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

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 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 经济改革

一.农村教育对促进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农村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如果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例提高1%,那么就可以促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提升2%左右;如果农民的普遍中文盲所占比下降1%,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1.2%。此外,世界银行也就基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由此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州农村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66%,农村经济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贵州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力以及生产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农村教育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及其子女在非农部门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让农民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改善并提高对应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将生产和经营有效结合起来,获得更多利润。简言之就是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决策和变革能力。所以说,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2.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农民收入的多少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基本、明显的标准,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在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能够让农民对与农业有关的基本科技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比较先进的耕种、灌溉和施肥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兴农,在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一个良好的提升;在非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可以让农民能够更为合理地对家庭资源进行配置,不仅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具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而且还可以提升其与人交际的能力,为农民向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转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扩大,进而促进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教育普及的越来越广的情况下,部分有初中文化的人在无力继续学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水平,可以更多的利用现有知识水平增加自身的收入,如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率,增加自身副业来提高收入,农村的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作用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以下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对教育的重视性,结合贵州当地的农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二.发展经济学中教育的理论支持

当代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体力的投资,这种投资是一中对身体状况的投资,以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为目标,第二种是智力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投资教育,对身体方面的投资远不如对智力方向的投资力度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来得明显,现在,为了明显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高和要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形成,我们国家将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经济学家将花费在物质资本上的资源看作是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重要投资,而不是将它看做是消费。在本文的研究中,集中分析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意义。国家经常对农村教育的整体投资不足,在不同的层次的农村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情况也处理不当,或是在农村内部无效率的使用有限资源。农村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是可以体现在现在的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及质量所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对农村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农村教育的活动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可以得以增长一种生产性的活动。将此作为一种投资,教育必然会增加无形的积累,这种积累讲藏在人的体内,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段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教育能显著的提高农村农业的人均产出,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程度越高,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也越高。虽然不一定都是教育产生的作用,而是由于个人的普遍能力越高,对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那样的产出就业会随之越高,可以教育无疑还是能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教育的回报率也偏高,而且在回报率中,私人的回报率总是可以高于社会的回报率,低收入国家不论是社会回报率(中级水平教育18%,大学教育水平13%)还是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23%)都高于高收入国家的社会回报率(中级教育水平11%,大学水平教育的9%)和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10%)。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当中教育是相对稀缺的商品。教育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质量的重要影响,并以此对在农村地区扩散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对当地农村的人口观念有着重要改变,并以此对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三.当前贵州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财政管理缺乏合理

贵州省农村教育中当前普遍采用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该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放置在了县级政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对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和办学效益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县。一方面,这些县大多都在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县级财政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即使改革之后,国家下拨了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但是却仍然无法完全解决下辖的乡、镇、村在义务教育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乡、镇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因为“以县为主”体制将大部分的农村教育管理权都交给了县级政府,既缺少经费,又没有什么实权的乡、镇、村在实际办学中逐渐形成“等、要、靠”的办事习惯,以至于影响到了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此外,“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省级政府财政在农村教育中的职责,以至于县级财政面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时,无法有效得到省级政府财政的及时支持和帮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贵州省现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农村教育的正常开展。

2.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缺乏是贵州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第二个问题所在。有相关调查显示,贵州省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存在教学硬件设施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适龄人口求学需求等问题。国家教育局规定,全国小学都应该统一开设计算机课和外语课,但是贵州省诸多的农村小学因为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以至于这些课程大多都流于形式;至于所提出的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根本无法实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接受农村教育的适龄人口越来越少,很多中小学校都因为没有生源而撤除。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撤除并没有改善农村教学资源匮乏问题,众多的中小学仍然没有配备电脑、语音教室,也没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图书室和实验室。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无法充分满足农村适龄人口的学习需求,而且对农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四.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

1.加强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调整并完善农村教育财政管理体系,是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基本保障。首先,对农村教育责任和权力划分上可以采取集权和分权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起由中央、省、地、县等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管理体系,在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并提升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其次,在进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到各县之间的实际差异,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最后,在循序公平、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在教育经费的实际分配中,可以稍微加大对一些经济收入不甚理想的下级政府的照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育经费匮乏的状况。

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改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对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如可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指标,为他们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其次,尝试建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教学制度。如规定乡村教师在任职一定年限,获得一定程度职称后就可以去城镇教学,又或者规定城镇教师在任职之前,必须在乡村任教一定年限等。再次,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以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主,在具体的农村教师再教育培训中,一方面,各地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保证起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校本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场所设在其所在学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培训经费,而且还不耽搁教师日常授课。此外,针对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可以从提升薪资待遇、给予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春花.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

