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

篇1

关键词:贸易;生态环境;污染;效应

收稿日期:2011-10-31

作者简介:李茜茜(1985―),女,宁夏中宁人,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18-03

1生态环境现状

1.1水污染严重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28.3亿t,同比1994年增加47.8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6亿t,同比1995年下降2.44%。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76.3亿t,比1995年增加16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399.5万t,比1995年增加100.25%。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52.3万t,同比1995年增加20.05%(图1)。全国7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及辽河)有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其中海河、辽河污染最为严重。

图11995~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

1.2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型城市属烟煤和汽车尾气并重型。2010年全国监测的522个城市中,315个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空气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占60.3%;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52个,达29.1%;劣于三级的城市有55个,占10.6%。2010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为210 525亿标m3,比1994年增加215%。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 585.2万t,比1994年增加13.1%。烟尘排放量1 198.4万t,比1994年下降10.69%。工业粉尘排放量911.2万t,比1994年增加16.67%(图2、图3)。

图21994~2010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图31999~2010年全国SO2和烟尘排放

1.3土壤污染不容乐观

据统计,2010年我国受到工业“三废”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和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 186.7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每年损失粮食240亿kg 。工业废弃物往往造成地区性土壤污染。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9亿t,比1994增加128.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 598.7万t,比1994年减少69%。这些废弃物不但侵占大量农田,而且因其多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土壤[2]。

2生态环境污染的贸易效应分析

2.1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

(1)贸易活动源于分工,同时也强化了分工,促使经济规模的膨胀。贸易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赖于各国经济活动中的分工。而在短期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生产分工的专业化。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经济规模的扩大,直接加剧了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加大了一国贸易和生产对其生态环境索取的依赖性。

(2)贸易活动不但使得生产活动得到扩张,同时也使国民福利得到改进和强化。不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均认为贸易提高了整体经济的产出和国民福利。贸易和经济规模的扩张也使消费规模膨胀,而许多消费品在消费时和生产资料的消费一样也会产生污染。贸易活动的扩张从消费渠道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

(3)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运输活动,会随着贸易规模的膨胀而扩张。运输业是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产业,而贸易规模的扩张在运输技术和产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会无条件的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贸易本身的活动也加剧了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

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出口贸易额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26位一跃为2010年的第1位,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提升到了2010年10.5%,成为真正的贸易大国。2011年仍然保持了了较高势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外贸易作为拉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作用在内需不足,民间投资不旺的情况下凸显。贸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也由1978年的3 624.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20.94万元亿人民币,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扩大了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

2.2贸易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

贸易对于生态环境具有结构效应,主要表现在FDI和跨国公司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也可能使得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结构效应凸现。FDI和跨国公司的进入,往往使得东道国的要素禀赋发生相应的变化。通常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带来相应的资本,增加东道国的资本存量。尤其是在现阶段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多的偏离要素成本因素的条件下,其引发的东道国产业结构与分工的变化会更加显著,其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偏向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比重逐渐缩减,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发展,农业的缩减,工业的扩张固然会对我国环境产生影响,工业的发展将促使环境污染的增大。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后,我国GDP增加了近两万亿元人民币,其基本为工业产值。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变将能促使我国整体污染水平提升,于是贸易的结构效应严重。

2.3贸易对生态环境的技术效应

贸易对于生态环境具有技术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东道国的厂商通过“干中学”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生产技术有关的贸易则直接提高了进口国的技术水平,增强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这些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成为贸易对环境技术效应的重要组成。尤其是直接与环境保护有关贸易活动则直接对环境的影响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2)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政策和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直接或间接的提出了对于生产活动中环保技术水平要求。这直接刺激了生产活动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技术投入,强化贸易对生态的技术效应。贸易对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响应是一种良性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只是一种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国家,所拥有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在商品链中是属于污染最重、价值最低的低端。因此,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而使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3改善生态环境的贸易策略

3.1各地因地制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差异化发展

各地经济结构的重型化和趋同化,是造成我国环境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要改变全国散布的工业污染点的情况,各地必须因地制宜,明确城市经济定位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地方也应依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有实力的地方应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升级。

3.2利用贸易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缩短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污染

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我们不主张为了环境而放弃经济增长,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利用贸易的发展,加速实现工业化进程,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产生的压力。利用贸易的生产技术等直接效应和收入增长等间接效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而缩短工业化对环境污染的总量和时间跨度。

3.3建立环境污染资源交易制度,明确环境资源的污染权限

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公共资源所导致的所有者缺位问题。鉴于在所有权上不可能作出调整,因此我们建议通过建立污染权力交易市场来明确污染权限,规避所有者缺位问题。这需要政府和协会组织建立一整套有关环境污染排放指标的考核和分配体系。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但也是最迫切和最根本的。

