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定义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定义

篇1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可以促进和协调保定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希望以低碳经济投资和贸易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保定必须果断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为;第四,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二、保定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保定作为典型的内陆中小城市,资源少、人口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肩负着保护白洋淀和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低碳的命题,无疑为保定突破自身瓶颈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是保定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近年来,保定顺应生态文明时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对新能源这个朝阳产业的认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产业。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依托保定高新区,整合资源,推动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储电、节电、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园区。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保定·中国电谷迸发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已拥有170多家骨干企业,成为国内唯一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输变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设备制造基地,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9亿元,比2005年翻了3番多;出口创汇17.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9倍。几年来,中国电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新能源高技术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较好的国家级政策平台,确立了重要的行业领军地位,正朝着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迈进。

回望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历程,2007年保定市启动了“太阳能之城”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推广光伏LED、光热产品应用。2008年国家住建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后,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根据WWF的定义,低碳城市应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2009年3月,地处中国经济发展三极中环渤海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启动。目前,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城市功能上体现了生态特色、零污染、零排放的示范性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同时逐步形成了以唐山主城区和曹妃甸新城为核心的双核城市化的新格局。到2009年底,保定市区所有党政机关的庭院、90%的主要路段、85%的游园绿地、全部交通信号灯、部分生活小区和主要旅游景区已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已建成的太阳能应用工程,每年可节电2,100万度,减排二氧化硫1.7万吨。保定市被命名为国内首座太阳能综合应用示范城市,被科技部列为“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20佳城市”。

另外,保定国家高新区是保定在建设低碳城市构成中又一个里程碑。保定国家高新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形成了以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为特色,以软件、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美国柯达、日本三菱、法国欧麦、新加坡胜柏包装、菲律宾生力集团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在此投资兴业。

保定国家高新区软件园位于保定高新区中心区,截至目前,入园企业48家,通过国家“双软认证”的软件企业有29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有100余项,其中部分成长性特别好的企业已经成为保定高新区以至全市软件产业的支柱,并有望成为全国行业应用软件的龙头企业,如双狐坐标工具及多数据库集成应用系统,石油地球物理解释系统,华电仿真的火电机组仿真系统、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模拟训练仿真系统及以浪拜迪、智能电脑、河北自动化所为代表的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此外,保定建成32座污水处理厂和12座垃圾处理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化面积、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3.25平方米、38.5%和44.4%。

三、保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汽车和家电零散拆解引起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一直是保定非常关心的问题。目前,保定市正在研究汽车拆解、家电拆解技术方案,拆解厂也在筹建之中,但需要技术支持,希望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

(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目前,保定的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低层次微观的国有企业改革层面上,还没有触及宏观的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要害。2009年3月16日河北省能源局正式成立,拟定了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相关体制改革建议;加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含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行业管理;提出了发展新能源和能源行业节能的政策措施,对保定能源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但能源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保定能源结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匮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十分缺乏,亟须尽快调整人才结构,以高层次、专业化为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精、尖人才。此外,保定还需要网站设计维护类人才,以加强专业建设和对外宣传。

四、保定市发展低碳经济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例如,重化工业的能源强度远高于服务业,越处于产业链低端,能源强度越高。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保定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金融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加快商贸中心建设为核心,提升发展商贸业;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满足居民消费、扩大社区服务为抓手,推动居民服务业发展;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推进教育培训业发展;依托医疗水平优势,推进医疗保健服务业发展;满足人们体育健身需要,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二是优势传统产业——钢铁、装备制造、化工优化升级。对工艺落后但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新技术,引进高成长性、高效益的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利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转变,提升产业分工地位,使产业从简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上升到制造环节,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生产环节向营销、研发及先进的核心技术环节逼近,由贴牌生产转为自主品牌、由辅助零部件制造发展为关键零部件制造及设备集成制造。三是加快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经济社会必须改变传统能源发展模式,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占比,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在农村地区主要推广农业生产结合的沼气技术,在保定周边城镇发展以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为气源的集中供气技术。