[2]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重要性;现状;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4]蒋超楠,孔维一,刘源楮.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探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日益增大。尤其是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推进,东西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GDP差距都在迅速扩大。为此,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以促进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间多角度、多层次合作等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变西部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加强经济管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潮流。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会计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已日趋普及,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已得到普遍使用。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使网络环境下的网络会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但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影响,网络会计的发展基本上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一、西部民族地区会计发展的现状

会计既是一种管理活动,又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经济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现阶段,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比较单一,很多地区地处沙漠戈壁、雪域高原,山大沟深,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地区的影响和作用远远超过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等、靠、要”等保守、依赖思想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会计的管理及核算不需要复杂的会计方法,很多会计处理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复式簿记的算盘和账簿手工操作过程中。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主要适合于手工操作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管理人员及业务专业人员素质较差,只能完成一些常规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处理集中统一,缺乏灵活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健全,会计的内部勾稽关系、管理监督职能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的提供和反馈也比较滞后,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及财务信息资料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和应用,利用计算机处理财务会计工作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会计专业人员掌握计算机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水平较差。而且,即使采用电算化会计,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管理理念不强,也不愿意花费较大的成本和精力去学习、应用和掌握现代化的高新科技技术和手段。相应地,由于会计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发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对其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也应顺应历史潮流,改变会计的管理观念与核算观念,使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够快捷有效。

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网络会计的重要性

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长期封闭,在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要改变这种局面,促进经济发展,就要改革开放,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之势,作为经济发展反光镜的会计也相应地与此同步发展着。发展网络会计,已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原因如下:

(一)西部大开发及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内陆边远地带,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一般劳动力。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民族地区应解放思想,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并做好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有效的价值;必须注重和应用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西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外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参与,要利用会计为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西部经济开发。现在是科学技术与网络经济时代,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经济,横向融通,就必须首先改变原有的财务信息的处理与输出方式(现有的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建立网络会计系统可使企业及时提供比较全面的会计信息,而且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网络对其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查询企业详细资料,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类型后,针对需要,可对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以大大提高民族地区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输送,为西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西部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除利用国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外,还应该改变观念,放眼未来,利用国外资源并开拓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国际竞争力,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使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对外开放中起着信息沟通的作用。而网络经济是信息网络化的产物,它以知识、智慧为核心,以网络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网络的存在使现行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数据的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反映和处理。利用Internet与企业外部相关信息使用者交换信息已成为会计发展的趋势,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信息及网络信息,无疑会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会计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的需要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性的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加入WTO,西部民族地区的环境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国外企业的涌入,国际贸易的扩大,资本市场的开放,国际结算业务也将逐步增加,企业必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走出国门,融入国际,走兼并、联合或在国外设立子公司等发展道路。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主要依据,为满足国内外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使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应符合国际惯例。企业对外投资和融资时,不仅要提供国内财务报表,而且要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报表。企业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产实力、财务风险和资信状况,从而使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从国内扩展到了国际。网络会计信息成为国际市场各市场主体达成交易的重要媒介,并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在网络时代,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经济信息量倍增,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下的手工操作及简单的电算化操作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对经济事项的处理和会计信息的传递必须网络化,这样,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和传递更加便捷,共享会计信息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也为西部民族地区改变观念、拓宽视野、学习外来先进经验、迅速掌握经济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三、加强和完善网络会计工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篇5

关键词:商务旅游 地区 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26-03

商务旅游的产生,首先在于“商务”(Business)。从其英文词义而论,“商务”即“业务”的意思,商务旅游,即前往目的地处理公务,其内涵要比“经商贸易”的概念大得多。这是商务旅游与观光旅游最根本的区别。尽管当前商务旅行者中把商务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的比例有了明显的增加。但不管怎么说,旅游的前提还是靠商务的存在。没有“商务”,也就不存在“旅游”了。

因此,发展和促进商务旅游就不仅只是一个旅游行业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虽说中国的商务旅游在世界上不算发达,但至少已有一定规模,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如此。这些商务旅游的形成,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了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积极吸引外资,开展国际贸易,举办各种商务活动,才产生了“熙来攘往”的商务旅游人流。正因为如此,跳出旅游自身的圈子,从全社会的高度去构筑一个有利于商务旅游的整体软环境,这是启动商务旅游的战略性问题。这一点,对于正面临大开发的我国西部,尤为重要。

