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的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的健康教育

篇1

【摘要】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现在医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和健康观念的提升,大多数家长已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检查,而是需要更多的健康知识,更系统更科学的检查方式。

【关键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但是,在养育的过程中,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们急需各种健康教育知识。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儿童保健门诊,始终坚持利用一切机会把健康知识教育以各种方法,在各个时间渗入到每一个环节。

1儿童的特点

从胎儿到儿童的各年龄段,生长迅速,良好的营养能促进体格生长、智力发育;营养不足则会导致生长迟缓,而且还会发生各种营养不良性疾病;小儿处于性格形成并日趋稳定的阶段,如果配合良好的心理保健,可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关心、尊重别人,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个性;小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感知觉和动作发育不成熟,所以要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小儿处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需要加强计划免疫,预防常见病;小儿2岁前视觉功能发育最为迅速,同时龋齿的发病率很高,必须提早开始近视和龋齿的预防。

2方法

2.1利用孕产妇和家长带儿童来体检的时候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

2.2印制各种宣传相关知识的小册子,免费奉送,随意索取。

2.3在单位走廊、科室墙壁上张贴各种宣传画报。

2.4专门把一个房间改造为宣教室,每天循环播放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期聘请儿保专家召开专题讲座。

2.5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健康儿童评选”,让家长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接受健康教育。

3内容

3.1孕期分三个阶段进行宣教:孕早期是胎儿分化的关键时期,所以指导孕妇杜绝烟酒,包括被动吸烟,不滥用药物,避免感染,避免接受放射性及理化污染,防止胎儿畸形;孕中期营养是重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一方面要避免生出过大胎儿,另一方面要避免微量元素缺乏。孕晚期指导孕妇进行自我监护,学会数胎动计数,做好分娩和哺乳的身心准备;指导孕妇使用科学的胎教方法。

3.2营养知识和科学育儿: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指导产妇在产前做好哺乳的准备,乳母应摄入营养丰富的饮食,多喝汤水,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精神愉快;增加乳汁的关键是吸吮次数多、时间长、强度大。人工喂养的小儿要选择优质乳品,浓度和奶量要根据小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按需哺乳,每日消毒奶瓶。从四个月起指导辅食添加,掌握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由稀到干、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1岁以后就要指导家长做好断乳的准备,不能操之过急。安排科学膳食制度,营养素尽量全面,并达到不同年龄小儿的需要,预防小儿营养不良和肥胖。

3.3计划免疫和防治常见病:预防接种程序、时间、禁忌症、接种反应及处理方法;“小儿四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卫生,室内通风,注意保暖,合理喂养。

3.4指导生长监测:定期测量小儿体重和身长,描记生长监测图;在监测基础上提供早期刺激,促进婴幼儿感觉、言语和动作发育。

3.5养成教育:根据婴幼儿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培养生活习惯:新生儿起培养洗澡习惯;3个月起训练排尿习惯;10个月左右训练坐盆大便,定期剪指甲;2岁起培养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早晚刷牙,衣服勤洗勤换;2岁半起学习自己洗手,自己使用和放置漱洗用具;3岁起学习穿脱衣服,收拾玩具,摆放碗筷餐具;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友爱相处,互相帮助。

4效果

4.1提高了孕产妇和家长的自我保健与参与意识:通过健康教育使孕产妇和儿童家长懂得了一些儿童保健的相关知识,自我保健常识,满足了孕产妇和家长的需求,能自觉的参与到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儿童真正的做到优生、优育、优教。

4.2浓厚了科室的学习气氛:健康教育是每一位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诊疗行为,是我们工作程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诊疗技能、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心理及社会、个人素质的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语言教育技能的体现。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医务人员必须在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知识,加强语言训练的力度,从而丰富了医务人员的业余生活,营造了比学习、比进步的良好的竞争氛围。

4.3密切了医务人员和孕产妇与家长的关系:健康教育有利于医务人员与孕产妇和家长的交流,达到进一步的沟通,也使我们的保健服务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单纯服务转化为全方位服务,取得了孕产妇和家长的信任度,密切了医务人员与孕产妇和家长的关系。

4.4提高的儿童保健服务质量:健康教育是在评估孕产妇和儿童的基础上制度的,从而减少了诊疗失误,提高了诊疗质量。

5小结

通过对体检的孕产妇和家长问卷调查统计,实施健康教育前,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的满意率为83.5%,实施健康教育后,满意率为98.2%。通过健康教育资料的收集和编写,医务人员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激发对学习知识的浓厚兴趣,从多渠道获取学习机会,充实知识。通过健康教育,孕产妇和儿童家长提高了保健意识,提高了养育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篇2

