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航天事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航天事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航天事业的认识

篇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践行中国航天“回报国家,回报社会”的公益责任,再次加入到中国科协大型科普活动行列,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参与航天高科技活动、与航天专家直接交流的科学实践平台。举办航天专题营活动,让青少年走进中国航天,增加他们对航天科技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引发青少年立志航天的理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活动意义深远。

了解中国航天

3天的航天专题营活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特为110名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安排了参观体现祖国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会展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让师生们亲眼目睹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青少年通过走进中国航天,亲眼目睹火箭、卫星、飞船的实体和模型,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北京中关村中学的王君恺同学在参观过后的感想中写道:“以前我见过不少类似的博物馆,它们也都介绍中国航天的历程,但航天城不一样。资源卫星1号、航天员手套、‘神五’返回舱这些实物是我看过的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航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般简单,它并不是仅仅用算式就可以推导出来的。我看到卫星上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一根根露在外面的细细的铜丝,这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多少汗水和心血啊!”

感受航天科技

航天专题营的营员们在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进行了多转轴旋转、旋转座椅、太空行走等身体素质训练,感受和了解了航天员的基本训练和身体素质要求;营员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火箭并进行发射,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和原理;营员们在“神舟”飞船模拟发射中执行各项任务,体验发射飞行任务中高度紧张和成功喜悦的心情。

来自广西的宫殿龙同学说:“制作航模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乐趣,很好玩儿,也让我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短处。我们应该注重课外实践,注重动手能力,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航天科普报告

戚发轫院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报告,营员们了解了老一辈航天人在技术空白、设备落后、面对美国和前苏联封锁压制的情况下,怎样凭着勇攀高峰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增光的一腔热血,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谱写了中国航天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同时营员们也了解到了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培育形成的新老航天人传承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北京市航天中学的方志航同学在听完讲座后感慨地说:“戚院士的讲座让我了解到了中国是航天大国,却还不是航天强国。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了解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了解我国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

此外,科普专家金声老师的“飞向太空”报告,让营员们了解空间环境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情况,通过小实验,学习航天科技知识;数字地球实验室杜小平博士的科普报告,向营员们讲解了遥感与地球科学、利用遥感卫星对自然灾害灾情监测等知识。

篇2

这究竟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说不正常也正常。因为,航天活动毕竟离老百姓的生活比较远,不仅与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法比,就是与NBA、中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明星八卦、肥皂剧等所谓精神需求也没法比。虽说公众每天关注的天气预报甚至电视信号都是拜航天技术所赐,但那技术毕竟看不见摸不着,能通过看天气预报就能认识到航天重要性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说正常又不正常。因为,航天活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在塑造、凝聚民族精神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个在国家硬实力、软实力中都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产业,只是在每隔一两年或者两三年才有一次的重要航天活动中才能引起人们关注,又怎不令人叹息。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虽让人无奈,却又是现实,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恐怕也不会有根本改变。这便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航天热”时,航天专家们成了电视台等各种媒体的“抢手货”,成为“著名专家”;“航天热”一过去,便再也没人认识他们,其名气甚至连一些中超联赛的替补球员都不如。那么,作为在冷热之间不断转换角色的航天从业者来说,又如何适应这种冷热不断变换的环境呢?

热中需有冷。热中有冷,是指在航天热时,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冷静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断。虽然中国航天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与美、俄这样的航天强国相比,在各方面部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就拿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行来说,虽然突破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但此项技术美、俄均在上世纪60年代既已掌握;至于女性航天员上天,俄罗斯美女捷列什科娃也早在近50年前便成为第一个尝螃蟹者,我们今天所为,均不值得过分夸耀。因为媒体热炒而跟着头脑发热甚至飘飘然,断然不可取;只有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真正在太空中创造出前人所未曾有过的业绩,才值得骄傲。

