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缺乏法令依据
任何一种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行事,有了周延细密的法令规章,才能正常运作,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迄至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休闲农业”或“观光农业”为名称且全国适用的法规,且相关配套措施尚处各地方自行“试点”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于法无据的情况下,事实面临着很多发展困难。例如,未取得营业执照不得收取门票,土地使用上尚未规划休闲农业区,休闲农业区一旦停止营业应如何处理税收问题,以及建筑、食品、卫生、安全、水土保持、环保等问题,皆可能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
2.农民缺乏合作精神
休闲农业是将纯农业生产的初级产业,转变为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游憩的农业服务性产业;休闲农业区的规划原则虽然应该考虑游客需求,最终的经营目的仍应以农民利益为依归,建立农民团体合作经营的共识,非常重要。部份农民仅以共同经营的组织方式来经营,缺乏较强而有力的组织体制,难免产生经营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分担等,稍有不慎,甚至遭到解散的后果。另外休闲农业的经营涉及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住宿安排、导游解说、设施与资源的管理维护,以及纠纷调解、旅游申诉、安全及公共关系等管理,这些课题非一般农场有能力去处理,急需政府单位的协助与辅导,才能有所作为。
3.缺乏本土发展经验
我国休闲农业基本是参考日本及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农村资源提供观光游憩之用,具有教育、游憩、经济、环保,社会和医疗的多目标功能。我国虽然有20余年推动“观光农业”的经验,不过发展的经验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由于外在社会环境的需求,以及农政单位,农民团体和农业经营者的共识与资源的投入,促使国内休闲农业快速发展起来,然而仍属起步阶段,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必须再凝聚专家学者的学识及经验,共同努力,才能将我国传统农村培植出令大众喜爱的新风貌。
4.缺乏规划设计
我国休闲农业以大规模“农家乐”模式为主,数十或数百家多围绕着采摘、垂钓、食宿等基本的乡间体验活动,彼此的间少有创新或差异性。企业型观光休闲农场,以餐饮及度假住宿为重点,提供的休闲度假活动也极为似,较难凸显特色。在缺乏区位与产品的差异下,区域的同类型休闲农业彼此竞争,削减利润,降低服务质量。休闲农业在建立主题、塑造印象、开发纪?品,诱发视、听、嗅、味、触五觉,设计深刻感人的体验活动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进之处。
5.对农业资源造成破坏
不是每个区域或每个农民都适合经营休闲农业,如果一窝蜂的经营,加上无正常的营运管理,将对正常农业造成冲击。再者,许多休闲农业的休闲设施设置,多以游憩观点为主,未针对农地的特性,考虑对农业的影响来规划,往往将优良的田园,移作建筑使用。另外,一般游客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若无适当的教育引导,会影响正常农业的生产经营;例如观光果园若采收折枝不当,会影响明年的果树结果。农民或农民组织为了发展休闲农业而泛观光化,不当的建筑开发行为,在场内投入大量非必要的设施,结果造成许多原本很漂亮的自然景点,都设置了人工设施,不但破坏农村应有的风貌,并且与农村的环境与景观无法调和。
二、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协助休闲农场合法经营与设置
要制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针对申请设置休闲农场、休闲农场设施及未经许可擅自设置休闲农场及未依规定自行变更休闲农场用途或变更经营计划者的处罚方式等进行明文规定。希望借此法令的约束,使休闲农场能够有合理的管理与发展。
申请休闲农业对于目前的一般的农民来说,因对于法律规章不是很熟悉,因此建议未来休闲农业的申请需要设置一个单一窗口提供咨询服务,负责说明与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的相关规定与所需文件等,以加强休闲农业合法化的目标。对于非法设立的休闲农场,基于环境的保护、农村的发展、游客权益的维护与生命财产的确保等因素的考虑,应避免使违法经营的休闲农场业者继续扩大,并使其进入合法经营的轨道上来,以维护农村农业的资源、建立法律的威信。
2.休闲农业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
要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休闲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注重加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建设,理顺休闲农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各种生产企业及其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休闲农业企业要积极探索用现代经营理念来开展经营管理。休闲农业企业在管理方面要形成企业系统管理化机制,责、权、利一致的激励机制和生产与科研一体化机制。
3.要实现休闲农业软硬体的兼顾与配合
休闲农业发展不但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也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成果。硬件方面包括闲置空间的改造与再用、环境美化、休闲服务设施设置,标示引导系统设、交通系统改、旧有设施改善等,旨在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软件方面强调园区的经营管理、营销策?、导游解说、组织的运作、教育训练、以及休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满足游客需求,并增进旅客的满意。
4.加强对休闲农业的宏观管理
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经营农户的根本利益,顺应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区县和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2
关键词:乡镇;休闲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乡镇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以及观光渔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它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逐渐多元化并与乡村旅游业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对乡镇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新的产业面的形成;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和地方文化的保护;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乡镇发展休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休闲农业区项目设置特色性差、结构形式单一
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以及观光渔业是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在这些休闲农业园中人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园区中旅游项目的设置多是相同的,没有很好的与休闲园的主体相结合,使得特色性表现得不够明显,导致园区吸引的顾客比较少,达不到休闲农业园建立的目的,经济效益几乎处于入不敷出的阶段。由于园区管理者决策上的一些问题使得园区的规模以及发展模式都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2 休闲农业区存在雷同建设的问题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大多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的,并且由于他们在建立之初没有做过多的调查,例如,对相邻地区的建设情况不了解等导致同一地区范围内多数的休闲农业园不管是在风格、品味以及规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县,这些县都是相互毗邻,并且垂钓园、采摘节随处可见,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较大,单个休闲园的效益就不太好。
2.3 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效益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休闲农业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看到休闲农业带来的利润之后,欠考虑地把休闲农业的数量涨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却还是少数。总结原因,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园区区位选择上存在失误,对休闲农业客源、旅游项目以及经营条件等特性考虑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在区位选择上休闲农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大中城市郊区、著名旅游景点附近、特色农业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场,而在风景名胜附近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客源,同时一般来说,农业基础较好并且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地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大。
