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局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旅游业;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9-0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的县份。全县总面积3 43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50.3%[1]。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实有耕地只有47.7万余亩,农村剩余劳动力近9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45%[2]。到2005年末,全县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2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多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5%,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长阳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成为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长阳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业的直接补给政策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调节城乡社会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3]。
作为 “农村劳动力输出大县”,长阳在劳动力大量外输的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较难解决的问题,如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一致性、城乡房价悬殊大、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用工歧视现象等。
调查研究表明,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到总人口的1/6左右,占劳动力总人口的1/3,很多景区景点的农民在旅游旺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饮、经营旅游纪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时则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者来说,上述问题都不可避免。对于长阳这样一个有着优良旅游资源和广阔旅游发展前景的县城来说,发展旅游业是一条更好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道路。
二、长阳旅游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长有发展旅游的有利资源条件
长备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风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流经长阳县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是画廊”之美誉。在长阳旅游业的发展探索中,其旅游产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风光相融合,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武落钟离山(“土家族的发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当”)、巴王洞(“天下罕见奇洞”)、倒影峡(“鱼跃枝头鸟宿水”)等。
(二)旅游业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随着长阳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头资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盆景村。这两个产业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实惠。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这些地方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无疑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长阳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长阳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饰、生产生活方式、婚丧嫁娶习俗等民风民俗。长阳是全国民族文化先进县,土家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的三件宝,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撒叶尔荷已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而长阳巴山舞的广泛传播,更是增加了长阳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将为长阳的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促进长阳旅游业和长阳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长阳“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农业的生态、旅游、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板块,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积极支持农民从事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大力发展以家庭手工业、运输业、家庭旅馆、农家乐休闲以及奇石、盆景、根艺等为重点的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生态旅游村镇,实现旅游增收[4]。
长阳的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针对长阳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可以试图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其对接和互动。
三、长阳农村劳动力向旅游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一)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长阳县政府比较重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从业人员结构却一直存在令人困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平均年龄高,缺乏后备力量;另外,有的人员旅游旺季从事旅游,旅游淡季从事农业或外出打工。这样的人员状况显然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长阳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长阳外出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龄大约在20—35岁,基本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在长阳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这些劳动力如果能向旅游业转移,一则可以提高长阳旅游的人员素质,二则可以为长阳旅游发展准备充足的力量,三则可以更好的传承长阳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产业本身又是一个关联带动效应很强的产业,将会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无疑会为长阳的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更好的解决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更好的实现农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增收。
四、长阳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得益彰
长阳县政府一直以来将农业发展和旅游发展放在并驾齐驱的位置,现实情况也证明旅游发展和当地的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场带动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长阳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内山峦起伏,气候温暖湿润,呈亚热带气候特征,且受地势地形的影响,呈立体分布状况。独特的地理状况和地形分布,使得长阳的农业发展有别于湖北其他的县市,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叶、银鱼、刁子鱼等经济作物。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经济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很好的销路。“三峡苕酥”、“蔬菜果酒”、“长阳茶叶”、“高粱酒”、“干银鱼”、“干刁子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了长阳有名的旅游产品,游客不仅可以在长阳尝到这些原滋原味的绿色食品,还可以带回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品尝。长阳旅游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产品的销路会随着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更好、更宽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无疑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农产品市场带动旅游市场的扩大
一直以来,长阳都是以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产业支柱,在政府实行旅游与农业并驾齐驱的情况下,也是把农业发展放在第一位,这也符合长阳的现实情况。目前,长阳农业发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现已销往香港、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扩大了长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鱼在湖北市场上销售状况良好,每斤可卖到40多元,省内的很多客人从认识清江鱼开始知道长阳;长阳的奇石、盆栽产品销往全国各个地方,让省外的客人开始认识和了解长阳。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大同时带来了旅游市场的开拓,推动了长阳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由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特色产业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发展,为长阳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带来一定的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服务业及文化娱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发展,将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也将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结语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增收是长阳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村,长阳依托旅游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民增收确实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徽在.一叶轻舟-漂-富一镇──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旅游业的调查[J].山区开发,2000,(2).
