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气候变化 清洁发展机制 能源 印度
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今,低碳经济成为全球认可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方式。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碳金融的道路上,中国和印度两国都担任着重大责任,为亚洲和世界做出较大贡献,但是,中印两国低碳发展的道路却有所不同。
二、印度低碳经济业务发展状况
作为亚洲的另一经济大国,印度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碳金融的发展机制,还是碳融资的政策环境,印度较中国更为成熟。
首先,从碳排放量来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是19.1,澳大利亚18.7,加拿大17.4,中国4.6,印度只有1.2。而各国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印度排在第17位。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度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GDP增长在8%以上,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8%,能源消费却只有4%,单位GDP耗量从0.3降到0.16。其次,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在新兴工业国中国和印度出现了不同发展趋向。当中国的CDM还局限于大企业圈子,而在印度已经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管理形式,形成了一股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再次,场内碳交易和碳融资方面,印度国内也已经形成了较为宽松优越的环境,有力支持了印度本地CER的出口。两个交易所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包括多种商品交易所(MCX)推出的欧盟减排许可(EUA)期货和5种核证减排额(CER)期货,以及印度国家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于2008年4月推出的CER期货。印度所签发的CER与中国签发的相比,具有2-3欧元的溢价,流动性更高。
三、印度碳金融道路对国内碳金融发展的启示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已成为全球认可的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 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CDM下项目的开发。从2006年起,中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截至200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数量达到2200个,签发的减排量约为1.5亿吨,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在碳交易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8 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所纷纷成立,其他省份也在加紧筹备成立碳排放交易所。自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以来,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也积极跟进,推出了CDM 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以及CDM 融资顾问等业务和产品,并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障碍
与邻国印度相比,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及碳金融市场发展依然遇到不少瓶颈。除了政府规制上的欠缺,低碳经济认识不到位,民间组织与相关金融组织的参与程度均欠火候。
首先,国人对低碳经济、CDM机制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民间与金融机构参与力量不足。印度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企业不仅能够足够的信贷支持开发单边CER,并且企业自身也愿意承担开发的成本以及风险。两家印度的碳交易所成立后,本地CER在市场上流通,形成了比较充沛的供给。另外,印度的环保NGO组织力量不可小觑,提高了公民环保意识。印度金融机构较中国来说介入更为深入,中国的金融系统目前还没有把环境权益作为金融机构可以投资的产品。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逐渐被中国所认知的,由于在中国经历的时间短,国内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潜在商机。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用市场化来解决环境问题,中国的金融实体也没有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中来。
其次,政府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实施环境风险的计算和实施水平应得到提高。印度的金融机构、企业和大量民间组织基于自身判断,能够承担风险,其场内碳交易能够推出并保持一定成交量,这是市场的选择。从更深层次看,还这与一个国家对整体环境风险计算和控制的战略选择有关,与该国的企业对环境风险预测和把握的意愿及能力有关。尽管中国政府比较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配套的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由于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致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也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排污权等碳金融的交易。国家政府机构首当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四、基于印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国碳金融发展建议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大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保护环境的巨大压力。通过总结印度的低碳发展历程以及低碳经济对策,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启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意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大规模使用,而且要配合社会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及早周密地筹划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
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多种层面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借鉴欧美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应鼓励地方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地方低碳经济法规,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第二,加强民众及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目前,中国民众对低碳消费意识还略显淡薄,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和交通出行方式。政府应当大力将低碳概念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当中,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中国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技术创新,应要实现促进国家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广高能效、低排放技术,逐步建立起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要加强国际政府间合作,引进先进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际领先技术,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 (24):51-52
[2]蔡博峰,刘兰翠.碳货币-低碳经济时代的全新国际货币[J].中外能源,2010,10-14
[3]郑照宁,潘韬,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融资方式[J].商业研究,2005, (2): 116-119
[4]冯巍.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 (5):42-44
[5]李岚.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2010, (8): 124-125
[6]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 金融财经,2009,(2)133-134.
[7]郭冬梅.印度低碳经济对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10, (4): 107-111
[8]欧阳国杏.印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与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 (17): 72-73
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2.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3.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3.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计委培训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农村 民营经济 发展 思考 建议
1.当前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1合作主体关系不顺
现在乡镇大都有一些经济实体,但是到了村一级,往往村委会就是“经济合作社”的代言人,并签定各类的经济合同。作为行政村,主要是进行村务的行政管理,不能以“经济主体”的身份来发生经济往来。但乡村也要发展,怎么办?只好形成了这种政企不分的现象。理应由村民自行组织,形成一个经过审批机关批准的合法经济组织(公司或是经营部或是经济合作社都可以),明确一个法律主体的地位,理顺村委会和“经济合作社”的关系。
1.2集中于传统行业,缺乏技术人才
经营范围局限于商业、零售业、小型加工业、小商店、小饭店、小批发等。高科技领域涉及少,新品种、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种植、养殖业也很少。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较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科技密集型企业较少,加工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市场份额少,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
1.3思想理念落后,管理人才匮乏
一是农村由于长期封闭、文化素养等原因,在做企业、搞经济方面,农民意识时有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营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营销方式落后,生产经营不稳定,常常发生低层次恶性竞争。三是部分投资者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经营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偷漏国家税收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企业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不高。很多企业仍然是家族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和竞争,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创新、管理升级、规模扩张。
1.4创新能力不强
农村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量”,即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的缺乏,创新能力非常弱。
1.5产业集群层次不高
目前农村民营企业大多以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传统产业为主,发展特色与当前产业政策相矛盾,集群企业开发能力弱。此外,高素质人才缺乏,家族式管理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1.6“问题”企业不断增加
一是在全民招商的大背景下,一些乡镇为了政绩、为了完成任务而招商,这样招来的企业一般由于项目把握不准,盲目投资等原因而成了“短命”企业。二是农村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往往会走弯路,相当数量的企业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三是不少乡镇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的任务,硬是招些客商,结果只图一个数字,引进来的企业产生的税后利润又被企业从乡镇长手里要回(因为企业与乡镇事先有约定,企业到乡镇来投资必须给予奖励)。这些原因导致了某些地方民营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的大企业并不多,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低,农民真正能得到的实惠也非常少。
2.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当前农村民营经济的现状是由于它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难题,阻碍和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1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农抑商和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念,使得许多人不屑或不愿从事和投身于经营管理办企业;安贫乐道和求稳怕变的保守心理限制和约束了农民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农民求稳不求变、求同不求异,面对新事物、新观念和外来文化持怀疑和排斥态度;眷恋故土和自我封闭观念,眷恋故土就是乡土性,不愿流动,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保守性,表现为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落后;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倡导和为贵、中庸之道,对于大胆竞争、争强好胜、出人头地等行为,往往予以贬抑或排斥。上述传统价值观念除人际和谐外,其余大多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成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尽管这是非正视的制度因素,但其影响却是根深蒂固、广泛而深远的。