2.4 细节水平建设得不到位
农民个体以及乡集体出资开发休闲农业园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建设模式。资金不足往往是休闲农业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大问题,所以在休闲农业的细节建设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闲园区的旅游卫生环境比较差,园区中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细节建设不到位带来的恶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2.5 休闲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受农业发展季节性的影响,休闲农业也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休闲农业的旅游季节比较短,无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样可以四季经营。打破季节性的影响是当今休闲农业发展多面临的一大问题。
3 解决乡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
3.1 凸显休闲农业的特色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都应该重视当地地域特色的彰显以及文化特色的凸显,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会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农业物产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技艺在休闲农业的建设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3.2 加强政府干预,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泛滥
在乡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数量过多。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当地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部分人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出详细的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资金的投入,发展优质休闲农业。
3.3 提高休闲农业区内项目的多样化
设计活泼多样的经营项目以及休闲农业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休闲农业区是如今人们释放压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数都是家庭整体前来游玩,所以在休闲农业区内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项目建设,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3.4 加强休闲农业人才的培养
篇3
1.现存的农业休闲项目档次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小规模的餐饮、农家乐及采摘园等形式,大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简单,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针对消费者的品牌知名度,更没有形成所谓的“口碑”传播。休闲农业区内缺乏具有较高档次、良好生活品味的设施建设。
2.大部分休闲园区的从业人员缺少培训,素质偏低。休闲农业区内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当地村民,对从事休闲农业缺乏经历及经验。休闲农业区内的从业人员没有较高的学历,基本素质偏低,而且从业主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经过简单培训便进行从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一些京郊区县在休闲农业发展上,政府的调控力度不足,没有对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明确定位,没有对产业布局、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划分。扶持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用地、资金贷款等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方面未能为休闲农业的宣传提出行而有效的措施,导致休闲农业在社会上影响力不足。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科学合理的规划北京郊区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当地政府应当加强针对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意识,努力做到将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完美衔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貌以及基础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设计休闲农业区,对空间布局、交通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努力做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区在经营中还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有特色的休闲体验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争取在该产业中树立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甚至忠诚度,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提供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例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了一款“做一天渔民”的休闲体验活动,用自身特色树立品牌形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经营内容上开拓思路,因地制宜弘扬自身特色,打造自身品牌效应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3.休闲农业发展经济效益应当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在大踏步发展、促进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兼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本地休闲农业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尊重当地居民意志,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休闲农业产业与自然文化、历史文化共同和谐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休闲农业产业区内的环境,促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休闲农业区的内外道路修缮、完善周边环境,解决“进山难”、“难出山”、村庄道路差等问题,解决好道路问题就会增加游客数量、游览次数。同时加强区域内的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卫生等接待条件,根据中、高档次标准提升当地的接待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档次,全面提升当地服务业水准。
篇4
>>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研究 河北省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推进沿海地区发展 财税政策与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河北省沿海地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水平动态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如何实现后来居上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特点评析 对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苏北沿海地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唐山市政府.2016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
[4] 沧州市政府.2016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http:///zwbz/jrcz/369122.shtml.