社会软环境,不仅只是对外商而言。东部地区的发展已大大超过西部,近年来差距更为悬殊。这中间固然与国家开放沿海城市的政策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创造了较好的商务旅游的社会环境。以上海为例,上海的地价、房价、劳动力价格、消费品价格都大大高于西部,若仅从成本开支算帐,上海绝非首选之地。但商务旅行者却对上海一往情深,究其原因,几乎众口一词:“上海的社会软环境好,令人放心,从立项开始到经营,没遇到过磕磕碰碰的事。”这种软环境,对国内商务活动也同样需要。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为商务旅游提供的软环境就不甚理想了。因此,西部地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为商务旅游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1)观念环境创新。这是最核心的创新。西部开发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全球化和全国化的竞争中发展经济。西部地区必须因势利导,把外部的新观念导入当地的开发。

政府主导的主体是政府,基础在市场,实力靠企业。政府主导的核心原则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育出一批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顽强拼搏、纵横捭阖、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独立企业。鉴此,政府主导型战略的内涵是观念主导、思路主导、政策主导和舆论主导,而决不是投资主导、经营主导和管理主导。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在西部开发战略中的定位,应该是设计师、策划者、牵头人、协调员和“吹鼓手”这样一些角色。

尽管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已经启动,但很多西部人仍把它理解成国家对西部又一次扶贫。面对这种可怕的“思想贫困”,就特别要强调观念主导。

(2)政策环境创新。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固然不足,但对内开放的门户更窄。东部资金要想进入西部大显身手,十分困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划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使沿海资金不愿进入西部。

西部地区自身如何制定公平、开放的政策,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藩篱来吸引海内外的资金和人才了。商务客人多,投资就多,生意就多,消费就多,财政收入也必然大大增加,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贵州省在引资推介会上承诺:“贵州对外来投资不设门槛,不搞限制,不受地域影响,不定股权比例。取消所有项目的保护性措施,一律向省外和海外投资者开放。”,是十分值得推崇的。

(3)法治环境创新。“以法治国”已是国策,西部的成功开发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从根本上说,政策只是局部的、暂时的,而法治才是全面的、长期的。在中国进入WTO后,更是如此。要激活商务旅游,必须法制先行。即一切都必须以法制的形式来规范,使商务活动依法行事,降低商务活动的风险,保障商务客人的合法权益。

(4)社会服务环境创新。服务,同样与投资者有直接关系。西部地区应加强全民开放意识、合作意识、友好意识和服务意识,创造全社会的整体的好客性,以诚信和热情的姿态让海内外商务旅游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令人称颂的口碑,这是西部开发成功的社会基础。

再说到酒店,进行商务旅游,酒店是基地,是窗口,是桥梁。因此,建设符合当代商务旅游需求的酒店,则是一项须有超前意识的工作。全球商务酒店不计其数,特色纷呈。但作一高度概括,就是两个方面,即hi―tech,hi―touch,前者指高新技术,而后者则可理解为充满情感的服务与沟通。

在跨世纪之际,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办公设备实现了便携化、快速化和网络化,传统的商务酒店,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雅高(Accor)国际酒店集团亚太地区总部通讯部经理彼得先生不无感叹地表述了这种现状:“在澳大利亚,许多酒店的商务中心门可罗雀,很难再生存下去。”

商贸活动正向全球化快速发展,面对庞大的商务客流,商务酒店要以满足当代商务客人的需求为切入点,从酒店整体的平台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商务服务,使商务客人高度满意。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1)增强商务设备设施的自助化程度。餐厅有自助餐,商务中心和客房――尤其是客房――则要有自助商务服务。随着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有一部分过去由酒店商务中心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来完成。因此,在客房里提供高速互联网的联接,对商务酒店来说,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万豪国际酒店集团(Marriott International)堪称是全球酒店行业中应用高新科技的“领头羊”,它旗下的酒店在客房和商务中心里提供24小时的STSN高速互联网服务,上网速度是传统拨号的50倍,且可直接上网。STSN系统还提供酒店设施、服务项目、餐饮特色、旅游景点、购物指南等详尽资料。同时客人还可方便地访问自家公司的网站、收发电子邮件、使用程序,从而使酒店真正成为客人旅行在外的办公室(A Office Away From Office)。有些高档酒店还在客房里配备了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作为全球酒店业顶级服务典范的Ritz―Carlton品牌下的饭店,也大大强化了客房高新技术的服务功能。如新加坡的Ritz―Carlton酒店客房就安装了伸手就能够得着的数据端口和电源插座,办公桌十分宽大,放置双线电话机,桌边除有传真、打印、复印功能外,还提供扫描仪,并配置可租用的手机。

