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认识

篇1

一、对我区经济现状的认识。对于我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进行一下分析和说明。

从纵向比较看成绩显著:

____年我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__.__亿元,比____年增长___,GDP达到__.__亿元,发展速度是可喜的。

产业结构状况进一步改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____年_._:__:__._发展为_:__._:__._。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____年全区财政收入完成____万元,比____年增长___._,年均递增__._,是__区财政增速最快的时期。

从横向比较看差距明显:

我区的经济增长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增长,但由于经济总量增速缓慢,势必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区的经济增长较之全市其他县区仍然落后。

产业结构仍有调整空间。相对于发展较快的地市区,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处落后,一产和三产的比重仍有进一步调整空间,从而达到最佳的配置。

财政收入水平仍处落后。我区财政收入较之往年有大幅提高,但部分原因归结于财政政策的部分改变,以及全市财政收入提高的拉动作用,在与全市其他县市比较来看,仍处于落后。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果,但与先进地市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反映出我区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区经济工作存在哪些不足和薄弱环节

_、我区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得经济发展总体缺乏特色。特色经济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而我区的经济发展趋于粗放型发展,缺乏“亮点工程”,宏观调控应在此问题上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特色经济的发展。

_、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企业对于我区的发展环境仍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不敢果断投资,需进一步放宽政策,优化投资环境,消除企业的顾虑。

_、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较为混乱,缺乏有效监管和扶持,这方面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_、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_、工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太少,粗放型的经营格局没有得到很好的扭转,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活力不强;

_、投资总量相对较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强。投资是扩大再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劳动手段和技术装备手段的重要途径,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和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我区投资总量不仅不能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增长,还导致再生产能力不能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低水平的投入,不仅对当前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还影响未来的发展后劲。

_、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的拉动力偏弱。由于诸多方面原因,我区消费水平较为低下,然而刺激消费难度大,消费升级步伐缓慢,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我区经济工作的对策

_、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区域经济看,民营经济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有巨大潜力。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膨胀民营经济,一是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对民营经济的政策要尽可能放开放活,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二是要积极引导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兴办“龙头”企业、“龙头”市场,发展具有技术支撑的高效企业;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大众、低质产业产品中退出,发展特色经济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引导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结缘,提高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引导民营企业“走出去”,大胆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更大市场。三是要优化发展环境。良好宽松的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借鉴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的经验,多引导少指责,多扶持少限制,多服务少处罚;先放后导,先予后取。四是要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律宣传,加大对“三乱”的查处力度,废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依法制定一些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_、抓支柱、抓骨干,促进名牌企业大发展。要依托现有的基础,进一步抓住机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尽快确立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篇2

当前,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三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中国经济消费不足,老百姓不消费,消费增长太慢。今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增幅按照实际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因素,1~2季度消费增幅仍然在16%以上,比GDP增幅高了9个点。这怎么能说中国的消费增长慢呢?今年1~9月份,中国的汽车销售高达966万辆,居全世界汽车消费第一位。中国现在的楼市在大幅度反弹,销量增幅高达35%以上。一个楼市、一个车市,两大耐用消费品有这么大幅度的反弹,怎么能说中国消费增长乏力,中国老百姓不愿意花钱,中国消费不足呢?

第二个误区,中国的这一轮投资过多偏向基础设施,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中国4万亿元政策投资中,只有1.18万亿元是中央预算投资,剩下的两三万亿元是地方投资和社会投资,也就是说4万亿元不都是中央投入的。同时,这两年4万亿元投资中大量的投入不是基础设施,而是住房,低收入群体根本没有钱买房子,只有政府投资,然后再低价租给他们,让他们变成住房消费。这种保障性住房在性质上不属于投资,而是居民的消费。另外,还有很大部分投入到生态建设、水利工程、环境治理建设方面。还有一部分投资是投向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这部分投资我认为越多越好。再有,我们的城市化也在加速阶段,城市化只有46%-47%,而现代化国家的城市化应该达到70%以上。国家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这个过程必然带来大量的投资。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到2030年都不会结束。因此,投资率高不是我们想压下来就能压下来的,它就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个误区,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这是中国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这个说法似是而非。我告诉大家几个数字,2005年到2007年这三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高达10%以上。这三年我们的净出口对当年经济增长拉动2.2%~2.7%,剩下的八九个点,是中国的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拉动的。这证明,中国的消费并不低,老百姓消费并不少,增长并不慢。2001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遭遇冲击的第三年,我们经济增速达到8.3%。当时的净出口贡献是-0.1,这8.3%是谁拉动的?投资和消费。这样看,中国这么多年来高速增长不是出口为主拉动的,而是两大内需拉动的。但我们仍要努力稳定外需积极扩大外需,使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能协调地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摘自11月2日《北京日报》)