[5] 俞史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6]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篇5
2、蒋斌(1991-),男,四川蓬安人,成都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09级本科学生。
摘要:特色水果产业园区建设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特色水果园区发展存在突出问题,亟待结构优化加以改观。四川蓬安以特色水果园区为突破,带动当地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明显。
关键词:特色产业;生态农业;蓬安实践;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加快,特色水果产业园区也得以提档升级。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水果园区既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又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休闲旅游资源。然而,特色果园的开拓离不开农业生态的大环境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还有诸多问题不容回避。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历史、国情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传统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地区道路状况较差,与外界联系不方便,水电气也不完善,生活不方便。这些都将制约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
2、生态休闲农业分布不均,规划落后。
部分地区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的引导与规划。一方面是因为自然原因:我国地形和气候由东向西的农业发展适宜度降低,农业发展不利,而生态休闲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东向西递减,经济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农业发展投入越高,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也越好。全国休闲农业分布区域不均匀,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发达省份,西部地区则较少。
3、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落后。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农村,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或休闲产业等服务型行业,这对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经营休闲农业的多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事休闲农业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条件,政府缺乏指导,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也没有专门培训,大多数的经营模式都是模仿他人,经营模式粗犷、单一、创意度不够,形式雷同而缺乏吸引力。
二、四川蓬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的综合效能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特色农业建设成果较为突出。其中,蓬安县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特色水果产业,并带动乡村旅游同步发展,彰显出生态农业的综合效能。
1、特色果园产业规模化发展。
特色水果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类型。蓬安县柑橘“锦橙100号”特色品种是在蓬安选育而成的水果精品。“锦橙100号”高桩、果大、核少、色艳、汁多、味浓、化渣、丰产、早熟、耐贮等主要经济性状稳定,生态适应性强,宜栽范围广,名列全国优秀锦橙榜首,现已成为四川省内外数十个县市的主栽品种。古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蓬安县围绕创建“中国锦橙第一县”的战略目标,对水果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兴建水果产业基地、加强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培育水果专重大户、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具有蓬安特色的水果产业。以锦橙100号为龙头的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蓬安的支柱产业,规模化效益十分突出。
2、优势互补,产业联动。
生态农业的科学发展,首要的是政府主导规划。截止2012年底,蓬安县编制覆盖3个乡镇26个村、面积45.3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拟投资2.64亿元,建3万亩柑桔产业示范片。目前除了完成1.8万亩老柑桔园标准化管理工作外,还完成1.2万亩柑桔新栽规划及苗木采购,完成锦屏镇500亩珍稀植物园规划设计,陆续启动苗木栽植。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一区三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0.6亿元,重点打造了长梁—正源—锦屏优质柑桔示范园,改造和新栽柑桔3万亩。此外,农业生产的成效拓宽了当地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蓬安地处四川东部境内有318线国道,南大梁高速公路,达成线铁路是四川连接中东部的重要通道,而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是中国的中东部。区域内嘉陵江穿流而过带来了优美的自然水域风光,与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相配合。在蓬安县的四条精品线路中,以利溪、三坝、河舒等“锦橙100号”示范带、河舒桃花村、城郊农业生态园、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线。这样一来,特色水果园区之间就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与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景区相结合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未来发展的展望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生态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农业满足现代需求的功能延伸。尽管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效果并不乐观。因此,要充分考量农业经济的市场发展规律,认识到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是保障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发展就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资源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休闲农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时间也增加了农业经济增长点,并能有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发展获得全面提振。因此,政府应继续主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使休闲生态农业成为人们休闲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型方式。蓬安县特色水果园区具有规模大、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特色鲜明等优点,人们更应抓住这些优势来改变水果种植业中体现出的单一农业发展模式,使其发展成为以农业为主,休闲、观光、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多重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2、合理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蓬安县特色水果园区的成功实践证明: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水果园区进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合理拓宽入园交通,科学设计现代化的生态停车场,注意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餐饮住宿接待设施要科学布局,考虑好景区接待能力,标准化、统一化管理,让游客能住得舒服、吃得健康放心,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好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
总之,发展特色果业,就是要走生态农业休闲之路,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业、生态农业等的建设相结合。探索研究生态开发的有效方法,综合利用资源如水资源重复利用,废弃物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适时开发新兴的资源。(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仙春.休闲观光果业开发的实践思考[J].浙江柑橘,2012,(03).