[2]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为农民增收献计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劳动保障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R].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 words:tourism,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 income; labor force transfer[责任编辑 王 佳]
篇2
关键词:农业物流;成本过高;现代农业
物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那什么是“三农问题”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内容,所谓的“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产品三个领域的内容,三者之中农业物流的外延最为广泛,可以包括后两个领域,所以通常也把“三农”领域的物流统称为农业物流。所以如何促进农业物流的发展,能够降低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与各类农产品在各级渠道当中的流通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各类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回报,是解决分散的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广泛分布矛盾的主要手段。
一、农业物流
1.农业物流的含义
农业物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供应和各种农产品(粮食、水果、蔬菜等)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农业物流活动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农业供应物流(种子、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供给)、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的种植、嫁接等)和农业销售物流(粮食、瓜果蔬菜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
2.农业物流的特点
农业物流与其他产业物流相比较而言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物流主体的特殊性。在我国农业物流参与主体主要农民,其次还包含各类企业,例如运输企业、销售企业以及市场当中各类加工企业。二是农业物流客体(包含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各种农产品)与物流工具有多样性。农业物流客体主要涵盖各种各样农产品及各类型加工产品,其中农产品中的水果、蔬菜、鲜奶、禽蛋等产品是典型的易腐食品,在各项物流活动中要求严格保鲜。三是农业物流路径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而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延区域(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村出产的各类农产品需要运输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要(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
二、农业物流的现状分析
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农业物流环节复杂,各级企业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以陕西省的苹果物流为例,陕西省苹果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各地的果农)产地批发市场(如洛川、白水等苹果产区)运销商(果贩)销地批发市场(例如西安市的华清路,胡家庙等)零售商(例如集贸市场、超市、水果店等)消费者。二是农业物流成本过高。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地农产品积压,烂在地里,农民增产不增收,而另一方面,城里的该种农产品价格又比较高,如图1。2016年陕西“鲜桃滞销愁坏西安果农,低价出售只求不烂在地里”这样的新闻标题屡见不鲜。这是到底怎么一回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畅通:导致市场供给信息无法及时传输,农产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产生大量的腐败变质,果贩们又因为物流成本过高不愿意去收购,从而导致供需不均衡,带来上述现象;流通体系不健全;成本过高(如运输中油价高、储存条件的特殊性引发的成本)等方面都推高了终端售价。三是农业物流观念缺乏,对物流的认识浅薄。除了部分农民外,绝大多数农民采用的是自产自销这种小范围物流环节,导致物流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平衡供需障碍。
三、农业物流的发展前景分析
从封建社会开始,我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当务之急,必须充分重视,这样才能尽快解决我国的问题。其主要构想是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要求各方积极参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宏观大环境为支撑,行业为主管,企业为运作基础,加速农业物流的迅速发展。如何大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解决现有困境的主要途径,那我们来看看如何走出困境。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对农业物流予以优化管理
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田园文化及农家朴实生活,为人们集休闲旅游、体验和了解农村为一身的综合性场所,是服务城市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农业,也是现代农业物流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图2),例如:花溪草莓园、杨梅园自主采摘、贵阳清镇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2.政府应当科学引导,统一整体布局与规划
在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的是国家政府,所以国家应当对农业物流的发展进行统一整体规划。从国家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加强相应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及其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开发、布局与建设,以全国为着眼点来配置物流资源;而地方政府也加快当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与规划,完善相关的农业物流中的运输领域及领域内部配套的港口、场站等基础设施。例如,广东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其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它主要交易品种为蔬菜、水果、粮油、冻品、禽蛋及山珍海味等。集农产品现货交易、直销展销、包装加工、连锁配送、运输仓储、电子商务于一体,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加工配送物流基地,辐射到惠州、深圳、江西、福建和港澳等地。
3.优化物流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应用
如何衔接农业生产者与消费需求者,实现无缝对接,减少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和产品附加值,其最关键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11月17长春市海吉星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平台启动运营,建设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平台,交易品种以粮油为主,以及知名大米、面粉和豆油。
四、结论
农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农业物流的发展,但我国的农业物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起点低,基础薄弱,由于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相对落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中国,三农问题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重视,农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农业物流将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规划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发挥其巨大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统一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使农业更加快速、高效、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宇清.浅谈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J].物流科技,2005,28(8):50-52.
[2]彭小妹.浅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3]黄体允,李英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2):42-44.
