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106-01

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小学语文教育专业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特别是要加强专业的实践性。相关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才会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偏重理论知识。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没有培养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具备实践性。第二,评价方式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机械、被动,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学校认识不足。很多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这样就会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缺乏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环境,使一些想要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没有合理完善的环境来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缺失,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增强教学中的实践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想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创新,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巩固和完善学生的基础能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日后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整体创新。某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之上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还主动为学生联系学校,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以后去学校进行实习,有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该教师还将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参与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实现实践教学的合理创新,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但是,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单纯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能评价学生的考核成绩,而无法很好地考量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某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中,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该教师将评价模块设定为三个部分,即最终成绩、学习情况及实践能力。最终成绩与学习情况共占50%,实践能力评价单独占50%。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也会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在学习中就会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性。

(三)学校给予重视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进行创新,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只有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开展实践性教学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合理改进,提高自身的实践性。此外,管理者应当为学生联系相应的学校,让学生去进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者在为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选择与学生情况相符的学校进行实践。只有学校的管理者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才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发展创新。

三、结语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真正发展,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实践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还要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谷晓春.浅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1-23.

[2]冯如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电子制作,2015(11):52-53.

篇2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能脱离“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对儿童个体“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蕴涵的道德情操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直观镜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让儿童领悟一些伦理道德,使之从小养成尊长、爱幼、互助、合作的好品德,尤其要使儿童感受丰富的情感,要唤起儿童对生命及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情感和态度,使之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为做一名对祖国、对世界有贡献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2.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精神内涵。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基本都与人相连,都与人生意境和志趣相连,是人文精神的写照。也就是说其人文精神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人物形象得以反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在陶冶儿童情操,提高儿童道德水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所蕴涵的审美情趣是儿童个体发展的个性指南。祖国的语言简约而优美,祖国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使儿童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科学知识中逐步吸取,日积月累,感受祖国语言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篇篇课文所记述的内容中,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从各种知识中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从语言所反映的人物的精神之美、景物之美中,提高审美能力及学好语言的情趣。

4.所蕴涵的完美语言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素质外现。语言是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人文、以及情意内涵,而任何精髓的思想只有借助完美的语言才能达到精准有效的表达。儿童语言的发展对其成长起决定作用,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儿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5.所蕴涵的方法和习惯是儿童个体发展的终身需求。要求儿童自主学习,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儿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如识字方法,读书方法,作文方法等,无论哪种方法都为今后的读书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一些习惯,如正确的读书的习惯、用眼习惯,用手习惯,用口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熟读精思的习惯等,都将会终身受用,受益无穷。

为此“儿童个体发展”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旨和归宿。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才能完成“儿童个体发展”这一使命呢?

笔者认为在对小学语文“发展”目标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1.教师的人格素养。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儿童的心灵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能影响儿童一生。就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自己拥有了美好的精神世界,才能帮助儿童明理、解惑,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只有自己拥有了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职业理想和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儿童才能从中感受到偶像的伟大;只有在喧嚣与浮躁中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儿童才会感受到教育的无比崇高。

2.科学文化基础素养。它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它强调一种精神,即科学精神、钻研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此素养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性知识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

从语文教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儿童要求的多元化,教材内容的多元化,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等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从“文本的解读”的角度去开拓教学内容,在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还要有宽阔的学识、历史的积淀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艺术的审美能力。

3.学科性知识素养。它是直接指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航标。当前不少教师埋怨儿童不会读书,不会写作,其实恰恰说明了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这肯定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解析和处理。儿童不会写作恰恰就是儿童读文学作品少了,当然这和教师的引导和推荐有关,我们应当引导儿童读那些有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当然如果实在没有,那么也可以把适合儿童的作品给学生读,条件是儿童文学作品确实无法找到,这就好比雨天,因为一时无法找到儿童雨衣,如果有成人雨衣也可以替代。

