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篇1

随着我国恢复与参加各种专业性国际组织,包括政府、企业与商协会在内的各类经贸话语权参与者的国际活动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基本已具备了参与话语权的条件。政府方面,相关行政部门设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不仅与对口的国际组织进行交流,与国外政府的相应部门进行协调合作的行为也在日益增加;企业方面,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以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地“走出去”,使中国与外部世界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商协会方面,除了数量达到600多家的全国性商业行业协会,在各地区和民间以商协会名义开展活动,并进行社团登记的社会组织已有数万家,在公共部门和企业界的支持下,专业商协会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的身份也逐渐清晰起来。

以加入WTO为重要标志,我国国际经贸话语权实现了质的提升。入世前后,我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修订了2300多份法律法规和数十万份政府文件。此外,随着我国各类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健全,加之政府、企业与商协会不断加强沟通与协调,我国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而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也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进入了上升通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与商协会走出国门的能力逐渐加强,在发生经贸纠纷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在专业商协会的平台上抱团形成合力,通过国际通行的手段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例如,在美国和欧盟发起轮胎特保、钢管反倾销、光伏反倾销等贸易救济调查时,相关行业企业在商协会组织下采取了回应措施,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再如,浙江通岭集团是一家从事电器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在美国多次被竞争对手以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恶意诉讼。十多年来,公司赢得了多起专利官司。在漫长的诉讼过程中,该公司做出一个重要的决策,即把美国市场的全部利润用于支付法律成本,全力占住美国市场。企业有此意识,用其董事长陈伍胜的话说,完全出于对海外市场话语权的珍惜。

在看到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只是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被动参与者,中国对国际经贸话语权作用的认识及其应用刚刚起步,在话语权的各个领域还比较薄弱,政商联动、人才培养、商协会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与民间缺乏互动渠道,对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的力度与效率造成了不利影响;相关商协会组织企业家出访受到各种限制,不走出去又由何谈及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体系相对较为脆弱,难以支撑人民币在短期内实现国际化。尤其突出的是,我国企业多数尚未认识到培养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专业人才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企业通常遭遇的困境是懂业务的不懂外语,懂外语的不懂业务,难以有效地进入国际经济组织的核心圈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国有企业专业人员不能长期稳定保持专业岗位的工作。加之企业缺乏海外社会责任管理能力,海外公关能力总体偏弱,也进一步制约着我国企业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国际经贸话语权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贸秩序中的大国地位,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效率,决定着企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下面笔者将着重就中国外向型企业如何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展开论述。

企业内部应将国际经贸话语权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对此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点越来越鲜明。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50.1%,货物贸易居世界第一,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世界第五。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扩大,而享有对等的国际经贸话语权则是保障我国企业海外经济利益的有力“武器”。

企业应当形成合力,减少内耗,抱团出击,要与相关专业商协会形成协同联动效应。以钢铁行业为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粗钢产量达7.1654亿吨,创下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国的位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钢铁企业利润率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甚至面临着成本与钢价倒挂的窘境。这其中当然有经济大环境萧条,终端需求不振的原因,但中国钢企由于对上游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缺失而导致被长期套牢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游铁矿石基本由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矿山垄断。而下游中国钢铁企业却惊人的分散,1998年中国有177家钢铁企业,2007年增长到315家,虽然在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国钢企数量有望通过重组减少至200家左右,但各个钢企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给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各个击破”的机会。而在全国性的业内商协会的有效统筹规划下,各个钢企完全可以在定价权谈判过程中形成合力,一个拳头对外,与上游供应商掰手腕。

企业要坚持创新,占领理论与技术的制高点。只有领先者,才有发声的底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规律,是否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都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国际话语权。尤其是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领域,中外企业起跑顺位差距相对较小,如果中方企业能够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与支持,真正建立独立的研发团队,进而在技术与标准制定方面实现突破,则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篇2

>> 大庆地区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巴州地区设施园艺发展现状与思考 古交山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天津市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丹东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晋城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左权县核桃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赤峰市设施马铃薯生产现状、问题及建议 华南地区蔬菜设施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西北高寒地区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必要性与建议 广州花卉设施栽培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城郊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 红古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铜仁地区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马鞍山地区水生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伊犁地区鲜食葡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临潭县粮食生产现状与未来发展建议 新昌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镇沅县振太镇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潘百涛,刘晓红,印东生,等.中国北方地区节能日光温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5(2):15-17.

[3] 红狐.大庆将建设全国最大农产品集散中心[EB/OL]. [2012-04-17]. .

