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图书馆管理;发展;影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09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97- 01

1 公共管理学概述

公共管理学的前身为公共行政学,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等的频繁出现,欧美国家公共管理理论、实践发生了质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公共管理相关的学科框架、学科分支等。公共部门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方法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需要优化利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公共组织理论,政府作用、公共政策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概念较多,比如,“公共行政”“公共事务”“治理”。

2 公共管理学对我国图书馆管理与事业发展的影响

2.1 影响图书馆理念

(1)明确办馆主体。在新公共管理过程中,治理主体和政府作用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政府在图书馆事业中的主体地位日渐显现。随着社会持续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得以迅速扩充,政府只是其中的主体之一,但它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织者、监督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性主体。由于公共文化产品具有其特殊属性,比如,外部收益性、非竞争性,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优化配置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明确社会角色。就公共管理理论而言,需要重新确立政府、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在社会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在图书馆管理中,需要灵活应用相关理念,以社会动态变化为切入点,重新定位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构建科学化的图书馆是服务体系,把图书馆文献资源、知识服务融入其中,要充分显现读者的导向地位,满足他们的客观需求,构建合理化的图书馆网点,构建省市中心图书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链接,为实现公共馆近距离服务提供有利的保障。此外,还要注重社会市场客观需求、顾客各方面反馈,不断强化他们的图书馆意识,强化以人为本、资源共享的服务意识,确保公民享有文献资源、公共服务的权利。

(3)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学中,下层管理机构、人员都被提出全新的要求,需要适当增加下层管理机构、人员管理权限,客观地呈现出在人才方面的要求。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需要构建全新的动态人才结构,使其具备“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特点,更好地为图书馆用户服务。在日常工作中,还要多为图书馆员提供更多再教育、深造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明确不同岗位职责,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使其各尽所能,不断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2 影响图书馆管理结构、图书馆业务

(1)影响图书馆管理结构。在公共管理学中,分权与授权相关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组织结构中,主要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传统图书馆金字塔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管理活动客观要求,需要灵活各种管理方法,实行横向型管理、矩阵式管理,合理划分权限,适当放宽下层部门相关的工作权限,合理划分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优化调整图书馆组织结构,更好地应对时展的动态变化。

(2)影响图书馆业务。以经费预算、分配为例,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经费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要素,需要做好经费预算工作,进行必要的优化配置。站在公共管理学角度,图书馆经费具有公共属性,需要具备其知情权,要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参与到经费分配过程中。

(3)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就公共管理学而言,会影响图书馆内、外部建设,需要不断探索政府、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一是影响图书馆事业整体控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组成要素,能够动态监督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促进其持续发展,还能客观地评价公共部门决策者、管理员等各方面素养,客观测评公众服务数量、质量及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客观地评估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方面履行的职责。二是影响图书馆办馆主体。

篇2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篇3

[关键词]血站后勤管理;改革发展;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056

1血站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观念上的认识偏差

血站领导对血站后勤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血站的中心工作是采血、供血没有错,但是对后勤管理认为是无技术含量、低人一等的认识偏差,打击了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殊不知,血站后勤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管理体系,涉及血站人事、房屋、环境、物资、固定资产、污水处理、生活、交通运输、卫生、安保、消防、电气、物流、电离辐射保护、暖通冷气等方面工作,非专业人员无法胜任。

12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血站单位后勤服务队伍中有许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人员,他们来自各行业、分布各岗位,业务技能、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血站工作需要较高层次的服务,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水平越来越高,本科生、硕士生不断从事血站的一线工作。但后勤队伍在思想观念、管理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很难与时俱进,与服务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13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固定资产管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比较薄弱,作为医疗事业单位的血站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服务设备没有充分发挥出使用效率,产生了浪费。比如有些血站后勤部门为了自身的方便,后勤服务不能集中统一办公,就是在一栋大楼内,也是自成体系,服务设备的闲置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不严。当前我国一些血站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使用很少提折旧,更谈不上计算损益。固定资产制度不健全,管理上互相推诿,实物与台账严重不符,许多国有资产白白流失。

14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要调动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最为关键在于是否有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绩效考核机制。而一些血站单位行政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行动迟缓,也正是由于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虽有总体目标,但缺少具体量化考核指标。硬性指标过多,但像职工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技术培训等软性指标未计入考核体系中。由于考核指标缺乏系统性,设置不科学,内容不全面,造成了后勤部门发展不均衡,局限了未来的发展。

