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

篇1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篇2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发展建议

3.1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

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作者:胡民 单位:金寨现代产业园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局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2)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存在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农村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在相同行政区域的不同乡村之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郊区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很高。统计显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富裕与贫穷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从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4)集体经济承担较多社会职能。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实际上承担了较多的农村社会职能,突出表现在村级行政组织承担了较多的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和公共管理职能,包括农民福利、社会治安、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合作医疗、来访信息等管理职责,也承担了危桥维护、村级道路、生活饮水、便民服务点等工程建设服务,致使村级行政组织的办公管理费用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支出显著增加,而很多本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实际却是村级集体经济负担。

篇4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变化;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15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农村金融变化

1.1需求方面的变化

(1)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地区的部分产业就近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接受京津地区的科技辐射,吸纳京津农业产品深加工技术转移,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更具规模,更趋标准化。农业生产规模化,使得农村小农家庭经济向种植、养殖大规模化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小额贷款向大额贷款过渡。

(2)河北省是北方农业较发达省份,其农业产品在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外,还满足京津两市需求。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从事与农产品生产相关深加工、运输、销售的中小企业、个体户、相关经纪组织应势而生。农村资金需求主体不只是传统农村、农民,各种农业经济主体资金用途不同,信贷需求更加多样。

(3)河北承接京津地区产业的转移,一些中小企业选择在农村地区投资建厂,会将资金投入当地。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借贷、民间借贷和中介机构担保借贷三种渠道。中小企业出现成长,逐步增加对资金贷款需求量,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不断扩大。

1.2供给方面的变化

(1)金融服务机构贯彻实施国家金融领域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政策,以规避预防金融借贷风险及保护资产安全为基本,鼓励推进无需抵押担保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发展,增加对部分农户和中小企业资金支持。

(2)农村金融组织一改以往较集中贷款审批相关制度,合理放松权限设置,减少不必要审批手续,增加贷款者得到贷款几率,扩大贷款担保范围,尝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生产设备、房屋宅基地使用权加入担保物范围,寻找更加合理的方式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2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给存在障碍,金融机构与农户对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组织工作量增大或造成经济损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偏离农户,更偏向于向符合其成本优势的大中型企业贷款,而忽视了农户及中小企业,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有下降趋势。如今新型金融机构尚未达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计划三年完成目标,仅完成45.13%,农互社前进步伐相对停滞,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尚未有效地解决。

(2)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渠道单一;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程序复杂且繁琐,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业务类型单一,科技水平有待提升;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尚未完善,运行缺乏规范引导,机构内部控制经营管理不健全,缺乏法律保护。

(3)农村金融外部环境欠佳,尽管央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很多部门规章及制度规范,某种程度弥补农村金融法律缺失,但我国还没有为农村金融制定专门法律,很多金融活动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不完善法律法规环境,会影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同时阻碍对风险有效监管。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认知度较低,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影响其吸收存款能力。比如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机构,设立时间短,发展规模小,资金运转实力较弱,由于成本费用限制,设立网点较少,网点分布率低,业务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缺乏必要的宣传,没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信任度较低。

3对策与建议

(1)加大农村信用开放程度。注重农民征信建设,强化信用意识,宣传普及其重要性,努力搭建农村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信息传递桥梁。实施鼓励激励政策,加大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征税、收费方面政策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惠及农业方面发挥能动性。农村信用合作社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模范带头作用,积极转变经营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活动,利用充分靠近农村、建立农民联系互通优势,增加农户及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协调性发展。

(2)面对农村经济弱质化的现状,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弱势,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对农户和企业的进一步细分,制定针对不同群体差别服务方式,新创金融产品,增加服务种类,增强金融保险、物权担保、金融、协助个人理财、信息综合咨询、银行卡等创新性金融产品应用发展,向企业及农户提供种类多样、服务针对性强农村金融服务项目。随着农村土地银行业务开展,积极发展相关信托业务,发行债券,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必需资金。正规农村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有效结合,减少交易费用,加快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进程;中国邮储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努力增设多种贷款业务,加快农村金融发展速度,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积极转变经营运行策略,本着权责统一,趋利避害原则,合理放松审批权限设置,发挥基层银行寻找新市场主观能动性。非正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及监管,建立合理内部制约监督机制,重视机构人员业务培训,逐步改善工作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

(3)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推动金融服务发展更加合规。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监管系统,着手农村金融相关立法工作,管理农村金融市场有序发展。设立完整的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组织、民间金融组织等法律体系,为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一种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转变发展理念,逐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相关工作流程,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防范机制。积极进行宣传,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知名度。基于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及农户金融需求特点,努力开展微型金融业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廖群云.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J].农业经济,2008,(10).

