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15: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拓展训练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课堂;教学模式;分阶段;分层次;分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93-02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高职教育无论如何强调实践环节,仍然脱离不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改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对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自控能力不足的高职生源,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法效果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一、国内高职课堂教学现在与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二十余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为重点,到形成了理论和实践并存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形成职业实践导向的特色化课程体系。[1]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借鉴国外新型教学方法,如常见的项目教学法[2]、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3]以及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翻转课堂[4]、慕课[5]、微课[6]等。但是,高职院校众多的专业,诸多课程甚至相同课程不同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何将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确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然是一个困扰广大高职教师的一个难题。
分析当前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的开发依然受学科课程的束缚。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依然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束缚。这主要是因为参与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接受和从事了多年学科教育,学科课程思想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他们的意识中。因此,在课程改革时对课程内容难以取舍,导致学生学习内容偏多,学生接受度较差。
2.授课模式仍旧以教师讲解为主。由于授课内容过多以及对新的教学方法难以把握,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模式仍以讲课为主,学生在课内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老师或者其他学生之间产生互动。
3.课程的评价仍旧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虽然很多课程考核过程中已经注重了平时的过程考核,但主要局限于有课程设计和实训的课程,对于以理论上课为主的课程,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何关注学生的平时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实用的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实践。
4.各种已知的教学模式不能合理应用到专业课程中。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各种教学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由于不同专业以及不同专业课程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而这恰恰是课程教学改革最大的难点。因为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定位、特点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5.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存在的误区。对于高职学生,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由此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放开手脚,不给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另一种是完全放手,认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忽视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二、《制冷与空调工程》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国内空调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多联式空调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制冷技术与中央空调技术联系日益紧密。原《空调用制冷技术》和《空气调节》两门课程内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制冷与空调工程》课堂就是将这两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有机结合而成。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与优秀的空调企业合作,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1.在课程内容上,不再强调“内容全、讲解细”,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
2.重组课程内容,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充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将中央空调课程设计与施工图识读实践环节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类。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3+3课堂教学模式
3+3课堂教学模式着眼点是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模块设计了三个核心点:启发点、知识点、技能点。其中,启发点是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专题而设定的相关问题,用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完某模块后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容;技能点是学生在学完某模块后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如专业报告撰写、设计及识图施工等技能。针对三个核心点,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自学与讨论式教学的结合,采用网络自主拓展W习交流、分阶段分层次的技能训练、分组讨论学习训练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三个核心知识技能点构成3+3教学模式。
1.网络自主拓展学习交流教学模式。网络自主拓展学习交流教学模式是借助网络平台,以启发点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学生组成不同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启发点,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并进行延伸解读。学生可以从启发点拓展到相关知识领域,而局不限于课本的内容。课内以小组形势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点评、补充、延伸,完成该知识领域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促使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够提高资料整理、专业报告写作等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上台演讲的表达能力锻炼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分阶段分层次的技能训练。分阶段分层次的技能训练包括分阶段模拟设计训练与分层次施工图识读两个类型,每个阶段和层次的训练采用项目教学法,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做法。将模拟设计、小型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图识读的深度、层次进行合理划分,以实现逐步递进学习,匹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设计从局部区域递进到整个建筑,施工图识读从小型建筑递进到较大型建筑。而学生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可以挑选不同层次的训练内容。
3.分组讨论学习训练。分组讨论学习训练模式穿插在前两个教学模式中,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学期初就进行分组,在网络自主学习、分阶段模拟设计训练与分层次施工图识读以及课后的中都以小组形式来共同完成。由于最终评分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能够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今后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要求。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不再采用终结性考核,而采用过程性多元考核。主要的考核内容包括:1)自主学习的考核。主要考核学生查找资料和文字组织的能力、上台表达的能力;2)课堂讨论表现考核。将学生课堂上问答表现计入过程考核,并占较重要的比重;3)作业单考核。作业单是针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设置的,通过作业训练,加强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点的掌握;4)训练单考核。课程设计与施工图识读的过程成绩;5)期终综合测试。综合测试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包括实践技能的成果,甚至以成果代替期终测试。
通过全过程多元考核,避免了个别学生企图平时不学习,通过期末一次终结性考试蒙混过关的侥幸行为。
3+3教学模式是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课程内容特点和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的一种探索。初步的实施情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悠.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23-25.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44.
[3]邹红,李秀梅.探析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模式[J].时代教育,2014,(23):227-P227.
[4]樊玉国.基于合作理论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23-P26.