1临床对象选择

2011年2月~2011年5月在本院门诊建档建卡管理儿童的家长16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平均年龄:实验组34(20~55)岁,对照组33(20~56)岁,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对象的孩子均未出过水痘和接种过水痘疫苗,见表1。健康教育对降低儿童水痘发病率关联的研究徐嘉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医院防疫科,广东广州511434)作者简介:徐嘉宁(1980-),女,广东省广州市人,主管护师,大学本科,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工作。[摘要]目的:探讨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在预防儿童水痘发生中所起的关联作用及效果,寻求降低水痘发生率的。

2方法

2.1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实验组儿童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人因需施教,如派发宣传单及水痘疫苗小册纸、张贴宣传画,利用接种日进行儿童家长健康讲座,个别咨询,耐心解答家长提问等;教育内容包括:水痘的定义及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强、对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的影响;有效预防水痘感染措施、水痘疫苗的作用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2.2常规宣教方法接种中对对照组儿童家长口头讲授水痘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2.3效果评价

2.3.1问卷根据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包括预防水痘相关知识8题,每题3个备选答案:是、否、不知道,供调查对象单项选择题,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为不知晓得0分,满分8分;统计知晓率(%)=正确回答总题数/(每人调查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见表2。

2.3.2再次问卷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1月后,对再次来院接受免疫接种的两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或分散自填,当场回收问卷,两组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问卷率100%。

2.4观察指标统计调查问卷正确答题数,通过查询“儿童计划免疫电脑系统”了解两组儿童在2011年2月~5月期间接种水痘疫苗的情况;2012年11月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卡”了解同期水痘发病儿童的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地址),结合本门诊儿童计划免疫系统中的资料筛查本研究两组儿童的发病率。

2.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对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正确答题量比较(见表3)表3显示:实验组正确答题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2两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情况比较(见表4)表4显示:实验组的水痘疫苗接种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3两组儿童水痘发病率比较(见表5)表5显示:实验组儿童水痘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讨论水痘虽然不是烈性传染病,但传染性强,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最有效途径,接种水痘疫苗后可减少感染水痘的机会和水痘发病率,接种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保护率至少为90%[4]。有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即使在接触感染水痘后,发病也很轻,出疹少,很快痊愈,大多数儿童确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5]。但是,由于水痘为自费疫苗,家长接受率低,接种率偏低,使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不高,很多群体儿童达不到有效的免疫屏障。结果表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家长对水痘防治知识的认知,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未参加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预防水痘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7.34%,而实验组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了99.22%,受教育后儿童家长普遍认识到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有效途径,37.5%儿童接种了水痘疫苗,而对照组水痘接种率仅为7.5%。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提高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从而在儿童群体中建立有效屏障,切实有效控制和预防水痘的发病。根据王哲“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水痘疫苗接种后1年、2年、3年、4年、5年、6年以上的水痘疫苗保护效力分别为1:00%、91%、87%、76%、76%、51%[6]。我们在18个月后统计2组儿童的发病率。实验组中儿童水痘发病率为:1.25%,对照组为:7.5%,显然对照组中水痘发病率明显增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健康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健康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通过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对水痘疫苗免疫的认知,改变家长的行为角色,主动接种疫苗,提高儿童接种率,从而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

篇3

[关键词] 口腔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行为;菌斑指数;菌斑清除率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6-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arents on children's brushing behavior and oral hygiene. Methods Children in two kindergartens in Hangzhou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using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ir parents were given oral health education for 3 months. The dental plaque index was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Through oral health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had twice or more teeth brushing in two kindergartens was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occasionally or never brushed teeth was decreased(P

[Key words] Oral health education; Preschool children; Oral hygiene behavior; Plaque index; Plaque removal rate