(二)促进低碳技术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科技同经济相结合的创新观念为前提,以节能环保为基轴,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应该加大投入持续支持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的发展;继续研发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煤拔头技术、煤炭多联产技术等。

篇2

关键词 旅游;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6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6

低碳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旅游业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在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因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什么是低碳、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有不同的要求。正确认识低碳旅游概念是开展低碳旅游规划,实现旅游行业低碳发展的前提。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主要有5个方面,既包括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常规的工作方式,也包括使用排放配额“抵消”已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各地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低碳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既实现行业发展并促进地方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为保护气候环境,实现气候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 低碳旅游的背景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排放,自工业革命以来呈现剧烈增加的趋势。全球与化石燃料相关的CO2排放,从1920年的34亿t,增长到2007年的295亿t,增长了8倍[1]。根据不同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值,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为保证气候安全,各国应加强合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3]。减缓气候变化,防止因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重点。《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缔约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相对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每年整体减排5.2%,发展中国家此间相对宽松;而在2012年后国际气候制度谈判中,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减缓行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修路建桥、盖学校、建医院以及建住房等都需要消耗能源,也必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在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之间找到出路,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的构想。

低碳经济术语的首次正式出现是在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4]。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5]。

低碳经济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由社会经济的所有行业、多个单元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实施。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模式也必须与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部门配合,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旅游”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并受到关注。该报告由世界旅游组织以及国际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组织联合研究完成。报告显示,世界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6]。报告同时也提出旅游业的减排目标,在未来15-20年内,将旅游业包括相关运输业的碳排放总量年增长控制在2.7%以内,并最终向整个行业的碳中和方向迈进。

随着低碳经济、低碳发展在全球的快速推广和实施,低碳旅游也被越来越多提及并研究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行动。但什么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以及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区别等问题,尚存在不同看法。

2 低碳旅游的概念

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生态

一、低碳旅游

(一)低碳旅游的定义

低碳旅游是一个新兴词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在此列出几个参考定义。①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把降低污染、节约能源消耗当作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光在旅游的规划开发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还要求“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上都体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1]。②低碳旅游,可以说是在旅游中尽最大努力使二氧化碳(CO2)减少排放,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补救旅游中产生的“CO2”的旅游。所以,也可以将“低碳旅游”理解成更深一层次的环保旅游。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景点的自然、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作出贡献的旅游方式就叫做“低碳旅游”[2]。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措施。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所以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二)低碳旅游在行动

低碳旅游在国际范围内都算得上是一个新型模式,在我国,低碳旅游已经开始在旅游的各方面崭露头角。①游客的低碳行为,例如拼车旅游、骑单车旅游、徒步旅游以及将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带走等等。②旅游单位的低碳行为,例如绿色酒店要节省资源、绿色经营,取消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等。③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行为,例如旅行团在旅游景点用景点提供的电瓶车来代替大巴等。④政府部门的低碳行为,目前京、津、沪等多个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低碳城市”的形象。可是这些行为还依然处于小众化、非系统化的状态,假如全国都学习台湾坪林创建低碳的旅游景区[3],使旅游者能够亲身感受低碳旅游的活动,那么低碳旅游的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构建政府、社区、旅游企业、资源以及旅游者五个重要受益者多赢的局面。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旅游行业是规模最宏伟、发展趋势最迅猛的行业之一,在应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应该将“低碳旅游”当做理念指导,积极的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由于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理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尤其是要把这个理念转化成自觉行为将会是一段漫长的道路,这就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一)严格合理规划生态容量

在某一时段之内,在旅游景点地区的自然环境不会导致污染恶化的条件下,旅游景点地区可以容许的旅游活动量,就是生态容量。自然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各个游客所产生污染物的量都与生态容量息息相关。生态容量可以说是旅游资源与环境、游客、旅游地区住户与管理部门当中的均衡点,对于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有着基础地位的作用。因此,景点开发商就要形成低碳经济的思想,引用国外实行低碳经济的方法与教训,依靠景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再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建立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本着尽量降低生态成本的原则,降低对土地等资源的占用。运用节能减耗的技术,降低能源与资源的使用,加大力度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控制资源的使用量,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的水平,尽全力促使旅游行业向着低碳经济所提倡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二)务必实行最佳低碳旅游运营模式