[2]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姜军松,谢宗藩,苏鹏.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09,(8).

篇5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问题;建议;金寨县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94-02

林下经济是充分地对林下资源(包括土地、光照、林荫等)进行利用,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复合经营,有效地实现林业资源的共享、循环发展,使林业产出增加、林农的收入提高。这是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林地承包到户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收益,呈献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我国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大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是林农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缩短林业生产的周期,使林业的附加值增加,实现林业的持续、循环发展。目前我国各地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主要有林畜模式、林禽模式、林草模式、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药模式、林油模式等,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金寨县处于安徽省的西部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温和、雨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境内的森林资源覆盖率超过70%,林业用地面积为29.4万hm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将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建议总结如下。

1 金寨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金寨县近年来一直重视林下经济的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林禽等模式,形成近期得利、远期得林、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结合金寨县当地的旅游资源,对以森林旅游为主的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进行大力开发。目前,金寨县可以进行林下养殖、种植的类型超过30种,围绕森林资源开发的农家乐数量超过20家。金寨县积极引领企业参与,各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从事林下经济发展,达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如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余岭林场的40hm2林地上进行林下土鸡的饲养,每年出鸡的数量在1万只以上,销售的方式选择定点直销,年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金林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在林下养殖黑鸡,每只可卖500元以上。金寨县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2012年,林下经济上给予的资金补贴超过300万元。目前,该县有超过2万户从事林下种植或者林下养殖;超过2 000户的林下经营面积超过13.33hm2;超过150家企业参与林下经营,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数量达8家;建立起120多家林下经营合作社,林业经营经纪人数量超过400人。截至2014年6月,金寨县林下经济的总收入超过9亿元,在该县整个林业经济收入中占比达38%。

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规模不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金寨县林地资源较为丰富,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很多林农取得了林权证,森林资源真正成为其可支配的生产资料,为从事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该县林下经济很多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由于资金、技术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均规模不大,集中连片经营的少,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林产品互惠互销平台渠道不健全,经营的水平也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林农在种植或者养殖种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对市场的抵御能力不强,一旦市场行情发生波动,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影响了林农从事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利于其长期、健康发展。

2.2 发展环境良好,发展氛围不足 金寨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县政府也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是,林下经济是近些来涌现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很多地方还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还不全面,基层的林农对此更缺乏了解,存在畏难情绪,从事林下经营的积极性不高,从金寨县各地的整体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发展氛围不浓。

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具体措施缺乏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认识到林下经济发展在整个林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作为巩固林权改革的重要措施、转变林业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促进林农收入稳定增加和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下经济是我国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有些基层地区,由于信息的缺乏,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将其重点列入到农村经济工作中,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较少,各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在此基础上,虽然很多林农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政府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补助资金不多,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大部分要靠林农自己出资,很难做大做强,因此林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

2.4 企业参与度不高,农业科技人员难以适应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金寨县虽然也有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森岭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中,但是数量不多,很多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林农传统的小农意识及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参与的政策和措施较少。而且,即使是有一些企业参与到林下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加上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很难做大,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金寨县在农林建设方面已经建立其一支专业队伍,对该县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现有的科技队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对农林业方面的新成果及新技术的了解,与当前农村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要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金寨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金寨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3.2 做好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 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林下经济的发展内容进行规划,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及操作性的实施措施。组织专家对林地资源进行调查,摸清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林下经济,积极探索适宜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林下经营方式。此外,在对各地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进行充分挖掘的同时,要将林下经济的发展与林业建设项目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坚持分步实施,促进二者的共同推进。推广多种经营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对龙头企业等要进行大力扶持,发挥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以促进金寨县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3.3 加强多部门协作的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包括菜、油、菌等)、林下养殖(鸡、鸭等)、森林景观旅游、林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指导,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仅仅靠林业部门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除了对现有的农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外,还要引入新的包括休闲农业、特种特养等新领域的人才补充到科技推广的队伍中来,建立一支素质好、水平高、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队伍,实现林下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