篇3

__县作为__重要的经济大县,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工业立县、进入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以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保证和促进全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人才兴业理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确立了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深化对人才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二是树立人才兴业的新理念。__县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区位优势不明显,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要在这一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全县群众实现全面小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及时、更扎实、更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措施,提高[:请记住我站域名/]各类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凝聚人才,以必要的待遇稳定人才。三是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新理念。区域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据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目前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分布不合理。抓好人才结构的调整优化,采取招揽、培养众多的人才是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对此,要进一步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的正确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例会制度。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必须坚持县委的集中统一领导。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例会要形成制度,切实把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二是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跟踪督导制度。搞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增强工作合力,以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三是立足深挖人才潜力,建立人才工作奖惩激励制度。挖掘各方面人才的潜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完善人才工作及人才自身发挥作用的奖惩激励机制。鉴于__县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尤其是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实际情况,可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功臣奖”制度和“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制度,注重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在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工作者和在学习、钻研、推广科技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以推动全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三、构建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一是构建事业平台,为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提供用武之地。要聚集、吸引人才,就必须在打造事业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__县是内地农业县,经济待遇比不上发达地区,在“感情留人”上受到很大限制。要立足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到不仅用好的项目吸引资金,更注重用好的项目招揽人才;要有针对性地抓紧吸引、调配和补充一批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同时集中部分资金认真抓好县工业园区配套人才工程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能够得到支持,创业型人才能够获得成功。二是构建流动平台,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良好机遇。要针对__县基础薄弱加快发展任重道远的实际加强人才工作。更要遵循人才市场规律,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不拘行业用人,破除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取消人才流动中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构建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发挥潜能提供后勤保障。要牢固树立为各类人才搞好后勤服务的观念,想方设法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提高人才工作竞争力。县乡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才之友”,人事部门要将自身建设成为“人才之家”。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措施

人力资源和企业的经营计划、成本预算、产品研发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是企业的主要基本职能战略,国家一直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应该注重的问题,只有重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企业才会在市场经济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也是竞争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是企业各项资源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宝贵的一项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和知识能力,人才的作用是使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只有具备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企业在技术方面才会取得创新,企业才会取得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才的作用将更加明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其能够大大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使企业走向更大、更强的发展。因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优化企业的人力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明确企业上下人员工作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责任心,从而使企业取得不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中,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得到部分企业的重视,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对人才进行聘用以及管理的机制,使得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不足,人才在企业中不被重视导致人才流失,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企业发展的壮大,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忽视对企业员工的再教育工作,使得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发展滞后,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不能紧跟时代步伐,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严重不适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企业经济出现负增长也是常象。

3.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不够,主要表现在: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在人才建设上不愿投入资金,不懂得体恤员工,忽视人才的作用,这必然导致企业对人才的吸纳力度有限,经济发展落后。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1.加强人才的聘用。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企业应尽量人性化,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人才对企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不仅可以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提高其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另外,企业在聘用人才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大环境,摸清人才的真正需要,积极地采用灵活的策略,扩大人才引入的范围,这样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才力量,对人才保持较高的吸引力也是企业的一个品牌文化,这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企业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一切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应重视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因此,企业内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需求,制定出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立具体的人才培训课程,人才培训要以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和责任感等为基本内容,并结合市场发展随时作出变更,这样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有效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

其次,对员工进行培训,要讲究分层、分别对待,要和员工的职务级别和工作内容紧密相连。对企业高层人员,应注重对其战略眼光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通过绩效考核与测评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及时改变培训策略;对中层和基层人员的培训,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其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进行培养之上,持续不断的提升其业务能力,这样有助于员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企业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在管理方面,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员工,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留住人才,而且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制度建立上,企业应注重员工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在制定约束员工行为和规定员工义务的同时,也应注重员工劳动报酬和福利的改善,尽量不要制定出一些机械的、非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始终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

