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经济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区经济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中心城区;楼宇经济;苏州市姑苏区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94-02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以商务楼为主要载体,以服务都市为主要目标,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体产业,包括高科技、传统商贸业、现代服务业、都市工业等多种产业在内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楼宇经济对于集约利用资源、开拓发展空间、聚集经济要素、提高业态档次、提升发展内涵、扩大经济总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之路。苏州市姑苏区是典型的城市中心城区,面临空间小、资源少、人口多等困难,当前正在通过发展楼宇经济,探索一条城市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的路径。通过分析苏州市姑苏区楼宇经济的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其他城区转型发展作出示范。
一、姑苏区楼宇经济发展现状
1.楼宇体量日益增大。截至2014年底,全区纳入统计的楼宇共有117幢,可用商务面积137万平方米。其中,国资楼宇12幢,总面积16万平方米;产权相对独立楼宇36幢,总面积41万平方米;分割销售楼宇69幢,总面积80万平方米;单体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有51幢,5 000―1万平方米的有42幢。
2.企业业态不断丰富。全区楼宇共入驻企业约5 921家,入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平均入驻率93.43%。所涉行业企业除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产建筑业和商贸商务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外,金融业、信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
3.税收贡献逐步提高。对比2012年和2014年数据,2012年楼宇经济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6亿元,2014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3亿元,增长44.3%。2014年单位面积出税1 061元/平方米,增加352.7元/平方米,增长49.8%。
二、姑苏区楼宇经济面临问题
1.集聚性不强,发展均衡不够。目前,全区很多楼宇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不够明确,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混合业态。入驻企业普遍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不强、集聚性较差,单体规模较大的高品质楼宇较少,区域之间、街道之间、楼宇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从楼宇数量来看,沧浪、石路、金阊3个街道各有14幢楼宇,苏锦、虎丘、白洋湾3个街道都只有1幢楼宇;从楼宇税收来看,效益好的楼宇,如新联大厦2014年全口径税收已经达到8 504万元(扣除房地产开发税收),部分差的楼宇年税收仅有几十万元。
2.高端性不强,配套设施不够。姑苏区楼宇分类中,作为排头兵的星级楼宇仅有33幢,其他的楼宇在软硬件方面都各有缺陷和不足。从硬件条件看,大部分楼宇尤其是位于古城内楼宇的生活配套不完善,周边的车位、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足,改进空间不大,难以吸引总部企业、高端企业落户。从软件条件看,绝大部分楼宇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物业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物业公司是三级资质,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物业服务,影响了楼宇经济提档升级和长远发展。
3.可控性不强,矛盾化解不够。全区117幢楼宇中,政府实际掌握的资源不多,仅有35幢楼宇为市属、区属国资或街道、新城、村级资产,其余82幢楼宇的业主均为市场主体,且大部分都是分割销售,政府对这部分楼宇的控制引导力较低。楼宇业主或管理者“重租轻税”,过于追求租金利益,与政府需要高成长性企业、属地企业的税收收入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影响楼宇企业的税收属地率、贡献率和产业导向,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三、姑苏区楼宇经济发展对策
1.科学规划,找准定位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楼宇经济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楼宇经济发展留足空间,做好商务楼宇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一核多点”的楼宇经济发展格局。“一核”即平江新城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园,打造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核心区。重点加快平江新城超高层商业综合体、苏州城市广场等项目建设,突出发展金融商务、中介咨询、科技服务、商贸物流等产业,实现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特色发展。“多点”即以姑苏软件园、传化物流、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原行政中心西区等为代表的各类产业园,打造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新引擎。重点加快现有载体招商、培育和辐射力度,着力发展软件科技、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楼宇经济定向发展、快速发展。
2.提档升级,增强后劲
提档升级是楼宇经济的发展重要路径。一是突出招商,优化入驻企业结构。以街道为主体,加强与区相关部门、楼宇业主及楼宇物业管理企业沟通衔接,建立起“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开放式招商体系,完善楼宇招商引企上下联动机制。建立全区载体资源互通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古城外街道积极承接古城内街道楼宇溢出资源,提高全区楼宇出租率,避免优质企业外流。通过赴一线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制作楼宇宣传片、印制专题宣传册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全区楼宇经济发展成果、楼宇资源等相关内容的宣传推介,提高姑苏区楼宇经济的知名度。二是加大投入,提升楼宇硬件软件水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原则,鼓励楼宇业主或楼宇物业管理企业对现有设施陈旧、智能化程度低的商务楼宇进行升级更新,聘请优质物业管理企业,拓展物业服务范围,提升商务楼宇档次水平和企业吸引力。
3.优化服务,改善环境
发展楼宇经济,必须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楼宇和楼宇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楼宇经济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广和提升“楼宇社区”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推动党建、劳保、计生、民政、司法等社区服务进楼宇,为楼宇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用好楼宇经济数据系统和信息直报系统,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建立楼宇信息平台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实现对全区楼宇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楼宇信息直报员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培训班、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对信息直报员的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楼宇经济管理服务整体水平。
4.强化征管,提高贡献
发展楼宇经济,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健全完善全区协税护税网络,以各街道为主体,区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对楼宇入驻企业的工商、税务属地化管理,及时动态掌握楼宇入驻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并形成工作推进长效机制。通过提档升级,开展“腾笼换鸟”工作,对楼宇入驻企业进行有序引导,剔除一些效益不高、占用面积很大但税收产出很小的企业,提升楼宇入驻企业的档次,提高楼宇“亩产”。提升税源监管水平,对楼宇入驻企业进行工商、税务知识宣讲,重点督促区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企业进行工商、税务变更,主动上门催缴征收税款,确保楼宇入驻企业税收应收尽收。
参考文献:
[1] 夏效鸿.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报告(2014)[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篇2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丘陵县域经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84-02
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区域范围中,覆盖了几乎全部的四川盆地丘陵地区。丘陵区域在成渝经济区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丘陵县域经济状况,对全区经济有重大影响。
一、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现状
