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聋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比正常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如何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注重师德建设,加强师生协作
全托性生活也是不少聋生所具有的特点。绝大多数聋生从8岁起就远离父母,学前班的学生也只有3、4岁就共同生活在聋校里,不仅食宿、学习在校,路远的节假日、双休日也常常在校,因而,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一住就是9年或12年,几乎过着全托性生活。大部分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大多数已毕业的聋生也常为婚姻、恋爱、家庭矛盾、社会求职等问题,求助于聋校老师,因而聋校教师对聋生的负责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他们对学生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则,聋生由于听力的缺损,视觉起着重要的代偿作用,他们主要靠观察来察觉、感知周围的事物,故教师在聋生面前“身教更重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此外,众所周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古人云:“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便道出了这一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在聋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
首先,要理解、尊重聋生。真正从心理上接纳他们,而不是单纯以怜悯、同情的态度,以救世主的身份对聋生施舍慈善,或抱自认倒霉的态度勉强应付,诸如此类的做法无疑会增加聋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要健全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任何章程、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能够形成性格。”的确,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要掌握的特殊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聋生因其生理缺陷,在认识活动、个性发展以及语言交往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学生乐观稳定的情绪、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摈弃其不良心理倾向。
二、重视个性差异,因人而宜施教
聋生由于致残原因、致残时间、致残程度、年龄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其个性差异较大,在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相应地也就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因人制宜,对症下药,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如帮助聋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自我监控智力活动的意志与技能;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完善自我形象,养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优毅品质,增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聋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以便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问题,使得每个聋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存在听力缺陷之外的遗憾。
三、针对具体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障碍、缺陷及其他困扰问题,也可以使聋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聋生身心健全地成长和发展。如英国伯明翰朗威尔皇家聋校设有聋人精神卫生中心,中心的任务是为聋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服务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确定病情,然后通过手语翻译疏通交往渠道,使之解除困惑,获得精神上的康复。这些先进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四、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升校园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曾经强调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聋生而言,学校几乎是他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环境对于聋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在优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校园物理环境,更要关注校园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在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全面推动学校环境的整体提升和优化。
五、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密切家校合作
家庭是聋生的第一生活环境,他在其中得到的经验和所受到的教育,对其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在聋生的成长过程中,对聋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聋生的成长情况,教师应主动加强和家庭的联系,及时交换聋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以及时发现聋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聋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和聋生沟通交流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子关系,此外,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六、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设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聋生教育的力度,让社会了解聋生教育,再进而争取获得支持和帮助,消除对聋生的偏见、歧视,为聋生争取公正的待遇,形成助残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满足聋生社会交往及受尊重的心理需要,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澄澈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在保证聋生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改变以往聋校教育封闭性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会交往,学会生存,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磨练意志、增强信心、完善其心理品质,健全其人格。
总而言之,聋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聋生教育的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加强对聋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朴永馨,张宁生,银春铭,魏华忠.缺陷儿童心理.科学出版社.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2
一、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到挫伤后产生的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 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与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采取消极抵抗。
3. 孤独心理。
少部分自以为已成熟的学生,不愿意和老师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和那些不成熟的同学交流,往往自高自大,把自己封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一个劲地抱怨别人不理解、不体贴、不关心,于是与世隔绝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很少和别人交往,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只一味崇尚做“超人”和“怪人”。
4. 嫉妒心理。
在学校,有一部分学生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生成绩、或因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多人宠爱,这时,可能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人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产生,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在行为上可能会对对方加以恶意中伤,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
5. 惧怕心理。
就学生群体来说,不同层次的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惧怕内容: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学生个体而言,也存在着惧怕不同的对象,有的是惧怕某一学科,如数学或英语等、有的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有的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等。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会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二、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班主任要摆正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责任大且费力的工作,面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些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有些班主任则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训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教师只有热爱班主任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才能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先得自己装满水,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出成效,班主任自身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虽说在大学院校时每个师范生都学过心理课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那些知识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在工作之余,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并研究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寻找机会多听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报告,多向专家咨询,多与同事探讨,并在日常工作的实践中,学会总结,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完善。
(二)教育中应坚持的原则
1. 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理解具有不同寻常意义,作为班主任要理解学生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爱心出发,老师爱学生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爱基础上要管,管要讲原则,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只有师生情感不断加深才能更充分产生教育的成效。
2. 对症下药,具体分析。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细心观察学生的真实思想,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工作。班主任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才能把“心理导师”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3. 点与面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所谓点,是指针对班内各个体学生而言,抓住不同学生心理个性进行沟通,认真、细致、耐心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惑,或采用书信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以帮助、启发,使他增强安全感,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而面则是面向全体同学利用各种形式的班会进行普遍性地疏通与指导,端正其态度,提高其认识,使班级整体能积极向上,充满正气。良好的班会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在班会的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育可采取的内容与方式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班主任要设法采取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利用各种机会真诚地称赞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心理学角度揭示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班主任教师要细心观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实事求是、及时地赞扬学生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潜在的优点,让学生自我认同、肯定。我就曾在开学之初,对本班每个学生逐个谈话,谈话中尽力肯定学生的优点,谈话的结果是:全班学生士气大振,信心明显增强。赞扬是火种,可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希望;赞扬也是雨露阳光,能促使学生不断成长、进步。二是采用暗示教育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暗示教育法即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环境等对学生的某种言行进行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信心十足、愉悦兴奋的进取心态之中,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如班主任可利用眼神暗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可用拍肩等动作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信心。