3.4 加强引导,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加强政策措施的制定,以引导更多的农户有能力参与进来。金寨县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采取了4个引导措施。一是对模式进行引导创新。充分地利用当地林下空间资源,探索开发新的林下种植、养殖等新模式。二是对企业进行引导。积极引导林农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的产销合同,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从事林下经济生产,以达到企业和农户增收、林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安徽新思源林业生态科技公司在林下进行立体经营,建立板栗园,引入美国山核桃,复种绿茶、中药材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三是对市场进行引导。政府要建立起市场预警机制,让农户对市场行情做到充分了解。通过引导大户或者合作组织长期为企业、酒店、宾馆等提供林产品。四是在政策方面进行引导。金寨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宏观上加强调控,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资金的投入上要实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胡友霞.金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3(20):82-83.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3]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4]王虎,夏自谦,冯达,等.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5]刘美丽.林下经济模式及综合效益[J].林业实用技术,2007(4):37-38.

篇6

关键词:内资经济;外向型经济;日本经验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组建于1984年,位于天津塘沽区的东北部,濒临天津新港,总面积33平方公里,是滨海新区的核心区域。天津开发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天津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为天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天津开发区在发展内资经济上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虽然大力引进技术,却没有很好地培育出自己的技术能力;大量引进外资,却没有为本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很值得反思的。

一、外向型经济主导天津开发区发展

天津开发区成立以来,利用外资规模及质量同步提升,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天津开发区成为吸引国外投资者的热土。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至2006年末,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299家,合同外资金额261.3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0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546个,投资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23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共有来自境外10个国家和地区的59个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投资,投资企业达129家。

(二)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2006年,天津开发区实现进出口总值3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305.52亿美元,增长25.2%。进口总值完成146.20亿美元,增长27.5%,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137.99亿美元,增长27.3%。出口总值完成171.45亿美元,增长23.5%。

(三)引进内资不稳定,甚至出现下滑

中央企业、外省市企业和市区工业东移已成为天津开发区引进内资的三个主要渠道。但内资进入开发区的速度不稳定。2006年新批内资企业883个,引进内资额367亿元,企业数同比下降26.3%,资金额同比下降2.5%。内资企业的进口多(2006年进口增长30.1%),出口少,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年出口增长-3.2%)。

(四)重点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突出

2006年天津开发区有6家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3家。另外,全区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94家,比上年增加28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79.8%。以摩托罗拉、三星系列企业等为龙头的电子企业群和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强大力量。重点产品产量跃上新的台阶,移动电话产量突破1亿部,轿车产量超过20万辆。不过,2006年天津开发区百强企业中排在前10名的企业中,内资企业只有两家。

二、发展内资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经济的比重过高,加大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外资经济的过高比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相当一部分是销往国际市场,因此外贸依存度比较高,从而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变化的影响较大。天津开发区近两年来的外贸出口依存度均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按实际汇率计算,2006年天津开发区外贸依存度高达164.73%。外贸依存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外向度和对外开放度,而过高的外贸出口依存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受国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大。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然会使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二)内资经济的滞后发展制约了地区经济活力的增强

截止2006年底,天津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但是与庞大的外资相比,内资利用不理想,刚刚过500亿元(约66.6亿美元)。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同该地区内资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单从直接的经济利益方面考虑,发展内资经济尤其民营经济的直接效益最高。因为发展民营经济不但可以增加就业,扩大经济发展的受益面,而且税收、利润均在国内,民营经济业主用所获利润进行再投资,有利于活跃地区经济。而外商投资的利润则大部分流到国外。天津开发区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之国有经济比重又相对较高,因此这种所有制结构对开发区活力的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所起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两大产业群的产业链在本地的延伸有限

天津开发区两大产业是电子和汽车。而这两大产业都靠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外资企业支撑,其产业链也都是与之配套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外资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主要是国际联系,地方化和本土化程度比较低,技术扩散有限。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关键性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要么通过其国际市场供应链来供应,要么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另外一种情况是随着核心企业的转移,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也随之转移,从而引起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较弱。而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导致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无力在较高层次上参与水平分工。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在产业链中永远处于低端,就不能实现产业集聚。

