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篇1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校52名参加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作为评估对象,所有学生均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无显著心理状态、全程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期望提高自身交往能力。

1.2 评估方法。对本组52名大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以下各项评估。社交回避及苦恼评估表(SAD)包含28项评估项目,其中一半针对社交回避评价,一半针对社交苦恼评价,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高[1];交往焦虑评估表(IAS) 包含15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不符合(1分),最高为符合(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交往焦虑程度越高[2];羞怯评估表包含13项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记分,最低为极不相符(1分),最高为极为相符(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羞怯程度越高;自尊评估表(SES)包含10项评估项目,采用4级评分记分,最低为非常符合(1分),最高为极为极不相符(4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自尊程度越高[3];症状自评评估表(SCL-90),包含90项评估项目,包含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精神病性、偏执和其他),采用5级评分记分(1~5分),分数越高,显示学生症状越严重[4]。所有评估量表Cronbach α平均值为0.88,2周重测信度为0.85,可信度较高。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与结论

2.1 结果。本组52名大学生辅导前后各项评定量表的前后评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交往焦虑及羞怯得分明显低于辅导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

本组52例大学生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主管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成员人际交往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见表2)。

2.2 结论。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减少了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交往焦虑、羞怯等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大学生自尊、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水平,效果显著。

篇2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20世纪90年代团体心理辅导传入大陆后,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各种群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尤其是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使之逐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后发展出现了本土化、多样化、高校普及化的趋势。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心理辅导形式,其理念是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辅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和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强自信以及成员之间的模仿和迁移,从而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心理健康。

一、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高校引入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1993年我国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五类基本素质。其中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对人的言行可以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其次,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的方式。通过复制现实世界、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恐惧、愤怒、抑郁等情绪都可以被辨认出来并加以讨论,促进学生学会表述及应对的方法并扩展到日常生活中迁移经验。

再次,建立自我观念,激发潜能。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社会支持,帮助学生悦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团体成员的相似经历可以使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地宣泄情绪,在互动中得到个人成长。

最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中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彼此分享经验及提升认知能力,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就是人际交往困惑,而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

1、理论基础不统一。自从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辅导的一部分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各种其理论基础,而在实际运用中针对辅导对象各种理论的交叉运用,导致心理辅导老师思想不统一,影响辅导效果。主要理论有:1、群体动力学理论,提倡民主式的群体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从而能激发成员的创造力。群体的内聚力对群体的活动有重要影响,高度的内聚力会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动机、自觉地努力完成群体工作、提高工作效率;2、社会学习理论,基本立场是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行为、环境、个人的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3、人际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柏恩(Eric Berne)于 1959 年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助的本质,教育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人际交互作用理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非常适用于团体咨询;4、当事人中心治疗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是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罗杰斯的影响不断扩大,许多个人成长的团体辅导的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同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不同的团体中。目前,个人中心疗法不仅在个别咨询中应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而且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组织发展、健康保健等。

2、活动设计模式本身不完善。活动设计模式的不完善导致活动不能连续,辅导对象不能真实反映内心真实的想法,辅导者不能真正观察到辅导对象内心活动内容,会影响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另外团体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即使在同一个团体小组之中,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环节中尽量设计完善的方案。

3、专业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团队欠缺。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认知、情感、行为方式等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方式才能够有效改善。有些高校没有专业的指导部门,误认为谁都能搞团体心理辅导,不能按科学方法来实施,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遵守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道德。团体心理辅导离不开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它的实施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理论背景、教学经验以及辅导团体的经验,这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4、辅导形式具有局限性。现实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不科学性处处可见,从辅导教材,到辅导手段,从辅导对象的选择到活动游戏设计,从评价方法到事后追踪等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产生不可控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所获的得数据不真实、结论不严谨、实际效果不明显,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部分成员可能受到伤害,个人隐私容易泄露,需要帮助学生得不到帮助等等。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对策

1、理论基础指导思想统一。每一个团体心理辅导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针对每个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确定一种理论基础作为其指导思想,在团体辅导中起支柱性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是面向多人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的互动,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的目的。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在于针对某一种心理问题,对有该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帮助他们有效解决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与探讨。团体心理辅导要具有统一的思想认知和目标,必须以强大的心理辅导理论体系为依托,才能保障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完善活动设计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觉,而不仅仅只是做一个活动的设计。所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上,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目标为依托,确定团体辅导的学生人数,辅导的环境,充分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效果,进而设计合理的方案。例如,充分考虑学生面对陌生同学内心的不熟悉感而设计让大家快速成为一个团体的活动,活跃团体气氛;在辅导过程中要赋予学生说不的权利;在团体互动中多增加讨论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除了语言沟通方面,非语言的沟通在团体辅导中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光交汇、肢体接触或者面部表情等等。