[4] 大庆市专家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大庆市棚室经济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2012(5):52-58.

[5] 张宏雨.大庆市2012年棚室经济发展情况[EB/OL]. [2013-03-10].http:///zwzx/View.aspx?id=106460.

[6] 程国谟.以棚室经济为牵动 打造龙江果蔬第一区――关于大同区加快棚室经济发展的调研[J].大庆社会科学,2011(4):60-62.

[7] 于立河.大庆市发展棚室经济市场预测[EB/OL]. [2011-08-04] .http:///news/News_View.asp?News

ID=101.

[8] 刘力,鲍安红,曹树星,等. 温室大棚内环境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J].农机化研究,2013 (1):90-93.

[9] 丁润锁,宁书臣,张景岐,等. 温室大棚清洁装置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66-67.

[10] 刘德福,李泽宇,王迪,等.大庆市棚室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51-153.

[11] 詹嘉放,宋治文,李凤菊,等.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97-101.

[12] 王葳.兴安盟农研所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07-108,114.

篇3

>> 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鲁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孝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食用菌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试论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前瞻 宁城县食用菌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 民乐县食用菌发展现状及对策 达州市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湖北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陵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 浅析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甘孜州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濮阳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兴区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上)(待续) 大兴区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下) 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 咸阳市食用菌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5我国食用菌产业生产现状及消费市场特征分析[EB/OL].(2015-11-16)[2016-01-28]..

[6]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101(5):13-22.

[7] 2015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及细分市场分析[EB/OL].(2015-09-01)[2016-01-28]..

[8] 报告网.2015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EB/OL].(2015-10-12)[2016-01-28]..

篇4

关键词:河南;社会经济;PCA;社会经济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概述

过去几年,我国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河南省作为农业、工业大省,同样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波折。通过全省人民努力,终于实现了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V”型反转。当前,河南省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在各项政策作用下,工农业生产、省内外需求均保持稳定增长;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物价、房价问题在各方高度关注下调控总体有效;充分运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化压力为动力,主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加大对保障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尽管河南省各地市的社会经济均有较好发展,但个体差异仍很明显,所以在总体分析河南省社会经济现状的同时,有必要对各地市情况进行对比,这样有利于明晰省内区域经济现状,对今后河南省、市两级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以及政策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分量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对于大样本量、多维特征空间的数据处理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较常使用的统计方法。在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时,PCA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如同一时期不同区域之间[2,3];也可进行纵向比较,如同一区域不同时期[4,5]。本文以2010年河南省各地市市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数据为参考对象,选取了与三大产业、工业效益、教育医疗等相关的25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以PCA为工具进行特征指标的降维压缩,并最终提取“社会经济评价指数”这一指标来横向对比各地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指标体系

根据可比性、完整性、易获取性、非重叠性、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等原则,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征,可归纳为六大类:(1)城市市区概况类:年底总人口(万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年底单位从业人员数(万人);(2)宏观经济发展类:GDP(亿元)、第二产业GDP(亿元)、第三产业GDP(亿元);(3)生产消费投资类: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年底余额(亿元)、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4)工业生产类:工业用电量(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5)地方财政类: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一般预算支出(亿元);(6)民生类: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万户)、本地移动电话用户数(万户)、居民生活用电量(亿千瓦时)、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亿元)、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张)、医生(万人)。所选取的24个特征指标尽量涵盖到社会经济的主要方面,从宏观到微观都有所体现,数据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11对前一年的统计数据(缺济源市统计资料)。

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主分量分析

在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时,尽管对特征指标精挑细选,但仍有多达24个相关指标入选,带来所谓的“维数灾难”;并且特征指标彼此之间难免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冗余和重叠。采用PCA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在保留了绝大多数变异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新的映射空间,将原来较多的特征指标约简为少数几个主分量来代替,主分量彼此之间互不相关,最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17个地市与社会经济相关的24维指标空间,对各指标进行零均值1方差处理。对预处理后的指标特征空间进行PCA,得到24个主分量。由于前三个主分量对原始特征指标空间变异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5%,所以本例中PCA的最终结果将24维特征指标空间降为3维主分量空间。在新的低维主分量空间中,采用单一指标z将前三个主分量y1、y2、y3所包含变异信息全部囊括,z定义为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其表达式为:

图1为依据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对河南省各地市进行的排名,指数z数值越高,说明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越好,规模越大。由图中数据排名可以发现,全省17地市(除济源外)基本可以分为四类:(1)郑州、洛阳位于第一集团,尤其是省会郑州,是全国闻名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大客车生产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又是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中心,依靠其较为完备的基础建设、雄厚的产业规模、较高的民生质量,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居于河南省首位;(2)南阳、平顶山、新乡、安阳位于第二集团,这些城市的市区基础建设相对较好,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科教卫生等民生领域成绩优良;(3)第三集团包括焦作、商丘、漯河、信阳、开封,这些城市的城区规模相对较小,市区建设相对薄弱一些,许多优势特色产业都位于郊县,所以多数社会经济指标排名不靠前,综合排名也处于中游;(4)濮阳、鹤壁、许昌、驻马店、周口、三门峡归为第四集团,这些城市或因市区规模较小,或因缺乏优势产业、或因农业经济比重较高,它们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指标均位于中下游,它们亟需破解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合理规划市区建设基础上,培育、壮大城区发展所必需的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

图1 河南省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排名

综上所述,河南省各地市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有较大差异,在PCA方法排序的名次中,市区规模较大、基础建设较完备、工业发展较好、优势特色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排名相对靠前,这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具有较高可信度与客观度。

四、结论

城区与县乡的发展定位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承担了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任务,所以各地区在市区建设方面要下大力气。当前,河南全省正在掀起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国家级战略的热潮,各地市分析发展现状、寻找潜在优势,都想利用这一平台加快自身发展。本文在分析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多种合适的特征指标,横向对比各地市市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与现状,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与社会经济相关的特征指标种类繁多,从市区概况、宏观经济发展、生产消费投资、工业生产、地方财政、民生等角度提取的24个指标作为参考特征,可以较为全面把握河南省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规模。

2.经过PCA处理,可以将24维特征指标空间压缩为3维主分量空间,这有利于各地市样本之间的横向比较。最终通过社会经济评价指数对各个地市进行了排序,按排名先后及近似程度又细分为四大类,结果客观有效,对今后城市发展规划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新安.转型发展:河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06):133-137.

[2]陈开智,郑友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福建省9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福建地理,2003,18(02):20-22.

[3]杜渐,刘小明.我国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成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35(05):639-646.

[4]潘安娥,杨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7):118-121.

篇5

关键词:湖北省;品牌经济;发展现状;未来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135-02

1 湖北品牌发展现状

1.1 著名精品名牌总数大幅增加

以我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为例,见表1,可以清晰看到,从1997年我省获得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东风”到2010年的“福满门”、“天峡”、“土老憨”等12个驰名商标,我省驰名商标总数已经累计达到50个,居全国第13位,并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大踏步跨越。

1.2 著名品牌分布城市越来越广

随着我省经济持续良好发展,我省更多城市和地区拥有驰名商标,而且精品名牌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并展现出其勃勃生机和活力,成为带领当地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见表2。

1.3 著名品牌分布行业越来越多

我省精品名牌的行业分布呈现发散态势,覆盖的行业越来越广,从传统优势行业汽车及配件、服装、化工制造业,到向食品、木材等加工制造业,再到新能源、医药等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再到建筑业、科研领域,逐步呈现出鲜花开遍各个行业的繁荣景象,产品附加值越来越大。绝大部分精品名牌集中在我省的传统优势行业――制造业45个,其中23个属于重工业,有18个在轻工业,说明我省在日用消费品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1.4 品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

正是武钢、东风、马应龙、湖北中烟等众多明星企业的20个驰名商标,奠定了武汉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武汉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宜昌发展品牌经济,初步建设成为了“品牌城市”,“宜化”、“枝江”、“稻花香”、“土老憨”、“采花”、“萧氏”等一批知名本土品牌功不可没,产品产值超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在襄阳,“骆驼”、“隆中”、“霸王醉”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商标和农产品商标,成为襄樊工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在荆门,“国宝”、“洋丰”、“金龙泉”等知名品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为该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循环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湖北的精品名牌方阵,有力地提升了湖北的综合经济实力,树立了良好繁荣的对外形象,大幅度地营销了荆楚大地的知名度。在中部乃至在全国,“湖北制造”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推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公信力和企业形象,使得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越发明显。

2 湖北品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全国性的知名品牌数量比较少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品牌经济发展还显得很不够。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趋势。我们仍然以驰名商标为例。我省驰名商标总数位列全国第13位,反映了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一些省份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发展不够,全省现有驰名商标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占全国驰名商标总数的比重仅为2%。这些差距清楚地说明,直至今天,我省驰名商标数量与我省经济规模、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明显以及中部崛起支点作用还很不相适应。我省全国知名品牌数量还很少,培育基础还比较薄弱。

