的发型打扮得千奇百怪。尽管在他人看来这些发型根本就不适合他们,但是他们却自得其乐,以为是个性的表现,以为是出众的理由。他们在学校对学生的仪容仪表的规定面前表现出顽强和坚持,三番五次的教育也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即使纠正了也是心有不甘。学校和教师经常将这些学生划到不遵守规则、不遵守纪律的行列,视为习惯或品行不良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学生的发型最基本的是受他们审美观的支配。他们的审美水平决定了他们对美丑的标准与情趣,决定了他们对发型的选择。要解决发型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学生的审美观念,而学生的审美观念又是与文化素养、价值观有关的,解决审美观要从价值观上入手,而价值观又与人生观联系,所以解决学生发型的问题如果只从学生不能自觉遵守学校仪容仪表的层面上是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只有从引导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入手,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得到解决。这就要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长期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通过包含思想品德课程在内的各个具有人文素养培养功能的课程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是我们在新课程渗透人文教育需要的新理念。

2.寻找课程中促进人文成长的切入点和载体

初中新课程中许多内容都是人文启迪的好载体、好素材,关键是如何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笔者认为这要解决三个问题:找到核心线索,开发教育的资源,创新启迪的方法。

人文启迪的核心线索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珍视生命为核心,追求人性之善;二是以真诚、守信、求真的规则意识为核心,追求为人为事之真;三是以接纳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核心,追求文明之美。开发教育的资源,就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要载体,以学生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为舞台,在现实中去发挥和加强人文启迪和教育的功能。所谓启迪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体验,获得认同形成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如果只是将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知识点教学的形式加以教授,那么仍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可能达到启迪的目的,因为人文精神不是考会的。创新启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去创新,用更恰当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将人文精神的核心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和行动,变为有内在约束力的道德力量,熔铸到一个人的基础人格中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用人文精神的核心线索将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串联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可进行人文启迪和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何将它们串成求善的为人精神、求真的为事态度、求优的为美意识三条线索,是教学中要积极思考的。其实思想品德课教材每册都贯穿着这三条线索。例如粤教版八(上)教材总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塑造自我、善待他人、相处有方、胸怀天下。其中自尊自信、明辨是非、自我负责、诚实守信、竞争与合作、关爱社会、情系祖国、放眼世界都属于求真的为事态度,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理解与宽容都属于求善的为人精神,欣赏与赞美、情系祖国、放眼世界都属于求优的为美意识。我们将这些内容串成线索,可以在比知识点教学更高的层次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和教育。

(2)用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事件与事例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实现人文启迪。启迪不是简单的讲述,更多的是要触动学生的内心和感情世界。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重要和重大的事件,特别是学生能亲身感受到的事件,从对这些事件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去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每年都有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热点焦点事件,要用好这些素材,开发其功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例如近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风暴,这些事件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折射出人们内心世界的人文万象。教学中在讲解和分析这些事件时应当刻意地去凸显事件背后的人文原因。学生对事件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例如道德、规则、信用、物欲等,但是教师要分析为什么这些造假制假者的道德、规则、信用、对他人生命的漠然会与社会和公共标准如此相背。每个人都处在相似或相同的生存环境中,为什么每个人面对这些做出的选择却如此不同。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

篇6

甘州区西洞中心学校 王霞

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项目设备的投入,给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的血液,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学生所淘汰,用动态的、开放式的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成了每位教师的心愿和职责。

远程教育项目设备是将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引入了课堂,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手段的变革并不意味着观念的更新。我们不能一味的依赖它来实现新的课程改革。

一、远程教育项目设备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才合适?

在利用远程教育项目设备辅助语文教学之前,要对其必要性做充分的论证。从古至今,任何一种事物都没有绝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亦然如此,对有些专业或课程内容是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能尽快掌握所学内容,而且通过学习方式的转换,也会对学习发生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用辅助教学的课,非要将计算机搬进课堂,那是哗众取宠,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计算机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我们仅将计算机用做“电子黑板”,即使界面做得华丽漂亮,但对实际教学缺少价值,不但浪费了时间、精力,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辅助教学是不可取的。比如。

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分不清究竟哪一个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只是被画面与声响所吸引,因为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它体现教师的授课思路与想法。但课件毕竟是死的,它上面的文字和画面所想表达的意图与思想仍应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达给学生。所以,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授课。这是本末倒置的。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将抽象的、难以被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形象地、直观地、简洁地让学生接受,这是我们的教学宗旨。

二、有许多具体可感的东西是否一定要以教师做一个现成的动画或画片来演绎给学生看,才算是达到效果呢?