四、结束语

总之,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的日常运行之中,靠“人”的力量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经济增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怀玉;焦立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1).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发展;问题;作用;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技术、体能等的综合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经济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以实现适应时展的需要,从而将人力资源发展的效果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人才创造力不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比较落后,高素质人才不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主要提倡“以知识创新为源泉,以服务业为载体,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标”,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培养的人才大多创造能力低下,可替代性很高,对人才的培养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没有合理的对人才进行统筹规划。

(二)教育培训体系落后。与西方发到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我国在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方面投入力度不够,致使教育培训体系比较落后,跟不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教育投入占国家GDP的比例却呈下降的趋势。另外我国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很难适应高科技时代对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需求。此外人力资源的投入分布不均匀,致使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有很大的差别。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高低,所以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是因为劳动者的素质有差异,特别是教育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素质。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推动的,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提高了人才的技术能力,而且能使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研究,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创造新的价值,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通道,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合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促进技术的发展。

(二)提供人才保证。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离开了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就是一个空壳。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知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只要人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技能提高了,就会促进某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此行业又会推动整个经济链条的发展,因此说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分配,才能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为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三)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运优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等各部门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升级,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以便适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人力资源的优化升级,使企业的人才分配更加完善、合理。人才能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使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中。所以,人力资源的优化升级能够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我国的人力资源基数比较大,但是人才质量低下,所以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提高人口的质量。人力资源的来发要注重培养人才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使人们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中深化的概念。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在职培训、远距离教学、考察学习、人才沙龙等模式,提倡终身教育与自主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是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对科技创新技术的要求。

(二)加大教育投入。人力资源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培训,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人才的质量。只有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增加教育投入要注意均匀的原则。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更应该加大投入,以便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我国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其认识不够深刻,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在加大人力资源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比如:卫生保健方面、信息网络方面等,这些看似与人力资源无关紧要,但是它们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力资源的总体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虽然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也在不断的改进,从各个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西方成熟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再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兰秀.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9):305.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两者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应更加注重提升办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

1.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不是来自教育内部,而是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区域经济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对高职教育提出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区域经济,培养大批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区域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高职教育从所在地区得到办学经费,并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都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大都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决定着高职教育的整个体制和结构,等等。

3.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也会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又通过经济教育传导机制传递到高职院校,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长久效益和巨大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需要好好把握人才需求的关系,以市场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2.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包括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文化等。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是现实发展的新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高职院校不仅仅是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单位,还是社会经济活动重要资源、要素的来源,是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要素。高职院校要处理好立足校内和走出校门的关系,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办学观,明确服务定位,形成服务特色。

二、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对高职人才需求的趋势分析

(一)“十二五”时期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加速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金融业作为浙江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新兴战略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进入破除发展瓶颈、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第一,全省发展进入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中国经济有望率先复苏的背景下,浙江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是金融保险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将占GDP的14%―20%,金融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第二,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将成为推动浙江省发展的关键词。浙江省是个资源小省,应从块状、传统的加工制造型省份向现代金融产业转型。第三,开放合作进入深层次。“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和开放将成为浙江省发展的新热点。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上海双中心建设的示范效应,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有利于提升行业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大象区域金融服务品牌。第四,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创新将成为浙江省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省政府确立了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宏伟战略,同时浙江省被发改委列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点,这对推进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建设,加快金融行业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二)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

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联系密切。从浙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出发,浙江经济对本省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体现为:第一,需要大量的财经类人才。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浙江省金融强省的建设,金融等相关服务行业对财经类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从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来看,服务业比重将继续扩大,这种高需求还将持续。第二,需要岗位操作熟练的基层复合型人才。能熟练进行岗位业务操作,并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降低成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为熟练的业务技能,能迅速胜任工作。第三,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浙江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升级,急需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的财经类人才。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可概括为五大方面: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坚持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财经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一)打造“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