篇2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人才培养
会计专业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中第一大专业,从备校经管类专业在校生人数看,会计专业年年高居首位。在其他经管类专业在作生源大战时,经过进校报到后转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会计专业就读学生多,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导致会计专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保持会计专业的旺盛发展势头,需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和竞争力。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
1.主要就业岗位。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看,有财务会计、税务、审计助理、出纳、收银、销售代表、销售助理等。
2.主要行业走向。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从毕业生信息反馈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工商财税(主要是财务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物流业、银行、房地产业、超市商场、制造业、电信及其他电子信息传播服务业等。
3.就业单位类型。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其雇主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其次是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少部分学生在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 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从对用人单位的访问与调查看,用人单位对从事与会计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如下:
(一)职业基础知识
包括财务会计、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收、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文字处理等基本知识和一定的政治、祛律知识。
(二)主要工作技能
包括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共事能力;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勇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写作阅读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能力;财务分析决策能力;查账能力;经济分析能力等。
(三)业务拓展能力
与知识素质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国内最大的财务公司深圳安居财务公司总经理提出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五大业务拓展能力。
1.变通能力。俗话说变则通、通则活。变通就是以变化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工作中的变通能力就是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2.学习能力。学校所学的与实践要用的总有很大差距,刚毕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能在实践中根据工作的需要持续学习新知识,是个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的保证。学习能力还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更新业务知识。
3.思维方式。主要是要求能正面看待和考虑问题,不消极偏激。刚毕业学生不太适应社会,经常会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4.沟通能力。目前企业对从事单一岗位和简单基本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需求减少,会计职业趋于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不象以前稳定为一企业做帐,而是既要与内部部门配合,又要与外部的企业、银行、税务、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沟通能力至关重要。
5.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会计招聘广告上都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会计专业要求工作细心、耐心,也经常加班加点,出差跑外勤,所以尤其希望员工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
三、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以需定位,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就业要求是有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业务水平层次是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会计员和助理会计师两类,毕业生应能很快适应基层会计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有较高的会计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以岗定课,做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对应会计工作岗位要求设置课程,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岗位能力要求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会计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会计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经济业务判断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应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基础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法律、金融与经济学等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应尽快进行专业课程标准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会计的岗位标准和目前在职人员的状况,与工科专业简单机械的操作技能标准有很大区别。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案例等)。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13-02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岗位供小于求,导致就业竞争越发激烈,加之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导致大批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涌入社会,成为求职市场的生力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正确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将会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校的硬件设施及教学资源日臻完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这些特点非常受企业的欢迎,从就业市场的统计结果看,企业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缺口依然很大,然而为什么每年会有那么多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呢?
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困难,二是就业质量低。就业数量困难是短期的,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技术升级自然解决。但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是通过改进高校教育质量解决,二是通过建立一支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指导师解决。造成大学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单从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来看,有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专业结构问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在中国较为严重,并且近几年失业集中在少数专业的趋势加强),教学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的教育等。第二,高校就业工作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仅限于校园招聘会或个别推荐,学生一毕业就处于“茫然”的状态,造成毕业生的月收入低、专业相关度低、离职率高、职业和行业的转换率高、职场磨合期长。
高校就业工作管理者需要获得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真实数据,才能诊断出教学培养过程对学生就业数量、就业质量、职业发展潜力的影响。高校也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需求,以及对本校毕业生使用的满意度评价,作为学校调整职业指导教学的导向和目标。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策略
高职院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如今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需要研讨的课题。“先就业,再择业”、“骑驴找马”的就业观念,已经渗透进大部分毕业生的头脑。大部分人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甚至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尝试几种不同行业的职业,然后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行业,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种职业目标不清晰,职业方向不明确的就业心态,一开始就给毕业生引导了一条曲折的职业道路。由于这种“限制性”的认识,使相当一大部分毕业生输在了就业的起跑线上。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是对大学生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高校辅导员怎样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呢?结合工作经验,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深入了解,充分沟通,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
辅导员,作为第一线与学生接触的人员,从学生进入学校到毕业,可以说是全程跟进的。因此,辅导员有了解学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深入了解,充分沟通。从学生的行动和言语中,从他们的学习和负责的工作中,去发现,去挖掘学生的兴趣与优势。职业兴趣是学生人生的根基,如果没有职业兴趣,学生会失去生活的动力,甚至会迷失自己的人生。
(二)端正学生就业心态,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是难在“心态”上。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也是变革中的社会,社会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行业细化与职业化的阶段。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失败和挫折,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我们要紧跟时势变化,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思维进行引导学生择业,引导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要气馁,要仔细分析,找准失败的原因,从而争取改进,期待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心态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所谓成功,就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了一次”,不无道理。
(三)牵手就业指导中心,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
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测评系统、科学全面的职业评测工具,帮助学生正确的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准确定位,使学生逐渐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可能擅长的职业领域的特点、竞争,结合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测评里一般有: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等。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对测评结果,不要盲目迷信,需要辩证地看待。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职业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