2血站后勤管理工作改革的对策

21转变血站单位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认识

首先血站单位要构建较系统化的后勤服务体系,使后勤服务中心的职责更明确、内部分工更细致。现代血站后勤中心服务职能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组织、规划与协调,涉及血站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到吃喝,大到采血、储血、供血的运输车辆安全,因此,要得到血站所有科室的协作与支持,有机融合一线科室与后勤科室的管理工作已是目前后勤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22加强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

可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和要求,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培训,分别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如可以与院校科研单位定点培养后勤人才;中期计划可以鼓励单位后勤人员到学校进修,改变知识结构,不仅加强专业知识,更为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短期计划重点在单位内部实施,比如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请医疗行业或者血站单位内部的后勤专家、有经验的后勤管理者上课,通过短期的培训尽快改变当前后勤人员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技能。

23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监管力度

一要实行国有资产清查制度。后勤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明晰产权,不能将国有资产在不同监管主体间无偿划转,对资产使用、运营、赢利等设账监管;二要严格内部财务监管制度。财务票据签字逐级审查把关;做到票据与购物清单相符,票据内容与办公标准相符,票据价格与市场价格大致相符。对票据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的商品来源进行回访调查;三是加大国有资产监管力度。对产出能清晰计量、竞争性较强的服务项目,如食堂等经营性资产,登记备案,外包经营,外包应严格依据合同并定期监督,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4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

后勤部门管理和服务机制理顺后,要逐步改变目前血站单位后勤人力资源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以岗位定员、竞聘上岗,可以采取社会公开和内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择优录取。

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后勤人员实行聘任制度,在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过程中增强后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对于绩效指标量化,以体现出后勤工作的独立分配、激励机制。要改变目前有些血站单位后勤人员工作业绩考核模糊、工作倦怠的状况,充分发挥绩效业绩综合效应,从工作数量上认真统计、工作质量上严格评定,并作为后勤人员的薪酬发放的依据,借鉴企业多劳多得的原则,切实调动血站单位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潜力。

25理顺后勤管理和服务机制

随着医疗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血站后勤管理与保障作为行政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后勤管理能力成为了重要课题。虽然后勤工作涉及面广,烦琐复杂,很多工作都有滞后性和被动性,但随着血站体制改革和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引进,对血站后勤管理与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在改革背景下可以优化组织结构,精减人员。根据工作实际,笔者构想血站行政后勤分别为综合协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服务保障管理和房屋基建管理。综合协调负责对外联系,以及协调后勤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力资源负责人事聘用、培训、考核等相关工作;财务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政府采购等工作;服务保障负责交通、食堂、文印、会议服务、工会及各类企业管理等工作;房管基建部负责办公楼物业、家属小区物业、房屋管理、房屋基建等工作。创新血站后勤管理工作网等多种形式,构筑多方位、高层次的交流沟通平台,使血站后勤管理工作在推动血站健康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3鼓励血站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发展的构想

血站单位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血站后勤管理服务靠价值规律来调节,后勤服务工作依托于社会第三产业提供,以市场经济行为为血站单位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与管理。在当前条件下,血站后勤社会化是指血站单位后勤部门,突破自我配套的封闭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将单位后勤与社会服务行业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综合性效益。

后勤服务社会化具体实施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剥离、稳步推进”的原则展开,即根据本站工作实际,对当前后勤工作状况作个整体分析,条件成熟的可以先行。具体项目有:房屋维修、供水、供电、采暖、电梯、消防等设施的管理及维护;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外墙清洗、消毒、灭虫等;树木花草种植、维护、盆景花卉租放等;安保门卫、内部巡视、前台接待等;员工就餐、外来人员就餐、接待用餐等;以及会议服务、广告宣传、项目代办等。运用市场机制,管好后勤,办好后勤,为血站单位提供高效、优质、低耗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慧,李继明血站后勤管理的改革与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

篇4

【关键词】:教学关系互相尊重共同发展

做教师的常常在议论:现在做教师很难。说实话难就难在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的正确认识与处理。其实教学中就应该建立一种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说:学问,学问,学中有问。这就是说“教与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勤学好问,这是互动的、双向的、共同完成的过程。要想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我们要这样思考:

一、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尊重学生

教师要立足课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乐学。

二、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尊重老师

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教师。学生相对于成人,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只顾自己说或不愿听别人说的现象。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让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育学生学会倾听,我们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同学生一起不断地建立听课的规则,并引导他们自觉地遵守规则。如要求学生发言时面向听众,要大方、得体,要善于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倾听同学发言时要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发言者,并报以真诚的微笑、赞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学活动也才能真正实现宽松自由民主平等。

三、师生平等,共同学习。

篇5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已经无处不在,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科技路线,进行科技创新。不断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必要工具。不同类型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是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方法。本文以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例,介绍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方法和成果。

目前,天津电力基建市场的输电线路工程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专业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去,到外阜去抢市场。面对现状,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输电施工分公司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管理,通过两年的实践证明,输电施工分公司通过完善人员结构搭配,建立分级创新体系,制定创新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创新工作问题诊断

近几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在科技管理工作上一直没有成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及党团员创新创效项目也没有取得成果,更没有获得专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缺少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工作中缺少统筹管理,分工不明确,责任没有落实到人。科技创新工作工作计划不细致,过程管理不严格,忽略了最后且最重要的验收和总结。

2、创新工作缺少完整的组织结构,科技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人员搭配不合理,导致老职工往往有了好的创新思路,却无法利用理论知识准确地列举出创新前后的差异和具体数据的比较。青年职工自身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热情,但缺少实际操作经验,对施工流程及工艺要求没有系统的掌握,无法立即付诸实践。体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

3、日常生产工作中不注重提升和总结。工作中的实际状况,我分公司的老职工的学历偏低,老职工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的创新方法,只在自己所在的岗位使用,由于缺少理论文化知识,不能论证创新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也没有及时的总结提升,无法转换成创新成果加以推广。

二、创新工作管理方法

根据问题原因的分析,分公司召开研讨会,结合分公司的实际状况,决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成立创新工作组织

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团队的力量。分公司首先成立了创新工作组,由主管技术的副经理担任创新工作组组长,组员由分公司的班组长、技术员、质量员和生产骨干构成,保证创新工作组班组覆各个班组。

在创新工作组的基础上,下设创新项目小组。小组长由项目的提出人担任,组员根据创新项目的实际需要从创新工作组中选拔,满足项目策划、实施及总结的需要,新老职工的比例要适当。创新项目小组是在项目立项时组建,结项后取消小组机构,以便后续项目的开展实施。

2、制定创新工作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没有制度是干不好事情的。为此,创新工作组制定了《创新工作组章程》、《创新工作规划》、《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创新工作会议制度》、《创新项目验收制度》等相关制度。所有创新项目要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验收,达到“用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目的,促进创新工作的开展。

3、广泛征求创新意见(多维度寻求创新点)

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为施工型企业,创新点主要来源于生产一线。一线职工对施工方法、施工工器具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效果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了解什么工序费时,什么工器具费力,有无创新改进的必要。因此,创新项目组以班组为基本单位,以一线职工为基本点,广泛征求一线职工的意见。每次例会前,班组长负责总结所在班组职工提出的创新需求、建议及创新成果应用效果反馈。在例会上将各班组收集的需求、建议进行归纳和筛选,针对有价值的需求和建议进行研讨,最终确定创新项目。

4、以重难点工程为依托,开展创新

针对重点、难点工程,要本着“提前介入、超前谋划”的原则开展创新工作。在工程投标阶段认真挖掘施工阶段将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创新工作组针对问题拟制定解决方案,该方案即有利于技术标的编制,也为中标后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工程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重点、难点工程接到中标通知书后,立即成立创新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并在重、难点工序实施前拿出成果。这样即验证了成果,又提升了工作效率,为后续成果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

5、合理搭配人员,充分调动积极性

创新项目小组人员的结构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结合分公司创新工作组人员的结构和项目的实际人员需求,合理搭配每个创新项目小组的人员。近几年输电施工分公司补充了许多新鲜血液,都是具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经过锻炼都已经成为了骨干力量,这些大学生都加入到了创新工作组。在组建创新项目小组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2名大学生和2名老职工,以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为领头羊,以积极热情的大学生为主力,共同完成项目创新。这使大学生在工作中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为老职工提供一个新的舞台。

分公司为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制定了激励措施。根据项目成果等级、产生效益的大小及个人贡献的大小在绩效考核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同时作为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工作成效

