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发展规划

篇1

近日,农业部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规划》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要素集聚优化,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更加稳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协调、企业效益有所上升、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带动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持续增强。

《规划》确定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二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水平、努力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三是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四是创新融合机制,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规划》结合主要任务,依托自然和区位优势、重点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对融合发展区域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结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进行了合理布局。围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四项重大工程。

篇2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2.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 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3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3.几点建议

3.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篇3

去年以来,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引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制度创新、技术渗透,将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一体运作,推进产业业态更加丰富、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农业功能更加拓展、产业链价值更加延伸,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

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研究,梳理现状问题,提出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国办意见出台。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印发后,农业部迅速行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任务分工的通知》(农办加〔2016〕3号),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尤其对牵头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型业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企业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服务平台等12项任务,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同时,配合有关部委推动其他8项任务落实。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副总理批示要求,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面临形势、国际趋势、发展路径、主体及机制、思路目标与指标体系、结构布局、重点任务及主攻方向、保障措施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

农业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方案的通知》(发改农经〔2016〕833号),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最美休闲乡村等。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2016年,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2亿元,在部分省开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创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农业部认定了2015年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313个,两年累计创建加工示范单位716个,带动了合作社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中国农业银行推荐了448个基础条件扎实、市场前景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403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篇4

关键词: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止到2010年 10月,浙江省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6.5万件,证明商标达到103件,总数均居全国前列。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拥有了品牌并不等于就是品牌强势,因为到目前为止,浙江省的强势品牌尤其是农产品方面的强势品牌还没有真正的强大起来,而强势品牌在今后“品牌为王”时代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浙江省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浙江省农业进行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创建,意义十分重大。

一、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适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实现生产发展,除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快速进入市场,面向社会进行销售,从而改变以往农产品卖不出去的被动局面,实现生产资金的快速回笼,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打下扎实的基础,实现浙江农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而“生活宽裕”则意味着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而要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是多方面的,可以让农民出去打工,这固然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但这种渠道意味着农民会作为工人进入城市,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愈演愈烈,而这种情况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因此,要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加以合理选择:一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确保农业发展所必须的人员不外流。基于这样的思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可行渠道就是通过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即众多农民能从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回报,其生活宽裕也就相应得以实现。

二、创建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是对省政府提出的“两创战略”的贯彻落实。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是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具体规划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浙江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浙江省政府明确指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要充分发挥浙江区域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思路,积极完善产业政策和产业导向。创业富民是指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创业实现富裕;创新强省是指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来建设经济强省。“两创战略”落实到浙江省的农业发展上,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农民摆脱以往的小农思想,以全新的市场眼光来进行农业生产,以企业化的运作来推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以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建设作为农产品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以创新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来提高浙江农业的整体发展,提高浙江农民的收入。目前,浙江省内各种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出现,就是经营模式创新的成果。这一创新的经营模式将以往力量分散、没有规模化效应的农户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形成一个拳头,来共同进入市场,在合作社基础上形成的、由各级政府部门牵头的各种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诞生则是又一个理念创新的产物,而浙江省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创建则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从而使“两创战略”在农村进一步得以落实。

三、农产品强势品牌的建设适应了浙江省建设“品牌大省”的需要。

早在几年前,浙江省政府就提出了打造“品牌大省”的口号,为将“品牌大省”的建设落到实处,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十一五”商标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10年,恢复和发展一大批农产品传统品牌;培育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五十家,农产品证明商标四十件左右,其中具有全国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区域品牌十件,在省重点骨干专业批发市场中,培育二到三个具有国际知名的品牌市场。这个商标发展规划明确了在浙江品牌大省的建设中,浙江农业以及农业品牌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个发展规划也明确了:在浙江省品牌大省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品牌在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浙江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完全实现这一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浙江省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都必须要把强势品牌的创建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只有在浙江省农业领域出现了一批真正的强势品牌,才能使浙江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 “品牌大省”。

四、强势品牌的建设将整体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浙江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68件,总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强,一枝独秀,这是浙江省农产品建设的成果。但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离强势品牌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强势品牌不仅拥有广泛的品牌知名度、还拥有较高的品牌美誉度,而且还因为自身鲜明的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来建设一批浙江省的农产品强势品牌,将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在浙江省内建设一批强势品牌将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