酒店商务楼层的休息室,本来是供商务客人早餐和读报、休憩、喝咖啡的场所。现在已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休息室成了临时办公室和开会地点。酒店为之提供完整的商务设备并24小时服务。

(2)商务中心服务重点的转变。在发达国家看似有点萧条的商务中心并没有“寿终正寝”,而是实现了功能转移,即它不再作为提供商务服务的主要场所,而是成为技术支持和帮助的提供者。

在酒店业中,从金钥匙(concierge)的委托服务衍生出专为商务客人提供电脑技术服务的“技术侍从”(Technology Butler)。一旦客人的笔记本电脑遇到麻烦或其他电子技术问题,这些电脑天才们可随叫随到,当即排除故障,保证客人顺利工作。在著名的四季酒店集团(Four Seasons)和丽晶集团(Regent)则撰造出一个新名词――Compcierge,由computer(电脑)和金钥匙(concierge)两个单词各取一半,拼构而成,意即“电脑金钥匙”,能高水平的解决客人遇到的一切电脑问题。

世界上绝大多数酒店还没有、也没必要为每间客房去配置那么齐全的设备,有的商务中心就购置一些便携型的办公和通讯设备,供客人租借,拿回自己房间使用。

需要专门一提的是,为会议提供和帮助,是当今商务中心“雄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新的服务领域。商务中心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客上门,更要主动、热情、全面地为在酒店里举办的各类会议活动提供技术服务和其他各种劳务,如文本的打印、校对和复印等一系列服务。这些都应列入酒店的营销计划之中。总之,商务中心要以参与者的身份,热情投入,当好主办单位的“秘书”。当前,餐饮业竞争激烈,薄利多销是大众化趋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商务中心。商务中心要以低价位的便利服务,去获得会议的满意,去争取更多的会议。

(3)商务酒店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的动向,及时进行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由于便携化的一般设备用品已很普及,所以商务酒店要注重一些大型设备的先进性和较复杂的服务。如四色打印和文本的高级装钉等,都是常会遇到的业务。此外,像大批量复制、印名片、激光打印、上网和租用洽谈室也依然存在。这些项目虽很普通,关键在于服务效率、服务态度和服务价格三者的优质组合。

在此,再延伸出去说说会议设备,如今实物投影仪和别针话筒已不是什么稀罕的设备,在有些会议中它已成为保证效果的必备之物。但笔者与一些大城市的中高档酒店的接触中发现,有的还不肯花这笔很少的钱去配备,有的甚至还不知实物投影仪为何物。可以说,设施落伍,高档会议也就进不来。这中间的互动关系该是很明显的。

但高新技术只是商务酒店特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酒店全体员工的热情而又全面的服务也不可或缺。如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就是堪称提供世界一流水平的商务服务的酒店。他们在建立集团全球联网客户的资料库,提供极其细微、极其精确的个性化服务,乃至客人爱什么花,早晨需不需要往客房送报纸、送什么报纸、几点钟送、送的时候要不要配咖啡或其他饮料等都准确到位。这种全天候的服务包括客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事宜。

更进一步说,当今世界饭店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Destination-wide Service,意即“目的地全面服务”。这是一位在亚太地区多个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当过饭店总经理的资深人士提出的,并已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酒店专刊上出现。

篇6

关键词:社区银行;经济增长;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社区银行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从对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涉及的领域都是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所不愿涉及的,如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而这些领域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讲又是不容忽视的,没有社区银行,这些重要方面理应发挥的作用将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阻碍。

一、社区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大型商业银行通常会介于风险、收益等方面因素的考虑而不将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列入客户范围之内,而社区银行以其独特优势使这三者对于经济结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社区银行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结构产生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深入到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纺织、建筑、计算机软件、贸易以及服务等方面,为丰富一国经济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美国为例,其70%的经济结构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可见中小企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社区银行由于在定位上立足社区,对该社区的情况掌握较好,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其风险识别能力,对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重要。从美国学者根据美国当地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统计得到:截至2002年,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33%的贷款,在非常小的企业贷款(低于10万美元)方面占比超过40%,是它们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社区银行通过推动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支农资金的匮乏一直为制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单靠财政与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支持远远不够。而社区银行旨在服务当地社区,它将一个地区收集到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加上其根据借款人的个人品德及管理能力等“软信息”(通过与借款人及其周围知情人长期的亲身互动才能搜集到)来进行贷款决策,更愿意也更主动为农场主提供贷款。这方面的表率可由美国社区银行在其农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得以例证。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末,社区银行发放的农场不动产抵押贷款为230.9亿美元,占所有银行发放此类贷款总额的65%,农场营运贷款发放额为280.4亿美元,占全部银行农场营运贷款总额的61%。