牙菌斑是龋病的始动因子[1],研究表明,牙菌斑量多者患龋率也较高[2]。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我国5岁儿童患龋率66%,龋均为3.09[3]。有效刷牙清除牙菌斑是保护牙齿、预防龋病的有效措施。因此为帮助儿童及家长、老师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提高对预防龋病、去除菌斑重要性的认识,使幼儿园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良好习惯减少或减轻各种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积,最终达到防龋的效果,本研究对两幼儿园的儿童家长进行了深入的口腔健康教育,并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3月分别抽取了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一所位于主城区,共124例,其中男童67例,女童57 例。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幼儿园,共137例。其中男童64例,女童73例。3个月后,对这两所幼儿园再次进行口腔菌斑检查,主城区幼儿园123例,其中男童67例,女童56例。城乡结合部幼儿园122例,其中男童60例,女童62例。所有儿童年龄按小中大班分别为4、5、6岁。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 每月定期对各儿童家长开展口腔健康教育,采用分发资料、动画、科教影视等方式教授内容。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每天早、中午刷牙,每次3 min,正确刷牙。了解正确刷牙方法的重要性,要求每颗牙齿里外缝隙均要刷到,并多次演示如何正确刷牙。

1.2.2 检查方法 采取菌斑指数法测量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牙菌斑指数,并对比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菌斑清除率。(1)指导儿童使用水果味菌斑显示咀嚼片,对其全口牙齿进行菌斑染色,在咀嚼片完全染色后,清水漱口并记录本次刷牙前后儿童的牙菌斑指数。(2)全口牙菌斑指担ㄗ芫斑指数)计算方法如下[3]。①全口牙菌斑指数=全口牙菌斑记数总和/受检牙面数×牙齿数目。②菌斑清除率的计算方法:菌斑清除率=(刷牙前菌斑总和-刷牙后菌斑总和)/刷牙前菌斑总和×100%。

1.2.3 牙菌斑评分标准 儿童牙菌斑评分标准分为0~5分,其中牙齿表面没有菌斑为0分;牙齿存在散在点状菌斑于牙颈部边缘为1分;牙齿有连续的薄菌斑带存在于牙颈部边缘为2分;牙齿有>1 mm的菌斑存在于牙颈部边缘为3分;牙齿表面有1/3~2/3菌斑覆盖为4分;牙齿表面超过2/3菌斑覆盖为5分[4]。

1.2.4 调查问卷 设计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儿童的刷牙习惯。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 结果

2.1 儿童刷牙行为比较

调查结果发现,通过口腔健康教育,在两所幼儿园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儿童人数增加,偶尔刷牙和从不刷牙的儿童人数下降(P

2.2 两所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刷牙前后菌斑清除率及口腔牙菌斑状况比较

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区幼儿园总菌斑指数分别由刷牙前的(3.60±0.24)、(2.78±0.50)降至刷牙后的(2.43±0.37)、(1.64±0.42)(t=4.128、4.093,P均

刷牙前,主城区幼儿园健康教育后总菌斑指数由健康教育前的(3.60±0.24)降至(2.78±0.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386,P

从表2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前、后,在刷牙前后,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儿童菌斑指数均高于主城区幼儿园,菌斑清除率均低于主城区幼儿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4

1 意外跌落伤害发生的相关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年龄或发育水平与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认为男童是意外伤害的危险人群,美国的调查,男女性别比为1.53∶1[2],我国的调查男女性别比为2.05~3.34∶1[3]。此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楼房逐年增多,其阳台、楼梯以及门窗常缺乏有效的保护装置,儿童意外跌落伤害的发生有增多趋势,但跌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的心理-生理行为特点有关。较小的婴儿由于平衡能力差,多是从床上、台阶、楼梯、光滑地板跌落或滑倒,也有家长怀抱孩子时不慎跌倒、摔倒所致;>3岁儿童一般都上幼儿园,集体活动增加,小儿之间的交往增多,而此阶段的小儿好奇心强,喜欢爬高,爱动,喜欢追逐打斗,但自我控制及应急反应能力差,这些都是造成意外跌落伤害的因素。多动儿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4];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性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间接增加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性。

2 儿童及青少年意外跌落伤害的发生特点

研究表明:跌(坠)落高度是跌(坠)落伤的决定因素,不同高度其损伤类型差别较大。我国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儿童的意外坠落多发生在2~8 m,头部伤多见,其次为四肢伤。跌伤地点为家里、学校和途中,受伤形式主要为自伤、骑车、绊倒等。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儿童意外事故干预研究中,经常性健康教育是一项最基本的措施,对于干预计划的效果起着决定作用。

3.1对儿童的健康教育

3.1.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 婴幼儿平衡能力差,应教育家长要严加看护,不要把孩子独自放在童车上,床上,椅子等高处。小儿使用学步车时家长要一定要在旁看护,防止发生意外,让小儿在婴儿时期就练习翻、爬等动作,以减少小儿跌落伤发生。