3.4积极利用符合国际规则的贸易政策来构建我国环境保护系统

篇2

绿色蓝天。

“绿”就是绿化的意思。电影《2012》就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家园。[山崩、海啸、地震、火山爆发、冰冻等等全部汇集到一个片中,让人永生难忘的是城市毁灭的大场景。除了冰冻之外,其他的灾难倒真是出现了。你所谓的冰冻应该是火山灰弥漫世界,曾经的古城庞贝就是灭亡于火山灰的,乍一看到真像飘雪。]

玛雅人预言:2012年12月21日,太阳下山后,只有非洲和中国西部少数人将看到第二天的黎明。

古往今来,地球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她的儿女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她的儿女竟然为了自身的利益,弄得她千疮百孔。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母亲;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拯救地球母亲”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其实,在地球上没有绝对的废弃物。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循环利用。但是人类的介入,使这个循环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不能循环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的发泡饭盒。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样地球的资源就会被消耗完。那么,地球就危险了。保护的措施应该是尽量的接近地球的自我循环。预防应该是多做些“远视”,不要老是盯在经济目标上。应该从人文和自然的角度出发。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当前,不但要加强和扩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状,即受人类影响较少的生态系统,通过人为的保护和再建、使其维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视人类在认识化学物质毒性问题上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各种比学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一个防止污染环境的安全措施,更应当寻求无污染的生产方法,制取无毒性的化学产品,显然,这是给化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更难的任务。

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已经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这样,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领导下,我们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环保”知识、为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而共同努力。

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篇3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海洋环境;生物监测

中图分类号:TF0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15-01

近年来,全球海洋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频繁发生。重金属、有机氯等污染物随着食物链积累,受污染的海洋食品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环境质量充分反映,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标志物是指由于生物体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任何可以测定的变化,包括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多方面。将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环境监测中,通过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和测定,将能获得有关化学暴露、生物响应和污染效应之间的定性和定量相互关系的信息,从而对海洋环境进行预警与评价,并最终获得对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依据。

1 海洋环境中生物标志物种类

1.1基因类标志物

严重、长期的污染可以导致生物体核酸的损伤,部分核酸的损伤可以遗传给后代,导致物种畸形,甚至物种灭绝,常见的核酸损伤包括DNA链的断裂、加合、核仁的损伤等。Ching等通过室内暴露实验,证实苯并芘(3 ppb)对贻贝的DNA产生损害,使得部分核酸呈现不可逆断裂[1]。Wise等发现纳米银造成青鱼的染色体非整倍性增加,并对后代造成遗传损害[2]。他们推测,DNA的变异表征在某种尺度上可反应海域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的严重程度。德国学者也发现,三文鱼DNA加合现象可用于莱茵河污染源的预警[3],且认为分子水平(DNA或RNA)的指示物具有清晰、明确、特异性更强的特点,避免了后续翻译与修饰过程中的干扰。

1.2蛋白类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中,蛋白类分子报道最多,其中尤以各种酶类为甚,包括脱毒酶、抗氧化酶、激素代谢酶等。抗氧化防御体系是动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ROS)清除系统,主要包括抗氧化酶以及小分子抗氧化剂。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活性或含量可随污染的胁迫而发生改变,因而其活性和含量的变化可间接反映环境胁迫的存在,是环境污染胁迫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关于海洋动物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研究也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包括乙氧基异吩恶唑-脱乙基酶(EROD)、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法国海洋监测系统已将鲽鱼体内EROD作为检测EDCs的生物标志物,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抗氧化系统中的重要酶类,起到生物转化和解毒的作用。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是机体中催化外来物进行代谢的主要酶系,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反应,清除异质类物质并将其排出体外。

1.3细胞类生物标志物

1997年,Thomulka和Lange利用海洋弧菌作为模型评价,借助其在不同水体环境下自身的发光特性,来评价硝基苯和三硝基苯的复合污染。当生物体内的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细胞会产生相应的代谢和毒性反应,细胞内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监测中暴露和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溶酶体膜的不稳定可被用作环境胁迫的标志物,溶酶体体积的变化是一般环境胁迫综合作用的一个良好指标。以贻贝为例,血淋巴介导的吞噬作用是清除体内异物的主要方式,在金属微粒和纳米微粒的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生理运动由血淋巴来行使。进一步推测在非溶性污染颗粒中,血细胞的吞噬能力是一个良好的表征,它可以帮助人们鉴别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处于溶解状态还是非溶解状态。