2.2市场准入限制条件过多
由于立法不统一、政出多门,现在一些行业准入政策,要么不允许进入,要么准入成本极高,使农民望而怯步。这样的政策显然使农村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阻断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如申请个体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和相关证件需要在多个机构办理多道手续,经过多次审批,限制太多、门槛太高。六合区横梁镇农民张某手上有一些闲置资金,他想搞一个小型的化工厂,一打听才知道办个化工厂竟然要通过安监局、环保局、消防大队、工商局、质监局、国、地税局等众多部门,而且办个《安全生产许可证》竟然要到省里审批,还要参加半个月左右的安全知识学习,他无奈地摇了摇头。
2.3金融体制问题致使融资难
一方面由于农村民营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不动产抵押,又难以找担保单位,因此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而且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额度低,归还期限短,贷款利息高,这些政策都无疑限制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资本与生俱来的“嫌贫爱富”的特质,所以其信贷行为表现为“扶强不扶弱”,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基本上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血器”,而邮政储蓄是只存不贷,更是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农村信用社也是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乡镇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注入,而居民个人的储蓄存款、民间资本又处于沉睡状态或流入城市。从表面上看,这是融资渠道陕窄,深层次原因则是制度的障碍,就是现行金融体制和管理体制在政策制定上还没有落实中央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到九亿多农民才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篇4
关键词:FDI;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外商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FDI作为一种对全世界各个国家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活动,其对各国或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其显著。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FDI在我国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FDI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的溢出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FDI的引进与整合问题,是湖北省现行经济发展时期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方面FDI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资本积累。同时随外资一起进入的还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这就可以增加本土企业优化创新意识;另一方面FDI在产业集聚方面也有较强的影响,通过引进外资,可以有效促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与此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当地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中部崛起的经济战略中,湖北省的整体经济实力位于中部六省之首,起着主力军的作用。目前,湖北省 FDI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良好、经济实力较强、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中东部地“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现代化的深水港口、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技实力,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和高兴技术产业。武汉周边城市也积极吸引外资,利用有利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促进配套产业链的形成,这种产业分工既突出各城市的产业特色,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外资的涌入,无疑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湖北出口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湖北省基本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开发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同时,湖北省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技术,大力培养研发能力,使得技术得到巨大进步。
外商投资给湖北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国际市场,但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FDI区域发展不平衡,对湖北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区域资源危机和对湖北省企业的冲击等等。因此在研究湖北省引进外资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时,不仅要考虑到外资对湖北省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对增强湖北地区竞争力,提高湖北地区经济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FDI对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其次是第三产业,很小一部分FDI流入到第一产业。库兹涅茨通过产业间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分布结构演变的研究中得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般规律:“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不断转移,即使得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就遵循这一规律。而湖北省FDI对其经济的刺激正是作用于第二产业上,第一、第三产业则对FDI反应迟缓,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FDI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其他行业引进的FDI则非常少。这种FDI在产业和行业上分布不均衡以及过于集中的现状,非常不利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由库兹涅茨产业结构高级化一般规律,进一步可推出就业结构应与之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由于FDI的引进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大影响。也即是,FDI的大量流入总体上使得湖北省就业人数显著增加。其中由于湖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困难,故而就业结构的变化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情况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而FDI的引进则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带来巨大福音。
故而,FDI的引进促使湖北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就业结构优化上的效率更高,更加促进了湖北省的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FDI的引进也有其不利影响。比如,湖北省各城市利用外资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不一致性,FDI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其次是黄石和宜昌这样的大城市,而其他相对小的城市利用外资的情况则较少。武汉、黄石、鄂州的FDI利用率较高,说明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阶段,湖北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消费倾向高,农村需求强盛,而其中的佼佼者武汉,则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武汉在利用外资的经济优势远远超出湖北省其他城市。由于投资环境的巨大差距以及政府引资政策的倾斜,湖北省内其他城市的FDI引入状况差强人意。这种现状则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体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湖北省的GDP与外商投资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湖北省整体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湖北省对于FDI的吸收和利用应该制定较为长期的政策,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三、政策建议
1.完善FDI相关政策
首先,湖北省政府应给予减免税之类的优惠政策。近年来,湖北省FDI主要流向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而在大力扶持金融等服务业的时期,对这样的外资企业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使得流入服务业的FDI大大增加;其次,政府应简化外资企业审批程序,也即是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从而最大化吸引外资。
2.通过FDI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湖北省政府应该大力倡导FDI,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政府应采取动态的视野来看待FDI。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湖北省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以及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提升湖北省优势产业,大量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要求筹集大量投资,故而FDI之于湖北省技术密集型等优势产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力引进外资,发挥FDI的溢出效应,加强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发展报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1(5):66.
[2]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8.
[3]马静,郑晶.FDI、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9):181.
篇5
摘 要:如何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一直是困扰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贵州农村经济现状分析,从人口、农业经营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当前贵州农村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现状;多种经营;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9-01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辖区土地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土地面积就占92.5%。在3942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为33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4.2,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省份。由于贵州山多地少、交通不畅;长期以来,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支柱的农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农村人多地少,土地作物单一,交通、教育、医疗及思想观念仍较为滞后,仅农村的贫困人群就高达300万,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10%。因此,如何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的沉重课题。本文通过对贵州农村现状的分析阐述,在人口、农业经营模式及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提出粗浅看法。
1 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为西南地区交通要道,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有着相对优越的区域发展优势。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一直是全国的贫困省。2008年贵州农民人均收入仅2796.93元,大大低于4761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全国各省第30位,仅高于甘肃。总体来说,制约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区域内人口增长过速,素质偏低;农业经济基础脆弱;农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全面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首先,贵州省作为一个农业贫困省,农村人口与全国比较,存在人口数量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年龄结构轻、人口素质偏低和人员流动性大等严重问题。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城镇化水平为36.2%,贵州为14.5%,即贵州农村人口比重为8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说明贵州农村人口比重高数量多。从人群受教育情况看,“五普”时贵州文盲率为13.89%,比全国文盲率6.72%高出7.17个百分点,而贵州与全国比较,农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镇人口受教育情况差距更大。
