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天工程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航天工程就业前景

篇1

从“神五”到“神十”,我国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国上下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股“航天热”,很多高中毕业生希望报考航天专业,将来从事航天事业,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奉献终生。

那么,航天专业有着怎样神秘的内涵?若想投身于航天事业,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在大学时代要做好哪些职业准备?航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呢?

专业设置特点

航天是个令人向往又神秘的职业。为了推出本期专题,记者在做了充分案头准备后进行了调查采访,现在,就让我们按照航天器的发射程序走进航天类专业。航天器升空的每一个步骤都涉及很多交叉学科与专业,本文中所列举的,是每一个步骤所对应的比较重要的专业之一,其中有些专业既涉及航空类,也涉及航天类。

小贴士:载人飞船升空分几步?

第一步,随着倒计时口令,点火升空。逃逸塔分离。

第二步,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一级坠落。

第三步,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5次变轨控制后,航天器进入预定椭圆轨道。

第四步,太阳能帆板打开。

第五步,航天员执行空间任务。

第六步,返回大气层。

航空和航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所区别。前者是研究近地面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而后者是研究大气层外高空飞行环境及物体的。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中国有7所国防院校,11家央属国防企业集团。涉及航天领域的专业,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中尤属哈工大的航天专业实力强,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等。

“关行器设计专业,一共包括三个方向:卫星、火箭和导弹。最开始觉得火箭和导弹都比较‘暴力’,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航天工程紧密相连的卫星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大四的小和介绍说,北航宇航学院下设三个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和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飞行器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主要负责航天器送入太空后,对其进行制导和各种变轨姿态调整控制;而飞行器动力工程主要负责研制火箭发动机。据宇航学院的学生介绍,这三个专业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最热门,而选择探测与动力专业的人数则要少一些。

航天专业的学业与素质要求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如果你想学习航天专业,那么,除了一腔热情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心理上的准备呢?

由于航天职业的特殊性,从事航天职业需要三种精神。

1. 刻苦学习精神

航天专业要求高、课程多、任务重,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工科的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诸如发动机设计、自动控制理论、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一个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仅力学就要学习20几门,学生们每天自习到11点已是习惯性作息。

同工科专业一样,航天工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很强。学生除了修完课程、掌握理论,还要懂技术。因此,动手能力强、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考生学这个专业很适合。

2. 吃苦奉献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被誉为“载人航天精神”。神舟成功发射,被大众熟悉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但是背后有数以万计的航天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飞行工作更多的是辛苦,而不是神秘。工作人员需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位在航天一院702研究所做航天测试测量技术与设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时间上朝九晚五,但是来了试验任务,就要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把它完成。具体到个人的职业,航天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制造需要反复测试某些零部件、程序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比如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之类的东西,以保证飞行器、导弹等执行任务时万无一失,并获得飞行中或执行任务时所需要测量的参数。

此外,航天工作人员会经常去酒泉、西昌的靶场执行任务,而靶场是炮弹爆炸或飞船起飞、卫星发射的地方。

3. 团队协作精神

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团队协作精神在航天领域体现得更为充分。航天系统内部分工精细,一个课题需要众多研究者协作完成,有的时候自己的成果仅为别人做嫁衣裳而已,因此,在航天领域里少不了团队协作精神,一个人只能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绝对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工作。正如一位在航天一院工作的孟先生所说:“航天是一项既神秘又平凡的事业,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行业、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共同协作,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安于自己平凡的岗位,做一个螺丝钉,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需求趋势与就业前景

近几年,随着神舟飞船的频繁发射,航天专业进一步升温。有媒体报道,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中,航空航天专业名列其中。

据哈工大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该校航天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成绩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录取分数在全校最高,集中了校内的“尖子生”;在就业方面去向也非常好,主要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输送航天人才。学生毕业时国内的航天科研院所都抢着要。

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唐国安教授预测,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载人火箭发射成功,意味着我国准备开始对外空间进行和平开发,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党总支书记孟庆春介绍说,我国飞行器可供开发的空间很大,许多应该用到飞行器的民用领域目前还未开发利用,在私人使用上也几乎是空白,因此,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会是我国将来急需的人才。

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等方向,其中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

“我想以后在航天五院好好发展,做一名总体设计师。”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小和2012年6月份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去了航天五院深造,完成了他儿时作为一名航天工作者的梦想。