目前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虽然丘陵县域经济总量大,但人口数亦大,使得丘陵县域人均经济水平偏低。二是居民收入偏少,消费结构失衡,基尼系数太高。在丘陵县域特别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主要是食品支出,人均衣着消费、人均教育和娱乐消费等方面所占比重比较小。三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亦不合理。四是农业资源缺乏,人地矛盾激烈。丘陵地区是成渝经济区内农业资源特别稀缺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水力资源短缺、可开采的矿产资源很少。
二、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构成要素的制约因素
1.资源匮乏。区域内丘陵县域人口密度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缺乏。社会经济资源也相对不足。
2.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发展有待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通讯设施、电力电网建设等都处于低水平状态。
3.劳动力素质比较低。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缓慢。而文化水平和能力相对有优势的劳动力,往往外出务工谋生。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间结构的失调、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落后是其产业结构发展的低水平的明显表征。
1.丘陵县域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间关联度低。农产品基本上都没经加工直接出售,没有与加工业有效衔接。第二产业中纺织、酿酒等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分布散、生产能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中市场、金融等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配套性差。
2.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一产业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产业内部结构简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缓慢。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3.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二次产业的制约因素有:一是工业企业技术档次低、综合实力弱。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水平偏低。三是工业布局分散,集中度和集聚效益低。四是科技投入不足。
4.丘陵县域三次产业的制约因素。丘陵县域第三产业相关的基础条件薄弱,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邮政业务总量、住宿餐饮业设施、医疗卫生设备的人均拥有量都不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平衡,仍然是以商贸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为主。
(三)区域内丘陵县域城镇化受阻
在区域内丘陵县域的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一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配条件差,小城镇建设进程缓慢,无法发挥县城的积聚效应。二是大多数城镇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多数城镇没有强的产业经济的支撑,区域经济中心尚未形成。城乡之间没能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偏少。三是劳动力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城乡户籍制度的客观存在,对城乡人员流动形成障碍。
三、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一)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当前,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机遇主要有:丘陵县域经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深化区,提高内需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重视县域发展。“郡县治、天下安”,治理县政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
(二)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面对的挑战
当然,区域内丘陵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制约。目前,丘陵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尚处于外延扩张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制约明显。区域竞争激烈。全国各个区域间的竞相发展态势,使成渝经济区面临更广领域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区域内各县域间对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也会加剧。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基尼系数偏大。
四、成渝经济区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区域内丘陵县域应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促进第一产业科学发展。丘陵县域应立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把一般农产品做好,优质农产品做大。
2.加快工业化进程。一方面继续扶持做大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注重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
3.培育特色第三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现代观光农业,开发丘陵地区自然景观,发掘旅游价值。
(二)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民营经济
区域内丘陵县域深化国企改革,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一,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国有企业坚定地进行所有制改革,让企业走向市场,激发企业活力。第二,要引导大的民营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第三,要加快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模式的建设,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三)提高丘陵县域城镇化水平
根据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过程中的特点,应从优化相应的制度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丘陵地区城镇化建设。第一,强化县城经济中心地位、发挥县城聚集作用。加快完善丘陵县域城镇体系。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用产业支撑城镇化。引导企业向城镇集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第三,破除城镇发展的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以二元结构为基础的制度都是城镇化的严重制约。
(四)加强丘陵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丘陵县域要努力提高硬件设施水平、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重点建设改善水利、交通、生态和能源等县域基础设施条件。水利设施要各种规模合理搭配,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交通建设应使出口路、经济路、资源路、扶贫路合理搭配,以适应丘陵地区县域资源的分布状况;生态建设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新增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能源建设应以缓解丘陵地区能源的紧张为当前最迫切的目标,并坚持新建能源设施与改造原有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五)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提高人口素质
区域内丘陵地区人口密集,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应大力培训农业劳动者,提高其职业技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向城乡青年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技术知识。搞好提高人力资本的相关服务。一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疏通劳务输出渠道。三是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强化劳动力市场规范,建立健全民工维权体系,依法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培养支持农村实用人才。丘陵县域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五、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区域内丘陵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资本培育。这样,才能发展丘陵地区县域经济,从而支撑整个区域内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2]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陈晓华,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熊小刚.翁贞林“环鄱阳湖经济圈”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及评估[J].商业研究,2008,(6).