(三)社区银行以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为途径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以需求为导向的作用。长期以来,各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重点都是放在公司业务上,往往忽视普通个人消费贷款。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由于其贷款数量少,无信用历史纪录以及缺少抵押或担保品等,通常被拒之门外。而社区银行以其信息上不对称性相对较少,以提高本地区发展为主旨等优势,愿意、也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信贷,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美国社区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社区银行是美国普通居民的良好合作伙伴,社区银行比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中收取的费用更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2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存储类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群体庞大,机制灵活,效

益总体良好,但是却面临贷款难的僵局,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还是大型商业银行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控制难、费用率高等诸多问题。社区银行以其定位、信息、地区及管理运作上的优势,加上与中小企业规模相当,能够摆脱大型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相互满足彼此的需求,从而为中小企业长久地注入活力,保持其蓬勃发展的趋势,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二)社区银行在弱化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尤其在我国仍是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下,必须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当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近年来农村金融支持却呈现弱化的趋势。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坚持商业化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三大目标转变,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流于形式,多年来按照商业银行模式经营,对社员的贷款程序跟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贷款投向没有体现“社员优先、社员为主”的原则。社区银行根植于农村社区,专注于农村社区,利用自身的信息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能够有效满足传统农业的资金需求,从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三)完善我国银行体系、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一个完善的银行体系要求结构合理,不但要“多样化”,而且大、中、小比例要得当。目前,我国现行银行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便是小型商业银行,其比重太低,同时大银行的比重又太高。2006年末,我国银行类机构的存款市场份额中,城市商业银行仅为7.57%,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为69.13%。反观美国,2003年“社区银行”占16.72%,中型银行占29.75%,而25家最大银行合计仅占53.53%。发展“社区银行”,将有助于尽快改善我国小型商业银行比重小的局面,优化我国银行体系基

本结构,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

按照上面的定义来衡量,目前国内还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的社区银行。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不仅要有大银行,而且要有为数众多的社区银行。大银行有大银行的优势,社区银行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且覆盖城乡的社区银行体系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将现有的地方中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1、城市商业银行。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差别很大,改造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模式,应坚持区别对待、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改造的重点应是中小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已不再适合选择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它们地处发达地区,经营状况良好,已具备与大银行竞争的实力,已发展成为跨区域甚至全国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改造应遵循“先试点、后推广”的循序渐进思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这些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良莠不齐。为稳健起见,可以先选择一些位于发达地区且经营状况比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社区银行改造试点,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中小企业发达、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充裕且干预较少、民间资本较为充沛的地区。试点成功取得相关经验后,再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广。最后,改造之前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社区银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权明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绝对控制权,其他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私有企业所占股本的比例很少。城市商业银行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此,要加快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为其向社区银行转型创造条件。

2、城市信用社。从规模大小和服务对象来看,城市信用社应该是社区银行最主要的改造对象。九十年代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信用社开拓了广阔的潜在市场。但目前的城市信用社面临着股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良资产比例高、抗风险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将城市信用社改造为社区银行,必须鼓励外资和优秀民营企业入股,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同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快解决历史包袱。

3、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应当适时对其经营目标、业务范围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改变政策支农的主要性质。2006年中国银监会表示,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趋向,10年内将分批逐步过渡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社区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我们认为,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改造成社区银行,而落后地区的信用社仍然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社区银行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农村信用社自身是不够的,需要相关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4、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因为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在于,与当地客户熟悉,吸储的资金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与当地经济休戚相关。邮政储蓄银行改造成社区银行后,要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需尽快积累在农村发放贷款的经验,建立成熟的经营机制,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

(二)将民间金融组织引导规范成社区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盛行往往体现了一国金融深度不足,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融资需求。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民间金融组织为地方经济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金融监管当局与其屡禁不止,还不如因势利导,通过引导使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成规范化运作的小型社区银行,同时对组建的基本条件、管理制度、业务范围、运作方式、监管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样既方便了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能够满足农民等小规模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对于培育分工协作、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配套措施。为打造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社区银行体系,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颁布类似于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法律,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二是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其作用在于提高社区银行的社会信誉、增强人们对社区银行的信心,为社区银行提供与大银行平等竞争的重要制度环境;三是要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四是参照美国经验,成立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之类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公平竞争。