3、建立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

学校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起到的是平台的作用,要培训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在具有专业性的指导之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专家要取得相关的心理咨询资质,定期进行培训与考试,在校要积极举办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举办团体心理辅导的讲座、咨询,并对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及团体建立心理档案等等。建立有资质的、活跃的团体心理辅导专家团队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并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有效保障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开展。

4、科学合理辅导全程。要提高科学性,就需要组织从事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实际工作者认真学习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选择教材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学校心理团体辅导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各种学校心理团体辅导和行为指标的提高;在评价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手段,如心理测量软件、动眼仪等;在建立心理档案方面,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如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等;建立心理咨询室时,也要讲究科学性,绝对不能像老师办公室一样,而应是典雅、温馨、安全、舒适的统一;在心理工具的选择上,建议以学生主观体验,喜闻乐见的团体心理辅导工具为主。

综上所述,随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团体心理辅导的受众面比起个体辅导的覆盖面更为广泛,可以针对不同需要的群体开展不同的辅导小组,以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核心的发展性团体辅导越来越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于终身发展观的生涯团体辅导应该在团体辅导中加大比例。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大学教育是通向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过渡阶段,团体辅导形式对于个人成长、能力探索、人际互动关系、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探索需求等方面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高校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雅各布斯.团体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杰拉尔德.柯瑞.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 李菁.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

[6] 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状;团体心理辅导

抑郁自21世纪以来逐步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它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抑郁也作为主要危害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并且因抑郁症的发作而发生行为失控的恶性事件。抑郁症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2.10%[1]。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抑郁情绪的困扰,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抑郁障碍现在的患病率为23.66%,有的同学因抑郁而出现轻生念头和自杀行为。本研究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为主要依据,从抑郁症状的成因、症状表现及其特性等方面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来自于某医学专科学校,通过学校广播,校报,学生会等方式募集73名自述存在抑郁困扰的大学生用SCL-90,SDS量表对这些大学生进行测试,得分≥3分的学生为49人,对这些学生进行鉴别性访谈,入组条件为:①抑郁症状持续半年及以上;②具有三条及以上核心症状;③中等程度及以上影响到社会功能④了解团体辅导的设置能够持续参加8w的团体活动。排除条件为符合以下任意一项:①具有精神病性问题;②具有严重的人格障碍;③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治疗;④不能按照团体辅导设置坚持参加。最终确定28人符合入组条件,随机将其中14人作为参照组成员,另外14人作为实验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其意愿另行安排个别辅导。

实验组14人其中男生5(36%)人,女生9(64%)人均为医学生平均年龄19±2岁对照组14人其中男生4(29%)人,女生10(71%)人平均年龄19±2岁。两组成员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工具

1.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共90个项目包括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项目,各项目均是1~5级评分。

1.2.2抑郁自评量表(SDS)[3]共20个项目,各项目均是1~4级评分。设有少量反向评分项目。

1.2.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共2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1.3方法

1.3.1干预方法 团体咨询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试,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0w的团体辅导,分别为每周六下午15~17点中途休息10min,共20h。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1.3.2干预方案 设计10次团体活动每次都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分别为相识、增加信任感、和建立小组气氛,人际关系训练,认识抑郁,思维辩驳,智慧碰撞,情绪表达训练,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结束活动等。10次训练围绕一个主题即认识抑郁,走出抑郁。10次活动共分为4个阶段:①开始阶段,介绍小组活动规则,保密制度,建立信任,相互认识,增加小组凝聚力;②发展阶段,继续增强凝聚力,进一步建立信任,初步探索抑郁的成因,认知探讨,抑郁秀,角色扮演,角色互动,角色互助等活动;③成熟阶段,进一步进行互助探讨,实践中的困惑讨论分享,深入认知理论,建立新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行为模式;④结束巩固阶段,协调自我,自我认知矫正,提升自我价值感,展望未来,处理离别,总结回顾。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包含讨论、回顾、游戏、角色扮演、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不仅注重成员的认知方面的改变还有意识地进行行为控制训练的改变。实验组辅导结束进行小组分享,效果评价,意见反馈等主观评价的方法。

2 结果

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显著低于前测的分;对照组在辅导前,辅导后,辅导结束3个月,在SCL-90总分及抑郁因子得分,SDS,HAMD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实验组被试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心理辅导后从缓解痛苦体验、认知模式改变、人际关系、应对方式、情绪控制、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了评价。有93%的人认为目标达成,有79%的团体成员认为本次团体辅导对他们的痛苦缓解有很大的帮助,21%的团体成员认为有一定帮助。93%的同学认知发生改变,79%的同学行为发生了改变,100%的团体成员认为总体有效(见表2)。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与个体心理辅导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法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径之一[4]。它具有普及性、体验性、探索性等特点。欧阳丹等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一定要在心理压力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在与平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5]。已经有相当多的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近年来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针对抑郁症的团体治疗逐渐成为配合药物治疗的一种主流手段尤其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发现抑郁症的团体治疗效果显著于个体治疗[6]。本研究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在校大的人际交往能力,互相帮助,自我效能及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大学生抑郁的症状得到控制并减轻。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冲,洪月慧,杨思.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90-191,164

[2]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

医学伦理学,1999,5: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122.