[8]林皆敏.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结构的实证研究——以闽北松溪县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
[9]郝国彩.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城市开发,2004,(7).
[10]罗崇.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J].求实,2004,(1).
[11]刘世庆.川渝毗邻地区:四川的差距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8,(1).
[12]胡新艳,罗必良,罗明忠.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及其结构演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6).
[13]Feeney]Feeney L, Nilsson M. Investig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Wireless Network Interface in an Ad Hoc Networking Environment[EB/OL]..
[14]Clementi A,Crescenzi P,Penna P,Rossi G,Vocca P.On the Complexity of Computing Minimum Energy Consumption Broadcast Subgraph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篇3
速发展需要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支持。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税收政策,对于当今促进
成渝经济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单介绍税收政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并提出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发展;税收政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到2010年为止,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已顺利完成,西部大开发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回顾过去的十年,西部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
西部经济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但是其占全国GDP的份额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占全国GDP的份额,东西部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西部缺乏一个类似珠三角、长三
角或者环勃海湾经济带这些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的增长极。因此,西部特别需要有优势的区域城市群作为一个有效的增长极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基于此,成渝经
济区将成为未来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
(二)研究意义
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促进西部全面的开发开放,成为新时期下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东西部差异的税收政策,导致了在西部经济基础较
好的成渝经济区相比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却仍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因此,国家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扶持和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下一步战略计划成败的关
键。
二、区域税收政策的职能
区域税收政策的目标是能够为特定的区域和地区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使得它们能够尽快地负担起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初
期,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通过制定有差异的区域税收政策,为一部分地区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促使这些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二是当不
同地区的外部条件差别很大时,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区域税收政策,从各方面改善条件较差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三、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要想加快和促进成渝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必然离不开国家对其实施的区域性税收政策,,但是成渝经济区现行的税收政策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产业发展政策
我国的税收优惠从结构上看包括行业性优惠和区域性优惠两种,行业性优惠主要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等提供减免税优惠,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中有些
是扶持性的,有些实质上是为弥补财政收入不足而通过减免税的方式给予某些领域支持,未能发挥激励作用,更不能体现产业结构的要求。而区域性优惠则是按所在区域和资金来
源给予优惠,不可避免地造成投资者注重优惠结果而忽视产业投资方向。因此虽然国家对成渝经济地区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等企业也曾给予过一定的所得税优惠,但由于投资
风险大、优惠力度不够等原因,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税体制的不合理导致地方财力不足
首先,我国现行分税制把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税源的营业税设计为地方主体税种,而成渝经济区中大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并不发达,部分城市的第三产业甚至发展落后,导致了
这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其次,地方政府的税收权力不够,这使得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分成上地方政府实际占有的税收比例很少。上述两方面因素直接导致了在成渝经济区里地方政
府财力不足,难以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财力保证。
四、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针对成渝经济区现行税收政策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税收优惠政策应与产业发展政策相结合
首先,对于投资规模大、外部效应明显且从事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可以采取较优惠的税收措施
,加大对其的优惠力度,从而引导投资方向,促进这些产业的结构升级。同时,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鼓励力度。因此可适当降低成渝经济区旅游业、咨询业等第三产业的税率,
对旅游风景区的自然风景旅游业在起步阶段给予低税或免税政策;另外对信息、咨询、科技等第三产业也应实行优惠的减免税收政策,以鼓励、推动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针对成渝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力度,即政府收入比较少,因此国家应该针对该困境进一步加强分税制改革,让该地区拥有更多的财政收入,下放一部分税收权力给
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共享税中留给地方政府的比例,改变税收分配关系中“一刀切”的状况。例如增值税中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就可适当提高到四六分成。总之,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提高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在税收中的分成比例,并将增加的税收全部用于统筹城乡发展支出,从而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扶持和促进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下一步战略计划成败的关键,将成渝地区的经济治理好了,将会带来区域发展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对成渝地区的分税制改
革,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权利,更多可自我支配的资金。(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翠兰,《区域经济与新时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张秀生、卫鹏鹏等,《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陆春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发展 北部湾
一、问题提出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雁行产业转移过程。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产业的梯度转移过程,因此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也可以而且应当促进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然而事实上在欧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部分东盟国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越南等国家之间曾经出现的这样雁行产业转移却较少在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沿海省市和内地欠发达省区之间出现。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经济高速增长持续了近三十年。按理,这样的产业转移早应发生,但是,它不用说在不同省区之间,就是在发达省区及周边省内也较少出现。
即便如此,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对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产业转移逐渐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及国外开放地区的大势所趋,经济欠发达省区都在抓紧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大规模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又该如何抓住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当前北部湾(广西)建设正备受世人的瞩目,北部湾区域的发展将打造中国新的一极,那么北部湾区域该怎样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呢?本文将兼论北部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二、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