(四)缺乏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市场体系

海外私募股权基金远涉重洋来天津开发区投资,其目的就是想通过投资高成长性企业,推动其快速上市,实现投资的退出和高额回报。因此,他们在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很高。而开发区中小企业的产业形态要留住私募股权基金是有难度的。天津开发区缺乏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相结合的企业融资模式,如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企业债权市场、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交易所。因为缺乏多种类、功能齐全的金融衍生工具,无法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很难发挥出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三、日本均衡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内资经济的经验

(一)日本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中虽然以出口主导为主,但引进技术是关键,这为日本发展民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日本政府实施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目标是通过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建立出口主导型产业结构,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在利用外资方面,据统计,日本在1955年至1964年的9年中,引进外资总额为33.5亿美元,其中,国外贷款26.5亿美元,股份投资6.9亿美元,分别占引资总额的79%和21%。可见日本在经济赶超时期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是间接资金,而间接资金引进的明显效果,就是保证利用外国借款购入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并有效地控制外资直接经营控股。在引进技术方面,1950~1965年间,共引进了7404件先进技术,其中,甲种技术3533件,乙种技术3874件。通过技术引进,日本消除了与先进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并完成了现代工业化过程。从1950年起,国民生

产总值每年以10.9%的速度递增,到1961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

(二)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政策作了不同的调整

在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对于外资是非常欢迎又极为慎重,对直接投资一般要经过政府严格审查,而且对投资也有一定的限制。1950年制定的《日本关于外国资本的法律》中提出:“应尽量避免非生产性目的的外资引进。一切不能对获得外汇做出积极贡献的产业部门,应由国内资本经营”。并且提出,引进的外资必须符合下列标准:一是必须直接或间接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二是必须直接或间接有助于发展重要产业或公用事业;三是必须是对以前的有关重要产业或公用事业的技术合同继续执行,或进行调整变更所必要的。此外,对审批也作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在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逐步放宽对外资的控制,分期分批实行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1967年时规定钢铁、造船、缫丝、摩托车制造等17种行业为第一类自由化产业,外国投资者在投资企业中可拥有100%股份;医药、机车、电视机等33种行业为第二类产业,外国投资者可拥有50%的股份;矿业、石油业、电子计算机等7种行业为第三类产业,外商在这类产业中投资应加以严格控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到70年代中后期,第一、二、三类产业内容有所变化并大大增加了其产业内的行业种类。到80年代中期,日本内资经济国际化程度已大大提高。

(三)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必须重视扶持中小企业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日本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政策。日本政府2002年10月发表的《加速改革综合对策》以及其后公布的《加强改革计划》和《当前的雇佣与中小企业对策》中,都提出要强化“中小企业安全网”。这方面的政策措施有:一是健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金融安全网。对于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经营者,扩大无担保融资额,解决对中小企业的“惜贷”问题。对于挑战新领域的中小企业,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支援;二是强化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安全网”。根据《民事再生法》,已获得“再生计划”认可,正处在重建过程中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为其出具担保,担保率高达80%。原则上以应收贷款债权做担保;三是建立“中小企业恢复活力支援本部”,从金融方面为中小企业恢复活力提供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四是根据“产业再生法”,发挥“中小企业地区复兴协会”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到2005年11月末,全国的“中小企业再生协会”为79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其中,为1146家中小企业恢复经营活力提供了具体帮助。

四、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对策

(一)为改变对境外资金和技术高度依赖的状况。让更多的内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

10年来,天津开发区已在吸收国际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外资已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未来发展中,要变更单纯性的扩大开放,从以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要目标的外向型经济向提高内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为此要实施三结合:一是吸引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坚持引进与自主研发共同发展,引进技术、资金和消化吸收相结合,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也要尽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加快培育与发展自己的品牌,实现由贴牌生产向品牌出口商品的转型;二是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制造业和更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今后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注意引导性,通过外资实现天津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鼓励跨国公司在天津开发区设立区域性总部、经营性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营运中心和采购中心和财务结算中心等,大力发展生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三是引进工业项目与天津开发区龙头产业相结合。开发区应该积极重视吸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水平、产业关联度高、能够扩大就业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并以此为重要手段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使开发区成为国内吸引国际资本多、制造业优势突出、贸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化、国际性开发区。

