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

篇1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尝试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这里存在着两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是应尽可能维持传统教学模式的稳定性,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也避免了因新教法的出现而使学生难以适应;二是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植入微视频,视频内容不超过5分钟而且要相对完整。植入微视频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生动的内容契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满。本文以政治经济学教学为例,就微视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植入措施进行探讨。

一、微视频植入与传统教学模式间的切入点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进行微视频教学。一是教学导课环节。教师在进行新的章节教学时,往往需要通过导课来实现新知识与已学知识间的连接,但最终的落脚点仍在新的知识点上。新知识点的抽象性,使得植入微视频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在进入价值与价格的新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通过导课涉及价格概念时,便可以植入微视频将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展示给学生,同时在视频中对商品的标价给予特写。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所遇见的类似情景。二是教学展开环节。教师在讲授价值与价格新知识点时,根据大纲要求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以及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陆陆续续出现了可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信息,此时教师便可以有选择地植入微视频。例如,在讲解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时,在涉及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向学生展现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实景。

二、微视频植入措施

微视频的植入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合理选择切入点。高中政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需要教师根据导课和教学展开的需要合理选择切入点。而植入微视频的作用在于解释说明,所以在导课和教学展开环节,需要解释说明的地方教师就可以考虑植入微视频。二是在微视频内容选择上应符合现实特征。从听课和调研中发现,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微视频,但视频内容较为常规并且是由专门教学机构录制而成的。这里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涉及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时,许多商业场景已经成为过去,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最好能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录制相关的商业场景。三是微视频植入应不打破传统教学的连贯性。教师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高中政治教学生态,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优化现行教学模式。植入微视频意在优化教学模式,或者说是锦上添花。因此,微视频在内容设计上应能与上下知识点形成关联,并在严格控制播放时间的前提下保证传统教学模式的连贯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学发展观”和国情教育为例,展开教学案例的分析。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讲授内容为例。“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从整体上向学生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如反映山西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反映西部矿区的地质灾害等视频)。之后,教师在分步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小节为单元分别播放。当每一小节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该段视频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理解。在最后环节,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节奏,并针对该内容的学习建立起师生的互动环节。二是以国情教育的内容为例。教师在微视频的设计上要做到正确地认识历史、对待历史,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篇2

 

对于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否给学生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并且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时所做的教学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

 

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首要的要求便是,教师要对于教材进行有效梳理与深入剖析,要准确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特点。高中政治课本中的很多内容与框题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点在很多综合性问题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不少综合性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教师在备课时很有必要做好知识的有效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清晰而完善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都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并且能够让学生灵活的利用所学内容,在应对复杂问题时也能够游刃有余。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少问题中都会涉及到多个知识点。例如,一个综合试题的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体现的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处理这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备课时才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有效梳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更加灵活而准确的应用。

 

二、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高中政治课本中讲到的很多内容都较为抽象,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相隔较远,这样的内容理解上通常会存在障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来选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对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补充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说。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展开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给学生展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的方式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作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有了这个过程后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变得更加轻松,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备课所能够发挥的教学辅助效用。

 

三、注重对于学生的思维点拨

 

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塑造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对于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到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法,并且要确定正确的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认知,这也是构建学生自身的价值体系的有效教学模式所在。

 

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知识点。教师要找到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政治课程的教学引导作用。

 

结语

 

想要更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课时有更为充裕的准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素材,并且有效的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还应当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并且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关注的要点。

篇3

再一次回到高中课堂,变化最大的是学生,没变的依然是“应试”。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见习,大家都显得有点惘然,欢欢喜喜到了那边,正赶上人家下午第一节课,并不是跟我们相像中的那样随便去听自己想听的那个科目,人家是有安排的,校车进入育才中学的时候,我瞥见竖立在大门口的一个牌子,用红纸写了:今天陕西师范大学的40多位学生来我们学校参观见习……后面应该是对这次活动的安排,车过了也就没再看清楚。我们随机分成了两拨,分别去了文科和理科的公开教室,很大的教室,类似我们高中学校的阶梯教室。然后开始了听课……