[4]蒋静.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积极心理学视角.聚焦长三角[M].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2

篇4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焦虑团体心理辅导理性情绪疗法放松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大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内心力量的增强。具有较强内心力量的学生,能灵活应对所面对的压力和困境,而内心力量较弱的人稍微受到打击就可能难以承受。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内心力量并不是很强,在面临各种压力时,很多大学生并不能坚强应对,却选择逃避甚至自杀。

对于考试焦虑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MandlerG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个体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情绪;WolpeJ提出考试焦虑是一种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Albert和Haber认为考试焦虑是由某些应试情境所引起的,对作业成绩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情绪反应,等等。而目前,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是郑日昌关于考试焦虑的界定,他指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事关人生重大转折的考试面前,不少考生由于把考试份量看得太重、期望值定得过高、把考试想象得很难。总认为别人复习得比自己好,自我感觉心理很乱,以至出现睡不着觉、整天彷徨不安、甚至无法集中精力复习等过度的焦虑反应,这对他们的考试能力会造成明显损害。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大,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是在校大学生取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生在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为了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调节学习、考试、生活带给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而能够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迁移至自己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目前关于考试焦虑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则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东北师范大学(一本)、长春大学(二本),随机抽取备考英语四、六级考试的400名大学生。挑选英语四、六级考前焦虑水平偏高且得分相近的30名大学生。将其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干预组有2名被试退出。

1.2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量表》,为干预组、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时使用。

《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量表》是本研究结合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它包括四个维度(情绪情感、认知、生理唤醒、行为)共17个题目。并采用6点评分法。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和分半信度(Spearnman―Brown系数)分别为0.9238、0.8957,表明信度指标较高。与TAS考试焦虑量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r=0.683,p

1.3干预方法

1.3.1干预方案制定依据

Hembrees(1988)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合理情绪疗法能够有效降低或缓解学生们的考试焦虑。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引起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包括: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影响自己的前途、自我评价、以往创伤经历。分析表明,这些原因主要源自于他们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介于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行为调节的能力,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制定参照理性情绪疗法,引导者着重通过改变被试以往的不合理的信念,从而降低焦虑情绪对自身的困扰。

此外,为了让大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更加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本方案还参考了行为疗法中最为常见的肌肉放松训练和呼吸放松训练。行进式肌肉放松,即PMR(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是一种放松技术,让身体所有不同的肌群按一定次序收放。这个技法于1929年由埃德蒙・雅各布森(Edmund Jacobson)创立。练习将身体分为四个主要的肌群:手臂、头、躯干和腿。呼吸控制训练,改编自尼克・梅西(Nick Masi)的磁带录音《生命的呼吸》(1993)这个练习。呼吸控制训练是放慢呼吸和防止与恐惧紧密相连的大口呼吸的特别有效的方法。如果刚出现焦虑的迹象就放慢呼吸,常常可以避免最糟糕的应激症状。

1.3.2干预方案实施过程

参与本实验的所有被试挑选遵循互不相识原则,保证对照组不会接触到干预组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从而有利于数据的精准性。干预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考试前6周进行,共分5次,每周1次,每次1小时。

1.3.3干预效果评估

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让干预组和对照组填写《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1.4统计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1.5,对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干预前后、对照组干预前后进行t检验。

2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和匹配样本t检验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量表评分的组间、组内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干预前两组被试在考试焦虑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0.698>0.05);干预后,干预组被试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0

3讨论

首先,对照组被试的后测成绩显著大于前测成绩。可以看出,考试的临近加剧了考生们的焦虑水平,不利于考生的发挥。而干预后的干预组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即干预后,他们的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这有利地证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水平。综上所述,本团体心理辅导对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大学生是必要和有效的。

其次,本干预的有效之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自身的优势。高效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咨询模式,引导者可以将面临同一问题的多个个体组成一个团体进行辅导,相对于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而言,它会减少很多时间与精力,这是本干预在短期内收到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影响源的多样性,更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的过程,他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利于让被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对策。

(2)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结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治疗过程中试图改变外界环境实属无能为力,只能从改变治疗小组成员主观认识及对外界压力的应付能力入手。故在考试焦虑的集体治疗过程中选用认知――行为疗法较为适宜。

(3)巩固与应对复发阶段。与林红,刘国秋在2007年《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及2008年李悦的《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训练》等研究相比,本研究增加了巩固与应对复发阶段,不仅可以强化个体所学技能,还可增加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持续性,使个体能积极应对焦虑情绪的再次困扰。

最后,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下:

(1)本研究只是从本市的两所院校中随机选取被试,被试的代表性存在不足。

(2)研究结果虽显示,干预组的整体干预效果明显,但是对那些具有特质焦虑的个体,进行短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否有显著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3)在距英语四、六级考前多久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能够达到最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未来研究方向

部分大学生在英语考试中表现出的高焦虑水平是语言类学科考试高焦虑的一种表现,因而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的方法是否能够有效迁移,以缓解语言学科考试焦虑,需要继续进行实证研究。特质焦虑的人群在生活诸多领域均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那么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是否有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

参考文献:

[1]滕秀杰,崔丽霞,李旭培.认知行为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8(7):875-878.