(四)根据测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
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职业方向,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譬如一年级开展职业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使学生实现角色转换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二年级学生,发挥校企合作的企业优势,提供顶岗实习平台,提升实操能力,不断提升自身、完善自我;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引导毕业生逐渐的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五)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就业指导水平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导致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严格界定。而大部分辅导员又都很年轻,一毕业就从事辅导员工作,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辅导员的工作事务性强,导致辅导员容易忽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就更是无从谈起。作为辅导员,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从而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施展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和梦想,更能体现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六)政策保障,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党和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给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相关优惠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对大学毕业生本人的一个崭新的挑战与机遇。创业者需要慎思明辨的思维、独立创新的能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引进有创业经验及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向学生介绍创业的准备工作,包括政策的理解、创业的技能(行业分析、资金运作、人事任用、市场营销等能力)。
(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舞台,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也能巩固他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及更新、吸收书本之外的“新知识”,同时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又能激发他们返校后新的学习动机。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多的实践经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三下乡”、“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提升学生个人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工作的几点建议
1.持续就业调查跟踪
无论总体还是专业层面上只能发现自身的一次状态,而发现不了自身变化趋势,一次状态可能受当年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较差的专业在经济条件好转的时候处于逐渐改进趋势,而就业较好的专业也许处在变坏的趋势,各专业的自身变化趋势更为重要。只有结合纵向(毕业生自身变化)和横向(与同类院校或专业对比)两个维度,才能更好地发现差距和趋势。即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以发现专业层面好的指标是否保持、差的指标是否改进。以这种稳定的变化趋势为参考依据,转变工作思维,调整就业指导的方式,最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行业深度调研
结合所负责的专业行业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系统的、大规模的调研,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就业指导提供综合性的诊断。但数据的形成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同一指标、同一数据结果,其成因可能截然不同。因此建议辅导员要参与就业管理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的深度调研:首先根据欲深入了解的具体问题,通过与有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反馈的数据库,来形成调研对象名单,然后通过电话访谈、现场座谈等形式进一步挖掘信息,找出数据背后的深层成因,对症下药,以达到解决就业指导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3.撰写行业就业分析报告
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地域的特点,选派一定配额的辅导员同院系的教研室专业负责人一起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了解各行业的特点,结合就业工作的特点,参与各行业的就业分析报告,如,可以撰写金融证券、家电行业、IT行业、旅游行业、房地产行业、保险行业、日化行业、新闻媒体、医药行业、汽车行业等行业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行业蓝图,引导学生走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4.进行新生调查
在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录取率却连年上升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在下降。如果保持原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必定带来“学生工作难”的系列问题,如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与极端事件增加,所以必须对新生进行一学期后的适应性调查。一方面了解新生对招生各方面工作的评价,着重掌握新生在志愿填报、专业选择、就业认知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做好新生职业前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确保其在校期间的就业培养质量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童天著.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2]杨河涛.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根据对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2)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3)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
主要是:(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途径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通过对一定的案例分析,并结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每个人都有创业意识这种基因,这种基因是隐性的,需要去唤醒。唤醒的方式比较多,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模拟活动及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来实践创业活动。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晨曦创业社团”。该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仅是该我近年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模式之一。我校团委以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龙头,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依靠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科技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大学生有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性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三)着力素质结构,整体上提高能力
1、着力于创业的素质意识培养。创业的素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对创业目标的心理准备,才在有意识之间将自己的能力指向创业的意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创业能力。
2、着力形成创业素质系统。在进行创业设计时,要充分理解创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与毕业等同。也不能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创业等同,要主动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系统设计创业蓝图。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整合多方资源,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综合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实施“以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创业实践氛围,锻炼创业能力”的战略是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保障。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字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并建立了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建议及展望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首先应当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其次,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合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模式,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整合学校现有创业师资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聘请一批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就业指导师等兼任创业指导师;第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校友创业报告会、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素质拓展、企业实习、职业规划大赛等卓有成效的形式,做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2]张建民,阳舒娟,范文兴.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任国友.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5).
篇5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同时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却在降温,其症结在于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脱钩。
一、黑龙江省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1、对俄贸易将长期居主导地位,对俄贸易专门人才需求将继续增长
黑龙江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和俄罗斯一江之隔。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成为黑龙江省最要重要的贸易伙伴,伴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俄在双边贸易、交通、通讯、旅游、中央银行协作等领域空前发展。据俄罗斯海关统计,中国为俄第五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特别是俄罗斯201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兑现入世的承诺,对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也起到推进作用。2013年上半年,对俄贸易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0.4%,其中,对俄出口总值27.4亿美元,增长28%,总值排名全国第三;自俄进口总值75.2亿美元,下降10.3%,总值排名全国第一。可见对俄贸易未来仍将主导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总体形势,因此对俄贸易专门人才需求呈增长态势。
2、对俄贸易结构变化,复合型外贸人才炙手可热