第一节我听的是高中政治课,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么大的教室,几百来号学生,一个女老师,她竟然能hold住,这点我表示很佩服。坐在我前面的前面的那三个男生,很热情地把他的书借给了我前面一起来听课的那三个女生,结果在第一环节,自主学习的时候,女老师巡回到后面,看那男生没拿书,先是皱了下眉,但马上明白过来,便没管。我提示前面的女生,是不是把书还给学生好点,毕竟我们听的不是内容。大概过了五六分钟,自主学习阶段结束了,貌似大家都熟知课本上的内容了。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PPT上打着:合作探究。女老师很活跃地放了一曲“真心英雄”,要求全体起立,还给学生递了两话筒,应该是轻松自在的内容,可我们的学生表现的很拘谨僵硬,可能也不太适应这突然的轻松时刻吧。完了之后,女老师很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哲学观点。接着是一段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话,很有思想品德色彩,初中娃可能会更容易接受些。后面的学习转到了课本,知识点的学习,重点是围绕考点,讲授答题技巧。学生做题做的又快又准,都让我惊叹了,很多时候,我题目都没看完,娃已经异口同声说出答案来了,当然有我对知识陌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他们长期训练的结果吧。

第二节还在同一个地方,是紧接着的高二历史课,男老师,讲秦汉统治时期的经济,这节课的学生少了很多,五六十人吧。我旁边那女孩说是复习课,因为学过了。从上课开始到结束,老师都是边提问,边板书的。先总结了书上的知识点: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后面一直在讲题,很强调做题的方法。由于他一直有提问,加上他很有生气的点评,所以整堂课气氛都还不错。一同去的朋友,说这老师一节课都在不停的丢粉笔,这点我倒没注意。

第三节课是语文课,我没留下来听,和其他同学去参加与学校老师的交流了。没想到他们学校这么重视,一共来了十几位老师和我们交流,顿时觉得我们太草率了,由于没做准备,提问的数量、质量都显得不足,和这么多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没达到很好的交流效果,有些遗憾了…不过,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都很朴素,谦虚,但回答起我们的问题,都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若不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还有他们育才中学的特色四步教学法,及课改、多媒体、后进生、减负、学生压力、高考的看法。

篇4

在一节课中,以一个情景素材为基础,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执教高三复习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时,首先选择一个素材“光盘行动”为背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光盘行动”经济意义,复习落实金钱观、消费观、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然后从措施角度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资源性产品,提价势在必行”评析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复习落实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的形成、价值规律等知识点;最后从建议和行动角度要求学生进行思维综合,从哲学、文化和政治生活角度提一个建议。一材多用可以将知识专题与时政专题结合其来,选择一个热点素材,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究,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

在一节课中,始终以某个事件情景的发展线索为素材,培养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能力。如新授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笔者以“小强的烦恼”为一个情景素材,分“篮球、手机、学业”三部曲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各自的方法论要求,把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符合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要求,能激发学生兴趣,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一般,再由一般回到特殊的思维能力。“一材多用”,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当学生再遇到这块内容时,可以举一反三,回忆课堂上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事例素材,将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区分开来。

“一材多用”因其能化繁为简,辐射性、综合性强,思路清晰,有助于抓住主干知识实施教学,能够有效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教学素材的作用最大化,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是坚持适度原则。以经济生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为例,曾有一位教师借鉴了网上的一个教学设计,以“赵有才的一天”为素材,借班上课,设计了一系列情景探究,围绕本课三维目标实施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一节课有七个问题探究,学生和听课教师都不免感叹:“赵有才这一天忙死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贝勃定律,当同样一个素材多次使用超过一个度时,它的效用就会降低。开始时,学生兴趣高涨,但再用同样的素材信息对学生进行刺激时,学生就会疲劳,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一材多用,也要有个“度”,对“度”的把握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目标,符合心理学规律和教育认知规律。