2.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障碍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
3.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满往双方的需要,使双方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必定表现出对立的情绪和行为,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与别人不能心理相容,就会嫉妒别人,怀疑别人,仇视别人等,如果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与别人心理相容,其表现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团结别人,帮助别人等。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吸引力本该是学生阶段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现在不少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排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让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如郑板桥所说:“退一着,让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让学生明白:“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
4. 注意科学用脑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近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与活动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才会产生良好的反馈效应,使人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心理的保持和发展。注意积极休息和科学用脑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加快进步,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依次轮替、相互交叉,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一道理。
5. 坚持以疏导代替指责,以谈心代替说教。
篇3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对大学生来说, 既是新机遇, 也是新挑战。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信心, 消极、抑郁, 甚至自杀, 大学生犯罪也呈上升趋势[1]。高校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高[2]。青年兴则国家强, 在新时代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需要
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行, 产生自卑、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进而自暴自弃等。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已经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辅导, 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难关, 重塑生活的自信。
2. 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积极心理学转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比如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挫折感等。解决大学生健康潜在的疾病确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不应当是全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 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强健的体魄应对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用积极的心态, 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加强实践, 积极争取一番作为。
3. 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加强危机干预, 积极预防大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一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轻则厌世、自卑自暴自弃, 重则可能轻生, 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只有加强预防, 加强危机干预, 才能让大学生悬崖勒马, 避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类心理学测量表测试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通过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健康调节。积极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性, 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现在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纷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纵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时相当有限, 往往只一个学期, 每个学期只有2课时。有些高校只在少数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课时有限,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只能简要的讲解, 或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题讲解。大学生只能零星的接受心理健康学习, 不能够系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深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2. 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通识, 专业性偏强
虽然多数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心理教育过于专业化, 不够通识, 学生不易理解, 也没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缺乏通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使用的教材多为心理学专业教材, 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来说, 难于理解。同时, 大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信心不足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 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我认知, 解决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高, 大多由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限, 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够结合大学生, 尤其是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针对性教学, 实际效果不佳, 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针对性改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使得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 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传播, 缺少互动, 不能够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4.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不强
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 使得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全新的模式。网络的虚拟性、平等性和数字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突显出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顺应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网络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 又利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 帮助潜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解决问题。但是高校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 并没有建立起交互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也没有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 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没有发挥。
三、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进对策
1. 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 发展慕课教学
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高校需要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为切实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有限的问题, 高校可以探索开展慕课教育, 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传媒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心理健康慕课教学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对通识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认知, 并能依托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分析和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进行针对性改进。慕课教学要合理分配课时, 避免增加学生的学生负担, 避免学习疲劳。如利用微课进行10-20分钟心理小知识讲解等。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采用慕课进行专题教学等。
2. 发展通识性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大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发展通识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学生通识心理健康知识, 学会用心理健康知识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建立科学的认知, 无惧挑战, 无惧挫折, 用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过好每一天。因此, 大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 教育内容应当通俗易懂, 紧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高校应当精心编制通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减少高深理论, 通过小故事, 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看得懂, 看得明白,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估。
3.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数由思想政治教育兼任, 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不高。考虑到大学生师资队伍构成结构, 高校一方面应当引进具有心理健康资格证的专业人才, 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另外一方面, 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优势,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培训, 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创造机会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观摩, 让彼此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相互批评, 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授课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 知识灌输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机结合。可开展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增强学生参与, 突出学生主体性, 减少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社会实际的脱节[4]。
4. 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增强教育交互性
为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当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依托平台集中进行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首先, 可以通过网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上传心理健康慕课教育内容。其次, 可以通过网络接口进行心理网络心理健康测试, 引导学生通过机器测试合理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并按照机器测试的建议进行心理健康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交互性, 授课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交流。通过交流授课, 教师系统性分析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及时通过进行针对性教学, 改进心理健康测试表, 摈弃不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指标。加强学生健康分析并进行危机干预, 以避免本校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通过交流, 尤其是心理咨询发现自身的心理状态, 避免心理健康危机。高校授课教师要安排专人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咨询健康咨询,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专人服务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 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兰奎.健康中国战略下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3) .