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联邦进出口总值102.6亿美元,下降百分之2.5,低于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增速1.3个百分点,但黑龙江省仍占同期全国对俄进出口总值的23.8%,位居榜首。进入2013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俄罗斯报摘网站2013年4月12日报道,俄经济发展部将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测从3.6%下调到2.4%,将2014年GDP增长预测从4.3%下调到3.7%,并表示如不采取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俄经济可能会在2013年秋季进入衰退期,由于对经济的悲观情绪渐浓,俄居民开始谨慎消费,这势必会对黑龙江省扩大出口形成制约。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黑龙江省正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尤其需要提升机电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的比重。既具有外贸专业技能,并在另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市场调查显示,各行业各地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企业偏爱复合型人才,而且“钱景”喜人。
3、中小民营企业仍为就业主要方向,“经验主义”仍支配用人需求
根据麦可思的《2013大学生就业指标》,“民营企业/个体”是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1%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55%就业于300人以下规模的中小企业。就黑龙江省具体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引领出口,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109.7亿美元,增长27.1%,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3.9%。因此中小民营企业仍为未来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然而依据麦可思的另一份调查报告,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的整体评价属于中等偏下,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民营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学习能力、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力。中小民营企业对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在内的个人管理技能最为重视,这可能与中小民营企业经常被一些高职毕业生当作向大型民营或国有企业跳槽的踏板有关。也正因为此中小民营企业也比较重视高职毕业生是否具备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要求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严格执行企业要求的能力。简而言之,中小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具备一定经验,可以略去培训环节,节省企业人财物力的人才。即使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忠诚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带动作用弱化,加剧外贸人才竞争
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13年第54号(关于2014年起不再组织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的公告)文件精神,国务院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减少资质资格类许可和认定的要求,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由报关协会自律管理,海关通过指导、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对报关从业人员的间接管理。而职业资格证书萎缩,也必然会削弱先前双证毕业模式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企业报关员和报检员的准入门槛一经放松,对于准备利用这块敲门砖就业的外贸相关专业毕业生是个不小的打击,必将进一步加剧外贸人才的竞争。
二、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
1、重新理解“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范畴,也是职业教育范畴,高职人才培养应建立在就业的基础上,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前提。但“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是为就业而就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的是努力提高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但是素质培养着重于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受益。
应对黑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知识、技能加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为企业输送兼具职业道德、学习能力、责任心、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的“全面人才”,让企业放心用人。
2、加强实践环节,突破经验主义瓶颈
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所谓“经验主义”看似是急功近利,追求“多快好省”,但其实背后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的。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快速发展,常受到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招聘过程中往往对毕业生提出相对更现实的需求,如需要尽快适应岗位需要、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低的薪资水平等。很多毕业生和企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就业难的同时招聘难,人才缺口大,是毕业生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与自身能力不符以及企业所能承担的薪资待遇达不到毕业生理想状态导致的。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企业对人才进行再培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打破这一僵局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尽可能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利用实训、定岗实习等平台做到校企接轨。中小民营企业对于人才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掌握核心技术和重要资源的专业人员是格外器重的,因此利用实践环节缩短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也会缩小企业培训成本。
3、回归能力培养,合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随着部分持证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取消,社会上的考证热也在逐渐消退,职业院校需及时调整战略,将证书与课程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摒弃过去的为证书设置课程的传统模式,逐渐回归到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再根据课程内容适当选取合适的资格证书作为激励自主学习的媒介。
4、配合政府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控者和管理者,会逐步出台更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高职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制定完善促进高职生就业的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如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应配合政府,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职业发展情况跟踪等,并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做好政府与企业、毕业生与企业、毕业生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乌达巴拉.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外贸人才培养研究[J].商情. 2012年(32) .
[2]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
[3]吴思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环境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3).
篇6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篇7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岗位群,这些岗位往往要求有关从业人员具有胜任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即运用获得任职资格过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会计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中岗位适应能力、今后会计职业生涯中职业发展能力的开拓创新能力。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校培养,达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在毕业时实现“零培训”上岗,会计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树立理论教学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教育理念,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构建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实施。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培养的构建
(一)理念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树立和贯彻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目的确定环节,是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环节。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应用型本科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和切入点,才能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为此,教师要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意识,加强会计职业意识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结合。
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会计职业作为一个传统而又不断成长的管理职业,其职业意识包涵有反复训练形成的基本规范意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发展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中历练出的职业精神意识。其中,规范意识要求在处理会计事务中要以强烈的遵守规范意识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准绳,熟练运用会计职业中的各项规范,并养成习惯,进而规范会计行为,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能正确运用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意识要求会计要主动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和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注重引进、消化、吸收现代会计的理念和科学方法,从基础的会计核算向为单位经济预测、决策、分析、控制等高层服务转变,从公司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注重思考和认识会计的职能和定位,加快向决策有用型、决策支持型转变。这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职业精神意识是会计人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活与成果的总和,它表现在两方面:会计文化和会计思想。文化方面包括:知识积累状况,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会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等。思想方面包括:会计人的道德风貌,世界观,会计人的情操信念等,他要求会计人员诚实守信、客观公道、超然正义、创新开拓。
(二)内容上,科学地界定和理解本科应用型会计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