据小和介绍,宇航学院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也能找到工作,比如他们班当年就有人去了航天火工、东航、西安飞机强度研究所、北京现代、东风日产、陕西鼓风机等企业。也有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或读博,并且几乎都去了十大航天院所,如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和八院、沈飞、成飞、西飞等等。“飞行器设计专业是国家自建国以来持续扶植的产业。我国的火箭技术相比于美国俄罗斯还比较落后,为了日后的载人登月计划,必须研制出更强大的火箭。我很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

未来十年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加强对航空工程骨干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航空专业技术队伍,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航空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学年7000~11000元不等,以支持立志投身祖国航空事业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这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同时,除了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专业外,航空航天事业还涉及信息、能源、制造等技术的综合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已不仅仅应用于航天飞船上,也在逐渐向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渗透。也就是说,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同学一样能在其他领域大展才华。

报考注意事项

航天人才≠杨立伟

高校航天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航天工程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而非培养宇航员。形象地说,航天专业出来的人才可以当戚发轫这样的总设计师或袁家军这样的总指挥。要是想当杨立伟一样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现阶段在我国只能报考飞行员。

身体条件要求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篇2

性怀疑、善于思考、求变求新、肯定科学价值等方面的现状及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对策,这对高

校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

[作者简介]王辉(1979-),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组织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建华

(1978-),男,河北保定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后勤管理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杨伯成(1969-),男,河北

徐水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77-02

国家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的竞争;科学的竞争,关键在于

人才的竞争。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

革和加强,人才兴国的理念不断深入。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

的重要阵地,在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方面更要予以重视。要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既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有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

高校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一、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根据法国哲学科学家巴什拉在《科学精神的形成》中对科学

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

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

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主体趋势是好的,大部分

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时能够保持一种理性、客观

的科学思维;在面对一些新科学、新技术时也具有辩证对待、主

动适应、创新求变等科学意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也存在一

部分大学生虽然具备了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科

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对于一些伪科学毫不怀疑、趋之

若鹜甚至深陷其中。例如,前几年的“”歪理邪说,不仅使

大批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上当受骗,而且使一些大学教授、高校学

子这样的高学历、高学识的人不能自拔。又如近些年的一些非

法传销组织,大学生深陷其中的也是常有发生。这些鲜活的事

例充分说明,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并不能使自身的

科学精神主动产生,还必须经过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教育与

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一个全面、直观、说服力较

强的综合判定,笔者对河北省高校的

4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

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02份,采信率为

95.7%。其中

专科生

232名,占总数的

57.7%,本科生

170人,占总数的

42.3%。问卷内容涵盖一般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科

学认识、教育改革、价值趋向、科学素养等近十类,具体涉及与大

学生科学精神培育、塑造、形成密切相关的问题。

1.关于求实客观、追求真知的精神。在调查问卷中,认为

“纳米是距离单位”的只占学生数量的

58.5%,对“父亲的基因决

定孩子的性别”,“纳米”术语是

回答正确率只有

56.5%。“基因”

近年来人们司空见惯的话题,可是作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领会

理解能力强、知识面相对较宽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不足

60%的

正确率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但它的确是真实的反映。说明我们

的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作为引领

时代的先锋,在知识面上实在还有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回

答“你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如果实际结论与书本知识不符”时,有

59%的学生选择“重做实验”,其中本科生认同率为

67.1%,比专

科生的

53%高出

14%;有

28.9%的专科生很执著地坚持自己的

结论,比本科生高出

14.8%,这意味着本科生比专科生有更强一

些的严谨理性的实证求真精神,和更少一些的简单盲目的做事

理念;在提及“由于坚持实事求是,而使你的个人利益受损”,这

时学生的选择为,55.7%的人“继续坚持己见”,其中本科生的认

同率为

61.8%,比专科生高出

10.5%,另外选择“放弃原有立场”

的学生占到

10.5%,选择“重新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的

学生占到

30%,还有少数学生会屈从于权威。

2.关于崇尚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回答“你对没有接触

过的新事物”这一问题时,选择“充满好奇”的为

71.4%,其中专

科生为

66.4%,比本科生的

78.2%低了

12%,选择“完全接受”、

“逃避或排斥”的分别为

6.2%、2%,这种极端方式的选择占学生

总数的

8.2%,选择“充满疑惑”的比例不足

20%。在问到“你对

周围事物的变化”时,有

2/3的学生认为自己通常情况下“能及

时发现”或“大多能发现”,另有

1/3的学生“注意不到”或“只能

偶尔注意到”。这两个问题前后对应,真实地显示出大学生对外

界的敏感性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望程度;在“对自己创新

能力做何评价”一题中,选择“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强”的同学

只有

30%多,而近

70%的学生选择了“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一般或

没有”。

3.关于肯定科技价值、确立科学信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

经历恰逢中国综合国力迅猛提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好时

期。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直观而切实的感受。这种环境

下长大的青年大学生,对科技的价值有着充分肯定性的认识和

评价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种现象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即前

