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与弊分析,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急迫性
从吸收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投资方面,我国主要还是靠引进国外的技术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它不利于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并容易导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与低效益等问题;二是出口方面,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为了保住经济的增长,都形成了高企的债务规模,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都可能会去消减自身的赤字,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节约资本。可想而知,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的消费会是一个减少的趋势,那么我们国家的产能将严重过剩。假如我国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是导致更大的产能,导致更大的银行不良资产,从而威胁我国的金融系统,形成经济滞胀,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②从释放能量角度看:我国的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形成了国内产业的规模化,并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回收资本,以此为下一轮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在此种经济增长循环中,我们国家得到的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计价的债务凭证,失去的是国内的土地、劳动力与环境资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鉴于宇宙观的理解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进行以下几点思考
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可以从能量集结过程和能量释放过程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发展模式转变作一点思考:①能量集结过程,即通过资本将土地、劳动力与技术集结成产品的过程,其中核心的是效率提高。如何提高资本配置资源的效率则成为此过程的重点。在此,主要从技术创新培育和组织结构升级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提高科技集约化程度。第一,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实现从“要素租金”增长转变为“创新租金”增长。一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加大企业的科研资金和力量的比重;二是要坚持技术与发展并进的方针,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缩短与先进国家技术方面的差距,也要发展面向市场的适用技术。第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在充分考虑国内先进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的基础,制定行业技术进步和改造规划,提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技术的标准和实践要求,限期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缩短设备更新周期。还要把企业技术进步与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发展规模经济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合理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企业技术进步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改造。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储备优质劳动力与科技人才。我国既要加大国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年限,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加大企业培训、教育、管理方面的投入。其次,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一,加快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产业结构优化的微观基础;其次,要培育和完善要素价格,发展和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是产业结构的调控具有灵活性与及时性,适应集约经营的需要;最后,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提高技术改造的投资比重,推进产业立法,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第二,培育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当前,我国主导产业主要从以下三点加以培育:一是支持与振兴传统支柱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和建筑业;二是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空间技术为技术支持的工业和农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为我国的新兴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②能量的释放过程,即提高消费产品的动力,为下一轮资本的集结和投入更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准备。那如何提高社会的资本集结能力与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资本为国内服务是能量释放过程的重点。首先,增加收入,提高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居民收入过低是制约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要想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增加居民收入。第一,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是适应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二是降低政府税收,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公平。努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提高他们的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工薪阶层的工作水平;加强区别化征收征管力度,通过开征利息税、遗产税等方式,改善分配结构。第三,努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发展资本市场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具竞争力,还使我国居民直接分享企业创造的利润,增加居民的收入渠道。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一个较高的储蓄率,为中国经济增长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但我国的消费规模却很小,影响了内部经济的不平衡。引起此种高储蓄与低消费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居民出现各种预防性储蓄。而这种预防性储蓄在经济下滑时还会强化。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继续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支付标准。二是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扩大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金的支付能力。三是要尽快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覆盖到的群体的社会保障。
作者:韦林 苏宁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篇2
以外来投资促发展
在1997年建省时,永福省是一个农业为主的贫穷的丘陵地区。在越南61个省市中工业产值排名41位。为了摆脱贫困,越南永福省政府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建立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以吸引本国和外国投资者。在那个时候,虽然越南的行政机构改革和“一个印章,一个门”的机制尚未执行,但是永福省却成为这一举措的开拓者,由政府进行监督,让办理投资及执照的相关事宜减少了2/3的行政程序,节省了时间。谈到这突破,永福省人民委员会主席阮玉非先生说:“除了更为开放和更加快捷,永福省始终注意把投资者当作本地人,把他们的成功当作永福省的成功。”这种待遇会让投资者感到安全,也更有信心。
在永福,所有的注册程序都由一个门处理,即由管理委员会来处理。工业园区提供相应的指导、引进和咨询服务,并帮助办理执照。日本、韩国、中国的投资者都很注重灵活性,有时他们会要求在一个选定的“吉日’’发放执照和破土动工,管理委员会努力地向他们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执照的办理时间需要3-5天。