科学地界定和理解会计职业能力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我认为当前会计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1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大学书本上所学的知识系统性、理论性强,为会计人员提供了会计实务操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制定具体会计流程的依据,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必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会计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那些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的解释,找出其中的原因,确立采取的对策。若不能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予以合理的解释,意味着会计人员虽已获得了专业知识,但没有能力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具有不同情况的会计工作中,难以顺利地完成会计工作并取得工作业绩。因此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能力、价值确认能力和监督工作能力。
2会计的社会适应能力
会计工作是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与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各种职能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打交道,而且要与企业外部金融、税务、法律、供销等各种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发生频繁业务往来。因此,为了提高社会适应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社会应变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行业差异适应能力、关联职业沟通能力、会计现代化能力。
3会计的开拓创新能力
当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工作的一些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到书本的学生是不能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只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能担当起在新世纪实现会计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因此,为了未来学生发展需要,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社会应变能力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开拓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会计职业观察思考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运用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一)改革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一般以制造业为例的财务会计学习后,开设“行业比较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证券会计”、“保险会计”、“基金会计”、“信托会计”等课程和进行必要技能实训,以帮助学生了解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增强毕业后到制造业以外其他行业就业时的适应性;开设“管理学”、“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中国税制”“计算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理论专题”、“国际比较会计”、“财政学”、“金融资产管理”等关联职业课程和进行必要实训,让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为了将来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工作,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就业后与这些关联职业打交道时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做会计工作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阶段,开展让学生面对企业典型经济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未来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模拟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首先,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随堂课内手工模拟实训,然后课外开展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训,以巩固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开设的“财务会计”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应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后,进行手工和电算两种模拟实训,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能力,并为未来手工、电算两种情况下的就业,提高就业适应性。最后,应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课程教学后,进行以“财务预算编制”、“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营运管理”、“利润分配”、“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的财务管理模拟实训;以“成本计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内容的成本管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管理能力;以及以“审计学”为内容的审计工作模拟实训;在第二课堂开展“手工凭证大赛、“点钞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传票翻打大赛”,同时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到企业、到实习基地验证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状况,锻炼工作能力,培养未来工作适应性。
(三)改革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通过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光大学术、推进科学的“求真”品格。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理论学习,来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节,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财税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多项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科技讲座;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大学生学术研究课题与科技发明创造项目进行资助;为大学生提供教师科研助理岗位;在学术讲座的基础上创办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讲座。
通过文明道德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道德能力以及崇善、向善、扬善的“求善”品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大力加强入学教育、榜样教育、警示教育和文明教育等一系列日常管理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着力创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学院、文明校园;着力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学院网页上开设专栏论坛、班上心灵驿站等栏目,组织公民道德知识竞赛、大学生诚信论坛、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研讨、知荣明耻树新风主题团日、敬老、爱老、助老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求美”品格。充分利用社会文艺资源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广播开辟人文素质教育专栏或专题,播放、刊发人文素质教育文章;推荐阅读书目,教唱经典歌曲,引导学生欣赏高雅文学艺术作品;创办人文讲坛,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求实”品格。充分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企业,走向职业。
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创业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敬业的“求强”品格。广泛开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典型;组织名企校园行和学生名企行活动;举办企业班,实施定单式培养,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企业联合开展活动,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邀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力挑战赛、创业论坛、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基层校友创业报告会。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2]宋胜菊,宫严慧.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5(6).
[3]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篇8
众创型社会需要人才的保障,而目前高校在校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着一些培养环节的问题,概括为深入实际、综合分析、自主实践方面存在着不足,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实践项目的环境因素影响及实践项目的社会因素影响两大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建设中需要对此加以改善。
关键词:
创新;专业技能;比较研究;工业工程
打造经济强国,培育“众创”人才,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尽快转向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重的方向。未来的竞争主体将体现在人才竞争,未来的竞争市场将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为此,有必要从专业技能及其形成因素的角度对工科在校生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及早发现不足,为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工业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晚[1];相对于我国高校开展的其他工程类专业教育活动而言,工业工程专业属于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的新型本科专业,不仅在传统的工程背景的高校中开展,在综合类高校、农林类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高校中也开展[2];不仅在工科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也在管理专业背景的院系开展。这种“多面开花”的繁荣景象,在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势必存在不同教学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效果。国内学者一直非常关注工业工程专业的技能培养,在实证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3-4]。但是,在一些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从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还没有明确一个清晰的专业能力认定、就业岗位去向,很难对学生“懂什么”、“能干什么”、“去哪里”等就业方向做出明确的描述。同时,在与相近国外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加以比较后,也发现在本科教学中最为注重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也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5]。通过这些差异的分析、比较,将对工业工程专业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提供借鉴。
1主要技能比较
