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开发思想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了全面贯穿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要求。这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到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紧密合作,进行专业共建。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力求体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主要思想表现在:
专业定位――来自行业分析;
人才规格――瞄准职业岗位;
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
课程内容――融入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
实践环境――突出生产性;
教学资源――校企共建;
师资队伍――专兼结合。
2 开发原则
2.1 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
学校教师的专长在于教学,而对于企业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甚了解,要开发出符合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课程有一定难度。企业工程师可以根据企业工作流程提出职业岗位功能,设计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分析能力要素和相关知识,为高职教育注入课程元素。企业工程师全程参加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这是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
2.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即使专业名称相同,如果地域不同,经济发展不同,人才培养方向仍然会有较大差异。因此,定期从不同渠道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是保持专业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2.3 校内实践基地参照企业实际流程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一方面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另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也要参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运行。校内校外共同营造职业氛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习惯。
2.4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理论连续,实验离散
高职教育中的理论必须够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还是要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实验为理解理论服务。因此,专业基础理论需要连续,实验是离散的。
2.5 在操作能力训练方面,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离散
动手能力强,上岗快,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提出的要求。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由浅入深,按照入门、熟练、顶岗过程进行连续性设计,需要的理论知识为能力培养服务。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连续,理论相对离散。
2.6 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使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不再按部就班,师资队伍建设要突破原有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会有很大变革,等等。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全面贯穿工学结合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
3 开发方案要点
天津职业大学工学结合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借助了多方社会力量:上海双实科技有限公司与本校教师协同开发;劳动部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家为“课证融合”、课程开发指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将嵌入式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结合,融入课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在天津职业大学启动;天津七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挥近邻孵化器的功能,通过科研开发建立双师教师团队,提供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模拟仿真教学案例;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机会;首批与专业捆绑的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得到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行动,共同组织实施,是天津职业大学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特色。开发方案要点如下:
3.1 专业职业面向分析
这里主要是对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行业领域以及就业岗位。分析时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学校教师为辅,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3.1.1 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分析方法:采用调研、问卷调查,等。
期望分析结果:确定专业就业面向哪些行业领域,行业名称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嵌入式系统已经在国防、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应用。小到电视机上一个小小的机顶盒,大到军队的通信装备、智能炸弹制导引爆,等等,都完全依赖嵌入式系统来实现。我国信息化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更是对嵌入式系统市场提出巨大需求,信息家电产品年需求量几亿台,工业控制用嵌入式系统有百十万台套需求量,商用嵌入式系统需求几百万台。嵌入式应用产品出口也在逐步增长。在提高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改造旧产品、发展新产品、实现技术创新方面,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起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嵌入式系统为我们振兴民族信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行业应用举例见图1。
3.1.2 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分析方法:成熟岗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新兴岗位追踪人才市场。
期望分析结果:专业面向的3-5个主要就业岗位。
天津作为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嵌入式软件是天津软件产品的发展方向。同时,嵌入式系统在天津的应用具有广泛基础。特别是移动数码和汽车电子方面。有像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一汽丰田这样的大公司,更有众多其他的数字电子产品制造公司。
嵌入式系统需要软硬件结合,但软件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灵魂。对照嵌入式软件主要应用行业领域,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在“十一五”期间建成现代制造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需要嵌入式紧缺人才,从我校电信学院现有专业建设基础出发,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三类就业领域中的嵌入式销售、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硬件测试与调试、售后技术服务、嵌入式软件编码等职业岗位。
3.2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部分是由专业职业面向分析导出,结合学制和招生对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
篇2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教育竞争机制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与标准
资源配置,亦称资源分配,它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资源配置研究的主要课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需要是无限的,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增加将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的该种资源及其产品产出的减少。因此,人们被迫在可以相互替代的各种资源使用方式中选择较优的一种,以达到社会最高效率和社会利益的最大满足。