分公司采取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后,2012年有效解决了两项工程技术难题,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钢管杆连接式抱箍和碳纤维导线架设专用工具)。在新疆750kV二通道工程建设中,省报了一项QC成果“提高输电线路斜柱板式基础施工质量”,获得天津市电力行业协会二等奖;另有两项QC成果获得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二、三等奖。在《电世界》、《天津电力技术》等期刊8篇。

2013年创新工作组提出的“输电线路基础冬施养护装置的研制”项目被评为天津市电力公司党团员“创新创效重点项目”,并申请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输电线路工程水域施工栈桥的研制”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在陈塘庄电厂煤改气迁移220kV并网工程陈迎线#33塔位施工应用,节省施工成本83万元。“钢管杆用多功能万向滑车的研制”也列为市公司基建创新项目,投入使用后达到了成品保护的效果,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准备撰写成典型经验。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及架线施工难度大、工艺标准较高,创效工作组编写了“输电线路多回路钢管杆组立”典型施工方法,向国网公司进行了申报。同时,配合市公司基建部开展“绝缘折臂桥式对接跨越车”和“沿海地区输电线路建设方案优化研究”科技项目。

2013年输电施工分公司独立开展科技项目5项,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展科技项目4项。已经通过受理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预计2013年底获得6项专利授权。

两年来,输电施工分公司的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公司内部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公司的创新管理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为公司培养了部分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篇6

1学院当前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教学科研并重型向研究型转变,由注重数量规模型向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以计算机新大楼落成为主要标志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在这一时期,学院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1) 大院阵势基本形成,但并非强院。近几年来,学院保持着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600人的规模,到今年年底,专职教师总人数将达到120人,从办学规模和办学成效来看,在同类学校中属于较大的学院。但从学科综合实力来看,离强院尚有一段距离。

(2) 学科架构非常齐全,但大学科优势尚未凸显。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两个本科专业都是教育部、湖北省的特色专业,学科构架较为完整。但在学科资源整合、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没有完全发挥出计算机大学科的综合优势。

(3) 大平台万事俱备,但还未安装到位。武汉大学网格计算平台从硬件设施到软件环境都已作了系统规划,只待计算机新大楼交付使用即可安装到位。

(4) 大楼搬迁有望,但大师虚位以待。现代化的计算机新大楼即将于今年8月竣工,迁入新楼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引进大师的愿望更为迫切。

(5) 科研实力有所增强,但大团队、大项目和大成果不足。近几年来,学院积极谋划构建与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科研框架,依照学科规划和重点方向建立了八个研究所,实施学院、研究所、课群组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同时在科研管理上实施更为人性化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科研实力的提升。但学院科研团队做大做强、项目由小到大、成果凸显还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6) 本科教育成果初显,但实践体系有待健全。学院抓住国家本科质量工程、学校卓越工程建设的契机,围绕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在学生专业思想培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科研竞赛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实践体系亟待健全。

(7) 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但学科和学院特色不明显。几年来,学院党、政、工、团、学各方面工作都可圈可点,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体现学科综合实力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和亮点不是太多,凝炼总结不够。

在对学院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学院认为建设研究型学院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系统总结本校计算机学科30年、合校建院近10年来的工作经验、成就,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准备;二是瞄准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计算机学科、院系宝贵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源泉。

2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新起点,新阶段,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加紧创建研究型计算机学院的步伐。

2.1大学科与大平台的关系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4年就提出了“构筑大学科,搭建大平台”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科,是“以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地,以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基地,以计算机学院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的计算机大学科。构筑大学科有利于整合学科资源,调整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所谓大平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创新平台,目前最为紧要的就是要将“武汉大学网格计算平台”建设成为内联校园网和校内公共资源、外接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和国家网格的、中南地区最大网格节点之一。二是指先进水平的教育平台,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计算机大学科的资源整合已作为学校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而网格平台建设工作也列入了学院当前的工作重点。可以说,大学科是龙头,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大平台是支柱,并行不悖,利校利教。学科整合要上下结合、统筹兼顾,内部机制调整要循序渐进、通盘考虑。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契机,大学科、大平台同步推进,从资源共享到形成合力,从小而精到大而强,推动学科、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大楼与大师的关系

关于大楼与大师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认为,大楼与大师的关系实际上是泛指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大楼”代表大学的基本办学硬件条件,“大师”代表有学术影响力和实力的专家学者。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可以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亦须有大楼之备焉。作为学校来讲,就是要把学校办成大楼迭起,“大师”辈出的学校。