篇3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名言入题)火箭升腾、风云激荡,时代脉搏、催人奋进。神舟12号飞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复兴使命、振奋着党和国家的前进征程,掀开了“展翅九天”的豪迈篇章。首御“天和”巡太空,彰显中国科技自信,离不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旗帜的伟大引领。(总论点+总结分论点)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道路自信。“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从“北斗星”指引漫漫征途“九天路”,到“墨子号”织就量子通信“天地网”,再到“悟空号”擦亮“火眼金睛”战暗空……中国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走自强道路,背后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自我突破、强大支撑。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强国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强大科学技术的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最终只能靠自己去探索和攻克。我们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中,牢牢把握住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国航天在光明道路的铿锵中彰显最有力的自信脚步。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理论自信。“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坚持唯物理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从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难题,到神话故事里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慨,再到明代万户对“飞天”的执着探索……中国的飞天之梦穿越千年,但对太空的憧憬与向往没有变,逐梦九天的脚步没有停下。坚持唯物观点、探索实践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自信,是解开浩瀚宇宙自然之谜的“金钥匙”。我国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航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出最强大的探索伟力。

首御“天和”巡太空,中国科技自信源于制度自信。“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制度自信的优势所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1人1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30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辛酸抛在了身后,光荣刻进了历史”,首御“天和”巡太空,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彰显了国家实力的飞跃。背后离不开无数航天人的艰苦奋斗、辛勤付出,实现飞天梦想,体现了最珍贵的执着坚守。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唯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以为家”的家国情怀。背后更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鼎力支持、全力保障。中国航天在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保障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凝聚出强大合力。

篇4

一、激发兴趣,筹建小组

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在全校广泛宣传,形成一股踊跃报名、争入科技社团的热潮,在报名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挑选出一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科技社团,制定好活动工作计划,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内容有科技知识培训、电子焊接、航模、小制作、小发明、环保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受到教育。

二、扎实工作,丰富内容

围绕计划我们有步骤地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工作,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改变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盎然高涨的情绪下参加了各种活动:

1、定期开展航模知识讲座,以大量事实说明了航天与国计民生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目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情况;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献身精神。使学生们更加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科学技术,热爱祖国发奋读书。

2、航模动手制作竞赛,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的苦与乐,增强了不向困难低头的决心,从而树立了良好的科学思维意识,增强了良好的科学素质。

3、电子制作中,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了一些家庭用电的常识,以及亲自动手焊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焊接方法。

4、学习了身边的发明大王“吴多辉”的发明方法,学生对如何去发明有了新的的认识,学习了一些的简单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回忆、查找生活、生产及学习活动中一些使用起来还不太方便,自我感觉不太完善、不太完美的事物或现象,大胆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发明创造以及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定时间

我们科技活动小组每周一进行活动,活动时学生来得很齐,他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还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经常活动以后还迟迟不愿离开,向老师问这问那。

四、定地点

我们科技活动小组活动的地点有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劳技室和操场,在实验室我们进行小制作和小发明的讲解和制作,在操场我们进行模型的放飞比赛,学生们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学得津津有味。

五、取得的成绩

篇5

43岁的李洪正值壮年,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军里却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李洪就将自己的青想编织进了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中。20年过去了,他对中国运载火箭的热情依然如故,唯一变化的是,当年的莘莘学子已经成长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领军人。自从接过研究院院长的大旗,李洪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这是一份荣耀,也是一副重担,自己一定会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这份重任。”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的20年间,他先后负责科研生产、质量管理等多项工作,涉及了运载火箭研制管理的许多重要环节。航天技术特有的严密性、精确性让这些工作在旁人眼里都十分艰苦,但李洪认为,这些工作就像一趟神奇的旅行,让他享受其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个人兴趣爱好广泛,但更热爱祖国的航天事业,只要投入到火箭的研制发射中我就信心十足,就精神百倍。”在这片诞生光荣与梦想的土壤,每一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能让他兴奋不已。

遨游太空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也是几代航天人的心血结晶。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时,李洪就在发射现场,他知道此次发射任务的重要性,毕竟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命关天啊”,李洪的脑海里不时闪过这句话,兴奋而紧张。当发射成功的消息被大声宣布出来,李洪从座位上一跃而起,与身边每一个人紧紧拥抱,满眶热泪痛快地潸然落下。