其次,贵州耕地面积约5724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6%,其中一等耕地仅占耕地面积22%,可见耕地面积小、品质低为地区耕地一大特点。另外特殊的高原气候导致热量不足,农作物复种指数低,早、涝、雹灾频繁等原因,都使得农作物产量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再次,农村财政补贴匮乏致使技术无法提高,农用设备及各种物资的短缺,也是农业生产一直在低谷徘徊的重要原因,这也造成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乡镇企业迟迟发展不起来,从而阻碍农村城镇化发展。同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由此可见,振兴农村经济是谋求贵州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农村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贵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问题。贵州农村人口一直存在基数大、比重大、结构轻、素质低和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避免在大基数上形成梯状递增。在人口素质问题上,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村农业技术人才。贵州地处偏远山区,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开发者必须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有能够超越传统小农经济局限性的眼光和经营魄力。但是现实状况却是现在的农村发展力量薄弱,缺乏大批有足够上进创新的能人。2002年底统计数字表明,贵州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数占1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8.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11个百分点,在各省区中居第五位。因此,要改变劳动力需求和供应素质上的矛盾现状,必须把教育放在首位。
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富余劳动力,改变以粮为纲的种植思维,将重心逐步转移到畜牧业和农村副业上;同时发展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剩余劳动力向周边省区转移,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输出剩余劳动力。
3 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多种经营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山地多,可耕田土少,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贵州农业不能依赖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应着眼于在稳定现有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农村经营模式。
首先,可以通过:(1)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2)推广农业技术,培养农科人才;(3)选育良种,增强粮食抗病抗灾能力;(4)重点建设省内三大(黔北、黔中、黔东)粮食基地等步骤逐步稳定粮食生产。
其次,大力推广畜牧业产业发展。自1980年贵州省引进新西兰先进牧草配制技术以来,贵州省已建立人工草场300多万亩。已初步形成了以省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的科研基地、牧草种植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基地和技术辐射基地。丰沃的草场环境,强大的技术后备支持,都为贵州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畜牧业作为天时、地利、人和的贵州地区型产业,必将成为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投入重点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黔东地区主要开发油菜、花生等经济作物;黔南地区以烤烟、畜牧业为主;黔西地区配合六盘水煤矿基地开发,着力于生漆、桐油、水果等经济作物;黔北地区以油菜、烤烟种植为主,向外开拓茶叶、桐油和五倍子市场,利用交通便利的地区优势与周边省市发展商贸往来。
4 稳固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环境
1986年中国大西南五省区七方经济协调会成立,意在联合起来共谋振兴、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协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至今已举行了25次。近年来会议的重心都突显出贵州作为经济交通枢纽,对西南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贵州经济发展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呈增长趋势。因此,贵州农业经济的开发与联合既要侧重于西南地区,又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往来,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更为迫切。
从地势分布上看,黔东地区是贵州与中部、东部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改变云贵信息闭塞落后的面貌;黔南地区与广西接壤,便于开展与沿海地区经济开发合作。在开发茶叶、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贸易的同时,应注意吸引沿海先进加工技术,为精加工打下基础;黔西地区的六盘水煤矿是我国重点煤炭基地,多年来一直为两广地区提供资源供应。介于资源优势,应以六盘水市开发为中心,以煤炭供应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黔北地区临近四川,可利用长江水系,一方面促进与四川的贸易和合作;一方面引进中、东部技术和产品生产向国内市场进军。
当然,任何事物存在发展与其所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到农村经济问题。我们在合理利用区域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区域环境。贵州地处高原地形复杂,交通条件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交通条件是优化区域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贵州农村交通存在的困难,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现有的交通路线质量,加速技术改造,提高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改善运输装备,逐步更换一些落后破旧的运输工具。
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摆脱贫困的帽子,使贵州农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课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秉持以综合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事随时移,时移。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的今天,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广泛发展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商品流通来实现。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将依赖于内部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外部区域经济的合作,才能走上农业兴邦的通途。
参考文献
[1]段进朋,高维岳.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必要性[J].长安大学学报.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篇6
P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财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以及国外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也处于一个新的状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使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国家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其发展的稳定与长久,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是中国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热议的问题。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经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县域经济的滞后导致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锐,制约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然而时下很多的县域财政收支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县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慢,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等,加上分税制财政体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这一体制的实施和运行,都加剧了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缓解全国区域分配不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致使全国性的县乡财政困难有扩大的趋势,凸现出“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扰。部分县区的财政属典型的“吃饭”财政, 仅兑现公教人员四项基本工资及各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存在着巨大的支出压力 , 根本谈不上拿出财力支持经济与事业的发展。
第二,资金的限制也导致财政的职能难以发挥。首先,我国对于县级的工商业经济的补助一般较少,相关财政部门对于这些比较小的企业缺乏了解,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经济扶持,同时企业在银行贷款困难也阻碍了县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县域财政对于农业的投资面窄,不具备规模效应,使得收支也比较单一,而且对于农业的投资不集中、不连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一些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率不高,在当地没有形成企业规模,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一般的地区财政费用中,相关公教人员的工资占据了县域财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时县市一级还存在企业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资等财政支出,这些对当地财政都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县域管辖的城镇,一般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不高,因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加上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编制困难,这都使得财政负担过重,部门优化缓慢。再加上资金的调度难度大,公教人员的工资按照月份发放和同期其他部门也需要资金的支持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财政资金的周转更加困难。
三、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做工作,才能从整体上对县域经济有所提高。
(一)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中央层面出发,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最大。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该提高;二是国家财政增加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需要加大,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县域内的一些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当地财政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级 、三抓拓展”的方式,对区域内现有的一些企业采取减负优惠的政策。将企业按照规模分成大中小三级,对于相对大型企业可以实行减少负担的政策,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应该更加大,因为中小企业相对缺少经济实力,所以可以适当的采取企业贴息和企业补助,通过实际的手段来加快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新型企业升级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帮助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通过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的帮扶,建设新型的节能减排基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区域内企业长久稳定的运行。
(三)支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有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整合现有财政支出,帮扶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该注意对现有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在发展当地企业和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产业。
(四)提高对县域投资平台的建设力度
这主要包括对县域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设。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级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其实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相关的担保体系。在此过程中,提高区域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财政还应该投入相关的专项资金来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稳定。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在更细化的人群中进行经济投资,当地的农民、商户和民营企业等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中,既提高了当地资金的运转,同时还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
篇7
关键词:制约 农业经济 对策建议