我们都记得幼儿能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认识文字与文字所包含意思之间的联系。但为什么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不再用这样的识字方式呢?因为画面要以帮助他们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具体的形象。但为什么长大后,人们更爱看纯文字的书籍呢?因为在人的大脑中有把抽象的文字化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能力。即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大脑赋予人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一种恩泽。既然我们更需要的是让画面存活于心中,如果有一个属于自己内心多彩的形象的世界的话,又何必将那些固定的单一的画面强加于学生呢?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虽然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但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教学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和领悟,否则学生一旦对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产生依赖,就容易造成他们自动放弃了自己的话语权,“思想的克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侥幸地完成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让人无法回避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很严密,以至学生只要沿着轨迹走就行。即使稍有偏差,也会有人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如此教出的学生,连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更谈不上有多少创造性。

我认为真正的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如果有了这些,就可以让他自己上路了。这进,每个学生只能自己主动选择一条路去走。教师的作用就是陪伴着学生到目前为止这条路。但只有当他需要教师量才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的身边。

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当他们走过一段路后,也许筋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历过的人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个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一路上那些容易被错过的美景,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他,他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

三、既能吸纳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能体现新课改的有效手段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园网和Internet网进行语文辅助教学,是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改的有效手段。因为校园网和Internet网都有如下优势:

1、 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2、 学习的异步性: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3、 学习信息的广泛性:网络同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虚拟课堂、虚拟图书馆等;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可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

4、 评价的及时性: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上的电子题库和自动评价系统,可使学生及时得到有关自己学习过程的反馈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篇7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不少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少、简单。但经过调查却发现许多学生早已习惯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完全依赖教师,能够有意识讲究学习策略主动学习的学生不多。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备课,找资料,设计情景,到课堂上却由于学生配合不好,使一些设计好的活动无法顺利实施,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益。

2.教材方面。新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素材源于生活,时代气息浓厚。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是因为新教材无固定知识、内容相对少、互助活动多。新教材提倡“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方法,许多内容都要求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看法、发表评论、再开辩论、现场采访等。这对于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较浅的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有些困难,导致很多活动无法富有实效地拓展。

3.评价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多元化评价,不仅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评价学生个体的兴趣、态度、策略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改进。可实际的评价是仍采用期中期末考试的模式,试卷仍然过分重视测试内容的准确性,这有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果不改革考试制度,课程改革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会有很大的难度,对学生的评价也就很不科学和全面。

4.教师方面。有些教师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重视也不善于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新教材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中大量的跨学科、跨时代的素材更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知识和水平的欠缺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应对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新一轮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思想品德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以教促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很多老师都认为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因此,面对大部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如果把学生比作泉水,教师就是一个掘泉人,教师的职责就是使泉水喷涌而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要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能跑则跑,能走则走”,体验成功的欢乐。再者,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老师的尊重、信任、期望中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比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删减或替换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就应该删去一些难度大、不易接受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如在教学有关传媒方面的内容时,增加一些网络媒体材料,让学生就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再开讨论,使学生对网络有清楚的认识。

3.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信息量大、贴近生活、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看、听、说、用,感官受到综合刺激,极利于知识的获取。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便于随时创设情景,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把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机和谐统一起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近几年中考试题突出了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了与现实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应用题、能力题。这些新举措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对中考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

篇8

【关键词】合二而一 初中 语文 教学

“合二而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我国哲学史中重要的研究问题。而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内容,初中语文的很多知识点、课文内容和单元都可以通过哲学上的“合二而一”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帮助教师从理论层次上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领悟。

一、“合二而一”思想概述

“合二而一”思想古已有之,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先秦时期,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被看做是“合二而一”思想的滥觞,在《老子》中就有关于“有”与“无”对立关系的探讨,这也是最早关于“合二而一”思想的讨论。明清思想家方以智是正式提出“合二而一”思想的第一人。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写到:“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叫轮,则真长贯合,于几可征矣。”通过这段话,方以智阐明了自己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看法,即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联系、渗透,共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表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合二而一”思想在当代哲学史上的极大发展得益于著名当代哲学家。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曾经爆发过著名的“合二而一”论战,对“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进行了大讨论。从本质上来讲,“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都可以看做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这场论战更多地也是倾向于政治上的斗争而非学术讨论,但是也正是这场论战让广大群众了解到“合二而一”思想,从客观上加深了“合二而一”思想的群众基础。的“合二而一”思想是方以智“合二而一”思想的延续,他在肯定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为理论指导实践作出了贡献。

在本文中,“合二而一”思想是指对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二而一”就是指在教学方面,教师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对立统一;在教材方面,学生与作者、教师与作者创作思路的对立统一;在知识点学习方面,达到知识理论与实际学习效果的对立统一。