[2]俞玮.特色果业发展路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0,(04)
[3]徐明,熊哲,孙咏华.国际休闲农业组织研究及其对中国农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启示[J],2010,(10).
篇6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笔者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以推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发展为落脚点,诠释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位,分析了目前北京休闲农业所存在的问题,诸如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环境污染、缺乏品牌效应、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北京城市建设协调共进提供科学而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京津冀;北京;现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6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哲社基地-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简介:谭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讯作者:史亚军,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教学与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赋予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经济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统筹区位、资源、生态、经济基础等要素,实现北京与河北、天津2 地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是多年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闲农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健康舒适为目标,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绿色产业。
1 生态休闲农业定位
1.1 概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休闲农业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健康、环保与永续观念为导向,以带动京津冀休闲农业经营消费、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把农村产业、经济、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研发个性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同时发挥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是保障农村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绿色休闲农业[1-2]。
笔者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从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图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态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所谓生产功能是指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宽了农业以及涉农企业的收入渠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所谓生活功能是指通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农事耕作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达到修养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所谓生态功能是指生态休闲农业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提升人们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3]。
1.2.2 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下旅游的热潮。生态休闲农业顺势而生,以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目标,依托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态休闲旅游,打造景观欣赏、森林漫步、文化欣赏、生态康养的产业形态,创造人与自然永续共存的和谐环境[4]。
1.2.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生态休闲农业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不断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繁殖优良新品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创新加工及保鲜技术,适度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同时根据不同农产品特色,加以创意包装,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新型农业产业。
1.2.4 以健康自然为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绿色生态环境、更加渴望亲近自然。生态休闲农业就是通过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中旅游资源因素,为游客提供生态、清新、舒适、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有利于城镇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缓解紧张工作压力、陶冶情操,满足消费者追求快乐、惬意、安逸以及修养身心、接触自然的休闲需求,使其得到体质、智力的恢复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题为特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村旅游市场,逐步向精致,特色与多元主题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结合人文、艺术与创意美学,兼具自然观光景点,研发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分析研究
当前北京农业的发展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展变化,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带来了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5-6]。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各种突出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才能解决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需求
生态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目前北京最为尖锐的矛盾。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探索保护环境有效路径、促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势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这些水资源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北京属于特贫水城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北京每年水库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是中国全国范围内下降最快的3 个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 亿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约2069.3 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为193 m3,是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北京不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严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亿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资源要求北京市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8]。
2.1.2 空气北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京津冀地区PM 2.5 值几次濒临“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浓度排行最严重前13 个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浓度远远超于国家标准,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长期暴露在雾霾之下同时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监测结果显示,过去5 年间北京肺癌发病率增加了70%,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会有45人患有肺癌[9]。蓝天难见、雾霾满天、繁星无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场需求
休闲娱乐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北京市人们休闲娱乐的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各种市场需求助推着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休闲娱乐功能齐全,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将成为21 世纪北京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费水平增高从消费性支出来看,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已经达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占了15.37%,31.3%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经满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们的消费倾向将会转向更高层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表2)。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医疗、房价、养老、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单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身心疲惫,据2012 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显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重,人们急需要通过休闲度假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12]。
2.2.2 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据北京市调查统计,随着节假日的增多,游客数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总接待游客数高达80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6%,乡村民俗户接待游客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增长率分别为14.1%、12.2%、10.4%和18.3%[13]。从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间北京市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从2009 年的1597 万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万人次,总数增加了347 万人次,经营总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断增长,说明北京市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14]。
2.3 绿色产品需求
