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医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医学内容

篇1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篇2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所系病种繁多,全身各系统均可受累,且常常多种疾病同时发生于同一个体,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导致病情严重复杂,对医生的基础、临床知识及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其对各专科医学有精准的把握且通晓老年人患病特点及治疗方案。应用传统教育模式,可以使得学生系统、全面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师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等分析机体的老化、退行性变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老年疾病的特点,也可以应用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更好地理解掌握老年疾病特点,针对老年人疾病的特点,提出个性化的诊治方案。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从理论上更加理解老年疾病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完整的、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对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灌输式"的模式,课堂上教师虽然竭尽全力将课本上的医学知识讲授给学生,但由于缺少学生的互动,一些生涩的内容往往得不到学生及时的反馈,理解效果较差,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而一些即便容易理解的内容也往往由于印象不够深刻成为过眼云烟。将书本知识视为不可更改的定论,把教学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课堂上缺少临床实际问题的讨论,学生的理论知识即使很扎实,一旦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一章内容由一名专业的老师负责,学习内容主要为本章的知识,很难将整个学科融会贯通,整个学科章节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缺乏横向思维及知识整合的能力。尤其是遇上老年科中病情复杂,多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更加无法合理的做出判断和处理。另外,随着对老年疾病认识的深入,章节内容越来越多,课程有限,每节课只能讲解有限的知识,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2老年医学中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的意义

PBL教学模式最初于1956年被提出,1969年正式成型。1993年,PBL在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肯定,随后在西方许多国家推广开来。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校开始采用PBL教学。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完全采用PBL模式进行教学。香港大学医学院自1997年开始启用PBL教学,迄今为止,该校一半以上的医学教育都采用此法。1986年,PBL教学模式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倡领进入中国内地,并逐渐被内地医学高校认可。至今为止,全球约有1700多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等国际权威医学教育组织大力推荐。PBL教学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临床病例为基础设计出相关问题,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将各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经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协作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把学习设置到典型的、有意义的医学专题或临床问题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整个过程将各基础学科及各系统临床学科的相关知识贯穿于一个真实的病例中,通过病例学习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训练学生良好的临床思路。PBL的教学理念将提出临床实际问题作为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抓住问题本质的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教学组相比,PBL教学组课外学习时间明显延长,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未来从事全科医学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和信息管理的能力有所增强,期末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提示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有文章表明PBL教学法在儿科学、皮肤性病学、精神病学、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教育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国内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教学的应用,仍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客观条件受限。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老年医学才刚开始起步,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开展系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育及临床实习。在我国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多为选修课,往往不受学生们的重视,很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PBL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进行应用推广。其次,倘若学生们刚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对于各学科的相互联系的理论知识欠缺,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学习,很难掌握这些知识连贯性、系统性。此外,我国医学院校一直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相对来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现阶段的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单纯采用PBL的教学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统教学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

传统教学及PBL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尤其对老年医学教学,不能单靠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将两者综合运用,灵活掌握,在针对老年疾病进行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PBL教学方式,可以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陷。学生在选修老年医学这门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成年人相关疾病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授课时,教师涉及的是老年人共性问题,讲授的是老年疾病最常见、最可能发生的问题。由于老年人一人多病、随着年龄各个脏器功能减退,受心理、精神因素影响非常大,使得老年疾病的病情变得非常复杂,治疗中充满着矛盾,如何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比成年人更加困难。老年疾病往往表现为症状隐匿或不典型,比如,当老年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没有表现为胸前区剧烈的疼痛,常常是在常规检查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时候才被发现。患者病情发展快,常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导致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一老年患者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我们知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而该患者患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给治疗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找到治疗中的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老年医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将老年患者的疾病的特征,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一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比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与单纯LBL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法相结合在理论成绩与实践考核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另一研究,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文献,得出PBL+LBL组理论考试成绩和学习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PBL组的结论,说明PBL+LBL双轨教学模式在保持PBL优势的同时,更有助于临床医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上两项研究说明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功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者想结合,改善老年医学授课效果。

篇3

1.1研究对象

2018年3—6月,以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与对照组(n=122)。两组学生入组前内科学成绩分别为(76.2±1.8)分、(75.8±2.0)分,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122人)采用传统的非整合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110人)采用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将整合医学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相同,教材均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1.2.1非整合课程教学实施。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目录编排顺序借助多媒体技术集中讲授,课后小结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布置相关思考题对本次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下次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评。1.2.2整合课程教学实施[5]。整合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老年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基础与专业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实施步骤如下:用3/4的学时数按照整合后课程的设置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围绕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重复的内容采用快速串讲的形式完成。授课结束后,用1/4学时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选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具有代表性的与本章节授课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围绕“考虑什么病”“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需完善的相关检查”及“治疗原则”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

1.3效果评价

1.3.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及病例分析题,各占50%,选择题参考执业医师考试以理解应用题型为主,对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进行分析。1.3.2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自制问卷表格[6-7],从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评估。问卷调查总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课程整合前后对比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老年医学所讲述章节进行整合,将原来的10个章节共计20学时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衰老机体的结构与功能”“老年感染相关性疾病”“老年营养相关性疾病”3个课程板块共计20学时进行授课。

2.2考试成绩分析

观察组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发出问卷232份,回收232份,回收率100%。在知识点掌握情况相比,两组学生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新型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提高。

篇4

当天下午,由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华琦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个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也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另据记者了解,去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在京成立,华琦教授当选为分会会长。该分会成立一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龄人群,捍卫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他们先后制订了3部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当天的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活动间隙,本刊记者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以及三部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意义及相关内容,对华琦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高血压分会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

“要了解《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必须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说起。”采访一开始,华琦教授首先这样说。