[2]Mandler.G,Sarason,S.B.A study of anxiety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Abnormal andSocial Psychology,1952,(47):166-173.

[3]Woipe.J.Psychotherapy by reciprocal inhibition[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30.

[4]A1pert.R.,Haber R.N.Anxiety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situations[J].Journal of Abnorma1and Social Psychology,1960,(61):207-215.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1993(增刊).31-35.90-92.

[6]丁正员.考前焦虑团体心理辅导实践及探讨[J].致远的沉思.

[7]Hembrees.Correlates.causes and effects of test anxiety.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8,(1):47-77.

[8][美]马修・麦克凯(Matthew McKay),玛撒・戴维斯(Martha Davis),帕特里・克范宁(Patrick Fanning)著.思想与情感[M].王鹏飞,李桃,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4.95.

[9]魏心.高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91-192.

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78-03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进行工作准备,选择职业,获取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一门重要课程。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就业指导课的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作了明确要求。但一直以来,各高校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该课程的课堂教法研究不够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吸引力不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如何让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增强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能够适应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得以增强,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得以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与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并通过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通过专业训练的技巧和方法,协助成员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以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和健康的态度行为,是团体成员学习、成长以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感悟式成长,重视在团队人际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在很多方面提供组员发展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当小组组员在年龄、爱好、生活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心理特征的类型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时,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团体内个体间的冲突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相似。同时,团体组员的多样性恰恰会带来组员间非常丰富的信息反馈,个体可以通过这些形形人的眼睛来全面地反思、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信任自己和他人,学会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成员之间的相互分享,实现每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准确定位,规划人生发展。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比较淡薄,自我认识不足,就业目标模糊。有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团体辅导是一种强调体验与认知并重的辅导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价值探索技术、绘画分析、纸笔练习、音乐表达、情景体验等团体辅导技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剖析自我,分析优势与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学生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在情境体验中关注自己的需要,了解社会职业,澄清职业兴趣,确定职业目标,在紧密联系大学学业和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教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尝试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从而实现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

(二)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技巧,培养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心理训练,当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难以得到释放和消除。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体验为主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成员身处其中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在和谐的人际互动气氛中,成员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见解,能够互相倾诉、彼此认同、相互理解,交流就业感受,从而减轻心理负担,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从而化解压力,激发斗志,增强求职的勇气和信心。

求职面试,包含制作个人简历、应答面试提问、求职面试礼仪等内容。求职面试不能光说不练,在讲授诸多技巧的时候,可以通过模拟求职场景,运用“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团体辅导手段,突出求职过程的难点与重点,增强授课的感染性与形象性,将关键问题和细节问题都讲得深入浅出。学生很容易将学到的求职面试知识活学活用,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体验,巩固学习效果。团体心理辅导聚焦大学生共同关心的生涯发展和职业选择、工作适应等问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特点,可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教师运用纸笔练习、身体运动、接触练习、媒体应用等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使他们在情感上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认知上产生思考与感悟,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分享,使学生之间的感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达到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强化了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模拟出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场景,向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的言行往往重现出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模式。在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恰当地认识、接受、尝试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参加者在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训练等主题情境活动体验时,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成员既能接受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又能成为帮助其他成员的力量。在共同的活动中,成员之间进行着交往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暗示、模仿、氛围、感染、人际关系、社会知觉等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成员们改变认知,探讨自我,学习新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处事态度,改善人际关系,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果成员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必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延伸,将习得的观念运用于真实的世界。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较好,提高了课程教育的感染力,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为了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大学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指导、创业教育、职业适应与发展等专题。每个专题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感悟反思、经验分享、行动尝试的团辅活动过程中领会知识、掌握概念、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求职择业能力。

针对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面列举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初识生涯规划――生涯意识培养。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介绍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掌握与生涯规划有关的术语,能够进行角色认知,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首先通过“按摩高手、滚雪球”等破冰游戏促进团体成员的相互认识,拉近成员间的心理距离;接着引用案例“一位大学新生的心里话”创设情景,导入活动“现在我关心的事”、“大学生小明的生涯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涯,让学生对生涯的概念和角色认知进行合作、探究;再通过活动“鲁滨逊的寻梦之旅”,引导学生探求工作能够带来的回报,理解职业对于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随后进行案例分析活动:“小林求职的启示”,让学生合作探究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总结出生涯规划的定义。最后通过活动“十年愿景书”,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想象和探索,强化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制定。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环境,进行职业决策,认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画像、兴趣岛、家庭职业树、价值观大拍卖、生涯十字路、冒险地雷、职业探访分享、生涯列车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以及职业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抉择,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制订行动计划,规划未来发展。