绿色健康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目标。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发,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许多顾虑与担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人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3.1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急需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出口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种植方式、生产环节、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以及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国只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才能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农业生产施用化肥达到13.68 万t,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农产品所附的农药残留增多,农产品质量降低,危害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加剧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人们更加青睐于天然、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3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北京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目前北京郊区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盲目发展,单纯停留在提供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阶段,人为因素过重,与“重返自然亲近自然”主题相违背,参与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农家乐”模式已经日趋势微;对于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内交通设施、水电设施、住宿设施不完善、档次偏低;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难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当数量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主体主要为当地的农户,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多的专业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服务水平偏低,降低了观光区档次,减少了客流量[15]。
3.2 过度开发,造成部分环境污染
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短期经济效益的递增,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娱乐项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项目,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增多的休闲农业项目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的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空气、植被以及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6]。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乱攀枝叶、乱写乱划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无视脆弱环境的旅游行为都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3 休闲农业产品档次偏低,缺乏品牌效应
各郊区县的大多数休闲旅游经营户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经营观念上,在项目宣传、市场拓展、产品包装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观念较弱,同时,各景点之间缺乏合作宣传意识,没有形成组团式的宣传与发展,导致影响力和宣传力相对较弱。
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虽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个休闲观光的模式与布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与特色,趋同性使得各个园区可以被轻易替换,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整个观光活动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品联系较少,民俗文化开发不充分,地域性、个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识性与趣味性。
3.4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目前虽然北京各类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例如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但这些新型产业与休闲农业之间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产业链条没有做到更好延伸,经济利益没能实现最大化的挖掘。当前的北京休闲农业忽视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只是单一的农业或者旅游业的单唯性,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立体产业体系,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4.1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严重的匮乏,是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障碍。因此,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措施途径,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树立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改变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费模式,重点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另一方面发展节水型生态休闲农业,打造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保屏障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推动京津冀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以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各自优势,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态休闲空间[17-19]。
4.2 根据不同客层,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
深度挖掘个性化、层次化消费市场,开发多元主题,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创新之举[20]。通过市场调研与深度挖掘,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例如针对中老年人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养生游、生态休闲康体游等;针对上班族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运动游、生态休闲体验游、生态休闲舒压游、生态休闲亲子游等主题。针对学生市场,可以开发校外教学、假期体验游、农村体验住宿游等主题。同时,依照不同月份、季节性、环境资源等因素,开发赏鸟、赏枫、赏樱、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创作等主题游。创建特色鲜明的有机农业生态休闲园、郊野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体验农庄等多种形态的生态休闲农业。
4.3 增强文化创意,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升级,扩展市场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有效措施。创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品牌,以文化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质量,通过创新把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历史文明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合农村美学、观光旅游、电子商务,创造故事性话题,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引领新的消费导向,研发出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设立不同农业知识科普区,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和体验。同时引进创新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1-24]。
4.4 产业联动发展,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
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社区经营”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理念。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北京市应高站位高标准谋划、规划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联动、高点起步”的原则,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采摘园、农园、民宿以及各个景区景点等领域,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使其点连成线,线连成片,通过联盟营销方式构成带状式的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此外,建立网络信息营销平台,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包括“景点介绍、住宿餐饮预订服务、路线推荐、留言评价”等服务内容,使各个产业链条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闲农业从简单农家乐转变成向生态、休闲、养生、健身以及商务、度假为一体的高精尖服务产业,为游客提供一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组合[25]。同时应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定位的发展合理规划,坚持生态休闲农业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餐饮和体验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保健、康体设施、拓展训练设施等,把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生态休闲农业。
5 结论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阐述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探讨北京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北京各区县的战略定位、具体产业布局、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性,并能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北京郊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产业形态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研究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并不多,笔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推动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812-813.
[2]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44.
[3] 张敏,苗润莲,胥艳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4-176.
[4] 史亚军.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54.
[5] 裴红罗,王运圣.休闲农业发展探析—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83-487.
[6] 刘溪.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7.
[7] 张建东.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亚军.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刘兴春.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变化趋势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 刘静.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需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刘笑冰.北京市创意农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38-44.
[12] 范子文.陈奕捷,王忠义,等.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6.
[13] 熊晓红.都市圈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发展研究[J].三农问题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8-120.
[15] 卜梅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4-87.
[16] 李健,钟永德,王祖良.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14-116.
[17]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18] 王玮.京津冀生态保护整体方案预计7 月出台[N].中国环境报,2014-6-25(05).
[19] 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J].环境保护,2014,42(17):26-29.
[20] 史亚军.农村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43-62.
[21] 张文敏,于德珍.关于生态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1(4):51.
[22] 王榕国.福建连江坑园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20-31.
[23] 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技,2012,40(8):4709-4711.