1、承接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另一方面,产业梯度转移能够实现区域合作 “双赢”。欠发达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更适合低成本扩张的水、电、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这缓解了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可使先进地区加快产业升级,集中优势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而后进地区则可以较低成本引进相对先进的产业和技术,以“后发优势”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从而实现产业转移方和接受转移方的“双赢”。
2、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行性分析。
(1)发达地区要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和挑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根据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东部沿海和粤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经过20年的发展成熟,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衰退产业必须逐步退出。而根据产业布局的成本理论,应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优区位。由于成本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面临向周边低成本地区扩散和转移。
(2)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有利于产业进行转移。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一个经济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其具备一定的梯度差别,有利于产业的梯度转移。
(3)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将更好地促进各省区建立产业转移的协调机制,为产业转移铺设平台。
三、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途径探讨
笔者认为欠发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分为各层次,宏观层次的政府承接产业转移的决策和引导、微观层次的企业实体承接转移的实质性项目对接、中观层次的社会各界对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区域条件。当然产业转移就必须协调好层次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又快又好的发展。
1、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欠发达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首先,应确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其次,优先承接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转移,并对不同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产业准入政策;再次,鼓励欠发达区域已有的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新增投资向高新技术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
2、承接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制定针对性措施承接不同类型的产业,将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弥补产业结构缺口同时考虑。因此,对不发达地区需要同时承接来自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通过提高项目效率和质量等方式来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承接方式的多样化,欠发达区域应根据产业转移方式变化的特征和趋势,坚持直接引资与间接引资并重,实现产业接纳方式的多样化,如BOT融资、项目融资等。
3、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极培育企业集团发展区域经营,利用产业转移带动其转型升级,在与大型公司的合作、竞争中促进欠发达区域企业规模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将承接技术转移与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总之,欠发达区域要认识到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经济的正确选择。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都是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能否做好产业承接,主要取决于层次间的协调和结合的紧密度。
四、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1、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北部湾区域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创新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努力把北部湾区域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北部湾区域跨越式发展。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应该坚持以“市场导向、发挥优势、可持续性、扩大就业”为原则,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1)明确可以承接的产业转移的来源。既要主动承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也要主动承接我国中西部地区需要转移到沿海发展的产业,不断扩大区域合作,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当前要把承接产业的重点放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等区域的产业合作,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及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2)进一步细化具体区域的承接产业的布局。根据北部湾产业布局、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各区域该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承接点,注重承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玉林可充分利用与广东的地缘优势,加快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对接,率先建成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进一步拓展);南北钦防可在加快培育形成石油化工、重工业、林浆纸、电子、能源、海洋生物、港口及高新技术和环保等产业方面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崇左市可以发展糖业和锰工业为主要方向,通过承接相关产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2、北部湾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1)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场失灵和不足的领域和环节。政府力量合理介入市场失灵和不足的领域和环节,对于推进区域合作必不可少。产业布局中的协同有序原则需要正确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指导、规范、协调、服务的职能。
(2)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梯度性和互补性实施产业转移。广西资源丰富,与大珠三角山水相连成为交通枢纽,可与粤港澳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拓展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关系的战略通道。首先,正确定位各自的比较优势;其次,寻找区域互补空间,组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工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再次,完善投资环境,承接珠三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
(3)把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利用与东盟国家合作的优势,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依托北部湾新产业区打造一个类似的科技园区。新加坡在园区开发方面有着很好的经验,凭借着一块小小的土地和高度集中的园区,使得新加坡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新加坡开发园区的经验在苏州等地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北部湾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路线,走传统发展道路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力找准打造科技园的区位,然后进行切入点选择,突出园区的特色和科技指导作用,然后通过园区的学习与示范作用带动产业的开发,园区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道路,在依靠已有园区(如南宁国家经济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基础上实现多途径引资开发,强化园区的管理与协调,提高其效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4)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首先,完善现代交通网络建设,重点扶持海上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全方位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交通网络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东盟国家对接,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降低流通费用;其次,优化政务环境,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良好的政务环境。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在全区域营造浓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
(5)增强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间转移,使欠发达地区实现高效地进行承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华龄出版社,2006。
[4] J.FalandandJ.R.Parkinson.ThePaliticalEconomicofDevelopment,FrancePinter,Ltd.London.1990.
