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中考 后进生 心理健康教育

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思想意识不纯,品德行为不良,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校“后进生”是或多或少受到一定歧视的群体。如果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不当,会导致他们的消极自我评价,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的期望和目标,产生心理障碍,并导致恶性循环。中考前的后进生教育更是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所以,在中考前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决不能忽视和放弃对后进生的培养和教育。现就中考前的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略抒己见。

一、中考前,后进生的不良心态及其剖析

中考,虽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却也是对学生几载寒窗苦读的检验,也是对他们人生命运的一种宣判。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所面对的极大可能是失败和淘汰,社会舆论的压力,家长的威逼,老师的白眼,同伴的蔑视,凝重的考前气氛,使他们更加紧张、焦虑、迷惘、苦闷、压抑、厌倦、恐惧、绝望、冲动、仇视,形成种种心理重压,产生形形的考前不良心态。

1.自卑心理

在传统观念中,后进生被当作坏学生,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感到在班级里抬不起头来,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学习没有信心,消极,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形成后,会影响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习,同伴交往,亲子关系等。

2.戒备心理

后进生因为成绩不如意而受到的批评较多,这样人们容易在心目中将这点不足扩大化,认为后进生喜欢做坏事。即使他们做了一些好事,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周围环境的信任缺乏使学生将委屈感慢慢转化成戒备,也表现对关爱的不理会与漠视,不轻易的接受别人也不向别人示好,这其实正表明他们需要关爱,需要理解和信任。

3.逆反心理

学生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上进心,后进生也是如此,但取得了不理想成绩后,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成绩缺乏理性的思考,武断的将一些原因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生的理解与情感需要被忽视了,他们从心底里开始“报得”老师和家长的不理解,处处对着干。

4.惰性心理

后进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很少能获得学习成功的经验,学习成了无趣的事情。学习兴趣味缺乏,学习动机丧失,是后进生惰性心理的根本原因,他们变得贪玩,偷懒,害怕学习。

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明确学生“后进”的真正原因,给他们更多的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可能才是当务之急。

二、中考前的教育策略

为了有效地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以成熟健康的心态面对中考,面对人生。笔者认为,每一位班主任必须牢牢把握住毕业前最后的有限契机,克服自身在后进生问题上存在的歧视心理、惩罚心理、定型心理和畏难心理,坚信“热心定能融化冰心,没有转化不了的后进生,只有不会做转化工作的班主任”,把后进生教育工作做到实处,把因教育失误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改变教学心态,关注后进生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对于差生来说这一表现尤为突出。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而一些差生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甚至是“反面角色”。其实每一位差生都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欣赏。因此,我们教师要消除对后进生的不良反馈心理,要有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真正走近后进生,关注后进生,肯定其点滴的成功之处,让他们品尝成功之喜悦,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2.架起真诚的桥梁,用爱感染后进生

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情感是巨大的教育力量。老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怎么看都顺眼,其实后进生对师爱的渴求,有时甚至超过母爱。因而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他们的个性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方法,在特定的时期,进行情感的投入。让他们感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理激励中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后进生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后进生是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他们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后进生是让教师放弃长者的身份,改变差生听命于教师的现象,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后进生。当幼儿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们教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急风骤雨”的加予批评、当众揭短,应给他们多一些宽容,让他们偏执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教师的尊重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后进生,静观其变,打破后进生“一犯错就会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让后进生从自卑、恐惧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感受“老师原谅我了”。

4.赏识每一个后进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是的,每个人都需要赏识,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而变得积极,学生更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因此,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被赏识。

5.留心青春期有的放矢

在中考前期,班级容易出现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一些所谓的谈恋爱现象,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更为突出。这时班主任要正确引导,不能压、卡、堵。首先,通过班会课从正面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长会产生一定的好感,或者某同学学习好,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同学们难免对他表示羡慕或者有好感这是正常现象,关键自己要摆正自己的年龄位置,明确自己在学校的任务,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价值观。其次,当发现学生确实有这方面动机,作为班主任要保持克制,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可以找他们谈谈心说明现在谈恋爱的不成熟性。再次,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老师面谈,父母监督,学校及时处理,让他们能平稳地度过这个悸动的时期。

参考文献:

[1]黄熠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后进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3

后进生,有“后来进步”之意,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所以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是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是就某个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只要给后进的学生找准定位,找到后进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教育、引导与肯定,同时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体验到自身的价值,那么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或者优等生也不是天方夜谭的事情。因此只有遵循这一规律,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发展方向,才能慢慢缩减后进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队伍,从而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帮助教育。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是不同的,后进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后进生群体因材施教,客观地分析造成他们落后的不同原因,并基于此对他们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教育方式。

不难总结,在校园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导致后进生落后。一方面,学生自身性格的缺陷,过于内向,不善交际,不能正常地适应新的环境与生活,导致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对于此类学生,应主动与他们交谈,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事实上他们中有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基础,只要稍加引导,转化为优等生是很有希望的。

另一方面,学生家庭不和,社会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对外界环境的抗拒接纳,令这部分后进生错过了前进的机会。对于此类学生,应多加关怀,给予他们缺失的温暖,让学生重新拾起信心,积极地面对生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因此要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师长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育方式,力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仅要找到其自身原因,还要摸清其家庭和社会交往情况;不仅要了解生理情况,还要分析其心理特征;不仅要掌握其表面现象,还要剖析其内在原因。

第二,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关怀帮扶体系。

在学生群体中,有后进的群体,那么就必然存在相对的先进群体,高校中的先进群体指进入大学后能够及时适应新环境,在个人的修养和专业的学习上都有较高的个人成就,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在学生中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基础,有一定的个人威信,并且有一定的精力去参加学校的各种组织活动的学生群体。这部分群体主要是由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组成的。

以这部分先进学生为基础,对后进生可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助联盟,让先进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尽可能地帮助后进生,带领他们多接触外界、多参与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化后进生。也可以组织类似“党员干部入宿舍”的活动,不定期地与后进生交流情况,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当然,要想保证其成效性,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帮扶人员必须在学习成绩、个人修养上具有一定的成就;二是帮扶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与高度;三是帮扶过程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性;四是帮扶对象、帮扶过程需要一个长期性。后进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总会以一定的态度对待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并逐步稳固下来。

除了先进群体,还要善于调动和协调任课老师、家庭、班集体和社会的力量,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个齐心协力做好后进学生转化教育工作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正确引导,排解后进生不良情绪。

后进生的问题,不仅困扰着师长,也对他们自己造成一定影响。做不好事,完成不好任务,他们心里也同样着急,必然将产生一些消极的、不良的情绪,如果不及时排解,又将对他们产生坏影响,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消极心态是可以蔓延传播的,如果不及时解决,将造成更多更大的影响。这时,做好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私德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后进生平时受到的批评特别多,他们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事”、“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感情倾斜,让后进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好,从而唤醒其向上的信心,如他们违反纪律时,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启发和诱导;对学习不感兴趣,要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放弃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虚度美好的年华后悔是来不及的。我们可以建立常规的心理咨询室,在学生有需要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疏导,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更好地面对困难。另外,也要组织定期的心理讲座,讲解生活中保持愉悦心情与积极心态的一些小方法与小技巧,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后进生心理随时保持健康的状态。

第四,创造机会,挖掘后进生的魅力特长。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后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大多数情况下,后进生并不是没有特长或优点,只是没被发掘,或者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他们也许羞于表现,也许不被重视认可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的“后进”。此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予更多的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使后进生尝尝成功的快乐。他们渴望得到认可,他们的进步哪怕很微小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并不断强化,使其巩固下来。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与各个后进生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个人情况,发掘被埋没的闪光点,并扬长避短,努力扩大这些优点,加以引导,让他们发挥个人特长,打造自己的“先进”之处。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也鼓励先进学生“孔融让梨”,给后进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不可否认,高校大学生后进群体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后进生群体的伴生物,是社会后进群体在高校的特殊表现形式。总之,后进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后进,他们只是缺乏指导,缺乏机会,缺乏勇气。相信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后进生群体的研究,可以加深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后进生群体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也唤起社会各界对高校后进生群体的关注。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期后进生早日转化为先进生,让他们更加自信、乐观、积极,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仁则.高校后进生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2).

[2]贾代.高校德育工作与高校大学生后进生群体关怀[J].理论导报,2007,(10).