谈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背景,华琦教授首先介绍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4万,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则显示,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41%接受了药物治疗,血压达标的患者占13.8%,较2002年的24.7%和6.1%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整体范围内,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高血压的管理工作,培养相关人才,促进国家分级转诊制度的改革,2015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和青年委员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宣布成立。据记者了解,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华琦教授当选为高血压分会会长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刘梅林、李艳芳、郭艺芳、高平进、李为民、陈鲁原、张源明、袁洪、祝之明当选为分会副会长;李静、胡亦新、蔡军、皮林、丁春华、李悦、李燕当选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琦教授介绍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后,以第一届委员会共181名专家及第一届青年委员共100名青年才俊为主,构成了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迅速针对高血压防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工作;分会成立后也很快成为我国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平台之一。一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就是发起制定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和《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今年1月份正式的。“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建议。然而,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缺乏,80岁或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的血压管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血压达标率低于80岁以下人群。我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结合我国现状以及高龄高血压临床研究结果,制订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完善我国血压管理策略,有效降低高血压对高龄人群的危害。”

“老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源于大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心脏瓣膜的钙化、肾功能的减退和微血管的减少。多项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的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治疗和管理更复杂、更困难。因此,我们还制订了《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华琦教授透露,“这个《专家共识》目前仍在修订、完善中,不久即将正式。”她接着介绍说,“剩下的就是今天正式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了。这是针对我们以往称之为‘号’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这一种药物专门制定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号”解决了

我国缺少降压药物的大问题

在解析《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之前,华琦教授首先向记者回顾了“号”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的研发历史。

她首先介绍说:“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之所以简称‘号’,是因为研发伊始,它最早被称为‘号’,后来也曾被称之为‘北京降压号’。”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号”的诞生,与我国三位著名专家密不可分,他们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医学家吴英恺和洪昭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降压药物较少,许多降压药需从国外进口。为进一步提高降压疗效,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医淌诟据中医“轻可去实”的理念,突破当时国际上盛行的“阶梯疗法”,提出了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小复方”构想,并研制出了“复方降压片”,开创了用固定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的先河。后来,吴英恺院士、洪昭光教授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采用优选法,研发了“长效小复方”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也就是著名的“号”降压药。“号”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我国高血压治疗缺少相应药物的大问题。“号”诞生后,在吴英恺院士的积极推动下很快投入生产和临床应用,一直到今天。华琦教授认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一种长效小剂量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每日服药一次,就可平稳地降低血压,这便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尤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指南纷纷认识到了这一药物的学科地位,逐渐加大了对“长效小复方”的推荐力度,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广泛普及的“长效小复方”理念的先进性。

华琦教授还介绍说,“号”降压药主要由基础降压药和利尿药组成,每片含基础降压药硫酸双肼屈嗪12.5mg、利血平 0.1mg,含利尿药氢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这些年来,关于“号”的临床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孙宁玲教授领衔开展的全国、多中心《北京降压号与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全国、多中心、纳入 5269 人的长期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降压号与吲达帕胺随机对照有效及安全性研究》和《北京降压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长期研究,以及《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安全性》半年期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教授主导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降压号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电解质和血尿酸的影响》;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苏定冯教授开展的《北京降压号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王增武教授开展的《号与复方降压片对比研究――社区复方制剂抗高血压治疗研究》等。

“更令学界关注的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旗帜性人物、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教授正在领衔开展的一项研究――CHINOM试验。”华琦教授继续介绍说,“CHINOM试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的、以并发症为研究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随访65000人,预计将在2018年公布实验结果,让我们共同期待!”

针对国情,

制定我们自己的专家共识

中国的“长效小复方”已经诞生半个世纪了,针对“号”的研究和使用至今依然经久不衰,但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广大临床工作者和广大患者。针对这种情况,为规范临床、指导诊疗,由华琦教授、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大权威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谈及这部《中国专家共识》的缘起,华琦教授说:“这事儿还得追溯到 2015年9月17日召开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专家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阜外医院的王增武教授对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作了介绍,安贞医院的李艳芳教授对‘号’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了介绍。与会专家对‘号’在基层广泛应用、在高血压防治中的贡献表示肯定,也对其目前存在的疑虑、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王增武等专家还提出,‘号’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药品,我国地广人多,高血压发病情况复杂,发病率也在增高,我们为什么不制定自己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应用?于是,那次研讨会便决定将‘号’已有的临床试验加以整理,邀请专家推出《号在基层使用的指导意见/专家共识》,以帮助基层医生规范使用药物――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专家共识》最终得以出台的背景。”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华琦教授感叹着继续回忆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临床工作者围绕‘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我们最终梳理出了与‘号’相关的文献160余篇、与高血压相关的文献数十篇,共计近200篇文献。由于这些文献的证据层次水平不一,又经过艰苦的工作,我们进一步梳理出35篇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最终选择了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字斟句酌、力求公正地拿出了这个共识的初稿。在此过程中,我们于今年1月28日、4月16日、7月12日分别召开了共识启动会、讨论会和定稿会,先后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刘力生教授、范利教授等63位专家参与讨论,给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几易其稿、数十次增删,光文章的架构就大调整了3次,最终才得以定稿,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文件。这个共识的执笔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为此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针对这一《专家共识》的内容,华琦教授介绍说,共识认为,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降压效果明确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基层降压药的一种选择。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是传统的固定剂量的单片复方降压药,自问世以来,在我国人群中积累了大量的使用经验。在当前众多新药涌入市场的情况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仍然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之一,在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全面回顾了与“号”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据此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推荐和建议。

共识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疗效明确,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降压治疗的选择之一。目前,以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为基础治疗方案的CHINOM研究(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已经入选受试者10689人,该研究随访期为5年,预计2018年公布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结果的公布,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其在我国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中的地位。

华琦教授说:“我们希望这个专家共识能为临床医生在高血压防治中提供确切的指导和帮助,也为中国高血压防治事业提供助力。”同时她还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正式,充分说明我国的“号”以其明确的降压效果,方便的使用,低廉的价格,较少不良反应的特点,得到临床医生和广大专家的一致认同,这个药物必将在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终能够有效捍卫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为助力“健康中国”大业,增添一份力量!