篇3
4月7日,来自农业部的信息显示,农业部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农业部拟加快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进程,做好《规划》任务分解落实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规划》落实。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同时,主要任务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水平、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大力发展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完善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在区域上进一步细化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主产区“七区二十三带”,加快构建农业战略新格局。同时,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垦经济等5大产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安排。按照巩固基础、提升能力、保障发展的建设思路,提出了高标准农田、“菜篮子”产品供应能力等六个方面建设重点。《规划》还从强化多元投入、加强农业补贴补助力度、完善农业奖补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重点措施。
农业受社会资金热捧
任何现代化的想象都需要支撑,农业现代化也不例外。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可以预期,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将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这是“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和城市提取积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从农业和农村流出。与突飞猛进的工业和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显得极其缓慢,以至于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随着农业生产面临的变数愈加复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很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表述上,“十二五”规划纲要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多了“加快”二字,亦表明推动农业现代化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目前,我国农业中的生产要素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引入现代化的要素,包括现代的资金、科技、服务和劳动力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四个方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包括保障粮食生产、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方面都将吸引包括资金在内的各类市场要素大量流入。
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特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一、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主要特点
近年来,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分析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是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000年至2011年,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南通市城镇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在居民总收入中占比很高,最低的2002年,这项指标是58%,最高的2008年,这项指标达到67%。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也越来越替代经营性收入成为最主要来源,2000年—2010年的11年间,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从37%上升到48%,2009年开始,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2.城镇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增长迅速
2000年至2011年,南通市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只有265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的3.33%,2011年,南通市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是2918元,绝对收入增长了10倍多,年均增长24.4%,经营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一跃达到9.93%,成为城镇居民收入中继工资性、转移性收入外第三个重要来源。
3.财产性收入在南通市居民收入中占比偏低的局面多年难以改变
2000年至2011年,在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还是农村居民收入,占比最小的都是财产性收入。12年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累计分别只有2946元和1194元,仅分别占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累计总收入的1.5%和1.2%,严重偏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二、影响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
1.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及发展前景不确定
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国际上,全球经济正面临深度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变数;国内,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中短期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经济增长是影响居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影响,南通经济增长出现波动在所难免,这势必会影响到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缺乏机制保障
多年来,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南通市城镇居民收入的主导来源,近年来,工资性收入也已逐步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南通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导来源。作为南通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支柱,提高工资性收入理所当然应该是南通市居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并不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还不够合理,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并未真正形成等因素,南通市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还缺乏机制的保障。
3.城乡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缺乏有效安全的手段
在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中,财产性收入应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2000年至2011年,南通市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平均占比分别只有1.5%和1.2%。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居民的财产保值渠道太过单一,增值投资渠道不畅。从城镇居民看,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产租赁、增值与金融资本市场获利,当前,房产泡沫严重,而金融资本市场又机制不健全,普通居民很难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从农村居民看,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源于土地租赁和金融资产,由于当前农村在土地、宅基地等方面政策上并没有大的突破,农村居民想通过土地租赁获得较高的财产性收入并不现实,而金融资产方面,农村居民基本上只能选择存款,收益有限。