二、“合二而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合二而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下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合二而一”思想的对语文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

(一)教材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合二而一”思想,教师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串联起来,在不同的文章之中找到契合点,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从而在授课中更好地讲解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好地吃透语文知识。

通过对“合二而一”思想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几对对立统一关系:语文教材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立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立统一、文学内容与应用内容的对立统一、书面教学与口语教学的对立统一、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的对立统一等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对立统一关系进行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合二而一”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体系,按照教材体系设计授课思路,将整个初中语文知识串成线,达到重点突出,要点兼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面

在“合二而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该注重两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学生互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下,从文章主题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举例来说,在《春》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从现实中的春天与文章对春天情感的抒发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春天有怎样的情感?”之后让学生简单阐述下自己对于春天的情感体验,并进行课堂随笔描写。通过这两种体验的对比进一步感受《春》中对于春天的细腻描写和文字的优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老舍笔下优美动人的春天。

在学生互动方面,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与语文知识的契合点,继而在“合二而一”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抒发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观点发表看法,支持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让学生在自由表达意见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深化语文学习效果。

三、结语

通过对“合二为一”思想的分析,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实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和谐与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问题;对策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社会层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对新课程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畏惧感,这样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束缚着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讲起新课改理论和理念来头头是道,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时,又会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理解肤浅,使教学等方面很难取得全面性、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整节课下来,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获,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骄傲、自满心理,产生了负面效应。可见,落后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严重地阻碍着新课改的前进方向。

(二)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

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备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师仍是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与几支粉笔来传授一堂课所需要讲的内容。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更直接、生动地将所教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要学的知识,也无法使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来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最终,因为无法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演示,而在课堂上又无法详细说明,教师只好将课本的某些抽象知识舍去。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下,课堂的质量可想而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即通过教师的“讲”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枯燥乏味,不想听,甚至于有的学生在下面睡觉、聊天、看课外书,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课堂纪律的混乱,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应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育发展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广大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配以相应的制度激励,才可能逐步完成。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遵循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的原则;其次,要树立整体评价观,在评价的同时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及学习效果两个方面,既关注结果,又不忘关注过程,使这两方面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

(二)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1.删减或替换教学内容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从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2.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其大脑对知识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在教学有关传媒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网络媒体材料,并让学生就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的利和弊展开讨论,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成果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学校,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一些教育片、历史照片等,使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将原本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讨论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讨论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在师生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

参考文献:

篇10

        1问题

        1.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收入的有限必然导致教育投入的缩水。尽管国家特别关注教育问题,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但是,对于有些农村学生家长来说,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经济收入一直呈低水平,对其子女上初中、高中、大学的经济支持度就低。

        1.2“读书无用”思想泛滥

        近年来,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打破了过去上了大学就包分配、吃国库粮的格局,大中专毕业生不再统一包分配,而是实行“双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招录都是“逢进必考”。也就是说,举全家之力供养孩子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找得到好的工作,这种现实严重挫伤了农村家长希望孩子读书成才的积极性,使他们滋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1.3 思想政治课中考分值比重小

        随着中考体制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无论是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小科,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例如,2011 年临沂市中考,总成绩860分,思想政治课50 分,还不到总成绩的6%,分值比重很小。

        1.4 思想政治课教师力不从心

        由于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有限的缘故,平时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间安排相对不足。不论是自习时间还是辅导时间,见到的往往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的身影。

同时,有些教师也给学生灌输学习思想政治无用的思想,致使思想政治课学习时间被占用现象时有发生。

        1.5 学生歧视思想政治课现象严重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受到学生的严重歧视,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即使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做数学题或者学习其他科目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思想政治课学习量很难保证。

       2对策

        2.1 多种措施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2.1.1 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农民经济扶持和帮助力度,为农村子女上学提供可靠经济基础和保障,缩小城乡差距。

        2.1.2 农村农民积极进取,抓住国家的一切惠民政策,如种粮补贴、生猪养殖贴息贷款等好政策,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努力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等,为家庭增产创收。

        2.1.3 积极响应国家的好政策,主动争取国家的各种贴息贷款,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从而使他们各自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

        2.2 强化教育,杜绝“读书无用”思想

        读书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即使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实行统一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不管在哪行哪业的人都要有较全面的知识。成才不在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和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观念

        2.3.1 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教育观念。尽管思想政治课在中考中占有比较小的比重,但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一样重要。一方面,利用校内的资源,如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来扩大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争取和利用校外现有的资源,如去当地的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等部门,看看他们是如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来维护国家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从而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把课堂知识用来指导社会实践,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教师讲课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排忧、解惑,才会使学生感到政治课的实际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