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空气污染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空气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威胁,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污染?又会有怎样的解决方法?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注意新闻联播,晚报,天气预报对空气污染的报道,有选择性的记录,剪去。
2. 实际考察,感受受到污染的空气对人体的异处。
3.空气污染物有哪些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四、 结论
一、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生产性污染,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①燃料的燃烧,主要是煤和石油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烧煤可排出烟尘和二氧化硫;烧石油可排出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②生产过程排出的烟尘和废气,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石油化工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③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而产生的粉尘和雾滴。
(2)由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耗用煤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交通运输性污染,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排出的尾气,其中汽车排出有害尾气距呼吸带最近,而能被人直接吸入,其污染物主要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铅尘等。
二、 怎样才能保护好环境卫生
为了保护空气,使它不遭到污染,大家都能够愉快和健康,我建议:
1.要教育大家懂得爱护环境的重要,不要只顾赚钱,不顾环境污染。每个人都要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篇2
关键词:室内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控制
1 引 言
因我国人口、经济发展和居住水平的部分限制,导致了我们国家在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的环境污染认识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西欧发达国家提出了室内环境污染会导致众多特异性症状,如:头晕、呕心、干咳等。我国直到21世纪才出台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另外,调查显示:现代,城市中生活的人90%的时间都生活或者工作于室内,由此可知,室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的控制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2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2.1 室内空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室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很容易引起人们身体健康的诸多不适,比如:眼睛、皮肤、喉咙、鼻等等。
2.1.1 甲 醛
甲醛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当其在空气中的浓度为0.1mg/m3时,室内就会产生异味,引起人的不适。当浓度为0.5mg/m3的时候便会刺激眼睛,若浓度过高甚至导致窒息和死亡。
甲醛是室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的致命污染物之一,来源于细木工板、胶合板、劣质板材、墙纸、油漆、涂料等等。
2.1.2 放射性物质
此类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天然的石料、石材之中,花岗岩的放射性物质超标较多。长期接触这些物质的话,会造成人体造血器官、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的损伤。
2.1.3 苯类物质
苯为带有特殊异味的液体,常用于有机溶剂,主要存在于油漆中,若长期与苯类物质接触的话,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可致白血病。
2.2 室内空气污染会对人们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室内空气的质量与人们的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联,室内装修而导致的污染环境中深深地影响着员工的出勤,因污染而导致的医药支出也会占到相当大的部分。通常情况下,增加在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费用并不多,以不多的费用就可提升员工的劳动效率,控制污染,保护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3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准备工作不充分