(三)教学内容:求职大练兵――面试技巧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首先从师生互动小游戏开始,设计“逃脱游戏”、“选谁做朋友”等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仅仅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所能带来的不同结果,更让他们体会到人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的深刻含义;接着采用模拟小面试、现场演示面试礼仪、情景练习、个案分析等团辅形式为学生们讲解应聘技巧与面试礼仪;最后通过“职场亮剑”、“职场生存考验”、“职面未来”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团体面试过程,丰富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求职行动力。

(四)教学内容:直面困难,一往无前――就业心理训练。该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首先通过“成长三部曲”、“涂鸦心情”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通过“压力圈”、“蜗牛壳”等活动澄清压力的来源,讨论自己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正确面对压力;随后通过“冥想放松”练习帮助学生体验放松的感觉,学会通过放松训练减压,利用“头脑风暴―寻求策略”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学会分享别人的经验和方法,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挑战;最后通过“遇见未来的你”这个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收获,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帮助学生把意愿变成行动,以更好的心态拼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实施的建议

(一)把握好团体心理辅导各环节的侧重点。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按照预热、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成长评价、行动尝试五个环节展开。预热环节是为了引发个人参加团体的兴趣和需要,让成员彼此认识跨越沟通的障碍,教师要侧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适度开放自己,善于赞赏和鼓励。活动体验环节是唤起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开始将活动中的肢体接触转化为心灵交流,并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教师应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选择性地对学生看法作出回应和引导,并控制学生体验活动的时间,引导整个体验活动的进程。

学生在活动中会产生很多体验,交流分享环节侧重让成员分享体验,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行为,在“自我沟通”中成长,深化自我认识,理解与接纳他人,实现活动目标明朗化。成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程序的每个环节,可以鼓励成员在活动前定下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在小组活动时间内进行自我肯定;也可以在每一活动后填写有刻度的或有情感头像的回馈单,加强体验或反馈意见。行动尝试是学生将体验、分享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概念,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经验整合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渗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运用反映、反馈、评估整合等技巧,帮助成员强化对问题新的认知,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提供机会让成员回顾团体经验,鼓励成员间进行给予与接受反馈,总结在团体活动中的收获,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真实的生活。

(二)完善团体辅导实施方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如果教师不具备团体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则成员们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造成参与度低,致使辅导过程流于形式。这就务必要加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生涯就业指导理论的应用研究,完善辅导实施方案,根据团体中每个成员的不同特质来设定辅导方案,并模拟辅导以明确操作流程;授课教师要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虽源自与心理学,最初仅是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一种手段,用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但同时它也具有教育功能,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解决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

[2]韦志兆.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黄学超.团体辅导技术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7)

[4]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

[5]陈玲.基于团体辅导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 50)

篇6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被试的筛选

1.研究对象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新生,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来筛选被试。通过访谈和同质性测试,选取大一新生两个班级凝聚力水平差不多的班级,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本研究共66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3人。

2.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筛选

对两个班级的班级凝聚力得分进行T检验,数据显示,两个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得分差异不显著,这就说明这两个班级的凝聚力现状相当,本研究可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如下表:

*p

进一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1班凝聚力分数(3.91±.505)低于2班凝聚力分数(3.92±.564),所以本研究将1班确定为实验班,将2班确定为对照班。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制定

1.理论依据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从低到高的五个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某个层次相对满足时,在群体中的人们则需要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团体动力学理论强调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是通过团体各部分力量作用于个体起作用。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集体力量的作用,所以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都是通过设计和开展集体活动,让成员体会到团队的作用,与此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事实依据

对相关团体辅导书籍的参考与借鉴。在本次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参考了李娟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王国强的团体辅导对提高初中生班级凝聚力的实验研究,曾朝红的团体辅导对提升小学生班级凝聚力的实验研究等资料。

大学新生班级的凝聚力具体状况。通过对班级凝聚力的调查,了解到班级凝聚力状况如下:同学之间不够团结,个别同学之间不能相互信任,有小集体的现象,大多以寝室为单位,同学之间的交流少,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交流,集体的荣誉感不强,个别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对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实验班在人际关系、班级制度、班级目标、世界观这四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这些依据,本次团体辅导方案主要从人际关系、世界观认同、制度认同、目标认同来提升实验班级的凝聚力。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环节及方案

根据前面的调查与分析,此次针对实验班凝聚力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O计了8次活动,主要侧重于人际关系、班级目标、世界观、班级制度方面凝聚力水平的提高。每次活动45分钟,都由同一名团体心理辅导专业教师实施辅导方案。

作者简介:曾朝红(1986-),女,重庆荣昌人,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7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始业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通常是指各高校为了让初入大学的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或预备教育,具有衔接性和导入性。始业教育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对于帮助新生调整心态、了解大学生活、缩短新环境适应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乃至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安排了一定的始业教育课程与活动。