篇5

家人的关爱对老年性痴呆病人是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据我们多年观察,此病的发生与家庭生活单调有一定的关系,有的老年人图清静,不喜与人交流,和儿女分开住,得病的几率就会提高。那些老少三代同堂的家庭中,老人的患病率要低得多。从临床上看,家人的关爱对治疗也是有帮助的。有家人陪伴的病人,病症表现较轻,发展相对缓慢。因此,病人的子女应尽量多带老人散心,多与老人交流,和老人做游戏,并且督促他们多用脑,比如多读报纸,多看电视、多听广播、多记人名物名,要有意识地训练他们,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切都替他们做并不是好事。

家人要配合医务人员做好病人生活能力的照顾和支持,尽可能安排老人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若必须住院者则应准备类似家庭生活的条件。

功能训练

由于中、重度病人大多存在着生活自理困难,除耐心护理照顾外,要反复多次示范和手把手带教,并反复训练以养成习惯。努力培养病人的认知功能,反复地训练定向力、记忆力、辨认力及日常简单事务的操作能力。

对早期病人,可辅助心理治疗。尽量安排平静安稳的环境,以避免产生紧张不安的体验,也要注意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以增加其安全感。尽可能安排恰如其分的作业训练内容和项目,一般以不费体力、不费目力、不计效率、没有危险性和较易接受的简单操作为妥。

由于病人多半有注意力障碍,应开展一些新奇多样化的活动,目的在于投其所乐,吸引病人的注意力和消除其忧愁与孤独感。努力使这类老年病人能安度余生,安排好他们的休闲活动更具有深刻的康复意义。

在可能范围内也要鼓励病人做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同时关心病人的饮食和营养状况,注意确保营养和水分的摄入,以支持躯体功能。

饮食原则

1.供给充足的必需脂肪酸 膳食中提供充足的必需脂肪酸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大脑维持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如核桃、鱼油、红花油,月见草油等必需脂肪酸含量较多,在膳食中可适量增加。

2.注意给予低糖饮食 因为过多的食糖,特别是精制糖摄入过多,易使脑功能出现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等障碍,因此,以低糖饮食为宜。

3.膳食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 如维生素E、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丰富的食品,如橄榄油、麦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

老年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中含有的一些矿物质与防治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例如钙可以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持心功能的正常活动,改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镁是各种酶反应的辅助因子,与钾、钙等元素协同维护心肌功能和防治动脉硬化,从而增强脑的血流量,有利于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海产品、食用菌、豆类及其制品、鱼类、乳类、芝麻酱、各种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使机体获得足量的矿物质。

据临床观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血清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核黄素、叶酸、维生素A和维生素B12等维生素可能降低。在日常饮食中多注意补充些粗粮和各种动、植物性食物,可以满足机体所需要的各种维生素。

(作者每周三上午、周五下午有专家门诊)

陈生弟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疾病学组组长

上海阿尔茨海默病中心主任

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及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

篇6

新《共识》更加全面

在采访中,郭艺芳主任首先谈及了长达15000字的2011版《共识》的修订背景。他对记者介绍说:“近些年,大量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实,胆固醇水平异常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降胆固醇试验,这些研究结果有力论证了应用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在冠心病及相关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的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显示,无论是冠心病及其等危症,还是具有多重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基于上述研究证据,他汀类药物则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接受了较大剂量他汀治疗后,其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到目标值以下,另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耐受他汀治疗;而降胆固醇新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问世,为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手段,为胆固醇达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郭艺芳主任继续介绍说:“为促进并规范此类药物的合理应用,2010年,《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出,并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2010版《共识》颁布后,多项新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又相继发表,为促进并规范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合理应用,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再次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由胡大一教授牵头、由我执笔,在多个城市征集了多达114名专家的意见,在2010版《共识》的基础上,根据最新发表的多项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修订推出2011版《共识》。本次修订主要侧重在两个方面:增加了胆固醇平衡机制的深入介绍,增加了对心肾保护研究(SHARP)以及胆固醇治疗研究者协作组研究(CTT研究)等的深度解读,并增添了新的临床和基础证据,更加全面地阐述了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的益处……”

依折麦布的临床应用

作为本次共识修订的执笔专家,郭艺芳主任重点介绍了以SHARP研究为代表的降胆固醇治疗研究的最新循证依据――2011年最新发表的SHARP研究作为第一项应用依折麦布所进行的以慢性肾病患者为对象的临床研究,为在更多人群中联用辛伐他汀与依折麦布降低LDL-C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了证据。其结果表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联合应用依折麦布与辛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主要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与主要血管事件危险性,对于改善此类患者的心血管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谈及2011版《共识》涉及的依折麦布的临床应用,郭艺芳主任介绍说:“本次修订的2011版《共识》建议可将依折麦布用于以下患者:一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经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标者,可联合应用依折麦布;二是不适合使用或不能耐受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应用依折麦布治疗;三是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可直接联合应用依折麦布与中小剂量他汀治疗;四是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纯合子谷甾醇血症;五是以TG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与非诺贝特联用;六是慢性肾脏疾病时,与中小剂量他汀联合改善心血管病预后;七是单独应用依折麦布或与他汀联合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关于依折麦布的临床适用问题,郭艺芳主任更进一步介绍说:“鉴于依折麦布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更适于老年患者应用。其推荐用药剂量为5~10 mg/d,可在每日任意时间服用,食物不影响其疗效。老年患者一般无需调整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与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