设计之前,应准确掌握室内装修的现状,尤其是此建筑的通风条件如何,室内环境中已有的污染状况,并针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在了解了室内的大致状况的情况下,要考虑在设计的方案上,消除原有的污染,避免新装修时的室内环境污染。在设计时一定要保持建筑的通风性能。
3.2 建材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选取建材是室内装修工程中控制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工程中对于建材的使用都有不同的控制管理办法,有些地区推行材料备案,有些地区采用材料准用证制度,不论控制管理的办法是什么,目的就是控制建筑材料的产品质量,确保在建筑工程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责任方的明确性。
3.3 室内环境污染检测手段存在问题
室内环境的污染物检测一般是在建筑工程完成的7d之后。其检测一般都是在现场进行,虽然检测污染的标准都有所说明,但是过程中受现场条件的制约也是存在的,大型设备不可能用于现场的检测,小型设备的检测要求又无法满足标准的规定。如:苯,对苯的控制要求是浓度≤0.027ppm。市场上便携的检测仪器的精确程度在±0.1ppm,无法满足标准的要求。在客观上给现场的污染检测带来了不便。
4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
4.1 污染物的解决措施
4.1.1 气体污染物的解决方法
首先,应当在通风、采光上进行完善设计,大量实验证明,室内空气的通风与空气中有毒气体的量存在正比关系。其次,要在建材的选取上要严格仔细,建材有价,健康无价。再者,要通过一些植物来吸收空气中的毒害气体,这是一种时尚、低廉、效果明显的污染控制方法。例如:芦荟具有吸收空气中甲醛的效果;吊兰能吸收空气中的甲醇;腊梅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仙人掌能有效防辐射杀菌。
4.1.2 放射性污染的解决方法
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加强基础建设的监督,在购买新房前可以先到相关部门做放射性污染的检测。此外,住户要在购买建材时需要特别的谨慎,在卧室不要用大量的石材,厨房、厕所等地面以及餐桌要使用放射性检测过关的石材。一般来说,红色的石材或者颜色较深的石材相比而言超标较多。在室内种植一些仙人球、仙人掌是预防辐射的最简单的方法。
4.2 建筑室内装修施工上的控制
4.2.1 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面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建筑结构的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其性能,高效、合理的完善室内的通风条件。设计初,也要重视房屋的整体布局,充分考虑采光和通风。从建筑总体上规划,从城市气候的条件上入手,将环境学与建筑学相结合起来。
4.2.2 室内施工阶段
在施工方面,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严格控制与规范,设立监理部门,制定环境检测与监理的规范大纲,入住房屋之前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
在室内装修施工过程中,对于建材的管理控制要严格,采购建材时,要符合国家标准与检测认定的建材。在有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建材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
施工中,要让墙体表面的涂料充分得以固化,形成甲醛抑制层,有效防止甲醛的散发。此外,在施工工艺的方面,要禁止使用苯类物质进行大面积清除油漆的作业。各种涂料要在使用后严格封存。
4.2.3 室内装修阶段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家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提升,室内环境污染的源头也在各式各样的涂料、建材中繁衍开来。在选材上,要减少或者不使用劣质的装材,要尽可能选取环保的材料。在装修时要着重注意室内环境质量状况,充分考虑室内环境的通风条件。尽可能选取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建材,如用复合材料来代替实木,选用可再生利用的铝扣板、玻璃等等。
4.2.4 加强验收工作
工程施工建成后,第一时间交付、验收并投入使用是各方一致的意愿。但是,若是在装修中使用了大量涂料、胶粘剂等,挥发出来的浓度最高的时候就是在工程完成7d之后,也就是验收之时,此时进行验收,环境质量的标准很难实现。因此,验收工作应在工程完成至少7天以后,在工程交付前进行是适宜的,在验收时,可能无法考虑到使用人造木板而造成的甲醛散发,因为,人造木板的散发过程相对缓慢。
5 结束语
建筑室内装修工程的环境污染现象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来说是相当普遍的,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对于室内环境污染要进行强有力地控制,严格把好各个关口。在经济发展飞速的21世纪,普遍的人都已经不再满足于单调的住房,更多是审美观。在二者不冲突的条件下,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建筑行业的一致追求,而且,这一些的前提都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真正创造出一个可持续、无公害、健康绿色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邓钟辉.浅谈室内装修污染的现状与对策[J].建筑安全,2011(6):58~59.
[2]董桂平.室内装修的空气污染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9,35(35):348~349.