四、结论

总结国外社区银行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和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实质性贡献,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银行在其定位(立足于社区)、信息(熟悉本地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小)、地区(运作在本地,熟悉本地市场,条件灵活,手续简化,运营成本小)上不可取代的优势。鉴于我国尚不完善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推动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仍是重中之重等这些现状,我们总结出社区银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由此引出了在我国实践社区银行的相关路径和措施。我们确信社区银行的建立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经济发展;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网络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经济领域中,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领域引起了重大的变革,同时,它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飞跃性发展。

1 概述

网络技术是指采用一定的通信协议,将分布在不同地点上的多个独立计算机系统,通过互联通道(即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数据和服务共享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它将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求获取信息。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大小,而是它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消除了资源孤岛。目前,根据规模的大小,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三种类型: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它是一种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经济形态。它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利用各种企业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企业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与理念,但它并不是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实际上,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

我国的网络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上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批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加强对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注重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提高网络技术的利用率,促进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

2 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2.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近二十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办公和生活用品,而互联网更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经济作为一种依赖于网络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目前,网络经济既包括商务性的网络活动(例如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等),也包括多种多样的网络活动(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网络服务等)。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运作形态,虽然仅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它所创造的收入却是巨大的,早在1998年,美国的网络收入就已经超过了能源业和邮电业的收入。当前,网易、阿里巴巴、卓越、亚马逊等知名网络公司的年收入更是十分可观。网络经济在经济领域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飞跃性的突破。

2.2 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等的不断发展,网络经济又对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具有更全面的公共通信服务,同时,还要加强JAVA技术、XML技术等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满足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此外,经济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加强网络安全,确保网上交易等经济活动能够安全进行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经济造成的影响

3.1 转变经济增长理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全球信息网也对现代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再适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了新的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信息和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而这反过来又可以增进信息和知识的积累。新增长理论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利用,同时加大对研究开发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并注重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

3.2 优化经济结构。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向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促进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它将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到一起,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技术,使传统产业更具活力。网络经济的一大优点是它充分发挥了信息在经济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经济结构更加高级。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

3.3 优胜劣汰,促进企业的专业化。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商品时可以打破地域的限界,寻找最合适的产品供应商,因此,对于消费者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消费产品的选择。但对于生产商而言,网络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技术、服务、品牌等方面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而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更趋向于专业化生产,以此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对于非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选择从其他企业购买。

4 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现代经济发展

4.1 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网络用户群已经成为消费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网络行为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网络问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和网络犯罪问题。这些问题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大力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网络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涉及到工商、贸易、交通运输、信息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要想快速的发展网络经济,我国需要迅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网络复合型人才,从而保证网络经济的各个环节可以正常运转。目前,我国对网络经济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需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

4.3 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由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例如电子交易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法律作为处理社会问题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经济中的犯罪现象,保障网络经济的正常运转。

4.4 建立电子商务支持系统。进行商务活动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目的,电子商务与其他商务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客户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要想成功的进行电子商务,物流、支付以及信息这三大基础设施是必备的。构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需要企业在各地设立连锁店或者销售点,保证货物的准时派送,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一般选择与物流公司合作来实现货物的派送。

参考文献:

[1]何川.浅谈计算机网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篇8

当前,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而农产品市场供应全面丰富与农民不增收或增收少的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农民工成为城市打工族,使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分配直接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也不足。这就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跟不上、农产品流通不畅快,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上大多还停留在卖原材料阶段,精加工产品不多。而且,由于经费较少的,进行农业生产的科技人员也就相对减少,致使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难,整体发展难。传统农业的生产特征有以下特点: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少、效率较低、商品率低。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现代农业投入资本高,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如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都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农村进入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了,农民自也大了,客观形势要求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生产。农民所用的生产原料上涨,在生产成本上也有也所上升,导致粮食及经济作物、工副业和其他产业等的比价差距也不断拉大。农民从市多搞工副业和其他产业,这很自然,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经济收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的基础。因此,农业基础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认真做好规划工作。农业基础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这个要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着眼产业布局,着眼经济发展。即接轨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本地的特色、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进入推动农村市场。以此为目标,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服务,这样劳动会就不会出现流失,同时还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规划要全方位考虑,在规划农民的住房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敬老院、学校、乡村医院及各项文体设施等,使农民逐步达到城市生活质量水平。