4.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难度加大
南通市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从工资性收入看,过去的几年,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村居民通过就业增收的难度也日益加大。从经营性收入看,农业发展由于受到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等的多重制约,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并不容易。近年来,农村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确保南通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1.抓紧建立完善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城乡居民收入要持续稳定增长,健全的正常增长机制必不可少,在当前许多劳资、用工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从加强制度建设与监督的层面入手,全方位建立并完善劳动者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刻不容缓。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健全并有效监督执行劳动合同制度,确保劳动合同正常执行;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重点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
2.积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进收入多元化进程
2011年底,南通市居民人均个人存款约为40144元,而同期的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仅为696元和329元,分别只占平均存款额的1.7%和0.8%,可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进居民收入多元化进程刻不容缓。我们的政府应加快发展地方金融产业,优化财产性投资环境,为更多居民分享优质资产收益创造条件;应引导居民提高理财水平,逐步从存款保值向投资生财转变,拓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
3.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由于农村产权改革滞后,农民大量资产和权益难以实现为价值,我们应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我们可以按照依法管理、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操作的原则,积极扶持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土地流转,鼓励农民拓展投资理财渠道;我们也可以以明晰所有权、收益权为重点,加快确立农民对农村承包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农村集体资产、农村林地、农村集体资源的物权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以多种手段,大幅度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篇5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应用措施
前言:
社会主义和谐秩序维持的重点便是处理好三农问题,须知现代农业的核心特征便是信息和市场化,如今在农业可持续管理项目中已经得到全面贯穿。在此类背景下,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管理应用投入支持力度,令不同区域专属农产品种植供应效率和单位农民收入得以大幅度提升,为今后农村和社会安定繁荣建设,灌输应有的支持辅助动力。
一、农业经济控制信息化改革的内涵机理论述
在信息时代作用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实际生产环节投入控制,令既有农产品种植生产实效得以系统化改善,为今后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提供保障。至于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将细化为:
(一)农业科技教育的信息化
农业发展始终需要借助专业人才力量,因此今后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令他们愿意为农业科技教育奋斗终身,保证不同区域农民文化素质和知识应用水准的同步提升结果,全程结合创新型技术、理论知识进行实际生产投入支持,保证农业生产水准得以有机化改善。
(二)农业实际生产辅助要素的信息化
农业的生产需要各项生产要素的支持辅助,如水资源、土地、空气、光照等要素,针对以上要素进行信息化改造,主要就是灵活化发挥他们彼此之间的协调功效,覆盖落实更加富有实效性的整改方案,为今后农业可持续生产和创新前景绽放,集聚适应实力。
(三)农业市场管理的信息化
主要就是维持农业市场信息传输通道的流畅性,保证农民能够更为清晰动态化地掌握最新市场信息,并且以其作为导向媒介,进行对应农产品系统化种植和市场销售。再就是农业市场信息化改造,要集中凸显农业控制的先进性地位,凭借最新技术设施带动对应生产管理程序创新进度,为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相信在各类创新型生产信息集中辅助作用下,农业生产模式会变得愈加便利快捷,使得今后生产力得以稳固提升。
二、针对我国现代农业经济进行信息化改革应用的策略内容解析
(一)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修缮,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的有机贯彻
农业经济服务体系的缺陷问题,将会直接产生农产品买卖困难结果,不单单令资源和农民经济成本产生严重损失危机,同时会令市场秩序处于严重紊乱局势。而结合信息化技术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修缮,可以更加便利快捷地推动农企合作进程,令特定产品在市场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为今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多元化销售模式覆盖落实,奠定基础。
(二)快速将传统型农业改良发展成为知识型农业
所谓传统农业,实质上便是资源型农业,其不管是在生产管理模式或是信息化操作技术方面,都和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诉求产生强烈冲突迹象。相比之下,知识型农业主张利用各类先进知识和技术设施,进行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活动监督指导,使得以往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创新修整。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模式始终不能根除,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知识型农业机制过渡转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三)培养农民信息化专业操作技能
农民始终是农村核心生产者,如若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欠缺,单纯依靠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必将不利于今后农村产业化运营机制的开放。人才是农业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要做的,便是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教育投入力度,有效率地培养并供应技能应用型农业人才;同时,配合各类渠道进行农民信息化操作技能培训引导,令他们逐渐产生对信息化技术的重视态度,愿意主动地结合信息化操作手段进行农业发展前景系统化带动。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本身系统性较强,需要相关机构予以大力支持配合,长此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才能顺利贯彻落实。如今我国要做的,便是主动强化农业信息管理中的技术应用实效,使得农业理论和科技快速地融合到实际生产工序之中,为今后人民工作压力舒缓和生活质量改善,提供便利支持性条件,最终维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协调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艺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02):123-136.