篇3
雾霾天里,如何运动?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2016年12月,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秦观营造的“诗意”的世界。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共23个城市,均已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措施:能见度低于3公里,PM2.5浓度超过250微克/立方米,甚至500微克/立方米的地区也绝不在少数。最严重的时刻,17个省区市,142万平方公里――超过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
众所周知,雾霾中夹杂着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在雾霾天气下,近地层紫外线将减弱,而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将增强,从而使得细颗粒物携带更多病毒,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造成破坏。
在这样的日子里,车辆限行,中小学停课,大量航班延误。市民纷纷戴上口罩,空气净化器卖到脱销。打开朋友圈,满目是一片片的灰色。这也意味着北方基本告别了户外运动,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在这样的天气下进行户外运动意味着同运动最初的意义――追寻健康的生活背道而驰。而没有了健康,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针对这样的雾霾,也并非毫无解决方法。室外运动是不用想了,室内虽然也有污染,据了解,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健身房都配备了数量充足的空气净化器来进行空气循环系统改造,尽力提升运动的安全性。
对于数百平方米的健身房来说,这样一套设备造价在数万到十几万不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对于数千平方米的体育馆而言,空气净化和改造的成本太高,因此只好暂时搁置。
而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则是近两年新兴的气膜馆。很早开始进行气膜馆业务的深圳博德维公司表示,他们起初真没想到,若干年后,更多的中国人选择气膜建筑是为了抵御雾霾。
原来,虽然气膜馆每平方米造价在1000元左右,但相对于砖石(4000-6000元)结构而言,这样的成本算是低的,且工期只要60天,建造时本身具备优势。北京的不少国际学校都配备了气膜体育馆,例如顺义国际学校斥资3000万元兴建了两座防霾体育馆,总面积在4300平方米。
目前,新三板公司约顿气膜就是从事的这个生意,从财报来看,约顿气膜2016年上半年营收2633万元,净赚163万元,在雾霾频发的情况下,下半年的财报应该会有更好的收益。
然而,对从事基层培训的公司而言,这样的成本还是很高的。一家棒球培训公司的负责人坦言,一个气膜场馆的造价在2-300万,他们是难以承担的。
另外,气膜馆的一大开支是维护成本。据了解,气膜馆的过滤系统的滤芯在糟糕的空气状况下,一个月甚至数周就要换一次,也带来了不小的开支。而整个行业标准的缺失,同样也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倒退半个世纪,曾经的伦敦=现在的北京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合辙押韵。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60多年前的英国。
1952年,同样是在12月,伦敦经历了最可怕的一场雾霾袭击,这场被称为“Great Smog”的雾霾,在日常生活、体育锻炼方面都对伦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产生了磨灭不掉的后遗症。
与我们正在经历的雾霾相似,Great Smog从12月5日开始持续了4日。在那个没有空气净化器、防PM2.5口罩的年代,这场雾霾直接或间接夺走了1万2000人的生命。由于缺乏对雾霾的认知,在12月5、6日的时候,仍有不少伦敦市民顶着雾霾进行户外运动,而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此之后,人们意识到了在雾霾下运动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无论是职业体育赛事还是大众在户外的运动健身,都会避开雾霾天气。
在1956年颁布空气清洁法案后,伦敦的空气质量才逐渐得到改善。即便如此,伦敦时不时还会出现大雾天气。
在此之前,有英国学者专门对雾霾天气是否会影响足球运动员表现这一课题进行过研究。近日,上海等5省市也展开了有关雾霾与健康因素的研究。虽然还没出现伦敦这样万人的灾难,但毫无疑问,雾霾会对人身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除了健康的因素外,英国学者研究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球员的竞技表现有着相关性。当空气质量超过标准7%后,球员的表现平均则会下降15%。
但是,当年英国的雾霾,可不是靠着风治理好的。1956年、1968年、1974年,英国政府三度颁布了空气污染防治法案,通过将重工业强制搬迁到郊区等一系列法案,切实提高了空气质量。
后来随着汽车增多,空气又有了反复,但通过1993年一部有关新车必须安装减排催化器的《环境法》,以及2000年开始对私家车的限制,才真正帮助伦敦摘去了“雾都”的帽子。
运动,不仅仅是体育产业
在体育运动的全民推广过程中,除了体育文化价值观的传递与教育外,自然条件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惜的是,雾霾的问题绝非体育行业本身就能解决的。事实上,即使是政府再三强调要解决好这个关乎所有人健康的环境问题,但目前看来也是收效甚微。
此前,北京市政府和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实现大气污染得到改善。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安顺表示,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投资一万亿元是值得的。
眼看着2017年就将来到,这一万亿元究竟有没有花,花在了哪里我们无从知晓,但截至目前,浓浓的雾霾仍未散去。这当然不是北京市市政府不作为的问题,毕竟当整个华北都被雾霾笼罩,单单一个北京市又能改变多少呢?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及解决思路时,王安顺曾表示:“这些民生问题靠政府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挥市场决定性的作用,综合推进投融资体制、市场准入、价格等各项改革,为民间资本进入创造条件。”
不难发现,雾霾的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牵头来进行严格治理,但若想真正解决,恐怕离不开每个人自身的节制生活,以及经济体中各方的努力。抛开解决雾霾,光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规划与事物真正的发展进程恐怕也有着一定的出入。
所以回到体育产业中来,道理也是类似的。虽然政府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与总体计划,但如果离开市场的支持,那么五万亿的产值目标都可能沦为泛泛而谈。
在这点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乐视体育副董事长马国力先生在接受禹唐专访时所说的――“不光是乐视体育,包括腾讯体育、PPTV、阿里体育在内的众多数字体育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都承担了发达国家传统电视台的角色,他们为赛事、组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没有他们的搅动,政府再发几个文件,恐怕也是悄无声息的。”
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城市文明也在飞速前进,我国城市进程也迎时而上,向前迈进。目前,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以灰尘、噪声、废弃物和水源空气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环保者的注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1、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有关地方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2、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问题 2.1 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是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混凝土、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2.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各种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受到污染。