4.教学素养。这里主要指的是开发学生智能,教会学生学习的习惯。首先,教学中应着重在思维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使儿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受不断提高,通过一步步的提高,儿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其次,文本的一些内在的,抽象描写不仅是文本中非常可贵的部分,也是多媒体技术无法表现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透书、读懂书、懂读书,使儿童静下心来,挖掘民族语言的宝库,亲近这些文化遗产,并从中汲取营养。

篇3

[关键词]质量 基础教育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23-01

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素养不断提高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无论是从课程安排、文化道德水平、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角色定位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不仅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明确科学的课程意识,改变昔日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变多年来司空见惯的教学模式,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学会标新立异,挖掘课程资源。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其问题归结如下:

(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基础薄弱,现行的录用制度要求太低

当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小学,还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是中师毕业,或者是民办转正的教师,这些人本身文化素质相比而言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而且,即使是没有经过严格、专门的小学语文教学培训的人也可以当小学语文老师。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完善的培训制度

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1.培训内容单调、实践性不强;2.在职培训理论性太强,培训效果不明显;3.培训机会少,覆盖面不够广泛。

(三)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领导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部分领导重使用轻培养,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有学历、有知识,就能当好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或者小学语文教师只要能教出好成绩、能提高升学率,就是好老师,根本不理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待遇偏低,师资匮乏等也是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中老年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内容十分局限。许多情况下,教师讲解内容仅仅局限在某篇特定的课文内,学生从教师那里几乎得不到任何课文以外的知识。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和活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十分淡薄,科研能力比较差,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身水平有限,加上比较懒惰,安于现状,根本不关注科研创新。

三、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有些途径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更加紧迫和有效,归纳如下:

(一)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提高教师待遇,严格制订小学语文教师录用机制,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计划性和规范性。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小学语文教师的长期和全面发展,正确并及时地引导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二)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因素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个性化思维,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素养,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转变观念,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各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支援、农村小学领导管理方式的转变、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等外部条件,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从更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唐玉光著.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71.

篇4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大学中文系在内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亲近阅读经典习惯,积累经典阅读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曾经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这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这就需要高师文学教学教师要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有效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以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就会使学生会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美〕哈罗德・布鲁姆在他那本《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带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也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的阅读,是进入有助于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性格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已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最大感触的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应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所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过:“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读者转向,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 [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我们依然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面面俱到。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难怪乎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在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阅读期待,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初步鉴赏品位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美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令其渴望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中。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初步感悟到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抒情诗风格,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就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共同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咏’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也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涵咏品味,比较升华,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积累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升华成理性的体会,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做报告展示。在课堂上,让同学做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底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比如,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涵咏品味和合作探究,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课本剧表演,经典诵读等,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又提升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先要化育自己,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是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因而应关怀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未来教师们具备任教所需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系列成功的名著导读课课堂教学案例,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直接阅读原著译文,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那样,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她大胆超越教材,引入原著译文,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但你知道吗?在课本里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与译文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那么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的激趣导入,使学生对原译文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涵咏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营造诗意的氛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引入补充介绍安徒生生平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涵咏咀嚼,“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也如她本人所说,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师范生明白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发挥尤其重要作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读世界文学经典,多读经典,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175]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08.6-7.0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0.25.

[7]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23)40.40.

篇5

入职几年来,认真落实学校要求,努力钻研语文教学,为了使自己不断成长,我的专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升课程实施能力为重点,以基本功训练为突破口,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三个环节入手,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发展目标

以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能注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在细读文本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的教案,并全身心投入课堂;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儿童诗、朗诵、演讲、对联、国学、读书笔记的训练,制定本班作文册,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结合教学实际,及时进行思索与总结,以此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具体措施

1、多读教育理论及教育教学专著。既提升自己,学生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对其精神领域也起到熏陶感染之作用。

2、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争取在钢笔字、粉笔字、写作的基本功方面都有所的提高。

3、认真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用心备课、上课要有激情、及时撰写课后反思、精心设计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4、积极主动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5、通过教师个人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捕捉到教改信息,扩展自己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6、虚心与教师交流、学习,争取多听课,博采众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现代教学观