通过对农产品强势品牌的系统建设,能够提升浙江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售价,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比如,成功的品牌建设使安吉白茶成为知名品牌,从而为安吉白茶带来了长足发展,安吉白茶亩效益平均增加3000—5000元,据最新的资料统计显示,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已达9.35万亩,年产量800吨,产值7.8亿元,种植户5800户,2008年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而本课题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浙江农业中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也将使得浙江农产品品牌当中涌现更多类似安吉白茶的成功典范,从而大面积增加弄明的收入。

六、强势品牌的建设将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浙江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除了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倾斜和科技引导之外,还需要切实利益的刺激 与推动。各级政府通过引导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一批浙江省农产品的强势品牌之后,强势品牌将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市场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售价,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这将为农民带来直接的利益推动力量,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农民改善自身的生产条件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因此,强势品牌的成功建设将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的生产情绪大为高涨,从而推动浙江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七、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大大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

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成功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强势品牌对于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可以发挥聚宝盆的作用。一方面,强势品牌可以为凭借其强有力的市场销售力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这是强势品牌聚宝盆作用的直接体现之一。另外,强势品牌由于其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容易形成光环效应,即企业和产品会因强势品牌的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对广大消费者、各级政府、合作者等形成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及认同感。这将会使得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该品牌的产品,并由此而延展开来,购买该企业的其他产品和服务。而各级政府则会因强势品牌给予政策的支持与保护,促使品牌和企业的实力更强。而合作者则会因为强势品牌的市场效应而加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这也会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另外,企业也会因为强势品牌的效应而更容易招揽贤才,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从而为提升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形成一批浙江省的强势龙头企业。

八、成功创建一批农产品强势品牌将推动浙江农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尽管浙江省有关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众多,但真正的强势品牌却很少。若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浙江省内创建一批强势品牌,势必也会带动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龙头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又势必带动其他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推动浙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强势品牌的成功建设,就意味着浙江省农产品市场领导地位的确立,意味着浙江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人才缺口得以填补,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方式得以扭转,市场气息更加浓厚的现代市场销售模式将大行其道,产销一体化、产业规模化都将成为浙江农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因此,强势品牌的成功创建必将从整体上推动浙江农业整体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浙江省创建农产品强势品牌意义深远,尽管创建强势品牌的道路比较曲折,但为了浙江农业的长远发展,强势品牌的创建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钱杭园. 农产品品牌传播模式及创新[J],河北农业科学,2010(10)::122-125

[2] 金忠发. 关于农产品品牌问题的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2):10-14.

[3] 余宁,常文娟. 农产品品牌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99-100.

[4] 陈许华.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诌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5):55-57.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障碍;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在拉动广西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十一五”以来,广西农产品加工科技体制、科研人员队伍状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产学研联合攻关体制基本形成。但是,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依然面临一系列的障碍与问题。

1.制约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给与充分的重视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全国相比是比较缓慢的,在其他省市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好契机的时候,广西并没有意识到发展农业并不只是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机会。由于政府的意识缺乏,使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其发展速度及其缓慢,有些年该产业竟然出现了负增长。

1.2农产品资源有效利用低

其主要表现:①由于储藏和加工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资源利用率低。尽管广西的水果蔬菜产量比较高,但是这些果蔬一般都是采取鲜销路线,后期加工并不受重视,然而鲜销又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当前广西的储存技术还不高,导致很多果蔬的浪费严重,在发达国家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他们有比较完善的技术管理方法及较高的储存水平,所以我区的根本问题还是储存技术水平低下。②我区的很多初级农产品不适合进行加工。广西的农产品是种类虽然繁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不适合再加工后出售,这也是当下我区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存在严重矛盾的表现。③我区的农产品加工大部分属初加工,进行深加工的产品无论数量还是品种上都比较少,对加工副产品的利用率低下。经过深度加工或多层次加工的农产品对加工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导致我区的农产品很多都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即出售,体现了我区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技术的严重落后。

1.3企业技术、加工设备、管理水平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

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都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加工设备简陋、管理人才素质低下导致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很多小企业甚至还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依旧用老式的手工操作方法,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管理思维与方法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4产加销联结机制不完善

多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低,农民受益有限。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发展水平低与结构趋同并存。

1.5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税赋重、贷款难、财政支持少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进项税抵扣率为13%,销项税率为17%,还有4个百分点不能抵扣。企业一次性收购原料,占用资金时间长,一般商业贷款难以满足。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各种服务,但得不到财政等方面的扶持。

1.6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一些产品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个别地方畜牧业病疫突出,ISO9000、ISO14000等质量标准体系和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的认证率较低,且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可追溯制度,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出口。