1.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

旅游业应当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综合型、复合型转变,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合理的利用当地无污染的原材料,使用绿色生态标志,使游客在消费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意识与低碳环保意识。

2.政府层面低碳化激励政策措施

低碳旅游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①激励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实行关停处理。而对于低碳或者零排放的企业,例如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政府应该适当的给予生态补偿、税收减免等奖励。②实施低碳化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低碳旅游服务、产品、管理质量的标准,从而促使旅游业的开发、经营、消费与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③加大力度宣传低碳旅游:应当将政府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发动社会各界媒体对决策者、建设者和公众实行低碳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改变生活理念以及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统筹相关联的地域、产业之间的联系,寻找适当的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环保的生产机制,唯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旅游业向低碳化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04):17

篇4

[关键词]低碳消费 传播 情景 政府

一、低碳消费的内涵

关于低碳消费,学者们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定义。广义定义认为低碳消费是一种低成本、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低危害的消费方式,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消费方式。中义定义认为低碳消费的内涵比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更广泛。其实质是均衡物质消费、生态消费和精神消费。狭义的低碳消费是指消费结构低碳化,即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的提高。

二、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低碳消费意愿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模型

根据行为动机理论以及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是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的根本原因,而信息传播媒介和情景结构通过影响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进行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具体如图1低碳消费意愿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模型所示。其中个体心理意识包括环境问题认识、个体责任意识、低碳消费知识、感知个体效力,社会参照规范包括消费习惯观念、社会风气氛围、政府机构表率、榜样形象标杆。情境因素包括基础设施配套、产品技术条件、经济激励政策、行政法规政策,低碳传播沟通包括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主体。

(2)外部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分析,得知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的外部因素主要是低碳传播沟通因素和情景因素。

低碳传播沟通因素主要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等五个方面。它们通过影响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文化氛围进而影响低碳消费意愿。有研究表明,首先,从众心理是影响低碳消费意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消费者绿色消费意愿的群体压力,能够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进而促使低碳消费意愿的产生;另外一方面认同心理和攀比心理是导致我国居民高碳消费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消费者环保认知水平也会对低碳消费产生影响。一方面环境知识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低碳设备和物品的认知也会影响其对低碳产品的消费。此外,社会责任意识强弱会直接影响低碳消费意愿。具有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更可能进行低碳消费,比如更倾向购买生态包装产品。从众心理、环保认知水平、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体心理意识的表现,而它们受到低碳传播沟通因素的重要影响。

情景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配套、产品技术条件、经济激励政策、行政法规政策。它通过改变个体行为的成本收益、行为便利性、难易程度等情境条件来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具体而言,基础设施配套会通过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的难易程度进而影响低碳消费意愿,比如公共自行车的供给可以增强消费者低碳出行的便利性进而降低其自驾出行的意愿。

三、增强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的政策研究

根据上文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认为应该通过改变低碳传播沟通和情境因素两个因素来增强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鉴于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时,应该针对消费者低碳消费感知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1)强制阶段,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

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一是要对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进行鼓励,二是要通过征收惩罚性税收提高消费者高碳消费的成本进而抑制高碳消费。

(2)同化阶段,政府树立低碳消费榜样

因为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所以如果政府能以身作则,带头进行低碳消费,那么对消费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政府树立低碳消费榜样,首先,应完善绿色采购的立法以及实施机制,明确和规范绿色采购实施流程;其次,不能仅仅关注末端产品,还要注意产品的生活过程是否符合绿色标准;最后,还需要建立低碳消费考评机制以监督和改进低碳消费的实施。