■一、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发展遭受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以及耕地面积不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环境,气候,资源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趋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愈演愈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愈发突出。
农村闲置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难,这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有3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而就目前的生产力及生产水平而言,整个农业发展只需要1.8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这将导致将有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伴随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闲置。
农业资金严重缺乏,农业银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经营理念知道下,极力减少农村营业网点,造成扶贫资金不到位,农村金融发展全面滞后,商业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作用逐渐削弱。农村金融政策功能机制落后,农业发展银行作用片面。农村信用社随着主要的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担负着正规农业贷款的大多责任,这就限制了正规的农业贷款,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了多数农村,但是得到贷款扶持的农户仍然非常少。
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设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农村与城镇居民享受的待遇差距非常明显,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入有限,政府资金投入远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仍有部分地区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当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义务教育体系的城乡分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样,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不足也非常明显,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亟待解决。
■二、深入改革,转变思路,为农业经济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2.1调整农业机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攻击体系整体平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尤其是口粮应当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而不能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粮食的自给应当在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水平之上。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畜牧水产和林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畜牧水产和林业在整个农业体系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农业区域布局,使得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作物集中到优势产区中来,形成科学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扩大农产品生产链,发展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真正实现农民增收。
2.2发展非农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向非农产业合理转移,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快速发展的合理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坚持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加速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发展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充分发掘农业就业岗位,扩大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市场。对于限制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大力排除,加快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为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制度上下功夫,创造农村剩余劳动“进的来,留得住”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首先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清理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障碍,扩大农民进城的渠道,必须对现有的一些限制行政策措施进行改革。提高农民就业素质,针对农民做必要的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务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样,必须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条件,让广大农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形成稳定的支农资金来源,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继续保持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把支农指出的增幅维持在财政收入增幅的水平之上。合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减少资金流通环节,形成农民直接补贴体系,把资金使用在合理的位置。加大农业科研力度,推广高产农产品种植,加大农业投入。逐渐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人口基本的医疗卫生需要。新型合作医疗不应当只关注重大疾病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对卫生教育,疾病预防,门诊费用进行补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完善医疗救助体系。
2.4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拓宽农民贷款渠道,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依据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有利于农户获得正规农业贷款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科学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深入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商业银行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明确农村信用社所有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在吸收农民存款的同时必须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农业贷款,缓解农民贷款压力,显著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贷款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45-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相应经济政策由有限允许到鼓励、支持和大力支持的逐步变化,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为主要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海南省的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占到全省经济的一半,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成为支撑海南省经济发展的一支富有活力的生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矛盾――以融资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不足。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融资状况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文界定非公有制经济份额为经济总量减去国有经济份额和集体经济份额,非公有制企业为所有企业剔除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
(一)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2005年海南省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当年全省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2955户,认注资金4.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8%和7.9%。截至2005年底,全省实有个体工商户117600户,认注资金14.4亿元。个体工商户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上,主要行业有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制造业。截至2005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32275户,其中,2005年全省私营企业新登记7498户,同比增长7.1%,认注资本160.5亿元;全省登记在册的外资企业2456户,其中,2005年外资企业新登记172户,同比增长8.8%,认注资本37.4亿元(注:数据来源于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海南省地方税务管理局。)。
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截至2006年第二季度,非公有制经济工业产值约为14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7%;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43.9亿元,占全省上缴税金比重高达73.5%。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2005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从业人员320.5万,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3.8%(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二)海南省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状况
从贷款情况看(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目前尚无法统计出非公有制企业贷款总额。),截至2006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个体户、港澳资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9.4亿元、20.3亿元、52亿元、60.9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2%、5.2%、6.1%,占比分别比2004年初提高了0.3、4.8、2.3和0.6个百分点。
从其他的融资渠道看,截至2006年底,海南省共有上市公司20家,其中国有控股3家;上市公司总股本124.6亿,比上年增加37.6亿,总市值为54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4.7亿元。从2002-2006年海南省资本市场融资看,全省通过股票市场配股融资额为89.5亿元(其中,2006年新增配股70.7亿元),债券融资额为13亿元(全部为2006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融资额占该阶段全省融资量的18.6%。海南省上市公司的业绩普遍不佳,存在的众多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少数公司高风险状况依然未能消除,使得海南省大部分上市公司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因此,海南省上市公司的整体能力尚待提高。
二、非公有制经济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反差
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牵涉范围广、覆盖人口比例高、占国民经济份额有所加大,不仅在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海南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成为拉动GDP增长和财政增收的主要力量。目前海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不足,如果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融通或通过自身资金积累解决资金紧缺,则往往采取民间融资方式,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这样,将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紊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一)非公有制经济服务需求加大
1.信贷资金需求逐渐旺盛。当前,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创业、扩大生产、产品收购、市场销售、临时周转和家庭消费无不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以农民日常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主的“三农”经济发展都对金融业提出了较大的需求。
2.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增强。随着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和个体收入的增加,与外界的联系度、依存度越来越大,呼唤着优质、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体除了信贷资金需求外,还迫切需要资金汇划、信息咨询、资本运作和财务顾问等服务,个体及家庭需要代收、代付、、代保险、代保管、家庭理财等中间业务服务。