要想保证农业基础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特色,弘扬个性。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指导下,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特别要注意地区水系、水源和水面的保护。注意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尊重民风习俗。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坚持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在积极引导农民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情况下,尊重地方风俗及生活习惯,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 意识 重要性 日本 中国

20世纪70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还是一个公害大国,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大气污染、噪音、水质污染在内的七大典型公害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爆发在熊本县水俣湾的水俣病就是公害带给人类的一个典型灾难。正是由于这场灾难,日本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高度重视,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公害对策规制法,对造成严重公害的元凶物质排放实行严格管控。政府关闭了工厂,通过司法程序,有关受害者获得了污染企业和政府贷款的赔偿。对于这片被污染的海域,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填海埋污工程,不让一条被污染的死鱼漂到临近海域,还专门投资建立了永久性水俣病纪念馆,对全国青少年进行世代环保警示教育。如今的水俣市,鸟语花香,天水一色,看不出一点曾受污染之害的印记。可以这样说,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日本已经完成了从循环型经济向循环型社会的转变,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个国家、社会以及民众的内心之中。

一、循环经济的分类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循环经济覆盖所有的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例如,一个家庭乃至整栋办公大楼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企业的节约降耗、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等,都属于广义的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则是通过废物资源化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废物经济”、“垃圾经济”范畴。我国要推进的循环经济,不应属于狭义的循环经济范畴。尽管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在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有过度生产、过度浪费、过度破坏环境平衡的做法,否则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我们力求通过建立法律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全民教育,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二、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08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2010年即将举行上海世博会。而且近几年也出现了与上个世纪日本类似的公害污染现象,比如太湖流域蓝藻污染等,所有的一切和30年前的日本都很相似。为了不重蹈覆辙,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治理环境,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国,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杜绝工业“三废”;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资源的需求量剧增,伴随经济的高度增长,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的废弃物排放量年均11亿吨,含有害物质(重金属等)的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构建循环型经济结构需要引起各级领导和国民的重视,如果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灾难。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根据地区差异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比如《关于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可再生垃圾资源管理的通告》等,但是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几乎没有进展,公共垃圾箱每年在更新,但是很少有人做到垃圾分类投放,高成本打造的分类垃圾箱根本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另外,由于制造业的转移,工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特别是小化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治理的地步。如何合理处理废弃物,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如何加快推进和构筑循环型经济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所以,树立正确的循环经济意识,从全社会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到的做起,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重中之重。

三、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该积极引进日本及欧洲先进国家的经验

在日本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垃圾分类对于每个家庭来讲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日本东京都各区都设有再循环中心,人们可以在那里交换有关闲置物品的信息、再生家具的展示和销售,还有闲置物品的委托销售。东京都的垃圾资源回收分为统一回收、分类回收、定点回收,一些地区,居民主动地收集废纸、旧布制品、易拉罐等资源,然后交给资源回收商;所有地区的垃圾收集均采用分类收集,即收集时分成可燃烧、不可燃烧、大件垃圾及可回收利用资源。每天清晨各家各户将垃圾分成可燃烧垃圾与不可燃烧垃圾,在指定的时间,用塑料容器或不同颜色的半透明的垃圾袋装好后放置到指定的垃圾点。如果有错扔的垃圾,垃圾清理车不会带走,就会有热心居民根据袋内垃圾的信息将垃圾送回或暂时存放到某处,等待正确投放时间。关于大型家电的报废处理,依据的是2001年4月实施的日本家电再循环法,大型家电产品交由出售该产品的零售商或换购新品的零售商处理,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支付收集、搬运费与再循环费。在东京都23区,他们将所有垃圾分为城市垃圾和工业垃圾。工业垃圾是指法令规定的20个门类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而城市垃圾则覆盖了除工业垃圾之外的所有垃圾,包括家庭生活垃圾、企事业单位办公垃圾、饭店及食品行业产生的垃圾等,各类垃圾均作了详细的处理规定,人们也积极地遵守和维护这些制度。所有一切既体现出了岛国居民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也体现了日本国民本身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为了抑制天然资源消耗和能够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的产生,日本人已经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节约、节能意识随处可见,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将“3R”付诸实践,减少垃圾排放,珍惜有限资源。