(二)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内生发展能力

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应积极转变行政职能,推进法治管委会、责任管委会、服务管委会建设,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刚性,强化对企业和个人的产权保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如配套基础设施、良好的市场环境、符合市场经济的政企关系、更高的政府效率、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等;二是积极鼓励天津开发区内企业走出去,到环渤海其他地区发展,提高开发区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向东北亚地区发展,在参与东北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提高适应和应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规则的能力;三是以建设创新型开发区为中心,把现代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天津开发区产业升级的方向,打造开发区创新点。通过产品配套和服务、通过人员流动和正式及非正式的交流,使本地企业获得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扩散效应、市场信息和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效果。在天津开发区实现部门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通过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实现链式发展,以整个产业链参与国际竞争。只有这样,在本地产业进入全球分工、健全本地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过程中,才有可能形成某一产业的聚集效应。

篇7

>>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探讨 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主体支撑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 利率市场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率衍生产品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下利率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 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下的城商行发展策略建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探析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定价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 试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票据业务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分析 利率市场化下的民营银行发展探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蒲 哲.央行2014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互联网金融规模近10万亿[EB/OL]..

[3]如何看待社会融资“一升一降”[EB/OL]..

[4]吴晓灵.影子银行规模超GDP四成刚性兑付严重[EB/OL]..

[5]张茉楠.在实体部门高杠杆率的背后[EB/OL].

.

[6]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7]专家:一季度GDP增速好于预期 但房产持续走低[EB/OL]..

[8]张棉棉.一季度工业态势解读:需求投资和出口待提振[EB/OL]..

[9]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偏高[EB/OL]..

篇8

【关键词】新牧区 畜牧经济 问题

一、西乌旗在建设新牧区活动中发展畜牧经济的现状

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牧区之一。以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必然是以牧区养牲畜为主,所以在全国推广建设新农村活动的热潮下西乌珠穆沁旗也进行着建设新牧区活动。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乌珠穆沁旗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历史性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牧民生活条件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牧区牧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此看来西部大开发给建设新牧区活动打下了很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西乌珠穆沁旗位于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南与赤峰相接,西与锡林浩特市相连。总面积2296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7.25万。西乌珠穆沁旗自从开始进行建设新牧区以来不断加大反哺力度,落实各项支牧惠民资金7.34亿元,有力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建设新牧区活动中西乌珠穆沁旗的新牧区建设活动在稳步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新牧区建设示范嘎查9个。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冬羔育肥出栏、良种牛引进、肉牛育肥等先进生产模式逐步普及,五年累计接冬羔221万只,引进优良品种牛6559万头,牛的良改比重达到97%,累计育肥肉牛2.1万头,畜牧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新建牧区公路636公里,架设牧区供电线路245公里,新建牧区基本水源井831眼、节水灌溉233处,解决3.6万人和62万头只牲畜的安全饮水问题,牧民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全旗冷、暖季牲畜饲养量分别压减并控制在100万和180万只羊单位以内,基本达到了草畜平衡要求。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草场三牧制度,实施阶段性禁牧草场面积586 万亩、草畜平衡草场面积2779万亩,旗财政安排3765万元休牧补贴资金,自行组织实施春季休牧,为草原生态争取到宝贵的休养生息时机,牧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不断改善。

二、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草场。虽然西乌珠穆沁旗早已开始实施了春季休牧和标准化划区轮牧工程,但是始终没能全面的有效地贯彻于实际的牧区牧民生活当中。更可怕的是自然草场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地被利用,尤其是秋季打草的时候草场损坏是最严重。以前在牧区秋季打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牧区经过承包和租售牧民的草场打破原本在9月秋季打草的规律,既然从7月中旬就开始打草了。在我看来这些人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赚钱,他们才不会去关心牧区草场的受损与否。所以这般不合理的利用草场是对于自然草场的最大伤害。

(2)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相对落后。近几年来西乌珠穆沁旗虽然投入了最大的努力去建设和优化了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但牧民本身的棚帐还是太小、质量也太差,完全达不到接优良冬羔子的标准。与此同时打草机和提炼喂养资料的机械也是严重欠缺。畜牧经济是蒙古族自古以来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生存方式之一,但是粗放的管理方法和落后的基础设备也是导致畜牧经济大大落后于其他企业经济的主要原因。为此,想要发展畜牧经济就要好好解决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落后问题。

(3)对于畜牧经济的投入不足。在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不收取畜牧经济的税,地方物资力大量减退,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因此地方财政对于畜牧经济的资金投入也相应的减少很多。建设新牧区中发展畜牧经济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的工程,所以地方政府不断地给畜牧经济资金投入是必然的。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开始缺乏资金,无法给畜牧经济投资的话畜牧经济就无法得到循环发展。所以依靠地方财政是错误的想法。