2.促进广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1)适度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重新确定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对现有国家及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发展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对于认同度最高的制糖、淀粉、水牛乳项目要给与重点发展,努力研制一批具有其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从而做强广西的农产品加工业。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依据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有优势及主要问题,在市场的导向下大力发展与本地农业关联度较大、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龙头企业规模大、起点高、设备新、技术强、带动能力强,抓好一个龙头企业不但能使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而且还能帮助农民改变观念,将“小农”整合成“大农”,自觉的将自己的产品和大工业、大市场接轨。

(3)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培育农业中介组织。要严格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事项,禁止乱收费,不得对农产品中工企业新设收费项目。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不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审批事项,一律予以取消;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改革审批方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对企业自主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大力改进政府服务,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

(4)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农产品加工业从根本上得到发展的必经之路。增加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投入,才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利用广西人才小高地平台,吸引和引进产业研究带头人,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5)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能源、土地及水资源的利用率,推进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

篇6

__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__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__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__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委于20__年正式批准成立了__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__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__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__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____亩,绿色水稻面积____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__*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__年申报、认证、认定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__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__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 现状 问题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飞速发展,冷链物流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频繁出台。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建立了推进现代化物流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理念。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制定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由于湖南省物流业发展起步晚,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冷库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长沙市有各类冷链企业19家,冷库容量112962吨,申请建设的冷库容量约为20万吨。长沙市“十二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重要农产品的主产区建立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大力培育冷链物流人才。

(二)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近年来,长沙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各类农产品无论是在摊位的个数还是成交额上面,基本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长沙市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经营规模在逐年壮大,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旺盛。

长沙市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各类农产品、水果蔬菜等的产量也很可观,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由表1可知,自2008年以来,长沙市大部分农产品总产量基本保持增长势头,并且增速不断加快,尤其体现在水果、蔬菜等类别上。

(四)农产品物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食品制造业工业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些增加的产值和产量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制造企业的流入和从加工制造企业到消费市场的流出等一系列的流通环节都需要农产品物流来实现,因此农产品物流量将会大大增加。自2008年以来,虽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个数有所下降,但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以及销售收入却在大幅度增长,这些龙头企业较之一般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更大、生产销售体系也比较健全,这也必将大大增加对农产品物流的需求。

二、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长沙市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冷库面积严重不足,生鲜食品物流设施落后

长沙及周边地区蔬菜瓜果栽植面积已接近100万亩,年产蔬果几百万吨,占湖南地区产量的1/3以上。但是作为长沙市较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红星批发大市场和马王堆蔬菜批发大市场的仓储面积尤其是冷库面积有限,长沙应季果蔬的保鲜、反季蔬果的仓储都存在很大问题。冷冻冷藏保鲜行业的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不仅使得果蔬价格以及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全年性果蔬交易市场的形成也受到很大制约。

目前市区内冷链物流不仅存在设施设备不足或者陈旧的现状,同时发展和分布也不均衡,由此造成易腐食品流通过程中无法得到低温保障,产生了大量损耗,不仅大大增加了物流费用,也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冷链比率过低

目前长沙大部分鲜活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是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连贯流畅的冷链物流尚未形成。散装鲜活产品在非冷藏环境中的运输、分销和零售的多次装卸搬运中二次污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因此大大降低。

长沙现有的冷库主要是传统的冷库,且这些冷库主要服务于肉类、鱼类产品的冷藏冷冻,面向果蔬提供服务的冷库很少。就肉类产品来说,长沙市目前仅有约10%的生鲜肉进入冷库系统。传统上面向长沙地区提供肉食品冷冻服务的上大垅、黑石铺和五里牌等三大冻货市场长期处于过负荷运转状态,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冷链物流环节多、协调性差

农产品的增值主要靠生产和流通,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不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是流通。由于长沙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环节较多、渠道不够顺畅等方面,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高成本。

此外,冷链食品的时效性对冷链各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性要求较高。从产品被采摘开始一直到消费者手中,冷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控制。其中的每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冷链断裂,可能是在仓库的月台上,可能是在运输途中,也可能是在超市里,都很容易产生问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断裂了,都会影响到最终消费者的需求。