篇6
2015年6月,为确保全省农村产权(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四川省农村改革现场工作会在省分行的协助下在武胜县成功召开,自此全省农村产权(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全面推开。
一、四川省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7月末,四川省10个试点县(市、区)累计发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98笔、金额8.31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业务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数据显示,多家银行均参与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但发展情况仍较为缓慢,分析其市场吸引力不足,主要源于市场机制发展不健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颁证确权进度缓慢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颁证需要通过承包人向所在地乡镇申请、乡镇初审同意、农业局实地核查、农业局颁证等诸多环节,并且涉及农户等特殊群体性利益,颁证进度十分缓慢,导致全省确权颁证进度不平衡,影响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进度。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难
一是法律判决对农民利益保护。在发生权属纠纷时,政府相关部门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会偏向农户的利益诉求,增加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二是流转机制不完善。全省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搭建运行效果不一,部分区域即使搭建完毕,但依旧操作困难,成为限制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风险
(一)土地经营权估值风险
土地经营权估值方法有三种,即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但因缺乏成熟交易市场、产量估计困难、环境影响较大等因素,实施过程均会面临一定困境。
目前,个别银行土地经营权评估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机关评估模式。但农业局专家库成员水平无衡量资格标准,评估方式简单且无可靠依据,同时因评估工作为其附加工作(无义务,免费服务),金融机构无法追究其评估偏差的责任,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均无法得到有力保证。
(二)抵押办理风险
四川省未对土地经营权抵押建立统一操作系统,缺乏高层设计。农业局对土地经营权抵押,无系统操作控制,主要依赖手工统计台账。业务发展扩大后,难以规避同片土地流转经营权重复抵押的风险。
(三)经营权期限不确定风险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建立在承包方按期按约定支付租金的基础之上,如承包方未如约支付租金则流转经营权自动失效,在贷款机构办理的流转经营权抵押随之失效。
(四)风险补偿金扣划风险
四川省内部分区县政府与银行间签订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金相关协议,规定风险补偿金的用途仅限于对集体林权、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的损失补偿。而基于前述风险,多数商业银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附加抵押或保证担保,是否符合风险补偿金损失补偿条件有待商榷。
(五)业主违约成本较低风险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方获得土地经营权政策补贴的形式包括:免费使用(政府补贴)、半价支付(另一半政府补贴)。业主取得土地流转经营权所支付的成本较低,则可能存在业主方以投资为幌子,骗取沟渠、大棚修建等政府补贴资金,及银行贷款风险。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建议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及抵押协议签署流程。建议四川省政府牵头指导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合同,并附加同意抵押条款。如此,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及抵押协议可合二为一,避免协议重复签署,节省人力物力。另一方面,附加条款的拟定,须经相关法律部门审核,增强法律效力。
调查评估土地上附着物种植/养殖周期,建议贷款机构合理设定还本计划。评估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除考虑剩余流转土地经营权价值外,主要参考评估附着物经济价值。若贷款到期时点,土地附着物早已出售,则抵押物价值将大幅削减,尤其针对养殖行业。因此,建议参考土地附着物种植/养殖周期,制定合理信贷周期。
篇7
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从我国目前的资源上来看,我国的耕地比较少并且水资源比较短缺,而且我国的人口众多,因此就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而且我国的任务要求是不仅要确保粮食的安全质量问题,还要解决农民的就业方面以及要保证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
其次,从发展的阶段来分析,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在信息和市场化的进程飞速的向前推进着,我国的现代化农业进入到了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现在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各个地方在资源和发展水平上都有巨大的差别,因此,现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就呈现出了多层次的特点。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是在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较深,所以农业的发展体制还是不够成熟。加上我国庞大的农民家庭,使得农户的经营水平和规模都比较的小而且还不够集中,并且生产力的水平仍然比较低。
所以,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方面,我们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使我国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体制变的相对成熟一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就显的越来越紧迫了。
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在的21世纪,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将会在家禽,农作物等动植物中挖掘潜力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从而可以使农业在高产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现在的农业拘束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智能化和产业化的特点,许多其他门类的科学技术逐渐的向农业化科学水平之中渗透,因此,不仅可以拓宽农业的生产领域而且同时也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化的农业将会在生物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方面,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所应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使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同时也会农业成为生物技术中最有应用价值和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自然科学和技术以及经济科学的联系也将会越来越紧密的,会让人们在本世纪更加熟练的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技术的规律,同时也对于农业发展的体制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重点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将会更加注重生物的遗传潜力,并且会更加注重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资源是农作物生长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条件。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生物在多样性方面的培养;而且要提高土壤的肥力,科学的对土壤施肥,从而可以创造出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并且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其次,国家更注重了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如果水资源不足的话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只有有了足够的水源,不浪费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的做法。另外,积极的发展农业在其它科学技术方面上的应用,从而可以开辟出更有效的新的技术和新的途径。
另外,还要提高科学种植的水平,注意并加强农业在各个步骤和环节做到要标准并规范的的生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领域
我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涉及的新领域有:
1.新的农业工厂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等等技术水平的总和发展和应用,我国现代化的农业也将实现的是人工创造的环境,并且进行全自动的技术,工厂化将会高度集密。
2.对于新能源的开发,面对目前所出现的种种的能源上的危机和短缺,利用生物的量化的方法进行能源产业的开发就成为了一种极易实现的可行办法,比如可以多用一些藻类和一些石油产品来解决这种能源短缺的问题。
3.可以开拓一个新的空间,比如可以大胆的想象把一些植物移植到 太空,在太空中培育出可以生长的环境,使植物发生变异产生出更好的特点比如种子籽粒的变大,抗干扰能力的增强等等,可以极大的丰富品种的发育进程,对于农业发展水平也将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我国的农业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进步,随着各个学科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已经进入到了一定的科学发展的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在新领域的发展空间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当采取的几种主要的措施。
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工具和动力,所以,必须要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大力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把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大力推行农业技术革命,深化农业的在各项体制方面的改革,从而可以使我国的农业技术和农村经济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更远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相对以前而言有了极大进步,相信通过未来的努力,将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农业之中应用的更广泛的话,会对我国的现代化农业有更高水平的提高,它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加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好文 钟永红: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
[2]郭江山 孙建坤 李玉红: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对外贸易,2009,(5).