(3)内化阶段,利用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力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此种方式主要是在消费者对低碳消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之后,利用低碳传播沟通来培养和加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愿。为保证低碳消费传播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政府应该考虑在预算中增加专门的低碳消费宣传支出项目,确定低碳消费的宣传和培训长久有效;其次,政府应该提高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和文化支出,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增设垃圾回收网点、改善公交系统、推广农村的沼气工程。这些都将促使消费者认可并接受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孟艾红.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观察,2011(10)

篇5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审计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资金绩效审计初探[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篇6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篇7

低碳经济的提出为各国应对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低碳经济简单说就是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量,而实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能源资源的革新,也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让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而是在整个国际社会之间,这势必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作为国际经济中的一份子,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改变的挑战。

关键词:

国际贸易规则;产业结构转型;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以及极端恶劣天气的增加,环境问题以不可忽视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环境与经济曾经被认为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发展经济就要先暂时忽略环境问题,等经济发达后再对其进行治理;如果把重心放在环境保护之上,那么经济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拖慢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绝不是小问题,不可一再拖延,但是又不能放弃经济发展,人们逐渐明白,环境与经济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于是“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现如今,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和全球变暖等重大气候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联系紧密的国际社会,湿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也息息相关,,各国经济政策也将因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而改变,中国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之下,如何进行应对,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其内涵

低碳经济在当今世界,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目前,低碳经济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在生态保护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此来遏制极端天气,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产业转型与能源利用的转型。本文所认为的低碳经济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实现碳排放的由高到低

加大对新能源的利用,同时还要尽量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长期被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等传统能源有了用武之地,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这些传统能源,逐步走进工厂之中,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正是由于这些传统的矿产能源的大量开采使用,使得原本在碳平衡之中的自然界在更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之后,失去了这种平衡。我们也可以形象的称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为“高碳经济”。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正是为了减少碳的排放,让自然重归原本的碳平衡之中而被人们逐渐加以使用的能源,诸如现在许多地区都在使用的风能,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极小。但是完全让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归于零是不可能的,国家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量,将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降低对于环境的破坏。

2.实现能源的不可再生到可再生

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用之有尽,在这样的化石能源支持下的工业体系,终有一天会面临没有资源可用的困境之中。同时为了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利用,地表被破坏,植被被大量砍伐,对环境造成难以忽视的伤害。因此实现低碳环境的关键,就是逐步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这些化石能源,逐步改变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从以化石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转变为可再生能源支持的工业体系,不仅仅是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是帮助工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对于低碳经济而言,建设以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支持的工业体系是必经之路,而实现对于低碳能源的利用以及低碳技术的利用,都要求产业必须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的研发之中,在科技研发中投入更大比重的资金与支持,才能够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低碳技术的利用,进而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在当今的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中,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加工制造业,即资源导向型与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呈现纺锤形,不够合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来讲,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就是改变产业结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国际性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国际的贸易规则进行一定的冲击,使得国际贸易规则有所改变,但是至今国际贸易规则还未有实际变更,下文将以探究角度,对低碳经济可能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1.影响WTO多边经济贸易的贸易规则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以及全球气候大会上各国的对于气候问题以及低碳经济的观点与争议的提出,不可否认的一点是,WTO对待低碳经济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态度也越加趋于明确,WTO在其官网上明确提出: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不得不应对的可持续发展领域最大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应当完全与国际社会关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的期望相协调;气候变化问题超越国界,不仅需要国家层面也需要国际层面的解决方案。这正表明WTO不仅仅会在国际贸易方面发挥作用,在全球环境问题之中也会进一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多边贸易之下低碳经济对于贸易规则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有关于贸易壁垒、对于各国相关低碳技术的监管以及出台关于低碳产品的产品标准。减小贸易壁垒才能促进国际经济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在贸易保护政策之下,固步自封。并且随着新能源的逐步利用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更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生产使用过程,避免对环境造成更大污染,对资源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且越来越多的低碳产品也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对这类新兴产品,如何保证其质量,更是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