学龄前儿童自我控制及应急反应能力差,要从小培养识别危险的能力。教育孩子不要从高处往下跳,不要与小朋友打闹,跳蹦床时,不要与小朋友靠的太近,同时要有家长看护,并到安全性好的娱乐场所。意外伤害常发生在散居的儿童中,加强儿童的看管和照顾,提高儿童入托率十分必要的。

要教育学龄期儿童与青少年在广泛地参与娱乐活动时选择安全性能好的场所去锻炼,滑冰、滑板、骑自行车时一定要佩戴防护品,同时儿童要在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下进行娱乐和运动。

在校期间,不宜在教室打闹,因为课桌椅的棱角易造成损伤。操场上的健身器材有很多轴节,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以免造成损伤[5]。

3.1.2加强对男童及多动儿童的健康教育 对于男童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包括周围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对于多动儿童要进行认知行为教育,教育其上课时注意听讲,加强组织观念,遵守纪律。同时要加强社交技能的训练,对其控制冲动有帮助。

3.2对家庭方面的教育 告诫家长要经常对子女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儿童看电视节目广,易产生渗透效应,故家长应正确指导儿童收看电视节目,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其中的危险动作。在家庭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必要的防火防电常识。

3.3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教育 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学校的教师必须对意外伤害的发生有预见性,应具备预防意外伤害的常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应加强学校及幼儿园建筑的安全设计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安全保证[6]。

4 讨论

儿童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强,健康问题最少的时期,但却是意外伤害的多发年龄段。意外伤害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跌落是引起伤害的首要原因。为了防止儿童及青少年意外跌落伤害发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这一群体做有关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虽然目前多数儿童青少年都知道有意外伤害,但某些方面的安全意识较差。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意外跌落伤害的健康教育,将意外跌落给其身体健康、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的影响向其解释清楚,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以降低儿童、青少年意外跌落伤害的发生。此外,预防意外跌落伤害的健康教育应从幼儿园开始,一直贯穿到小学、中学,直至大学。

同时,也要注重家长、学校等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卫生知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另外,还应加强学校及幼儿园建筑的安全设计和文体活动场所的安全保证,防范于未然,以为儿童、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使儿童、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

一、 转变观念 ,营造氛围,享受平等

流动儿童进入我们学校读书,学校便承担起了教育责任。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教学环境的改变,教材的差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等都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果。同时,由于来到异地他乡,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外地人”“外地学生”等身份,对于流动儿童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学校、老师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真正的平等教育意识非常重要。

(一) 转变教师观念,营造平等教育意识

“平等意识”是师生关系平等的前提。提高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平等意识,是解决学校教育活动的关键。在我们已接收的流动儿童中,普遍出现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理想,他们常常成为任课教师的负担。但是,他们既然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员,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对他们一视同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增强了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书育人,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情感教育,平等相处,因材施教,真正将“每一名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这一思想深入教师内心。

(二) 学校将流动儿童全部纳入本校学生学籍管理体系

凡是进入我校读书的流动儿童,我们一般要他们出示学籍卡,对于没有学籍卡的学生,我们统一为他们建卡,将在校的所有流动儿童,不管学习情况如何,全部纳入学校的学籍管理系统,使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体制进入了正常的教学管理渠道。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和教师的教学常规内容均作为教师、班级的教育教学考核的依据,流动儿童的表现也都与教师的工作实绩和考核奖励挂钩,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

(三) 平等参与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能力提高以及竞争机会都应该是平等的。学校制度上保证每个流动儿童与我们当地学生享有平等的参与学习活动、奖励、评优的权利。在评选三好学生、发放帮困补助金以及评选单项积极分子时撇开身份差异,而从“同是受教育者”的角度给予平等的机会。

首先,我们在校长的带领下师思想,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平等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位来校的外地学生,规范师生的言行,让流动儿童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我们利用教师大会、教学研讨会等时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从而形成人人懂心理健康教育,个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