篇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的一项系统工程,与驻村帮扶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驻村帮扶工作助力农村发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各级驻村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为农民群众传授新的科技种养技术,提供信息帮助,引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种养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着眼于改变帮扶村贫困状况,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为帮扶村确定发展特色产业,打通对接销售渠道,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产业帮扶方案,并积极推进和落实。必须不断帮助村和社区干部拓展发展眼界,转变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布局群众受益快、受益面广、受益长远,地方优势和特色较为明显,符合群众发展意愿的项目。在帮扶工作中,要打破帮扶就把资金送一送、相互走一走的老模式。把解决农村和群众的困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坚持把选派村的焦点、难点问题作为帮扶的重点,发挥自身优势,与乡村两级密切配合,使“婆家”与“娘家”形成合力,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帮扶工作,加快帮扶村的发展。帮扶单位不仅从经济上支持,还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人力、物力、技术和智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不断拓展帮扶形式和内容。
要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根本。各个单位和部门帮理思路,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组织协调驻村干部和联系帮扶单位深入村组,采取调研座谈、形势分析报告、专题辅导、外出学习考察、提供信息支持等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组织村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帮扶寻求发展致富道路;要帮助联系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进和培植新的产业项目,采取“引、传、帮、促”的方式转变群众观念,带领群众创业。即在致富门路上“引”,在致富技术上“传”,在创业致富困难上“帮”,在创业致富上“促”。要通过领导干部下基层,对无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普遍较低的自然村实行重点帮扶,帮助引进和发展特色种养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把解决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核心。帮扶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必须把解决如乡村道路和桥梁、水渠、水坝的维修、用电难和扩建工程等作为帮扶活动的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造福民众重点了解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最急、最怨、最缺、最盼的具体问题。了解农民群众对农村低保、春荒救济、农机补贴等党和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办理建议。针对性地在遇到问题最多、存在困难最大的自然村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农村低保户、残疾人等老、弱、病、残为主的弱势群众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服务下乡、扶强帮弱,帮助村级组织解决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农村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篇9
【关键词】一生一项 致富项目 总结报告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1-01
为切实培养出一批新型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镇赉县委组织部的策划组织下,“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农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于2010年11初-2011年底由镇赉职教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了“一生一项致富项目”工程。
一、致富项目工程实施目标
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技术培养职能,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全县每个行政村培养1-2名掌握农业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规律,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专业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能够带动农民致富,推动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致富项目组织实施过程
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实施组织领导和项目实施技术指导两个工作小组。
1.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动员大会。
组织部副部长张敬轩、职教中心主任何乙庆等领导作了深刻的动员讲话,强调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极大的鼓舞了全体学员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2.科学分析,周密谋划,认真开展农业经济调研,精心确立致富项目。
镇赉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夏季阳光充足,高温炎热、雨量集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土壤以草甸土、淡黑干土为主,局部地方还有黑钙土、风沙土、栗钙土等等。嫩江,挽携着洮儿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穿境而过。适合多种作物的生长和动物的养殖,形成了我县农业产业多元化的优势,专家认为非常符合“一生一项致富项目”工程的开展。因此,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了农业局、畜牧局专家,职教中心专任教师等12人组成立项研究和项目评审小组,在2010年11月组织学员根据本乡、本村的主要产业和计划开发的农业经济项目,开展广泛的市场调查后,撰写并提交“拟定致富项目”及可行性报告,于12月下旬针对每名学员的项目认真进行了立项论证,帮助学员正式确定了致富项目。
3.严格组织,跟踪指导,强化专业技术运用,提高项目技术含量,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开展。