(4)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方面的不足。由于牧区牧户之间居住的距离太远,几千亩草场上就一家牧户,而且大部分牧户家里至今还没有常电,看个电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从媒体得到什么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了。因此,加大了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传播的难度。畜牧经济的生产、销售、分配以及保护牧民利益诸如此类的一切都急需牧区社会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西乌珠穆沁旗在传播科学技术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设备有限的原因没能真正的完成服务于牧民的任务。

三、建设新牧区发展畜牧经济的建议与对策

(1)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①要鼓励牧民使用唤醒自然草场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放牧方式。自然放牧是指在考虑草木生长的频率和水源供应程度的前提下一年四季都要选择不同草场顺其自然的放牧;②严禁不合理的、随意的打草行为。把秋季规定为打草的季节,严禁在其他季节打草破坏草场的行为。为此,首先,管理土地、草场的相关部门出台严厉的规定,严禁过分打草破坏草地行为。其次,牧民把草场租给他人时可以在合同中添加说明关于打草的要求,比如说,一年四季只有一次秋季才能打草。合理科学的利用自然草场是发展畜牧经济的稳定基础。

(2)加强改进畜牧经济的基础设备建设。①大力推广各项有利政策,鼓励牧民积极争取各种国家项目。首先,大力宣传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项国家政策,让牧民深刻的、全面的了解到这类政策所能享受到的利益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积极争取有利于畜牧经济的各种国家项目,让牧民了解到这类国家项目对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性;②经过提高牧民收入来完善基础设备建设。牧民自己尽力争取提高本身的收入,可以一边养牲畜放牧一边利用草场建设旅游景点,因为无边无际的辽阔大草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地绿色旅游景点。

(3)拉拢外资企业入股投资。可以借助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来缓解畜牧经济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因为借助了外资企业的大力投资才提高了发展速度。所以草原上的畜牧经济也可以积极地大力拉拢外资企业的资金投入脱胎换骨的进入新一代的发展舞台。

(4)大力推广科学技术与牧区社会化服务。①通过建设牧区畜牧经济合作社来推广牧区社会化服务。牧区畜牧经济组织合作社是以牧户经营为主,牧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条件所建设的特殊经济组织。它会给牧民的畜牧经济提供很多方便,对于推广社会化服务也有大量的帮助;②大力集中人力与物力来推广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的推广是发展畜牧经济的关键纽扣。首先,旗政府与当地牧区相关部门组织人力收集物资来推广科学技术。其次,当地牧民在财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学习科学技术,让科学技术在牧区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总之,新牧区建设活动开始进行以来牧区畜牧经济与牧民生活条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牧区各方面的条件也明显优越了不少。大力发展畜牧经济是建设新牧区的必经之路,只有科学的合理性的加强发展畜牧经济,牧区就会飞速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解决好发展畜牧经济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关键一步。解决好这类问题就不会走不必要的弯路,所以必须好好解决在发展畜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盖志毅.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M].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2]达林太.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关于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的报告[R].政协会议新闻第六期,2008.

篇9

关键词: 民营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人本管理

一、引言

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出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增长最快的经济成分。但是,由于诸多问题如战略定位、融资困难等,民营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并不等于它的潜在增长速度。因此,本文通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揭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经济的非国民待遇问题

1.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这种融资状况在融资规模上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当民营经济发展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提升阶段后,这种融资状况与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民营经济的融资困境源于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依赖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然而,在国有金融机构有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在具有明晰的产权、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良好的经营业绩的民营企业方面又有许多好的项目融不到资。民间投资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筹资困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信贷考核的利益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相称,贷款审批环节过多,均不利于民营企业贷款融资;在直接融资上,民营企业也受到歧视,政策缺乏公开性,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导致民间投资项目的发展空间十分狭小;民间投资用地受到限制,不少民营企业用地不够规范,土地产权关系不够清晰,难以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无法提供贷款抵押。“融资难”瓶颈明显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税赋和法律方面的非国民待遇

在税赋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民营经济的发展束手无策。

(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等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