篇7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青海西宁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8-0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居民舍、农业生产与经营、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近年来,西宁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向休闲农庄、农业园区和民俗村转变;从农民自发向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转变;从功能定位单一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转变;从个人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转变。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家,提供餐位92 890个。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 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1.1 拓展了农业功能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带动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区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休闲观光业已逐步成为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1.2 带动了农业投入
西宁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社会民营资本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近2年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投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 000万元,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8 000万元,达到财政投入的2倍多。
1.3 带动了就业增收
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服务等行业,同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已发展到40多家,年接待游客48.52万人次,经营收入1 987.5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 022人。大通县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户)230家,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经营收入4 932.6万元,从业人数达1 661人。湟中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12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 500多万元,从业人员1 300余人。湟源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4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 000万元,从业人员2 000余人。
1.4 促进了城乡互动
休闲农业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发展措施
2.1 坚持政府引导,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西宁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采取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等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十二五”及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省政府明确将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七大示范区建设之一。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创建,提升发展水平。大通神农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基地、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湟中万聚苑生态园、安福田园农庄、湟源树梅山庄等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2 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城北区和大通县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扶持。围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建设思路,发展“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4]。
2.3 加大园区建设,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功能
大通县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现代农业科技园7个,农业观光采摘园7个,休闲农庄1家。城北区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定位,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以陶南、陶北村为中心,依托乡趣、惠田、晋家湾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实现城北区农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的共性发展。
2.4 推介宣传,提升影响力
通过举办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等,以“设施农业观光、特色果蔬采摘、旅游商品推介”为主题,开展旅游商品推介、特色果品品尝、千人采摘活动,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和大通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走进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享受采摘乐趣,感受亲身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3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镇)、村和个体经营者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各个园区、基地之间功能相似,发展思路雷同,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由于西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休闲观光区整体建设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内涵不够丰富,缺少与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缺少深度文化内涵和与此相关的特色项目。
3.3 季节性强,经营模式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产业发展的季节不平衡矛盾突出。受独特的高原气候影响,西宁市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都处于冬季,广大农村户外几乎看不见任何绿色,极大地限制了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的热情。而到了夏季,该市城镇居民纷纷到农村休闲观光,又与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叠加,造成多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下降,各类矛盾增加,影响产业长远发展。
3.4 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大力宣传、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5]。
4 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成立“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和指导。二是研究制订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三是结合西宁市实际,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2 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
4.3 完善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银行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重点。三是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4.4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对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力强、规范运作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重点予以资金扶持。二是享受优惠政策,对发展形成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
4.5 积极宣传推介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推介活动,做好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农业会展、旅游会展的机会,选择与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进行集中展示和推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市场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202-203.
[2] 宋怡萍.崇义县发展观光农业之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0(4):18,20.
[3] 李勇.加快福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福建农业,2008(6):34-36.
篇8
1.1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出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举措。
1.2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旨在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1.3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又称观光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不仅发挥了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还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苏北地区苏北即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一般地理和社会意义上,将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区域称为苏北。当前区域共有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8个城市。苏北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该地区自然山川秀美,生态环境优良,民族风情浓郁,民俗乡风淳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
2.1推动苏北地区农村生产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苏北地区因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原因等,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当地群众收入增长缓慢。苏北地区的农村发展更加滞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的市场经济理念落后,增收困难,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2]。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不但可以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还可以为农民创收带来诸多机会和条件。因此,苏北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实现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逐渐升级。