2.2 区域之间发展还不平衡

我省注册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山区县市很少。省会武汉“一头独大”,传统经济强市宜昌拥有9个,与之相比,其他地区明显偏少,至今恩施州还没有获得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湖南驰名商标覆盖了13个地市、安徽13个地市、河南14个地市,而我省只有11个城市或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

2.3 行业发展不均衡

我省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产品,主要分布在装备业、化工产品、医药、食品等传统制造业等领域,而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物流、教育等具有经济未来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亟待突破。另外,我省消费类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势头虽然不错,但至今在全国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很少。

2.4 附加值不高

湖北名牌主要分布在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产品附加值自然很低;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消费电子、物流等新兴产业或服务业等领域,附加值很高,但至今我省在全国影响力强的知名品牌很少。

2.5 竞争力强的名牌少

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中部省份相比较,我省明显缺乏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名牌。而且,就是在具有传统优势的湖北农副产品领域,油菜、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十几年居全国第一,出口创汇额在全省农产品出口中位居第二,但能在全国叫得响品牌更少。

2.6 规模不够大

除了武钢、东风、湖北中烟、华新水泥等少数几个企业以外,其他明星企业规模明显偏小。以淡水产品为例,大部分水产品未经加工,湖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87万t,加工量52.5万t,加工量不到水产品总量的15%,绝大部分直接以活鲜产品销往市场。而且有资料数据显示,沿海一带水产品加工吨值达2万元以上,而我省水产品加工吨值在1万元左右。缺乏具备深加工能力的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是湖北省渔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与淡水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称。目前,全省水产加工企业214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不到40家,年产值过2亿元的仅3家,产值过5亿元、10亿元的企业仍是空白,尤其缺乏像江苏“雨润”、内蒙古“蒙牛”、“伊利”等那样带动能力强的巨头企业。虽有湖北天峡等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发了淡水鱼胶原蛋白、小龙虾甲壳盐酸盐和鲟鱼软骨素等新产品,但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3 品牌发展模式

3.1 自主品牌模式

自主品牌是指由企业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我省许多企业完全具备创造品牌的能力,有能力从低成本价格扩张模式转向品牌竞争模式,关键在于有没有自信心、耐力、动力。

3.2 兼并重组模式

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在企业自愿的情况下,通过政策引导,采取兼并或收购形式,做大做响知名品牌。

3.3 控股模式

对在一定区域内各有优势的企业群体,采用领军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品牌等入股,形成紧密型企业集群。

3.4 品牌联合模式

对企业实力均衡的区域,通过组建产业协会,共同使用同一主品牌。两个以上的企业或品牌拥有不同的关键资源,各方的目标市场要相同或相近。品牌联合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联合体内的各成员以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营销效果,有时还能达到单独营销无法达到的目的。

3.5 品牌集群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区域品牌日益活跃。其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出现了区域品牌集群,是区域产业集群的进化体,而且这些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就是通过在集群内部引导创牌形成品牌集群,利用群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使集群内企业在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融合互动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向品牌经营过渡,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省实际出发,品牌集群还显得势单力孤。众多行业从单一的产品品牌逐步延伸至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集群品牌是“品牌湖北”的努力方向。

4 湖北品牌发展的着力点

未来要实现湖北品牌经济快速发展,持续提高湖北工业化水平,关键是品牌经济这副“名片”要闪亮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因此需要我们把制造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①在传统制造业方面,正是由于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重工业制造企业,造就了湖北的老工业基地。但是,与之非常不相适应的是,在此领域我省却还没有出现驰名商标集群。反观以前重工业制造比我省落后的湖南,却初步形成了“中联”、“浦沅”、“三一”、“山河智能”等这样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驰名品牌集群。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武汉――十堰的汽车业走廊和荆门――潜江的石油化工业走廊,但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产业链品牌集群。很显然,使传统制造业领域开出品牌集群之花,形成规模,有所突破,将是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

②在轻工业制造领域,我省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在这两个制造领域,我省有一些著名品牌,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还只是区域性强势品牌,没有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强势品牌,缺乏像“三全”、“思念”以及“雅戈尔”、“杉杉”等这样全国知名的消费类品牌。因此下一步要着力培育一批消费型的品牌,进一步优化品牌结构,提升品牌层次,进一步带领农村经济发展。