[2]马红霞, 刘晓玲, 高月春等.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1) .
篇4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课程、开展心理辅导、宣传心理知识等心理操作技术的运用,却忽视了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达到的效果有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运用传统心理操作技术的同时,应该考虑营造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
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心理健康是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自身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及其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全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途径,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展开,所采用的典型技术就是心理操作,即通过心理调适来预防或矫治人的心理问题。
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依赖心理操作技术,忽视环境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导致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难以排除环境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使用传统心理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尽力控制环境因素势在必行。
二、生态系统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9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受到自身与其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看成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并根据其对个体影响程度,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历时系统五个子系统。环境不是静止的力量,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力变化系统”。构成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其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和发展。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详细分析,能够找到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进而为及时、有效的干预提供相关的信息。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生态系统理论把个体生活其中并与其相互作用的环境分为五个子系统,扩展了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是其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尤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可以心情愉悦地学习知识、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则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胡思乱想,既影响学生学习、破坏学生心情,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级就是学生的小家庭。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关心同学、共同奋进的互助集体。在这样的“小家庭”中生活,每个学生都心情舒畅、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美化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之地会油然而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从而使人情绪愉快、精神焕发。相反,身处污秽、嘈杂的环境之中会使人心绪不宁。因此,美化校园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园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完善基础设施、种植花草树木、修建人工花园和清洁校园卫生等方面展开。
2.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育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学生,除平时观察和交流沟通之外,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极其重要。而且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系统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有必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发展潜能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家长交流既可以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调节其心理困扰,预防其他心理困扰的发生。
3.全面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文化、习俗和法律等作为学生成长的最外层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促进学生各种智能的全面发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都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一致,将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社会文化的要求,学生就会产生不适感和抵触心理,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学校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保证学校各项举措与社会文化的总体要求具有同步性。
4.关注突发事件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冲击
布朗芬布伦纳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成是历时系统,认为生态系统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重恰当处理突发的生活事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不利事件对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影响。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一、加强管理
科学的工作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立了建好“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开通多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工作网络和灵敏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1)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咨询辅导室以及相应的电脑、光电读卡机、WJZ心理测验软件、多媒体音像系统等工作设备以及热线电话、办公家具等。
(二)组建好三支队伍。(1)不断提高工作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教师每天接触“负面信息”,自身承受着“心理净化”、“技能提高”等多种压力,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2)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助人技能”、“班级团队建设”作为轮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3)加强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积极发展、补充会员,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丰富学生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助人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多种教育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宣传心理健康观念,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我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学院无线广播电台开办“心灵之声”栏目,播放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的精彩文章;宣传栏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有关稿件;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周周末免费放映“心理电影”。另外,在校园网上专设心理咨询网页,方便学生网上咨询。
(四)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1)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日常信息上报机制。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每周有汇报、每月有汇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3)教育措施反馈机制。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后都必须做出总结,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向负责领导汇报,为制定教育措施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规律,探索模式
(一)研究教育模式。我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析大学生人格成长特点,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设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任务,确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健康人格培养”、“职业心理教育”四大模块组成、交叉重叠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必要的支撑,目前,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公共课、选修课、训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1)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2)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人力资源”、“人格成长”、“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态”、“两性关系”、“爱情心理”、“压力管理”、“团队合作”、“潜能发展”、“自我探索”等。(3)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
三、开展活动