“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是学院基于和谐发展的理念,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通过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职教集团为载体的运作机制,在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以高职院校外部办学环境分析为切入点,发挥行业、校友、集团在推动开放办学中的积极作用,是学院在宏观层面汇集力量、凝聚人心、积聚资源的重要设计。依托这一办学模式,学院培育了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有力地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企业向学校“下订单”接受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而校企双方则根据订单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确保提供合格人才。“订单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格更加清晰,实现了学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订单式”教育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距离”。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形成了适应订单培养的运行机制:从计划安排、机构设置、过程衔接等管理内容,扩展到人员组织、条件保障、协调处置等保障因素,再深入到教学计划调整、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开展科研活动等更深层面的合作项目。学院的订单培养以面向商业银行的现代银行新柜员为主体,以阿里巴巴、淘宝、裕兴房产等商贸类订单班为补充,既体现了规模效益,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三)开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是以学校、企业及教育学者为多元开发主体,以教学做合一为基本理念,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开发为前提,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组织教学的整体性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学院根据涉及企业和相关工作岗位的经营流程,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分解,针对工作过程各个流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

同时,为了完整地营造职业环境,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学院从岗位工作氛围营造上着手,优化实训环境。在项目课程改革过程中,学院兴建了12个实训室,改扩建了6个实训室,有效保证了项目教学的开展。上述实训室均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按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装修,体现了金融、证券等企业典型工作环境的主体要素,优化了实训环境。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状况、能力与知识的获取、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等情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年聘请麦可思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与能力进行测评分析。通过将2009届毕业生与同届其他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毕业生就业率大大提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7%,而2009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为88%(见图1)。

2.就业满意度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3%,2009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半年内的离职率是44%(见图2)。

3.就业薪酬水平较高。本校2009届毕业生的薪酬期待值与实际薪酬水平均高于本省其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见图3)。

4.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高。2009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而同期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则为75%(见图4)。

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示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两种环境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促使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以智力因素为动因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相互深入介入,企业为高职院校制定提供人才需求规格、实习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标准;同时,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过程中,加快新技术开发,节约投入成本,从而高职院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正确认识学校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和塑造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还有助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二)学校应构筑完善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树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构建工学结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将面临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压力,培养模式的转型面临着重重困难。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形成高度共识,深刻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愿望需求,是适应世界教育变革的整体趋势的需要;它是以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变革为前提的,因此统一思想,转变理念,是学校构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

2.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结构梯次合理、具备相当实践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因为,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贯彻还是课堂的组织与教学,这一切都依赖于具有良好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实现。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专兼职教师间的互动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拓宽互动合作领域等方式,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3.找准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基础,找准结合点是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我国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第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第三,师资队伍和企业员工队伍进行换岗工作;第四,服务企业、以他方为中心。

4.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教育经费

工学结合较非工学结合,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拨款标准一直低于普通高校,这大大阻碍了高职教育发展,大部份院校被迫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学,使高职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认可越来越低。在呼吁政府增加高职教育投入的同时,学校应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如,增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既良好保障学生实习实训,又为学校赢得利润,给高职院校增加教育经费;在增强学校自身“造血”能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激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更好的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动校友力量

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动校友的力量来共同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大量的校外实习机会、场地、行业兼职教师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介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能通过主动改革办学模式,系统分析办学环境,构建起开放、和谐的办学生态,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吸引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另外,校友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校友是母校品牌的主要缔造者与维护者;其次,校友是行业、企业资源的调动者;最后,校友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谢峰.经济类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9-81.

[2]邢运凯,谢朝德.以职业能力养成为目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成人教育,2011(3):81-82.

[3]钟燕. 当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上):213-214.

[4]沈侃.浙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11(2):89-90.