谈及目前降低胆固醇方面的现实问题,郭艺芳主任说:“在过去,围绕着降胆固醇治疗,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二十年以来,他汀类药物一直是我们降胆固醇治疗的主打产品,国内外医学界同仁围绕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也充分证实,把胆固醇降下来能明显减少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患者的死亡。然而,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人群的胆固醇达标率还是很低,还非常不理想,而且越是危险水平高的人群达标率越低。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各方面的,首先还是我们工作不到位,从医生到患者,大都没有充分认识血脂异常的危害,还有一些患者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有一些患者用一些基本剂量的他汀治疗后没有达标,但是增加剂量却不能耐受;有的即使使用了很大剂量的他汀,胆固醇还是不能达标。因为这些复杂的原因,造成整个人群达标率低,所以说,他汀类药物并不能解决所有血脂异常所带来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拓展思路,开拓其他一些新型机制的药物来降低胆固醇。”

谈到这里,郭艺芳主任话锋一转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我们现在上市的,只有一种药物,即依折麦布。大家都知道,人体内的胆固醇来源有两个:一个是由体内肝脏自己合成的,第二个是食物摄入的。无论肝脏合成还是食物摄入,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都是重要环节。我们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是经典的降胆固醇药物,它主要是通过抑制合成来发挥作用,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是通过抑制在肠道的吸收,来发挥作用,它们两个的作用机制是完全不同的。依折麦布上市以后,我们做了一些研究,这个研究最后证实,通过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和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增加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幅度,从而提高它的达标率。”

郭艺芳主任更进一步地介绍说:“我们在常用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加上依折麦布,不良反应发生率跟单用他汀没有区别。这是最近刚刚揭晓的研究成果,就是心脏和肾脏的保护研究,主要是高危的肾脏病人,通过联合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看看能不能给患者带来好处。”

对于慢性的肾脏病人、心血管的高危人群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后的效果,郭艺芳主任肯定地说:“这样可以明显降低减少冠心病,减少心肌梗死等等。这项研究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再次论证了依折麦布和他汀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第二是再次证实了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降低低密度胆固醇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第三是进一步认识了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临床价值,为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医学依据。”郭艺芳主任接着说,“刚才所说的主要是针对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适应症,我刚才还谈了,对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使用常规剂量他汀治疗以后,胆固醇不能达标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联合使用依折麦布……”

“我还想谈一下单独或者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可以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问题。研究说明,不良反应是非常少的。依折麦布单药或与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联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见、且轻微,其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较为常见者包括头痛、腹痛、腹泻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多不影响继续治疗。禁用于已知对此药及其添加剂过敏者,禁用于活动性肝病,或不明原因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由于尚无充分的研究证实本药对于胎儿和哺乳期婴幼儿的安全性,因此,我们不推荐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服用依折麦布……”

降低胆固醇已成为核心策略

谈及2011版《共识》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郭艺芳主任说:“由于人体血液循环中,胆固醇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即体内(肝脏与外周组织)生物合成和肠道吸收。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则主要通过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而依折麦布又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唯一一种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所以依折麦布较受关注。肠粘膜吸收胆固醇的过程非常复杂,但位于小肠粘膜刷状缘的一种特殊转运蛋白NPC1L1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折麦布可选择性抑制NPC1L1的活性,从而有效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临床试验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服用依折麦布5 mg/d和10 mg/d可分别使LDL-C降低15.7% 与18.5%,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2.9%与3.5%(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受试者对依折麦布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似。”

郭艺芳主任再次强调:“近十余年来陆续完成的一系列里程碑式的降胆固醇试验研究证实,降低LDL-C并达到目标值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他汀类药物已经被视为血脂异常药物治疗的基石。而近期的SHARP研究,则再次验证了依折麦布在与他汀联合治疗中能够大大提高胆固醇达标率,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

郭艺芳主任接着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已是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冠心病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危害人类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我国医疗卫生、医疗保障和疾病预防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是造成近年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增加的两大主要危险因素,而人群胆固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最主要致病性因素。”

“因此,血脂异常是近年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对于高胆固醇重症危害的认识和干预,获得了日益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在临床上,人们逐渐认识到,以LDL-C升高为主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核心的致病因素,以降低LDL-C为主的调脂治疗是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疾病防治的最根本措施。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接受了较大剂量他汀治疗后,其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到目标值以下,另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耐受他汀治疗。”郭艺芳谈到,“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而降低血胆固醇的浓度的,但肠道胆固醇的吸收会代偿性增加从而抵消一部分他汀类药物的作用。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肠道内固醇类物质的吸收发挥降胆固醇作用,但与此同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数量可代偿性增加。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合用,二者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研究表明,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可使LDL-C水平进一步降低18%~2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独应用他汀时无显著差别。”

郭艺芳说:“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初始剂量他汀治疗后许多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仍不能达标,此时可有两种选择:即增加他汀剂量或联合应用其他调脂药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剂量加倍后其降胆固醇作用仅增加6%左右,与他汀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也会增加,致使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较大剂量的他汀治疗。在任何他汀剂量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10 mg/d,其降低LDL-C的效果相当于他汀剂量翻三倍,但不良反应却没有明显增加。因此,对于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或不能耐受较大剂量他汀治疗的患者,联合应用他汀和依折麦布可被视为合理选择。”

目前,采取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合理的药物干预措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最核心的内容,郭艺芳主任就此强调,2011版《共识》的出台及推广,将有助于规范降胆固醇治疗,促使临床医生了解并重视高胆固醇血症的危害,进一步提升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水平。相信随着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治手段也将不断完善。

谈到2011版《共识》后,如何通过后续的工作,将该《共识》普及到基层医生临床实践中这一问题,郭艺芳主任认为:“首先,我们应自始至终地保持同仁互动。只有大家都来参与、都来关心,才能够按照《共识》中所介绍的内容去实施。我们制订指南性文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临床实践行为,是为了使心血管疾病防治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那么,制定出这些文件以后,就要更大范围地去宣讲、去推广,以便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尤其一线临床医生去了解这个《共识》、执行这个《共识》。我认为推广形式必须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报刊去宣传,也可以通过非医疗机构的纸媒去宣传,还有通过网络、通过各种学术会议,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的基层一线医生接受新《共识》,并把新《共识》的内容,贯彻到日常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去……”