[3]王琳.帮助大学生心理问题群体的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2).

[4]罗丽榕.关于高校后进生群体产生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篇3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学校将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理论。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教师应注重创造,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和民主,尊重和信任,理解和宽容,亲情和友爱,同时受到感化、激励和鼓舞。

二、努力探索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新路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各任课教师要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所有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状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双育合力。

2.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定期举办心理卫生讲座,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搞好特别学生的情况跟踪调查,对其心理障碍进行研究和排除,矫治其心理疾病,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3.校内、外齐抓共管,拓宽教育渠道。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最好的帮手和支持者。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心理素质对各种学习,工作岗位上人的作用与影响。

另外,通过家长委员会,把学生中在接受心理健康指导后取得明显成效的例子在家长中广泛宣传,帮助家长掌握部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训练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

三、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1.建立健全后进生转化工作档案。确定帮带对象,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思想,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都作详细记录。

2.对后进生坚持“四个不”、“五个先”原则。“四个不”即:(1)不定性,(2)不歧视,(3)不溺爱,(4)不加压。“五个先”即: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群体活动优先,以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后进生名册,并对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成绩及时填写,期末进行、评比。

四、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去体验、获取。对一些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情,有所收获,以情入境,真正从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基本认知能力正常、情绪控制能力强、对周边事物适应能力良好的一种个人品质。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及和谐又强大的内心世界,对待不论是困难挫折还是顺境优势等都能够拥有平和且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重要品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和心理教育有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使学生养成过硬的心理素质,进而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二、日常教学中错误的教育方法

(一)对学生“贴标签”。有这样一个实验:将40个智力相当的学生分成两个班,这两个班由同样的老师教学,对A班老师经常给予的评价是学习能力强,对B班老师经常提到的则是学习能力差,在1个月后的摸底考试中,A班的成绩要比B班的成绩好很多,这就是“贴标签” 的心理学原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对学生进行“贴标签”式的分类,一些学生被贴了后进生的标签后,就会在内心强化自己是后进生的这一最初的假设,久而久之就真的成了后进生。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想要让学生从心理上领悟知识,实践往往会比理论更有效,通过实践,学生会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感知,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入。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填鸭式地教给学生,完全没有顾忌到学生的心理感受,经常提到的言传身教几乎没有被使用。

(三)对学生缺乏心理关怀。以往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则不是很在意,对学生缺乏心理层次的关心和关注不利用老师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要知道,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他很难在学习中集中精力,对学习的兴趣也不会太强,这样出现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也会不理想。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心理学上的自我分三层: 一是本我, 就是原始形态的我, 作为一种动物本能而存的; 二是自我, 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 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我; 三是超我, 就是理想生活中的我, 也就是自己将来的追求和抱负[2]。学生如果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克服本我,进而能够认识自我并最终实现超我的目标。在学校,学生的心态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决定的。如今,老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点,当老师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身或是周边发生的一切的时候,学生就能够以此来正确的认识自我,会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学习、面对老师、面对课堂,这对教学环节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里的内部因素,指的是学生的动力来自于学生自身,学生把学习看作是自身发展提高和证明自我的过程,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外部因素指的是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本身以外,比如说学校给予的物质奖励等等。这里不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都有效果,但通过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外部因素让学生感知到的是“我要学”的心理认识,而内部因素则是让学生感知到“我要学”的心理认识,这两者前者是被动式的学习态度,后者则是主动式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学生“我要学”这种心理认知,让学生意识到了学习对自身成长进步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环境对学生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生是种看不见的教育,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且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而课堂活动恰恰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谊和做人的道理,这不管是对学校的教育目标还是对学生本身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师生关系是课堂环境中最普通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的本身其实就是师生间交往的过程,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老师对学生最核心的东西是知识,而能够把知识完整传递给学生的纽带是爱,老师要抓住这一点,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同学都要倾注同样的爱,老师和学生的地位其实是平等的,通过平等的心理上的交流,通过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学生的心理会得到很大满足,对老师的认可会转移到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上来,当学生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自觉进取的心理的时候,其个人的品质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的过程也会变得愉快且高效。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对教学的推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助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被学校和老师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明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少游.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数学,2009(4).