③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引领下,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但在高新技术领域,我省还少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优秀品牌。微软、英特尔、IBM等品牌之所以稳居世界前列,关键就在于多年来始终坚持恪守品牌建设,坚守核心价值,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使得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相辅相承,确保了企业品牌资产的增值,而品牌价值的增值又促使企业销售变得相对容易,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重视驰名商标的国内外认证,为企业争创国际名牌打下牢固的基础。

④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看,第三产业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占据绝对地位。随着我省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必要从现在起,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出一批路人皆知的服务品牌。基于我省的产业现状、特色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品牌建设大致有三个重点方向:一是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业品牌,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二是重点培育绿色环保的新兴服务业品牌,主要包括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出版业等;三是重点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品牌,包括商贸零售、餐饮娱乐住宿、农村服务等。

总之,当这些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走过了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之时,就能把新品牌培育和我省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向品牌经济跨越式发展,避免缺少自主品牌将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发展“陷阱”。

篇6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发展 金融相关比率

一、天津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现状

1、天津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快速稳定发展。2000年,我国开始了“十一五”的部署和发展,天津在有效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迅速,表1中的相关数据充分反映出天津经济发展的快速与平稳。

(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各产业发展迅速。天津工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利润总额突破1400亿元。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75%提高到9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十一五”期间,天津服务业稳步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3)投资消费快速增长,需求拉动趋向均衡。至2011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量连续4年超千亿元,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消费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品和内资企业出口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增幅的离差收窄。

2、天津金融发展现状

(1)银行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是金融机构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更趋完善。二是贷款规模持续增加,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有效支持了投资拉动政策的实施。表2清晰地反映出天津市近十年贷款规模的迅速增加。三是资产质量整体提升,盈利水平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末,天津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43.17亿元,同比减少63.9亿元;不良贷款率0.9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2010年,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净利润267.3亿元,同比增长42.3%。

(2)证券期货、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天津已经成为股权投资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天津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41.5%,增速全国排名第6位。

二、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及思路

(1)理论基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形式:

Yt=β0+β1Xt+Ut(t=1,2,3,……T) (1)

式(1)中,T为样本个数,X为解释变量或自变量;Y为被解释变量或因变量;U是误差项或扰动项,它体现了Y的变化中没有被X解释的部分,即除X以外其他所有对Y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综合体现。

基本假设:

假设一:随机误差具有0均值和同方差,即:

E(Ut)=0 (2)

Var(Ut)=?啄2 (3)

即对于每个样本点,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都相同。

假设二:随机误差项之间不相关,即:

Cov(Ui,Uj)=0 i≠j (4)

假设三:解释变量X与随机误差不相关,即:

Cov(Xt,Ut)=0 (5)

假设四:随机误差项U服从均值为0同方差的正态分布,即:

U~N(0,?啄2) (6)

假设五:解释变量X1,X2,……Xi是非随机的确定性变量,并且解释变量间互不相关,说明Yt的概率分布具有均值,即:

E(Yi/Xi)=E(?茁0+?茁iXi+Ui)=?茁0+?茁1Xi (7)

(2)主要思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就要收集大量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际数据,通过Eviews进行拟合,主要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尤其是通过协整检验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确切的一元线性关系。在该实证分析中,首先收集大量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代表指标的数据,之后用Eviews做出两个指标之间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模型。

2、天津市金融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选择常用的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国内金融相关率通常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为了将指标的变化趋势转变成线性趋势,对FIR和GDP取自然对数,得到变量LFIR和LGDP。

(2)实证分析。对LGDP与LFIR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用Eviws做回归,得回归方程如下:

LGDP=7.44LFIR+1.19+U (8)

(2.42) (0.96)

R2= 0.2677 D-W=0.4053

实证结果显示,LFIR系数通过了t统计检验,且LFIR与LGDP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了7.44。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近年来,以滨海新区开发为引擎的天津经济增速领先于全国,经济规模有了较大的提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9%提升到2010年的2.7%。贷款余额的快速增长对于天津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金融支持作用。

三、促进天津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金融制度

政府应通过立法程序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和规则,保证金融交易透明、自由、公平,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防止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歧视,规范市场秩序。

2、推动金融市场建设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加强与境外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天津市金融市场与境外资本交易市场的联合,不断扩大全市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做好外汇管理改革开放试点工作,拓宽离岸银行业务准入管理及经营范围,推动离、在岸资金相互渗透,积极开发以人民币标价的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建设离岸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三是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以及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

3、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一是提升现有银行机构的层次和功能。鼓励支持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滨海新区成立准分行,对现有机构网点进行整合撤并,授权准分行统一管理滨海新区范围内的机构,并赋予较大的经营自,增强准分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提高单个网点的营销能力和决策执行力。二是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鼓励合作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品种,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社区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整合全市现有地方金融机构的股权,设立金融控股集团,探索单一机构混业经营及集团公司综合经营的运行模式。

(注: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TJYY11―2―005);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研究”(11ZLZLZF04400)。)

【参考文献】

[1] 纪发俊、白永、牛剑平: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以兰州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9(5).