2.影响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

区域间及上双边贸易,由于参与的国家少,易于达成共识,实现合作。由于WTO这样的多边贸易组织难以较快的实现对于环境保护需求的满足,一些较为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可能会率先自行构建双边或区域间贸易,促进小范围内的低碳商品的流通,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低碳经济对于区域间及双边贸易的贸易规则还有诸多其它的影响。比如对于国家之间有劳工输出约定的国家,一旦产业转型成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劳工的需求将会大大减少,那么对于这个国家之间的约定该何去何从,再比如国家之间的煤炭输出协定,出于满足双方不同的需要而建立的协定,煤炭作为化石能源被逐渐剔出市场,那么对于煤炭进口国来说可能是好事,但是对于一些依靠能源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短时间内实现自己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变呢。

三、中国如何应对因低碳经济而产生的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发展的形势可谓紧密相连,把握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使中国经济稳健向前发展。在低碳经济的新态势下,国际贸易规则可能会产生多样的变化,如老话所言“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国际社会中屹立不倒,中国更应该增强自己的实力,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挑战。

1.应对多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且我国作为碳排放的大国,关乎低碳经济相关的贸易规则,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多边贸易的贸易规则制定之中,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规则,为我国参加遇到国际经济竞争创造良好的国家环境和国家规则支持。

2.应对区域间或双边贸易中贸易规则改变的对策

首先我国要积极关注国际社会中,区域间贸易规则中关乎低碳经济的部分,为我国提供借鉴与经验。同时我国也应该积极向外建立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双边或区域间贸易,制定区域间共同的产品标准以及产业标准,共享技术与资源,进而提升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以此来提高我国的低碳竞争力,扩大我国低碳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作者:贾泽鹏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林娟.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与中国的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指标;统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113-01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低碳节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下简要针对林业低碳经济指标及统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指标

低碳经济指的是尽量缩减污染气体的排放,减少能源的损耗、降低环境污染,创建效率较高、质量较好、资金收益较多的生态绿色经济。其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林业低碳经济指的是林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期间,应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措施及专业技术,提高林业碳汇的数量,降低林业碳酸,并且给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资金收益。在评价林业低碳过程中,其指标主要有:CO2的排放量、森林的覆盖面积、覆被率、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生活垃圾的处理率、绿化的覆被率等。不管由低碳经济的概念角度来看,还是由低碳经济的指标来看,想要实现理想的低碳经济任务,就需要加大林业统计的管理力度。

二、低碳经济同林业的关联

当前,企业在生产及运营过程中都会产生碳排放。随着碳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加大节能力度的同时,也逐渐重视了森林碳汇的作用。森林的碳汇不仅可以吸取CO2,还可以减缓全球的温室效应速率。依据相关调查显示,森林每2%的覆盖率,就能够吸收空气中1.2亿—14.2亿吨的碳含量;林木每2m3,就能够平均吸收约3.66吨的CO2。同时,森林中的动植物、土壤等,都能够固化大量的C,通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与分解,形成碳汇。因为我国当前的林业资源质量较弱,分布面积较小,并且极不均匀,所以造成林业发展阻碍经济前进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遭遇了干旱灾害,降低了林业发展的速率,并且使林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所以,想要使林业变成生态体系的主导,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就需要加大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力度。

三、在发展低碳经济期间,林业的重要性

(一)林业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全球变暖的局面,低碳经济成为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情。对于森林来讲,其是陆地生态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存储大量的CO2,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林业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变成建设产业的重要载体。对于林业来讲,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让现代林业逐步趋于生态化。林业的潜能在于循环,从而推动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发展林业能够保证我国自然资源的稳定与安全,对修复生态体系来讲,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当前,发展林业已经变成了我国调整能源及自然结构的关键策略。

(二)林业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基础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应用自然的观念逐渐增强。发展林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生态文明又反作用于林业,在某种层面来看,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当前低碳经济的局面,林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可以确保经济的稳定,把林业商品同自然资源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能够营创高额的资金收益,同时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推动劳动就业效率,使劳动民众增加收入。