四、在中国要迅速发展循环经济重在改变人们的意识观念

篇10

关键词:内部经济 市场 企业发展

(一)参与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无论是从世界范围内还是国内来看,市场化的进程都是在不断的推进,市场代表着竞争,市场化的推进意味着竞争的日益充分化。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从容的面对竞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虽然目前一些行业和领域有着垄断的存在,但是这只是在这个偌大的整体中由于某些特殊性而导致的小范围现象,不会影响市场竞争这个本质属性。特别是对于普通的企业来讲,所面临竞争性的就大致类似于垄断竞争市场,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竞争市场,如何从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就显得极为重要。

企业要获得发展,参与竞争是必然的途径,但是如何参与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是这的我们企业深思的问题。企业作为单个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到部分与整体的有结合,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部分才能更好的发展并发挥作用,企业必须要从自身内部做起,又能把握市场的动向,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从提升内部经济性着手,从外部来看,主要是合理的把握市场环境。

(二)提升内部经济性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获得价格竞争优势

内部经济也成为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要提升提升内部经济性,就必须从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环节入手,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是在企业组织起来的必要环节,只有对于整个企业有了清晰的定位,才能够在企业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生产系统、产出产品等这几个方面有明确的安排,后续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展开,这是内部经济性的基础。虽然这是在企业建立之初就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就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不间断的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拥有一个t望的平台,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有道路,这个人生的哲理对于企业来讲也是适用的。下一个环节是组织,包括了企业的各个方面,在现在来讲,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高效率的生产服务体系是这个环节的核心所在,在世界上许多的知名企业的剖析中,我们都能见到这个影子,也正是在科学的企业组织架构下,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领导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是四个环节中最为灵活、最有人本气息、最富有创造性的。企业领导者的确定、领导方式的建立、员工激励的形成都是主要的内容。做好企业领导的环节,要选择符合企业特质、拥有良好领导者素质的领导者,畅通企业内部交流,合理的激励员工,建立高绩效的工作团队,能够很大的程度上减少内部的摩擦成本,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控制是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既是对于前面几个环节的监督,也是这些环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催化剂。通过这一个环节,可以检验在企业这个阶段所达到的具体效果,从而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如果对企业管理的基本环节加以扩展延伸的话,是在每个阶段上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

踏实而有创造性的做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环节,能够最充分地利用企业的固有资产,减少企业在与生产环节的平均成本,畅通的交流、内部摩擦成本的降低、高绩效工作团队的协作,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每个企业也都是都是价格的接受者,生产成本的降低,价格竞争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三)具体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并结合企业特点,形成差别优势

企业竞争性的提高,还要与外部市场环境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不失彼此。既要自身的不断提高,还要与市场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做对比。从需求做市场的整体把握,从对手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把握时机,扬长避短,才会做到更好的发展。从单个的企业来讲,可以借鉴SWOT分析方法,来为企业制定具体的策略,从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升企业的异质性,获得差别优势,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SWOT分析方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将市场和与自身相结合的原则性指导。S、W分别是指自身的优势、劣势,O、T分别指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不同的内外部组合,就是不同的经营发展境况,τΦ囊彩怯胁煌的应对措施。按照不同的组合,一共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状况,企业最愿意面对的事SO,外部的机会刚好与自身的优势相契合,企业就要当机立断,要采取最大限度发展的策略,这是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大好时机,企业不应该错过。如果面对的是WO,企业的选择将会比较复杂,可以抓住市场机会,在顺风中将劣势转变为有优势;如果存在较大的困难,就要果断的舍弃自己的劣势方,甩掉发展的包袱,轻装上阵。接下来分析ST,自身的优势面对外部的威胁,企业当然不能因为外部的威胁而舍弃自身的优势点,克服外部的威胁,竞争的比较优势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最后就是WT,自身的劣势遇上外部的威胁,这是极不利于企业参与竞争的状况,适时机的采取收缩合并的策略,不让企业的劣势暴漏在外部的威胁之下,才是明智之举。在以上的分析中,这是一个企业在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结合中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则性指导,当然还需要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在变化万千的市场中抽丝剥茧,准确的把握市场的态势,并能够清楚的定位企业自身,才能做出适时适度的正确决策。在提升企业异质性的同时形成差别优势。

企业要在市场发展的大潮中获得发展,就要在竞争中体现出比较优势。优势的建立,既要从企业内部着眼,提升内部经济性,降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又要准确的把握外部环境,合理的与企业自身相结合,扬长避短,异质性形成差别优势。二者的结合,是企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