俗话说:“高楼易起,大师难求。”大楼是“显性”的存在,只要是加大投入,难也不难,计算机大楼便是明证,历经几载建设终将建成。大师是“隐性”的过程,非一日之功所能造就,既需要学者有甘做“冷板凳”的勇气,也需要学校厚重学术传统的熏陶。可以说,没有大楼,就留不住大师,也吸引不了人才。现在计算机大楼竖起来了,我们要站在大楼上呼唤大师,在大楼里迎接大师,让大师在大楼里发挥聪明才智,形成大团队,策划大项目,争取大成果,做出大贡献,从而在学院形成推崇大师、吸引大师、培育大师的良好氛围。

目前,学院正积极谋划举全院乃至于全学科之力引进大师,策划大项目;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实施科研工作以一年为基础的弹性考核制,探索建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出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系列规章制度,力争在教学科研上获得双丰收。与此同时,在大楼分配方案中,面向发展和未来,规划了大师办公和科研用房,做好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场地预留工作。

2.3大爱与大气的关系

所谓大爱,是指学校要以人为本,爱师爱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要让教师爱校爱教,增强学识魅力,散发人格魅力;让学生求是崇真,激发个人潜能,点燃智慧火种。所谓大气,是指大学的气度,是指学校呈现出的浓郁的学堂气、书院气、学术气。“大气”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气度;要求教师具有卓越的学术眼界和高尚的学术道德,要求学生在优良的学术空间、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中增强学识和发展理性。

大爱与大气同属大学文化内涵,是软实力范畴。大爱更多的是对人的要求,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关键是心诚情真,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地去爱学校的教师、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他们拥有安心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大气既是对物的要求,也是对人的要求,有可能要花很多的钱,不仅要有大楼、大师,还要有科学规范的大学制度和教职工高度的理性自觉。大爱无声,为大气奠基;大气有形,为大爱造势。

近年来,学院既培养出了“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优秀大学生黄来女,又培养出了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青年教师吴黎兵等一批示范性先进典型。我们的体会是,要形成大爱,彰显大气,在管理上必须做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并重、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在“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和合校建院以来形成的文化理念中加以实践和凝炼,形成催人奋进的学院精神。

2.4大课程和大实践的关系

大课程和大实践都是属于教育理念的范畴。所谓大课程,指的是通识教育的理念,是应对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挑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包括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组织与选课制度建设、教师观念转变与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所谓大实践,指的是专业教育的理念,是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实践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既包括传统的实验、实习、设计等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包括学生德育实践、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实践内容。

大课程和大实践体现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定位,满足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大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共识,在大课程规划的设计上,学校要更多地去协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等关系,并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学院则要不折不扣地实施好培养方案,适度增设计算机专业面向学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大实践是专业特色,在大实践体系的建设上,学院应积极主动地去协调人才培养共同要求与专业发展个性选择的关系、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健全实践教育框架体系,并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新机制;人口管理科学;人本主义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管理科学的新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执政理念,而且体现了人口管理方式的进步,反映了人口管理科学的要求。如果我们回顾人口管理学的发展,进而追踪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从旧机制转向新机制,与人口管理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有密切联系,并且对人口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管理科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

人口管理科学是管理科学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因而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的。

管理科学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初,一百年来,经历了从泰罗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到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演变,其管理哲学也从理性主义逐步向人本主义升华。

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以其科学理性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其理论本身包含着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在追求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压抑人的心理需要和行为发展。古典管理学视管理客体为“经济动物”,主张对管理客体实行“物本管理”。其管理方式表现为重物轻人,把人当工具来管理,工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附属品”。“理性”在古典管理科学那里,被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决策要求日益提高,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乃至博弈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随之诞生。现代管理科学既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营养,又注重了行为科学对“人”的研究,使得人本管理开始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以人为本”。

二、人口管理学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与一般管理科学的发展轨迹一样,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也遵循了从理性主义到人本主义的演变逻辑。虽然“人口管理学”这一学科概念提出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人口科学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并且人口科学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忽视过人口管理的内容。

西方早期的人口思想是近代人口科学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主要代表人物色诺芬(Xenophon,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以及后来的重商主义都分别提出过国家干预婚姻、调节人口的主张。色诺芬对当时国王用人口是否增长作为评价官员政绩标准的做法十分赞赏;柏拉图主张由统治者规定结婚年龄和男女配偶选择,让最优秀的男女互为配偶;亚里士多德更认为国家的主要职责就是调节人口数量,使之稳定在一定程度并协调其相互关系。重商主义则提出国家应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人口增殖,甚至不惜从其他国家“获得”人口。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人口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认识到经济上的需求是调节人El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康帕内拉更强调婚姻和生育都必须服从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在人口思想史上都是空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为从事人口研究和人口管理的人们所熟知,他的“两个级数”、“两种抑制”将人口管理推向了理性主义的极致。