一是由组织部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学员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缺的资金、土地、场地等问题,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职能,实行指导教师包保制。每位专家指导教师月平均下乡指导在一周以上,引导学员把培训时所掌握的新科技充分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针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测土配方、幼畜繁育等生产技术和新科技应用等知识和技术难题,现场指导就地解决。
三、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果
1.实验项目进行了种植和养殖两个种类,包括水田、旱田种植、家畜、家禽养殖、庭院经济等五个方面。有102名学员的项目通过了专家组论证认可,并组织实施。其中种植类项目7大项65个子项,养殖类项目7个大项37个子项。
2.项目实施增收效益显著,各学员的项目创收增涨均在万元以上,单位增收比以往高出10%左右。优秀学员于令波等的项目增收幅度较大,也为周围群众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共同致富。
(1)于令波饲养的52头牛无损失,6月份出售16头,毛利润7万多元,今年新生牛犊8头,年终又出售20头,共计获得纯利润8万多元。比去年多增收43000元。
(2)张立荣结合省级扶贫项目搞了“玉米地膜覆盖地灌”,收入明显高于周围的粗放种植的玉米。亩增产85公斤。
(3)王晓龙尝试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引进板蓝根种植项目,收益可观。与玉米相比每亩平均增收1100元。
(4)侯金刚,大屯镇人,项目:养貉。
篇10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招商引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8-2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支农研究》阶段性成果。
农业投入产出比失调早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逐步将招商引资作为平衡农业投入产出关系、稳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村以其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吸引外部资金流入,使招商引资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具活力及潜力的增长点。
1 呼兰区农业招商引资发展现状
呼兰区是哈尔滨周边八区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其中83%为农村人口,全区人民积极发扬创业精神,围绕“以工兴区,以区兴市,以市带农”的策略方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从2006年生产总值1093294万元,实际利用外资只有2118.67万美元,发展为现如今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7.4亿元,外资实际到账4400万美元,成为哈尔滨市周边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区之一。近年来,呼兰区突出围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机械装备、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招商,以引进大项目为重点,努力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成为哈尔滨市周边新型产业聚集区,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近年来,呼兰区招商引资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有利地带动了区域经济。从招商项目类别看,呼兰区招商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农牧业和其他行业项目(见表1、表2)。其中农牧业项目比例较高,2007年招商引资农牧业项目仅为8个,占当年所有项目的14%,实际到位资金0.8286亿元,占所有项目到位资金的2%;而2011年,招商农牧业项目增加到20个,占当年所有招商项目的20%,实际到位资金4.782亿元,占所有招商项目到位资金的6%。说明呼兰区区招商引资项目中,农牧业占较大比例,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从招商引资项目个数和到位资金来看,2007~2011年无论从招商引资项目个数还是实际到位资金情况基本呈现逐年攀升态势,2007年为56个,2008年66个,2009年81个,2010年95个,2011年101个。到位资金2007年为39.7036亿元,2008年为43.042亿元,2009年为58.701亿元,2010年为66.9738亿元,2011年为75.9594亿元。总体来看2011年比2007年增长了91.32%,说明呼兰区招商引资落实到位资金明显加强。
表1 2007~2011呼兰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情况 (单位:项)
资料来源:根据呼兰区招商局资料整理所得
表2 2007~2011呼兰区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呼兰区招商局资料整理所得
实践表明,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新形势下我区农业上新台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和促进农业稳定有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2 呼兰区在发展农业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缺位
呼兰区处于内陆地区,区位和产业优势发挥不足,相对于沿海地区信息闭塞,产业层次多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区内相对缺少极具带动性、规模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相对于农产品交易而言就是一个无形的市场,相对于调整中的农业结构而言它就是载体,都将为农户的增收致富保驾护航,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的进程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龙头企业缺位必然会制约相关市场空间拓展进程、影响经营机制创新,进而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2 企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近年来,在招商引资工作的牵引下,呼兰区积极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进一步显现出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充分整合全区优势资源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促进经济发展,区政府早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并始终坚持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操控并牵制着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相关财政及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本进入市场。在整个过程中,政府为招商引资专门搭建信息平台,策划、组织、承办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并参与其中,导致参会的企业多数处在一种从属地位和被动地位。政府推动整个招商引资进程中,从项目审批到政策制定再到投资环境建设全部一手抓,忽略企业这一真正主体,极大地降低了招商引资自身具备的经济效益。
2.3 乡镇缺少招商引资有效方式