文中所提及的一些与科学和科学精神所相悖的伪科学对大学生

的影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非法传销组织等。这些

都对大学生在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

响。在“你认为科技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一题中,有

90.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另有

6%的人选择利等于弊。在

“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认识上,有

82.8%的学生对此充满信

心,只有

1%的人认为“不再发展”,甚至“会倒退”。这种对科技

价值的充分肯定态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

对科学技术的崇敬与渴望拥有之情,另一方面就是科技给人类

的文明与进步已经带来并将继续展示出的美好图景,这是不容

否认的事实。问卷中关于“对特异功能的看法”上,有

10.7%的

学生“非常相信”,有

16.7%的学生认为“说不太准确,大多数人

相信我就信”,有

71.9%的学生非常坚定地选择“不相信”。这与

“你相信水能变成油吗?”一题中,有近

1/4的学生选择“相信”,

11.2%的人认为“说不准确”,63.7%的人“不相信”,两题选择结

果呈正相关,可见数据是有说服力的;在“你对的看法

上”,有

85.8%的学生感到“深恶痛绝”,有

11.9%的人认为“可以

理解”,另有

1%的学生“非常崇敬”或“希望练习”。在大学生这

一高知群体中,其价值趋向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选择,虽然绝

对数量不多,但却格外值得重视。应着重加强伪科学的警示教

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歪理邪说的鉴别、抵

御能力;在“你认为自己有明确的信仰吗?”一题中,有近

27.9%

的学生明确地认为“有”,认为“没有”的达

55.5%,还有

15%的学

生“从来没有想过信仰问题”。

4.关于培养学习能力、激发科学兴趣。“你在平时的学习

过程中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一题中,有

70%的学生“不制订或

制订也不执行”以及“虽然制订但很少执行”;在问到“你在每学

期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时,有

3/4的学生回答

“有”,其余

1/4的人自认为“没有”或“没想过”。由于目标不清,

动力自然不足,一部分学生是顺应潮流被“推”入大学的,因而缺

少有效而针对性强的学业规划,加之对社会就业前景的忧虑,

致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过程松散,学习效率低下,厌学风气

严重,“混”文凭的不乏其人。在“你对考试抄袭情况做何评价

时”,只有

13.7%的学生认为是“可耻行径、我宁愿不及格也不会

抄袭”,有

20%的学生明确表示“只要机会允许,我也会抄袭”,有

60%的学生“真心希望考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由此可见,

现在很多毕业生的学历、学位虽然不是假的,但其学识水平存在

一定的差距。当问到“你认为‘文凭热’的真正支点”时,只有

5.2%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科学兴趣使然”,其余近

95%的绝大多

数学生是“个人生存需要”或“社会需要”所致。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青年大学生对文凭与证书的执著中夹杂着急功近利的盲目,

缺少的恰是对科学文化本身的推崇与“爱智慧”“混文

的热忱。

凭”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说法,考试作弊蔓延成一种风气……

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是应试教育催生的怪胎,同时反映出道德

素质与求真精神的缺失。因此,人们不难理解,在文凭与专业

兴趣、专业水平之间,在证书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

差距。

四、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对策

1.以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武装学生。我们

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基本理论的教育,尤其是要加

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为此,高校的“两课”

教育必须加强,除了课程、学时、师资数量必须保证外,更重要的

是要继续深化“两课”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科学的理论,

真正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中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多采用创

造性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科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

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乐于表现、敢于不同。

3.增设培育科学精神的相关课程。人们只有了解了人类科

技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规律,才能对今天

人类的实践活动给予科学的定位,才能戳穿伪科学的各种“奇

迹”和“神话”。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

践。诸如目前各高校广泛开展的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大赛和创

业计划大赛等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参加这些第二课

堂过程中,通过广泛地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

现实社会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参加科学实

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现有的理论、概念、观点和方法做出新的判

断,发现新的挑战,从而为自己寻找“创新点”创造条件;通过亲

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

进行综合与深化。

5.校内外舆论的引导至关重要。社会舆论的导向对青年学

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的教育引导在强大的社会导

向面前显得十分薄弱和苍白无力。因此有必要呼吁全社会共同

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导向,以适应科技不断进步、社会文明不断发

展的形势,为青年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

环境。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法)巴什拉.科学精神的形成[M].钱培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11.

[4]刘素娟.大学生科学精神之现实解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