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4 17:2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设疑;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篇2

一、提供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

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的学习环境决定着其学习效果。小学生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可以运用多种探究方法,“问题阅读探究法”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先让学生熟读这篇课文,然后让学生找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把读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起来,抛出问题让全班同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大家的智慧来解答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由老师来解答。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学与思”的结合。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参观,了解《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篇文章的背景,深切体会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然后再让学生自由交流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的很多疑问就在参观学习中得到解决,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印象更深刻,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传授探究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答案,不如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传授学习知识,不如传授学习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第一,学生需要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阅读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阅读文章时不能泛泛而读,也不能囫囵吞枣,而要带着问题去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反复阅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思考,坚持“学与思”结合,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文章、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自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把得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找到其中内在的规律。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思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养成探究习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79-84.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需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这对学生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好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实施探究阅读教学。

一、鼓励学生进行预习自学

探究性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课文相关情况,最好能熟读需要探究的课文,这包括课前自学、教师检查两个阶段。一般来说,自学要掌握生字词、整体课文的主旨大意等,教师检查要重点关注是否学生已经熟读课文,相关陌生的字词是否已经基本掌握。

二、教师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目标,让学生围绕这个教学主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明确所要学习知识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的想象力还不是特别丰富,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足够好的情境,让他们能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一般可以使用电脑软件等多媒体工具来创设问题情境。

四、教师指导开展探究阶段

上述各阶段完成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知识点的基本要求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展探究学习了。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协助学生开展讨论和互助学习活动等。这时候,教学的重点是将知识点的含义和课文的内涵层层剖析出来,运用多媒体工具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和研究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最终的目标是通过边教边议,边探讨边学习,最终使学生能够学文悟道,顺利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并在此过程中始终和其他同学探讨研究,在互助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

五、教师评议学生表现和改进方面

小学生毕竟知识层次、研究能力都是有限的,要认清探究学习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是还需要以教师为主来达到学习目标,因此不能太乐观地认为只要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就能自主提高,因此要注重随时对学生的表现提出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尤其是在学习扫尾阶段,更要努力使所有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系统而深刻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03(10).

篇5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将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人才的培养方法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是经济文化大国,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对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视的。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提倡的学习方法,都是枯燥无味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呼声层出不穷,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是重要的教育改革目标。

二、如何建设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1.教师要重视学习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掌握的知识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但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很强,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多加指导,让学生矫正错误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从“想学”到“会学”,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小学生会把老师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做人。

2.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活跃课堂气氛。在每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都是重点和难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都要热爱并尊重自己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主导性,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认识到师生是平等关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并指导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巩固当天学习内容,或是互查当天作业等,在课堂内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及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及时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事情的渠道增多,对课本内容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中,为随大众观点,他们自己的观点不一定会表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刚开始建设合作探究式教学期间,应根据课程进度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行发问和解决,在结束时加以概括和总结,这样不仅给学生足够的开放程度,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育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三、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意义

1.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人们表达能力的基础。语文知识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有不可缺少的实用性,学习语文除了获得基本语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要通过语文课堂知识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交往技能。学生在成为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抛开恶性竞争意识,实现“共赢”。

2.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思想。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师生要互利互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还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倾听别人的观点,与同学互相帮助,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3.通过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自己不懂的或是有所误解的正确知识,从而矫正自己的观点,并将他人观点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同样的知识水平下的思维碰撞,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点交流,并转换已有知识点重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盲点和问题,促进学生的继续交流与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以采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时候,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一般是让学生先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及其他的学习资料,以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为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学语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同,在课堂上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一味地等待教师将知识传递给他们,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自制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的教学之前,先让他们观看一段有趣的小视频,像在家里观看动画片一样,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1.教学视频的制作

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要想运用好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第一步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在课前制作好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网上或者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复制粘贴到视频中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学会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视频制作。视频既要包含语文知识,还需要生动活泼有趣,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制作《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视频时,教师可以参考多种资源制作视频,如与海底世界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儿歌等,充分挖掘多种元素,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出并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说,教学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另一种则是教师在教学时设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上文中提到的《海底世界》为例,不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那些海洋生物可以生活在海底,而人类却不可以,海底世界为什么这么美丽……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也就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在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乌鸦与狐狸》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为什么狐狸能一次次地将乌鸦的肉骗走,真的是因为狐狸的狡猾吗?”教师可以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直观的画面,使他们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4.教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

翻转课堂在教学知识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他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好教学反馈,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知识结构框架,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哪些不懂的,教师都需要及时去了解。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翻转课堂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代表,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技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教学的发展,必然还会更加深入。

⒖嘉南祝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1、课题的提出: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流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绚烂多彩和感染力极强的画面及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语文课程的学习。