永福省工业区管理与招商引资处副处长阮俊卿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更加开放,提升投资者对我们的信任。当投资者来投资的时候,东道国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土地拆迁和建筑问题。对于比较棘手的项目,我们会向省委请示,并和相关机构坐到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
让投资者满意
越南丰田(1995年开始在越南运作)和越南本田(1997年起在越南生产摩托车)这两个领先的著名汽车公司将在越南永福省的福安镇建立总办事处。越南丰田公司的总裁信彦村上先生说:“永福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的投资条件。”在2006年,越南丰田生产了近1.5万辆的汽车,包括Camry、Land cruiser、Innova、Vios、Corolla A№、Hiace等品牌,已经达到了公司的最大产能,所以它正在准备建设更多的生产车间,以满足越南汽车市场和零配件零部件生产出口的需求。越南丰田一直被誉为越南最成功的外资个业之一。
在两三年前,时任越南本田公司总经理的弘明船贝先生就曾说道:“永福省在管理和投资上的政策很好,拥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的这些政策开放有效。”最近,越南本田正式开始建设第二个摩托车制造工厂,总注册资本为6500万美元,以满足越南、菲律宾、老挝和柬埔寨市场的需求。在2006年,它还向市场推出了Civic牌汽车产品。
据经济学家评估说,在越南永福省的两家日本汽车巨头公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吸引了其他的外国投资者,形成一条流动的投资链,从韩国、台湾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资本,陆续进驻永福省。目前,永福全省共有12个工业园区,有126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项目,总资本超过了10亿美元。还有更多的工业园区正在兴建和扩大,我们预计这里的产业园区到2010年将增加至25个。
俄罗斯T&M Trans集团下属的Euro Window公司是最早在越南永福省光明工业区投资的公司之一,光明工业区是越南最有吸引力的工业园区。Euro Window公司副总经理梁国平说:“当时这一地区正在进行拆迁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在2003年,我们很快解决了所有的相关问题,1年后就取得了相关执照,我们的工厂也开始运作。”俄罗斯T&M Trans集团下属的Euro Window公司已经在越南投资了1000万美元,专门生产达到国际标准的门窗、高级钢筋和uPVC材料,现在Euro Window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日本ABElSM产品介绍书印刷公司也是个很好的例子。ABElSM公司总经理WatababeKenzo介绍说:“存我们来之前,越南的印刷市场上没有出口加工企业。自从我们在2005年7月开始生产以来,我们拥有着100%的市场占有率,而目主要是把产品提供给一些大客户,如佳能、宝得和松下。我们计划再建一个一天三班的工厂。”台湾的Five Active公司刚来永福省不久,正在积极地稳固公司的生产,它计划建立个新的生产车间,以生产塑料、电子及金属元件,向佳能、雅马哈公司和本田公司提供零配件。
大部分在越南永福的企业已经盈利,并在进行战略产业扩张。日本Terumo有限公司新近进入光明工业区,专门生产医疗设备,并在输液管的出口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Matura Masayyuki总经理说.“虽然我们还处于一个实验性生产阶段,但我们相信terumo的经营将更加的有活力。越南的政治环境稳定,劳动力充裕,永福省又特别为企业经营之初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企业的经营安全。”
篇3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都深受城乡金融发展失衡的影响,近年来,虽说有些缓解,但是仍未根本改善。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中、东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其特点是“短、小、频、急”,但是,目前,国有银行的县级区域网点和人员都在精简,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也大多是集中在城市,因此,受限于体制因素,小企业的根本很难得到满足;而对它们来说,仅凭自身力量寻求公开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也是不现实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国正在积极实行新型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也在逐渐兴起中,但是同问题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
二、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
1.促进转变生产力。为根本改善现有居民,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金融业有必要积极调动要最优秀生产力的因素,并持续优化金融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妨在现有基础上更加重视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的引进;继续放开信贷政策,加大对创新企业以及创新人才的扶持和鼓励;持续促进金融及其相关产业升级再造,积极拓展能源、环境战略,促进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使各地区的特有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将知识技术充分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投资结构改善的根本目的。2.建立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体系。首先,在金融领域中,央行的职责有很多,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一是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保持金融稳定。为促进经济金融形势的有序发展,应对央行的这一职能加以重申和强化,并特别强调其宏观审慎作用。在加强宏观审慎方面,欧盟就比较创新地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其成员一是金融监管机构;二是财政部。我们也不妨对此进行效仿。可由央行扮演核心角色,下辖政、保、银等监管机构,共同推进宏观审慎体系的进程。其次,在充分选用审慎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一是加强会计标准集中清算,二是加强会计衍生品交易集中清算。最好,该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强化监管核心金融机构,从而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目的。3.逐步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首先,平衡需求和供给二者之间的管理关系。未来,我国金融投入的核心将是生产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而解决我国经济金融的瓶颈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因此,有必要持续加强供给管理,以供给管理带动信贷结构的优化,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宏愿。其次,提升金融资源利用率。实际上,我国货币信贷正逐渐实现宏观调控,然而,经济金融环境相对复杂,世界经济尚未完全复苏。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颇多。2013年1月,商业银行信贷额为1.04万亿元;次月即下降5100万亿元,可见信贷明显紧缩。但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仍不容忽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势在必行,其核心应是稳定价格总水平,信贷资金应更多地投向“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中。4.缓解城乡二元金融,弱化城乡差距。首先,针对城乡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制度环境更适合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我国城乡金融结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一元化,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转变战略先缓解二元金融结构,力求缩短城乡偏斜转为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争取早日抹去城乡界限。为此,应给予科学发展观,着眼于长期战略并立足于客观实际,增强认识,制定不违背我国基本国情的可行性策略,脚踏实地地像城乡金融一元化迈进。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切忌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当前的发展实际。正确的做法应是按部就班地规划和计划,认真细致地推进。其次,缓解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首要及核心的任务是夯实经济基础。任何时候,金融的生成及其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石,作为城市经济的有效补充,农村经济的积极作用不可谓不重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依靠坚实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丰富农村金融资源必须首先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合理化发展必须首先壮大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才能根本缓解并最终解决城乡金融发展差距,以达成经济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国内支线航空;发展布局;社会总体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5-02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经济综合体,它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换句话说,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来衡量特定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对解释当前国内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有很大帮助。