一、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始业教育缺乏学生主体性。现行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具有较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在大学学习生活等相关方面内容都还没真正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将学校认为重要的内容通过“灌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形式就是普遍采取开讲座、开报告会等形式,因此大学新生在整个始业教育阶段都是被动、机械地参与其中,接受大批量的内容,这样的始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始业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入学1-3个月期间,学生当中学习不适应的达到30.89%,人际关系不够协调的达20.38%,物质环境不适应的达22.29%,心理不适应的达16.56%[1]。因此,始业教育必须要系统而全面才能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但现行始业教育大多数局限于规章制度学习、专业了解及爱校教育,较少涉及大学学习的某一方面及对于进入大学后心态的调整。表1列举了大部分高校始业教育主要涉及的内容与形式:

表1 始业教育常规内容及形式

从表1中不难发现始业教育设置的内容已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所发挥的作用也有限。学生在入学后遇到问题无法应对,会对其后续发展乃至整个大学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据调查,52.23%的学生认为新生始业教育针对性不强;35.67%的学生认为新生始业教育内容上够系统;在教育内容方面,60.83%的同学最想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但就教育效果而言,只有5.1%的同学表示很满意,29.9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1]。

三是始业教育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高校的始业教育往往集中在开学的第一周或前两周,时间短,且安排内容较多,常常有学生抱怨在始业教育的这一段时间,自己总是很忙,却没有真正得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或没有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当新生们开始对大学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时,当新生们真正遇到问题时,始业教育却早已停止,这将极大地阻碍大学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是始业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及有效性。现行始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教育者预设的教育效果。而其主要表现就是以“讲授法”为主要形式,在教育方式上采取集体听讲的方式,重灌输而轻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无法真正调动新生的积极性与投入性,导致始业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

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之下进行的一种类心理咨询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往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2]。

团体动力学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团体动力学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整体比部分重要。团体作为一种具有内在关系的系统,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孤立的个体。他提出的场论表明,个人行为的产生不仅受到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而且也受当时所处群体心理场的影响。团体动力学中针对团体凝聚力的研究也表明,团体凝聚力会使团体成员紧密团结在一定的目标之下,使团体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整合性的团体。团体成员能够将个人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影响个体行为的目的。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别心理辅导,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力及更好的效果[2]。

因此,在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与新生适应相关的主题团体辅导,首先可以增进班级内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营造班级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消除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打下基础。其次,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队同学之间的经验分享等交流,能够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更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发展方向等,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再次,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减少学习适应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团体心理辅导能够通过预设情境增强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一新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进行的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学院心理辅导站为依托,在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下,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针对他们遇到的适应问题,根据新生班级的要求,在各个新生班级中开展各类不同性质、类型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一新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适应能力,改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自信,进而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使大一新生们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

心理辅导站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式,了解新生在初入大学时的心理需求及存在问题,并以此设计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图1为本次始业教育中涉及的团体辅导活动:

图1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生团体辅导活动安排

在新生军训期间,大家对班级人际关系较为关注,希望能迅速和班级同学熟悉起来。因此,心理辅导站设计了以“今天我们来相聚”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接下来,本文将以“今天我们来相聚”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为例做具体的介绍。

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今天我们来相聚”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场地:室内

人数:0~30人

时间:1~1.5个小时

活动准备:PPT、音乐、画有一棵树的海报等

目的:通过团体游戏、讨论交流、经验分享等过程,增进新班级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同学们对于新班级的归属感,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一:寻找“有缘人”(每位同学会随机抽一张拼图,音乐响起后,同学们通过颜色、形状等线索,寻找同一个图形的成员,最先将图形拼出的小组获胜。找到“有缘人”之后,整个小组围坐在一起,相互介绍自己,通过交谈找出彼此之间三个以上的共同点。随后全班交流分享)。

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已形成的寝室成员抱团的格局,让不同寝室的同学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增加对班级其他同学的认识。

环节二:我们的约定(小组内交流,成员们提出对新班级的希望,可以为班级取名,可以为班级选择班歌,等等,最后全班分享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并由班委记录下每个同学对班级的期望,制定属于每个人的“班级约定”)。

此环节主要是希望通过表达每个人对班级的期望,来制定一份由每个成员的意见汇集而成的班级约定或班规,来增强同学对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在约束班级同学的行为,使之与班级目标等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三:无家可归(在背景音乐下,全体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当主持人说“变5人一组”,全体成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数字组合成一个新的圆圈;没有找到“家”的同学可以谈谈来到这个集体后的感受,等等;主持人可以多次变化数字,让同学们充分体验融入集体的感觉)。

此环节是为了让班级同学充分体验班集体带来的“家”的感觉,体验团体对个体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增加同学对于班级的归属感。