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誉问题也很严重,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已形成的“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短期行为,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伤害。这主要是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其一,一些民营企业的纳税意识差,为了偷税漏税不惜违法做假账,使财务报表、会计表册失去可信性,致使在一些地方“民营经济”=“违法乱纪”=“弄虚作假”;其二,民营经济法律意识差的问题较突出,短期行为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短期效益或不义之财,大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从而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有的民营企业在经济往来中长期拖欠贷款或拒不付款,失去了供应商的信用;其三,民营经济内部出现信用危机,一方面个别业主不守信用,如许诺给职工的工资待遇不能兑现或者百般克扣,从而失去职工的信任,另一方面,个别职业经理人不守信用,如携密跳槽、吃里扒外等。由此造成社会对民营经济认识上的偏见。

(四)民营经济结构不合理

1.民营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的难度很大

传统产业产品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比重过低,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

2.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

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离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认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统一的;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长期发展的,而时间的长短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然而,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按照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本人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

(二)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善于经营、敢于决策的领导班子,使企业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确立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规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奖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走向社会、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三)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四)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在制度和渠道方面上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1.民营企业融资法律制度

完善间接融资法律制度。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以非国有经济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入股方式的合作金融机构。扩大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配额,并成立专门的贷款担保机构。建立非国有经济信用评审体系,规范其财务管理,与商业银行的贷款原则相衔接。

健全直接融资法律制度。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改变现在的股权结构,打破国有股与法人股不可流通的局面。建立多种合法的交易组织形式。设立二级市场,拓宽非国有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

2.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间接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银行应以民间资本构建的股份制为主,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竞争规则以及监管办法,对所有出资人一律给予国民待遇,保证中小银行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

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中小资本市场体系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二级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级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级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

(五)在人才方面要树立“人本管理”的现代管理思想

民营经济发展也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意识,注重对人才的尊重、培养和激励,想方设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利用企业自身的环境优势,帮助员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增强“人才”与“工作”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

1.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通过适当分配股份使人才与企业利益共享,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

2.合理确定人才的薪酬结构,不能把他们和一般人员等同对待,要使人才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人才努力工作。

3.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建议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参考资料]

[1]蔡继明,刘俊民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2]杨叔进.中国: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编: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5]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蒋伏心,潘阱力, 储小平.2002.职业经理与家族企业的成长.管理世界,第4期

篇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把科学技术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区县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地府的重视。天津市宝坻区农业经济的状况不只是关乎局部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天津市宝坻区街镇要认清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一、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情况来看,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首先, 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是发展街镇农业经济的主要力量,这个群体的整体素质不是特别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那些学历和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人员很多都选择离开街镇去城市务工,老一代的农业劳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其综合素质普遍跟不上。其次,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为实现街镇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科学、合理经济管理体制的支持。但是,该地区还是有部分街镇在经济管理方面管理的不是特别到位,从而限制了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第三,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在该地区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劳动观念相对比较守旧,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新型农业机械在操作的时候还存在难度,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受到了限制。

二、天津市宝坻区街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按照天津市宝坻区当地农业特点与发展需求,通过在基层推广农业技术,让农民能够接受新的技术手段,在提高农民群体提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其生产管理水平,为增加其经济收入服务。选择合适的品种与技术,建设重点农业项目,加大农业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到户制度,重点培养示范户的农业种植技术,用示范户带动普通户。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大篷车以及科技示范园区等活动方式来开展多样化的农业经济知识普及活动。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村合作社等组织,让这些组织提供技术承包与技术培训等服务,把龙头企业作为骨干,补充其他社会力量,使专项服务跟综合服务结合,从而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加大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

首先,天津市宝坻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度,让农民走“科技致富”的道路。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建立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机制,用现代传媒来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现代化工作。要使科技入农户工作的速度不断加快,可以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示范农场等服务模式。其次,积极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把宝坻传统知名的企业进一步的做大做强,让企业与合作组织联合经营培育一些新兴品牌,提高农民收入,比如,黄庄洼大米以及稻蟹稻鳅等。再次,把粮食作物的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蔬菜、花卉以及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比重,积极培育良?N,发展稻渔立体种养殖等优势和特色产业,不断的强化跟京津地区的科研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发展一些农业龙头项目。

3.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改变天津市宝坻区部分农村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发家致富、解放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农业机械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束缚。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前提,提高农民的认识,能够主动接受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享受农业机械带来的成效。可以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实际,建立农业机械推广实验田,在试点中先行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并且安置一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技术人员,把工作制度制定出来,还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探索相对比较有效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使其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展,从而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需求,让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