1.4海洋植物类标志物

随着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在一些非动物物种中发现了新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它们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海区重金属污染的情况。重金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后,一旦被藻类吸收,将引起藻类生长代谢与生理功能紊乱,抑制光合作用,减少细胞色素,导致细胞畸变、组织坏死,改变天然环境中藻类的种类组成。Hutchins等的研究发现通过测定莱茵衣藻中铜的含量,能够反向推导水体中铜的含量;由于植物相对固定的栖息环境,适合于用作长期的原位监测。海洋微藻研究中,Torres等[5]总结了前人利用藻类作为生物标志物的工作和藻细胞身上特殊的酶学标志物。通过分析水生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研究其生理、生化反应及积累毒物的特点,可以准确地判断水体的污染性质和污染程度。他们认为相比于鱼类、贝类、蟹类,海藻具有更强的污染物累积和放大效应,更能反映源头的污染状况。

2 环境监测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以反映生物系统在环境污染物的作用下,发生在分子、细胞及个体水平上,各种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对分子、生化和生理水平上不同生物标志物进行测定,不仅有助于确定生物体所暴露的环境的污染状态及其潜在危害,还可为环境退化提供早期预警,对评价水体污染和水体生态系统早期预警显得非常重要[6]。

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对化学污染物具有不同的特异性。例如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的活性能被重金属铅特异性的抑制,即铅暴露与ALAD的活性抑制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相关关系,因此,ALAD的活性抑制就被认为是指示环境中铅污染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3 洋污染监测生物标志物现存的挑战

尽管生物标志物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获得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生物标志物作为海洋环境监测工具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理想生物标志物仍在筛选之中。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获得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是不容易的。在实际的监测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需要值得重视的问题[9]。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一种生理活动的响应可能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因此,生物标志物的专一性问题就存在质疑。生物监测未能很好地克服对设备的高要求和对成本的高依赖,现行生物标志物的数据集中在有限的模式生物,要丰富和扩充标志物的数据,会给后续的建库增加了成本。因此,现行的成本压力依旧是限制生物标志物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4 展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生态监测已在不同尺度的水体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少进展。用适当的指标来表征这些反应,可以对污染的状况和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生物标志物对海洋环境系统的监测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污染的综合生物学效应,与化学和仪器监测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综合效应,将是未来环境监测中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Ching EW, Siu WH, Lam PK, et al. DNA adduct formation and DNA strand breaks in green-lipped mussels(Pernaviridis) exposed to benzo[a]pyrene: dose- and tim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Mar Pollut Bull, 2001, 42(7): 603-10

[2]Wise JP Sr, Goodale BC, Wise SS, et al. Silver nanospheresare cytotoxic and genotoxic to fish cells. AquatToxicol, 2010, 97(1): 34-41

[3]Wirzinger G, Weltje L, Gercken J, et al. Genotoxicdamage in field-collected three-spined sticklebacks(Gasterosteusaculeatus L.): a suitable biomonitoringtool? Mutat Res, 2007, 628(1): 19-30

[4]Torres MA, Barros MP, Campos SC, et al. Biochemicalbiomarkers in algae and marine pollution: a review.

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经济发展的所需要资金和技术缺口,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新乡地区同样也有不少外商直接投资。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2014年外商投资8.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2015年外商投资9.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的增长,新乡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在下降,以常见的雾霸天气为例,2013年平均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近十二分之一,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给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但也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使新乡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二产业又包含了大量的的污染密集型产业,更是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外资如何影响新乡地区的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FDI和新乡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FDI的引入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一般认为一个地区FDI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影响环境。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能源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还由于"污染避难所"效应,东道国的环境规制较弱,民众的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成本比较低,相比较而言具有成本优势,因而大量的外资涌入到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增加,民众会更加的关注环境问题,购买环保产品,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技术,政府在收入增加后也会加强对环保的投资为度,这又会改善环境;外资进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给东道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和本土企业的合作中,他们会对下游企业提出更高的环保标准倒逼下游企业进行清洁环保技术的研发,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也会对上游企业进行技术援助,送也会减轻或改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新乡地区FDI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乡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FDI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尤其在新乡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外资进入规模会进一步扩大。FDI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经济规模、市场结构和技术影响到环境;第二产业比重扩大会加重环境污染,而技术外溢和技术进步则会抑制环境污染,经济规模在不同阶段的环境效应不同。研究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于环境有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新乡地区把握经济和外资政策、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是GrossmanandKrueger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影响时发现的,人均国民收入与环境质量呈"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产规模扩大和消耗的资源增加加剧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得到升级和优化,生产技术得到革新,绿色环保技术得到普及,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大量国内外学者受EKC模型影响,运用各种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多符合EKC模型。经济增长和环境不只是“倒U”型关系,还可能有其他形状,如“N型”和“倒U+U”型等,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环保力度、城市化水平、环境投资和产业结构都可能会改变EKC曲线的形状。