“神舟五号”的发射,是李洪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之一,他坦言,不管过去多少年,只要想到这一幕,他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更上层楼”的责任心

在享受工作带给他快乐的同时,李洪也在运载火箭事业上领受过悲痛的回忆。1996年,中国一枚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出现意外,李洪的两名同事还因此殉职。

火箭发射失败让李洪震惊并痛心,而同事的殉职更是让他伤心不已。此后发生的事情则更让人忧心,在这次事故之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上口碑良好,价格较低,在运载火箭商业发射市场上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原本已经签下了不少发射合同,但随着发射的失败,客户对中国运载火箭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并且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没有再拿到一份运载火箭的商业发射订单。

正因如此,李洪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时,坚持实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严格对待产品质量,在这一点上,原本随和、幽默的李洪异乎寻常的严厉,他表示,航天企业是特殊的“三高”行业: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更伴随着高风险。高风险在于其产品一般是在恶劣环境中使用,而且一旦使用,就不可逆转。因此,指挥员按下发射启动按钮的瞬间,既宣告了对产品的正式使用,又检验着无数航天人的责任心。

即使在“神七”航天任务圆满完成后的今天,李洪在谈到运载火箭的质量问题时仍显得严肃而谨慎:“中国古语有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航天型号产品都是由数以万计的元器件、零部件构成的整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一根导线、一个焊点出了问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多余物存在,都将导致整个型号任务的失败。细微程度比蚁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试验费用价值不菲,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动,一旦发射失利,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和声誉损失。特殊的风险决定了特殊的质量,特殊的质量要求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心。航天高科技企业的质量观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利益层面,上升到“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的高度。这种质量,关系着国家的地位和形象,关系着国防建设大局,关系着民族尊严,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更是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势必要求更为过硬的技术,更为严丝合缝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采取的质量管理体系时,李洪说:“我们在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在产品出现问题前就做出了有效地预防,比如,谨慎、细致地制定设计试验发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方案提出到最终开始正式生产的过程中,都加以严格的监控,找到问题后迅速将其解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模式,不给问题的产生留下任何接口。”担任研究院院长后,他依然把加强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二号F遥七火箭质量评审会上,李洪严肃地要求:“我们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以最严最慎最细最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载人航天的工程质量。”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十几年严格质量管理,使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捷报频传,自1996年以来,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69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已经连续49次成功发射,中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口碑重新铸就。2008年,在成功将一颗尼日利亚卫星运送进太空后,又成功发射委内瑞拉卫星,火箭重新回到了国际市场中。

“新时期”有“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狠抓运载火箭质量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李洪认为,发展军工产品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历史使命,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容不得半点马虎,而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对实现研究院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经历了一个发展中的动荡时期,当时,政府放开了对研究院经营权的管理,研究院的很多员工开始三五成群地组织民用产品的生产,但产品都不具备过硬的市场竞争力,很快就被市场淘汰,另外一些员工选择了跳槽,李洪介绍,当时的人员流失相当严重,以至于一些知名企业都直接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停到了研究院门口。

这段经历让李洪痛心不已,不少当时的同事、战友都在那个时候分道扬镳。他暗下决心,再也不能让“班车停到大门口”的事情发生,而要想彻底杜绝这个现象,一是要实现内部职工的个人价值,二是要军品民品两手抓。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的坎坷,李洪接任院长后,把打造职业化团队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干部员工量化考核标准、职位晋升标准和任职资格体系,实现岗位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原本酷爱篮球的李洪这样向我们解释了他关于职业化团队的理解:“搞火箭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个人的力量是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一枚火箭的研究开发,我们需要有一个团队。这就像组织一支球队一样,要万无一失地打好比赛取得胜利,就一定要把球队状态调整到最好,把这支队伍各个环节可能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找出来。怎么找?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努力,需要每一道程序的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这样,整个队伍才能被串联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而事实证明,这种向心力远比每一个个体的力量要强大得多。”