篇7

1、项目背景:内容以现有行业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或者问题。如:农药植保需要人工完成,工作强度大,人员易中毒,工作效率低,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的人数达数万人,在这里重点描述行业的现状困境问题,用于本项目的提出埋下伏笔。

2、国内外发展现状:以描述技术现状为主,描述现有国内技术现状,建议插入图表,将行业的高、中、低端市场的技术情况描述清楚。国外发展现状主要靠搜索类似的高端技术,这个行业的前沿技术,写法类似于论文。

3、发展趋势:尽量突出本项创新的发展趋势,虽然这点是写产品的发展趋势,但是为了最后落点在本项目上,需要讲关键描述方向,倾向本项目的关键性技术。

4、项目实施必要性:本项目是实现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本项目是提高农业机械行业植保整体技术水平。语言描述以陈述为主。

篇8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发展 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继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利润源泉。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区域物流体系做支撑。科学合理的现代区域物流规划,不仅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区域物流释义

1.区域物流概述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其一般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中,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辐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它涵盖了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物流活动。目的是运用区域的概念和战略的手法解决有关大范围物流的各种主要问题,实现区域物流的最佳化。

2.区域物流的特征

区域物流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首先,就时间方面而言它包括:(1)时效性。物流的价值很大一方面要通过其时间效率体现出来。高效快捷地物流过程不仅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加快了货物和资本的周转,还提高了社会生产资本的增值速度。(2)时差性,通过改变“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时间差创造价值,同时使物“增值”。其次,在空间方面,(1)区域性。区域物流要以区域为范围,以区域内或区域间的地理条件为前提。区域物流的发展与区域间的地理位置差异有着很大联系。区域地理条件关系到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环境,同时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也造成了区域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和产业形态又影响到区域物流的规范和发展水平。(2)流通性。不同区域发挥各自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生产出来的产品, 必须通过区域物流活动将它们“联系”起来,实现不同优势产品在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均衡供给。充分发挥其使各区域的产品在空间中流通的这一特征,通过“物”的空间差异创造经济效益,使“物”增值。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我国的物流事业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深圳市率先把物流产业放在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之后,全市性的物流规划已经开施。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上海市规划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天津市制定的《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等等。人们对现代区域物流的重要地位和其功能价值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全国各地区都纷纷增加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投入,并将其视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2.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区域物流体系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物资发展存在盲目性二是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三是物流体系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四是物流技术中的科技含量低,现代化程度不高。缺少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支撑。

三、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分析

1.区域物流规划的目的

要做好区域物流规划,首先应该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制定物流规划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2)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运作效率;(3)增强本地区在商品流通领域的竞争优势,提高商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4)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

2.我国现代区域物流规划建议

第一,明确区域物流发展的目标定位。一个地区在进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进行准确定位。在分析自己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避免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的盲目性规划,减少由此造成地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第二,改革区域物流体系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统一规划的职能。政府部门应该站在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高度上,制定区域物流的发展计划,统一规划发展方案。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进程;第三,逐步扩大物流体系功能。要通过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有规模效应的、能实现联合运输的和经济的区域物流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要构筑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交换平台,增强物流市场的信息透明性。要在区域物流体系中综合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移动通讯等高科技现代化的物流技术。

参考文献:

[1]聂小平:区域物流规划的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年26期

[2]曾文琦: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海晨:区域性物流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平海:谈谈区域物流发展及规划[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05期

[5]邓小兵:产业经济发展与区域间物流需求相关分析 [J].经济物流,2006年12期

[6]牟惟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走中国自己的物流之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12期

篇9

关键词:河南区域经济;产业重构;县域经济;缩小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06-02

十七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际上21世纪初我国就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大目标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根据这一要求,河南省在2003年出台的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

1 各经济区域发展现状概述

1.1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该经济区域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该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基础较好。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之一(另一重点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空间布局上看,城市群的“龙头” 郑州,随着其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将日趋扩大。洛阳则是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其产业基础、科研实力、文化资源等优势突出。