本文选择学校历史、专业结构、强势特色专业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的两所大学进行比较,通过在河北农业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堂、实验室、科研、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以及对两校在校生、专业教师的访谈交流,发现存在以下专业能力方面的差异:基础能力方面。中国学生在大学前教育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举世公认的,相比而言学生在数学基本运算能力方面优势突出。如在进行一位和多位的乘法运算时,多数美国学生会选择使用计算器,而中国学生一般用心算或笔算来即可得出结果;在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中,中国学生的心态更为平和。表达能力方面。中国学生不擅长选择口头表达的形式来阐述、说明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同时在专业报告写方面的熟练程度也要弱于美国学生。这些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大学,要追溯到更早的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专业技能方面。在一些专业软件、通用软件的应用方面,中国学生具备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但是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分析和技术表达上,熟练程度相对不足。同时,美国学生可以从校外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学生们可以从google学术、youTube等网络服务商处获得很多免费的文本和视频类的学习资料。
专业技术拓展应用方面。由于缺乏综合型任务的训练,在一些非工业工程典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中国学生表现的相对弱于美国学生。如,目前工业工程专业问题分析大多以加工装配型企业为研究背景,这是最成熟、最成功的工业工程应用领域;而一些新涌现的问题领域,如现代农场管理、城市管理中的优化问题,有更强的社会需求,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成功案例做模板,学生们进入此类新领域感觉困难很大,上手慢,畏难情绪重。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中国学生相对而言更习惯在实验室里分析、设计、提出解决方案,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能力更为突出。
2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实践因素分析
抛开观念、习俗等更为宽泛的文化因素,从课堂外实践环节训练的角度出发,将上述专业技能、专业技术拓展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实践环节参与形式与程度不同。中国学生的课堂外实践环节,其方案基本上是经过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精心设计,多数采用“事先联系”、“事中陪同”和“事后指导”的全程指导方式来完成的,项目与专业培养的相关性高、项目完成的成功率高、外部偶然因素的风险性小。相对而言,美国学生的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则由学生自主完成,任课教师更多的是完成事先审题和事后评价工作,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程度和对项目背景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实践环节成员专业结构不同。在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中国学生往往是参加本专业项目的实践和研究活动,因此同组合作的同伴基本上是同级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按照任务分割的思路进行分工协作,以提炼、分析问题为主;而美国学生除了参加一些典型的专业项目实践活动外,还有相对较多的机会参加跨专业领域的综合型应用项目的实践,这类项目一般是对现实问题的综合解决,参与的人员往往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协同合作,更有机会体会到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
实践环节的组织结构不同。中国学生参与小组形式的实践项目时,往往会选择相对熟悉的、能力更被认同的本专业同学负责小组实践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遇到重大的问题习惯依赖指导教师做出最终决断;而美国学生在项目之前不会深入了解同组非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一般是根据专业原则进行小组内分工,这种方式更接近于实际任务环境。实践环节的成果形式不同。由于选题的范围差异、小组成员专业差异等,最终实践环节的成果表现为:中国学生更倾向于从实践中挖掘专业知识可以解决的部分并提出对策,而美国学生则倾向于给出一个简单而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
3实践应用能力差异的环境因素分析
除了在现行高校招生、录取形式,以及校内考核形式等影响因素外,学生在面临的任务环境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了中国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和提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目前高校多数以专业进行组织结构划分,专业内部交流相对密切,而专业之间信息的交流相对较弱。高校内的科研项目立项往往倾向于热点问题、本专业的前沿问题,评价成果以高水平科研论文及成果为主,这一学术导向特征导致了项目往往远离了本科教学活动和一般企业实践,本科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很低。而校外实践性课题往往时间紧、任务明确、考核严格,不适合入门级的本科生自主承担,有幸参与也是旁观、助手的角色居多,不能真正领会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精髓。
实践问题的提供方-企业,出于对诸如安全问题、能力问题等因素的考虑,一般不会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企业内复杂专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仅大型优质企业自身人才资源充足,没有敞开大门欢迎学生专业实践的意愿;而一些小型企业,即使自身不具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得到高校在专业技术和能力的知识,也不会选择给在校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一些作为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服务也不是很充分。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视角看,虽然从法律上在校大学生已经是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从传统和感情的因素上,他们依然被视为“孩子”。这种爱护的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对学生独立能力的认同,流失了很多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史宛蓉.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学科教学现状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3):191-191.
[2]姜雪松,贾娜,朱玉杰等.农林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及其核心课程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2):371-373
[3]赵林,杨景祥.济南大学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情况调查分析[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30):20-22.
[4]赖朝安,周文慧.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5(28):221-223
篇9
关键词:技能大赛;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颢善(1970-),男,江西余干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罗晓菊(1981-),女,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理论与技术;李春暖(1968-),女,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改革《男装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编号:kg2013902),主持人:彭颢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5-0074-04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近年来技能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是各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基于技能大赛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竞赛要求渗透进教学中,根据技能大赛的内容及要求改革课程项目内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服装专业技能大赛考核内容概述
全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已由主要考察学生的服装操作技能向体现服装行业主要岗位的综合能力转变,主要考察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服装技能大赛高职组为例,竞赛分服装设计、服装制版与工艺两个分赛项。服装设计赛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主题服装设计与制作”,由参赛队在赛前准备完成;第二个阶段为“服装拓展设计、立裁造型以及第一阶段制作的系列服装动态展示”,由赛项执委会组织实施现场决赛。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比赛内容为服装制版与工艺技能和服装理论知识考试竞赛,采用现场决赛方式,技能竞赛由服装立体裁剪与平面样板转化、样衣裁剪制作两大模块组成。从比赛的安排可以看出,技能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考核更加全面了,全面考核参赛学生的综合技能及职业发展能力。虽然大赛项目分了两个赛项,考核技能有所侧重,但对参赛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全面的,只有在设计、制作方面的技能都精通才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表1、表2是201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竞赛要求及对职业能力的考察要点分析,通过分析反思专业教学,促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
二、技能大赛对专业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大赛促进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
从技能大赛的要求看,职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职业入门的具体技能的训练,而应着眼于行业或职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更重要的是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著名学者德莱福斯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1]。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以知识的单向灌输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教育理念和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协助作用,应强化实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技能比赛让我们能更好地定位,把握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专业的新动态及职教前沿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技能大赛推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参赛内容、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一般由行业(企业)专家依据职业标准来制定的,参赛试题既要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又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还要能反映出参赛学生的技能。分析技能大赛内容就是要提炼大赛的要求、整合专业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依据,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目标,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提升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以2013服装技能大赛为例,服装设计赛项的“主题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拓展设计、立裁造型、系列服装动态展示”内容,参赛选手仅仅独立地掌握一项或几项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完成比赛任务的。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技能大赛赛项考察的内容为导向,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项目课”、“岗位综合训练课”四层递进模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项目课程突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综合性教学项目,如“女装设计与制作”、“男装设计与制作”力图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挥潜力、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联合运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项目课程的训练,学生对服装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市场对设计的要求及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规范,锻炼了职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教学模块的改革,一些实践型的项目精品课程应运而生(女装设计与制作成为省级精品课,男装设计与制作成为校级精品课),不断发挥教学团队的合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质量快速地提升。