篇7

文明发轫之初,人类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健康的经验,养生的观念和方法便已产生。我国养生理论的发端,可上溯到炎、黄二帝时期,商、周、春秋之后,经诸子百家思想浸润,养生理论和方法愈发丰富,汉唐时期发展更为迅速。至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数十门类,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养生保健,并对一些方法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发展,除了不少针灸专著出版外,又出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目的。

老年医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充实和发展,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产生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分别采用泻火、攻邪、补土、滋阴等法防治疾病,这给中医老年病的防治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里,先后产生了陈直、邹铉、邱处机等著名的养生学家,并有陈直《养老寿亲书》、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等养生专著问世,使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备。

明清时期的养神益身学说有了新的开拓。这一时期关于饮食调养的论述也极为丰富,尤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它对中医营养学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重视老年养生,是明清时期养生保健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养生学,自唐代孙思邈提出“养老大例”之后,研究的重点便开始逐渐转向老年人。但这种观点真正达到普及的程度,则是在明清两代。当时的大批老年医学专著中,都把颐养老人列为重要的养生内容,其中明代御医龚廷贤还在《世寿保元・衰老论》中,对衰老原因作为专题研究。此外,当时的许多非养生专著中的养生篇章也十分重视老人的保健与长寿问题。这些养生著作都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养生学的思想宝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的成果,医学和养生保健的模式发生了转变,使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以人为本。

我刊原执行总编辑周浩然先生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大养生观理论并极力呼吁弘扬中国养生学的一位学者,他对养生学作了科学的阐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只有在体格的、心理的、社会的多个层面保持平衡和良好状态时,才能称为完全的健康。人们对生命发展的规律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大养生观正在悄然兴起。”

作为大养生观系统理论的奠基人,周浩然先生在其《树立科学的大养生观》的论著中作出进一步的论述:

篇8

[关键词] 老年护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a)-0178-03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solicitud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in geriatrics

ZHAO Jianjun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with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Methods 117 female nurses from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The nurses from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22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which were received humane care service (from June 2016). And the nurses from other departments (95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SCL-90 and SCSQ were respectively used to evaluate the nurses in the two groups in May 2016 and November 2016.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CL-90 and SCSQ in the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f SCL-90 and SCSQ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decreased (P

[Key words] Elderly care; Humanistic care; Mental health

老年人的病情相对复杂,加之老年人身体健康情况普遍不佳[1-4],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5-7],因此对老年患者的照护也非同一般,这需要护理人员增强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才能较好履行对老年患者的照护职能。老年科的年青护士因此会产生较大的护理工作压力。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当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工作压力突出,甚至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8-9]。在护士形成对老年患者人文关怀能力的前后,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变化如何?人文关怀能力的具备,是否会进一步增加护士的工作负担,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些都值得关注。经过研究发现,具备老年人文关怀能力的护士,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心内科、ICU、急诊科等120名女性护士进行测评。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凡填写存在空白、打分超越规定值的一律视为无效问卷,回收率为97.5%。本研究最K纳入117名护士,将老年医学科护士(22名)设为试验组,平均年龄为(31.5±5.3)岁,其他科室护士(95名)设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0.3±6.7)岁。两组护士学历均为大专、本科,均具有护师与主管护师职称,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自2016年6月起,采用人文关怀制度实施日常护理。在空乘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参考借鉴空乘礼仪的模式制订人文关怀的实施标准,主要体现在统一的语言方式,与患者的沟通方式,生活细节的帮助等。例如微笑服务与微笑的技巧;礼貌问候与打招呼技术技巧;取得患者信任的沟通技术与范例;个人着装尤其是发型的装饰技巧;移情交流技巧(将患者视为自己的某位亲友的技术);应对患者抱怨不满的常规处理等。要求试验组护士严格按照最简单的标准执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两组护士均按照日常工作需求进行正常的护理工作。

1.3 评价指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0]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0]对两组护士进行评价。SCL-90主要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评分项目。第一次评价在2016年5月进行,第二次评价在2016年11月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

人文关怀实施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试验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方面评分降低(P < 0.05);其余各项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试验组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其余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SCSQ评分比较

人文关怀实施前,两组SCS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后,试验组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3.1 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发现护士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类似[11-13]。主要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领域。其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

首先,工作压力偏大。根本原因是临床医护比不足,患者多,护士少,导致护士的工作量增加,身体长期透支,休息不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的积极性。

其次,护患关系紧张。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护患关系也存在同样压力。且患者常将对医生质疑等直接向护士发泄。护患关系的紧张往往让护士产生更大的压力,并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

最后,生活压力大。本研究纳入的护士集中在30岁左右,年青护士居多,这个年龄段的护士往往面临着婚姻、生育、养育子女的压力。

综上所述,护士往往承受着来自工作、患者、家庭的多种压力,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与亚健康状态下[14-16],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而对护士心理健康的管理和促进往往较难,本文通过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的思路取得了初步成功。结果提示,护士高水准的工作有助于减轻护理压力。

3.2 医患关系改善有助于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

本次研究表明,具备老年照护的人文关怀能力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行为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结果提示,人文P怀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改善护患关系与医患关系[17-18],护士关心患者点滴,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患者也会以微笑、满意回馈护士。进而为护士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当护士从一个压力源中得到释放时,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也会对工作本身和家庭压力产生积极效应。护士的工作压力会因此愉悦的工作氛围而得到显著的减轻,并赢得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应对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单纯的减轻护士工作量,未必会产生类似效果,因为护患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护士缺乏一个获得成就感和愉快心情的来源。护患关系的改善往往可以让护士从工作中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由此产生个人成就感、满足感,也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减轻护士压力,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重视护患关系的改善。