教育是人们众多需要中的一种,它能为人们提供包括消费和投资等多种效用。作为消费品,教育体现为一种个人享受和修养;而作为投资,它可通过改善个人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来提高个人未来就业机会和收入。与其他产品一样,教育产品供给也要消耗大量稀缺的社会资源,包括师资、土地、建筑场馆、仪器设备和资金等。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保证一定的教育产出,人们必须将一定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教育部门中去。同时,由于人们教育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我们还必须保证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获得必要的资源投入。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增加教育整体或其中某种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必然减少其他社会产品或其他类别教育的生产资源投入与产出。因此,为了达到最大化效用,我们要求有限的资源在教育部门进行合理配置,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使用。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一致性来衡量。教育产品价值是单位教育产出增加带来的产品价值增量,其现实形式就是学费。教育产品成本是因增加单位教育产出而损失的最高其他产品价值量。在教育产品价值和产品成本不一致,如前者大于后者的情况下,将生产要素从社会其他部门转移到教育是有好处的。随着生产要素的转移,教育产量会增加,教育产品价值下降,同时,社会其他产品产量会减少,相应产品价值上升,从而使教育产品成本上升。只要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不一致,这种生产要素转移就应该继续下去,直到二者最终相等。以上是从教育部门整体来看待教育产品价值及其成本的,如果从部门内部,如某所学校来看,教育产品成本就会涵盖因该学校增加教育产出而导致所有其他同类学校、其他类别教育以及社会部门的产品价值量损失。只有教育产品价值和所有教育产品成本一致时,教育资源才会实现合理配置。
二、计划和市场两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采用什么方式去分配资源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源配置方式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基本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有计划与市场两种类型。计划就是通过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判断,用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将社会资源分配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去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则是以个体消费者和企业决策为基础,依靠市场竞争机制将资源分配到不同部门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理论上而言,计划和市场都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依靠计划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必须获得准确的教育社会供求信息以确定合理的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教育需求方面,政府必须分教育类别、专业等了解社会不同个体的教育需求偏好,并将其汇集成教育社会总需求。教育供给方面,社会教育供给能力由教育产品成本大小决定,因而政府必须对其他社会产品需求、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教育和其他产品生产技术等进行全面调查。然而,政府要准确获得包括教育在内的所有产品社会需求信息和生产成本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实际中,政府规定的教育计划指标很容易偏离实际的教育供求状况,导致教育供给不足或过量、教育结构失衡等问题。同时,在计划方式下,学校的招生和资源投入等统一由政府承担,学校缺乏独立利益,因而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动力不足。这样,学校就可以不讲管理、不计成本,导致政府教育计划的落空。
市场方式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主体来推动和完成。首先,个体消费者对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追逐产生了教育需求,但是其他消费者也存在相同需求,这样消费者会为获得入学机会以其知识、能力和经济实力等展开竞争,教育需求竞争会形成教育市场价值。其次,教育市场价值会激励教育供给,教育投资者为获得投资收益,竞相办学和扩大招生。但是,学校的供给能力会受到教育产品成本的约束,在市场环境下,教育产品成本通过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来衡量(具体为生产要素价值和生产要素耗费量之积)。学校提供教育会引发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需求,需求大小由生产要素的边际教育产品价值决定。但是其他社会部门也存在相同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竞争会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生产要素市场价值既反映生产要素在教育中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反映生产要素在其他部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而代表教育生产成本。最后,学校根据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来决定教育生产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在两者不相等的情况下,学校增加或减少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产量是有利可图的,学校必然将教育生产推进到两者的相等点。在这里,最优教育资源投入量和教育产量得以确定。
与计划方式相比,市场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微观主体而非政府充当配置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微观主体之间结成了复杂的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关系,正是依靠这种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资源才得以在教育和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不断流动,实现合理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价值的形成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最为关键,前两者为各主体配置教育资源提供市场信息和收益激励,后者是调节教育和其他产品供给、实现教育供求均衡的基本条件。如果社会存在某种资源交易或流动障碍,或者一些主体如学校根本不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能力,教育产品价值就无法推进到教育产品成本水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
三、我国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我国教育也实行一种计划体制,即由国家统包统管的一元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对教育资源采取单一的计划配置方式。其配置过程一般政府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制订一个总的教育资源配置计划,然后将这个计划分解成各下属应当承担的任务,一直把这些计划落实到最基层。在这种配置方式中,政府包揽了办学权利和义务,既担当了学校的举办者又担当了学校的投资者,同时还直接担负管理学校的职责,学校无条件地接受计划分配到的资源。计划配置方式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迅速集中社会资源增加教育投入,在一定时期内对教育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也暴露出计划信息失灵、教育资源配置脱离社会需求以及抑制学校办学活力等问题。
为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办学效益低的现象,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地方教育职责、对学校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以及改革学校招生制度等。学校自主办学权力的扩大,强化了市场^、才需求对学校招生和办学的引导。同时,中小学也开始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消费者和学校之间的缴费形成了事实上的教育市场交易关系,为真正确立教育服务价值提供了科学评价标准,增强了学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在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成就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在教育面向市场、改革单一办学所有制方面取得了进展,各种民间和社会办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转贴于
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集中配置教育资源的弊端,加强了社会需求对教育的引导,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益。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教育还未脱离传统计划体制的基本框架,政府对教育仍然存在多方面的行政管制,这些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学费价格功能的发挥,阻碍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一,办学准入限制。虽然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但是由于办学标准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民间和社会资源难以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供给不足。与此相对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对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供给不足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教育产品价值背离正常教育生产成本迅速上升。目前,我国居民教育支出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支出比例。居民教育支出增长的重要来源是择校费等选择性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有择校行为者2004年总教育支出平均为5262.5元,其中择校费平均达4525.6元,费用与高校学费相当。从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禀赋来看,我国的教育生产成本不会高于发达国家,更不会出现高出数倍的情况。