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完成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1%。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中原城市群工业化程度最高,在2000年已率先突破50%并一路领先,在2005年达到61.27%。从其中的城市来看,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焦作市、漯河市和济源市等6个城市的工业化实现程度在2000-2005的6年内均达到或超过了50%。中原城市群在2005年末拥有六十多家全国知名企业,其中有多家上市公司,企业主要有郑州宇通客车集团、中国一拖集团、郑州日产汽车公司、河南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万方、神马、新飞电器、许继电器、黄河旋风、漯河双汇集团、银鸽实业、豫光金铅等。

1.2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发展现状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市,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从经济发展来看,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所占比重略高于豫北经济区。2005年完成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3.1%。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在2005年末拥有12家百强企业,主要企业有灵宝黄金、三门峡天元集团、天冠集团等。相比较而言,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工业化程度名列第三,仅在2005年突破50%大关达到50.98%。

1.3 豫北经济区发展现状

豫北经济区由安阳、鹤壁、濮阳3市组成,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从经济发展来看,豫北经济区在河南省经济中占比重较小2005年完成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0.7%,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豫北经济区在2002年以后的工业化实现程度超过50%。其中,鹤壁市的工业化实现程度最高,安阳市在2001年之后超过50%,濮阳市在2003年之后3年内的工业化实现程度均达到或超过50%。豫北经济区在2005年末拥有十多家百强企业,主要有安阳钢铁厂、鹤壁煤业、中原油田、安彩集团、中原油气等。

1.4 黄淮经济区发展现状

黄淮经济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市,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从经济发展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较低。2005年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20.1%。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黄淮经济区的工业化实现程度是全省四大经济区中最低的,一直到2005年末尚未达到50%。黄淮经济区在2005年末拥有16家百强企业,主要企业有天方药业、科迪集团、周口莲花味精厂、永城煤电(集团)、神火集团、商电铝业、辅仁药业、华英禽业、羚锐制药等。

通过实际情况总结可以看出,自身条件良好的经济区域具有吸引新的经济活动积聚的功能,能够自发的增强自身实力,促进自我发展,进一步引起新的积聚?相反,基础较差的经济区域,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积累,不具备经济起飞的能力,对基金区内企业产生离心力,更不具备吸引区外企业的可能性?因此,经济基础较好的经济区域发展必然比基础较差的经济区域要快,区域差异必将逐渐被拉大。

河南省的四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工业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态势,区域差异的扩大会严重制约河南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为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2 河南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

2.1 产业重构是整个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核心。

产业重构的成效已经显现,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省年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达到388个,年工业总产值达4501.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7.1%。其中,中原城市群经济区域中的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等9市共拥有工业产业集群228个,占全省的58.%。

2.2 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的破题之作

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头戏是郑汴一体化,在郑汴一体化建设规划中,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汽车工业基地、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先进制造业基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出口加工区、中牟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中牟汽车工业基地、杏花营工业园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余个产业群落被密集的规划在一条产业带上。

另一方面,2005年11月9日郑(州)开(封)大道正式开通。这是一条免收任何路桥费的城际快速通道,它的开通使郑州与开封之间的距离缩短为30分钟车程,与郑开大道同时开通运营的还有101路城市公交车。不要小看这一条路、一趟车,它是一个破题之作,标志着郑汴一体化正式启动。 除了交通一体化外,河南移动还推出了“郑汴一体化移动通信解决方案”――两城通话,免收长途费。老年免费乘车卡在郑州、开封两市公交车上互通。旅游一体化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无论是到郑州还是到开封旅游,游客手中拿的将是一张导游图。

2.3 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发展县域经济

2000年河南省政府就出台优惠政策,对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实力较强的巩义市竹林镇、安阳市水冶镇等115个重点镇建设加快步伐,使它们尽快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河南省政府确定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达到35%以上重点建设成400个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设备配套、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

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关键一条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 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村中零散的资金变成了资本。一则把农村这个“大蓄水池”中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劳动力吸纳出来,二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这两个条件达到了,农村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2.4 推动区域合作,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从放眼全国、放眼世界的角度看,河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外、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合作,用引进来的资源提升河南的经济实力,增强河南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河南要四面出击,提高产品在省外市场的占有率。从河南省内部的四个经济区域发展角度看,这四个经济区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分工是建立在各自的优势基础上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合作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着力点”应当放到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过大差距