(三)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高职教育要由单向的灌输教育方式转向双向互动式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教与学只有互动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互动式让学生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程项目有实战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款式图的设计表现及强化实训,提高操作技能。在实施项目驱动时,为使教学过程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推进,教师在每一个步骤(划分项目小组、布置项目任务、查找资料、制定项目计划、小组交流、计划改进、实施项目计划、小组汇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优秀作品展示等)中都起到组织引导作用,可以通过集中讲解、重复示范、个别辅导等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技能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学会团结协作。专业项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经验,让学生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熟悉服装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以经过检验的理论再进一步指导实践,最终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要达到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关键在项目设计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难逐步过渡,使学生不断体验、积累、提升经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职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对整个学习或工作过程进行组织、发动、引导、控制及评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从广义上说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既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能按照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能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等[2]。在技能大赛的导向下,通过各种途径很多教师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但从服装专业师资整体情况来看,精通设计、结构、工艺的全能型专业教师还很缺乏。近几年服装专业在“内培外引,重在培养,专兼结合”的原则下通过下对口企业实践、参与培训(国培、省培项目)、实施“四个一”工程(联一企、做一项、结一师、带一批)和访问工程师等多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对校外兼职教师采用与专业教师一对一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与指导。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参与指导技能大赛,团队成员有学院专任教师、还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团队成员分工协作,集体攻关。在课程负责人协调下,认真分析竞赛内容,了解行业企业发展趋向及服装流行趋势,对竞赛内容进行细化,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日程、训练内容、指导老师分工等,参赛教师在比赛期间认真学习观摩其它院校设计制作产品,并与其它院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交流,赛后参赛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差异性,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供参考意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3]。
(五)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长效、深度合作才能使培养的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通过技能大赛,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深层次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模式,组建校企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依托职教集团,建立产教对话平台共同投入机制,以利益为纽带,与海宁中国皮革城共建实训基地,与濮院羊毛衫产业园区管委会共建工作站,与嘉欣丝绸集团、嘉兴富绢制衣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在校内建立“元谱(欣华)品牌服装研发中心”(校中厂)和“张利华技师工作室”以及服装生产流水线,另外与17个企业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其中10个为长期紧密合作企业,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服装设计专业主动融入区域服装特色产业(毛衫、皮革、丝绸),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载体,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任教师与企业技师(工程师)对接,教学型实训基地与生产型实训基地对接;和企业共建订单班,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和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业合作进程。
以技能性和职业性为着重点,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打破过去重理论教学的学科体系模式,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以职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比例达70%以上,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块,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为了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生产流水线、工作室等形式,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同时,完善校内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制订校内实习、实训标准,让学生在实践中规范自己行为,提高自身技能。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大一学生开展以认识实习为主的专业实践活动,大二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大三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不间断的实践中提升职业能力,为就业作准备。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用产、学、研、赛、展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实现系统性、多样性、渐进性、贯穿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专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一般技能竞赛对选手的评价,理论部分约占20%,技能部分约占80%,而且注重过程评价。这也就引导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也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成绩评价中尝试以下做法:(1)制定评分标准:参照技能大赛的评分要求制定了课程项目评分标准。(2)评价方式:采用小组汇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的方式。(3)评价过程:首先由小组介绍本组作品,然后由其他各小组针对展示的作品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由汇报小组进行回答,教师对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4)评价结果:依据评分标准,按比例评出优秀小组、良好小组和合格小组若干,还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审,并发放相应的奖励证书,课程结束后以静态展示方式展示课程成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标准中既要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有理论考核,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既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4]。
三、改革成效
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和其他院校的交流,更新了教学观念,围绕嘉兴服装特色产业,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优化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校企共同开发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训场所,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机制的相关制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教师的课程开发建设能力、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团队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发服装新产品、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也为地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师生参加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服装院校学生服装制板与工艺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CAD制板与工艺大赛、“真皮杯”服装设计大赛、毛衫设计大赛、全国皮革服装制版与工艺大赛、浙江旅游服饰设计大赛、中国时装画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师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团体一等奖1次,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8项,部分师生还获得“全国纺织服装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标兵”、“服装制作工技师”、“高级技工”、“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这些比赛充分展示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体现了我院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也鼓励更多师生参加技能训练,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学院还积极承办服装专业技能大赛,两年来已先后组织承办了嘉兴市服装企业职工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服装CAD制版和工艺技能大赛、首届“海皮城杯”全国皮革服装制版与工艺大赛。比赛期间,通过进行专业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做服装专业报告,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显著提升,通过承办大赛,展示了专业建设的成效、进一步促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为嘉兴服装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使学院的服装专业服务行业和社会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为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技能竞赛反映了最新的职业理念和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应将技能大赛的规范要求内化到专业教育教学过程,推动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动校企深层合作、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贴合行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雪花.基于技能竞赛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探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2(6).