高职高专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该树立怎样的大学语文现代教学观,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不仅职业技术精湛而且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职人才应该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一、从离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开设及教学现状看树立该课程现代教学观问题的提出

当前社会的市场环境、就业状况对学生的培养、发展带来很大压力,高职高专学制三年,加上还要保证留出一学期的实习实训时间,这样,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能从速就从速,不由自主地走上培养“速成人才”的道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此成了职业培训速成场所。笔者在参加2006年8月东南大学主办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大学语文研讨会之际,就上海30所高职(专科)学校调查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从统计数据来看,全校都作必修课开的不到1/15;多数学校开课人数占招生人数不到1/3;针对专业选择地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90%,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普遍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3一4节,而像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而是通过选修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不开设大学语文的学校占10%。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

在对该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中,被调查的学校都流露出苦衷,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不必备语文自学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到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在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上。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非常困窘。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报关证、物流证等专业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许多同学都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心理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疲于应对老师的讲解和提问。诸多因素使得语文课的教与学收益甚微。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写个毕业自我鉴定都抓耳挠腮的大有人在。

我们知道教育部对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标准中有一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显著,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其中,人文素养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休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对目前大学语文学科边缘化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学校可以用教育管理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对工科类的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或者考查课安排,而对文科类和经济类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执教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对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过程中,大学语文应该树立怎样的现代教学观,从而适应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的要求。

二、树立大学语文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明确该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

在上述的调查中,认为大学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学校约占70.31%,认为重在写作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1.33%,认为重在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9一73%,认为重在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学校约占6.48%。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有着深广的文化内涵,无论侧重于那一方面的教学,这门课程都应该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对应用技术型的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学语文必须树立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给学生切实可用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汉字形音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知识等,这些似乎是义务教育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可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却没有掌握好,灵活运用能力也较差。大学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要为其补缺、补漏。当然,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用一两个学期就能完全补起来,关键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补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必须瞄准市场,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标准,立足于重点培养与学生专业密切联系的能力上。坚持以“必须”和“够用’犷为度,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就业服务,按照不同的专业和岗位的需要,安排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充分体现高职的教学特色。比如面向外国语言类专业,可以从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人手,通过学习一定的中外文学篇目,使学生既能触及到本族语文又能结合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所学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比较中求得对母语的认同,对中国文学的欣赏。再比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旅游文化讲授山水诗词、民俗记游、名胜楹联应该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能力为主的素质教学观体现着当前国家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要求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研究型学习转变的思路。大学语文教学在讲授教材上的文学精品时,对肯定的评价不盲从不迷信,将学术界的不同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判断、取舍,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结合作品本身,从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等多个角度展开教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三、树立大学语文终身化和国际化教学观,探寻观察该课程的新视角

许多高职学生在学制一学期的大学语文学习结束后,就将课本束之高阁,再也不闻不问了。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引导学生。大学生已经先行修了十多年的语文课,基本具备了文体阅读知识、作家作品积累和表达能力。大学语文不仅仅是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梳理并激活他们已经学过的语文知识,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更要破除大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终结的想法,使学生们把语文学习从课堂上引申到日后工作、生活中去。大学语文处在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终身学习之间的关键位置,要把语文终身学习的观念深人学生心中,使学生们明白蕴含在大学语文中的使人一生受益的人文素养需要穷其一生来学习。

大学语文还要具有国际化的教学观。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应该更加互相了解、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语言,从而找到共同合作的基础。大学语文教学理应反映出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背景下,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价值理念的不同程度地渗透。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新现象、新理念应该被及时地吸纳到大学语文中,它们体现着本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后的变革与重构。大学语文不能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未来地球村的生活方式下,“走向世界”的知能及态度的培育,是大学语文责无旁贷的任务。