3.延伸需求有待开发和完善。金融业在提供服务时,可以创造不可替代的延伸,金融业可以利用服务对象广的条件促进分散经济的组织化,可以通过金融交易活动促使人们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可以运用掌握的金融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趋势,引导客户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当前非公有制经济薄弱环节对金融业提出了以上需求,迫切希望金融业发挥相应功能,从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多样化供给,但即使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金融业对经济薄弱环节的跟进速度和服务手段还是显得相对滞后,使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金融服务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缺乏多元化,融资业务普遍同质化。目前,海南省融资体系发展相对落后,只有9家非法人银行机构,一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而现有的银行大都倾向于从事批发性业务,要求贷款有一定规模并有足值的抵押品或优质的担保;银行信贷融资主要服务于规模以上企业和项目。而对于中小规模非公有制经济的需求,供给显得不足,不能提供量身定做的贷款、支付结算、理财、信息咨询等金融服务。
2.金融市场发展缓慢。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融资量、交易量快速上升,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但海南省金融机构、发行人都与这一波金融市场发展擦肩而过。每年海南省发生的债券、融资券等市场交易量,所占市场份额远低于海南省GDP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难以通过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满足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
3.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信贷配给“现象。据DeMeza和Webb(1992)的定义,信贷配给是指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导致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信贷配给是资金供求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利率无法达到所谓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利率水平,从而使得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口。在现实中表现为:即使借款人愿意接受相当高的利率,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有继续提供信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却不愿意提供信贷。目前,在海南省经济规模较小、优质企业不多、信用普遍低下以及金融生态整体环境还有待大力改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海南省的部分产业政策存在一定错位的现象,制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不分地区、不分企业规模统一适用,从而这种授权授信的“刚性”特征造成欠发达地区――海南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可能性比发达地区企业要小得多。当然,在这里必须指出信贷配给并不等同于所有制歧视,它是在目前银行体系流动充裕的情况下,银行选择客户贴近市场,遵循成本-收益、收益-风险的管理原则,合理安排信贷资金流向,不考虑投放对象的所有制性质关系,侧重于统筹安排资金、赢取资金最大收益。
三、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们常常把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银行融资问题,这并不全面,企业的情况是复杂的,融资方式多种多样,金融支持的关键是能否适应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当前商业银行支持海南省非公经济的方式应是关系型融资
前文已经提及在金融支持非公经济中由于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贷配给现象,那么采取何种有效的方式才能使得放贷机构尽量减少对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信息不对称,最大程度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海南间接融资体系(或主银行制度)占绝对主导地位、直接融资严重滞后的金融环境下,在企业信用制度尚未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落后以及财务信息准确度欠缺的制度环境下,关系型融资(Relational Financing)不啻为一种良好的融资方式。关系型融资是投资者直接干预经营战略决策来保证其利益的实现,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主要在密切的长期的交易关系中进行。出资者与资金需求者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不断改善信用关系,彼此形成长期持续的金融服务合作关系,出资者获取声誉租金、信息租金以及垄断租金等收益。[1]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利润空间小、稳定性不够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加之管理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信息的可信度低等风险因素,银行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保持距离型融资(Arm’s―length Financing)。因此,中小企业希望从出资者那里获取持续的资金,必须着眼于持续发展策略,主动与出资者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此改变出资者对自身的风险判断,才能有望通过关系型融资方式来缓解资金缺口。
其次,从供给角度看,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利税,其旺盛的投资需求使银行意识到其潜在的巨大投资收益。而基于目前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又会觉得对中小型企业投资资金可能存在较大风险,采取标准合同式的保持距离型贷款可能并不能保证贷款资金的按时收回;相反,出资者使用一定的意会知识,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更深层的介入,比如在重大经营方针决策、经营状况、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借助于以企业家历史的专门信息为基础的声誉机制(个人信誉)而发放的贷款,在按时收回和财务收益方面可能有更大的保障。当然,随着未来出现企业自有资金比率较高、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商业银行之间高度竞争、发达的直接融资体系构成对银行融资的替代、企业与银行之间保持一种松散的、平等的关系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时,企业应该更多地选择保持距离型融资方式,即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只要他们得到合同规定的支付,信息的收集和对企业的监督可以靠市场和法律来实施。
(二)海南省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差异化服务
企业一般具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积累财富的能力、对外源型资金需求的方式和规模是不同的。考虑这些因素,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相应地对企业提供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差异化金融服务。[2]
1.企业起步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由于大部分非公中小企业起步阶段资本总量小,市场竞争力有限,内部制度管理欠缺,放贷金融机构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难以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在该阶段,如果单纯依赖放贷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它们是市场化经营的主体,必须遵循“三性”原则经营,这阶段的外源型资金需求更多地应依靠政府资助、创业型基金融资、典当融资等。从政府支持角度而言,应该以政府牵头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中小企业基金会和增加财政对符合地区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信贷的贴息资金。在发达国家中,多数高科技中小型企业是通过创业型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来满足融资需求,比如“天使资本”。而目前创业型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我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使资本”也才刚起步。因此,政府、金融市场建设者和企业等多方应积极创造前期条件,努力做好这种新型融资的基础性准备。同时,应充分发展和利用海南典当市场。
2.企业成长阶段的金融服务。随着企业产品投产上市,考验企业更多的如何在市场大潮中通过产品不断改良来占据销售市场、稳定市场份额,达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此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来实现发展。因此,在巩固第一阶段融资合作的基础上,有关金融机构应继续对企业进行支持,同时应拓展对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域,如在结算、信贷咨询、帮助个体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再者,积极拓展其他融资渠道来支持企业发展,如发展融资租赁业,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二板市场上市,募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3.企业成熟阶段的金融服务。在此阶段企业为维持适度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不仅需要外部资金支持,而且也需要成熟的、配套的财务咨询、资本运作以及理财顾问等金融服务。因此,金融机构除了向企业提供传统业务外,应积极开拓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同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来满足规模相对较大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使得企业获得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金融服务。例如,海南省发展势头较好并已形成规模的民营企业,如海南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龙泉集团等,完全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拓宽短期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完善开发性金融合作模式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在研究如何支持非公经济、三农经济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先行一步,通过开发性金融合作推动目前商业银行不愿从事的很多业务,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体――弱势群体融资方面。该模式以信用建设为中心,借助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为操作平台,运用政府组织增加信用,结合地方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开发银行融资优势、信用协会会员民主监督优势,采取“地方政府+信用协会+担保公司+会员企业+开发银行”五位一体的方式,实现会员、政府、银行风险分担,从而推进企业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通过从资金和信用两方面支持各地担保公司的发展,提高其担保能力和信用能力,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而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借鉴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推动开展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模式,向广大微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开发性金融模式在海南省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底,海南省实现了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覆盖全部市县;截至2006年7月末,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与14个市县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了信用协会,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107家(注:数据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海南省分行。)。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模式的发展,下一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扩大融资规模以及进一步推进信用建设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从制度上保证贷款的安全。同时,通过该种模式的效应逐步扩大显现,应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成省内其他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加入到开发性金融平台上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大力支持海南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海南省经济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好文,李辉.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J].战略管理,2005,(8).
[2] 张余华.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急需金融支持[J].武汉金融,2003,(6).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he Non-state-owned Economy's
Financial Support in Hainan Province
CHEN Bo, MIAO Qi-hu
(Haikou Center Sub-Branc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Haikou 570105,China)
篇9
关 键 词:河北省金融业;经济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32-06