支线航空的概念目前在国内外尚没有完整清晰的定义,学界一般将其定义为航距在500 公里左右,由70 座以下的机型在中小型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或中小型城市之间的航班飞行[1];也有学者根据中国民航“十一五”机场布局规划中关于大型枢纽机场、中型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分类,将支线航空概括为可以在非省会城市且年旅客吞吐量低于100万人次的机场开展的营运[2]。不管具体如何表述,支线航空作为枢纽―干线―支线航空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始终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航空运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迅速,其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都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早已确定了世界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但是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它在整个航空市场中的份额常年徘徊在2%~4%之间[3],这种落后的发展水平与中国民用航空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其实这些年中国支线航空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支线航空的潜在需求开始向有效需求转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活跃,支线航空需求较高;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旅游业快速增长等,也为支线航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都适合发展支线航空[1]。然而,中国支线航空却没有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实现应有的发展。
事实上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问题就逐渐凸现,由于支线机场运营成本过高、缺乏合适机型和航班安排不合理等诸多原因,国内支线机场大都呈现出吞吐量较小和经营困难的景象,支线航空的发展陷入困境,与同期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班的大幅度增长形成了鲜明反差;随着近年来国内高速公路迅猛发展和铁路几次提速,支线航空运输市场更进一步萎缩,甚至不少地区支线航空运输已经被高速公路和铁路挤出了运输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65%的支线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低于10万人次[4]。更为严重的是,面对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低迷,很多国内航空运输企业和地方政府曾经一度认为规模就能带来效益,试图通过增加支线机场的数量和飞机的运力来实现市场的兴旺,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一方面,各地争相上马支线机场的建设,无视支线航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得国内支线航空经营效率不高、网络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多数航空企业偏爱购买大运力飞机,由此造成航空企业在许多客流量小的支线航段上使用中型客机运营,导致上座率较低,长此以往, 航空企业往往会在亏损的压力下大幅减少班次,而班次较少就更难以获得广大旅客的认可――运力和客源的矛盾导致支线航空陷入了客源不足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截至2007 年年底,全国30 座~120 座的支线飞机只有81 架,仅占全部民航运输飞机的8%,而欧洲和北美的比例分别是36%和43%[3]。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国内支线航空的健康发展,从民航总局《200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的数据中可以略见一斑:2008年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共有158个(不含香港和澳门),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47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49%,而其余111个支线机场完成的年旅客吞吐量合计只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4.51%[5]。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支线航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较差;在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整个运量中比重很低,与干线航空的发展不够协调;面临铁路提速、高速公路等的激烈竞争,市场开拓困难重重;多数支线机场耗资巨大却难见效益,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补贴。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仍要大力发展支线航空,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支线航空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航空运输市场结构,而且也能更好地满足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水平。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的实现,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需要国内支线航空的繁荣。根据最近出台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中国要在完善现有100多个支线机场的基础上新增45个支线机场,建设资金预计1 400亿元;而到2020年之前,准备新增支线机场97个,总投资将高达4 500亿元。届时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元将能够在地面交通100公里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到航空服务,所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82%[6]。与其他航空大国相比,更可以看出中国的支线航空是个朝阳产业,比如美国国土面积与中国相近,却拥有公共机场五千多个,每万平方公里的民航机场服务密度高达5.96 个;而中国的密度仅0.1 个,远低于世界民航运输量前40 名国家0.5 的平均水平[1]。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支线航空的发展困境主要就是支线机场的经营困境。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支线机场,虽然有温州、台州等地区的支线机场生意红火,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但更多的机场修起来了之后却长期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效益,甚至难以收回投资。这些支线机场普遍都困窘于航班量太少,出现巨额亏损,甚至随时都有停航的可能;有的因为线路取消而被闲置,给当地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国内各个地区只有特点的差异,而没有本质上的高下之别,那么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建设类似的支线机场却产生了如此之大的效益差距?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区域经济的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区域经济合理发展的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科学地修建支线机场?如何发挥已建成支线机场的效能?以及如何支持各地支线航空和整个航空运输体系步入良性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支线航空过程中急需研究的课题。从表面上看,当前支线航空困境的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支线航空网络不健全,机场布局不合理,市场管理混乱,机场对支干线航空调节能力差,等等。但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我们会发现其成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支线航空区域发展布局的科学性和社会总体经济效益重视程度不够,具体到各地来说就是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篇5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二)政府要倡导有限制地适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政府管理之本,这是海洋经济时代资源的稀缺性对政府管理的根本要求。海洋相对陆地有着极其丰富资源,但也远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时代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就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之;要对海洋开发进行严格的规划,要创造一个海洋生产领域既能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又通过竞争来促使公众降低资源消耗增加经营效益的环境。在政府的设计框架中要全面体现这样一个规律,即竞争是为了淘汰资源成本过高的生产者,或者迫使其降低消耗成本。