3.3 护士具备老年照护人文关怀的新途径

护士具备人文关怀的能力往往很难,要求护士拿出更好的服务态度往往还会受到抵制,因为更多的要求会让护士产生更多的压力。护士要形关怀能力通常需要经过系列技术技巧上的培训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将人文关怀形成一种工作制度,让护士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这点借鉴了航空礼仪服务方面的做法,其结果是不需要护士具备人文关怀能力即可产生人文关怀的效应。本质是将能力转变为一种工作制度和流程,护士只需照章办事即可。因此,这种人文关怀能力可以速成。具体分析,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儿童有相似之处,往往在细微之处给予帮助,一两句温馨热情和带有微笑的问候关心即可让患者感到宾至如归。在当前社会,一些老年人甚至还遭遇子女的嫌弃、抛弃,与老年父母的沟通交流偏少,而家人的照料无疑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9-22],护士一两句热心的话往往就能打动老年患者,博得患者的信任与好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护士替老年患者子女发挥了敬孝心的作用。患者也会很乐意的配合护士工作,真诚的告诉患者自己的病情、感想、需求等,让护理工作得以更顺畅的进行。

在具体实时性过程中,邀请了空乘专业人士坐了现场培训和现身说法。这种培训往往比行政命令、自我内部培训更为有效。同时真正的引进了空乘专业的精髓,极大地丰富和改良了礼貌用语,微笑服务等的内涵,提高了护士运用的技巧,内容虽然简单,但实践后效果非常好。巧用第三方专业人士的培训往往可以达到更好效果。

总之,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形成渠道较多,本研究的尝试虽然取得成功,但还需要继续完善,丰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水平。

[参考文献]

[1] 谭景旺.老年人身体功能评估及其影响因素[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8(16):138-139.

[2] 张春华,李安民.老年人肌肉爆发力流失与身体功能及运动干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6):65-69.

[3] 阮清伟,保志军,李瑾,等.健康、身体衰弱和身体衰弱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甲状腺功能改变[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23):6854-6856.

[4] 李艳玲,田红英,朱思伟,等.身体活动对老年人住院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444-446.

[5] 吕娇娇,刘宇.身体活动对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康复t学杂志,2016,31(7):809-813.

[6] 李幸,周乐山.老年人心理健康与运动处方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1(23):6957-6959.

[7] 王文辉,连福治.老年人身体意象研究综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21(1):32-35.

[8] 马玲,王金祥,李昊,等.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2(8):712-715.

[9] 翁丽颜,黎艳芳,梁燕玲.临床护士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调查分析[J].内科,2016,11(2):287-288.

[10]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2-124.

[11] 蒋莉群,周益敏,范萍,等.孕期护士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世界中医药,2016,37(3):1384-1385.

[12] 于红蕾,陈春玲,廖生武,等.加强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1):163-166.

[13] 张鼎.公立医院工作场所患者暴力对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9):69-71.

[14] 杨美芳,赵健,且亚玲,等.儿科护士压力源与亚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30-32.

[15] 蔡宏澜,马丽.西部某三甲医院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内部压力管理策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4(10):1412-1414.

[16] 陈俊敏,高栋.某三甲医院护士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及建议[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308-1310.

[17] 闫岑.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人文关怀在康复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医药,2015,15(29):65-66.

[18] 张金凤,于淼,张晓莹,等.从人文关怀视角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基于医患距离的出现[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115-117.

[19] 陈娜.子女孝心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现代养生,2015,35(10):266-267.

[20] 袁莹,谷艳侠,王丽江,等.出院随访关怀系统对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复诊率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3):492-493.

[21] 刘宇航,陈长香,李淑杏,等.与子女交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8):4623-4625.

篇9

【摘要】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及其代谢异常组分的流行情况。方法 利用成都市慢性病防治项目的现况调查资料,分别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2007年最新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MS的诊断标准,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MS患病情况。结果 依据CDS诊断标准,成都地区老年人MS的患病率为33.16%,其中男性26.22%,女性35.28%,59.71%的老年人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代谢异常;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诊断标准,MS的患病率为35.64%,其中男性29.17%,女性40.84%,65.07%的老年人同时有2种或2种以上代谢异常。各代谢异常组分中,高血压和高血糖发生率最高,均超过一半以上。老年女性MS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但MS患病率未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 成都地区老年人群MS及其相关代谢异常患病率高,制定基于社区老年人MS的干预策略,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非常必要。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MS) and its components among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in Chengdu area.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urvey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Chengdu was performed in 2008. The prevalence of MS in the elderly aged 60 years or older according to MS criteria defined by Chinese Diabetes Society (CDS) and Preventive Guideline of Dyslipidemia for Chinese Adults respectively were examined.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CDS, the prevalence of MS among the elderly in Chengdu was 33.16%, and 26.22% in men, 35.28% in women. 59.71% elders had two or more metabolic disorder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Preventive Guideline of Dyslipidemia for Chinese Adults, the prevalence of MS among the elderly in Chengdu was 35.64%, and 29.17% in men, 40.84% in women. 65.07% elders had two or more metabolic disorders. Among its components, the top two were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the hyperglycaemia. More than half of elders suffered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the hyperglycaemia. Women had higher prevalence of MS than men. However, there was no clear agerelated increase in the prevalence of MS in this population. Conclusions The MS and its related disorders are highly prevalent in the elderly in Chengdu.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th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with MS to reduce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re required.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 Epidemiologic survey; Elderly