4.市场化程度较低,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目前,长沙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很落后。大部分情况下,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来完成连锁企业生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还缺乏进一步完善,食品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而且食品损耗及冷链物流费用也比较高。总之,长沙市的冷链物流市场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急需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供应商。近年来,长沙市陆续有长沙冷冻加工厂、红星盛业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红星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冷链物流企业投入运行,但远不能够满足冷链物流资源极度短缺的局面。

篇8

依据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特产品,是陕西发展农村电商的一个关键。

随着农村电商的普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大发展,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和创富。这不仅会改变西部农村的经济结构,还会引领西部农村走向一条适宜发展、适宜人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今年夏天,十天时间跑了新疆五个县,把人累坏了。”张鸿指着张贴在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商实验室门前的大幅招贴对记者说。

2016年暑期,张鸿没有休息,带着团队不仅去了新疆,还密集地去了陕西境内的宝鸡陈仓、铜川照金、武功县、宜川县、黄陵县、陇县、石泉县等地,深入调研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指导当地科学规划发展电子商务,为陕西省农村电商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为陕西省农村电商精准扶贫项目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电子商务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电商团队先后承担了陕西省电子商务突破发展规划编制任务,以及渭南市、铜川市、山阳县、千阳县、柞水县等20余个市县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承担多个市县的电商人才培训任务,服务省市县各级政府、电商企业达50多家。

土豆姐姐冯小燕和张鸿教授多次合作,她这样评价张教授:“是一个接地气的电商专家。”

2015年,陕西很多县的电商培训教室里都能看到张鸿的身影。冯小燕也是一名培训师,常常在专家之后讲自己的实战经验。她听过不少次张鸿的培训,“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015年,在陕西电商年会上,张鸿被授予“2015年度陕西省电商培训、咨询突出奉献专家”称号。

2016年9月,张鸿参加2016中国西部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在县域农村电商发展论坛作了题为《互联网+与县域电商创新思路》的主题报告,并被授予陕西省互联网经济风云人物奖。

从2010年张鸿带领团队做《陕西省发展电子服务业的路径、模式及案例研究》开始,他就一头扎进电子商务的研究领域,常年奔波在西北地区三十多个县的乡村站点和田间地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和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操作方面的指导。他主持了《陕西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西安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方案》《渭南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岐山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等二十多项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和方案。目前,这些电子商务示范县及园区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自2015年起,张鸿和他的团队开始关注电商扶贫,并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给山阳县做的电商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推动山阳电商发展风生水起,近百个乡村电商服务站遍布全县各个角落,“秦岭件”、“商洛件”等系列农产品强劲上市。

很快,张鸿又对“照金模式”进行了规划设计。他希望,在“十三五”精准扶贫的最后一战中,电商能够发挥锐不可当的作用。

陕西发展电子

商务的重点在农村

新西部:从2015年开始,国家财政部联合商务部、扶贫办启动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示范工程,标志着电商下乡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扶贫办等16个部门一起联合《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6〕40号)》。16个部门联合下发一项政策的情况并不多见,足见其重要性。陕西电商尤其是农村电商近些年发展状况如何?

张鸿:三年前,陕西互联网大会参会的电商团队只有一两百人,去年省商务厅召开电商大会,三千人的大会场坐满,还要再开两个分会场。参会火爆程度间接地显示出陕西电商发展迅猛的趋势。

陕西网络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并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2016年前十个月,陕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725亿元,电商卖家超过18万户,网络零售额337亿元,交易规模在西部省区排名第四。

2013年12月,陕西农村电子商务从武功县起步,一年内实现总销售额3.6亿元;很快,2015年一年,13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成长了起来,先后产生了“武功模式”、“山阳模式”、“千阳模式”、“照金模式”。截至目前,“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二。陕西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在农村。

陕西素有三秦大地之称,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特色产品,同时,我们接壤周边地域,也能生产其他品类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电子商务给产品的多样性提供了非常巨大的市场,小产品对接大市场,有效增加西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陕西经济有两个短板:县域经济比较小,民营经济比较弱。陕西通过电子商务推进特色农产品和农特产加工品产业发展,可有效壮大县域经济,让更多农民致富;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可以给大学生创业、农民工创业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机遇,有效拉动民营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村电商是西部

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

新西部:扶贫工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电商扶贫应当算是一个新手段,它具有的优势是什么?