篇6
关键词:房产经济;泡沫经济;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01-02
一、泡沫经济与房产泡沫经济
经济学中所说泡沫经济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一系列资产,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价格连续上涨的现象,使人们能够错误的认为这种价格上涨能够一直持续,就出现买卖这些资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法,买卖活动执行者就是投机者,价格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暴跌的情况,就出现了泡沫破碎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而房地产泡沫经济我们认为是房地产价格出现连续上涨的势头,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这种上涨的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就吸引人们对房地产进行投资,当上涨的价格远远高于房产本身价格,就导致房产泡沫,泡沫在过度膨胀以后就会破裂。当破裂时,房产价格就产生了严重的暴跌,出现了恶性发展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发展。
二、我国房产经济形成原因
经济改革发展中,房产企业已经成了能够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因素,但是现在的房产价格在逐渐增长,增长的过程没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在这条增长链上的货币供应量就迅速增加,就造成了房产经济泡沫现象出现。这种泡沫如果出现破裂就会造成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严重失衡。所以在解决房产泡沫问题的时候,要从出现泡沫的源头出发,改善房产经济,使房价能够回归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是房产经济良性发展的根本。
三、我国房产经济现状
我国房产经济现阶段正处于泡沫最艰难时期,相关部门要认真理性对我国的房产经济发展,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提出必要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窘迫现状的根源,这种窘迫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中型的城市房屋价格出现虚高,分析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想要有一定的财政收入,就出现了虚抬房价的现象。另外,我国社会两极贫穷分化现象有些严重,这也是房价过高的一个现象。特别是房屋建设用地的拍卖中,没有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这样如果房价在大范围的增长就出现了地皮价格迅速增长的情况,这种增长最终受益还是属于当地政府,政府为了能够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直接导致了房价已经上涨到几乎会崩盘的地步。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已经很难解决这种
现状。
2.很多银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信贷业务。并没有对这项业务进行理性化的设置。直接把房产能够进行抵押消费的机制贯穿到整个房屋建筑市场。中国银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总是在追求大企业信贷、大项目信贷、大数额信贷,这种理念的实质就是把银行经营理念转变成了投资消费,让很多企业适应并且习惯了“今天花明天的钱”现象。这种恶性的消费方式,在不良销售形势中,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信贷问题出现或显现出信贷风险性。
3.由于政府本身建立的房地产信息体系不健全和政府干预手段出现失误,这些都是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碎的隐患,如果不重视这些隐患就会对我过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
4.房产泡沫现象的出现还由于消费者对房产价格的预期试想偏高。很多人都认为房子永远都是升值再升值,没有对价格进行预期试想,及投资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测偏高。这是房地产商和政府拼命高房屋价格的直接原因。这种偏高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经济泡沫经的重要原因。
四、解决我国房产经济发展现状的出路
上文中阐述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现出现泡沫的原因,能够发现我国房产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严重影响我过经济发展。首先必须要找出各种问题的突破口,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要我们找准问题突破口,采取有利的解决措施,就能够走出房产泡沫经济危机。笔者从三个方面对怎样走出危机进行阐述:
1.中央政府出台了有关房价理性回归的措施,在各地区实行中,会受到各地区的差异影响,这种房价理性回归是经济规律的要求,对于回归的时间,我们不能够进行确定,这与各个地区实行的力度有直接关系,也同时受到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差异。
2.中央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各个地区要进行正确的对待,很多房价的调控措施都属于非正常规调控措施,这种措施在实行过程中能够保证完善的社会体制,还能够形成房产经济有效调控体系。对于那些房地产开发商,要认真对待这调控方式,不能够对这些方式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对政策不管不问,钻政策漏洞等,更加不能够以恐惧的心理去躲避这些调控政策,要把握土地可持续使用的理念,在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上提供良好的房屋供给,这样才能够保证房屋价格能够回归正常发展,使房产泡沫经济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
3.对于房产开发商,如果想尽快的脱离房产泡沫经济,就要从产生泡沫经济原因这方面进行突破,寻找这种原因不能够只是坐享其成,也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门心思等待政府的政策。要直接从自己企业出发,对于那些错误的政策要进行完全否定,对错误的措施要认真分析,然后在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定位,这是解决房地产企业困境的根本办法,如果不进行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企业发展,致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方法。
五、房地产经济发展背景
2012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从2012年以后已经火热了很多年的房产经纪,变得有些寒冷,中央在一个月内出台了很多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例如,信贷、税收、土地等都有相关政策。中国证券时报刊载了李春顶博士的文章,其中内容表示中国房地产在新的时代将经历不一样的变化与发展,未来的十年里要走什么样的方向。自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政策放开以后,把房地产项目进行全面市场化,这样加速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向城市化迈进的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房地产规模和建筑面积逐年递增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步成。房地产已经和土地、建筑、交易和金融服务等很多种部门的联系密不可分,成为这些部门发展的重要产业,在过去的10年发展中,房地产带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中最大的动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房地产经济不但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利用这些收入对城市基础进行建设,提高了城市发展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收入提高,有了一定的储蓄,然后把这部分储蓄转化成了买房进行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房地产都处于房子少,买的人多的稀缺状态。房屋建筑在以每年20%的速度进行增长,还不能够满足需求,就在房价上涨的市场状态下,保持了年均20%多的增长速度,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出现了很多投资和投机者加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商品,这样就加剧了房价上涨,这种非理性增长速度严重脱离了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造成了房价泡沫。