“污染避难所”论或者说“污染避难所”效应是指由于母国通常具有严苛的环境政策,企业的环境成本很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流向那些环境规制比较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剧了东道国的环境污染。由于母国通常有拥有比东道国更先进的技术和和环保管理体系,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带来了环保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东道国实现清洁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或者改善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FDI环境效应的"污染光环论"。

FDI的环境效应是复杂多维的,FDI的环境效应不是简单的非正即负。根据一国经济发展阶段、跨国公司清洁技术的转让程度、居民收入水平、环境政策等情况,从辨证、动态的角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延续了国际上通常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FDI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程度,牺牲环境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长期,FDI给中国带来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减轻了环境污染,FDI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且通过国内学者的研巧可以发现FDI对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的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FDI却减轻了环境污染。陈建国、迟诚和杨博琼发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满足"污染光环"的基本特征,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了趋势,满足“污染避难所”的基本特征,这与外商投资进入西部地区较晚和国家目前大为开发西部地区有一定关系。

本文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带来影响,进一步,对通过因果关系检验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影响。具体流程是: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控制变量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若不平稳则进一步对同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只有变量平稳或者存在协整关系才能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判断其稳定性之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而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动态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新乡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区域整体层面和H个子地区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既能了解总体状况,又能了解地区间影响差异。就进一步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新乡地区的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而言,本文从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从整体层面来看,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减轻了环境污染,表明在整体层面上该区域引资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差异较大,从而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影响的差异较大。因此,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对新乡整体来说都至关重要。新乡区域第一产业整体利用FDI不足,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引进外资比例仅在1%左右,应鼓励外商进入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FDI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在5%和8%以上,对该地区环境污染带来较大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应该多引导外商向第三产业倾斜,从而优化引资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所有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该背景下新乡地区也积极引进外资。近年来,由于中国低廉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外资更大程度低进入,并纷纷选择新乡地区制药、水泥、造纸等污染密集型行业,低质量的引资给新乡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符合目前新乡地区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策略。因此,当前新乡地区的引进外资的目的要转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引资过程中注意鉴别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严格控制外资进入两高企业,促进新乡地区产业升级。另外欧美国家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环保的管理体系,而新乡地区从欧美地区吸引的外资的数量明显较低,加强对欧美外资的吸引并引进优质外资,有助于新乡地区学习更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管理理念。

根据新乡区域吸引外资状况可知,各地区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和本身的产业结构类似。由于一个地区拥有越完整的产业链条,越有利于获得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引资结构就越完善,从而越能吸引外资进入。因此,在新乡地区进行功能疏散和产业对接时,应该关停和重组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产业在进行对接时要注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较合理的对接。

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以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的方式屡见不鲜,新乡须加强环境监管强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质外资企业的流入。另外,一些外企在国外严格的环境管制下采用了清洁环保的生产技术,但是引进新乡地区后也会由于环境管制力度不强而导致其实行两套标准的恶习。提高新乡的环境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让外资提高自觉性,带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同时带动国内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目前要确保《新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的实施,将全部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积极推动新乡地区的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乃磊,李帅.FDI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巧[J].统计与决策,2011(10):130-133.

[2]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10):110-117.

[3]陈延斌,董大朋,陈才.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50-54.

[4]程瑜,王玉玲,闯敏.FDI与产业结构升级:西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7):122-125.

[5]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4):101-108.

[6]丁继红,年艳.经济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剖析一一以江苏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巧,2010(2):64-79.

[7] 李晓钟.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9):6-12.

[8]郭军华,李帮义.中国经济长与环境污染的协整关系研究――基于199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281-293.

篇5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法律;对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可持续发展都在大跨步日新月异。全国各地的农民物质以及精神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与此同时在也出现了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正在遭受污染的威胁。因此,怎样治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恢复那里原有的天蓝地绿水清,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一)农民滥用农业生产资料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民为了快速增产增收,普遍、大量使用了化肥、农药以及农用薄膜等,过量的化肥、农药残留在农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很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与焚烧,严重造成了的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从而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产生灾难性后果。这样的场面不仅造成农民经济损失、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化过程中,养殖、畜牧业的大规模发展,动物排泄物、饲料残留物、植物秸秆等残留物大量增多,这些残留物通过水产畜牧的生物链循环进入大气、土壤,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现在农村生活开始形成集聚效应,而因为原来的分散随意的生活习惯,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放置,造成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缺乏规范的收集站点和排泄渠道,形成许多了露天的垃圾堆和污水沟,严重污染土壤、空气和水体。