环节四:心有千千结(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两组成员分别手拉手围成圆圈,并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别拉的是谁;当听到主持人说放手时,大家立刻放手,并稍作走动;当主持人说“停”时,大家站住不动,迅速与原来左右两边的同学牵手;在一定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圆圈;再把整个班级的同学合起来围成一个大圈,按照之前的方法再进行一次。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对此活动做引申,如刚成立的新班级,大家肯定都还比较陌生,我们之间可能存在了许多这样那样的“结”,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结”,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结”,等等,由同学分享感受)。

此环节希望通过游戏让大家体验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环节五:缘来一家人(在《缘来一家人》的背景音乐下,主持人将事先制作好的代表新班级的画有一棵树的海报贴在黑板上,全体同学依次在代表班级的树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及对新班级的期望,主持人可以分享部分感言,最后全体成员与海报一起合影留念)

此环节为结束环节,通过“班级树”将班级的形象具象化,并通过写感想与期望进一步加强同学对班级的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心理辅导站根据大一新生不同的需求还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针对寝室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而设计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团体辅导活动,针对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设计了关于大学学习规划的“大学学习知多少”团体辅导活动,针对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现象设计了关于时间管理的“我的时间我做主”团体辅导活动,等等。参与团体的方式根据同学反映问题的普遍性,可以进行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也可以在大一新生群体里招募具有共同需求的团体成员。而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始业教育时间也从过去集中在开学初延长到一个学期,根据学生不同时间段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一新生始业教育,对于解决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具有较好的作用,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改变传统始业教育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弊端,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增强了始业教育的针对性,更有效地解决了新生的适应问题,消除了始业教育形式化的弊端。再次,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始业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开学前两周,而是根据同学们不同时段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比如,以往对于专业的介绍都放在新生军训期间,但那个时候学生还未接触大学的课程学习,对于大学学习缺乏经验上的感知,因而关于学习方面的始业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始业教育则通过定期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同学的需求,及时作出下一步的团体辅导计划,及时有效地帮助新生解决问题。最后,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及互相学习,这能够更有效地启发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广泛。这种新的始业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及针对性,值得在国内高校中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大学新生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Zung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前测,筛选出20名SDS量表得分为53―62分之间的大学新生,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学生,实验组参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SDS量表对其进行后测,结果发现实验组大学新生干预后,SDS总分与实验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轻度抑郁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3-01

抑郁是一种极易出现的心理障碍,被称为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的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已达到3.5亿,而在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9%,我国每年自杀事件高达28.7万起,其中80%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而《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研究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人际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心理辅导方式,宋玉冰等对40名具有抑郁心理状况的贫困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发现被试的抑郁状况有明显的下降,本研究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的大学生的研究效果。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鄄tory)对2015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量,筛选出第25题作出肯定回答的46名学生,通过访谈与SDS量表得分,最终筛选出具有轻度抑郁的2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10人,女生7人,男生3人,控制组10人,女生5人,男生5人,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各项抑郁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1.2测评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问卷,该问卷有64个问题构成,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积极交往、学习心理、情绪反应等方面,较为客观的反应大学生的身心状况。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测量抑郁的严重程度及治疗中的变化,包括20个题项,反应神经性―情感症状、躯体、神经运动、抑郁的心理障碍四组特异性症状。

1.3干预时间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为期8周,共计20小时,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照常上课和学习。

1.4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设计八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计三个阶段即:开始、发展、结束,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开始阶段主题:有缘来相聚;发展阶段主题:我是谁、爱从哪里来、提升爱的能力、价值观的探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束阶段主题:发挥自身优势和美德。每次活动包括做游戏、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内容。

1.5数据的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0。

2.结果

如表2所示所示,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在SDS总分以及“精神性―情感症状”、“抑郁的心理障碍”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差异显著(p0.05)。控制组在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总分以及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积极心理学为理念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心理困惑的平台,并且让学生学会新的认知方式。

3.1团体心理活动帮助团体成员改变不良认知模式

参加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个体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团体活动中积极参加游戏、与团体其他成员交流学习,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团体其他成员的接纳使得个体找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更加积极的去认识自己,改变以往别人都活得很开心,只有我活得不好类似这样的不良认知。

3.2团体心理活动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戴高帽”“优点轰炸”等活动,让个体关注自己的优点,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让个体运用自身积极能量消除抑郁情绪,使个体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3团体心理辅导使个体学会自我反思和调节

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后环节,每一个成员分享自己的收获,团体成员积极探索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自身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积极的反思,并给自己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升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缓解轻度抑郁学生的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人际关系;团体处理;评价研究;精神卫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31-0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人际交往困惑已成为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适应问题。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使大学生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并因此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1]。个别心理咨询在交往障碍咨询上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着咨询周期长、效率低、咨询效果难以控制和巩固、经常出现反复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为团体成员提供彼此观察、学习、交往的机会,促使个体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重新认识自我以及他人,产生新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具有效率高、涉及面广、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够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2-4]。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回避、苦恼、自尊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指导与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心理测验和面谈的方式,从125名自愿报名的大学生中确定了24名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均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惑,并具有提高自身交往能力的愿望。将24名学生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8人,男、女各半。A组为实验组,团体辅导过程中有2名人际交往良好的同学作为榜样共同参与;B组为实验组;C组为控制组。