2.3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市场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的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3、环保工作内容 (1) 施工准备阶段 ①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 ②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 ③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 ④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⑤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人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2) 施工阶段 ①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 ②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③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 ④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4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4.1 灰尘污染防治措施保护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该措施能够降低灰尘扬起时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这样就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这样就可以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的机械设备运行是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4.2 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的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4.3 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在施工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的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5、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寻找解决产生毛肚的根据和解决方法,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建筑材料 安全环保 环境影响 绿色建材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126-01
一、国内建筑材料使用现状
我国传统建材中的三大基材——水泥、钢材、木材,长期以来一直是建筑装饰业中的主要产品,为广大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美化人民生活环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这些传统建材产品的劣势突出,如用量大、耗能高、污染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暴露出来,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有关专家指出,生产代钢、代木和节水型建材将成为今后的主攻方向。
国内工程上使用的大量材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木制复合材料甲醛大量超标。
2、化学制剂大量使用
3、电磁波辐射
4、石油产品应用
5、油漆、涂料、胶粘剂在装饰工程上的广泛应用
二、建筑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问题
继18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煤烟污染、19世纪石油和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化学尾气污染之后,人类的污染从此就没有停止过。现在人类又进入了以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2代污染时期。国际上公认的建筑材料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建筑的蓬勃发展和现代人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办公、居室环境的美化装饰离不开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但近年来因建筑材料引发的病症和污染纠纷事件时见报端,建筑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前五大问题之一。
污染源主要是建筑材料、家具木制品胶粘剂及漆料,据有关部门调查,仅北京市每年发生有毒建材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约400起,中毒人数达万人,死亡人数为350人。
建筑材料在取材、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产生有害物质,导致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因此要开发与生产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建筑材料,制定健全的建材环保法规来保护环境。
三、解决工程材料对环境影响的对策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中的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中,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是否满足人类的需要,更要考虑是否对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在第四届国际建筑与材料高层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材料学家金宗哲教授提出:把传统材料、环保材料和健康材料为一体化的环保保健材料将成为21世纪材料的主导产品。最终实现全社会生产的全循环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新世纪研究开发的总目标。
究竟什么是环保保健材料?我认为,环保保健材料是“绿色建材”。在我们目前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中,有很多都含有毒性物质,它们悄悄地污染室内空气,对人的健康造成隐患,尤其是在室内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还会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因而被称为“隐性杀手”。绿色建材其实是指采用环保材料,在严格的环保条件下生产,并在流通环节不会受到二次污染的建材产品,对环境无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有纤维强化石膏板、陶瓷、玻璃、管材、复合地板、地毯、涂料、壁纸等品类。如防霉壁纸,经过化学处理,排除了发霉、起泡滋生霉菌的现象;环保型内外墙乳胶漆不仅无味、无污染,还能散发香味,并且可以洗涤、复刷等;环保地毯既能防腐蚀、防虫蛀,又具有阻燃的作用。从长远看,绿色建材取代传统建材是大势所趋。
如何能改变我国传统建筑材料应用的弊端?实现绿色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绿色建材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材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有效的绿色建材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绿色建材的培训与宣传工作。
(二)、由国家组织建材行业的重点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合组建建材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平台的开放合作、资
源共享,为建材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制定一个行业标准来规范实施。绿色建材一定要科学定义,避免炒作,要建立建筑材料绿色评价的科学方法及指标体系,并广泛调研我国各种建筑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情况,建立必要的基础数据库。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将对绿色建材的研发生产进行定性、评价及规范化指导,并逐步引导绿色建材向标准化过渡,广泛开展绿色建材评定,同时实施“绿色建材产品定义和评价认证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来引导绿色建材的推广。
(四)、通过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形成“产业牵引、技术驱动、利益共享”的机制为目标,建立真正切实可行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其核心是建立技术成果和经济利益共享的制度,可采取委托合作制、项目合伙制、基地合作制和研发公司合作制等产学研合作方式。