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133号),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1月,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 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撑。本课题的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长2.89个百分点, 全省存贷款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长2.35个百分点,金融发展对省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一、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 河北省金融业取得了显著进步,银行、保险、证券、直接融资以及金融机构引进工作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0年底,河北省全省银行业总资产达30 000亿元,是2005年底的2.43倍。“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境内上市公司总资产3000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5家,5年间全部直接融资达1500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省保险业总资产达1261亿元, 是2005年底的2.6倍。2010年全年原保费收入首次突破700亿元, 省级保险公司达42家。
2008年以来, 河北省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正式入驻, 工商银行全球客服中心和安邦保险全国培训中心先后落户石家庄。2009年底,银监会五大中心(培训中心、党校、干部学校、备灾中心、金融论坛)落户廊坊。2011年11月, 世界知名银行集团――汇丰银行获准筹建唐山分行,标志着河北省金融业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2010年, 河北省已确定了“十二五”期间金融业的发展目标: 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5%左右,达9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 银行业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7 000亿元左右,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6 0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降至3.5%以下; 力争全省新增100家上市公司的目标,累计融资金额2000亿元,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4500亿元, 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金融业发展水平的省际比较
尽管河北省金融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见表1)。除保险业、存贷款余额等指标排名较为靠前外, 最能反映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的两大指标――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和金融业区位商,在全国均排名第20位左右。可以说,河北省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仅处于全国中游。
国际经验表明, 金融增加值在本地区占GDP的8%以上, 标志着金融业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河北省目前显然与此相去甚远。在沿海省份中,河北该项指标仅高于广西和海南,在环渤海地区及周边省份中,也仅仅高于河南和内蒙古。
2007年,河北省金融产业值353亿元,占GDP的2.6%,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20位。2008年,河北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低于全国5.6%的平均水平。
2009年, 河北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25.7亿元,占全省GDP的3.05%,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7%,而同年全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1%,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1%。
同时,从反映金融业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金融业区位商指标来看,在全国也仅处于中游水平(20名左右),在沿海省份中和环渤海地区仅仅高于广西和海南。课题组以2007年数据测算,河北省金融业区位商仅为0.6,不但低于京(3.2%)、津(1.3%)、沪(2.3%)、江(1.1%)、浙(1.4%)、粤(1.35%)等发达省份,甚至低于部分中西部省份。所以说,河北省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河北省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此外,河北省直接融资水平较低,“十一五”末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00家的任务并未完成,“经济大省、资本小省”的局面仍没有彻底扭转。截至2010年10月,河北省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只有45家,而排名第一的广东,境内上司公司总数已突破340家。河北省的直接融资水平和上市公司数量,不仅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而且还落后于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河南等内陆省份,直接融资比重亟待提高,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三、国内主要城市金融业贡献比较
目前,国内金融业发展水平以北京为最高。2008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4%,深圳和上海也分别超过了12%和10%,而石家庄市仅为3.7%。
在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直接贡献和税收方面,河北省各城市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 差距也十分明显。2008年, 深圳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2%;2009年,深圳市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294亿元,金融业以1%的人员实现了全市14%的GDP。2008年上海市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442.6亿元;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业在同比下降19.2%,减收89亿元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374.6亿元的税收收入。2009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5%。金融业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大产业优势, 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7%,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业在北京服务业中的比重达到19.1%, 继续带动北京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2009年实现税收2624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43.7%。2010年, 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838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0.1%,实现税收合计2107.6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为34.87%。
根据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011年9月5日的第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3),石家庄市在全国29个金融中心的综合排名中,由2010年的第27位,下滑两位,名列最后一位。但属于内陆省份的部分城市,如西安、郑州、合肥等,由于区域性金融市场或地方金融机构实力较强, 金融业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在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要素集聚方面, 河北省仍然缺乏优势。省属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实力弱小,中心城市金融业的竞争力不足。目前,深圳的私募基金总量占到了全国的1/3,正在加紧建设前海离岸金融中心。 上海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大量私募基金聚集在上海浦东新区民生路一带,形成了金融一条街。北京规划了海淀稻香湖金融服务区、朝阳金盏金融服务区、通州新城金融服务区和西城德胜科技园四个金融后台服务园区,总部经济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河北省金融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与第六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河北省沿海经济带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经济强省,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力支撑。只有整合金融资源,集聚金融要素,着力发展金融业,才能为河北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四、推进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推进产融结合,组建省属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 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做大做强地方国有金融资产, 组建了一系列地方性的金融控股公司。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国际集团、 天津泰达国际集团、 北京国资公司、广东粤财控股公司等等。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通过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机构,构建金融控股平台。
从目前来看, 我国产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效果较好。例如,2008年,宝钢在金融资本市场获利占到其利润来源的三分之一左右;2009年,中电投集团旗下的金融业板块实现利润占集团利润总额的23.32%;2009年, 华能集团的金融业务实现利润占全集团利润总额的28.64%。对于集团主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的发电和钢铁等周期性行业来讲, 以金融业的利润来分散风险、 平滑收入、 弥补主业的亏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河北省产融结合的历史较早, 秦皇岛港务局早年就参股了招商银行,唐钢控股财达证券、新奥集团参股恒银期货以后,目前也立足于成立财务公司,积极搭建金融平台。同时,省外部分企业集团也纷纷进入河北,控股或参股金融企业,如中电投控股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海航集团控股河北信托(今渤海国际信托)。此外,国电集团和北京银行也分别投资河北银行和廊坊银行,成为第一大股东(见表3、表4)。
2009年,河北银行(原石家庄市商业银行)完成新一轮增资扩股,国电电力、秦皇岛港务集团等6家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新东家,同年,再次增资扩股,总股本达到20亿股。2010年,河北银行发行总金额为8亿元的次级债。2009年, 石家庄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河北银行,陆续设立了唐山、邯郸、天津、廊坊、沧州和保定等分行,并积极争取上市。根据证监会的相关政策,对拟上市城商行财务指标的门槛设定包括:资产规模大于800亿元,净利息收入超20亿元等。2010年底,河北银行资产总额为758亿元,较为接近800亿元的门槛, 但利润一直在3~5亿元之间徘徊,差距较大。所以,“十二五”期间,河北银行应在消化历史坏账的基础上轻装前进,借重股东的实力,积极扩张,争取早日上市。较为可行的方案就是依托河北银行, 整合省内的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新的地方银行,此前组建的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吉林银行和长安银行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 值得河北省借鉴。
截至2010年年底, 河北省内城商行资产总额较2005年增长了2倍,各项存款增长1.8倍,各项贷款增长1.6倍,净利润增长6倍,不良贷款率降低2.12%,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至275.55%。 截至2011年第1季度,省内城商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2%, 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银监会规定的非系统重要性银行10.5%的要求。为打破地域局限,加强地域合作,2006年由河北银行牵头,省内石家庄、廊坊、沧州、张家口、唐山、秦皇岛6家城商行联合设立了“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组织”。 因此河北城商行的整合具有一定可行性。
就河北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已成立了河北建投集团、河北国控公司、财达证券公司等十几家省级金融机构, 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除河北建投集团外,其他金融机构规模偏小,部门色彩较浓,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推进地方金融机构的整合与重组,做大做强河北金融业,十分必要。
同时, 河北省国有经济比重较高, 河北港口集团、 钢铁集团、 冀中能源和开滦集团等企业实力雄厚, 并具有涉足金融业的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因此, 河北省要抓住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调整的有利机遇,整合省内现有的部分金融机构,推进产融结合,组建一家较大规模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实现河北国有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 提升河北省区域金融的竞争力。
具体方案可以考虑以河北银行为核心, 逐步通过收购和国有资产划拨的方式,取得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和租赁等相关金融牌照。目前,河北银行的第一大股东虽然是国电集团, 但河北省内国资旗下的股份相加却超过了国电集团。所以,可以考虑整合相关股权,推动省内城商行整合并通过上市增强实力。在此基础上,以做大做强的新河北银行为平台,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同时,还要鼓励省内大型国企实施产融结合,参股发起燕赵财险。并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划拨燕赵财险、财达证券、恒银期货和河北租赁等金融机构的省属国有股权,申请设立或收购其他一些金融机构,组建一家实力雄厚的金融控股公司, 强力支撑河北省经济强省建设。
(二)开拓场外交易市场,疏通直接融资渠道