(三)林业是新能源的代替品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消耗急剧加重,不可再生的能源越来越紧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限制了经济的提升。林业为民众的生存供给了大量物质资源,并且成为了部分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品,进而高效处理了由于自然资源紧缺造成的经济阻碍问题,并且改善了逐渐恶化的环境。

(四)彰显林业的生态性能

对于林业来讲,其是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林业不仅可以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同时还能够高效整治土地沙漠化问题,减缓风速,降低风沙灾害。另外,林业对水资源的净化作用也较突出。

四、基于低碳经济前提下提高林业统计的方法

(一)通过林业指标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

利用分析林业数据的方法来对林业的统计指标进行计算,从而了解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因为干旱,某市截止到6月共有3.8×106顷森林受到灾害,1.07×106顷林业报废,经济损失高达120亿元。我国有关机构依据此类数据的归纳、收集、分析等方法尽快制定了相应处理对策,进而将灾害面积降至最低,保护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增强了林业的生产质量及效率。

(二)定量定性分析林业情况

对于林业的统计工作来讲,其由信息的统计切入,对林业的相关数量关系及数据表现进行分析,同时与数理关系进行结合,形成推理及逻辑。在分析期间,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行数据计算。例如:某市每立方米的林业能够吸纳1.72吨的CO2,并释放出1.53吨的O2。上述数据就良好的把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表述林业是人们生活中的碳资源存储系统,其对林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三)创建低碳经济通林业统计结合的评估指标系统

在体现林业资源总量期间,覆盖率及蓄积量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评估林业资源的程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世界标准,森林覆被率超过30%,就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现今,我国林业的覆被率仅为15.6%,面对我国较多的人口来讲,资源严重紧缺。所以,通过科学、高效的林业评估标准系统健全我国林业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资源及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要促进自然生态的良好发展,就需要创建健全的林业法规,推动林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尹立新.低碳经济导向下绿色物流的实施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篇9

关键词:低碳技术 政策支持 可持续能源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低碳技术”的定义

“低碳技术”革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所趋,它被称作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及信息革命之后的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所谓“低碳技术”,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的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驱动下,“低碳技术”开始日益受到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二)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

低碳一词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以及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当时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原本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逐渐依靠进口的时代。依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所以,英国最早开始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多项成就举世瞩目,但同时也是以付出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耗为代价。特别是在建设领域,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其中的绝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这直接导致建筑能耗接近社会终端能耗的1/3;在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的排放几乎占到1/2。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其主要是减少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已成为现如今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这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发展“低碳技术”所面临的困难

正如之前所述,“低碳技术”的研发是今后发展的关键,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我国缺少完整、有效的政策体系。尽管我国有关部门曾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改革的发展,管理机构的变化以及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鼓励政策名存实亡,部分政策就因难以执行而不了了之。其次,我国低碳技术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还有一些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这些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而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的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愿选择给低碳技术项目融资,所以部分银行即使实施了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基础薄弱。在发展“低碳技术”领域,我国许多技术的研发与国际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可再生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以及氢能技术等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的话,有较大差距。特别像太阳能发电技术,虽然从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应用起来成本太高,必需政府大额补贴才可应用,所以在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其产业化还存在一定问题。最后,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的 “低碳技术”研发绝大多数还只是一些企业的自发行为,缺少统筹安排。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需要来进行相关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合作,信息不畅,技术封锁,所以无法形成公关合力,因此造成了技术研发的分散和重复,使得“低碳技术”难以形成突破。

(四)总国外发展“低碳技术”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们在之前提过,英国是最早开始研发低碳技术的,其重点研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步骤地发展为有竞争力、能尽快实现出口的潜在能源技术。英国政府投资设立碳基金,充分综合了各方力量用以支持低碳技术研究,并且通过实行补贴鼓励企业融资节能减排的技术项目。而日本由于资源匮乏,所以非常重视用低碳技术来发展经济。日本注重利用政府调控手段,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以促进节能技术的开发研究。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技术创新的个人投资,支持开发太阳能技术、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并同时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开发,降低发电成本,强调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澳大利亚也同样支持新能源的普及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清洁能源技术支撑体系。澳洲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以促进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研发利用,设立碳捕集与存储中心推动技术的投资与开发。此外,意大利通过低碳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利用。丹麦在全球率先建立起了绿色能源模式,并形成具有北欧特色的绿色能源技术研发社会支撑体系。我国若想将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借鉴国际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欧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与政策,虽然在碳减排技术、碳捕集以及封存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共同点在于都强凋了积极推进低碳技术创新。