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就相对多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就相对少。这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越拉越大。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切实保障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大规模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另外还要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要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其它象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和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重点抓好。

2.6 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努力做到招生计划分配科学、公平、透明。提高生源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全省的各类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近年来各地生源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按照“生源质量为主,兼顾地区平衡”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的支持力度,为促进河南各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作出贡献。

从十七大报告中可以看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仍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河南省积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符合实际的现实选择,这对于带动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我们说区域经济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区域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常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1.1常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经济发达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2013年,常州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常州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1.6:45.2。常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万美元,见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等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中,贡献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商业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保险、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仓储。

1.2常州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品、某一产业,并以此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等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支柱。常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学品、输变电、动漫软件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现在五大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2011年为例,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年均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7%。目前拥有中天钢铁、申特钢铁、百兴集团、亚邦投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新城控股集团、天地光能、金源同业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常州市变压器产量达到1.3亿kVA,约占全国变压器产量的10%;装载机销量占全国的5%;挖掘机销量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5GW;农业机械销量占全国的15%。其中,单缸柴油机和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牵引传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占有45%的市场份额,精密高档电声器件销量世界第一,锻钢冷轧辊产量亚洲第一,冶金成套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全国第三,单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位的药品有45只。今后常州将继续推进特色经济在转型创新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常州智能制造装备”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生产业突破发展的步伐。

2常州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常州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目前有高职学生约5.5万,设置13个专业大类(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总共有专业大类19个),开设134个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旅游商贸、文教等行业,涉及百余个职业技术岗位,其中:公办5所,位于常州高职园区,为原来的中专学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而来;民办1所,于2001年8月创立,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公办高职院校聚集于常州市高职园区,共有高职学生5万余名,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七大行业,涉及近百个职业技术岗位。园区内还集中13个教学理念先进、技术设备一流、资源充分共享、机制灵活高效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园区内外共享装备制造类高水平的设计、制造、检验、培训平台———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建成了包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园内充分体现“高效、集约、先进、共享”的建设理念。正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以人才的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城市的跃升,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常州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于2001年创立,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开设工、管、经、文、艺类36个专业。

3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探析

3.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2013年常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色经济产业增加值为157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2%,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各专业(包括普高、中职、专本连读等)共招生19979人,其色经济涉及专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等)共招生11288人,占招生总数的56%,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9.8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规模相对较高,在总招生人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原因在于:

1)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的精华所在,其发展水平和速度较高,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

2)特色经济是地方经济的优势部分,在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口碑相传,人们认为到当地读相关专业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发展前景。

3.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影响

3.2.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影响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有专业135个,专业布点数255个;特色经济专业有63个,布点数127个,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9.8%,分别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0.5和13.6个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近。可以看出,特色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了超出正常比例范围的影响,相关专业被更多地设置。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确实与区域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的特色对高职专业的影响最大。

3.2.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培养层次的影响常州经济目前正处在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转型之中,对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常州,须力求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经济要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常州的装备制造、新能源、交通车辆、生物医药等功能园区,正致力于向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迫切需要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提升发展层次。走访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多数企业由于技术改进及升级的需要,迫切需要引进的学生除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外,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和促进企业升级和发展,同时认为目前的高职生的理论知识方面较弱。我们认为这是企业向我们发出了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信号,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在培养层次上不能仅限于专科层次。

4常州高职教育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重视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特色经济是常州区域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对整个区域的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精力,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引导、扶持。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跟进,满足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

4.2在招生人数上向特色经济涉及专业倾斜

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行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有历史的积淀,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大。一般来说,其涉及的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办学水平也高,对其它经济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有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收学生人数可以多一些。根据调研,特色专业招收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学生不仅在常州区域经济范围内就业,而且还在其它地区就业,就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适当增加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可以满足特色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

4.3在高职专业设置及办学层次上充分考虑特色经济的影响

4.3.1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总体协调并指导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具有各高职院校缺少的对宏观状态的把握能力,对特色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清楚,要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招生预警报告,防止招生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撞车现象,对专业办学水平较差、学生就业困难的学校提出整改建议,来保证专业设置与特色经济的紧密结合,保证较高的就业率。

4.3.2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色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在变化,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调整机制,每二至三年之间搞一次大的专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调整专业的设置,找到新的专业增长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必须得到加强。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部分,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高,这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持,特别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支撑。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生源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聘请特色经济产业内的技术型管理人员参加,厘清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规格和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都应随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部分行业由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达到本科层次,这一点目前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