第二,学校自主办学限制。目前,我国各级中小学也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集中统一的行政领导体制,政府对学校的校长任命、机构设置、人事、入学招生、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在重要的教师人事方面,学校用人和教师自由择业还受到传统户口、档案和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学校之间除部分特殊人才外,大部分教师还难以正常流动。这些限制大大束缚了学校自主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教育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学校无法按照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内部资源配置,包括调整学校科目、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也阻碍了教育生产要素在学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第三,学费管制。从2003年开始,政府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推行“一费制”,对义务教育收费种类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学费管制在于治理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但是,学费管制也强行将教育产品价值降低,扭曲了教育的社会供求信息,阻碍了社会资源流入教育部门,不利于教育供给的增加。同时,还会使学校做出适应性调整,降低教育质量。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费及其水平代表市场对学校教育的认可程度或评价等级,提高教育质量也意味着学校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回报,这样会对学校办学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而在学费管制下,所有学校收费不分地区、教育质量等差异全部“一碗水端平”,这无异于将竞争性的学校办学转变为一种“公共产品”,教育质量差的学校反而获益更大。这将严重挫伤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动机,最终造成普遍性的办学低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行政管制对教育竞争和教育资源流动的制约。它不仅阻碍了教育供给的增加和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严重的教育收费问题,而且也远远不能适应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要求,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四、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就必须构建一种有效的教育竞争机制或环境来促进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教育产品市场价值形成。这种教育竞争机制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竞争性教育产品市场
教育产品市场是教育服务购买者的学生和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产品价值的基础,其现实形式就是办学市场。要充分发挥办学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必须保证办学市场的竞争性。如果办学市场存在供给垄断,教育提供者为攫取垄断利益,会主动限制教育供给和人为提高教育产品价值,从而使生产要素无法充足地流入教育部门,导致教育产品价值和成本相背离。保证办学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开放办学,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能够平等参与教育提供。目前,要实行自由办学准入制度,降低办学准入门槛,同时实行学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学位授权和专业设置等的政府审批制度,实行简单的政府备案制度,为学校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竞争性教育生产要素市场
教育生产要素市场是教育及其他社会部门与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结成的交易关系,是形成教育生产要素价值的基础。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也会阻碍生产要素在教育与其他社会部门以及教育内部自由流动,从而造成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产品成本的背离。师资是学校的核心生产要素,教师劳动力市场是教育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教师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的关键在于保证师资的自由流动,这需要我们从社会整体上大力改革传统户籍、档案及人事编制等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自由的教师择业和学校用人体制。
(三)自主办学实体
在市场方式下,教育资源流动是通过教育主体间的资源交易来进行的,因此必须确保教育主体具有独立产权。学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只有存在独立的主体利益,它才会主动参与教育资源配置并承担经济后果。因此,学校必须是一个自主办学实体,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和理由进行决策,有独立的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和教学组织、学位授予、经费使用以及人事等权限。
篇3
例 (2011年・北京卷)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就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思 维点拨
本题以培育优势产业这个热点为话题,考查不同的生产要素对产业的重要性,实际考查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要求回答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所列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的作用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在于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技术要素的作用在于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联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要注意表述全面。
答 案
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其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 结与反思
不少考生看到此题后,可能感觉有话可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始终答不到关键点上,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对资源主线把握不全面。
高考对资源及资源配置的考查一般有三种形式:(1)考查资源配置的重要性;(2)考查如何实现资源配置;(3)考查资源配置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各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意义,如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要注意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可从市场调节的缺陷、我国国情或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是注意几种资源的重要性,如科技、劳动力、土地、文化、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调动这些知识,我们必须对《经济生活》中涉及资源的内容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知识发散。
一 、几种资源的重要性
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类的需求。
三、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市场与计划
1.市场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下图展示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
(1)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获利增大,就会吸引人们增加这种商品的资源投入;反之,则减少资源投入。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
(2)企业生产与资源配置: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企业要想把商品卖掉,尽量保本或减少亏损,就必须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技术和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多个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兼并、破产或强强联合等多个途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原则与资源配置:制定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防范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和生产单位,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社会真正需要的产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国际市场与资源配置: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包括:①经济计划: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等。②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经济杠杆:价格、利率、税率等。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①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②经济司法: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四、社会再生产与资源配置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与资源配置有密切的联系。
变 式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篇4