近年来,我院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一)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每年五月由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十一月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咨询、电影放映、文艺晚会、系列讲座、团体训练、谈心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我院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指导开展了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多项主题活动;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篇6
面向2020,应当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人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抗挫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是教育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变动,贫富差别凸现,生活节奏加快,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念多元,网络信息海量,给青少年带来五彩斑斓的世界,也让他们遭遇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惑或成长中的烦恼。在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过度溺爱或过高期望,使孩子坚强意志得不到有效培养,学习中压力反而增加。在一些学校,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驱使学生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变得淡了。现在,是时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把幸福还给学生了,这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必须告别“粗放式经营”,告别“大机器生产”,告别“填鸭式教学”,告别“见物不见人” ,努力营造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一个无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一个忽略学生心理基本状况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
面向2020,应当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铺开,值得跟踪和总结。陕西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纳入教师培训体系,通过省级培训,造就骨干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委领导重视,亲自部署,试点引领,家校合作,富有特色。长春市以心理剧为载体,情景交融,静动结合,长期坚持,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形成目标系统、推进系统、评价系统。厦门市强化政府行为,精心组织。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使这项工作不差钱;设立心理健康三级维护站点,使这个努力有场地;选拔合适人选,定期培训,名师引导,使这项事业有人做。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生长点,设立了设施完备、空间充分、功能齐全的心理辅导区,由专职心理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在湖南、河南、重庆、江苏、安徽、福建、云南、内蒙等省份或省内的一些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都有各自的探索,取得了相应的经验,这是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参考。
面向2020,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行家里手。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培训,造就一支骨干力量。同时,培养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要统筹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和职称评聘问题,解决没人做和不愿做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广大中小学校要建立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面向2020,应当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探索。学生心理发展有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要科学。各地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中小学生教育和成长问题中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启动了科研课题,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学校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应发挥领头雁作用、智囊团作用、生力军作用,各地的专家都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各地要依靠专家力量深入开展工作,还要立足于实践,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各个层面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验研究,着重解决点上的问题,从点上总结经验,再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种星罗棋布的局面。
篇7
一、组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
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2.针对学校教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以学习心理研究为突破口,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篇8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2009年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篇9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篇10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 现状 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而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固定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办学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部2012年12月7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那么,截止目前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及运行情况如何呢?
一、心理咨询室建设现状
就甘肃省张掖市地方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普遍比较重视,有相应的制度和督促检查措施。各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基本可达90%以上,但是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覆盖率只有10%不到,普遍存在建设面积不达标、设施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符合规定的情况,90%以上学校基本不设专职辅导教师,兼职辅导教师也由于自身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辅导工作基本等于形同虚设。《纲要》指出:“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兼职教师,但没有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应评价标准和待遇。
二、原因分析与反思
1.部分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穿插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由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校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部门代为开展,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不重视辅导场地的建设和设施配备,不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认同,对心理辅导工作不接受,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和活动来疏导解决,就算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走进心理咨询室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对咨询室望而却步,导致各校咨询室门可罗雀,辅导工作形同虚设。一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常态化、系统化,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致使大家认为,所谓心理咨询,无非是做给上级领导和检查部门看的一个摆设而已。
3.心理辅导老师自身的问题
目前各校配置的专兼职辅导教师有自己的代课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时间少,精力跟不上,加之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就算开展辅导工作,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之来访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和打针吃药一样,要求效果立竿见影,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会失去希望,不再求助和来访,因此,要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和吸引力任重而道远。
三、措施探索与实施
首先,加强对各校主管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能统筹安排,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场地设施的配备,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待遇等,都应该有可行的措施和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其次,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注重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和安排心理辅导活动,拓宽活动范围,扩大影响的范围。除了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外,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训练、考前焦虑的团体辅导,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团体辅导,构筑青春安全屏障等活动。还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亲子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等,使他们在日常教育中合理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开通心理咨询网站,将心理辅导工作细化到每一个角落。网络的隐蔽性,使有心理咨询意向的来访者不必直接面对咨询师,可以避开众人猜忌的的目光,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 上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 下一篇:电气工程学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