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社会责任;问题探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业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指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更确切的讲,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财富来自社会财富再分配,企业壮大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离不开与员工同步的发展。因为,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就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达到企业,员工,社会共赢的局面。

二、发展绿色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生命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需要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关系。人类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应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不应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当代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对后代人的发展和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发展绿色经济,企业责无旁贷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造成了日益沉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企业家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外企业已走在了前面,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经验,我国企业应积极借鉴、迎头赶上,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作积极贡献。

(二)发展绿色经济,企业面临良机

绿色经济是关于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伴随绿色经济的发展,包括生态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新型绿色产业将迅速崛起,低碳技术将蓬勃发展,这无疑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与成长空间。而且,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在企业内部的生根发芽,也必然构成企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推进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能否紧紧把握住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决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成败。

(三)发展绿色经济,企业大有可为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强力支撑。应积极探索以绿色发展带动绿色投资、以绿色投资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带动绿色消费的发展新模式,引导资源配置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领域流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其经营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应努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利益。但近年来,许多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忽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导致假冒伪劣泛滥、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员工利益受损等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日渐引发公众的关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我国的一些企业却仍然为追求利润而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恐慌、“民工荒”、特大矿难事故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事件,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已不是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小事,而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正是对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从国家立法、行业规范、企业评价标准体系等不同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扎实的实践。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1971)发表的《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举了多达58种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并要求公司付诸实施。

我国在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并且,我国已有法律法规之中,在企业法、公司法等市场主体法中缺乏一种原则性的、宣示性的规定,没有明确不同的企业形态的市场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也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只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西方许多企业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专门的负责部门、一定的经费保障和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据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约有60%、欧洲约有一半的大型公司设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和伦理主管,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提出的质疑,使用各种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项目设计、科学决策机制和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等手段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由单纯的硬实力向硬、软两种实力协调并重的方向转变。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社会公信力、品牌影响力、产业凝聚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等。拥有这些能力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开拓市场、获得贸易机会、低成本融资等方面会处于优势地位,而这些都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依靠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不能再走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老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美誉度和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做法

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利国利民利己。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过企业积极投身于绿色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我国企业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欧美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我国企业可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一)覆传统理念,转变经营方式

从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战略到本田公司的“绿色事业整体观”,从IBM的“绿色创新工程”到日立的“超级环保工厂”,国际先进企业非常注重发挥理念在促进自身绿色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我国企业只有覆传统展理念,加快转变外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才能真正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二)强化环境管理,落实节能排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5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年均发生1000起以上,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品质造成巨大损害。加环境风险管理,坚决落实节能排,不仅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其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增自主创新,加快产品升级

这既是企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自身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制造企业美国3M公司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从毫不起眼的便条纸到指示牌上的反光涂料,从玻璃隔热帖膜到电视增亮膜,3M公司已研制出数万种绿色环保产品,其中,仅电视增亮膜每年可为全球节省575亿度电,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四)倡导低碳办公,营造绿色氛围

招行在绿色低碳运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号召企业努力做到节约水电、双面列印、下班熄灯、最低室温、爬楼运动等,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低碳、环保、节能。

(五)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外经验

篇8

农业经济发展与否的关键有三个,其一是通过对本国农业经济现状的调查研究,确定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走向;其二是要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大幅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其三是要靠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就农业经济发展道路而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初是依靠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采用的是以“大包干”责任制为代表的统分结合的。但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的思考和创新的呼声,从理论界到新闻界、到农民自己、再到现在的中央决策层,可以说是“仙乐飘飘处处闻”。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目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充分证明胜利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农业经济发展的舞台应该上演农业产业化合奏曲了。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综观美、日、德、以色列等国的农业发展经验,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和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那么,结合中国国情,应该以什么样的农业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化呢?

发展道路和具体组织经营模式合并在一起,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以制度创新寻求一种具体形式多样的能够大力推动和帮助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进而有效推进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崭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二、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的现状

那么,制度创新也好,引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好,要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贯彻这种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课题组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人、依靠农民、依靠农村人口。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为此,《以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做了一个调查, 本次调研以平顶山市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为卫东区和平顶山市郏县李口乡,具体走访的有李口乡张店东村、张店南村、郭楼村、老昝庄村和平顶山市卫东区下辖的东高皇乡的观上村、小店村、上徐村,东环路街道的吴寨村,东工人镇街道的吕庄村、赵庄村。