近年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发展规划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十一五”规划中,280亿的经济指标中,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占有180亿的份额,已成为研究院最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谈到最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上取得的成绩时,李洪笑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近些年来确实有了不小的突破,航天煤气化等新技术的应用,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设备的开发,以及碳纤维、缝编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为我们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在这一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们曾经落后,是因为起步晚,市场的规律还没摸透,然而我们相信自己能够继续前进,毕竟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航天人特有的迎难而上的精神作为后盾”。

在最后谈到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展望时,李洪足足沉默了一分钟之久,当他开口时已明显有了一些激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展示大国地位和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说,确保型号研制生产任务按期完成,确保型号任务发射成功,不仅是研究院发展的需要,更是富国强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对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转变为责任心的全面提升,把对成功的愿望和信心转变为对成功十足的把握,把发展的机遇期转变为能力的成长期,始终坚持遵循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加强型号质量管理,有效控制技术状态,提前认识并控制或消除型号研制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始终坚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质量,从源头抓起;从严控制、关注细节;坚决落实“零缺陷”质量管理,以更加求实的精神钻研技术,以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确保产品设计的可靠性。”这是一名“航天老兵”的心声。

《经济》:在今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以怎样的理念来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

李洪:以前我院在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时走过弯路,就是因为没有从航天技术特点出发。当前,我院会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大力加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在做大做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基础上,辐射其他的中小项目,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经济》:如今,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开始回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洪:目前,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要得益于我院拥有一批技术精湛、作风过硬、勇于攻坚的人才队伍。正是因为他们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系列火箭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成功发射,在国际上打响了火箭的品牌。同时,我院把运载火箭的质量视为生命线,在每一枚火箭的设计、试验、生产、发射的过程中,严格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在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上下功夫,对火箭性能进行改进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提高我院火箭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中国的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而我院也会不断的加强技术创新和提升整体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经济》:您觉得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的潜力还有多大?

李洪:现在是一个“太空经济”的时代,对于“空天”的需求不断扩大,比如气象卫星,资源普查、通讯、广播电视、导航、速传等方面,这些技术都是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带来的新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需要航天技术的支撑和带动,尤其是中国火箭技术的支撑。伴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航天技术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这必将给我院火箭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因此,我院一定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面向市场,提升能力,满足国内国际对中国运载火箭的需求。

篇6

长久以来,扎根于北京的直销企业给行业一种神秘的感觉。宝健(中国)、新时代等公司总是给公众留下低调的印象。然而他们却是中国直销业界的中坚,他们的销售业绩常年稳居中国直销行业年度业绩前10。

中国直销业正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宝健和新时代是否能够在这一场浪潮中脱颖而出,向顶级企业发起冲击?

宝健 厚积薄发

虽然早已跻身拿牌企业行列当中,但宝健公司在直销界的处事风格却一直都是个“异类”,回首其在直销道路上的发展史,一时间很难让人记起他们的辉煌焦点。然而凭借务实的作风和稳健的发展,尽管没有取得令行业瞩目的业绩,但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每年的持续增长也让行业感受到宝健身上那股厚积薄发的力量。

宝健稳健增长、细水长流的风格有助于他们发展前进,但行业的突飞猛进也有让他们进慢则退的风险;曾经的宝健公司由于在对直销行业的认知上,一直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使得自身在直销行业的发展模式上,有日趋滞后的现象。

2009年度,宝健公司似乎意识到了在如今行业整体快速发展之际,以往那种“守天下”的方式不再符合当今发展需求。自4月份开始,宝健在行业内频频做出大动作,颇有“大势将起”的趋势。

宝健公司一位负责人曾分析道,出于对于行业环境新的认识,让宝健开始了新的规划。过去宝健主要布局为北方市场,而在黄河以南基本没开分公司。这种发展区域失衡的状况也让公司高层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突破所在。从2009年开始,宝健大量招聘管理和市场开拓人员,为全面开拓市场做准备。

同时,宝健公司意图加大发展的动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开拓市场,在基础设施上,宝健也开始发力。投入4亿元建成的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健康产业中心,为宝健的快速发展打了基础。