[3]吕世虎.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2008(5).

[4]吕万志.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教育,2008(8).

[5]唐晓程. 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大论坛,2012(1).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

一、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高考失利或者是初中阶段学习上所谓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构成的一个大的群体。中职学生多数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被忽略的群体,所以导致当前很多中职生的心理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中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成长中的关键时期,中职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青春期阶段,该阶段学生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中职语文是学生文学修养、文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形成的重要学科,开展中职语文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为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向学生传授国家的文化知识,发扬和传承中华教育。语文教育在学生性格、素质、心理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与语文教育的接触较多。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意义。面对中职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心理压力,让中职生健康地成长和学习,所以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需要加快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二、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个氛围需要是有趣味性的、创造性的,形成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和氛围,在这个环境和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其提升自信心。自信是一种心理品质,可以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堂交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升,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加强师生的交流,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等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2.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在新教育教学模式下,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从古至今,学生与教师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约束限制,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在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学习兴趣、心理状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知识的教育传授中,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心较少,进而不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了让中职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语文教育教学课程安排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应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计划等,结合语文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等,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3.重视学生语文写作

语文写作,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写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在传授写作技巧、方法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写作,学会自我表达,将写作的范围放宽,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写作描述,通过写作让学生了解自己,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

4.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融入其中,首要策略就是提高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人性修养、文学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另外,中职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接受挑战,主动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通,提高自身观念更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积极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认知、知识等,实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目标。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职业观,绝不能把教学只是当作谋生的工具,应该从社会以及自身的需求出发,以超越功利的观念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对于纷纭的世界有着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能够感染并且影响学生,以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的途径、方法,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方法和途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融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姣华.论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篇6

关键词:心理问题;自暴自弃;对策;联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0

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让笔者总觉得当今中职生存在着:个性偏差、厌学、心理逆反严重等问题,甚至有的中职生逐渐误入歧途。细细想来造成中职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家庭环境、自身因素、教育方法和社会影响。

一、造成中职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 家庭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1)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有些家庭教育孩子时比较粗暴,这样的家庭使孩子形成胆小、孤僻、自卑的心理;有些家长则大包大揽型,什么问题都替孩子做决定,使孩子形成强烈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没有进取心。(2)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之间存在问题上的分歧,双方关系紧张,容易发生激烈的冲撞和矛盾,使得学生出现问题后不愿与父母沟通,在心理上与父母产生代沟,缺少温暖和爱,性格畸变形成差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家庭贫困。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方面,使子女的教育处于放任状态,子女长时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某些情感、情绪障碍,甚至出现其他问题行为。(4)独生子的现状,导致溺爱造成的危害严重,有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这种家庭因为隔代教育溺爱孩子,造成子女任性、自私的不良心理,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意志薄弱。

2. 自身因素。当前中职生处于心理转换的时期,因此,在生长发育和心理成熟方面存在一些交叉点。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不平衡性。青年初期的他们正处在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时期。这阶段,他们的生理日益发展走向成熟,但是心理却发展缓慢落后于生理的发展速度,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没有成熟,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有着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2)交往能力差。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特别是在同学之间,缺乏人际沟通的技能技巧,没有协作的观念,缺乏分享的意识,没有谦让的习惯。无论是快乐、忧伤、烦恼都不愿意向别人倾诉,独自闷在心里,长此以往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3)学习没有兴趣。大多数中职生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落下,现在对学习也不存在自我动机和愿望,基本上都是因为其他人的要求而被动进行的学习,所以再接触到书本时就会产生明显的厌烦心理。

3. 学校教育不当。虽然是中职学校但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职教的情况,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 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他们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学习。

二、解决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对策

1. 学校方面

(1)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人格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应符合当前德育的大方向,完善每个学生的人格素养。目前有的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少数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上,建立心理咨询室,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拓教育效果的前瞻性,有的放矢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2)发挥班主任、各教师的引导职能

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准确了解、把握学生心理障碍度,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有的放矢地进行纠正。大部分中职生在都有过后进生经历,平时经常遭受嘲讽和讥笑,自卑心很强,同时又渴望被关怀,因此,班主任应对他们特别关爱,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和他们交朋友,帮他们树立信心。各教师也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