四、综述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政策上、技术上,特别是在选用建筑材料上,不可忽视其生态效益、环保效益。在利用生态环境条件方面,涉及到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及其综合利用效率等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社会发展的时间维度是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发展统一,具有延续性,这是坐标横轴;社会发展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的整体统一,具有关联性,这是坐标的纵轴,在横轴与纵轴的交汇点,便是生态坐标——绿色文明。而绿色建材的应用则是其上的一个亮点。
21世纪是产业大调整的世纪,企业只有顺应绿色潮流,才能步入国际绿色市场,而绿色建材的应用应该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参考文献
[1] 郭劲松,《绿色环保及其研究》,2007.11.
[2] 徐云蕾,《形形的化学污染》,市北中学校刊,2005,12.
篇6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绿色环保
生态住宅又称“健康住宅”,生态住宅的居住区总体布局、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 生态建筑的设计
1.1 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1.2 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1.2.1 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1.2.2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1.2.3 日照、遮阳与采光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1.2.4 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1.2.5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卢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2 生态住宅的实现策略分析
2.1 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2.2 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2.3 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
2.4 与生态住宅完美结合的相关处理
(1)能源的再处理。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湿。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
(2)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匾乏的地区。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声、光、热)。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干材料运输而造成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注重不同社会文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住宅设计的
3 结 语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而生态建筑这一称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已存在,但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建筑界普遍认同生态建筑应是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 生态建筑; 生态住宅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esign, 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is building technology, science, artificial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a small house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provide for the occupants comfortable,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igh efficiency and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of a desig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and ecological residence principles made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arch, available for such enginee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residenc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生态住宅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的成果, 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评价与设计住区的室内外环境,才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出现。
一、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 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 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 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动植物、能源等, 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培育生态住宅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 在环保、绿化、安居、道路管网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二、生态建筑设计的重点分析研究
1、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从这个思路出发, 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 需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 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节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 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 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 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即避免在过多的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 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2、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住宅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宅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宅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热岛”现象在夏季的出现,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机率变大, 同时还促使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加重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合理地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3、日照、遮阳与采光。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 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4、护结构布置。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建筑物能耗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5、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住宅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宅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 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 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 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 又不影响自然通风的利用。