新时代 借力扩张

提及新时代公司,直销行业往往会联想到“红顶商人”、“军工企业”等称谓。与军方的历史渊源、与中国航天事业常年保持合作等等传奇色彩都为新时代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护航能力。同样,继2004年起,连续5年间都成功“闯”进中国直销年度销售业绩前10强的傲人业绩也让行业侧目。

自从进入直销领域后,新时代就凭借和相关部门的长期良好关系以及公司所处地域位置等优势,大力发展企业自身实力。新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发展政策的改进等措施都让新时代业绩不断刷新。

篇7

一、有趣的物理实验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万有引力

物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要从有趣的物理实验开始,物理实验现象是学生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

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教学中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操作,使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及时发现学生实验的优点和缺陷,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声的利用”一节中,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套实验器材,就是把饮料瓶底去掉,蒙上橡皮膜。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实验效果很好。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参与演示实验操作,这不仅给学生展示实验技能提供了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实验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能力平均分成若干个探究实验小组,上课时一个学习探究实验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由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探究。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探究实验。例如:在讲“光的传播”这节课时笔者把演示光传播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透明柱状饮料瓶,激光笔、蚊香、水、粉笔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在空气中和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分组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观察、分析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物理规律,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体验物理探究过程更深刻,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有效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例如:向学生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展历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的成功说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向学生讲解航天飞机的空间站、火星探测器等高科技产物。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把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体现。物理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素材。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创立了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从此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伽利略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用科学家们的勤奋、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例如:当年的居里夫人发现“镭”,是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了四年提炼出来的。物理学家们留下的知识、研究问题方法及科学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是现代中学生开启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有效途径

结合物理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去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例如:课堂内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堂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课堂内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堂外让学生探究凹透镜的成像特点;结合摩擦力教学,让学生探究鞋底花纹的作用、探究自行车设计上哪些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少摩擦力?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让学生调查校园里或者学生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怎样控制噪声?利用电能表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教师将科学探究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科学探究的思想,让学生用探究性的方法去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学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会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会分析与论证,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会评估实验的成败。

五、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概括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实验,探究物理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体现“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例如:利用塑料笔和纸片可做摩擦起电实验;用塑料笔、水、水杯可以做光的折射实验;利用矿泉水瓶可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和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制作物理实验器材,举办物理实验器材制作比赛和课后发明创造活动。

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制作实验器材或用来演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能够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体会到发明和创造的快乐。

篇8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篇9

这是中华民族向太空进军的第一声礼炮。这一天,对于我国航天界乃至全国各族人民来说,都是个值得纪念与回顾的日子。

“东方红”1号的上天,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从此我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随后的3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多次挫折和失利,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纪录。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1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2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3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4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在完成预定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1月5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这艘飞船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先后进行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及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

“神舟”5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飞船采用“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限制返回舱,飞船搭载了杨利伟一人。

“神舟”6号飞船于2005年10月13日成功发射,飞船采用“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飞船搭载了费俊龙、聂海胜两名宇航员,在“神舟”五号的基础上进行了100多项技术改进,飞船正常飞行时宇航员可以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7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神舟”7号飞船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

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宇航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二、运载火箭的材料

飞船的发射离不开运载火箭,而运载火箭在穿越大气层时会因摩擦产生大量的热。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那么,什么样的材料能承受这样的高温呢?

事实上,火箭的外壳一般是用钛合金、铍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的,而这些合金材料很容易传热。要是火箭的外壳直接接触这样的高温,那么火箭外壳的强度将会大大减弱,几千度的高温就很快传到火箭内部,烧坏火箭的各种自动控制仪器和电子元件,火箭也就无法按预定的轨道正常飞行。

为了防止几千度的高温传人火箭内部,使火箭内的各种仪表正常工作,人们想办法给火箭外壳涂上一层又轻又薄的特种涂料――耐烧蚀隔热涂料。涂上这种涂料,就好比给火箭穿上了一件石棉衣服,火箭在大气中飞行就安全无恙了。大多数涂料是以有机树脂为基料的,它为什么在高温时会有不燃烧和隔热的性能呢?人们通过长期的科学实验,发现只要合成一种含有硅、磷、氮、硼、氯等元素的有机树脂,它就具有耐高温和自熄的特性。如果再在这类耐高温的树脂中。加入一些无机填料(如二氧化硅、云母粉、碳硼纤维等)和升华物质(如氧化硒、硫化汞等),就可以制得一种既耐高温又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涂料。