寻租行为通常存在于政府的特许权、政府购买以及关税与进出口配额中,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某个竞争性项目、某种稀缺资源或者某些特许权而寻找和利用各种关系去向政府官员行贿,政府官员利用职权牟取个人利益;行政部门为了得到某种经济利益在财政支出上做文章等等,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强、利己之心太重。另一方面,环境的影响也是寻租行为不断产生的原因之一,寻租行为的过程往往要通过一层一层的关系,期间会通涉及许多人,关系交错使得寻租行为的扩展更加广泛。
寻租行为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对于寻租者而言效率大大提高,他们通过关系的疏通与打理就能够得到某个项目或者特许权,它们将带来的未来收益会远远多于寻租者所付出的寻租成本。然而对于社会而言,寻租行为带来了许多危害社会的经济后果。
一、寻租成本的耗费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寻租行为本就是没有进行生产活动的,当然也不会产生社会财富,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寻租者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获取信息、打通关系、掩人耳目等行为,这些都需要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用这一系列的资源去进行投资或生产活动,就会带来一定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利润,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
寻租行为耗费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却没有创造社会福利,从根本上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一项经济利益将同时吸引多个寻租者,他们都将耗费成本去寻求自身利益,甚至会相互竞争,所花费的交易成本就会因为竞争而不断增加,同时机会成本也将上升,然而最后成功达到目的的寻租者只有其中的一个,但却累积出了大量的成本耗费。由此可见,寻租本质上不仅不增加社会财富,反而由于寻租成本的增加而造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寻租行为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损害公众利益
在寻租行为中,企业或政府致力于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为了使账面价值最大化,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往往忽略了信息的质量。而投资者将错误地跟着这些质量低下的财务信息进行投资或资金配置,还有可能会带动更多的人去?M行投资,便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比如,一个企业或许会抓住会计准则上的某些空隙通过会计记账上的技巧,来隐藏公司的实际状况。在公布财务信息时,会进行寻租行为,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低下而他人却毫不知情的情况,带来的损失有可能是不可估量的。而有些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往往需要依靠当地的某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形象,从而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隐藏行为放松监督视而不见,这种寻租行为同样导致了财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真实,进而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同时,某些审计单位,会为了自身获利而与被审单位达成某种协议,联合起来对真实的企业价值进行隐瞒。这些寻租行为都将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投资者利益受损。
三、寻租行为影响政府行为导致官员腐败
一方面,寻租者进行游说要花费时间与精力以及为疏通层层关系要支出礼品与金钱,下层官员为打通上层关系同样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支出礼品和金钱。寻租行为可能会牵涉到政府部门中的一部分人,容易使这种不正之风蔓延,导致部分官员层层包庇,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对于寻租者和腐败者来说,他们得到的利益或许远远超过了所支出的成本,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只有对社会公众的损害而没有任何的社会利益。
另一方面,政府的权利寻租也将直接对国家利益造成不利影响。权利寻租是指政府人员用手中所握有的行政权利作为筹码,向企业或个人出租权利,索取高额回扣,获取暴利。
在现代生活中,以权谋私的例子并不少见。小到亲戚朋友的招工就业,安排学校,出国便利,户籍更改等方面,大到进出口配额,减免赋税,项目审批,土地包租等领域,权力寻租行为不仅仅是行政官员以公谋私侵害公共利益的道德败坏,而且对国家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公平分配造成了损害,造成了政府官员之间争权夺利,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正之风蔓延,让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四、寻租行为降低社会配置效率
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难免会出现有能力而没有“门路”的一些企业得不到承接某个项目的机会。比如,某行政领导通过自己的行政权力避免市场竞争,而将某项获益商业项目给与能给自己回扣或利益的人,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企业发展的不公平。
寻租行为借助特权方式,将市场竞争以及市场调节手段弱化,还有可能导致不适合的人员经营某些项目,而更适合的人员失去经营机会,这难免会使项目资源的最大效率无法发挥,甚至有可能会使原本他人可以做好的项目在寻租者手上实施得一塌糊涂,导致资源浪费,极大地降低了社会配置效率。
篇5
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第二,高等教育资源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教育活动,谋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三,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有形的资源如基础设施、图书资料等,也包括无形的资源如智力资源、品牌资源等。这些对高等教育资源含义的理解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没有把高等教育本身作为一种资源,因而形成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笔者认为,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本身和用于教育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国家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教育作为全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以期与整个国家的命脉联系在一起。从这个层面上看,教育是众多资源中的一种;为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教育需要土地、人员、资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各种资源的投入,从而形成了教育的资源。在这里,各种资源集中体现为学校的资源,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育的主要工具;当然学校的资源还包括学校长期办学而获得的声誉、凝结的文化等,这些声誉和校园文化是学校个体所独有的,即办学特色。因此,高等教育资源一方面指高等教育本身(国家的所有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指流入高等教育的各种资源和高等学校经多年的发展积淀下的声誉、文化等。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
大多数学者对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基本上一笔带过,究竟稀缺和无限在哪些方面,没有严格地定义。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一切资源没有不稀缺的,没有能完全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资源的稀缺和需求的无限只能是相对的,即在特定的时空情况下的稀缺和无限。但究竟高等教育的稀缺指的是什么?对高等教育的无限需求又是指什么?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有两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高等教育这种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高等教育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部分人能受到高等教育,而另一部分人受不到高等教育;“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稀缺的”指的是国家或社会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它是受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限制的。除了教育要发展,其他行业也要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限资源要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各行各业中进行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无限性也有两方面:一方面,国家、社会组织、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是无限的;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资源的需要是无限的。国家为了增强国力需要无穷无尽的各方面的人才,因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无限的;同样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发展,也不断需要人才;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个人通晓各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突显重要,“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况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对资源的无限性需求,体现了流入高等教育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和学生)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今世界所有高等学校都在引进教师、吸纳经费、购买先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扩大生源面,不断使学校资源扩大和优化。