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从教学活动设计、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学困生的辅导入手,力求把微笑与耐心带进课堂,把民主与竞争带进课堂,把鼓励与表扬带进课堂,让流动学生切实体验到教师的公平、慈爱,集体的温暖与舒适。各学科心理健康渗透点应各有侧重,语文渗透点以情感、学习心理、交往为主,数学以思维训练为主,美术以想象力、审美能力为主,体育以意志品质为主,科学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有心理问题的流动学生更应以赏识教育为载体,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在不断的赏识与鼓励中茁壮成长;在每学期的教室布置中也要充分体现关注心灵,重视心理健康的理念:色调柔和,搭配协调,让人赏心悦目。有的班级取名为“心灵的家园”,有的班级设有“心语心愿”专栏,让孩子们倾吐心声,有的班级把家长与老师对孩子鼓励的对话张贴在学习园地里……所有这些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抓好抓实团体心理辅导课,每学期年级组根据学生情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选择生动的教学方法,如自述法(通过自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角色法(通过扮演角色,宣泄情感,消除误会和猜疑),情景法(进入情景,测试心理反应,培养适应能力),综合法等使学生的心灵得以舒展。如王凌云老师参加全国比赛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以给“我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了”加标点引出联想,想到自己升入六年级后任务重了,压力大了,学习有点力不从心。再用分组学习折蘑菇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用“多感学习法”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通过“穿越土豆”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去克服。“一分钟鼓掌”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到“原来自己可以更好”,并体会到“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王老师的配乐朗诵,让孩子们整理思绪,整装待发,为自己的理想远航。最后在《随风奔跑》的歌曲中结束本次活动。这次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 心理咨询,沟通情感,融洽关系

我校投资5万元精心装修布置了心理素质教育机构――心理咨询室,取名为“心灵氧吧”,设有“个体咨询室”、“教师办公室”(兼“心理档案室”)、“接待室”(兼“学生等候室”)、“团体咨询室”(兼“测试室”“放松室”)等功能室,校园心理辅导室的建立,成了我们落实本课题研究的载体,也成了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与监护的中枢,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心理咨询室成了孩子心灵的港湾室,三年来心理老师王凌云老师凭着可亲、可信的形象接待并安抚了近百名孩子的心灵。她采取的心理咨询方式可谓是灵活多样:一是口头咨询,即每天固定时间接待学生直接面谈,解答孩子的困惑。同时她又是班主任,与课题研究初期的主要对象直接接触,亦有随时随地面谈之优势;二是书面咨询,有些流动学生内向孤僻,害羞,就通过书面形式接收并解答他们的疑虑,这也比较适合学生中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三是团体咨询,对有共性的问题通过座谈会、讨论会来回答,以达一答解多疑之效。三年来,王老师在辅导过程中一直坚持三多三少原则,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适时适人采用聆听、松弛、系统脱敏、行为改变、理情治疗等技术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并对典型的个案进行耐心、深入细致的研究辅导。

四、 活动丰富,寓于实践,全程育心

两年来,课题组在全校老师的配合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首先,开展师生、生生互助的爱心活动,给流动学生以集体的温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流动人口家庭生活相当贫困,其子女正在失学的边缘徘徊。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应有的心理压力。于是,在大队部与课题组的倡议下,全校青年教师与特困流动人口子女结成助学对子,捐款捐物,指导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生活。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骨干队员与流动学生结对子交朋友的一帮一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在学习上帮助,引导他们树立自己行、帮助他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的信念,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为社会做贡献。

其次,校少先队队部、课题组与班主任组织了多次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题的活动:如团队辅导课《心声交流道》让孩子掌握倾听和交流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清明时节去缅怀烈士,使学生受到一次次别具一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班会课上特长的展示,儿童节的文艺会演等活动,以榜样的力量促使流动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激发流动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

再次,学校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组织两次学生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开设一次心理主题班会,多次召开关爱身心健康的队会。感恩教育是其中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分三个层次来实施:首先教育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设计了感恩主题班会、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实践一次感恩行动等活动],其次是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通过“我当一日小老师”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辛苦与劳累],最后是感恩社会[通过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让学生把感恩社会的思想升华为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操]。

总之,不管什么活动都努力把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践行,获得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发展。

五、 家长学校,双向交流,整体育人

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家庭是启蒙教育的基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它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心理态度内化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中,从而决定或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从开学初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可以看到,我校学生当中70%是外来工子女,学生的父母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一部分是初中文化程度,还有一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文盲,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30%。而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司机、水暖建筑工人、做水果和蔬菜等小生意的商贩,还有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只有个别学生家长是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多数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从事时间长、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又忙于生计无暇管理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比较突出的两个极端:要么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简单粗暴对待孩子;要么过度溺爱,以物质需求来弥补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的思想问题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化教育的活动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家长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事实,但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教育的方法指导,让家长加入教育的同盟军。家校联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触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做好与家长的共建工作,教育者必须让家长感觉到老师的胸怀是温暖的,必须要真诚、友好、谦虚、平等,同时注意工作的艺术和才能,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我们的经验是:主动的祝福,使家长更尊重你;民主的交流,使家长更信任你。