这种特种涂料可以采用一般的涂刷、喷、刮的方法,把它紧密地覆盖在火箭的外壳上。当火箭在大气中高速飞行时,火箭外壳和气流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使涂层中的升华物质渐渐挥发,与此同时,耐高温有机树脂形成了微孔的碳化层。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涂料表面消融了,但也带走了部分热量。留下的碳化层就好像一道隔热的屏障,把外界大部分热量隔绝掉。当然,火箭在高速飞行时,气流有可能把这层碳化层冲走,但是涂层的厚度是根据火箭飞行时间、涂料消融速度和涂层的隔热效果设计的。冲走了一层碳化层,它还“后继有人”。下面没有碳化的涂层又开始“赴汤蹈火”。直到火箭完成飞行使命为止。这种耐烧蚀隔热涂料,除了用于火箭和飞船等航天工具,还可用在飞机发动机的隔热、玻璃钢火箭发射筒的隔热和抗激光穿透等方面。

三、运载火箭的燃料

运载火箭使用什么动力把航天器送上太空的呢?

早在运载火箭发明前,人们使用油和汽做燃料,汽车、轮船和飞机就是靠这些燃料来行驶的。后来,科学家发明了靠化学能来产生动力的运载火箭。运载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而用硝酸、液态氧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的,人们习惯上把燃烧剂和氧化剂通称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或推进剂。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给予优先注意并促使他们积极去研究和领会。而兴趣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多种不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潜在的乐趣。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广大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进行的。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通过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运用正规仪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合适时机,充分运用课堂中的常见物品来表演一些活灵活现的小实验,这样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感。比如,在讲到“动量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一支粉笔从某一个高度自由落到地上,粉笔粉碎。然后在地面上放一个软的物件,让粉笔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到软物件中,粉笔完好如初。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动量的变化不仅和其受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作用时间有关。

二、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中研究的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给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动能和势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过山车的例子进行引导,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是依靠机械装置的推力作用到达最高点,但是在第一次下行之后,就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而过山车能够沿着轨道快速行驶的唯一动力就是引力势能,它是在引力势能逐步转化为动能、动能又逐步转化为引力势能的循环往复中运行的。

三、介绍科普知识开阔学生认知视野

高中课堂教学一般比较紧张和严谨,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抽出几分钟的时间为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些科普知识,不仅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寓物理知识于趣味之中,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比如,在讲到“万有引力和航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飞船系列号、载人航天成功发射与回收、它们各自的任务。如,“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奔向月球,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里程碑,“嫦娥奔月”的故事终于梦想成真,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事业自主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认识世界以及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四、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当前,许多高中学生过多依靠书本知识,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和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几年以后,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却比外国学生少了很多。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上比我们中国学生要强很多。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课外小实验、课外小制作以及课外小发明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准备制作的材料。完成以后,教师要注重对那些好的作品进行表扬,甚至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些小型的展览会,将学生的制作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研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信心。

五、培养观察能力深化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对物理的内部规律产生兴趣,逐步由直接兴趣转变到间接兴趣当中。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特征,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图景,把物理的现象以及物理过程展现出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抛体运动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在课外将石子抛起,观察石子的斜上抛运动,并把其运动特征描述下来。尽管学生都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每一个学生描述的现象却不一样,对物体的运动规律都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学生彻底地掌握斜上抛运动的规律,教师可以用闪光照相的方式得到一张照片,依照照片来对物体运动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很快掌握了斜上抛运动在水平和竖直方向投影的特征,并将这两方面积极结合起来,对运动合成的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就可以对学好物理充满信心,从而克服物理不好学的思想,开始喜欢物理并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雷星.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J].文学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