2.2开发苏北地区农业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森林植被,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因此,有效地开发苏北地区的生态资源,统一资源开发与农业产业化,才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平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3转移苏北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苏北地区山多、耕地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局限于土地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力价值,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劳动力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安置,则会推动苏北地区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是一种旅游农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发展休闲农业是充分利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过剩的劳动力被转移到新的行业,不但可以创造较大的人力资源价值,还可以降低因土地不足而面临的生产压力[3]。
3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
3.1自然条件苏北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山区夏季可以避暑,冬季可以滑雪,具有发展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的良好条件。
3.2资源条件该地区地形多样,水面广阔,物种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苏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农耕历史,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苏北周围乡村的山、水、林、果、野资源种类齐全,低山冈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
3.3人文条件苏北作为江苏省一个经济、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地区,也是一块历史文化名区[4]。苏北地区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开展休闲度假、科教旅游、文物博览、森林和生态旅游等多种休闲旅游活动的得天独厚优势。苏北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4市场条件江苏省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潜力。从消费能力来看,2009年前11个月,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8081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支出高达4571元,31.2%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之后,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据调查,江苏省每年大概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由此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应的城市规模拓展、城市人口增加,为苏北地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4加快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4.1政府给予政策、财政支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休闲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使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企业和农户只有得到政策的保障,才能够放心、大胆地发展休闲农业。同时,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措施,使各项政策得到坚决、有力的贯彻执行。具体而言,可针对发展休闲农业的企业和农户,制定赋税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其次,调整并优化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定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利用效率。通过财政支持,立足苏北地区的现实情况,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完成生产水利、道路交通、通讯通电等设施的修复和保障,完善发展休闲农业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构建清洁的家园、田园、水源。最后,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加强对苏北地区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因此,应固化培训机构,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并设置培训考评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4.2创新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与经营组织模式休闲农业开发要遵循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从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的角度出发,创新开发理念和经营组织模式[5],以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不但要以数量形成规模化,更要有质量,形成异质性,突出特色。具体的休闲农业项目设计应注重自主理念,由消费者自行设计、制作,以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休闲农业在发展初期很容易被模仿,所以,特色是休闲农业的根本。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有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以特色获得优势,形成独特的生态价值。在竞争中创造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经营组织模式。苏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既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也需要发挥个体农户的市场补充作用,同时还需政府的引导。个体农户之间因抗风险能力较弱,又可以形成经济合作组织或者成立农民公司,提高发展休闲农业的能力。基于此,苏北地区经营组织形态可以考虑“企业公司+农民公司”模式、“企业公司+农户”模式、“企业公司+经济合作组织”模式、“农民公司+农户”模式,努力形成一个由多种休闲农业建设主体构成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
4.3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品牌宣传详细了解客源,获得现有顾客与潜在顾客的信息,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一方面,选择适当的市场细分尺度,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明析市场定位和市场空间,明确潜在顾客特征,并积极地提升顾客的参与度,使顾客在创新中扮演合作生产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市场导向理念可以从促使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问形成互动关系入手,也可以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入手。从单纯以生态资源条件为出发点转向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以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为工作的中心,服务态度要热情,服务内容要全面,服务方式要周到。
篇9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2] 王亚芝,文化,胡艳霞,等.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农业新技术,2005(4):1-4.
篇10
一、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市城镇郊区和旅游景点周边就出现了一些依托农村和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吃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并且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以旅强农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
据初步摸底调查,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园区12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500万元)园区或企业24家,从业人员1.7万人,其中农民工1.65万人以上,2011年全市各类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过1亿元。
我市各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条件,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各功能类型的休闲农业格局。
观光观赏型:农业特色明显,浮梁的茶叶、乐平的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还有瑶里的油菜花、三龙的绿化苗木、西湖和瑶里的山珍、德宇生态园的继树、根雕等,为开发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观光园艺、观光特种农业、观光林业等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的德宇龙头山庄、生态路休闲农业观光长廊、乐平镇桥特种蔬菜基地、浮梁优质茶基地,都是观光观赏型休闲农业的典型。
参与体验型:我市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城郊周边,主要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茶乡农家乐”、“菜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瓷文化农家乐”等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据调查,参与型采摘项目普遍受到旅游休闲者的欢迎,如湘湖、三龙的草莓,王港、历居山的杨梅、早熟梨、葡萄,镇桥的大棚蔬菜,浮梁的有机茶叶,乐平的特色蔬菜等名优特果蔬生产基地,以及遍布各地的水上垂钓基地等均已经或准备开发这类旅游项目。
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如汪湖原始森林、高岭古矿遗址、金竹山寨、冷水尖风景区、洪源仙境、历居山等地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各式各样的度假村。市郊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给人提供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场所。
民俗节庆型:我市地域风俗、节庆活动特色浓、类型多,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让人陶醉享受其中。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陶瓷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乐平农民趣味体育运动会、元宵龙灯会、瑞午龙舟赛等节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
二、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成效
1、省、市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基础
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绿色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产业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市旅游业总体规划(十一五)》和市委、市政府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意见的相继出台,2011年3月我省还启动了“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省、市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高度认识及信心和决心,力求打造“生态瓷都、绿色家园”品牌,明确了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全市涌现出以浮梁瑶里、金竹山寒、王港、湘湖,乐平的历居山、洪源仙境、文山,昌江区的荷塘等为代表的依托旅游景区和特色农业产业等条件而建设的休闲观光农庄、观光示范园、果蔬采摘园、科普教育基地和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渔)家乐休闲旅(餐)馆。开发了以瓷文化游、浮梁茶文化游、乡村风光山水游、特色产品采摘游、古村落游、油菜花游等为主题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了休闲旅游带来的实惠。