三、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社会上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讨论也是比较多的:一是认为教育资源的配置是由教育产品的属性决定的,并将教育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义务教育阶段)和准公共产品(中学后的教育),对准公共产品的教育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方式(王善迈,1997);二是认为决定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或政府)的不只是产品的性质,还有其他的因素,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指各种方式在配置中的比例或者说是程度问题(吴怡兴,1999);三是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是由教育产品-“教育服务”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就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同组合,有四种: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公共生产-私人提供、私人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私人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和私人生产-公共提供两种,非义务教育阶段应采取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和私人生产-混合提供(王红,1999);四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创新程度制约的,应该用制度创新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和制度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增长的原动力(康宁,2004)。
蒋莱等认为我国高等学校的资源(仪器设备和基础建设)的现状是使用效率低下、管理不善、发展不协调。为此,作者提出了“三期管理”模式,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阎凤桥等认为影响学校资源配置的因素是由学校中最短缺的资源决定的。这些讨论,虽然各自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由于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理解不同,所以侧重也不同。归纳起来实际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二是高等学校的资源在高校内如何进行分派;三是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评价;四是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指四个方面:第一,国家(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这种资源的配置,包括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数量上指要新建(或撤并、升格)多少所高校、成人教育等,允许多少国外教育机构进入本国(教育贸易)等等;在质量上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什么规格什么标准的劳动者,如发展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的比例等。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各方面的需求更大,这时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必然和可行。所以国家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及所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扩大招生规模等都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正确解决,关键还在于如何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来配置足够的教育资源”(卢育林,2001);第二,为了实现第一方面的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也即要有多少其他资源流入高等学校。要发展教育就要有土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进行土地大小的投入,要有一定量的教师、教辅人员进入学校,要购置图书、仪器、设备等,要给参与教育的人员予以物质资助。
这主要由中央、地方政府直接对高校的投入(土地的划拨、财政拨款、教育事业费等)和社会各种组织对高校的资助(捐赠、参与办学等)来解决。政府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投入的同时,也制定专门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源进入高等教育,提倡大力举办民办高校,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对高校进行捐赠,允许高校贷款等等。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整个国家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第三,流入高等学校的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如何进行配置和使用(包括人、财、物、无形资源等)。合理利用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高等学校仍然存在一方面资源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况。高等学校如何使用已有资源,如何在人、财、物以及隐性资源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第四,个体在一生中如何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即何时何地接受何种程度的高等教育。个体是教育资源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知识的传播与继承,没有受教育者,教育就不存在,所以个体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在农业社会,种植捕猎是人类的生存所必需,而种植捕猎的技能需要实际操作和现场教授,这种技能多数由长者或熟练者传授,教育的功能是以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为主要,故而学堂(学校)少、规模小。
篇6
(一)投资结构
投资结构影响着国民经济资金分配关系[1]。投资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涉及领域众多,根据不同标准可由各种分类,例如:投资分配结构、投资时期结构、投资来源结构等等。通常情况下,投资比例变动便会对投资结构产生影响,改变投资结构配置。因此,调节投资结构比例是优化投资结构的主要手段。实际上在经济发展中投资结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如国家想要对投资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就要以投资结构变化规律为准绳,结合发展目标才能达到优化目的。
(二)财政税收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现经济目标,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因此,财政税收政策往往根据国家意识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偏好。在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控下,资源配置最能体现政府意图。财政税收政策实施目的在于弥补市场自然调节缺陷,合理引导资源配置,避免社会资源浪费,促进社会资源最优化利用和最优化配置,确保资源配置合理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二、投资结构与财政税收政策的关系
投资结构的优化包含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当今任何一个国家中税收都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财政税收政策自然对投资结构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投资结构必须建立在有效实施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这二者间的关系,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程度越高,二者间的关系联系越紧密。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历史来看,尽管投资结构受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依然是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所以财政税收政策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及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财政征税政策的调整对投资结构毫无疑问有着巨大影响力。优化投资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财政政策的多年完善下,虽然投资结构已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投资结构仍存在不合理问题,投资结构升级改革速度缓慢,结构明显不平衡,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势在必行。
三、优化投资结构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一)结合我国投资结构发展情况
在财政税收政策调整时,我国财政部应成立若干技术项目组和多个技术专家工作组,对当前我国投资结构发展现状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进行试点实验,结合我国市场需求实际情况以及投资结构发展状况,合理优化财政税收政策,以保障政策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出财政税收政策对投资结构的引导作用。如果是特殊政策变动,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征求国内企业意见,并在意见接受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馈意见,以确保财政税收政策的正确性,避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调整政策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外国先进经验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生搬硬套。