(四)城市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城市污染已经越演越烈,进而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农村。城市大量无法消化的工业废料、废水、生活垃圾先是污染河流,进而垃圾占用耕地,使得农村脆弱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一些企业的有毒废弃物通过非法渠道全都排往农村,蔓延的各种污染源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广大农村的生命安全。

二、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从法律角度来看,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他们对环境污染的后果理解的不够深刻。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环境保护的宣传,倡导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提升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治理和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参与环保的行为,把保护环境理解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而言之就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

(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法制化

由于农村污染源复杂,要堵住源头,唯一的措施就是加大立法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的进一步恶化。比如从基层入手,将农村治理纳入法制化程序,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对农村环境保护法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作出相关规定。并尽快制定配套的,违反这项法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相应处罚措施规章,做到奖惩分明,保障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

(三)严格执法,坚决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泛滥势头

法律法规制定后,下一步就是执行的力度问题。首先要培训一支有责任心的执法队伍。第二就是要设立相应的农村执法机构,特别是乡镇等基层党支部要建立专门的环境执法大队,专人负责。第三要根据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特点和规律,摸索一套行之有效执法方式,堵疏结合,以预防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最后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公信力和执法透明度达到新层次,才能使农村环境执法活动真正走向正规。

三、结语

对于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渗透性、传播性,一个小小的局部环境的破坏,都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问题从而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都会因此受到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着全国乃至全球的重大意义。倘若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其危害势必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影响到每一个人。关注农村、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保护农民环境权益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与否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祖国乃至整个地球。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城乡污染转移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篇7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具体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会列举出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危害。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掌握生物学习的一种方法――调查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规范性语言表达能力、调查报告的撰写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环境污染的调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观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高尚情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环境污染的危害,本课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利用较多课外时间和开发社会资源开展我县城区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分组、任务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就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教学难点: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本节课的难点,主动参与和自觉行为更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设计

(一)调查分组课前两周明确调查方向,建立5个调查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别明确每个小组的调查任务。分别为:1.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及成因;2.我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状况及成因;3.我县城区生活、工业固体垃圾生产处理状况;4.调查我县改革开放二十年前后清溪河生态变化情况;5.我县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现状和规划。

(二)调查方法各组调查内容和任务,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到县环境监测站调查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及情况分析;到县环保局了解我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来源、日用量、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及成因;到县环卫所,调查我县城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日产量、处理方法及相关危害;查资料(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及相关后果,我国自然保护现状)。

(三)调查资料的汇总、归纳整理、分析

1.第一小组获取了我县两个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点位空气质量年度报表,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得出结论: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状况大多良好.有时呈轻度污染,少数时间中度污染,其原因主要是交通、建筑扬尘等。

2.第二组同学调查我县城区饮用水源、水质状况及主要污染源的情况总结如下:我县城区主要饮用水源来自两个水库。主要污染源及现状:①工业污染源:主要是钢铁厂、煤矿、屠宰场,②生活污水,主要是两个场镇人产生,沼气化率低;③养殖业因承包户用磷肥、氮肥和动物尸体进行肥水养鱼造成水质恶化。④长葫水库集雨区工业污染源有钢铁厂,气体厂,屠宰场;业废水中污染物有氨氮化合物、挥发酚、石油类、悬浮物等。屠宰业生产废水均未得到有效处理,没有实现达标排放;⑤淀粉加工污染:集雨区中有14个淀粉加工点;⑥水上运输、机动采砂船和抽砂作业造成油类污染。

3.第三组同学到县环卫所调查县城生活、工业固体垃圾的生产、处理情况整理如下:我县城区生活垃圾、企业生产各种废弃物,炭渣等主要是靠环卫所垃圾车清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填埋场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危害。

4.第四组的同学查询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实例,汇集材料整理如下:①臭氧层破坏: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发病率增高;②温室效应:可使极地和高山冰川融化而引起海平面上升,③酸雨:可影响植物生长、并造成植物死亡、导致鱼卵不能孵化,它对建筑物和桥梁的腐蚀破坏也很大。④生物富集作用:有机氨农药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但是通过水―水草―浮游植物―小鱼―肉食性鱼,这样一条链,可以成千上万倍的富集。⑤生物体富集作用:水质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如水花、赤潮。⑥白色污染:不易自然分解,降解周期长,降解会产生有毒物质,残留于土壤、水源、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危及人类生存。