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在代谢上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的组合,主要包括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直接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MS的患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问题。我国关于MS的定义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公布的两种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多数研究对MS的定义均使用前者,而使用后者定义研究MS的流行病学资料很少。本研究首次采用两种不同诊断标准对成都社区横断面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成都地区老年人MS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成都地区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分层整群抽样。2008年2~4月登记,5~8月开始调查,在成都市锦江区东光社区、龙泉驿仁爱社区和成都大邑县菜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应调查6 127人,实际调查5 495人,应答率95.6%,资料完整有效问卷5 205人。其中60~79岁老年人1 978例,其中男性881例,女性1 097例,平均年龄(67.15±5.23)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按照统一的糖尿病MS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饮食结构、吸烟史、饮酒史、体力活动、体育运动、女性分娩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史、既往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等。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询问方式完成问卷的填写。所有调查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体格检查 受试者空腹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腰围:被测者站立,在水平位髂前上棘与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测定;臀围(WC):为环绕臀部最突出点测出身体水平周径;计算腰臀比(实测腰围/实测臀围)。以上均由专人测量,专人记录。 血压测定:空腹状态下受试者休息10 min,采用欧姆龙HEM7011型电子血压计测量右臂肱动脉血压,完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再测量1次,取平均值。

1.2.3 生化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在试验前一日空腹10~14 h过夜,早晨8:00到9:30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抽取空腹及服糖后2 h两点血样,采血后2 h内进行测试,血浆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血脂各项指标测定采用酶法。血糖、血脂均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

1.3 诊断标准 依据我国2004 年公布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MS的建议(简称CDS标准,以下称MS2004标准)〔1〕,符合以下3项或3项以上者诊断为MS: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0 kg/m2;②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③血脂紊乱:空腹血三酰甘油(TG)≥1.7 mmol/L,和(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男性85 cm;②TG≥1.70 mmol/L;③HDLC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所有患病率均按照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标化,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和资料一般特征 两性年龄、收缩压和WC无统计学差异,男性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余指标均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

2.2 MS及其各组分的患病率情况 依据MS 2004标准,成都地区老年人MS的患病率为31.24%,其中男性26.22%,女性35.28%,按照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年龄构成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31.42%;各种代谢异常组分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血糖59.71%、高血压56.12%、超重或肥胖36.70%和血脂异常33.62%。依据MS 2007标准,成都地区老年人MS的患病率为35.64%,其中男性29.17%,女性40.84%,标化后总患病率为35.84%;各种代谢异常组分患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血压69.57%、高血糖59.71%、腹部肥胖36.70%、高三酰甘油33.62%和低高密度脂蛋白9.56%。无论依据MS 2004标准还是MS 2007标准,除血压在不同性别间无差异外,其余指标的患病率老年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P

2.3 不同年龄MS及其各组分患病情况 老年人高血压、高血糖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MS并未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依据MS 2007标准,老年人群腹部肥胖患病率亦随增龄而增高,高三酰甘油的患病率趋势却与此相反,见表3。表3 不同年龄层MS及其各组分患病率

2.4 MS组分异常数构成比情况 根据MS 2004标准,仅14.21%的老年人无代谢异常,26.09%的老年人具有1种代谢异常,59.71%的老年人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代谢异常;根据MS2007标准,仅10.72%的老年人无代谢异常,24.22%的老年人具有1种代谢异常,65.07%的老年人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代谢异常。最常见的2种代谢异常是高血压合并高血糖。见表4。表4 MS代谢组分异常数构成比

3 讨 论

本研究根据CDS和血脂指南中提出中国人MS诊断标准对社区横断面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成都地区老年人MS的患病率分别为31.42%和35.84%,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后者血压标准降低。无论采用哪种标准,成都地区有1/3左右的老年人患有MS,均高于重庆、南宁、北京等地的研究〔3~5〕,与曾平等的研究一致〔6〕。结果的差异可能源于调查人群、地域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

本研究提示老年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高于男性〔7,8〕。老年人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发现,依据这两个标准,仅有14.21%和10.72%无代谢异常,26.09%和24.22%有一个代谢异常。MS及其组分患病率高预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9〕。研究显示,M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概率是非MS患者的2倍以上〔1,8,10〕。目前MS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其防治主要是针对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MS每个单一组分进行干预,如戒烟、限酒、适当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以及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干预可以降低和延缓MS发生,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11〕。本研究中调查对象来自成都地区人群,代表了成都地区老年人口中的主要群体。因此,制定基于社区老年人MS的综合干预策略,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非常必要。

本研究提供了两种标准下成都社区老年人群MS及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结果显示成都地区老年人群有1/3患有MS,这可能与成都人群高脂的饮食习惯、缺乏体育活动及社会节奏慢等因素有关。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尽早对社区人群进行MS筛查和研究,制定相关干预策略,对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和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60.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3.

3 李 蓉,张素华,任 伟,等.重庆地区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3.

4 覃保瑜,刘 红,夏 宁,等.南宁市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8):6246.

5 关绍晨,汤 哲,吴晓光,等.北京城乡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现况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3):21921.

6 曾 平,张 毅,李淑葵,等.老年人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11):68992.

7 Zambon S,Zanoni S,Romanato G,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n Italian elderly population: the progetto veneto anziani study〔J〕.Diabetes Care,2009;32(1):1539.

8 Mozaffarian D,Kamineni A,Prineas RJ,et al.Metabolic syndrome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 Arch Intern Med,2008;168(9):96978.

9 Ho JS,Cannaday JJ,Barlow CE,et al.Relation of the number of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factors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J〕. Am J Cardiol,2008;102(6):68992.