三、生态住宅的技术方法分析研究
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湿度以满足人体热舒适。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 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安全性、私密性, 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交往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是指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所谓高效,是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我们知道, 建筑业以及与建筑业相关的其它产业(如建材生产、运输等)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生态住宅正是要杜绝这种粗放、浪费的模式, 以最低的能源、资源成本去获取最高的效益。
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完美境界。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 生态住宅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建材、水)、减少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 因而它所占据的视点最高, 所关注的领域也最广。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和场地因素。如朝向、方位、建筑布局、地形地势等。尽可能利用天然热源、冷源来实现采暖与降温;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空气质量、降温、除 湿 。材料的无害化、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 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 无辐射)。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处理。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雨水收集、中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特别是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结合居住区的情况(规模密集、区位、周边热网状况)采取最有效的供暖、制冷方式。加强能源的梯级利用。结合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和水体, 以此进一步改善室内外的物理环境( 声 、 光 、 热 )。使用本土材料、降低由于材料运输而造成的能耗和环境污染。在技术成熟、经济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 提高住宅的物理性能 。注重不同社会文化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住宅设计的影响。提倡基于健康、节约的基础上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园林用土;生态改良;合理调配;储备机制
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实施过程中,苗木的种类、规格、外形、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与生活垃圾混杂其中;要么贫瘠,缺少植物生长所需养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难以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与管理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想回填好土,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 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1 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植物生长不良的现象在城市比比皆是,这其中有植物本身、养护管理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土壤的原因。健康茂盛的景观秘诀是良好的土壤质量,通过了解土壤不同类型的肥沃程度,是建设可持续景观的重要开端。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深度和理化性能2 方面,尽管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透气透水良好、深厚肥沃的中性土壤适合多数植物的生长。不合格的土壤,抑制了植物长势,增加了植物病虫害的感染率,降低了植物成活率与观赏价值,提高了后期的养护难度和成本,浪费了宝贵的植物资源和城市建设中本已有限的资金,由此影响了植物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更无从谈起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在发展,园林绿化的标准也要提高,要保证植物生长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前提之一是提供合适的土壤并为土壤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与环境,由此探讨城市园林绿化用土问题就很有必要性,尤其在适合植物生长表层土壤较薄的地区(如合肥) 更具有现实意义。
2 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
笔者从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园林绿化行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规划设计为源头、调配与改良为核心、辅助相关机制的系统解决方法。
2. 1 尊重自然,倡导场所的个性化设计 现状场地中丰富的地形地貌是地域的特征,如把环境中这些因子纳入设计视野中,尽量避免对环境大动干戈,也许会使设计本身具有更多魅力和特色,也为设计人员的个性展示创造了条件。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不但使地理文脉得到延续,创造了丰富的城市肌理,也为建设时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合理的规划应是寻求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当前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发展的规模,而是完全蔑视自然,忽视地形、表土、气流、水文、森林和植被。我们用推土机思考,用30 码的铲土机在规划,不顾现状、视场地为白纸的规划,实际上成了规划者的自我显耀,是对历史的漠视,是对自然的藐视,人类为此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但我们至今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醒,就如我们仍然在重蹈别人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辙。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没有人类,自然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而没有自然,人类能生存多久?
2. 2 合理调配,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目前中国多数城市建设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每年征用大量农田,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采取相应合理措施,缺乏整体性考虑,浪费了大量优质土壤。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场地“三通一平”前,对优质表土要保存。场地内如有条件且建设需要用土,可就地中转集中存放,待土建完工后回填至绿地内;若场地有限或无需用土,可就近调配至城市区域内需土地点。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不间断连续过程,理论上多余土壤能在城市区域内有效地利用而不必运到城外,往返运输不但影响正常的城市生活工作秩序,也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时无法消化,可集中运输至城市某一指定场所,储备起来,作为城市绿化的调配用土。要实现上述措施,实现土壤的合理利用,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网络,对一个城市的建设有总体地控制与了解,并能统一协调。