下面,我就从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展现课文情节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和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一贯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即“满堂灌”“注入式”,强行对小学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教学工具也仅仅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主导性占据了整节课堂,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这就使原本该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自然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改观,教师不必一个人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位学生唱独角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以将课堂学习权利归还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上网搜集有关海洋的资料,如海洋的特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等等,然后,让班里学生5人为一组,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并制成精美、详细的课件,在课堂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如此,我就调动了班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并激发了他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总是用口头语言给学生描述课文中的情节和情境,这样纵使优美隽秀的文章,学生听起来也味同嚼蜡。而信息技术,集声音、视频、画面、文字等于一体,能够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通过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从而创设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来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图片,并给学生放映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于是,学生马上就感受到了文中所描写的“银雨撒金街”的壮观奇景,并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吸引,他们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投影屏幕,认真观看着黄果树瀑布如诗如画、生动形象的壮丽景观。这样,我们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现课文情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而且由于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他们无法真正感知和体验,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而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教学优势的信息技术,则能打破这一落后的教学局面。它能使课文中所描绘的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林冲战胜洪教头”这一精彩场面的电视片段,于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如武艺高强、忍让谦和的林冲,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洪教头,以及他们比武时的精准动作,都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课文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历史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文中的一些教学难点也能在学生观看影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化解。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的学习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继续在教学道路上探索、实践、反思,争取探寻出更多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绚烂多彩、生动有趣!

篇9

一、课前预习,熟读成诵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大的距离。课堂上40分钟时间,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所包含的知识点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学生既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进行查找和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来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 又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首先让学生自读,找到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喜欲狂”。诗人为什么会“喜欲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当时诗人已流落在外8年,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使诗人的爱国情感加深,更迫切地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此时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自然会“喜欲狂”。这时还可以补充他的《春望》与大家一起学习。

3.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圈圈点点。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等加以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加以整理,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这样的学习过程,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更好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二、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1.抓重点词语。都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善用想象。古诗是用凝练的词句创造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比如在学习古诗《春日偶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春游时看到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闲来无事,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只见鲜花翠柳,河水长流,心旷神怡。这样一来,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成了诗人,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朗读诗句,就更能感受诗人那种愉悦的心情。

三、以一带多,拓展延伸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大部分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了默写、背诵等常用的方式。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也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拓展练习,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1.以诗带诗。学习了一首诗,看看与之相关的诗有哪些,或者是相同题材的,或者是相同思想的。一个诗人,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从一位诗人的一首诗延伸到其他的诗,拓展学生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再把张志和的《渔歌子》与之比较阅读。两首同样是写渔者的诗,可通过让学生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两位文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50-02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就为我们指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显现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研究性学习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欲望

在探究式阅读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诱发学生研究欲望的“催化剂”,因为探究式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当然,有些探究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来提出,但是教师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导向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是虚拟的。由于受教学环境的限制,上课所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虚拟的。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就虚拟了一个旅游的情境: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让同学们都带上不同颜色的旅游帽,分别代表四个旅游分队,并让小组商量分别选出一个同学当导游。接着播放一段优美的乐曲并兴奋地说:“同学们,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群山,可美了,像个大花园,课文称它为‘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想去吗?”听了学生的回答后老师马上放小兴安岭美丽风光的解说录像,同学们个个都兴趣盎然。老师又相机问:“你们是想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叶特别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群山的隆冬去?为什么?”同学们听了情不自禁地展开想像,因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而产生了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确定了探究的方式,决定每个旅游分队探究学习一个季节的内容,再由分队的小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览,这样,课文的内容就被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也提高了同学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确立探究学习的主题

教学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好探究的情境,然后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专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寻找答案。

如精读《草船借箭》一课,上课伊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语表层”,为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直到现在,老师还在被一个问题困扰着,百思不得其解,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先不告诉你们,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谁能猜中老师的心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商量,积极踊跃地猜测“困扰老师的问题”(其实就是老师设计好的探究主题),即: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这是一个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的主题,一是具有集中性,最大限度地涵盖了课文的内容;二是具有深广性,有相当的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去研究、探索;三是具有开放性,答案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四是具有逆向性,必须根据文中已知的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教师应对探究学习的过程指导

探究式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智开发,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具体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如在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些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首先在方法上做指导,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学生开动脑筋纷纷出高招,有的说看《三国演义》,有的说上网查,有的说读课文动脑想……教师及时指导:“在目前的条件下,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每个小组的人员分好工,先由一个同学轻声读课文,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想边记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由一个人整理答案准备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学习期间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同时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潜心探究,而且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四、促使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明显与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同,小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定律较为浅显,先从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的结果和收获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前提是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学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主要参考依据,从中发现问题,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依靠自己进行解决问题,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为学生未来的求知路打下良好的基础。