篇5
[关键词] 物流园区 经济发展 区域规划 选址
作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和步骤,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成为当下各地区的建设热点。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空置率达60%左右。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很多,而其中非科学、不合理规划占有重要的因素。本文尝试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角度做出初步探讨。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具有关联性、整合性、集聚性和规模性的总体,其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政策、经济条件、社会基础设施等宏观因素和条件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在区域规划中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从当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宏观可行性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协调性原则。区域规划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家及省市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指导下,结合我国物流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特点,统筹考虑城市的居住人口、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等因素,坚持做到物流园区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立足本地,面向周边,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态势,确定商贸物流业发展的定位和方向,掌握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律;
2.统一规划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从宏观范围内确定物流园区层次类别与其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物流园区在物流网络上的层次位置关系,确定物流园区所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全国运输大通道的格局下,按照区域经济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趋势,依据物流需求量和不同特点,由政府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科学布局、资源整合,使园区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防止贪大求全、盲目布点、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
3.前瞻性的原则。现代物流园区是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先进性和综合性,因此规划之初就应体现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应具有战略眼光,准确把握世界物流发展的趋势,坚持高起点出发,从全局性和长远性考虑,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又要考虑日后发展的可能。强调局部要服从全局,目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适度超前,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4.风险预防原则。由于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效应长、建设风险大,因而必须有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真正建立一套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项目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起到风险预防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时应注意环境保护,如在物流园区的物流与运输组织中,优先考虑采用环保型的方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降低物流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二、物流园区选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物流园区选址必须与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根据物流园区在城市物流产业发展及物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应做到:
1.是否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用地日益紧张,大部分传统的配送中心规模小,布局分散,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因此需将其迁出。而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充足,成本较低,成为首选之地,它便于物流园区的投资和未来,避免了今后的规划协调困难。
2.是否有利于物流多式联运的开展?物流园区是货物集散中转作业场所,需要交通便利,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一般应选择在铁路、港口、高速公路、航空结点及重要场站附近或几种运输方式的交汇点,并有联运站加以利用。园区至少要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3.是否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有一定规模、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其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强大的物流量产生。对新建物流园区,应把对过去的运输场站和仓储中心作为首先的选址对象,达到提升传统物流,整合物流资源的目标。
4.是否能有效减少建设投资费用,缩短建设工期?这是决定选址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物流园区应尽可能选择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如要求城市的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齐备,有充足的供电、水、热、燃气的能力等。
5.是否能够使企业获得必要的利润?地价的高低、面积的大小、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建设费用、经营费用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利润所得。选址时应以总费用最低作为选址的经济性考虑。
总之,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在全面考虑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粗选出若干个地点,再进一步综合运用比较法、专家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量化比较,最终确定实施方案。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关系可以看出,物流园区规划中必须重视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如果不了解具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仅仅从书本和资料上所得的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方案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针对性,也就不具备实施性。只有结合物流园区自身特点,准确分析用户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明确物流园区内部物流流程,加强对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方案的切实可行,为城市的总体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田径课程曾经一度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点,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正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因此,有针对性的对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程的研究,深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行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落实素质教育,发展终身体育有着重要意义。不但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田径运动的魅力同时提高参与田径运动锻炼,提高身体机能,争强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对田径晕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加的真切的体会田径运动项目的真正意义,逐步使田径课程摆脱现如今尴尬的境地,从而使田径课程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
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田径课程 发展趋势 探索研究
一、高校开设田径体育课程的主要障碍
(一)田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径运动产生非常大的变革,原来传统田径体育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如今无论是高校的体育主管部门还是学生都喜欢上专项体育课程,枯燥乏味的田径课程越来越受到冷落。之所以田径课程不受广大师生的爱戴期最主要原因就是田径课程单调,课程教学缺乏趣味娱乐,除了机械的跑跳投外,课程的安排缺乏新意。
(二)高校田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田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人意。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教师占学生人数的比例较小,体育教师普遍是本科学历,在近几年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还有部分教师需要进修,可以说每个教师都在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的使得体育教师的压力增加,工作量加大。现阶段真正田径专业的教师人员匮乏大部分田径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师队伍年轻化,职称较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的构成,对田径体育教师梯队的建设极为不利。这样也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田径课的兴趣。
二、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体育课程内容
在高校中开设田径体育俱乐部,推动趣味田径课程的教育改革。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采用田径俱乐部模式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要求的。田径体育俱乐部课程的形式是非常贴近主导田径运动发展规律的,符合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开设的田径体育俱乐部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生参与体育兴趣爱好的,使学生更好地长期从事体育锻炼。更加自主的投入到田径项目中。通过长期跟踪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较好地掌握一项田径运动技能,而少数学生是出于要通过体育考试而参加此项目,应该对他们加以引导,端正其锻炼目的。
(二)重视对田径运动的爱好,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据统计表明,部分高校在开展此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教学大纲上规定,实践实训要在各个俱乐部教学内容中体现。高校田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运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体育实践能力,也有利于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教师要在内容的安排、练习方法、难易程度上把考核标准确定在中间层次,照顾大多数同学。要使兴趣浓厚、技术、体能较好的同学尽快的提高,同时也要照顾有兴趣但相对接受技能较慢的同学,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善场地条件和实施
进一步改善提高田径体育俱乐部教学必要的场地器材设备。随着田径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展,各类高校应该加大田径运动的专项设备设施及室内综合场馆的投入,在一些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租用或是借用其他学校或社会公用的场馆和设施,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
(四)提高田径体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根据各类高校的自身情况,田径体育教师队伍主要应从考虑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按学院整体工作安排,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外聘专业体育院校田径教师或一些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对学校田径课做定期的指导教学,也可聘用业务能力较强的退休体育教师,还应注重吸收引进高学历、高索质的田径体育专业人才。多层次、立体的教师队伍才有利于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掌握田径技术,体会田径运动的魅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加大专职青年骨干教师在田径方面的培训进修力度,特别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努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以更好适应高校田径课程的发展。
田径是体育课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田径课程也是为其他课程服务的项目,长期以来都把田径课程当成一种纯竞技的运动课程,我们都忽略了田径课程的实际价值,随着学生体质逐渐下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应该是当前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多方面分析田径课程,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改变过去传统观念下,枯燥乏味的田径课的思想,让田径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田径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8.