2. 3 生态改良,实施绿化用土储备制度 调配新建设用地的优质土,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来说是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而从农田取土的后果更严重,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会使破坏转移化、扩大化。解决城市用土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良不合格土壤,并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储备相应的量。
下面几种城市代谢物,如能经过一定措施处理,不但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透气透水性, 调节保湿性与酸碱性,固定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还能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区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物质再利用,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废物处理的一个既经济又环保的途径。①植物垃圾。每年城市中都会有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植物垃圾,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进入生物循环链,经粉碎机集中粉碎后,可作生态型铺装材料使用,环保节能,也可沤制成有机肥料,掺入土中改良土壤。②淤泥。城市湖面清淤的淤泥和污水厂沉淀淤泥,富含有机质,但直接使用对植物容易造成伤害,可行的办法是经处理后改良用于绿化用土。③粪便。无害化处理后改良土壤。④污水。结合污水的生态化处理,改良贫瘠土壤,使其恢复成具有生产力的土地。⑤生活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改良土壤。
城市储备和改良土壤需要一个较大的场所,可利用城市垃圾处理厂或城市废弃地等,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可结合园林绿化改变现状场地的脏乱差的面貌。
2. 4 区别对待,合理使用优质土壤 更换土壤过深,对植物生长当然无害,但不是经济的做法。优质土壤是有限的,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一样,乔木、灌木和地被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有效合理地使用有限资源,达到优化的目的。
2. 5 配套机制,保证措施的落实 制定有关绿地种植土壤的强制性规定,健全行业主管部门机制机构,充实监理公司园林人才,形成与建筑行业类似的审批监督验收程序,不光有苗木规格质量和栽植规范,也应该强调土壤的要求。另外,由于优质土壤的调配牵涉到建设、园林、交警、市容、环保等多部门,因此要区别于一般的渣土,在手续上和经济上应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3 结语
土壤就如隐蔽在城市地下的基础设施一样,虽然它对绿化的作用表现不那么直接,但丝毫不能削弱它对我们的重要性,植物的后期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土壤的质量。土壤也是资源,合理利用也是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体现。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建立一个成熟而发达的园林行业。
参考文献
篇9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能够适用于不同种类的环境监测工作,并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新污染源产生的检查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监测的主要场所就是实验室,在室外收集到的相关样本,都会拿回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处理分析,这也是我国目前环境监测方法中应用最多也是应用最为成熟的一种方法。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取代了之前手工操作的方法,更加的方便快捷,精确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目前主要应用的检测技术有,分光光度分析法,气象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分析方法。而目前检测的主要区域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化学农药残留和自来水添加剂是否符合标注等相关问题。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检测仪器正在开发研制,不仅仅有大型的昂贵的实验室仪器,还有便携式的检测仪器设备,将会使监测技术走出实验室,打破场所的限制,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关数据的方法在未来将会发挥更加大的应用价值。除了实验室的研究方法之外,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兴起,环境监测领域也开始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数据传输和卫星等相关技术对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控。这种网络的检测技术有助于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管系统。纵观我国的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连续自动检测管理和技术体系,并以逐渐形成网络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使得检测工作有了保障。
2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环境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环境监测基础地位不牢固,并不能得到认可尤其是工业企业的认可,管理模式不具有规范化,参与环境检测的人员不足,导致许多活动不能够同时进行。环境质量考核体制还不够完善。在我国,环境监测由政府管辖负责,由环保部门进行实施,但是由于体系的管理关系过于分散化,使得上报不够及时,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其次,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虽然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监测使用的方法跟不上其发展的趋势。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和特征性,监测结果的精密性也不十分的满足需求。最后一点是环境监测的区域范围不够,目前只出现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而且监测工作不具有针对性,受外界条件干扰因素较大,所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加以针对性的解决。结合具体实践,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性。
3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策略
3.1加强环境监测人员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技术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将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所以要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监测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监测技术人员一般包括收集资料的人员和研究整治人员。对于收集资料的人员来讲,他们应该进行实地的考察研究,所以针对于他们的培训,应当是保证监测内容的真实准确性,和遇到困难情况时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神。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后续的工作尤为重要。对于研究整治人员,应当培养他们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对各项指标熟记于心,研究所用到的技术也应当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检验的结果具有权威性,才能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研究人员要有不断钻研刻苦的精神,不断地探索研究,从而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3.2提高监测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研究手段也应该随之不断地发展进步,对于一些特殊的手段更加应该熟练掌握,比如说现在的工业放射性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就应当掌握一种甚至多种解决放射性污染的检测方法;对于土壤当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污染,我们也应该具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对这个问题及时的发现处理;另外导致空气污染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粉尘等这些会造成酸雨、雾霾等物质的含量,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检测措施,保证监测的结果能够及时准确的上传。我们要时刻谨记,监测技术与方法应该紧随时展的步伐,要保证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和监测手段,从容面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3.3仪器设备的配置应与时俱进