张鸿:2016年,我们去宜川调研时发现了一个案例,很有说明性。

宜川的蒙恩农场,创始人付凡平因一场大火失去了双手,但她并没有放弃生活。她在淘宝网注册网店,注册商标,成立了蒙恩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一条“互联网+农特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付凡平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帮助多个残疾人脱离贫困,实现了个人梦想。她现在准备在家乡开设“残疾人扶贫基地”,吸纳残疾人就业,打造一个集生产、销售、批发及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特色经济发展链条,使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她的目标是将她的基地发展成为宜川乃至全国残疾人创业基地、传统农特产特色加工基地、贫困人口创业扶贫基地。

“十二五”以来,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政策,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环境、创造致富新门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930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60万人,年均减少11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6%下降到17.7%。但是,仍然还要面对下一个五年460万人口脱贫的艰巨任务。

截至2014年,全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占了50个,近乎十分之一。陕西贫困人口呈现地域性分布,且非常明显地表现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上。尤其是陕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生存条件艰苦。政府可以帮助其改善居住环境,但是难以改变生活环境;政府可以派专家、请教授普及农业新技术,但是无法为其解决由于交通、生产等综合因素造成的农产品大量滞销的问题。

发展农村电商是帮助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发展农村电商的机遇有很多,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有关电商的会议,有八次提到农村电商,了一系列的文件。除了政府和多个部门的大力推进,电商平台、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信用体系等也为农民网购提供了基础工具。

“山阳模式”是落后山区

发展电子商务的成功范例

新西部:“山阳模式”在陕西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能否详细解读一下这一模式?

张鸿:山阳地处秦岭南麓,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山阳县政府对电商发展特别重视,给予很大的支持。山阳电商服务中心是科级建制,事业编制,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电商企业成长。山阳的电商培训直接深入到村镇,像扫盲班一样;观念转变后的山阳人,很快就参与到电商活动中。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对促进山阳经济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帮助,以“互联网+旅游+农业”为核心主导,自建平台逛集网,发展以漫川古镇、天竺山为代表的旅游电子商务,以核桃、香菇、木耳为代表的农业电子商务,形成了“自建平台+政府+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

物流一直是农村电商的一个堵点和痛点。在发展初期,山阳电商物流采用了看似土气的方式:捎货,公交车司机、农村的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几乎全民总动员,都可以注册成逛集网的物流员工。把农产品捎到城里,把左邻右舍买的东西捎到乡下。亲戚、朋友、邻居,互相照顾生意,大大节约了成本。

去年,我多次去山阳举办“电商大讲堂”。村主任、村支书、机关单位以及大小企业主一个不落,将上千人的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为什么会如此火爆?因为农民从电商中确实提高了收入,得到了好处,有实惠他们当然就来听课了。

“山阳模式”是落后山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成功范例。这个模式是我们团队做的规划和设计,其特点是:立足于大秦岭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搭建以逛集网为代表的自有电商平台,并积极与国内大型第三方平台合作;政府和服务商共同承担并提供配套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进城下乡互动;以打造农特产品为突破口,建立完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有利于地方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化,从而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规模,形成“互联网+”时代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新西部:电子商务扶贫可以说还在一个起步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张鸿:近年来,通过典型示范,西部农村封闭落后观念得到转变,电子商务开始深入人心,有效调动了大众参与电商创业积极性。现在,各级政府也行动起来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文件,支持网络运营商加快通村网络建设,加强建设各级电商协会,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开展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电子商务的工作责任,动员、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贩运商、产业大户积极开办网店,督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店为群众提供相关服务,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

农村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在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理念认识存在误区、电商人才短缺、最后一公里问题难解决、缺乏质量好的产品、市场秩序不规范、经营管理跟不上等六大问题。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制定规划。在摸清陕西省产业发展状况、电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电商扶贫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经验,科学制定全省电商扶贫实施规划。规划内容要涵盖特色产业、平台建设、信息网络、物流快递、道路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与陕西省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加强产品建设。电商销售的农产品80%属于“三品一标”产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鲜中“三品一标”又占了农产品交易额的60%以上。这两个数据说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依据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特产品,是陕西发展农村电商的一个关键。建议对陕西省农特产品资源全面开展摸底调查,按照其市场需求分类梳理,统筹纳入电商销售体系。如水果类的大枣、苹果、猕猴桃等,山货类的茶叶、木耳、香菇等,干果类的核桃、板栗、柿饼等,蔬菜类的魔芋、香椿、山野菜等,中药材类的西洋参、天麻、五味子等,传统食品类的油泼辣子、豆豉、辣椒酱等,手工业类的剪纸、传统布艺等都可以纳入电商销售资源中去。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网货质量及包装标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网销农特产品。