篇7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学生创业;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团队实践成果(团队成员:刘梦、韩冲、李然然、马亮、刘洋、张小文、孙师语、荣陈凯)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9日
随着以创业促就业理念的初步形成,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其中包括举办各类创业竞赛扶持优秀创业项目,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以保定市为例,2015以“创青春”为主题保定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共有来自10所高校的137个项目参加比赛。经过初评、复赛等多个环节的比拼,有21支团队进入了创业大赛总决赛。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创业大赛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成为推广创业促就业理念的瓶颈。通过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并结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我们为使大学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缓解就业压力,特开展这次调研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大赛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现创业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成果转化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创业本身更具有价值,因为这是引领大学生创业的思想基础。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我们通过对相关人士包括参加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及带队指导教师等进行采访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同学只是因为想要获得比赛奖项及奖励而参加比赛。竞赛成果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参加竞赛的大学生更没有将竞赛成果转化为真正创业课题的意识。因此,我们团队利用暑期前一段时间,走访了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多个驻保高校,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问题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中,8%的大学生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他们仍不喜欢冒险,不想创业;70%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看情况,先就业;22%的大学生也认为可以借势创业。这表明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想去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畏葸不前。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和法规了解较少是成果转化率低的一大因素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单就2015年来看,在主持政府工作报告时多次将目光聚焦在创新创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更加意味着中央政府2015年下半年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近些年,在中央与地方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诸多优惠政策更加突出一个现实问题――创业成功率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2%,其实不光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整个青年创业人群的成功率都不容乐观,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大学生创业意识不足以外,对于国家创业政策的不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我团队形成的有效问卷来看,以保定高校大学生为例,超过30%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程度接近于零,另外超过40%的大学生对于创业优惠政策只是偶尔关注。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在创业的路上就可能会失去一次成功的机遇。
关注相关创业优惠政策,不能只做到了解,当然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但在了解的前提之下能够在这些优惠政策中找到对自己创业项目有利的方面,能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利用到这些政策,在一个良好的大背景下将自己的创意发挥到极致,了解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创业成功率就会拥有很大的社会保障。
三、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中最大的障碍
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要想实现转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创业就像是鸡生下的鸡蛋,我们想得到雏鸡,就需要将鸡蛋孵化出来。在孵化的过程中资金就像是母鸡的体温,没有体温孵化小鸡或体温达不到小鸡孵化的温度,一切都是枉然,而你的目的是雏鸡,那么你的鸡蛋永远孵化不出小鸡。
一般来说,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有自筹、借贷、风险投资、政策性扶持资金等几个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初期自有资金较少可以通过朋友、家人借钱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可见自筹资金这是一种简单方便的办法,而且就大学生自身的偿还能力来说,大学生偿还能力较弱大多将偿还希望寄托于创业项目的成功,这对于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也有很大的帮助;虽然自筹资金拥有一定的优点,但对于需要大量资金的创业项目来说,自筹资金就显得力不从心,那么银行借贷也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但在借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贷款品种;寻求风险投资已经逐渐成为创业者获得资金的一种方式,大学生在创业中若想获得风险投资,一定要注意自己创业准备资料的完整性;另外,我国各地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些扶持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支持他们的企业正常发展,政策性扶持资金也是一种对于大学生十分有利的筹资方式。
四、基础生产生活设施在推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一般物质条件。在此次调查问卷当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加快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标准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更为迫切。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对于相关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有力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以保定为例,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下,保定的各项基础设施必然要与北京、天津等地协调,交通、网络、电力、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使得创业环境改善,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留在或者涌入保定,这会对于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由此可以看到,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竞赛成果转化率的提高,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保定为例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交通、网络、电力、医疗等方面努力与北京、天津达成大区域的一致性。健全基础设施,在社会保障这一方面为创业者解决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尚文浩,王静远.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J].文教资料,2014.13.