3、休闲旅游农业的示范效应有效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和旅游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作为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休闲旅游农业不仅带动了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和加工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例如,浮梁瑶里的瑶园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与旅游景点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竹笋、香菇、苦槠果、农家土猪肉和粮食等农业自然资源,相继开发出了笋尖、花菇、苦槠豆腐、农家腊猪手、碱水粑等有机休闲观光食品供应游客。还有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盘圣食品有限公司、浮梁景瑶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赣森食品有限公司、市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老曹土特产、市桃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无不是立足本地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出系列旅游食品供应游客和全国各地。
4、农业休闲观光已经成为主要节庆活动的主角,有效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瓷文化旅游节、浮梁茶文化节、浮梁农民艺术节、瑶里原始森林音乐节、历居山杨梅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大力打造文化山水游、度假休闲游、绿色生态游、陶瓷艺术游、乡风民俗游、科普修学游、果蔬采摘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展现出我市旅游市场和休闲旅游农业的喜人局面,推动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民工创(就)业,实现农民的就业增收。
省委、省政府去年7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旨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旅游开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工作作为一项富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吸纳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返乡农业工纷纷当起了导游、厨师、农家乐老板或服务员、民俗演员等,有的到景区做起了小生意甚至做成了老板。例如浮梁瑶里镇的瑶园食品加工厂老板张顺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丁来保、乐平高家庄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焕春等就是返乡农民工回景区创业的典型代表。返乡农民工在家乡就业后,有了较稳定的收入,对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交叉,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休闲旅游农业涉及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职能交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总体规划、旅游管理、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培育规范的消费市场。
2、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发展不规范。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一些休闲旅游农业项目未经过规划和论证,存在建设随意、项目雷同、低水平重复开发、特色不突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3、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由于休闲农业企业大多是租赁农村集体或从农民手中通过流转方式使用的土地,存在土地使用权证手续不够完备、地面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困难、种植的果林没有果(林)权证、养殖的水域办理不了养殖证等问题,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不敢扩大投资规模。当企业需要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融资时,其土地、房产、林产、养殖等资产不能进行资产抵押登记,给企业造成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发展。
4、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政策相对滞后。目前我市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主体相对单一,大都是由民间或工商私人资本投入,政府在财政上缺乏专项支持。当前我市各级政府尚未制定专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措施,规划审批、登记管理、市场监管、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重要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也没有落实专项管理经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
5、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我市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存在知识层缺失、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6、休闲旅游农业普遍层次不高,品味较低。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体验、垂钓、打麻将等休闲观光项目,对功能性、高品味的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不足,特别是休闲旅游食品加工、销售产业链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市场未得到有效开发,其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四、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休闲旅游农业无疑是一项朝阳产业,要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走上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就必须要强化对休闲旅游农业的政策引导,积极推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具有鲜明瓷都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休闲旅游农业纳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进行推进。市政府应成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统一负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实施和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各涉农涉旅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协作,优化服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机制。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主要用于休闲旅游农业重点建设项目的补助、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的认定与奖励、休闲旅游农业行业协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整体宣传推介等。各县(市、区)政府都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3、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旅游农业发展。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妥善解决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对其涉及的非农建设用地,在其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通过资本嫁接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发展一批主题突出、科技含量高、设施配套的品牌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和产业,进而带动全市休闲旅游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4、加强行业规范管理。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旅游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要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适当放宽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休闲旅游农业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旅游行业协会、休闲旅游农业专业合作社及中介服务组织,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有序健康发展。
5、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出台认定办法和验收标准,开展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和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每年评出若干个示范园区(或企业),对被确定为市级及市级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单位的园区和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近期工作重点:一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将市生态路打造成为一条集市民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展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路;二是依托现有资源,利用政策引导,将“景瑶线”培育成一条集度假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瓷源茶乡休闲游”精品旅游线路。
6、开发旅游食品新品种,开拓旅游食品新市场。建立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销售产业链,以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食品销售。以茶叶、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绿色水果、油茶等名牌农产品观光、采摘等形式,吸引旅客,促进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扩大旅游食品宣传,塑造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的整体形象,推动分散的旅游食品走向集约化的旅游市场。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旅游食品新品种,打造名牌,培育精品,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游客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活动,如茶文化节、杨梅节、草莓节、菜博会,品果观花,不断促进休闲观光旅游,拓宽旅游食品销售渠道。
7、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制订休闲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保障培训所需经费开支,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高级管理人才,保证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促进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休闲旅游农业及旅游食品龙头企业的良性发展。
8、建立农村农业金融支持和融资担保机制。我市休闲旅游农业正处在发展上升期,需要大批的建设资金,由于抵押贷款金额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立融资和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休闲观光农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