[2]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
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培训
一、培训的定义和作用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于1911年第一次提出“培训”理论之后,各种培训理论相继产生并被运用于实践。对于培训的定义,学者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中劳埃德?拜厄斯和莱斯利?鲁在2005年提出的培训定义被广泛认可,认为培训是一个包括获取技能、观念、规则和态度以提高员工绩效的学习过程。
从培训的定义和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培训有四方面作用。一是提升能力。通过培训,让员工达到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所需求的能力。二是改变观念。利用培训影响员工的心态,改变员工的思维方式。三是达成共识。企业内任何一种新管理的推行都是一种变革,员工通过培训平台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四是创造绩效和价值。培训让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双线提升,达到提升组织绩效、创造企业价值的目的。
当今国际一流银行通过培训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案例很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蓝海的“利器”。如汇丰银行的银行家培训项目为其带来供应不断的训练有素的银行精英;渣打银行的优势培训理论给其培养了一批创造性的金融人才;瑞士银行的“亚洲私人银行家”培训策略给其亚洲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花旗银行的人才库盘点项目使员工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巴克莱的战略性领导力开发计划为其国际化运作提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二、培训工作的现状
随着国有银行的内部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向国际优秀企业学习等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培训精细化水平、培训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培训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培训在经营管理和员工发展的作用不断显现,培训在各级领导、员工中的认识不断提高,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在逐步形成。
当然国内银行的培训还在发展阶段,比起国际先进银行还有一定距离。笔者于2012年初对某国有银行省分行各级各类人员作了培训调研,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或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培训的重视参差不齐,认识还不够统一;二是内部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课程开发能力、授课能力、内部知识提炼能力还需加强;三是学习渠道还比较有限,大多采用课堂学习;四是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及反馈机制不健全,较少开展培训后跟踪考察;五是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还不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训缺乏系统性,尚未形成科学的岗位学习路径。
三、对培训工作的思考
1.展现培训价值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于2000年的行业报告曾指出,尽管大部分企业的年度预算因经济形势或企业战略调整方面的原因呈现紧缩趋势,但培训费用的缩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培训部门自身无法证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所产生的价值。这说明培训不展现出价值,培训部门始终会被认为是不产生效益的“成本中心”。
国有银行对培训的投入逐年加大,高层对培训的效用和价值是有期待的。但培训在业务条线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培训与业务发展的结合还需要加强。培训部门要抓住业务部门需求,开展有效促进业务发展、可量化评估业绩成果的培训,树立培训品牌,展现培训价值。如对销售人员的培训,要将能力培训与业绩提升结合,并用科学手段评估测量培训成效。通过培训价值的展示,提升各方对培训的认识,建设良好培训环境。
2.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需求分析机制,规范年度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资源分配以及具体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培训策略、方式等有机结合,保证培训契合银行战略、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重点,同时关注员工职业发展。
通过对培训主办单位、教学师资、后勤保障、学员培训纪律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估制度,以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效果。同时建立培训评估反馈机制,不仅对培训的反应层、学习层进行评估,要深入到行为层和成果层评估,以评估促进培训质量和效率提升。
建立培训成果转化机制,将培训所学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个人和组织的行动、能力,产生持续效果。任何的培训都需要有效的行动去转化,这个转化在银行内部要有“内化”机制,促使经验、收获的交流与共享,融合到流程和操作中,通过行为改变促进绩效提升。
3.加大师资培养
内部师资队伍是培训的中坚力量,商业银行要加大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突出内训师在各个业务领域提炼、传递核心能力的作用。一是分层级建立师资库。为各层级员工、各类业务建立师资队伍,进行分层级管理,保证师资数量。二是加大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内部师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授课能力、知识提炼能力。三是搭建培训授课平台。建立有规划、有评估、有保障的授课平台,帮助内部师资开展课程调研、课程设计和讲授,反馈评估建议、指导改进提升。四是建立内训师激励约束机制。肯定内训师的教学成果和贡献,给其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4.注重资源建设
商业银行有丰富的内外部培训资源,对资源的科学整理和运用,不仅有利于培训工作开展,还将为建立学习型组织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加强内部培训中心硬件建设,逐步设计模拟银行、电子阅览室、情景教学室等先进教学设施,提高其对培训的支撑能力。二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重点岗位开始,逐步建立各个岗位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同时以课程体系为脉络将各类课程资源整合管理,形成板块清晰、层级分明的课程库和资料库。三是精心选择外部专业培训机构,运用其在项目研发成果,充分发挥其在培训工具开发、培训师资上的优势。四是注重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或师资,并将其前沿研究及时运用到实际中。
5.拓宽学习渠道
国有大型银行员工人数多,采用传统的集中课程式、讲座式培训,不仅培训覆盖面难以达到,还会产生工学矛盾。要解决组织的学习要求、满足员工学习需求,只有加强学习渠道拓展。一是建立Elearning、Mlearning等学习平台,以多媒体技术、培训视频技术和网上社区技术为支撑,将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等通过网络、电脑或手机终端传送到员工面前。同时通过论坛、微博等工具在网上开展学习交流和课后辅导,满足员工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需求。二是开发工作场所学习工具。通过形成工作场所学习的辅导文本、实施工具,提高员工在岗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员工选学平台。将内外部培训资源整合,为员工提供“培训菜单”,员工根据需要和时间安排自主选学。
6.积极创新实践
创新是培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勇于创新实践才能给培训注入新的活力。如将行动式学习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中;通过“咨询式”培训帮助组织完成管理变革或重点业务拓展;运用“推式培训法”促进员工持续学习,并解决工学矛盾;采用新型混合培训将网络培训、集中教学、在线辅导有机结合;通过“云端开发”理念解决课件开发的资源分散和缺乏,并提高开发效率等等。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关键作用日益凸现,国有四大银行也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型银行,“但规模大不等于竞争力强,利润高不等于机制好,网点多不等于服务优”。在此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培训这一利器,建立国际一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银行由大行变成强行,成为世界一流银行。
参考文献:
[1]尚福林.准确把握银行业改革重点.财经,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