四、树立大学语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

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教材文本,教师串讲,对选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作以分析解剖,不仅学生昏昏然,教师也觉乏味。在问卷中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的强烈要求,渴望大学语文给予他们文化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启迪、审美上的享受。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的大学生比较来说,高职高专学生更需要心智被点燃,需要学校引导他们获得健康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篇7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教育”,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4.结语

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英语渐渐成为了一门非常重要的交际语言,面对新的形势,国家将英语教学纳入了小学教育学科中,然而,这种决策可以说是非常仓促的,在此之前,我们的教师培养机制并没有花太多资源培养小学英语教师师资质量,对英语的初级基础教育也还在慢慢摸索的过程,所以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质量较低,教师语音能力有限,很多小学英语教育的专业学生也没有重视提高自己的语音能力,导致小学生的英语语音教学有很多问题。

小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主要取决于对语音的掌握情况,良好的语音基础,是其在以后的更复杂的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保证,对英语的兴趣也是建立在有趣的语音学习中的,为了使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得到改善,学习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在语音这一块得到提升,熟练掌握语音基础知识,提高对语音的认知理解。

1小学英语专业语音教学中的问题

1.1对语音教学的不重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忽视语音在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背单词、背语法上,很少会花时间将课本上生硬的英语读出来,英语是一门语言,如果不在交流中使用在试卷上拼写的再整齐漂亮也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不用英语交流表达也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单词哪些语法的用法,这样的专业学习中培养成的英语教师,对小学生的语音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忽视语音教学的必要性,也是小学语音教育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从意识认识上强化师生对语音的认识,重视语音教学,提高英语语音能力。

1.2受母语的影响

对母语根深蒂固的理解给我们的外语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会让我们把汉语的思维强加于英文的学习中,英语是与我们的国语非常不一样的语言,在词义、语法、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语音学习中,我们容易受普通话的影响,按照中文习惯理解英文,甚至用汉语习惯“创造”出了很多“中式英语”,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新的单词时习惯于用中文标注其发音,用中文的语序翻译英文句子,这些母语的影响一再迁移到英语中,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语音学习的理解。

1.3语言缺乏连贯性

连读、浊化、省音等方式是在英语朗读中很常见的技巧,规范连贯的英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英语的趣味性,也使读出来的英语更加流畅优美,也会给听者一个深刻印象,简单的将每一个单词的读音串联起来的英语极其生硬刻板。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将这种讲英语的方式延续到小学生的身上,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会有很大的反作用,小学生在早期形成的阅读方式会对以后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很难纠正,所以,专业生要规范自己的英文阅读,使语言更加流畅连贯。

1.4不会使用正确的语调

有起有落的语调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听众的联想,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关键,恰当的语调也更能体现出说话的人内心的情感,中文讲故事也讲究声情并茂,正确的语音是有重音轻音、快读慢读、升调降调的区分的,流水账般徐徐道来的英语是不带任何声音情绪变化,不带任何感情共鸣的,仅使听者觉得乏味无趣。

2有关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语音教学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2.1重视语音教育

只有重视了语音教学在英语学习的关键性,对专业生的语音教育力度才会有所改善,学校在课程安排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语音课程的课时,语音的能力培养不是短时间能达成的,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训练,通过增加课时,活跃课堂气氛,专业学生会体会到语音学习的乐趣,从被动的一方变成主动学习语音的一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语音交流,举办一些英语听力、阅读、朗诵等的语音训练活动,增加语音学习的多样性。

2.2改革英语考核形式

很多学校对英语的考核重点放在笔试部分,对语音的考核通常是草草了事,学校可以单独成立语音考核组织,对小学英语教育的专业生设定专门的语音考核标准,比如规定一个学生阅读英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语速多快才算格,这样的方式将语音过关设为专业过关的必要条件,可以鞭策学生对语音能力的自我完善,也能很好了解学生对语音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以后的教学方案改革中查漏补缺。

2.3将纸质作业改为口语作业

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在布置任务时,通常是让学生课余时间做多少习题,背多少单词语法规则,很少会关注到语音作业,要改变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多布置一些实际口头训练作业,比如安排学生自行分组,组员之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口语对话,发表各成员的看法,再确定一个小组代表,将对话结果在课堂上分享,或者是师生之间就某一热点话题展开辩论,让学生与老师的语音进行碰撞。这样既改变了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音水平。