1. 集体性沟通。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领导、老师、孩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使家长在短时间内了解学校的各种教育意图。家长全面配合学校工作,也可对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教育。就拿这一学期的家长会来说吧,首先由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总体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了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接着由任教经验丰富的三位班主任,代表低、中、高三个阶段,和家长们探讨家校如何共同教育孩子的问题;然后由家长代表交流了各自教育子女的经验;其中五年级学生家长结合自身做法谈的“五心”教育赢得了与会家长的阵阵掌声;最后,家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现代化的学校,并和自己孩子的任课老师作了个别交流。家长会意见反馈表中,有的家长说:“感谢学校,给我们一次心与心沟通的机会,给我们上了人生的重要一课。”有的家长说:“我一直认为‘棒头上出孝子’,参加了家长会,我才明白我的做法是多么的粗暴,以后我要多陪陪孩子,多与他谈谈心了。”其次,我们还邀请专家向家长作《如何培养孩子习惯》《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等专题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我们还印发家教小报,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阅读,提高家长素质,端正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教育子女的信息。

2. 个别性沟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或学生取得进步时,填写好家校联系记录,通过家访、与家长电话交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客观而及时地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帮助家长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己子女的智力、能力与性格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家访、电话沟通等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打电话就是告状,反映问题要客观,不能报忧不报喜,真正达到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动态,注意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目的。

在实践中发现,利用移动飞信免费为家长发送信息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途径,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发送家教知识,学生在校情况,帮助家长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和心态,帮助家长学习和掌握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心理辅导的效果。

六、 开发资源,拓宽视野,人文影响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一的,它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措施、制度乃至物质依托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而一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点,便会产生强烈的连锁反应。如我校靠近常州大学城,具有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名目繁多的专业特长都是我们可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另外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利用也是促进孩子心理成长的有利方式。为此,我们将大学校园和社区活动作为重要途径开展教学。

(一) 走进大学,开启快乐之门

不少外地家长总对孩子说:“等你将来考上了大学,我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大学,对于外地来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一个神秘的殿堂,它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是那么高深和遥不可及。我校附近有常州大学、常州信息学院、常州工程学院……孩子们置身整洁而优美的环境中,领略着、体验着那颇具人文气息的一幕幕,心情也自然放松。他们欣赏着、感受着,完全忘却了孤单与羞怯,兴奋的笑脸上洋溢的是羡慕与满足。“这就是大学呀?好大呀!好漂亮啊!我好希望将来也能来这儿读书!”

(二) 大手拉小手,聆听成长的声音

陪同而行的大学生是热情的,他们甚至比我们的学生更激动,似乎找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他们时而摸摸孩子的头,时而给他们整整衣领,给孩子们讲讲他们小学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讲大学里上哪些课,做哪些实验,进行哪些活动与运动等等,一路上大手与小手紧紧地拉在一起,撒下一串串欢声笑语。心理学家说,对儿童的心灵启迪,需要树立一个他们喜欢的形象,这个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最容易走进孩子幼小的心灵。与常州轻工学院一起组织开展的“放飞精彩,放飞希望”风筝比赛,使孩子们懂得人就是因为有希望才会活得精彩;“3・12”植树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共同种下了两棵桂花树,也种下了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美好心愿。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26―01

留守儿童普遍在行为上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强等。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不努力学习,而是由心理问题引起,导致他们平时表现出内心封闭、情绪冷漠,或是懦弱自卑、性格孤僻,或是缺乏爱心及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易冲动,因小事处理不好而升级为打架斗殴。要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学有所成,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

一、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以及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能代替的。

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改变自己的角色,从照料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很多时候,孩子的需要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外出务工的父母应该每个月与子女就读的学校老师联系,与监护人保持经常联系,掌握孩子的动态,了解子女的心理状况,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让孩子感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随时陪伴着他们。使留守学生能够时时沐浴在父母、师生的亲情之中,摆脱孤独、无助的阴影,形成健康、活泼、开朗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构建学校监护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有这方面知识、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切实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疑难杂症;加强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关爱“留守儿童”,以师爱弥补其父爱和母爱的不足;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让其父母关爱自己的孩子。