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首先是主板市场(沪深主板和中小板),然后是创业板市场,再到场外交易的柜台市场, 基本上把这三个层次称为多层次资本市场(见图1)。
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正式启动,简称“新三板”。“新三板”系统位于深圳证券交易所, 目前试点园区仅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家, 挂牌企业为园区内高科技企业。“新三板”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5年试点,积累了一定经验, 为园区非上市公司提供了有序的股份转让平台,同时也为创业资本的退出建立了一条渠道。公司挂牌前的创业股东可通过代办系统退出, 同样促进了创投与股权私募基金的聚集。目前,在中关村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创业投资机构、战略投资者及券商,为“新三板”扩容及构建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据悉,按照扩容方案,“新三板”在原有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的基础上, 将范围扩大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而市场传闻扩容首批试点园区可能在15~20家左右。近两年来,全国绝大多数高科技园区都在积极准备,对接“新三板”市场,争取纳入首批试点。
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自2006年1月启动以来,试点企业不断增加,平稳运行,秩序良好。截至2011年12月, 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已突破100家,达到了101家。运行5年以来,已有32家企业完成或启动了38次定向增资,融资总额17.1亿元,平均市盈率22倍。此外,挂牌企业中的久其软件已在中小板上市,北陆药业、世纪瑞尔、佳讯飞鸿、紫光华宇已在创业板上市。
当前,从全国各地金融工作规划和部署来看,不少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将高新科技园区纳入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范围, 另一方面则在谋划结合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来构建场外交易市场平台。 河北省也应做好上述两手准备,积极利用场外交易市场,支撑经济强省建设。
截至目前,河北省有国家级高新区4家,分别是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以石家庄高新区实力最强。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3月,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目前,石家庄高新区区内注册企业已有2100家, 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并涌现了维生药业、以岭药业、国祥运输、先河科技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并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 石家庄高新区近年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 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近两年,已有4家企业相继在中小板、 创业板和境外上市。2011年7月, 以岭药业成功上市以后, 石家庄高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10家,石家庄市上市公司总数已达23家。
2010年,石家庄高新区启动了申报“新三板”市场的试点工作, 并对石家庄高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培训。为鼓励区内企业积极到“新三板”市场挂牌融资,高新区管委会拟对第一批在该区“新三板”市场挂牌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分两期兑现,完成改制后给予50万元,完成申报材料再给50万元。
放眼全国来看,石家庄高新区无论是园区实力,还是申办“新三板”的政策力度和奖励措施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建议相关部门落实专项资金,加大奖励与跑办力度,确保石家庄高新区入围“新三板”扩容第一轮试点。
同时,建议依托河北产权交易所,申请设立股权托管交易中心, 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试点。目前,沧州市6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上市,分别是:沧州会友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三井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乾成钢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运物流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首次私募融资共计1.96亿元。 今后要继续加强与北交所和天交所的业务合作, 通过场外交易市场为河北省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促进河北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私募基金和政府创业引导基金,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广义上说,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PE)是指对未上市公司所进行的股权投资。从狭义上说,私募股权投资通常是指投资者购买一个未上市公司股权, 并且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 以提升公司的实力,经过一段时期之后(通常是几年),再将公司的股权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以获取投资收益。
近年来,中国的PE行业有了很大发展,许多非常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私募股权基金背景,包括蒙牛、百度、腾讯、百丽、新浪、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李宁、双汇等明星企业。私募股权基金为中国向创新社会转型, 促进中国企业改善公司治理,加速行业整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是一种主要由政府出资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旨在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企业, 并通过其支持初创期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性基金。 政府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扶持各地区域性自主创新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 以自身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到政府扶持的产业。
国外开始建立引导基金机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即美国的SBIC(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英国在1981年就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SFLG),并于1994年制定了企业投资计划(ElS)。以色列于1993年制定了YOZMA计划,澳大利亚于1997年推出了创新投资基金计划(IIF)。此外,新西兰(VIF基金)、欧盟(EIF基金)以及中国台湾(种子基金计划)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设立了引导基金。
为提高政府资金效率, 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自2005年起,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引导基金的政策。截至2010年底,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34.07亿元, 引导基金支持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达到170家,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924亿元。2010年, 全国共有61家创业投资(集团),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或其他投资主体(如大型生产、商贸企业)联合设立子基金278支,总资产规模达到987.6亿元,创业投资机构呈现出伞形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型创业投资企业(集团)通过设立母子基金的方式,加大资金杠杆化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网络。
自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河北省创业投资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创业投资队伍不断壮大, 投资运作不断规范, 创业投资企业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1年8月,现有19家创投企业在省发改委备案。 与先进省份相比, 河北省创投企业发展起步晚、速度慢、规模小,还有很大差距,但河北省的创投业近年来仍起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显著作用。
2009年,初始规模1亿元的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揭牌运行。省引导基金以“母基金”方式,通过设立子基金和项目跟进投资,承担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率、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重要职能。2011年省引导基金规模扩大到1.6亿元,目前已设立子基金5支(见表5),子基金规模4.75亿元,引导基金出资1亿元,直接吸引投资3.75亿元,首期放大4.75倍。自2006年开始,备案创投企业累计支持123个中小企业项目, 投入资金10亿元。截至2010年末,在投项目80个,投资余额8亿元。
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直接和间接投资的企业中,已上市1家,拟上市6家,其中子基金金冀达基金投资的晨光生物科技公司, 已成为河北省第4家登陆创业板的公司。省引导基金的发展壮大, 使政府投入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直接投入转变为间接投入, 成为河北省探索金融领域政府扶持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的新途径。
从全国来看,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案例比重较高。在“联想系”弘毅投资6.3亿元全资接管石药集团的“大案”之后,石家庄的制药业公司仍是境内外VC/PE“垂涎”的目标。以色列背景的英飞尼迪投资集团通过和地方合作的“石以基金”三家基金向河北九派制药公司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此外,建银国际财富管理公司的医疗产业基金则向石家庄乐仁堂集团投资了1亿元人民币。
2010年上市公司冀东水泥引入19亿元境外战略股权投资,这成为河北省公司2010年规模最大的PE交易。 雅戈尔向河北汽车零部件厂商凌云股份投资1.47亿元,九鼎投资、天津创投和平安财智联合向石家庄科林自动化公司实施了投资。 河北省邯郸曲周的晨光色素于2010年10月登陆创业板, 私募基金深圳创新投、深圳达晨创投、河北金冀达创投和宁波君润投资,为晨光生物过会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截至2010年3月,国内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深圳目前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国的35%。在北京,受优惠政策吸引,中关村活跃着IDG、联想投资、今日资本、北极光创投、华登国际、联创策源、金沙江、青云、戈壁、盈富泰克、启迪创投、深创投等一批境内外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200亿美元。
而在美国康尼狄格州最南部濒临长岛海湾的一个小镇――格林尼治1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大约380家对冲基金总部,管理的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河北省的廊坊和秦皇岛,分别作为京津的后花园和夏都,也可以充分发挥区位和环境优势,谋划发展高水准的金融业聚集区, 强力推进河北省金融业跨越发展。
目前,在中国大陆,除了较早成立的3支中外合资产业投资基金――中瑞合作基金、 中国-东盟中小企业投资基金、 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以外,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准了10支产业投资基金,分别是2006年11月审批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2007年8月审批的第二批5支产业基金――山西能源基金、广东核电产业基金、上海金融基金、中新高科产业投资基金和绵阳科技城产业基金,2008年7月国务院特批的第三批4支产业投资基金――华禹水务产业投资基金、东北装备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天津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
而河北省筹划发起设立的总额300亿元的曹妃甸产业基金,受经济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迟迟未能启动。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获批,河北省应继续谋划,积极争取,联合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和大型产业集团,打造大型产业基金,为曹妃甸开发、渤海新区建设和保定电谷发展, 以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强力推动省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坡. 2010年中国VC/PE市场统计分析报告[EB/OL]. China Venture,2011-01-30,report. chinaventure. com. cn/r/f/310. aspx.
[2]胡芳日,曹毅. 创业投资守门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基金的基金[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胡经生. 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研究[M] .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李保元. 境内外PE抢食石家庄药企 [EB/OL]. 河北新闻网,2011-02-14. hebei. hebnews. cn/2011-02/14/content_1615426. htm.
[5]聂伟柱. 地方金融控股雏形初显[N]. 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06-20.
[6]彭浩. 走进新三板:四大园区冲刺新三板扩容[N]. 投资快报,2011-03-02.
[7]王芳. 产融结合:央企站上高台[J]. 国企,2009(8).
[8]王巍. 河北创业投资期待“长大” [N]. 河北日报,2011-05-10.
[9]邢会强,孙红伟. 最新经典私募案例评鉴[M] .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0]张俊芳,郭戎. 2010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及主要特征分析[N]. 科技日报,2011-08-03.