篇10

[关键词] 老年痴呆;流行病学;调查;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1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61-03

老年期痴呆是以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和人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主要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也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为了解老年人老年期痴呆的流行现状,2011 年6~10月对漯河市城乡最大的8所福利院生活的60岁以上老人进行了痴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取的抽样单位为漯河市城乡8所最大的福利院,共316例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男性254例,女性62例;中学及以上26例,小学130例,文盲160例;年龄最小61岁,最大100岁,平均(78.57±5.00)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以福利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个人健康状况和疾病史、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听力、牙齿、社会支持、日常生活习惯、体检情况等一般情况。调查采用二阶段法,(1)检出病例:应用AD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测量,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问卷等进行初筛病例。(2)痴呆诊断和分型分度:对初筛病例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痴呆诊断标准对痴呆作出诊断;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鉴别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痴呆(HIS ≤ 4分为非血管性痴呆;HIS ≥ 7分为VD;4分< HIS < 7分为混合型);用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的AD标准,做出可能AD和很可能AD诊断。用痴呆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评定痴呆严重程度。

1.3 痴呆诊断标准

痴呆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标准,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神经病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NINCDS-ADRDA)标准,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依据NINCDS-AIREN标准。若病例同时伴有明确的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则诊断为其他原因的痴呆。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资料由专人录入计算机,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痴呆患病率和构成比例

结果显示,痴呆、AD、VD、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27.85%、18.04%、7.28%、2.53%。在确诊的88例痴呆患者中,AD患者57例,占痴呆人群的64.77%;VD患者23例,占26.14%;其他类型痴呆8例,占9.09%;其中AD和VD是老年期痴呆的2种最主要类型,占全部痴呆患者的90.91%,见表1。

2.2 不同性别的痴呆患病率比较

男性痴呆、AD、VD及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24.41%、15.35%、6.69%、2.36%;女性痴呆、AD、VD及混合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41.9%、29.03%、9.68%、3.23%,女性痴呆与男性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618,P < 0.01)。男性与女性痴呆中AD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06,P < 0.05),男性与女性痴呆中VD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老年痴呆在不同年龄的患病率

痴呆、AD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AD患病率增长迅速,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247,P < 0.01)。AD和VD的患病年龄分别为(77.24±8.73)岁和(76.20±9.37)岁,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痴呆患者年龄平均为(76.53±8.72)岁,明显高于非痴呆患者[(70.03±7.09)岁](P < 0.01),见表2。

2.4 不同教育程度与老年痴呆患病率关系

痴呆患者的平均教育年限为(3.65±1.89)年,显著低于非痴呆患者的(6.97±1.32)年。痴呆和AD组不同教育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6,P < 0.01;χ2=19.111,P < 0.05)。AD和VD的平均教育年限分别为(2.66±1.74)年和(5.45±1.96)年,AD组明显低于VD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文盲半文盲组痴呆、AD及VD患病率最高,初中及以上组为最低,见表3。

2.5 不同日常生活能力人群的痴呆患病率关系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越明显,痴呆的患病率越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47.71,P < 0.01)。AD和VD患病率呈递增趋势,AD患病率增长迅速,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3.161,P < 0.01),V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较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6 婚姻状况与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关系

丧偶独身者痴呆的患病率为31.55%,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20.91%)(χ2=4.044,P < 0.05);丧偶者AD的患病率为22.33%,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10.00%)(χ2=7.374,P < 0.01)。丧偶者和配偶健在者VD的患病率分别为6.80%和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丧偶者患痴呆、AD的危险性高于在婚者,见表5。

3 讨论

据统计,全球有2 000多万人患有老年期痴呆症。我国患有痴呆的老年患者500多万。预测到2030年我国老年痴呆将有1 200万[2]。本课题对漯河地区8所福利院60 岁以上者进行整群抽样,研究结果显示痴呆患病率为27.85%,远高于以往报道的一般老年人群中调查的结果,这可能和研究对象中70 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有关。其中AD患病率为18.04%、VD患病率为7.28%、混合性痴呆患病率为2.53%。AD患者和VD患者合计占全部痴呆患者的90.91%,是老年期痴呆患病的最主要2种类型。调查中发现福利院AD大年龄组患病率高,90 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可达50.00%,其次为75岁以上的为40.00%,最低组为60岁以上占17.24%,考虑与福利院老人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诸如年体弱多病、孤独抑郁、家庭状况差、经济水平低等众多因素。另外,调查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文化程度、不同的日常生活能力状况、婚姻状况等与AD患病率的关系,结果提示AD患病的性别分布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痴呆中AD患病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提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AD病,可能是因为女性大多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比较强,与儿女相处容易,更愿意在家庭形式中生活养老,来福利院的老年女性往往是子女没有精力照顾或无子嗣,这部分老年女性因种种社会原因,文化程度比较低,社会支持、人文关怀少,易孤独寂寞,思考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痴呆患病率远高于老年男性[3]。AD患病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文盲的患病率可高达41.25%,其次是小学文化的老人患病率为15.38%,初中及以上的患病率为7.69%;同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越明显,痴呆的患病率越高,AD和VD患病率亦呈递增趋势,AD患病率增长迅速,V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较缓,亦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丧偶者AD的患病率为22.33%,明显高于配偶健在的患病率(10.00%)。因此在管理形式上应该尽可能让老人多参与日常管理,老人之间可以通过互助的形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增加老年的运动交际和活动范围,减少孤独,适当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应该引起民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福利院老年群体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AD是当务之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老年孤独、心理压力、缺乏必要的脑力、体力锻炼与AD发生密切相关[4-6]。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加强防治措施,逐步建立并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增强专业医疗护理人员进行老年护理,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河浪,吴磊,胡祥炬. 南昌和九江市福利院老年痴呆患病率调查分析[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2):73-78.

[2] 张红,陈长香,赵春双,等. 唐山市养老院老年人认知障碍及危险因素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2011,9(38):1684-1689.

[3] 屈秋民,乔晋,韩建峰,等. Alzheimer病患病率与患者性别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7):511-512.

[4] 唐牟尼,刘协和,云扬,等. 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22-25.

[5] 王新德. 老年人痴呆的定义分类诊断和鉴别[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