篇8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我国的市场化经营体制逐步转型,面对世界经济体制的低碳与节能转型,我国的工程建设面临抉择,一方面要求工程项目的低碳标准达到国际要求,另一方面要使低碳经济建筑的理念得到广泛接受。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来说,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工程设计考虑节能,还要求工程建筑考虑节能,以及考虑建筑选材的绿色化标准。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WTO标准,对我国的工程造价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WTO 低碳经济 工程造价 标准化
WTO标准与低碳经济要求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WTO标准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国外品牌和产品占领我国市场,国内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成经济危机蔓延至世界各国,国内各商家和经营组织迅速转变以往的竞争策略,转变市场竞争方式,从粗放型经济体向集约化经济体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和成本密集型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提倡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可持续化的发展动力,保障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的生存空间。欧洲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建造,美国是最先提倡工程自主产生新能源可持续使用的国家之一,工程造价受到WTO新标准的要求,也受到低碳经济体发展条件的限制。
随着国际市场分工的细化,WTO各项标准的细化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加强,WTO的各项标准和低碳经济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美国与我国2009-2010年持续多次的贸易战可以表明,世界市场中的产品能耗和利益纠纷的矛盾的确存在,虽然这不是引起贸易战的主要原因,但是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节能环保与环境发展的安全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制约我国或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手段,所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保护制度的门槛设置。我国企业发展如何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产品质量或者技术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保证达到所需要的标准,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品的低碳认证制度,比如:美国环保标章计划、加拿大环境选择、欧洲欧盟之花、北欧白天鹅环境标志等。
(二)低碳经济要求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关注全球气温变暖的问题,所以为了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加强工程建筑的低碳标准和节能要求,要强调绿色化建筑和低碳工程的稳定性,要保障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遵守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尤其是在工程造价的建设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环节加以改进和优化,在工程的建筑、安装、市政等施工阶段工程预算及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审计与估价、定额编制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注意低碳经济理念的引入,需要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种低碳化的投入与维护。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条款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新条款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在低碳节能方面,我国只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改变现阶段的生产绿色化技术,维护安全生产绿色环境。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已经相应采取了措施限制非绿色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这些条款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市场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与规范性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
工程造价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第二种含义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的,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通常是把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只认定为是工程承发包价格。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投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筑商共同认可的价格。
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程造价的主要建设要求是:第一,节省建造用料,降低用料的碳排放量,选用环保材料,绿色化材料建设工程项目;第二,工程项目设计的低碳性和绿色化,利用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自身能源的供给与可持续化利用及发展;第三,加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化道德性和教育性价值,如果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低碳价值和绿色化教育价值,会大幅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并加强每一个社会人对绿色化经济的认识。
篇9
关键词:扬州;城市水休闲产业;区域经济板块;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关于扬州城水休闲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势,打造出完善的“水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政府部门和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地做好水文化休闲的硬件配套设施以及市场运营的协调发展工作,使水休闲的旅游玩乐景点和营业场所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充分利用扬州城内的水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条完善的水休闲旅游经营模式,并且在运营定位中,要对游客的水休闲需求做一个完整的市场调研,并最终形成了吃、行、住、购物、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全面消费模式。同时,在建设城市水休闲场所时,要充分渗透扬州的城市文化特别是水文化,这能够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切身感受到扬州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起到了宣传扬州形象的作用。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放宽水休闲旅游的开发准入标准,尝试多元化经济模式的特色水休闲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扬州的水休闲自然资源,同时可以进行招商引资和加大城市形象的宣传力度,积极提高扬州城市水休闲产业的发展进程。
2.完善水休闲运营机制,扩大休闲旅游的经营范围
利用扬州城内水资源的优势,大力推行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扩大旅游服务经营范围,加强水休闲旅游的魅力,这就有助于挖掘传统产业的功能和调整区域经济结构。除了餐饮和旅游等消费外,政府还应建设联合娱乐、商务、文化为整体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休闲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于一些品牌知名度高的景点,要加强维护的力度,并不断的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水休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可以设计出一些能代表扬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商品,这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增强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疏通水休闲旅游场所的交通网,科学合理地规划水休闲旅游的专属路线。在景区内,还要安排好停车场所,根据旅游淡旺季的不同合理变更停车的场地和费用。建立水休闲旅游服务网站,提供门票预订、酒店预订、汽车租赁、餐饮等全方位服务。以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完善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扬州,切身体验水休闲旅游的快乐。
二、宁波、镇江、扬州等水休闲产业区域化联动发展的优势和缺失
1.区域化联动发展的优势