(二)加强对经济结构实地考察
想要保障财政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使其发挥出最大引导作用,在优化和调整时,就应针对调整内容,开展国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进行实地调研,直接听取报表编制者、监管者、审计师等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保障财务税收政策符合我国国情,这更有利于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以及投资结构合理优化调整,这样的财务税收政策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原则,又保障投资结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调查得知,目前我国财政政策不仅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其相关联法律法规同样存在问题,并不够完善。一些问题在相关财政政策中进行了详细规定,但在财政税收政策中却没有涉及,甚至存在严重冲突,使二者内容相互矛盾[3]。这十分不利于财务税收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调整,为了适应财政税收政策调整和优化。我国应对其相关法律法规做出调整,进一步完善,为财政税收政策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化发挥财政税收政策职能,以实现更好的引导投资结构优化。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国家规划教材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特点
在国家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下面简称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体会到新教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它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靠广告、中间商以及其他交易形式,寻找资源或买主,沟通买卖双方实现交换。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在这里,买卖或交换的实现过程就是市场。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既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经济反映的是人们进行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资源配置就是指把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和部门中去。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经济机体内的竞争、供求、价格等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
资源配置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市场价格,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2.企业行为主体化
企业是市场主体,企业的行为应该是市场主体的行为。
3.宏观调控间接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需的。但国家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来影响价格、利率、汇率、工资等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企业调节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
4.市场体系完善化
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前提。因此,我们要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管理,制订市场规划,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5.市场管理法制化(略)
6.保障制度社会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搞好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与商品经济密切连在一起的。因此,它既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有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还有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有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是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第一,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劳动者的主任翁地位才能得到体现,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才能得到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有了根本保证。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篇8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先赋性;后致性;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28-01
1 企业社会关系网存在的必然性
学者多年前即明确指出,在中国,存在着一个既不同于计划体制,又不同于规范化市场的资源配置系统,在承担着现阶段的资源配置。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一个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的。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包括同乡、血亲、姻亲、朋友和同学等。它能够牵动诸多资源的流动,影响其流向,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资源。比如企业的先赋性关系可能使企业起步时优先获得一些关键性社会资源,顺利进入市场,攫取“第一桶金”,企业兴起时的社会资本主要是由这种社会关系带来的。企业的确需要构建社会关系网。
简单说来,联系多而广,企业就可能获取大量社会资源:从相熟的、信任程度较高的社会关系网迅速获得真实信息,在降低信息的搜寻、甄别、选择成本的同时,及时得到有效信息,拓展企业的选择余地;影响其他企业的行动选择,增加相互交易的机会;在交易中增加信任、减少猜疑,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从而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各种关系网少而窄,企业机遇就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求生存,生产经营的机遇减少,成本和风险将大大增加。所以,企业构建社会关系网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企业构建社会关系网的原则
第一,社会关系网是具有发展性的,它是一个由注重封闭性关系网络向注重开放性关系网络转变的过程。封闭的社会关系网,有着特定的对象,固定的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关系网有着稳定、有效的特点,能产生相应的责任和预期,保证对不讲信用者共同制裁。但它限制他人的随意加入,影响社会资本的增值,一些社会资源甚至越用越少而得不到补充。同时也抑制了他人对网络内社会资本的获取和利用。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企业之间的准则、信用、信任等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会使封闭的关系网络的效用越来越小,而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着重社会关系的开放性、普遍性,对所有可能的联系都开放,而不是仅限于特定的成员或组织,同时要努力扩大社会关系的范围,拓展社会资本的来源。
第二,由强调先赋性社会关系向强调后致性社会关系转变。先赋性社会关系它不易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和企业自身的变化而变化;后致性社会关系指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建构的社会关系,它是企业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一般来说,企业兴起时的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先赋性社会关系带来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其中一些关系会失去作用甚至有害。因此,企业要积极建构后致性社会关系,保证关系网络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而且要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
第三,由以强关系为重点向以弱关系为重点转变。强关系能够产生信任、规范、影响等,强化对个人身份的认可,从而作为一种社会声誉和信任的证明,为网络和组织内认同、互动和共享资源提供了保证。同时,强关系能有效动员网络或组织中其他成员拥有的资源,促进行动的协调性,从而提高整体效率。但是,强的关系数最少,传递的信息和知识重复性高,其有效性受到限制。而弱关系分布范围很广,能把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联系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接近超越其所属社会圈的信息通道。
3 企业社会关系网的弊端
第一,众所周知的是亲疏有别。一般依照中国人的标准,表不如亲,自家人,总比外面熟人亲。出门在外一定从同乡攀起,因为同乡比陌生人亲等。社会关系讲的亲疏,肯定不单指血缘亲疏,也不单指空间远近,而是由交往频度构成的牢固性和利益深浅。
越亲密,越“铁”,委托办事越有义务感、责任心,做事越卖力、效率高;反之,办起事情来积极性不高,卖力程度差一些,推三诿四,可靠性也就大大地降低了。传统上而言,亲密即是动力,甚至是压力――人情的压力,情面的压力。而事实上,如今的关系网都演变为需要用金钱来编织,或者由金钱编织开始。它实际上就是权钱利益交易的神经网络。
第二,权钱关系,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假设委托不够亲的人办事,担心动力不够,就需要加倍送礼。为了维持关系,当事人又必须不断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防更强势人物随时乘虚而入,被挤到边缘;或者由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一旦新官上任,又必须和新官建立新的关系,才能维持住现有的地位和利益。