六、房地产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十年里房地产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房地产经济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在发展同时要把握房地产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要了解高房价带来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影响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影响与房地产有关的金融体系,其次,房价过高会阻碍正常居民正常需求,不利于我国城市化推进;最后,房价过高直接剥夺了居民的收入,这样就不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的增长。
从2012年之后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是:
1.房价会逐步回归到理性的状态,出现平稳的发展状态。如果国家出现的相关调控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就能够化解了当前房地产泡沫的风险,还能够推动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就能够实现房地产经纪的平稳的过渡。如果不实行相关政策就会在未来十年之内出现泡沫破灭的状况,使房价极具下跌,不能够健康稳步发展。
2.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从目前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看,在未来10年中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资,才能够缓解泡沫现在。
3.在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能够加速房地产的发展,不会出现像香港和日本出现的下跌和一蹶不振的局面。我国房地产价格已经处于价格发展的最高峰,2012年以后这种上涨的局面会慢慢减小,主要原因是政府出台的政策和人们对房地产的认识在进一步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厉打击了房地产投机取巧现象发生。能够有效的控制地产投资和投机,控制房价,防止泡沫的继续扩大。要保证国家政策能够朝向可行的路径发展,就要对投资进行控制。还要对增加对保障住房的投资,这样能够缓解自住需求。还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房地产泡沫现象。对这些方面进行加强之后能够保证,在今后10年的发展中,房地产能够更加稳定健康和成熟发展。
七、结语
对于房地产泡沫经济,关键在于房产商和国民的经济对房地产认识的提高,把握造成了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主要原因,找出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危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房地产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溢.分析国内房产经济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11,(3):214.
[2] 王凯.我国房产税制改革及其法律供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3] 樊邦勇.产权酒店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特区经济,2005,(4):274-
篇7
1目前我国冶金行业发展存在的弊端
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冶金行业作为钢铁企业的中国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国的冶金行业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导致我国的冶金行业还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有些地区金属矿产资源无证开采、违章冶炼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有些大型钢铁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扩大规模,严重影响和制约冶金企业向科学的角度发展。其次,有些企业技术装备差,技术水平低,产业技术升级缓慢,经济效益差。很多企业污染严重,工业发展与环境、资源及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突出,加重了地方治理工作的任务。这种结构不利于提高钢铁经济效益和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制约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些地区钢铁企业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我国钢铁企业大多分布在靠近资源和大中型城市的内陆地区,不少钢铁企业处于人口密集地区、严重缺水地区和风景名胜地区,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用水量、运输量大,与城市功能不符,对人居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日益显现,导致成本增加,企业生存发展能力下降,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进行布局调整。还有,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因为财政收入低,因而拿不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冶金,他们工业自筹资本金能力有限,难以组织上市融资,严重制约当地冶金工业的发展。
2我国冶金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冶金行业仍然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面对差距,我们需要认清现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着力解决当前冶金行业运行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其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发展经济,离不开钢铁的发展,当然作为钢铁企业支柱的冶金行业自然也是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冶金行业今后还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今后中国冶金行不是要不要继续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发展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资源是越挖越少的,迟早要被耗尽,所以,中国目前面临的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和双重任务,决定了中国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走过的老路,今后所有投资、特别是用于冶金工业新技术开发的投资的目标是质量、生产率和环境,特别是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规。当然,以上三点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通过减少工艺步骤和相应减少钢铁生产时间,对整个生产成本有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成材率的提高及改善环境的适应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做好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也是实现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
其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科技是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冶金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的冶金行业今后要利用技术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积累技术储备,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加快建设和完善主导产品生产线的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行业建设有突破性进展。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冶金工业的步伐,主要设备和主要生产线实现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在冶金行业中还要重点抓信息研究,广泛地与各个对口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参加各种专业协会,与科研单位密切配合,在开发新产品、引进技术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新产品投产快,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企业增添了后劲。