宁波、镇江、扬州等三个区域化城市有着比较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其宁波的沧桑、镇江的雄奇、扬州的秀雅,这就为打造世界知名的水休闲旅游景点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此处,就可以参考环渤海、环太湖、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域化联动发展模式,尽最大可能地打破传统体制和地域的限制,把大桥、运河、长江作为轴心线,促进三地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在打造水休闲产业时,要做一个整体规划,联手打造水休闲主体路线、共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化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
2.区域化联动发展的缺失
三地的政府之间对于水休闲产业的合作比较少;没有对区域化水休闲旅游做一个长远的规划,且产业之间没有融合;区域化旅游的形象缺少整体设计,还没有形成区域化水休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地的水休闲旅游各具特色,但没有整体性,旅游品牌的打造也不具特森,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这样就造成了三地的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都各自为营,耗费大量的精力宣传各自的水休闲旅游特点,却并未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三地联合发展水休闲产业,将使旅游景区的整体性加强,还将全面提升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水休闲产业与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策略
1.加强宁镇杨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
在整体上规划和展开三地的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扩大水源地的保护范围,严格监控污染物的肆意排放,一旦发现有污染源,就立即查处整治,确保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安全用水,推动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三地联合提高区域河流的水质量,联合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遵循沿江打造生态风光带的规范要求,积极构建三地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一体化。
2.注重宁镇扬水休闲景区的游客接待工作
目前,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的只要旅游群体是国内客源,这已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要将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形成推向国外,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完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景区内的游客接待工作,提高服务人员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为游客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让游客有种留恋不舍、久久回味的感觉。
3.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
在设计旅游商品时,要注意三地的整体规划,其商品中要深深地渗透区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这样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品牌宣传作用和经济效益。
四、总结
由扬州水休闲和宁镇扬三地的水休闲旅游产业的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可知,推动城市水休闲产业与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既有利于提升水休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给该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在联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否则,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蓝必华.建立区域经济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对策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08).
[2]刘清玉.福州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条件分析与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3]覃盛栋,韦光辉,李荣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滨海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2(02).
篇10
关键词:港口 城区 经济互动
港口与城区经济互动必然性分析
1、经济冲突促使互动合作
港口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其具体的性质类似于企业,但是港口又具备基础设施的属性。这种与生俱来的双重属性质是港口和城区经济冲突的根源。港口是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节点,港口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港口的运输效率。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区居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城区越来越关心的是居民生活质量。两者的目标并不一致,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但是港口和城区都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要发展离不开城区的发展,城区的发展离不开港口的支撑,冲突促使港口和城区进行合作,实现双赢。
2、港口与城区经济互利促进互动合作
正如上段所述,港口和城区进行经济互动可以实现共赢。港口对城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港口发展壮大之后,可以吸收更多的物资和资源,这些都是城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港口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区的物流效率,港口的存在对于城区来说,既减少了物流成本,同时也节省了临港工业区的资源成本,同时城区依托港口建立大型物流中心,从而提高城区的综合竞争力。
城区对港口的支持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城区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区可以保障港口的发展,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通过对众多港口的研究,可以发现只有城区发展了,港口才能越来越发达。其次,港口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这些基础设施都需要城区提供,不管是各类交通的衔接情况,通信设施的建设情况,还是运输工作的齐全情况,都直接影响着港口的发展前景。
港口和城区经济互动策略研究
1、城区促进港口经济发展的策略
从国内外港口经济状况发展来看,港口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需要和城区形成互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城区应该和港口加强互动,形成物流联盟,物流联盟的建设可以稳定港口物流企业货源,稳定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港口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软硬环境的支持也是空谈,城区应该为港口的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运输条件和环境,城区打造符合港口货运特点的经济体系,为这些货物的销售创造更好的营销环境,积极与货源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增强揽货能力。港口是一个运输的口岸,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的功能更加的多元化,但是港口却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的环境,难以通过内部的培养提升员工的素质来满足港口的发展需要,城区拥有很多不同的行业,各方面的人才相对齐全,高校的存在为城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把这些行业精英和人才输送的港口可以很好的提高港口的专业性,满足港口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2、港口促进城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港口要对城区的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首先要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港口的硬件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港口的竞争力,一个设施优良,硬件完善的港口可以吸收更多的资源。同时港口硬件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货物的运转效率以及成本,运输的成本较低了,城区的企业就有了新的竞争优势。从现代港口发展的发展历程来看,港口已经不仅仅是货物中转站,港口已经逐步变成了一个物流服务的综合机构,港口为客户提供包装,加工,装卸、转运、仓储等相关服务。因此,港口可以和城区进行合作,打造物流服务体系,创造新的产业链,增加城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城区的经济水平。
天门市港口城区新战略
近几年,天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原港口规划已不能满足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水运发展的需要,天门市港口的规模和目标均需随经济的发展作相应的调整。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下一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