(五)发展“低碳技术”所应采取的措施

1.采用优先发展提高能效技术的策略,确保实现碳减排目标。

研究表明,在2005年至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中,单位GDP能耗下降发挥了近90%的作用,与此同时未来我国通过技术革新实现能效提高仍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据有关推测,通过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综合因素,到2020年、2030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可比2010年下降30%和50%。这也响应了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因此,提高能效技术对我国顺利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应优先发展。

2.将节能减排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关键选择,从而促进生产的低碳化发展。

节能减排的定义是指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污染排放,其中节能技术又包括减排技术,如循环技术、煤基多联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依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巴西的2.8倍,美国的4.1倍,英国的6.4倍,日本的7.7倍。因此,我国节能减排空间很大,所以应以低碳生产为主要抓手,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3.将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从而促进能源消费低碳化。

新能源技术是现如今低碳技术的支柱技术,其中包括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氢能技术、核聚变能技术、天然水合物利用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定义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连续、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的研发以及利用技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2010年5年之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核电和风电三项之和所占的总体比例一直在6.7%—8.6%之间。而相对的2010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法国的核电、水电以及其他的新能源占其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分别达到 12.6%、18.1%、33.6%、39.6%和45.4%。因此得出结论,我国发展替代能源技术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

(六)结语

低碳技术对于我国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大力发展我国的低碳技术,可以使我国在现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得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从多方面引导和鼓励我国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促进企业自主进行低碳技术革新,从而打造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太平洋学报,2005

[2] 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世界环境,2008

[3] 孙丽芝.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国家要绿色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7. 3%的目标。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的关注,更受到国家的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更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减少碳排放。而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督检查手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更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促进环境保护规范企业行为方面都应得到应用,碳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就是来担负这样的责任的。而我国企业的碳审计还处于新兴阶段,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的现状,揭示我国企业碳审计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在碳审计的定义方面,2003年2月24日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在《我们的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报告中正是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ics)由此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国外关于碳审计的定义是从环境会计开始,逐步提出碳审计的概念。“碳核算”的广义定义是由Hespenheide等人给出(2010年),他表示,碳审计一方面是碳排放和清除另一方面是财政的影响的测量。这个定义意味着,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碳审计包括非货币性以及货币方面,他们还描述了碳核算的内部和外部的应用程序。KPMG(2008)、Hespenheide等(2010)提出碳会计事务所是对减缓气候变化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讨论的会计公司。

当前国外碳审计主要集中于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且研究多集中于实务方面。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于2009年12月7日了2008~2009年工作情况报告是英国环境审计委员首次对与低碳相关问题进行的全面审计报告。美国国会众议院于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中明确规定“碳关税”条款。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审计研究案例少,以规范研究为主。

在碳审计的定义方面,曹梅、郭晓莎(2011)提出,碳审计就是由独立第三方对政府以及企业履行碳排放责任进行检查和监督,评价碳排放管理活动及其成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李兆东、鄢璐(2010)阐述了碳审计一般概念,指出碳审计应包括低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低碳财税资金的审计、低碳经济行为和产品的审计认证三方面主要内容。陆婧婧、苏宁(2010)等都对碳审计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在碳审计的动因和对策研究方面,王爱国(2012)在对比国外碳审计研究成果上提出“积极主动、抓大放小、顶层设计、完善法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科学发展、绿色考核、以人为本、借智发展、加大宣传、培育意识”开展我国碳审计工作的新思路,赵放(2014)指出我国碳审计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阈,对碳审计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加强碳审计依据的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的分类分层碳审计体制,建立复合型、高素质的碳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碳审计机制。