篇8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突破私募行业的发展瓶颈,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最好的途径是“用创新来迎接挑战”,而私募基金行业内部也正进行着积极的行业创新,其中一些私募企业试图在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上做文章。由于组织形式与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而收入分配制度事关私募企业的激励机制。所以,选择合理的基金组织形式会对基金内部不同参与主体给出恰当的收入分配,从而可以起到优化激励机制的作用。使得私募企业对内部激励机制的革新或将会成为激起私募行业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动力。试图创新组织形式的私募企业可以从成熟私募市场上得到灵感。目前,国外对冲基金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
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私募企业的相关定义
公司制的私募基金按各国的公司设立机制成立,公司的资金绝大部分由股东权益构成,并聘有专门的私募经理人员经营股东资金。私募经理人员基本上不持有本公司股权,其报酬由一个固定收益和较低比例的投资收益分成构成。有限合伙制是目前较受欢迎的私募基金形式。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由若干个有限合伙人与一个普通合伙人构成,有限合伙人以出资额对基金营运中产生的债务负有限责任,它们一般不干涉基金的具体运作。普通合伙人作为基金的管理者、执行合伙人,以自身财产对基金营运中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投资比例与收益分配上,有限合伙人实际为基金投资者,其出资额占整体基金规模的99%。普通合伙人象征性的投入1%的资金,并提取1.5%左右的管理费用,但可以获得全部收益的20%。
私募基金管理人激励问题的提出及契约设计理论
(一)私募基金的激励冲突与契约理论的相关概念在投资基金中,由于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掌握了更多信息量、更为专业理财知识的资金经营者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偏离投资人目标,与投资人形成激励冲突。这种委托—问题在私募基金的运作中更为明显:私募基金因为其“私募”特性,在信息披露上不易受到监管部门掌握和大众舆论监督,使投资人直接观测到私募管理人的具体行为变得更加困难。私募基金管理人越是认识到私募投资人可能的信息劣势程度,就越有可能偏离私募投资人目标。这种偏离会负面地影响到私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并可能造成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损失。可见,解决好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对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此种委托—框架下,对激励问题的探究主要源于新制度学派的契约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不可避免,委托人无法或很难了解到人的具体行为。但委托人不甘于总处在被动地位,其倾向于主动地和人达成某些协议,并希望通过对协议条款的设置从而对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委托人让接受该种机制的人认识到这一事实:在委托人一定约束下自己也可以通过努力去追求最大收益,不接受协议也许是不利的。更重要的,委托人会因为人的努力而获得报酬。同时,在这个激励过程中,委托人的收益大小始终依赖人的产出。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将这种协调双方行为而做出相互承诺的协议称作契约,将对协议具体条款的设置称作契约设计。一般情况下,协议的协调会是一种重复博弈过程,人会就契约条款与委托人讨价还价。但在本文讨论的企业组织形式为既定的条件下,收益报酬机制是既定的,委托人与人的契约是一次达成的,即作为人的基金管理人只能对既定条款作出拒绝还是接受的一次性策略。(二)契约设计的构成要素根据新制度学派的契约理论,契约设计的一般结构由三项条款构成,结合私募基金投资人和私募基金人具体的的委托—身份,可以得出私募基金投资人的契约设计的构成要素为:1.基金投资人目标:通过设定契约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①2.基金管理人的参与约束:基金管理人综合自身成本函数和投资人给定的努力报酬,在自身基本要求得到承诺的情况下,才会与投资人达成契约。3.激励相容约束:基金管理人在既定契约下追求自身效用,受到契约约束的同时会对基金投资人的目标函数进行制约。
比较分析两类私募企业的激励特征
(一)论点的提出由上文所述,按特定组织形式组建的私募企业具有特定的内部收益分配制度,而受益分配制度的设置实际上是一种契约设计,反映了基金投资人对基金管理人的激励特征。即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会形成不同的收益分配制度,而收益分配制度的不同会形成迥异的契约设计。仅从契约设计角度看,先认定相比较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对冲基金的发展历程更值得借鉴,或者说,在组织形式、分配制度的创新路径选择上,中国阳光私募基金应该优先考虑有限合伙制。因为,在吸引高素质基金管理人员②参与和提高管理人贡献上,有限合伙制企业会比公司制企业做得更出色。(二)相关论点的证明1.有限合伙制私募企业的分配制度更有可能吸引高素质基金管理人员参与由于基金管理人报酬依赖于私募基金的整体投资收益,而私募基金的整体投资收益F(q)是基金管理人的努力程度q的函数。为了简便模型计算,做出如下前提:(1)将两类组织形式下的基金管理人的努力程度q进行量化,并令其等同于投资收益F(q)。(2)基金管理人追求的自身效用最大化表现为扣除自身努力成本后的净报酬最大化。再考虑特定组织形式下的契约激励特征。可以得到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管理人(以下简称普通合伙人)的激励相容约束为:(式略)其中,φ为普通合伙人收益分成比例,q为普通合伙人努力程度,或称为投资收益。K为基金管理人的成本系数,反映了基金管理人付出单位努力而必须承担的成本支出,并根据上述前提,其等同于基金管理人为获得单位收益而做出的成本支出。(式略)对于受聘公司制企业的基金管理人,很小的投资收益分成对他们不能形成激励,其报酬主要还是倚重固定收益α。但投资人担心固定报酬会导致基金管理人不作为,这时,投资人会付出少量监督成本让基金管理人至少付出基本努力Q。基金管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为:(式略),两种类型基金管理人收益曲线f1与f2相交与点A与点B,点B显示管理人素质低到要成为普通合伙人,这并无现实意义。而点A则证明了假设:当基金管理人的成本系数可以低到KA甚至以下,高比例收益分成报酬形式会为这类高素质基金管理人员带来更高的收益。从而说明,相比于开出固定工资的公司制基金,有限合伙制基金企业由于其高比例收益分成将更有可能吸引高素质基金管理人员加入。2.有限合伙制私募企业在提高基金管理人贡献上的优势在证明了上述观点后,接着论证上文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在激励基金管理人付出的努力程度上和可以为投资人带来的净投资收益数额上,有限合伙制基金企业较之公司制基金企业同样具有优势。为了便于简化分析,首先提出假设:(1)普通合伙人获取的基金管理费用大于其投入基金中的资金,两者的差额相当于给予普通合伙人一个正的资金支付,这一支付能对普通合伙人的努力成本起到抵减作用,但这一支付由于数量不大,相对于高额的基金收入,可以近似忽略,所以并不计入投资人收益成本。(2)受聘于公司制企业的基金管理人报酬一般由一个固定收益和一个很小比例的投资收益分成构成。这里将二者统一为一个稍大比例的收益分成,但这一分成比例和普通合伙人收益分成比例仍有较大差距。(3)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所以要将基金参与主体风险态度等风险因素加入契约模型中,这一风险因素具体表现为基金参与主体目标函数中的风险成本。但在本文讨论中,这些风险因素并不起到决定激励机制的作用,仅须知道,认定两类基金的投资人皆为风险中性,不用承担风险成本。而基金管理人都是非风险中性的,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然后,分别给出有限合伙制基金企业与公司制基金企业应对管理人激励问题的契约设计:(式略)上述公式组合为有限合伙制基金企业的契约设计,自上而下的三个式子分别为有限合伙人(基金投资人)目标函数、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人)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其中β是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分成比例,q为投资收益或基金管理人努力程度,K是普通合伙人成本系数,F是资金差额带来的成本抵减系数,ΔP是风险成本,与普通合伙人风险态度相关。W1为普通合伙人基本收益要求。对该契约的激励相容约束取π值,并两边求导,得到(式略)比较(3)式与(4)式,由于β>γ,K-F<K,很容易得到q1>q2的结论。可见,较高比例的收益分成和管理费用对基金管理人劳动成本的抵减可以激励管理人付出更多努力。将q1,q2分别代入各自类型契约中的投资人收益函数,得到(式略)这也就证明了,较公司制基金企业的基金管理人,持有较高收益分成比例的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管理人可以为私募基金投资人带来更高的净投资收益。
篇9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综述
2007年美国次级债引起的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肆虐,全球经济因此而陷入衰退。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有利?怎样建立一个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有利的金融体系?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历程和现状作一系统介绍和比较。
一、金融发展的内涵