到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人口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技术方法也更加成熟先进,涌现出大批经典的人口研究理论成果,如著名的“人口转变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等都发端和发展于这一时期。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对人口过程的变动规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但在人口管理的哲学理念上,仍然完全是理性主义的,贯彻了较多的“国家意志”和集体理性。

近年来,人口管理科学注意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营养,将人口行为的家庭人本需要与社会理性规范相结合,引导人们树立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文化认同,将人口管理推向了更具人口现代化意义的人本主义。

三、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对人口管理科学的政策实践和理论推动

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方式和新的人口制度安排,它反映了中国的人口管理正按照人口管理科学的发展引领,从理性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古典人口管理科学的革命,而且是对微观人口管理学的超越和对现代人口管理科学的呼唤。这表现在:

1.在政策基点上,新机制完全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要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应该对影响人们生育行为的各个要素特别是社会支持和自信心进行调控,通过引导人们对社会生育规范的感知和对遵循规范的评价,建立一种生育文化认同,使人们生育行为规范化。

篇8

【关键词】创新;改进;思想政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63-01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党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而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有创新精神。党务政工工作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在各个时期的新任务.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其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党务政工工作要做到党性和政治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服务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民主性和群众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总结,及时发现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精神鼓舞人,用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培育人。单纯的行政命令或纯粹的思想工作都不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思想工作、思想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员工综合素质的反映.党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政治保障。要积极实现行政制度与党务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最佳融合,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党建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思路。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动力所在。创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一是经济制度和多元化导致企业职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变化。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剧烈,职工收人差距拉大等问题,使人们产生困惑。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各级领导的自觉意识。四是长期的依附行为难以改变。五是传统的框架难以突破。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七是有的企业对政工干部缺乏应有的理解,在干部配置上厚此薄彼,忽视对政工干部的正确使用。八是运行机制难以适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在实践中改革和创新,才能获得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容和强大生命力。

一、意识创新

实现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思路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而没有全新的思维.就很难实现这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意识,继承传统的做法,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包括国外企业管理中做人的工作的一切先进的东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才能创新《论语》中“学,然后知不足”。也说明学习借鉴的重要。这也是创新的前提好条件。只要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东西,就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就能够高屋建瓴。增强创新意识。意识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就会进一步拓宽。思路要新,要明晰,要改变传统的那种说教式的做法,既要讲求即时的效应,还要着眼于长远;既要有全新的思维,又要密切联系实际,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制度创新

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是机制形成的最主要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旧的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因而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对机制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不应是单一的简单化的制度.应当引入科学管理体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要贴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且要形成完备的体系。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引入全新的理念,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立法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加有章可循,政工人员的权利也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也会建立起来。

三、体制创新,开辟新渠道,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组织体系

机制要创新.体制要首先创新,内外环境都要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新体制,一是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单纯的思想工作,要开辟好渠道,运用好载体。比如,企业文化建设,既属意识形态,又属物质领域。搞好了,可以有效地防止思想政治工作好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渠道利用起来;再如,厂务公开,是当前廉政建设和民主管理的要求和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做到以人为本,就能够激活思想工作。二是领导组织体系要创新,实现组织工作的程序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协调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明确,要立足于“大政工”,拓宽工作领域。落实“一岗两责”。对于组织领导体系也要制定评估办法,以保证组织领导体系的良好运行。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生 管理 途径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院校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

1、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多维发展的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多个维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以人为本,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既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又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突出“做人的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寓学生思想道德、职业素养、专业潜能、就业教育为一体的创造性育人过程。

2、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管理方式简单粗放,行政命令式管理行为多,人性化的沟通少。各级学生管理机构往往通过会议逐级传达安排工作,学生便成了被传达和安排的最低层,只能被动接受学校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学生工作者往往只灌输不引导,或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问题,工作随意性大,方法过于简单。这种管理方式远离学生的思想特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因而,经常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难以培养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2 学生管理工作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脱节,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境训教。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把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放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环节日常行为和工作表现、职业素养的形成等方面。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学生的校内表现、课堂学习、业余活动等方面,学生管理工作的维度没有伴随学生实训和工作场所向校外工厂社区的延伸而同步跟进,更谈不上“同步”、“同质”、“同序”。