2. 建立教师代管制。即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和管理,为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学校要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管负责人,义务代管,代管到人。“代管”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嘘寒问暖,在学习上多了一些帮助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职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较好的教育补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篇7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如孤傲、怪僻、任性、自卑、懦弱、胆怯、嫉妒,甚至厌学和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和承载力,而且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全体学生之中,各层面的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受到影响,而传统教育无法完全地妥善地解决。

二、通过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努力来建设良好的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等负面影响客观存在,但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关注得都不够,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釜底抽薪的最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彻底离开网络环境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所以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多渠道缓解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们的心理问题。

1、以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把视角转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

利用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不仅能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趣和思维。所以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为学生了解知识、理解内容最终形成正确心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能够使心理健康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1)利用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一些颜色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心理健康教学能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

(2)利用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实施愉快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观察事物时往往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并且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不善于观察事物的局部,常常会遗漏重要细节。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事例,从而发现教师提供的事例中包含的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3)利用计算机辅助心理健康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导向抽象思维为主导的过渡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不是很成熟,有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向抽象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提高社会对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建立少年儿童网站,成立专门的绿色通道

首先在软件环境上,在加大对不健康网站的治理力度、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工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少年儿童们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努力在网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

另外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上网培训,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并努力提高学生分辨信息、选择信息、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时间,教给学生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3、在学校中重视并大力开展团队精神的教育

虚拟世界唯一不能代替的就是由大多数人组成的集体,要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不再沉迷网络,让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代替“网络”。学校应该和社区、家庭联手,大力开展团队精神教育,加强对中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指导,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人爱好、兴趣,加速少年宫、科技馆及社区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扩大少年儿童的课余活动空间,使网络不再是业余时间的第一选择。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心、责任心以及合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这些素质的综合培养。此外,还要花工夫下大力气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群、合作精神。

4、 开办网上家长学校,优化教养方式,构建家庭学校联络机制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65-02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多由祖辈照顾,打破了原来稳定的家庭模式,造成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既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也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负责。因此,教师更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缺失父母爱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如何结合小学生校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实际,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则尤为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在我国,产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主要经济产业都集中在沿海及各大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生活质量差,难以满足生活需要,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再次,城市人流复杂,民工工作又极为辛苦,怕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孩子。此外,民工工资很低,难以负担孩子在城市里高额的生活和教育费用。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子女留在农村,形成了大量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学习习惯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律、自强,乐观向上,学习成绩优良,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无目的,学习习惯差。这就使得这些儿童对学习越来越不关心,常迟到、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完成家庭作业等。

2.认知和价值观的混乱。儿童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最早是受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并把学到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因此,缺失了父母在言行举止和教育等方面的引导,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认识上的困惑。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自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和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3.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可以说这些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使得这些孩子缺少了与父母最基本的交流和倾诉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心理情感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内心封闭,情绪消极,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孤僻,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 400 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三、对留守儿童诸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1)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多与孩子相处、沟通。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打电话,加强情感沟通交流,给予关怀和呵护,而不仅仅只是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平时只要有机会,需尽量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不管是非常简单的小店购物,还是有组织、有意义的亲子活动。父母为他们的道德成长所做的一切,会使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

(2)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社会生活的压力大,不少家长只顾着工作,根本没有抽一点时间来关心一下自己的孩子,就连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家长的漠不关心会使孩子产生孤僻、消极的思想。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可以定期打电话询问孩子在校的各项表现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疏导。

(3)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在监护过程中要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也要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对孩子总是特别溺爱。而且就算他们想管教孩子时,也常常担心自己会不会管得太严,反而惹来儿童父母的不满。对于这些,家长一定要做好与监护人的沟通。

2.学校方面。

(1)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教师掌握辅导技巧,对化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认知和情绪上的困扰是有很大帮助。如果这些情绪和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疏导,不仅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而且也为他们日后道德过错行为和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因此,帮助他们度过留守期间的心理危机阶段,为他们的道德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是农村教师特别要重视的问题。

(2)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可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随时收集他们在校学习与发展过程的信息,记载成长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并随时与其监护人联系。同时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使留守孩子愿意向教师吐露自己的情感,以便教师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理性的评价,并制定出合理的思想道德目标。对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奖励,否则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惩罚。