篇10
【关键词】支付系统 经济发展 正相关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建立于1953年7月23日,州内有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等世居少数民族,东和东北与保山地区的龙陵县、腾冲县毗邻,南、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全州总人口从2008年初的117.7万增至2012年末的123.5万,增长4.93%。近年来,随着国家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并将德宏州列为桥头堡战略的黄金口岸,德宏经济社会步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一、德宏州2008~2012年间整体发展及经济运行概况
第一,2008年,全州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9.64亿元,至2012年末,德宏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201.50亿元,较2008年增长102.2%,年均增长率为18.2%;2008年全州人均GDP为8408.44元,到2012年末,人均GDP增长为16315.79元,增长94.04%,年均增幅为17.84%;下列图表反映了近5年全州GDP总值及人均GDP发展及同比增长情况:
表一 2008~2012年间德宏州GDP完成及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图一
第二,2008年全州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29.5亿元,28.12亿元和42.02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29.6%,28.2%和42.2%;至2012年末,全州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57.66亿元,67.48亿元和76.36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28.62%,33.48%和37.90%,第二产业比重较五年前增加5%以上,第一、三产业产值占比较2008年均略有减少,产业结构在逐步调整。如下图二、三所示:
图二
图三
二、德宏州2008~2012年间支付系统的发展情况
(一)2008~2012年间支付系统及结算工具发展情况
刚刚过去的五年,不仅是德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辖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是随着第一代支付系统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系统(ABS)的上线以及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中央银行电子对账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以及网上跨行支付清算系统等的相继推广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子联行时期账务处理的不便性,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为全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是五年间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现金交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卡总发卡量突破200万张,人均持卡量超过1.5张。另外,2010年央行适时推出网上支付跨行清算服务,即“超级网银”,使得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支付工具得到迅猛发展,加上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工具在当地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是根据上级行要求,近年德宏州人民银行在做好各项资金支付清算服务的同时,从未间断向广大群众普及支付系统相关知识,每年坚持组织开展各种支付系统主题宣传活动,包括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支付系统校园专题讲座、到少数民族村寨讲解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银行卡知识、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广场分发支付系统宣传资料以及对商户的上门走访等,这些形式各异的宣传手段有力地推动着支付结算知识的普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全州人民的支付观念,为进一步增加非现金交易比例夯实了基础。
(二)制约当地支付体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是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布局不充分,影响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德宏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89%,在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后,目前全州范围内大部分山区乡镇均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驻扎,甚至有少数乡镇仍未设立任何金融服务网点,各家银行都把好的设施和资源集中在城区,支付结算中心也越来越远离农村,更不用说将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及新的硬件设施配备到农村网点,这严重阻碍了支付系统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推广。
二是虽然人民银行坚持不懈的进行着支付系统宣传,其效果却难言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宣传资料中专业术语较多,对于金融专业知识了解少的老百姓来说较难理解,另一方面宣传频率不高,期限较短,一般为一年进行一次集中宣传,导致广大群众对方便快捷的各种现代化支付系统了解不多,这也影响了支付体系的进一步推广。
三是农户群体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现金交易习惯较难改变。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年纪稍长者持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现金和银行存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银行卡在他们心目当中显得并不那么安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农民享有的各项财政补贴,如:种粮直补、义务教育补贴、农资及农具补贴等,农民更愿意接受现金结算,即使发放存折,也是领取后立即兑现。同时,新闻媒体对银行卡等支付结算工具诈骗行为的频频报道,也加重了他们对银行卡使用的不安全感。由于农村地区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观念较保守,其对非现金交易工具的接受能力较弱,加之操作流程不熟悉,主观上并不愿意用非现金方式进行结算。
四是农村地区相对较差的信用环境,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发展需要。目前,在欠发达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评价仍然较低,社会整体诚信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其信用环境与支付系统发展的需要不匹配。
三、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
笔者以2008~2012年间德宏州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为样本,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值分别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即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学方法。)
表二 2008~2012年德宏州GDP及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
单位:亿元
(一)大额支付系统资金年清算量与GDP的关系
设其相关系数为R,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为自变量Yi,GDP为因变量Xi;分别设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
根据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
R=■ (1)
可得,R=0.9972;另据表二中数据,利用Excel软件作散点图,得:
图四
由上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德宏州200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Xi与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Yi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较高;德宏州大额支付系统清算量的变化对GDP的变化影响较为显著。
(二)小额支付系统资金年清算量与GDP的关系
设其相关系数为r,大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为自变量Yi,GDP为因变量Xi;分别设这两个变量的均值分别为■,■;根据上述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1),计算可得相关系数r=0.8581;另,据表二中数据,利用Excel软件作散点图,得:
图五
由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德宏州200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Xi与小额支付系统年清算量Yi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德宏州小额支付系统清算量的变化对GDP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德宏州大、小额支付资金清算量对全州GDP的影响较为显著,尤其是大额资金清算量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0.99以上,接近完全正相关值1。
支付清算资金的增减变化量直接影响着全州GDP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量的多少可以看作是反映德宏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可见,进一步规范完善支付体系对辖区经济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对加快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化支付系统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愈加紧密,拥有一个资金安全流动的高效支付体系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如何更好地建设推广支付系统,让现代化支付系统更好地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便成为了政策制定、执行者面临的一道难题,下面结合上述分析就基层人民银行如何加快推广本地区现代化支付系统,以期更好地为边疆经济做出贡献提几点建议。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进一步推广夯实基础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征信体系,建立信用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辖内企业开展征信知识培训,不遗余力地宣传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其在日常交易中尽量不使用现金结算,让广大企业了解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高效的特点;二是规范个人信用行为,针对辖区农户较多,信用信息采集不完善等特点,科学、合理地重新整合原有农户信用指标,调整指标权重,建立简明实用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与评级系统;三是加大征信知识的社会宣传频率和力度,尤其是对金融从业人员进行征信知识培训,让每一位金融业者对征信知识都了然于心,都可以走上街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社会大众宣讲征信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宣传效率,又可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目的。
(二)提高各新兴支付系统的使用效率,为全面改善支付环境提供保障
自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以后,人民银行相继建成全国支票影像交换、境内外币支付、电子商业汇票以及网银跨行清算等系统,这些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成推广,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选择,然而,受传统观念及社会诚信度不高的影响,其中一些支付系统的推广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收效甚微,如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建成近六年来,使用普及率依然不高。因此,一是在支付系统宣传中找准重难点,侧重宣传使用率低、社会认知度不够的支付子系统;二是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对非现金结算工具使用率高的企业,尽快研究出台短期财政、税务相关优惠政策,予以鼓励;三是建议降低商业银行各种支付系统业务收费标准,降低部分费用的费率,以支持地方支付系统业务的发展;四是加强科技部门支持力量,保证各类支付系统运行通畅,使广大用户真正感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安全、快捷与高效。
(三)大胆创新,转变支付系统宣传方式,为打开支付结算新局面提供坚强后盾
一是努力实现支付系统宣传常态化。毋庸置疑,人民银行每年牵头举行的支付系统宣传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飞速发展的支付结算业务仍不匹配,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将支付系统宣传工作重视起来,必要时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宣传频率与质量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实现支付系统宣传常态化;二是尽快实现支付系统宣传专业化。“专业化”的宣传是十分要紧的,如何建设一支专业化宣传队伍更是棘手的问题,基层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应加大对宣讲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应明白宣传不应只是发发资料这么简单,更要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为社会大众解惑;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宣传体现在时时刻刻,进一步完善窗口服务,不仅是办理好日常业务,也应承担为社会大众答疑的职责,真正体现基层人民银行搞好金融服务的宗旨。
(四)着力拓展支付系统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为实现辖区结算体系均衡发展而努力
- 上一篇: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
- 下一篇:妇产科健康教育内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