格利和肖(Gurley and Shaw)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明确表达了金融发展的概念,认为金融发展主要指各类金融资产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增多。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金融结构论把金融发展视为金融结构的变化。麦金农和肖(Mckinnon and Shaw)的金融深化论将金融发展看作是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完善过程。金融结构的优化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金融工具种类与规模的扩张。金融工具即金融商品的种类与规模的扩张反映了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的参与和影响。二是金融机构类别与构成的优化。金融机构类别的扩展与构成上的此消彼长,反映了金融领域影响社会经济的力量生长和金融服务日趋完善的程度。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二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两种效率的提高又依赖于金融市场制度的变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在实际金融发展过程中是相互渗透的,金融结构的优化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健全,金融结构的扭曲总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二、国外研究历程
(一)货币经济发展理论
有关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可追溯到英国重商学派理论。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货币就是财富,因而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在重商主义解体时期,苏格兰经济学者约翰・罗(John Law)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约翰・罗认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发展又有赖于货币放人增加,金属货币的增加将受到金属供应量的束缚,无法适应贸易扩大的需要。因此,罗主张由国家创办银行,发行纸币,以推进生产贸易的发展。
重商学派之后,古典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本身对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影响,但与货币联系的各种信用活动,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充分肯定了银行券与信用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进一国产业,但增进产业的方法,不在于增加一国资本,而在于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约翰・穆勒完全继承了斯密的信用媒介论,认为信用没有创造资本,但促进资本流转到更能在生产上有效利用资本的人手中。因此,虽然现有资本数量实际上没有增加,但使用的资本数量却由此增加,从而使社会总产量相应地增加。
(二)传统金融发展理论
1969年,雷蒙德・戈德史密斯(Coldsmith)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综合全面地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他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通过对近百年金融发展和当代35个国家货币制度状况的比较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这一结论。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机构诱发增长的作用只能产生于储蓄和投资总量的增长或者投资的边际收益率的增长中的一个,它通过把储蓄更有效地分配在潜在的投资项目上而取得。戈德史密斯提出了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首次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Shaw)和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理论。爱德华,肖(Shaw)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分析了金融深化的特征,认为推行金融深化战略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来自于金融深化的储蓄效应、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作为金融深化的反面,他分析了“金融抑制”的特征及成因,指出金融抑制不利于经济增长。麦金农(Mckinnon)着重讨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能过分长期依赖外国资本,必须而且可以通过金融自由化求得资金上的自给,而金融自由化必须与外贸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同步。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论突出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弥补了一般货币理论研究过程中忽略发展中国家货币特征的缺陷,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货币金融政策,推行货币金融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新金融发展理论
以麦金农-肖(Mckimon and Shaw)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政策阻碍了储蓄动员和经济增长,因而主张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他们的理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很多国家在金融自由化之后爆发了金融危机。严峻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理论进行反思。以金(Kjng)和莱文(R.Levme)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框架,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来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也称为新金融发展理论)。他们在汲取内生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金融发展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并突破了麦金农-肖框架,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内生金融理论认为,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产生金融交易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交易成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
金(K1ng)和莱文(Levine)在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King和Levine从金融功能的角度人手,研究金融中介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其是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研究在金融功能的计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King和Levine设计了4个金融中介的指标。来反映金融中介所提供的服务:一是Depth出指标,等于M2/GDP,用于衡量金融中介的规模;二是Bmk指标用于衡量一国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央银行的规模,等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三是Pfivate指标,用于衡量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国
内信贷总量一银行间贷款);四是Pfq指标,等于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GDP。另外,金和莱文提出了四个“经济增长”指标:①GYP-人均实际GDP增长率;②GK-物质资本积累率;③INV-国内总投资与GDP的比率;④EFF-经济效率增进,即物质资本的使用或配置效率。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在国内,关于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实证层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谈儒勇(1999),采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线形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证明,结果表明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韩廷春(2001)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金融深化理论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不能单纯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数量扩张,应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谭艳芝、彭文平(2003)将引起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量(储蓄、投资、资本积累)和质(投资效率、TVP)两类,采用1978-200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投资和资本积累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经济增长的质的因素影响显著为负或不显著,因而综合起来,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在国家宏观层次上,单独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董晓林和王娟(2004)建立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相关数据分析衡量了我国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程度。