第三,由此又产生一个问题――关系成本。天下无免费的午餐。在关系社会中,企业也会身不由己的。就像结一个蜘蛛网,网住了虫子,却也把自己围在了网中央,企业势必也网罗住了自己。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执著于关系网的建立。投入产出比例失调,一样会成为累赘。
第四,任何关系圈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无限扩张,总有关系不到的地方。关系也不能意味着全部,但这往往是误区。笔者见过不少的企业,终日忙于关系。质量和技术,资金和人员统统跟不上。往往出现就算竞标成功,也无法完成的现象。
第五,任何绕行制度外的行为,都要小心涉足法律的雷池。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中,那么多企业明星般升起又骤然坠落。在这无序的市场上,常见得几乎让人可以相信这是企业的宿命。
4 企业社会关系网的维护
第一,需要实时改造社会关系。对于失去效用或妨碍发展的外部社会关系,企业很难轻易摆脱,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也不应该摒弃。而要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有效降低可能损失和维护成本,努力从中发现新的社会资源。
第二,务必实时关注交往频度、利益关联的深度。交往的频度、利益关联的深度是衡量一段关系深浅,委托可靠程度的标准。作为纽带的这些因素,一旦薄弱,关系的利用价值就降低了。保持交往的频度,关联利益的深度,是维持关系的长期投资项目。
第三,提高企业关系网络的中心性,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加强保真性。中心性是表示个体或组织在关系网络中与其他成员直接关联的情况,一个行动者与许多他者有直接联系,他的中心性就高。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随之提高,企业要借助于丰富的业务交往、信贷交往、相互协作等,在关系网络的互动、交往中建立更多的直接联系,加快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降低中间人机会主义的风险。使关系网内互惠规范不断加强,集体合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所有成员共享网络带来的社会资源。
篇9
关键词:共享单车;共享经济;准公共资源;竞争博弈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二次提及共享经济,要“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在交通出行领域,以摩拜单车、ofo为首的共享单车发展尤为迅猛,已成为继网约车之后共享经济的另一个热门领域,也成为众多创业公司青睐的对象。然而,探究其运营模式及本质特点,不妨要问当下所谓的共享单车是否真的属于共享经济范畴。
本文在对共享经济内涵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共享单车的产生原因和运营模式,着重论述共享单车不成为共享经济范畴的理由,并运用纳什博弈均衡对共享单车公司的白热化竞争进行简单探讨。目的在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共享单车的本质,给出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政策性建议。
一、从共享经济谈起
“共享”,即共同分享,这一词并不是新的概念,自古以来便有邻里、亲友间的物品分享与相互往来。若“共享”这种社会现象古而有之,共享经济的现象则发端于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平台利用算法优势,整合并分享分散化闲置资源,解决供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模式。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根溯源到1978年Felson & Spaeth提出的“协作消费”,二位学者将其定义为多人在共同参与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事件,消费者与他人共同享有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所有权。但直到近几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对于闲置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共享经济才真正意义上得以流行。
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教授南希・科恩(Nancy Koehn)认为,共享经济是指个体共向社会资源,以不同方式交换商品。蔡余杰(2015)在其书《共享经济》中将共享经济与传统产权观做了区分:不同于传统产权中归属权与使用权的统一,共享经济将支配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侧重于对使用权的最大利用,以“使用所有权(通过使用达到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为基本理念,本质是将个体所拥有的作为一种沉没成本的闲置资源进行社会化利用。
(二)共享经济的特征
共享经济应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征。共享经济能够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社会效率。共享经济提供的平台连接供需两端,将本来无法达成或交易成本过大的交易得以实现。需求方和供应者通过共享经济的第三方平台实现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应使双方都受益。
因此,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内涵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过程,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传统商业组织,而共享经济平台成为供需双方新中介。特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的使用权暂时性转移,调节了“左手短缺,右手闲置”的状况,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二、何为共享单车
(一)共享单车产生原因
在共享单车出现以前,个别城市有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车,但是依赖于车桩的形式造成了用车麻烦的缺点,使市场有了“随时骑行”的新需求,共享单车应运而生。不管是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均是为解决城市居民居住点与公交、地铁站点的这“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而产生。同时,其绿色环保的特点使之在当今时代广受欢迎,在全国大城市迅速崛起。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出行问题,也让开发者和投资者看到了获利的希望,对于社会大环境来说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对于环保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起到促进作用。
(二)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
作为共享单车龙头企业的摩拜单车,一开始就采用自主研发和自行生产的方式,这样显著的重资产运营方式显然不属于共享经济范畴。共享单车公司既是供给方,又是平台方,公司自行制造或买来几百辆自行车来交换,不存在用户提供个人的闲置资源来换取收益的环节,只是共享单车公司在单方面的收取利益。这便意味着共享单车违背了共享经济用闲散物品达到互助互利的本质,而类似于“时租自行车”,与传统租赁经济殊途同归。因此,从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上来看,目前所谓的共享单车不是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分配,而是单车平台再制造出来的社会增量资源,但因其在使用权上确属共享,才被冠以共享的头衔。
三、共享单车不成为共享经济的几点理由
共享经济的模式是指通过平台聚合社会上已存在的闲置资源(如Airbnb是闲置个人住宅、Uber是有较多空余时间的私家车等),通过同时增加资源使用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而实现提高社会资源流转效率的同时降低用户使用成本,且提升Y源提供者的整体收入,让闲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下面将从与传统租赁经济的比较、社会资源利用、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具体分析。
(一)与传统租赁经济的比较
共享经济的利用对象是闲置资源,对于闲置资源供给方而言,这部分收益属于供给方额外收益,所以即便低于正常市场价格水平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对于租赁经济而言却不同,租赁经济不仅需要用租金弥补掉巨大固定资产投入,还需要承担巨大沉没成本的风险。目前所谓的共享单车,正是一些共享单车公司投入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例如,以摩拜单车和ofo为首的共享单车投入市场的几十万辆单车基本都由公司自行制造并且支配,固定资产投入量不小,通过用户共享的自行车所占比例甚少。这样的运作模式相似于国内一些大型旅游景区设有单车租赁服务,缴纳押金和一定的租赁费用便可骑着单车游览整个景区,而如今的共享单车与之相比,不过只是将租车的活动范围由景区扩大到整个城市。
(二)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角度
从各平台单车利用率的角度,在一个城市的短途出行市场需求恒定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平台投放的单车数量越多,每台单车每日使用频数便会下降,带来资产收益率核心指标下降。如果用“共享单车的用户数/单车数”的比值表示单车的利用程度,比值越大,说明利用程度越高。以摩拜单车的数据推算,80万辆单车与800万下载量(实际用户数实小于下载量),按Hellobike的推算公式为60~100人/辆车,则摩拜单车当前利用率仅仅是预期数据的10%。北京大学杰弗瑞・陶森教授指出,单车共享业务没有网络效应,它跟Facebook和Uber不一样,没办法光靠用户的涌入实现平台的增长。
目前的共享单车没有发挥共享经济通过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率来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功能,反而随着平台制造或购买的大量单车的投放,不断增大社会存量资产。例如ofo的创始人戴威称公司目前其90%车辆为自营,仅10%车辆为共享。这将使社会增量资源不得不面临市场饱和或者过剩,难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三)准公共物品供给角度
从目前的共享单车的本质来看,共享单车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解决的是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承担着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节约交通资源和促进城市化发展的作用,其功能是对城市公交、地铁的延伸与互补,具有公益性和共享性,不具有完全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共享单车又不同于纯公共物品,因其在被不同用户所使用的时段内具有短暂的排他性,并且社会成员在使用共享单车时的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该行为人在使用过程中对单车的保养或损坏会对下一个使用者产生外部效应。