相比较于发达地区村镇招商引资情况,呼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必然导致政府的参与程度较弱,招商引资的行为方式也就相对落后。政府无法准确把握自身参与程度从而通过合理的方式针对村镇具体经济情况量身制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方式。在通过招商引资促进村镇与城市对接的过程中,无法找到高绩效的改革思路及相关优惠政策,从而降低了城乡企业间依赖程度,无法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网络,最终成为带动村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掣肘环节。
2.4 优势农业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作为典型的农业区,呼兰区是我省重要的粮食基地,有着极其丰富的农林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及优越的资源利用价值。然而相关农产品资源开发率、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优势资源也只停留在最原始的直接销售或简单加工销售环节,无法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条,资源优势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止步不前。由于分散的优势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受到技术水平单一、生产力不足、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呼兰区的招商引资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能单纯依靠单一资源的开发,应该均衡调整各类资源,使之相互调节共同发展。随着有关招商引资工作国有政策的出台,国家将花大力度,重点扶植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推动具有地方特色产业链条的建立,努力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而对于身处东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呼兰区,尚未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的产业链,很难享受到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资的吸引能力。
3 呼兰区深化农业招商引资的对策
3.1 转变政府传统的招商引资观念
首先,区政府应改变以自身为主体的现存招商引资局面,逐步转向为以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为主导的招商引资策略,进一步减少相关决策的随意性以及“政绩化”倾向,从而降低非市场因素对决策的干扰。其次,加大在哈市周边市区相关广告、网络等媒体宣传力度,积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省农业博览会、哈洽会等专题招商活动,从传统的坐门等商向主动出门招商的转变。最后,转变老旧的招商引资思路,走开放农业投资与开放农业贸易并重的农业开放道路,在提升传统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加大区内特色农业资源对外资的吸引力度。
3.2 完善和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政策
加大政府调整力度,完成对招商引资企业绝对优惠向“差别性”优惠政策的转变,加强以技术引进和地区主导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引进力度,同时给予本地企业最大优惠待遇,使相关企业在滚动发展中同时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植。在考虑未来收益和现在收益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奖励制度并扩大奖励范围,对所有为招商引资工作建设有功的人员按照付出的多少、贡献额大小分级奖励。认真研究并制定城市规划、土地出让、税费减免、信贷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尽力做到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
3.3 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在突出呼兰区现存以蔬菜、畜禽等主导产业对外资吸引力的基础上,扩大果品、水产品以及粮、油、蛋、奶等产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改变目前主要以初始原料产品上市和产品过于单一的局面,逐渐形成以农产品为主导特色产业并存的多元化发展局面。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搞好各类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把龙头企业建设与民营经济相结合,引导民资、民力、民营企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聚集,实现“群龙共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3.4 创新招商方式
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借鉴并利用先进的招商经验基础上,应积极引导外商通过企业兼并、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中,以打破现存的农产品行业垄断现象。加大力度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先进灵活的融资方式,如,兼并收购、项目融资、资产转让等,并试图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创建高效便捷的筹融资政策,在增强自身职能及政策调控的基础上,优化引资方式。
3.5 加大对现存企业的扶植力度
加大对现存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及私营企业的扶植力度,采取灵活多样方式鼓励其与外商合资合作,推动其专业化服务往新、特、精方向有效发展。做到以商业为中心结合城市规划布局,大力宣传吸引外商投资于主城区的产业布局调整,使闲置中的资源在产业置换、资产重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鼓励外商以无形资产作价投入,政府通过加大以先进技术作价投入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产品的升级换代进而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鼓励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通过新材料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在品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品牌营运,提高企业无形资产比重,优化外商投资。
参考文献
[1] 瞿志印.走出地方招商引资的误区.中国经贸导刊,2010,
(12).
[2] 覃琴.加强软环境建设推动招商引资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08,(1).
[3] 胡棉芬.农业招商引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庆农业信息网,2009-06-29.
[4] 吴铮.招商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青海省十多年来招商引资数据的实证分析.企业经济,2012(1)
[5] 米龙峰.浅析招商引资的方式.现代商业,2012,(5).
[6] 李光江.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