篇9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人才发展需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全面开展实践性强的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了解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服务作用,不断探索语文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途径。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学生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目前,由于中职院校盲目扩招,导致了中职生学习水平整体下滑,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良莠不齐。而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进中职院校,主要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对语文等文化课压根儿就没有兴趣,许多学生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被动接受一切教师灌输的知识,被动地死记硬背,被动地应付考试,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教学主体性和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中职院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几乎是不分专业,所有的专业都统一使用相同教材,参加相同的考试。专业特色被完全遮掩和抹杀。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很少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基本上实行一刀切,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种种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由于中职生和普高生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他们的教育也存在本质差别。中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征和规律,重新审视和思考语文教学的作用,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二、中职语文与药品营销专业教学结合的路径

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入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弥补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不足,对中职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利用专业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分层。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中职院校药品营销专业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基本相同,教师要结合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定,通过语文教学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尽量多涉及有关药品营销专业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帮助,打造个性化的职业特点。由简入繁逐层设置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职业模块和能力拓展模块,根据药品营销专业的特点来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语文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际状况,了解学生的优点和潜能,针对学生具体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挖掘药品营销专业学生的语文潜能,拓展学生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

发展相关教材,寻求最佳结合点。由于不同专业对语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要求,全方位寻求专业教学内部的职业因子,找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制定针对性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自行整理文章线索,对文章内容和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制成资料卡。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各自的资料卡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们能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在药品营销专业教学中融入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能够了解药品营销课程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融入。职业意识就是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兴趣。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创设与药品营销相关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避免出现学生出于无奈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未来工作中必须要忠于自己职业,恪守职业道德。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问题

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幼儿的舞蹈训练中来练习自身的自然形态,使舞蹈的节奏感、灵活性和视觉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发展。就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舞蹈水平都比较薄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水平,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少

舞蹈是一门技能课,有着不同的舞蹈分类,每一种舞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其表现的形式。因此,每一种舞蹈有着独自的课程和训练方法。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是不同的舞蹈得以充分的表现。作为一名学前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全面的了解舞蹈知识,了解不同舞蹈的表现风格和舞蹈特征。然而,大多数高校每周的舞蹈只有一、两个课时,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远远不够。开设的课时少,自然使训练时间大大的缩短,致使教学内容大量的压缩,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一直关切的问题[2]。

2.学生基础差

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舞蹈基础,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更少缺乏,严重的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舞蹈训练的角度而言,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训练中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学生在训练的过程遇到很大的困难,反复练习的效果也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致使舞蹈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3.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开设是必然的。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完全的适应学前教学,盲目的借鉴,使的学前教学专业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教学。学前教学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舞蹈教学能力和编排能力,和专业的舞蹈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舞蹈老师还是以艺术院校的标准来教学学生,最终出现学生只会跳不会教的现象。

4.课程评价单一

课程教学的评价单一,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老师单一的评价学生,而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评价,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舞蹈的创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不只是单纯的依靠成绩做以评比,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1.因材施教、因业选材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都比较差,有的甚至是零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身体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把握好教学进度,不能急于求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的艺术院校,专业的艺术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表现力为目标,而学前教育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巩固舞蹈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本质。

2.加强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

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课程的教学与其他院校的训练是有很大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群体是幼儿,因此,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学生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具体设置的课程有:学习儿童舞蹈、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等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舞蹈准确的应用到教学中[3]。

3.加强实践练习

实践联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节目进行各种舞蹈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另外,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学生的实习活动,让学生走进幼儿园,进行学习和观摩,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去感受和领悟,这对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岗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可以请有相关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论

总而言之,幼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为了教学更多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舞蹈作为学前专业的必修课程,自然不可忽视。因此,舞蹈课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现状而言,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中,老师要全面的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