三、我国碳审计问题分析

(一)碳审计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保障

中国的环境审计尚属起步阶段,碳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对企业的碳排放约束没有上升到强制阶段。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单位GDP能耗降低17. 3%的目标,并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国家发展纲要,但是对于碳审计并没有过多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碳审计是对温室气体排放所进行的审计,其中碳排放信息的公开有利于碳审计审计方法的构建和审计标准的确立。中国目前正在参与碳交易和建立碳交易市场,通过《京都议定书》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并建立北京、上海、湖北等碳交易市场,各个省市地区也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只是一些探索性的措施,国家建立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也缺乏明确的法规体系的规范,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披露尚没有强制措施以鼓励为主。相对于英美等国家对于碳审计实务方面的探索,我国碳审计刚刚开始,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建立,碳审计缺乏强制性的实行,缺乏法律的保障。

(二)企业的碳排放披露意识不强

当前节能减排越来越受社会公众的重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环境污染大大缓解,但当前我国的污染成本很小,而污染收益对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大,当前我国对企业碳排放披露并未采取强制措施,企业缺乏强制的约束力,对于碳排放信息尚没有主动披露的意识,对于少量公开发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碳排放信息少之又少,企业对碳排放还没有从意识上得到重视。

(三)碳审计规范体系尚未建立

碳审计作为审计的新兴领域,需要结合碳审计的特点建立规范体系,我国尚没有规范的碳审计体系框架,对于碳审计的目标、主客体、实施标准和细则等问题,各个学者虽然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国家尚没有相应规范的准则体系出台。碳审计不同于普通审计,它实施上存在许多难点,比如它的审计取证的困难性和标准制定的特殊性,这要求碳审计必须建立一套特有的规范的审计方法,这需要不断的调研和研究,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规范体系。但当前我国碳审计尚属起步阶段,需要进行的努力还有很多。

(四)碳审计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碳审计的建立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审计方法,这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审计人才。当前我国传统审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相对良好,但碳审计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碳审计的实施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碳审计是结合了审计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领域,需要专业的技术方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的支持,而我国当前环境审计发展相对落后,碳审计发展刚刚起步,人才队伍非常缺乏,这也成为我国碳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碳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法律法规是制度建立的有效保证,当前我国缺乏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企业缺乏执行碳审计的约束力,相关部门也缺乏执行的法律依据,因此建立碳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有利于我国碳审计的发展和政策的执行。当前我国政府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非常重视,政府有专项资金进行该方面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也有众多优惠措施,而这些资金存在不合理使用和资金挪用现象,国家的需要法律规范来强制约束这些资金的运行。政府应明确提出碳审计的法律法规要求,促进相关经济措施的出台,积极推动政府监管部门对碳审计的监管和监督,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真正把环境保护和政府监管结合起来,促进碳审计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适合我国的碳审计规范体系

我国碳审计发展还处于探索层面,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碳审计规范体系框架,这需要从全局层面来考虑,以政府为主导使这项工作上升国家发展层面有利于碳审计体系的规范,有力于利用政府的推动来促进整个碳审计发展。对于碳审计的规范体系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经验。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和低碳审计的国家,在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完整低碳审计审计框架,提出了低碳审计的动因、目标和内容,在低碳审计的执行也规定了具体的方法,这有利于碳审计的开展值得我国的借鉴和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也针对香港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在2010年颁布《香港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核算和报告指引》,提供了一套系统及科学化得方法为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检出做出核算及报告。我国应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规范框架。

(三)强化碳审计宣传工作提高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并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事项放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说明国家对环境发展的重视。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不断提高,但是碳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审计领域尚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对碳审计的认识不足,企业对碳排放信息的披露的意识更是浅薄,这不利于我国碳审计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循序渐进的开展碳审计宣传工作,对于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在专项环保减排资金的使用上也要加强监督和规范,对于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工具也应发挥宣传作用,宣传碳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碳审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