她们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姚耀军(2004)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越来越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具体到地区层面,按区域进行的实证研究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周立、王子明(2002)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省区层面上,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2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刘仁武(2002)研究了海南金融发展状况,按照戈德史密斯(1969)的思路,构建了描述地区金融发展的指标和理论体系,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搭配问题。王景武(2005)的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东部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则相互抑制。张海波、吴陶(2005)在《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分析》一文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各地区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陈福中和吴秋口(2008)以长三角为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相关率、证券及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金融效率化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篇10
[关键词]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1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虽然都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第一,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第二,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两大类。其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又有不同的现实模式,第三,不同国家或地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影响。
2 国内外研究者对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从我们能够掌握的资料来看,旅游发展模式的一般性研究并不是国际旅游研究的重点,国际旅游研究者主要是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角度,来总结当地旅游发展的经验与问题。由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这种研究相对来说比较个案化,虽然,一般发展规律包含在其中,但缺乏对总体的概括和类比。也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如城市旅游模式、乡村旅游模式、海滨度假旅游模式、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模式等等。”
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从总体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这是由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研究者更加重视对其他经验的借鉴。(据田里《旅游经济学》322页,科学出版社,2004年。张辉《旅游经济学原理》154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研究者往往从国家政策和整体发展计划的角度来分析,有时,甚至将旅游发展模式等同于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来进行讨论。这种研究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特征,不足是忽略了旅游非常规发展中的差异和问题.尤其忽略了旅游消费模式、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3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类型
3.1 旅游发展的经济增长驱动型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它们的经济发展长期受控于政府,或者政府对经济干预较多。
其二,同时,这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因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因而,存在着希望实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追赶情结”。
其三,由于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国内旅游没有起步,旅游收益的主导消费群体为国际旅游者.
其四,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并不主要回馈于旅游业发展自身,而是更多地用于国家急需的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五,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由于给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比较融洽,甚至使当地人产生一种“旅游盲目祟拜”心理情结。
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的资金收入,同时,在借助国外资金和服务来提升本国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时,能够引进国外旅游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加速本国向世界的开放过程,因而,从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更容易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尽快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和发展的突破口。
其缺点是,这种发展模式往往忽视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快速增长目标和利益的驱动下,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的破坏,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结果,进而损害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3.2 旅游发展的市场调节驱动型模式――发达国家模式
其一,这种模式主要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这些国家的发展是市场机制调节的结果,它们的市场运行和调节机制都比较健全,它们对市场机制的配置效率有深刻的理解。
其二,这种旅游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并不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它主要的目标在于满足本国居民(及国外旅游者)的休闲与享受的消费需求。
其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由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的演变而发生进化的。
其四,这种旅游发展模式虽然也给当地居民带来利益上的好处,但是,当地居民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平静生活和原有生存环境被大量外来游客所打扰,因而,当地居民会与外来游客产生抵触,并引发对发展旅游认识的矛盾心理。
4 两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比较
4.1 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不同
这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对待旅游发展的宏观目标不同的具体体现。
(1)从经济发展中国家来看,它体现了一种追求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波及效应。
(2)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它体现了民众对后现代化享受生活方式的追求。
4.2 经济发展观不同
这两类旅游发展模式由于对待旅游发展的目标不同,因而,它们之间的发展观念也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理论上讲,实际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观。
(1)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经济增长驱动型发展观是指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将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置于首位的发展观念。
(2)双重动力型发展现。双重动力地发展观是指从社会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功能,又考虑其经济功能。
(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