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的主要条件,没有高科技的检测设备,即使我们有再优秀的人才,再多的检测技术也不可能实现环境的高效监督和治理,所以我们应当加强我们的硬件设施的配置工作。但是我们应当知道,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也就意味着要有现金的高额支出,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国家要对环境治理问题足够的关心,要对治理好环境问题有足够的决心。我们应当知道好的仪器设备不仅可以使数据更加精准而且还能应用于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在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人工的勘测费时费力还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更为重要是这种恶劣的环境还极有可能对监测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说应用仪器设备是保护监测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监测水平的一举两得的方法。
3.4建立环境监测的健全的法律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和认可性较差,许多企业并不会加以重视,所以我们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利用法律的手段和方法,对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平稳进行,才能使环境改善有保证。使得更多的人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从思想上、行为上保护环境,才能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结束语
篇10
这是一个社会创新蓬勃发展的时代。
但我想先说些陈年旧事:2000多年前,“欧洲的孔子”柏拉图曾说:“我们都在孕育生命。”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并非缺乏生理学常识。他其实是指: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孕育着一些美妙的、等待“降临人世”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胎死腹中”。
创新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剧院里现在有充足的灯光,剧院外也是如此。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创新方面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比如说大公司研发的方式有所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造新想法,并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我们正在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创新不仅仅是象牙塔里少数科学家的工作,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投身的事业。
“颠覆传统”是社会创新的精髓
2000年来,人类一直试图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而社会创新就是集思广益的一件事。现在我很荣幸在英国机构Nesta工作。Nesta关注艺术、技术、商业、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在这里我了解到,在这样的机构里做社会创新是多重要的事情。
我曾在唐宁街10号为两位首相效力过。然而,在体制内工作得越久,我就越明白,有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像我这样的人是想不出解决方法的。我们需要启动群众的创造力。因为,我们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创新方式。
在过去五到十年间,社会创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花结果。社会创新已经逐渐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了一个行业,并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
以下这些已经变成现实的事物,十年前还不存在:很多原来只有科技公园的城市里有了社会创新公园;与此伴生的还有社会创新网络、创新营地,以及很多政府创立的社会创新基金;奥巴马总统有一个社会创新办公室;还有很多市长自称社会创新市长;在中国、欧洲和拉美有社会创新奖;还有很多新的投资机构,从事社会创新的企业和咨询机构。
简单举几个我很欣赏,同时也有参与的社会创新案例。我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其他案例。世界各地有成千上万个好案例,有些案例做得很大,改变了数以百万计人的生活。我举的这些例子都很小,但它们都体现了社会创新“颠覆传统”的精髓,我希望这些案例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第一个案例是一种新型学校。这个学校是我们和很多学生和老师一起创办的,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格、塑造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学校里80%的课程是以实际项目形式教授的,提倡校外团队合作,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合作,与企业、NGO共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些学校一直在发展,因为它的模式比传统课堂填鸭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我希望这些学校能培养出未来创变社会所需要的那种人。
再一个案例是关于图书借阅的。由于缺乏买书、买DVD的资金,享书网建了一个网站,鼓励市民把他们自己收藏的书,DVD,CD放进图书馆数据库。你可以通过享书网管你的邻居借书。如此一来,不但图书馆获得了海量资源,你也可以认识和你住同一栋楼或同一条街的人,并管他们借书。这是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社会创新。
下一个案例是新近上线的智能市民网,是关于空气污染的创新。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人都可以买一台空气检测器,然后将所在地的空气检测结果数据上传到智能市民网上。大家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实时更新的世界各地空气质量。上传这些数据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科研中心,而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它能够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给创造力和理性基础以同等的关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方面是激发我们需要发现新的想法,推动人们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过去五年间,我们一直在尝试通过更严谨的手段来判断一个创新成功与否。这个是我们在欧洲建立的五个阶段,关于创新的五个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在健康、老龄化、教学、学前教育项目当中,有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与之同时进行的是衡量手段精确化的尝试,我们可以找到更精确的衡量方法。它可以帮我们判别出一些已经不再管用的陈旧方法。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为新方法腾出空间。所以说,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需要给创造力和理性基础以同等的关注。
我认为,这些对中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去年,我所在的机构Nesta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创新系统的研究,我们研究了所有中国领先的领域,比如技术,超级计算机,等等。我们也了解到了中国新一届领导层关于发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中国特色科技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