5.第五组到县人大城建办公室调查我县近期县城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摘要如下:①已经完成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②城区建立垃圾日清日除制度,垃圾分袋制度,加垃圾填埋场的清理、消毒、防疫工作、完善填埋场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城区公交车、出租车完全使用液化天然气,严格车辆报废制度和检测制度。④强化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环保、卫生、防疫、城建的部门的环保设备的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明确相关责任。⑤加强环保法律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在学校、城区广泛开展各类环保活动。

(四)教学实施

1.多媒体教学软件《热带雨林》《非洲沙漠》《挥师三江》的片断播放。获得信息: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良好;沙漠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甚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环境差;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家园;

2.分组汇报相应调查报告:交通、建筑、工业扬尘是造成县城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污染状况随季节变化因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县城城区生活用水水质较差,有大量有害物质进入,主要原因是工业、生活污水进入水源聚集区,城区生活垃圾主要是外运堆埋处理,造成垃圾场传染病扩散,空气、水源污染。目前还存在全球性的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富集现象、富营养化、白色污染、光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毁坏我们的家园;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大批改善人居环境的措施正不断地得以落实。学生分组汇报其他补充、评价,教师最后完善补充给予激励性评价。

3.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学生在自学教材和参与调查的基础上,自主完成本节课知识目标:①环境污染的种类、危害;②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与我们的责任。教师总结提升: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得健康正受到威胁。

4.课后巩固:学生自制宣传小报一期,主题:《我爱我的家园》,内容包括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预防措施、倡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环境污染 库兹涅兹曲线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家。1979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仅有0.86亿美元;到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3.95亿美元。

大规模的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外商投资工业污染的影响,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特别是城市的空气污染迅速恶化。根据总资产核算,2006年中国三资企业39.48%的资金都投向了污染密集型行业(根据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居民缺乏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

由此,引发了这样一些问题: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对我国的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状况是否存在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否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和行业选择有关?本文收集的最新数据随机绘制个别省(或直辖市)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对国外的“污染天堂”假说进行验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管制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库兹涅兹曲线验证模型

(一)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产生

库兹涅兹曲线(KC)是一实证型经济理论。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做出了大量统计分析后,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兹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由此推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收入差距较小,但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又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收入差距是先扩大再缩小,这表明收入差距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定量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出现相似的情况,但同其他国家相比,最大收入差距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1992年,格鲁斯曼(Gene Grossman)和克鲁格(Alan Krueger)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中空气污染浓度和水污染浓度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GDP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GDP的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1995年,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环境后果》一书发表了环境库兹涅兹权限(Environmental Kunzites Curve 简称EKC)假说。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污染水平会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而扩大;当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后,污染程度或者说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也表现为倒U型,我们称之为环境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

为什么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会产生这种效应呢?对于经济关系与环境污染指标所形成的倒U型曲线理论解释,经济学家们主要从经济规模效应、消除效应与结构效应三方面来分析。

经济的发展,需要投入很多资源来提高产量,也就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副产品:废水、废气等的排放量快速增加,从而使得环境质量迅速下降。随着人均收入的迅速增加,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就是规模效应。

当一国经济处于发展初期、国民收入较低时,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为了使人们脱离贫困,改善生活水平,政府更多的是考虑发展经济,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该阶段的工业发展多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环境也成了一种消费品。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也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开始知道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从政策方面来看,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而言,环境污染与收入水平呈现单调递减的关系。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应提高,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从而使污染物排放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对于政府政策产生的这种效应,有人称之为消除效应。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一些落后的产业会从经济舞台中退出,而一些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会产生。开始,多数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增长比较缓慢,环境污染较少,环境质量很高。但是,随着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时,资源开采的速度很快,但其利用率不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大幅度增加,因而导致环境水平急剧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产业结构开始得到调整,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能源消耗少、污染低的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环境污染得到改善。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产业结构效应使得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现倒U型。

由于经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消除效应,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在图中呈现一种倒U型的关系。

(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验证

分析从2000年到2008年整个中国的人均GDP和SO■排放量数据,看二者是否具有倒U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征。

在SO■单位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图中,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以SO■/GDP为纵坐标。之所以采取SO■/GDP来定义纵坐标,是为了和前面的计量模型相对应。我们选取的是相对量,而不是SO■排放量的绝对量,来考察二者的关系。

通过作图,可以看出,从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并没有出现倒U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而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SO■的相对排放量在不断减少。2000年到2004年曲线较陡,从2005年开始曲线开始趋于平缓。说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SO■的相对排放量下降的速度在放缓。

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来找出人均收入和SO■排放量的关系,看齐是否具有倒U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征。