(3)针对性地展开心理教育

①高一适应性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中。高二人际交往教育,激发他们主动树立良好心理品质,克服交往障碍,提高交往艺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乐观豁达,积极进取。高三岗前导向教育,大多数学生临近毕业会出现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

②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课为主,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应多样化、灵活化。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使中职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

③心理健康教育应体现职教特色,打好进入职场的心理基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在职业选择时,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气质特点的适应性。

2. 家庭教育

积极调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家访活动,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子女、教育子女应当承担的责任,督促家长积极主动地改变以前错误的教育方式,做好榜样教育。另一方面动员家长积极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家庭与学校相互结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良性教育目的。

篇7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研究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却有不少师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个别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当孩子遇害到困难时,也得不到家长的帮助;遇到挫折时,同样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孩子的父母感情破裂,双方离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自身品德修养不高,作风不正派,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十分健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培养、轻视后进生的教育;学校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单一,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如体罚、心罚学生,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ρ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积极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特属时期”和“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教育有关,中学生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几点思考:

1.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施工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职业特性要求自身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必需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利于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甚至少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我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能够很好的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人。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中学素质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相结合

多数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两节课、一周或者搞几次宣传性的活动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或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多动脑筋、多积累、多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二、注重与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学校教育外,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还有,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传播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大量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三、注重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设想、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多沟通、多谈话、多鼓励、多暗示、多微笑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学困生和后进生更应关心和帮助。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学生心理健康演讲会”、 “送温暖” 、“感恩的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注重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篇9

【关键词】引导; 渗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消除教学过程以及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促进全体教师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1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平易近人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接触较多、信得过的是老师。平易近人、体贴学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赋予爱心的老师,学生是非常喜欢的。因此,老师要真正尊重和爱护学生,多发掘学生的优点,多以爱心平等地与之交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处理与后进生、性格孤僻学生的关系中,老师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1.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老师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

1.2 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内心世界,使学生坦然地敞开心扉,自由地参与活动,彻底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尽情地释放自我,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同时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温暖,使他们自身具有的知识、能力被大伙承认和重视,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1.3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4 教师应该多给予鼓励学生。教师从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并注意启发和诱导,可以排除学生解题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自卑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尤其成绩中等及偏差的学生更为突出。他们大多数情况表现为缺乏主动性,批判性。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中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 引导学生互相交往、合作、影响,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

2.1 要教育学生在交往交流中能容纳别人。要心胸开阔,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就要广泛团结同学,不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保持来往,也要与性格有差别的同学友好相处;对后进生不轻视、不冷落,对优秀生不攻击,不妒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鼓励一些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多与他们玩游戏,在小组合作上,尽量在人数、各人水平、性格、爱好等方面安排适当,小组确定后,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性,便于同学间的合作与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从新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和班上所有的学生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面对亲密的伙伴,不再有恐惧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各自的见解。既可互相启发,又能取长补短,促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2 教学中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数学作业遇到难题怎么办?”“怎样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思路?”“看到别人比自己学得好,应该怎么去对待?”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2.3 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审美意识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3―0026―01

一、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 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口头说教上,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环境,会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影响。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名人塑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会触动学生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电子信箱方便学生或家长发送邮件,通过电子邮箱收集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解决。QQ群聊和私聊用昵称能隐藏真名,这样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就没有任何顾虑,能够说真话,这种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3. 要开展各种集体竞赛活动。学校应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创设一种竞争、团结、友爱的环境,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成功与尊重,总结得失的经验与教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争先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师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我注重给学生讲解有关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单靠思想品德课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全体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调整与疏通。

3. 有正确的学生观和评价观。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学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形成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因此,我也注意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经常告诫自己以一颗宽容、慈爱、赞赏之心让学生不断感动与成功。

三、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替代的场所

1.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子女,一方面因其“独”而过分溺爱,要求过于宽松;另一方面因其“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格。一个被家庭纵爱娇惯的孩子,其行为不是怯懦、自理能力差,就是蛮横、自私或任性等。而那些在专制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抗拒,甚至敌意的情绪。这些心理容易导致孩子精神生活的贫乏,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2. 转变教育观念。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其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潜藏着一些心理问题。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