据调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了全部人口总数的56%,接近六成,而高中、中专或中等职业学校学历层次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9%,不到两成,大专层次的占16%,本科层次占9%,研究生层次的没有。这说明,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虽然已经基本扫除了文盲和半文盲,但农村人口的总体文化水平依然不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另外,农村人口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待市场、对待开放、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性思考还处于比较令人担忧的传统的惯常思维模式阶段,因此,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内陆以农业为主地区(比如河南省)的农村人口这种传统思维模式和以这种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现状,对比前文粗浅地提到的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令人忧虑。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及对策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意识素质。只有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思想意识素质,才能进一步促使农村人口摆脱旧的传统陈腐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开拓市场,自发继而自觉地推动中国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能促使其面临问题作出科学决策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一条,“木桶原理”就会发生作用,想提高农村人口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再次,农村人口应当具有一定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技素质。这是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点。科技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意识,一方面是农业实用科技,这样,农业产业化所倡导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等目标就会在农村人口整体科技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得以快步实现。

最后,农村人口应当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的认知素质。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的调查中,选择“不知道,根本没听说过”一项的接近6成,这说明在农村人口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还有接近4成的农村人口仅仅是“听说过,具体不是很了解”,如果是这样,我们依靠谁去建设农业产业化呢?所以,大力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上几点即是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亦即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对农村人口素质提出的要求。针对农村人口综合素质需要着重提高的这些方面,笔者以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强化分工,明确职责,划定任务归属机构。

第二,以村为主,强调并硬化村级政权在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利用现有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在乡村文化室、广场或者田间地头举办各种培训、宣讲、科技课堂或农民夜大等文化科技活动,以提高农村人口思想意识素质为龙头,以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为主,以提高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为重点,以提高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的认知素质为目标,大力推动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快速整体推进。

总括地看,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为主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如果解决不好,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一定会受到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的最终落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落实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步伐都将会变得缓慢而艰难。

篇9

2001年开始,各大证券公司开始推行证券经纪人制度。最初的证券经纪人是由证券公司的员工“转岗”而成,其主要职责是发展客户,为投资者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其后的证券经纪人主要是由证券公司对外进行公开招聘,不作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一般无底薪或底薪较低,其报酬主要是从投资者的买卖佣金中提成,他们除了为投资者提供证券咨询服务外,有的证券经纪人还资者进行委托买卖。目前,这类自然人式的经纪人已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但其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完整的证券经纪人制度。1999年《证券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依法治理的阶段,但《证券法》只对法人式经纪人做出法律规定,没有关于自然人式经纪人的论述。2006年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仍未提及自然人层面的经纪人。由于证券经纪人的经营业务范围、资格管理、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违约的法律责任等缺乏法律规范,一方面导致证券公司面临着劳动用工、税收、损害客户利益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导致经纪人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经纪人用虚假承诺、散布虚假消息等,诱导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或有意识地让客户频繁操作,通过增加交易量,获取高额的佣金报酬,而不顾投资者的利益,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二是证券经纪人的定位不明确。经纪人制度作为证券经纪业务的一种模式,有自己的定位。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在推行经纪人制度时,对目标客户群体锁定的服务对象过于宽泛,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或不同资金量的投资者,所提供的服务差别性不大。证券经纪人为了得到客户资源,获取更多的收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客户上,拉客户成了证券经纪人的重中之重,忽略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无法对客户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使客户希望落空,并对经纪人产生不信任。

三是证券经纪人队伍缺乏稳定性。目前证券经纪人的薪酬主要来源于佣金分成。据统计,证券经纪人的佣金分成一般占佣金收入的50%左右。在行情火爆的时候,证券经纪人收入相当高,会吸引很多人加入经纪人的队伍。而在行情萧条时,经纪人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证券经纪人会退出证券公司。同时,在现行的无底薪或低底薪的分佣方式下,证券经纪人大多流向高提成的证券公司,造成了证券经纪人的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四是证券经纪人整体素质不高。一直以来,经纪人的进入门槛较低,证券公司在招聘经纪人时主要看其有无客户资源,对经纪人的年度考核也是注重于客户量的考核,对其知识技能和服务质量考核甚少。目前活跃于市场中的经纪人大多缺乏投资技能和综合理财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推销员,没有达到“专业理财顾问”的水平。在国外,证券经纪人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信息处理、经济分析、走势预测和咨询服务等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发掘和满足客户潜在的投资需求。而我国主要还是以推销为主,证券经纪人对客户的服务仅局限于对信息和研发结果的传播,真正意义的投资咨询、投资分析和投资管理等服务却差距甚远。这种状况在行情看涨时期易被掩盖,而在行情下跌时就暴露无遗。