选取的北京市和广东省作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大省,其利用外资情况和全国利用外资情况差不多相同。仍然是以SO■/GDP为纵坐标,以人均GDP为横坐标,从而绘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图(如图1和图2)。

两个省市的曲线都不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倒U型,都成斜向下的趋势。说明SO■/GDP与人均GDP呈反相关。这和整个国家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SO■的相对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北京市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开始下降的较快,在2004年之后开始放缓,说明SO■的相对排放量下降的速度在下降。广东省的下降趋势比较平缓。

我们认为,之所以人均GDP和SO■的相对量没有出现倒U的关系,可能与选取的年份和跨度较短有关。

三、结论

通过库兹涅兹曲线图验证,外商直接投资和GDP都与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呈反比关系,每单位外商直接投资和GDP的增加带来的二氧化硫增量是减少的。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服务部门等第三产业,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呈下降趋势,这与之前的一些学者的正相关结论不同,但本文所得结论与预期假设比较一致。而在变量选取方面,由于个别变量不好统计,比如环境管制、国内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也会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因此存在由于遗留变量带来的异方差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和空气污染的状况,提出如下建设:

调整引资政策,注重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严重短缺,国家的引资政策较为优惠,FDI的大规模流入确实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由于国家的低环境标准,有大量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的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如今,我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资金已不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国家应调整引资政策,应尽可能地引入“清洁”FDI,逐步减少污染严重的项目的引入,对某些危害人体健康的产业应禁止引入。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可评估、可衡量的环保标准。尽管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资源法律,但是环保法律仍有很多方面不尽完善。例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环保法律之一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决策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又由于环保标准特别是空气污染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的不可评估性和衡量性,从而加重了环境污染。

尽快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传统“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地方政府迫切希望利用外资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盲目追求外资数量上的扩张,忽视外资质量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污染行业提供了便利。因此,必须尽快推行并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以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3(3).

[2]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

篇9

关键词工业结构;大气环境效应;LMDI分解方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灾害的频发,人们逐渐意识到能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2-3]。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4]、Torras[5]、Selden[6]等学者通过分析经验数据先后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Stern[7]研究1973-1990年64个国家SO2变化驱动因素后发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增加排放的作用,贡献率达到14%-22%。Llop[8]运用环境投入产出法研究1995-2000年西班牙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影响,表明产业结构对污染物减排作用明显。Grossman与Krueger[9-10]等学者采用分解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经济规模效应、行业内技术效应和经济结构效应对污染物排放变化的贡献率,这种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当前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分析。我国学者钱雪亚等[11]通过研究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的边际效应以及相关性,认为工业结构调整减缓了环境质量的下降速度,王海建[12]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技术变动、需求结构变动对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刘文新、张平宁等[13]以资源型城市鞍山市为例,分析三次产业与环境污染物的互动关系,表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对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大。贺丹等[14]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分析污染密集型产业变动引起的环境效应。总体来看,尽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目前对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仍然很薄弱,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单一产业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作用渠道与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研究,缺乏对三次产业整体以及更细产业门类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评价;在研究区域层面上,对市域、县域产业结构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研究较多,缺乏对省域层面上产业结构变动的环境效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分析较多,缺乏定量研究。

伴随着经济规模高速和超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大气环境质量的恶化首当其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产业地域布局的核心,工业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鉴于上述研究背景以及山东省的实际状况,本文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1991-2011

年山东省工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大气环境效应,为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2.5%提高至2009年的46.59%,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22亿人,已建成较发达的城市体系。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城市化率为46%,我国已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城市不断涌现,尤其是特大城市的不断涌现,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用地紧张、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城市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同时,如何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EKC假说是指在经济发展早期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即环境压力和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这种关系与库兹涅茨提出的收入差别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相似,所以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

    图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EKC假说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1995)和Krueger提出[1],他们在1991年对60个国家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发展关系呈倒U型,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假说成立。他们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是因为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这对环境产生了负面效应,但同时经济发展又通过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及结构调整效应减少了环境污染物排放,因而改善了环境质量。

    自EKC假设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验证该假设的存在与否。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例如在研究发达国家地区,如美国、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2]地区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基本符合这种倒U型关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然而有些学者提出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还存在着U型、N型等其他关系,如Inmaculada(2004)[3]在对OECD国家的研究中印证了Pezzey(1989)和Opschoor(1990)提出的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与“先上升——后降低——再次上升”N型曲线关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区域的角度来专门实证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关系,他们选用一些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这些指标随人均GDP的变动情况,回归方程主要选取二项式、三项式和对数方程,通过对地区的EKC进行实证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区在某个阶段的环境经济演替轨迹。如刘荣茂等(2006)[4]基于中国1991-2003年29个省级区域环境质量与人均GDP的数据,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等变量与人均GDP拟合方程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结果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人口密度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的污染物有不同的影响,而工业发展对这三种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比较大。