第三,渠道建设。当前大的第三方平台确实吸引了大量的农村电商流量,但有一个问题是,他们更注重工业品下乡,况且,在这些平台上获取流量的成本也会逐渐变大,当地方政府或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商的时候,易受制于人。从长远计,发展地方农产品电商平台,引导全国消费者在自建平台上购买陕西的农特产品是很有必要的。

除与国内大型电商企业开展广泛合作以外,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扶持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参与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农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第四,人才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网店店主和扶贫对象等开展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网销人才。同时充分挖掘在外大学生、成功人士等资源,以期克服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的制约。

第五,打通“最后一公里”痛点。农村居民居住分散,是导致物流成本高的最主要的因素。邮政有通往各个村的基础,应当充分发挥邮政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差距更大。尽管我们的主导产业早已确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始终还未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更好地和市场接轨。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造成主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经营的轨道。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㈣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市场靠生产来支撑,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流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抓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

二、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东明县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东明县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

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东明县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

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东明县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东明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东明县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东明县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下转第14页)(上接第10页)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东明县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东明县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东明县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综合市场建设步伐。

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东明县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能力。

(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东明县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

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东明县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

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东明县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

㈦加强流通队伍的建设。流通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东明县农产品流通。因此,东明县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流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扶持壮大一批流通组织,全面开展对流通经纪人的培训。目前东明县约有50%—71%农产品通过专兼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篇10

 

1.通过产业调节及优势拓展,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有较明显的进展

 

江西省是传统上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十五计划以来,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扬长避短,突出了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农业经济附加值增长较快,特别是绿色及有机农作物的拓展有较广阔的空间。

 

江西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贛南湘南桂北柑桔带、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江西省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了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构思,具体是:建设以贛南脐橙为主的果业、以环鄱阳湖区域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禽、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水稻、以有机荼为主的荼叶、以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香樟为主的花卉苗木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林等十大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江西省重视农产品在创品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贛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樟树杜仲、鄱阳湖清水大闸蟹、崇仁麻鸡、安福火腿等。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2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约200个,年批发交易额近50多亿元。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认定了南昌汇仁集团等100家企业作为江西省第_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江西农业经济规模偏小,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受到本省耕地总面积偏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在总体上缺乏体量。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过半;牧业及渔业产值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物耕地面积为5215千公顷约3525千公顷),在中部六省中R业总量较小,007年江西农林1为1427亿元,在中部也处于谷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优势,其他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力水平偏弱,机械化水平不高,值1426.9亿,人均产值1.59万元/人;200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27680.7亿元,农村剩余劳力约1.1亿,人均产值约2.51万元/人,江西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差距明显。

 

(2)机械化程度低,是生产力低下的主因

 

江西省机耕比重2000年前不到50%,2006年达94.4%,至2007年又下滑至65%左右,机耕面积波动大且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低。2007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3200千瓦,相对于78225千亩的耕地面积,仅0.32千瓦/亩,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程度的落后是农业生产的瓶颈。

 

(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

 

由江西统计局农调队统计“2003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8.88%,湖北为52.88%,湖南为50.50%,山西为59.01%,,安徽为52.35%,河南为58.53%”在中部六省中位居最后一名。由于农村所剩劳力多为老弱病残,且文化程度低,耕作大多采用千年传统的耕种模式,影响对优良品种及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单产低,农业作业效率不高。

 

4.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少,研发能力不足

 

江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及输出省份,1978年前,江西的粮食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0%。由于农业长期围绕主要粮食的保产及增收上,在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专业配备上均向之倾斜,由此构建了一个传统农业人才结构上缺乏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多数人仅熟悉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及增产技术,而较少懂得市场多样化的农产品科学技术及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及降成本增效益的技术;大多较熟悉农产品的栽培、饲养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及不熟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精细化及高品质的需求。

 

二、江西农业优势及产业发展战略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多种作物的耕作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十分突出。江西人均粮食等主要家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位于全国中上游,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具体数据见表4。

 

2.依靠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及特色农业经济大有可为江西应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战略决策,坚持靠山吃山,走‘绿色+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江西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禽、水产、柑桔、荼叶、油荼、中药材、毛竹、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个,绿色食品达到711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个,位居全国首位。

 

3.政府牵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自然环境、土质、曰照等条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各级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农业资源现状,合理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开发生产的盲目性。政府应积极倡导,在全省构建3〜5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创建各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现有的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历史品牌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