四、共享单车公司竞争的博弈分析
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在此假设参与博弈的各方均是理性决策主体,目标都是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企业B为共享单车市场中的先进入者,企业A为潜在进入者,企业B在面对A企业进入时有斗争和默许两种选择。
当企业B选择斗争时所付出的成本C2大于默许时损失的收益L时,策略(进入,默许)是该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当企业B选择斗争时所付出的成本小于默许时损失的收益时,P*=C2/L,Q*=R1/(R1+C1)为该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解。企业A选择进入与否的概率取决于其竞争对手企业B在默许A进入市场时的损失L和其斗争成本C2,而企业A选择进入策略时的预期收益越高,进入成本越小时,企业B越有可能选择斗争策略。
若企业B默许企业A进入共享单车市场,或企业B的斗争成本较高时,选择默许的概率要大于斗争的概率,A企业会进入市场,而随着一批共享单车企业蜂拥而入,导致各大公司之间的不理性竞争以意图提高自己的用户数量,争夺有限市场份额。每个参与者均企图以增加单车投放量的方式来夺取更大市场份额,进而增加其竞争优势,这样将造成资源重复配置,参与者之间的不理性竞争将其引入囚徒困境。
五、政策性建议
目前所谓的共享单车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其没有发展价值。在环保与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今,单车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出行交通工具,无论从方便“最后一公里”出行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时代价值。但若不能妥善处理其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则其利弊关系将难以权衡,不仅将扰乱社会治安管理等,而且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浪费。
1. 共享单车属于社会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发挥其社会职能,对共享单车市场加以管制。政府应采取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若完全放任于私人部门会导致共享单车供给公司的竞争无序化,降低城市交通效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失效,造成资源浪费。
2. 在共享经济发展迅猛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必定是今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若推动共享单车成为共享经济,应打造共享经济平台,充分调动社会闲置单车的参与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算法优势来打破信息不Τ疲构建平台高效激活闲置存量。
参考文献:
[1]周有强.套上“互联网+”的轮子 共享单车能跑多远[N].工人日报,2016-09-28.
[2]马强.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6(10).
[3]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
[4]丁元竹.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2).
[5]谢志刚.“共享经济”的知识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5(12).
[6]邱淳锵.共享单车真的是共享经济吗?[J].现代商业,2016(35).
篇10
关键词:义务教育 优质均衡 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学界讨论比较激烈的话题,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文章以及有关政策措施也比较多。那么,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下大力气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思考与见解,笔者在研究前人诸多文章的基础上,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教育学、经济学、伦理学以及哲学四个学科角度,对我国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归类分析。
一.教育学角度: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一项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教育影响,也就是说,任何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这种影响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影响,更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从知识传递过程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二.经济学角度: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
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到,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政府干预则能够保障各种分配公平,“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内容,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我国教育具有典型的行政本位型特征,政府部门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教育资源主要是依靠政府进行协调分配,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政府部门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以及群体之间,进行了有效的资源配置,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城乡以及校域流之间的流动,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2012年我国义务教育在数量上已经实现了初步均衡,下一步则是朝着教育质量上的均衡努力,而且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加强政府部门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大协调作用,更要加强市场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向教育系统内部注入鲜活的动力源,这样便可以调动他们办学、办好学的动力。“换句话说,通过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的影响范围。”[1]
三.伦理学角度:以人为本,教育人道主义
教师的公正性,是指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成绩好与坏;不论学生是来自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也不论学生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镇,都能够一视同仁,循循善诱,真正践行“有教无类”的光辉师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实现和谐社会,教育是重要手段,而广大教师则是教育重要的传播媒介和教学理念践行者,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育人道主义精神,以身作则,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儿童,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快乐中成长。
四.哲学角度: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改变教育发展方式,内外因相结合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教育方式也不例外。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方式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关教育发展方式的改革也没有间断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方式具有投入驱动型、规模扩张型以及外部依赖型的典型特征,这种教育发展方式对促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曾经起到过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原理,我们都知道内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起到有限的局部影响,有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而健康地发展,只有将着力点放在各类学校内部,促进学校内部系统的优质组合,充分发挥各类学校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学校“内力”与“外力”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特色、优质、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朝着“中国梦”迈进,都离不开教育育人强国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无论我们是从教育学、经济学,还是从伦理学、哲学等学科角度去分析,优质均衡都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02 P:144
[2]鲁洁等著.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赵应生,钟秉林,汪煜.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教育研究,2012(1)
[4]叶飞.从“外源型”均衡走向“内生型”:论城乡教师资源均衡发展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5]胡友志.发展式均衡: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化的新路向:基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2(8)
[6]张凤华.试析转变教育方式与提高教育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12.01
- 上一篇:快递行业的市场调研
- 下一篇: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