    刘燕等(2006)[5]采用1990-2003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进行了计量分析,同时考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之间表现为一种倒N型曲线关系,与工业废气之间表现为N型曲线关系,而只有与工业固体废物之间表现为一种倒U型曲线关系。同时认为出口同中国的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环境污染之间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国内学者围绕着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直辖市)层面上,但是对城市EKC曲线规律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不同城市规模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79个中等城市、29个大型城市和20个特大城市的城市经济、规模指标与环境污染的统计数据为支撑,构建2003-2008年的面板模型,以反映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经济的演替规律。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以往有关EKC的研究文献主要考察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而考虑城市发展规模变量的较少。国内文献认为,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了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EKC模型来量化城市规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将二次、三次函数与对数形式相结合,并加入GDP以外的城市规模因素。建立引入城市规模变量后的EKC模型为:

    (1)y环境污染水平:目前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多方面,为消除城市间污染类型差异,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2类环境污染指标来表征环境质量,分别记为gas、water,指标数值越大,表示环境质量越差。

    (2)pgdp人均收入。用各省市每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2003年为基准年进行平减处理,得到实际人均GDP,以消除通货膨胀等价格因素的影响。

    (3)area建成区面积,以建成区面积来衡量城市土地规模。

    (4)econ能源消费水平,用电力使用量来衡量能源消费水平,反映了城市对资源的消耗水平,间接反映城市规模。

    (5)save金融发达水平,用经过平减的年末金融信贷机构存款余额代表金融发达水平,以反映城市的经济水平。

    (6)dens人口密度,反映城市人口聚集程度。

    (7)indus工业发展情况,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

    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现象,对gas、water、pgdp、area、econ、save、dens等指标数据进行对数变换,而indus为百分率,不需取对数的处理。

    各变量的符号、单位以及数据的来源如表1所示。

    为考察不同规模城市不同环境经济演化规律,我们对119个研究对象按城市非农业人口进行了分类,根据我国1994年制定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按照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多少,把城市规模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其中,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辖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我国的一万多个建制镇均属于小城市的范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规划法》对于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已经不符合目前国情,因此,本文根据目前的城市发展情况与相关研究将城市非农业人口50万至100万的定义为中等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不满200万的城市定义为大城市;200万以上的定义为特大城市。

    按照此标准,可将119个被研究城市分为70个中等城市、29个大城市和20个特大城市,具体如表3所示。

    三、实证研究

    考虑到各个城市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差异性,为了消除异方差现象,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GLS)进行估计。同时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了逐步回归法以剔除不显着的变量。

    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时,需要对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比较,通过进行Hausman检验,在10%的显着性水平下,均拒绝了运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最终结果如表4-表6所示,分别代表不同规模城市因变量为lngas、lnwater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运用逐步回归法剔除了不显着的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获得了较高的值,调整后的R[2]均高于0.95,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根据具体模型的实证结果,对比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经济与环境水平的相互作用如下:

    (1)从长期来看,三类模型中,只有大城市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收入呈现了U型的关系;而中等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特大城市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变动关系均呈现出倒N型的关系;特大城市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呈正N型的关系。可见,三类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变动轨迹趋势都不符合传统EKC曲线,规模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变动特征。

    从短期来看污染物排放与人均GDP的变动轨迹示意如图2、图3所示。由图可知,2003-2008年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与人均GDP的EKC曲线中,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倒N型曲线的下降阶段,而特大城市则处于倒N型曲线的上升阶段;人均工业废水与人均GDP的EKC曲线中,中等城市处于倒N型曲线的下降阶段,大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特大城市则处于N型曲线的下降阶段。

    (2)建成区面积变量只与大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现了正相关,与其他因变量关系不显着,表明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土地使用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变大,一方面城区的扩建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新建城区人口的聚集与工业企业的建立对环境也产生了负效应。

    (3)能源消费变量与中等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5%显着性水平上呈正相关,能源消费每增加1%,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0.05%;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则关系微弱,不显着。

    能源消费变量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均污染物排放在1%显着性水平上呈显着的正相关性,能源消费每增加1%,大城市的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就会提高1.21%和1.23%,而特大城市的此两项指标会分别提高2.35%和1.46%。

    图2 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与人均GDP的EKC曲线的关系

    图3 人均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关系

    这说明城市规模越大,人口与企业的集聚程度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依赖度越强,对环境的压力越大,表明我国总体城市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的工作仍不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