2.3 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管理特点的专题研究和问题探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立项的风气不浓厚。在学生道德养成、综合创新能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的经验教训、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和就业模式等方面存有大量的研究空白。第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改善。针对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和从业就业的心理关注力度不够。在帮助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开发职业潜能,以及针对大学生将来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从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应对时展带来各种挑战,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形势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学生管理工作途径,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3.1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开展人性化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人本”理念,学生工作应由表面上命令式的“管”为主转变为深层次富于人文关怀的“理”为主。

学生工作人员要以开放、平等、宽容、悦纳的胸怀,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克服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比如,当他们遇到与异往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简单指责、粗暴阻止,而是通过与学生真诚沟通,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生一道研究、考察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给学生提供良好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坦然面对所出现的问题,接受老师的建议,开展正常有益的人际交往。

学生工作者要注意转换角色,与学生真诚交朋友,成为学生良师益友。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给学生提供感情、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关心。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和不足,发扬优点和长处。

3.2 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服务。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多数学生热衷于上网。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的上网给予及时的指导。教育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利用好网络上有利于学生身心发育和优良思想政治品格养成的精神食粮。学生工作者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红色网站、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以及QQ等聊天工具,围绕学生良好思想政治品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开展网络调查、咨询和辅导。

篇10

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在我国经历的时间不长,各学派和各高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有一定的分歧,原因之一是,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等。在10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3]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有学者在宏观视野中阐述了公共管理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公共管理领域可以对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等,依此来设置二级学科。[4]有的学者站在更高的视野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公共绩效应该成为公共管理的目标导向,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架基石。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加凸显管理性色彩,在运作机制方面,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重视管理方法与技术,其二是突出应用性和回应性。学科设置应遵循此方向去设置。[5]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6]

有学者则认为,不应仅从管理学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更应从源头去探讨,因为管理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去的,所以,应该双管齐下,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维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7]争论的存在说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和理论支撑需要厘清,这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政府工作绩效的提升。中国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于当代国外的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成就跟踪不够,对国外这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亟待加强;国内现有的行政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特别是教学体系)较为陈旧、单一和狭窄,大部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及内容基本上停留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上,未能充分体现和吸收当代国外公共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二是行政学的研究缺乏开阔的视野,学术基础不牢,既未能反映政府管理领域的新变化,将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司法机关)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又未能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交叉、综合和整体化趋势,充分吸收相近学科尤其是当代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新理论和方法成果。它不能突破以往的眼界,在主题上创新,在范围上拓宽和在基础上打牢。三是行政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的政府管理实践,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重大实践问题以及当代国外公共管理的实践加以深入的研究,行政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生命力不强。[8]受单一行政学的影响,我国公共管理学未能跟踪西方学术前沿,也没有如实反映国内政府运作现状,更没有与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因此,应借助新公共管理思想,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设置及其相互间的支撑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各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组织与管理理论(管理学)等各个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2]86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渊源来自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其思想基础则是由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等人所奠定的。[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将管理从混乱和狭隘经验主义的现状中解救出来,使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上。[10]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知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8]73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

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12]新公共管理理念转向的改变,要求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管理学唯“行政学化”需要加以改变。政府不再是官僚机构,政府变成了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预防在先、治疗为辅的有预见与前瞻思维的政府;从官僚层级制到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13]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产生、存在和运转的唯一理由,就在于它要生产或提供通过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14]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智识群体已经意识到了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加以改变,需要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拓宽学科视域,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的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和支撑机制

公共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中国公共管理历史很短,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也很大,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也应当鼓励各种不同模式的选择和竞争。[15]将公共管理列为一级学科,是建立在公共管理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虽然对知识进行学科划分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但这并不能抹煞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确立,是对公共管理类知识进行划分的结果,同样带有主观色彩。[16]目前,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难有统一的模式,结合国内现状,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模式以政治学(行政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个模式中,行政学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其目标指向直接为政府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政治倾向明显。第二种模式以经济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教育经济管理、政府经济管理等专业,将政府视作企业进行运作,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精于成本收益管理人才,绩效倾向明显。第三种模式以管理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应专业,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政策倾向明显。20世纪,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剩余学科,未能对公共管理学科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