篇5

通过教学实践和思考,我把我的几点做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江苏省2010年考试大纲》、《普通政治课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框架和依据。要以其为纲,理解新课程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仔细研究大纲要求,“决不能漏掉一个知识点”。要搞清每个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分清了解、理解、说明等层次,心中有数。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学案教学法。因为江苏教育改革以后,学校贯彻“五严”精神,课时减少了三分之一,暑假也没有了补课。如何在课时少,考点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搞好一轮复习呢?答案就是:向课堂要效率。每节课前,我们都把学案提前发给学生预习。学案包含考点解读、易错易混点、典型例题、课堂训练几部分。

2.在新课程理念下,虽然课本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虽然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课本是万题之源,一切试题都是书本知识的深化、拓展和推移,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和依据。因此要重视课本,以本为本,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围绕核心考点把课本“读薄”。

再者,高三学生手中的课本已经是两年前的了,有些观点已经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对照新旧课本,及时订正。教材变化大的章节最好是把新书内容复印给学生。或倡导有条件的同学去教育书店买本新书参考。比如《经济生活》中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变化很大,新增了“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考点。

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求活求新求变的指导思想下,用好教材,紧扣考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综合化知识网络。我现在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读教材,列出结构提纲,课上同学们之间互相推敲,教师点评。当前来看效果不错。没有扎实的基础,遇到考题,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二、与时俱进,体现学科特点,关注省情关注国家政策变化。

在复习中要坚持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的有机结合,学科知识要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当年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交汇点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热点问题要宏观把握,微观切入,做到“广积粮”,一般不“深挖洞”。因为江苏是选修政治,且是等级考试,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看,难度不大。

要学生关注近期重大时事,比如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金砖四国,G20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冬奥会,网络民主等。同时,我们要提醒学生关注江苏省情。因为我省是自主命题,比如江苏经济区域发展问题,能耗问题,江苏沿海开发战略,青奥会,以及江苏房价、肉价、油价变化及政府相关政策。能够从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分析。帮助学生分析江苏经济目前的优势和不足。江苏和全国一样有些现象和问题是共性的。比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减排节能压力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问题等都是常考点。目前,我们已经在高三年级四个政史班开展了利用晚自习最后十分钟课代表播报制度,并每周拿出一节课集中播放一周新闻视频,看后结合教材评述自己的观点,真正使学生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三、要着重培养学生几种能力。

1.学会研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研读材料时,既要研究单个材料,提取显形信息,又要分析几个材料间的联系,提取隐性信息。把握设问,避免审题错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两张批”是政治答题大忌。

2.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哲学部分。

3.用科学(政治)术语答题的能力。许多学生答政治题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抒情举例,这不是政治题的语言,政治要求言简意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平时要做到“精练”、“严批”。

4.二次批改制。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多年来我总结出许多方法,比如说:二次批改制。就是学生第一次把作业交上来,或者考试试卷收上来,我先进行第一次批改。学生答题不规范不严谨的或审题偏差了,老师批过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解,之后学生再把该题重新做,我再批改。

5.编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发给学生一些热点资料,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知识点自己编写题目,并自己整理答题要点。因为只有对材料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教材要点充分理解以后才能编出较高水平的题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效率。

四、发挥自身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如何最终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

到了高三,学生压力会增加,学习容易倦怠,况且政治课更枯燥。此时,更需要教师体贴学生,以人为本,发挥个人魅力。因为你讲得再好,学生不喜欢你,不做作业,上课睡觉,又有什么用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多为城市小孩,家庭环境优越,人很聪明,但怕吃苦。我们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多一些互动,比如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平时和学生交朋友谈心,调动学生学政治的积极性,利用好个性化辅导和答疑时间,提优补差。高考是学生的高考,教师水平是要通过学生的成绩反映出来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中年教师,可能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但是,当面对物质条件十分优越被家长宠坏了的十七八岁青春靓丽花样年华的学生们,每日板起面孔以长者师者自居是没人买帐的。所以教师的心态调整很重要。天真纯洁固然假装不得,但我们可以以一颗真诚的心,以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来捕捉和学生接触中的细节,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