证券经纪人的发展是我国证券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快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步伐,必须着力解决好当前发展中的问题。

1、加快建立证券经纪人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是尽快出台《证券经纪人管理办法》、《证券经纪业务执业准则》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对经纪人的法律地位、业务范围、与证券公司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进行界定,明确经纪人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规范经纪人行为。二是建立经纪人的资格认定及注册管理制度。明确证券经纪人任职条件以及考核评定机制,实行严格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严令禁止证券公司使用未取得资格证书和未办理注册登记的人员从事证券经纪业务。可授权中国证券业协会开展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认定和登记。三是强化证券经纪人行业自律。通过经纪人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公约和信用信息,对违纪或信用不良的经纪人实行通报、限制就业等行业惩罚措施。

2、加快建立证券经纪人的激励机制

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经纪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使其利益与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因此,建立一个包含多种激励方式的机制,是稳定经纪人队伍的关键。一是建立证券经纪人的基本保障机制。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在全行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证券公司必须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与证券经纪人签订正式劳动关系合同,给经纪人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二是建立证券经纪人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改进分佣式薪酬制度,改变以佣金收入为唯一的薪酬计算依据,综合考虑客户数量、客户稳定性、客户满意度、客户收益率、客户投诉率以及工作创新等因素,尝试进行期权激励、项目激励等。三是建立经纪人的精神激励机制。经纪人的行为对证券公司的信用、声誉至关重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证券公司应重视公司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对有突出贡献、成绩杰出的证券经纪人员应给予表彰奖励和大力宣传,使之成为公司的形象象征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帮助证券经纪人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增强经纪人的工作激情和对工作的追求。

3、加快建立新的经纪营销理念

随着我国证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证券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客户总量增长趋于平缓,而客户结构、理念、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证券经纪人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变化,建立新的经纪营销理念。一是要改变现有大众化的推销模式,引入现代营销理念。证券经纪人不能只当“推销员”,应该着眼于客户市场,认真进行市场分析研究,进行市场细分,推行分类管理,实行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二是要改变“拉客户”的恶性竞争方式,以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增值服务吸引客户。客户的竞争最终还是靠服务的质量。证券经纪人除了向客户推荐证券品种、提供证券信息和投资咨询外,要更加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加强沟通和联系,了解和把握客户的投资心理和需求,并为其设计合理的投资理财方案。三是要改变重视新客户忽视老客户的做法,而更加注重老客户资产的盘活。新客户对证券公司和经纪人来说固然重要,而老客户的现有资产的盘活和增资也同样重要,并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目前市场上有不少投资者的证券长期深套,对他们资产的开发、盘活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只要开发得当,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使不良资产变为优质的增量资产,实现客户和公司、经纪人的“三赢”。

4、加快建立经纪人系统培训制度

篇10

关键词: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

集安市是吉林国边条参唯一产区,也是吉林省人参主产区之一,具有500多年的人参栽培历史,人参年产量达3500吨左右,素有"参茸故里"、"中国人参之乡"之美誉。近年来,抢抓吉林省人参产业振兴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基地、培育企业、壮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强势升级新开河人参产业。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人参加工企业36户,年加工人参2500多吨;2013年,人参综合收入实现27亿元。

1 以企业为核心发展人参产业

集安市以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全面提升新开河人参产品整体精深加工水平。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措施,全力做好人参生产加工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不断提升其支撑带动能力。引进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康美药业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安新开河公司进行合作重组,建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人参产业化企业-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新开河参、新开河超微参粉、山参片、人参饮片等系列产品。该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人参生产线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加工设备及200万平方米的人参GAP种植基地,年可消耗人参4 000吨,企业已通过了药品经营GMP认证。

2 出台政策发展人参产业

近年来,集安市先后出台了《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规划》、《集安市关于加快人参产业发展的意见》、《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集安市人参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和措施,按照"低农残人参生产技术规程"及"吉林长白山人参"国家强制标准,突出抓好人参规范化种植,依托康美新开河公司、集安人参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科技院校联合开展了良种繁育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3 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