(3)构建亲情关爱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还可以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见面会,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定期把出现的道德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使家长的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

(4)学习心理辅导和法制课程。在学校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理、安全、感恩、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基础。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最常见的通病,应让儿童通过学习及时纠正心理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促进身心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健康教育;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 186 文献标志码: B

为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程度,探索更为有效的健康教育模式,我们于2011年对宁波市某街道2个社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开展了免疫规划知识的宣传和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了调查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街道2个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对暂住期在6个月以上的0~4周岁流动儿童的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共234人进行干预前调查,并在实施多形式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

1.2 方法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表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了解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基本知识知晓率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情况。之后采用现场医生讲解、发放免疫规划知识宣传资料、妈妈班课堂宣教、播放多媒体宣传片、同伴教育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抽取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宣传和教育,干预1个月后再对流动儿童家长进行免疫规划知识知晓率、对待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改变等情况的问卷调查,评估干预的效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 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34名调查对象中,男48人,女186人,平均年龄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占33.33%,初中占35.47%,高中占22.65%,大专及以上占8.55%。以家长自填问卷的方式为主,对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流动儿童家长,由医生询问并记录来完成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调查了234人,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4份。

2.2 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水平比较

对于11个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问题,干预前家长的知晓率为15.38%~85.47%,干预后为67.52%~96.58%,各问题干预前后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总知晓率从43.47%上升到8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2.3 对免疫规划相关态度的比较

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具有积极态度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6.26%上升到干预后的8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所调查的4个问题,具有积极态度的家长比例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2.4 对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比较

本次评估设置了2个免疫规划相关行为的答题,流动儿童家长具有积极行为的比例由干预前的42.95%提高到干预后的9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3 讨论

流动儿童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难点和弱点,也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大量的报道表明,免疫规划预防的疾病在流动儿童中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常住儿童。流动儿童家长所掌握的免疫规划知识,及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在流动儿童家长中开展干预,以提高他们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水平,提高对免疫规划的依从性。

3.1 干预提高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知识水平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陈妍等\[1\]的报道相一致。说明我国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水平较低。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相关的信息和教育。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提高,这与郭素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健康教育对提高流动人口的防病保健意识,推动免疫规划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3.2 干预增强了流动儿童家长的免疫规划意识和行为

健康教育前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行为水平属低水平,这一结果与家长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有关。说明流动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免疫规划相关知识,从而影响了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和行为。健康教育后,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的态度 、行为水平大为提高。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明确表明,知识水平的提高是信念和行为改变的前提,知识的提高、信念的提升,将有利于行为的改变。当然行为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因素影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并且需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免疫规划。

本文结果还表明,干预后家长对“通过采血了解孩子疫苗接种的效果”自愿程度较低,主要还是因为相关知识了解少,且对采血存在恐惧心理。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干预中,要抓住薄弱环节,加强对容易引起混淆的知识点的讲解。卢磊红等\[4\]认为,对于新知识,以不同的教育方式,不断重复、强化,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3.3 “同伴教育”模式可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

在流动人口聚集地通过“同伴教育”的模式\[5\]可有效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的宣传效果。本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大,到了一处新地方后,不知道可以继续接种疫苗,很多都是通过同乡或朋友的相互提醒而知晓。因此,应该在预检登记时主动询问流动儿童家长其周围是否还有新来或未接种的儿童,向其发放接种告知单,嘱咐其向周围的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接种提醒,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

总之,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其态度、行为水平。所以在日常免疫规划工作中,要重视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同时在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要大力创新,吸引儿童家长积极参与,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加强不易理解知识点的教育。

4 参考文献

[1]陈妍,陈德容,李一,等.天津市红桥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免疫规划知识调查与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101-102.

[2]郭素兰,李志敏.对儿童家长实施免疫规划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河南预防医学,2009,20(5):369-370.

[3]陈伟,朱向军,高志刚,等.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4):466-468.

[4]卢磊红,赵颖.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杂志,2003,26(4):73.

篇10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第十九小学 551700)

【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本文提出了怎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些有效的、常规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心理辅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针对问题,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参考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通过游戏、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开设心理信箱,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开设亲子热线,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办心理健康专栏、板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五是采用小组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儿童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内大家讨论,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小组辅导方式易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同伴之间也更容易相互影响。而个别辅导,则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责任,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

参考文献?

[1] 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