1.2 研究工具 (1)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5],该量表含有28个条目,分为回避和苦恼2个分量表,评分采用“是-否”方式,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2)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5],该量表含有10个条目,评分采用4级,得分范围从10(自尊程度最低)到40(自尊程度最高)。在干预前后分别应用上述量表进行测试。

1.3 团体心理辅导方法 由8次活动组成,每次活动时间为2 h,每周活动1次,采用游戏、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等形式进行。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单元一:增加成员对团体性质、目标、进行方式和内容的认识;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认识,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营造团体融洽、开放的气氛;制定团体规范,形成团体意识。单元二:引导成员敞开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促进悦纳自我,帮助成员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单元三:促使成员觉察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明确受人欢迎的人格特质以及自己的人际期待;引导成员对照自身的特质,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单元四:引导成员了解非理性信念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帮助成员澄清人际交往中的非理性信念;指导成员学习如何用理性信念替代非理性信念。单元五:带领成员练习有效的沟通技能,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互相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单元六:向成员介绍人际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知识;引导成员学会分析自我心理状态;指导成员在不同情境中正确使用各种自我状态。单元七:引导成员练习并运用所学的人际沟通技能,并将其带到日常生活中;促使成员学会合作,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单元八:巩固辅导成果。

2 结果

2.1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各组间比较 团体辅导前各组在各项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过8周的团体辅导后,A组的社会回避与苦恼总分、社会回避、焦虑得分都显著低于C组(P

2.2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各组内比较 由表1可见,A组在团体辅导后,社会回避与苦恼总分、社会回避和焦虑得分都显著低于辅导前(P

3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部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团体的成员在互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性和助人行为,因此,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辅导[6]。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2个实验组的成员在社会回避与苦恼、社会回避、焦虑以及自尊等方面均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且变化显著,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上具有积极的短期效果,和国内的研究结果一致[7-9]。同时,在团体心理辅导后,有榜样学生参与的A组与无榜样学生参与的B组在社会回避与苦恼、自尊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社会回避的前后测组间差异比B组更为显著。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更重要、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察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学习行为不一定需要通过强化,只需要观察行为示范原型被强化的过程就可以发生。团体辅导中的榜样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在年龄、兴趣爱好、教育背景等方面与其他学生有较高的相似性,因而,能引起团体成员的认同和模仿。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中成员间的互相学习与模仿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增加适当比例的相对活跃成员,对提高团体辅导的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2]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心理学科,2000,23(1):77-79.

[3]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154.

[4]洪鸿,杨凤池,李梅.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的干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1):11.

[5]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1-243,318-319.

[6] 苏雯.云南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团体咨询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 (5):337-339.

[7] 李英,刘爱书,张守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52-256.

[8] 杨宏飞,唐永卿,郭洪芹.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效果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6):692.

[9] 汪明春.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策略.黑龙江教科研究,2007,(153):137-139.

篇10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问题 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9-01

一、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问题表现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离开了熟悉的高中同学和家人,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将要生活和学习在一起的陌生人,因此就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都会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缺乏对新集体的融入感,不愿意同新同学进行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生活适应上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经常会面对独立自主的生活产生手足无措的感觉。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只顾学习,生活中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而在进入到大学后,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学生自己解决,这对已经对家人产生依赖的学生来讲,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新生就会产生非常苦闷的心理问题。

3.大学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最大的考验还是来自于学习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理想专业与现实学习之间的差距,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失落感。还有一方面是由于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会让很多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中懒散应对的结果就是导致成绩不合格现象的发生,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急躁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的策略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就需要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针对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里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高校应该加强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心理问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力度,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的摆正自身的心态更好的适应大学的新生活。与此同时还应该开展具体的情商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会学生能够在学习和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新生对新生活的适应性,减少由于未知和陌生而产生的心理焦虑问题。

2.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重视对特殊新生群体心理问题的关注。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指的就是家境比较贫困,以及身体上有缺陷的大学新生,这些学生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进而诱发心理问题的滋生。这就需要高校和班级辅导员加强对他们心理变化情况的重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寻求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帮助,可以通过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或者帮助他们参加更广泛的社交活动,避免出现他们由于自身原因而远离交际的现象,要提高对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效性,从实际情况入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成长。

3.加强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里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班级辅导员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自己放在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要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加深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体会,才能寻找到更加高效的解决措施,以心交心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大学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4.加强对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健全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心理调试与班级团体辅导,还需要不断的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要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减轻大学新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高校可以建立大学新生的心理档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快速准确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帮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并积极的配合心理疏导工作,早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增加心理健康咨询的硬件设施,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

总而言之,加强大学新生入学心理调适与班级团体辅导,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同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健全搞笑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快速的适应新环境,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